創「基因剔除鼠」 3傑奪諾貝爾醫學獎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八日在斯德哥爾摩揭曉,由美國的卡沛奇、
史密西斯與英國的伊凡斯共同獲得。三位科學家因為發明「基因標的」技術,並利用這種基因改造技術創造出「基因剔除小鼠」(knockout
mice),共同贏得此一殊榮,將平分獎金一千萬瑞典克朗(約台幣五千萬元)。
諾貝爾委員會在頌詞中表示,三位科學家「發現如何對老鼠的胚胎幹細胞進行基因改造」,讓「心血管與神經退化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五百多種人類疾病,得以複製在實驗室老鼠身上」。
三
位科學家發明的技術稱為「基因標的」(gene targeting),又稱「基因剔除」(gene
knockout)。科學家利用基因已被改造的「基因剔除小鼠」,來開關老鼠和人類共有的特定基因。諾貝爾委員會指出,基因改造的老鼠提供研究人員一個實
驗模型,藉以對阿茲海默症、癌症等疾病產生根本的認識,進而研發新的藥物。
委員會在頌詞中說:「對老鼠基因標的技術如今已廣泛應用在生物製藥的各個領域,拓展了人類對胚胎發展、人體生理學、老化和疾病方面許多基因的認識。這種技術在增進對基因功能的了解和造福人類方面的貢獻,在未來許多年仍將持續擴大。」
自從第一隻基因剔除小鼠在一九八九年宣布製成,迄今已有一萬多組老鼠基因被標定剔除,差不多是老鼠基因數量的一半。
三位得獎者當中,八十二歲的史密西斯是英國出生的美國公民,現在北卡大學研究。他告訴瑞典廣播電台,自己「很高興能與旁人共同得獎」,還說多次獲提名皆未得獎,差點就放棄了希望。
義大利出生、現年七十歲的卡沛奇則表示,八日一早獲得諾貝爾委員會通知時,他還在睡覺,感覺是「神奇的驚喜」,對他的實驗室和任教的猶他大學來說,得獎是「莫大的殊榮」。
卡沛奇表示:「希望這些發現未來能夠帶給人類更好的藥物和更健康的生活。」
在英國加地夫大學任教的伊凡斯形容,獲獎是對他研究生涯的「最高表揚與肯定」。
六十六歲的他打趣道,八日原先計畫幫女兒清理房子,現在得爽約了。
諾貝爾醫學獎揭開諾貝爾獎的序幕,物理獎得主將於九日宣布,十日是化學獎,十一日是文學獎,十二日是和平獎,壓軸的經濟獎將於十五日宣布。頒獎典禮將於十二月十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
學者喻:「拿掉某顆螺絲釘 就知機器壞哪」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昨天揭曉,國內學者指出,藉由基因標的(gene targeting)技術產生的基因剔除鼠,有助瞭解人類某些特定基因,進而協助疾病治療和新藥開發。
陽明大學幹細胞研究中心主任、台北榮總骨科部主治醫師李光申說,前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給找到幽門桿菌與胃潰瘍的關係的科學家;去年得主是在線蟲體內發現了RNAi(核醣核酸干擾)機制;今年又給做基因標的科學家,可看出活體實驗將是今後醫學研究的主流。
李光申指出,一九八一年科學家就製造出全球第一個幹細胞老鼠,後來衍生出基因轉殖鼠;而基因標的技術問世,也有十多年光陰。
日
本東京大學博士、研究幹細胞的台北榮總骨科部主治醫師洪士杰也說,基因標的是運用同源重組方式,使DNA遺傳物質發生交換。用同源重組,可以導入基因,也
可以剔除變異基因,舉例來說,剔除掉A基因,就可知道是否為A基因造成某種疾病,「就像一部機器,拿掉某一顆螺絲釘,就知道機器壞在哪裡」。
(聯合報)
--
「基因標定」 3學者獲諾貝爾醫學獎
全球矚目的諾貝爾獎六大獎項今天開始陸續揭曉。首先登場的是生理學或醫學獎,瑞典卡洛林斯卡學院今天宣布,義大利裔美國籍的馬理歐.卡佩奇(Mario
R. Capecchi)、英國的馬丁.伊凡斯爵士(Martin J. Evans)與英裔美國籍的奧利佛.史密西斯(Oliver
Smithies)三位學者膺此殊榮。
他們得獎的理由是:「發現運用胚胎幹細胞引發小鼠特定基因改造的原理」。
卡佩奇現年七十歲,美國猶他大學霍華休斯醫學中心研究員;伊凡斯現年六十六歲,英國卡地夫大學生物科學院院長;史密西斯現年七十七歲,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
教堂山分校病理學與檢驗醫學教授。三人均分一千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五千萬元)獎金,並於十二月十日諾貝爾忌辰當天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接受瑞典國王
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頒獎。
三位學者發展出來的原理與技術,改變了二十年多來生物醫學的面貌,尤其是應用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方法來標定、分離特定遺傳基因的「基因標定」(gene targeting)技術,從基礎研究到新療法研發,在生物醫學的每一個領域都不可或缺。
科學家經常運用基因標定技術來「關閉」特定的基因,培養出「基因剔除小鼠」(knockout mice),分析個別基因在胚胎發育、成體生理學、老化與疾病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學界迄今已研究過一萬多個小鼠基因,未來可望很快就會將全部基因一網打盡。
這些小鼠呈現各式各樣的基因改造(modification)型態,對疾病治療與藥物研發極具價值,因為科學家可藉由牠們為人類疾病製造出小鼠模型,從心血管疾病、神經退化疾病、糖尿病到癌症,目前已有五百多種疾病受惠於這類小鼠。
卡佩奇率先針對哺乳類動物運用「同源重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原理,以DNA置換修復有缺陷的基因;史密西斯進而發現哺乳類的內生(endogenous)基因無論活化與否,都可以被標定,顯示同源重組適用於所有的基因。
伊凡斯的貢獻在於找到小鼠胚胎幹細胞(ES cell)這種適當的載具,讓基因改造的結果可以透過物種繁殖,代代相傳。他並且率先利用反轉錄病毒,將改造過的基因送入小鼠胚胎。
一九八六年,萬事俱備,卡佩奇與史密西斯的原理和伊凡斯的技術相輔相成,第一批經過基因標定的小鼠在三年後誕生,從此為生物醫學研究開啟新紀元。
等了廿年 三人實至名歸
中研院院士沈哲鯤表示,美國科學家卡佩奇與史密迪斯二十多年前發明的「基因剔除」技術,為後代科學家奠定了基礎,在分子生物與醫學領域貢獻卓著,兩人分別以六十與八十多歲高齡與英國科學家艾萬斯共享今年諾貝爾醫學獎桂冠,實至名歸。
沈哲鯤說,站在卡佩奇與史密迪斯的肩膀上,後代科學家得以研究基因功能、致病機制及相關藥物研發。因他們的貢獻,現代基因科學不會進展到今天的地步。
歐洲幹細胞學會主席陳佑華說,三位得獎者為全球幹細胞研究始祖。Capecchi最重要的貢獻是發展「定位」的基因轉殖技術,另外二位是在老鼠胚胎幹細胞研究上有極大貢獻。
他們發展出的「基因標定」技術,成功達成胚胎幹細胞植入體內後的基因表現調控,促成基因相關疾病的動物模式的建立,也成功在體外培養皿中,培養出具分化能力的幹細胞。
陳佑華說,基因轉殖「定位」技術非常重要,是確保基因在轉殖過程裡能被「放對位置」的技術。
國家衛生研究院幹細胞中心研究員陳耀昌說,藉基因剔除技術可此瞭解單一基因的功能,也建立起各項疾病的動物模式及對特定疾病的藥物篩選,並嘗試發展成特定疾病的基因治療。
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醫師蘇怡寧表示,因為有基因轉殖技術,科學家可以在老鼠身上摘取或加上特定基因,觀察老鼠行為改變並模擬人類基因。這些技術的開創,廿年來已大量、廣泛運用在全球實驗室,並有很多種動物模式建立、研究。三人形同為遺傳醫學開啟了一扇窗。
(中國時報)
--
英美3學者 獲諾貝爾醫學獎
基因剔除鼠研究先驅
瑞
典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八日公佈二○○七年醫學獎得獎名單,來自美國的兩名科學家卡佩奇和史密斯,以及另一位英國科學家伊凡斯三人,因在基因剔除鼠技術研究
領域做出傑出貢獻,奠定二十一世紀生物醫學研究的試驗平台,榮獲今年度的諾貝爾醫學獎,三人將分享一千萬瑞典克朗(約台幣五千零五十三萬元)獎金。
位
於斯德哥爾摩的卡洛琳斯卡研究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指出,美國猶他大學人類遺傳學暨生物學教授卡佩奇、北卡羅萊納大學病理學教授史密斯,以及英國卡地夫大
學生物科學院院長、哺乳類遺傳學教授伊凡斯,因利用老鼠研究胚胎幹細胞的基因變化,在關於胚胎幹細胞和哺乳動物DNA重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發現,而獲此
殊榮。
基因標的技術獲殊榮
評審委員會在頌詞中指出,卡佩奇等人藉由胚胎幹細胞技術,從「基因剔除鼠」實驗中找到特定變種基因,有助於瞭解在胚胎發展階段的種種基因變異,讓科學界能進一步找出特定疾病為何會攻擊健康人體,包括囊腫纖維症、心血管疾病和神經退化、糖尿病或癌症等。
卡佩奇等三人的成就衍生出一種稱為「基因標的」(gene targeting)的新技術,如今這項技術已推廣到所有生物醫學領域,進一步拓展了學界對遺傳疾病、神經退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重症的認識。
有助於治療人類重症
基因標的通常應用在抑制單一基因活動,這類「基因剔除」實驗說明了許多基因在胚胎發育、成人生理學、老化和疾病中所扮演的角色。迄今已有一萬多個老鼠基因被剔除,將近哺乳類動物基因組的一半。透過國際間的合作,所有基因的「基因剔除鼠」應可在不久的將來問世。
現年七十歲的卡佩奇出生於義大利,二次世界大戰後隨母親移居美國。八十二歲的史密斯則為英國裔。伊凡斯現年六十六歲。
卡
佩奇等三人都在八日凌晨接獲評審委員會的得獎通知。卡佩奇表示,在睡夢中接獲通知實在有點意外。史密斯則對得獎感到欣慰,並希望得獎能有助於取得其他研究
的贊助。由於美國總統布希去年反對擴大資助胚胎幹細胞研究,卡佩奇直言,他不支持布希政府嚴格限制幹細胞研究的作法,他認為幹細胞療法極具潛力,值得進一
步發展。
2007諾貝爾醫學獎3傑 卡佩奇基因標的技術 基因醫學之鑰
長期旅居德
國、擔任歐洲幹細胞研究學會主席的陳佑華分析,美國科學家卡佩奇(Mario R.
Capecchi,歐新社)早在一九八○年代進行基因標的技術研究,美國科學家史密斯(Oliver
Smithies,美聯社)、英國科學家伊凡斯(Martin J.
Evans,美聯社)則是老鼠胚胎幹細胞的研究始祖,三人對基因體醫學研究貢獻甚大,得到諾貝爾獎實至名歸。
中研院院士、台大臨床醫學研
究所所長陳培哲指出,要知道一個基因的功能,方法之一,就是把那個基因從動物體內破壞、剔除,看看會發生什麼事情。早期人類不知如何破壞基因,卡佩奇則發
現以人工方式構築一個結構相似的假基因,殖入小鼠胚胎細胞後,假基因會與真基因重組,使該基因失去功能。
如今,基因剔除已成為廣泛應用的技術,知名的抑癌基因p53,就是這樣被確認,體內缺少該基因就較易罹患癌症。陳培哲表示,當初卡佩奇提出此一構想時,學術界曾嘲笑是異想天開,他多次申請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計畫都被打回票,所幸他沒有放棄,才有今日成就。
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蘇怡寧認為,三人發展出的基因剔除技術已陸續進行老鼠、豬、魚等不同的動物模式,國內外已廣泛應用於肥胖、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唐氏症、脊髓肌肉萎縮症等研究,及後續的新藥研發,三人得獎並不意外。
蘇怡寧指出,國內中研院學者李鴻運用這套技術,成功創造出全球第一個人類脊髓肌肉萎縮症的小鼠動物模式,並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遺傳」雜誌。
--
二○○七年諾貝爾醫學獎公佈,二○○○年曾申請到醫學獎得主之一、美國史密斯教授實驗室學習的成大臨床醫學研究所助理教授蔡曜聲表示,老師當年即獲得俗稱美國諾貝爾獎的萊斯柯獎,當時大家就認為同年的諾貝爾醫學獎應也是由老師獲得。
與老師相處五年的蔡曜聲回憶說,老師雖然名氣大,又已經八十二歲,但沒有架子,非常平易近人,也會親自做實驗,學生想找他談研究或其他,他隨時歡迎,自己不僅從史密斯老師那裡學到知識、技術,也感受老師的身教,自己以後也仿效老師不間斷的研究。
蔡曜聲還記得,八十二歲的史密斯老師最大嗜好是開飛機,每週會駕駛他的小飛機享受飛翔的樂趣,也會邀學生搭乘,自己也搭過,不過,老師開飛機技術平平,大家都有點怕怕。
(自由時報)
--
3教授研究基因鼠 奪諾貝爾 醫學獎揭曉 助研癌症及測試新藥
2007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昨揭曉,美國猶他大學教授卡貝奇、北卡羅萊納大學教授史密西斯,和英國卡地夫大學教授伊凡斯等3人,以「基因標的」技術改造實驗鼠的胚胎幹細胞,創造「基因剔除鼠」,讓科學界更加了解基因對人類健康和疾病的影響,功不可沒,因而獲得殊榮。
諾
貝爾委員會表示,3位教授獲獎的原因是他們以「基因標的」(gene
targeting)技術,利用DNA重組原理剔除老鼠胚胎幹細胞某特定基因,產生「基因剔除鼠」(knockout
mice),讓科學家了解該基因的功能及會引起哪些疾病,有助於科學家研究阿茲海默症、癌症等遺傳疾病及測試新藥功效。
基因標的法影響大
英
國的伊凡斯在80年代首先找出老鼠幹細胞,就在同時,美國的卡貝奇和史密西斯各自找出利用「同質性重組」技術標出特定基因,製造帶有纖維囊腫、地中海型貧
血、高血壓和動脈粥狀硬化等基因疾病的實驗鼠。至今科學家已剔除逾萬隻老鼠基因,發現幾乎所有哺乳類動物疾病都可透過「基因標的」法來研究。委員會表示:
「簡而言之,基因標的技術早已深入生物醫學所有領域,讓科學界更了解基因的作用,未來將對人類福祉產生更重大的影響。」
現居猶他州的卡貝奇教授,
在當地時間清晨3時接到諾貝爾委員會的道賀電話,被從睡夢中吵起來的他說:「對方聽起來很認真,所以我直覺這應是真的。這是個很棒的驚喜。我計劃再在實驗
室待20年,我們目前都用老鼠做實驗,希望未來能擴及其他生物,了解我們如何利用免疫系統對抗疾病。」卡貝奇是義大利人,曾有4年的時間被迫流落街頭乞
討、行竊,在9歲那年跟著媽媽從義大利逃到美國,當時的他根本不會說英文,如今他以學術上的非凡成就,獲頒最高的諾貝爾獎殊榮。
平分5052萬元獎金
在
英國出生的史密西斯表示,拿下諾貝爾獎的感覺「相當喜悅」,在投身研究逾20年後能夠獲此肯定,讓他非常快樂,也盼獲獎有助於他爭取更多研究經費。住在英
國的伊凡斯說:「我從未和另外兩人共事過,但是顯然我們的研究內容有關聯。我很高興對能得諾貝爾獎,這是我學術生涯的顛峰,感覺相當美好。」
諾貝爾獎每年均以醫學獎揭開序幕,未來一周內將陸續揭曉物理學、化學、文學、和平及經濟學獎,獲頒醫學獎的卡貝奇、史密西斯和伊凡斯3人,將平分1000萬瑞典幣(約5052萬元台幣)獎金。頒獎典禮於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周年紀念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
2007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檔案
◎史密西斯 Oliver Smithies
.生日:1925/07/23
.現年:82歲
.國籍:美國;出生於英國
.學歷:英國牛津大學巴里歐學院博士
.現職: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病理暨檢驗醫學榮譽教授
◎伊凡斯 Martin J. Evans
.生日:1941年,現年66歲
.國籍:英國
.學歷: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解剖暨胚胎學博士
.現職:
英國卡地夫大學生物科學研究所所長
卡地夫大學哺乳動物基因學教授
◎卡貝奇 Mario R. Capecchi
.生日:1937/10/06,現年70歲
.國籍:美國;出生於義大利
.學歷:美國哈佛大學生物物理學博士
.現職:
美國猶他大學醫學院教授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霍華德休斯醫學院研究員
近5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2006:費爾 梅洛
發現可使基因靜默的核醣核酸干擾機制。
◎2005:華倫 馬歇爾
證明胃黏膜層幽門螺旋菌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最大元兇。
◎2004:阿克塞爾 巴克
在氣味受體和嗅覺系統組織的研究,揭開人類嗅覺的奧秘。
◎2003:羅特柏 曼斯菲爾德
在磁核造影技術上的發現,讓醫生獲腦部和體內器官詳細圖像。
◎2002:蘇爾斯頓 布倫納 霍維茲
建構細胞凋亡模式研究。
2007年諾貝爾獎公布日程
10/08 諾貝爾醫學獎
10/09 諾貝爾物理學獎
10/10 諾貝爾化學獎
10/11 諾貝爾文學獎
10/12 諾貝爾和平獎
10/15 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貝爾獎小檔案
成立者:瑞典科學家、發明家暨實業家艾佛德諾貝爾(Alfred Nobel)
獎項:最初僅設物理、化學、生物或醫學、文學、和平5項;1968年起,瑞典中央銀行為紀念諾貝爾,增加頒發經濟學獎
首屆:1901年,諾貝爾逝世後第六年
獎品:最多3人均分1000萬瑞典幣(約5052萬元台幣)、個人證書及獎章
頒獎時間:每年12月10日的諾貝爾逝世周年紀念日
頒獎地點:除和平獎在挪威首都奧斯陸頒發外,其餘均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頒發
「加工」鼠 破解基因缺陷
貢獻良多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給研究基因轉殖技術的3位英美科學家,此技術是透過人類「加工」,故意讓老鼠得到先天性疾病,做為藥物研發實驗對象。國內醫師表示,獲獎3人是基因轉殖技術始祖,得諾貝爾獎「是遲早的事」,其研究成果也帶動科學界及醫界投入更多心力在此領域。
基因功能研發藥物
台
大醫院基因醫學部醫師蘇怡寧說明,藥物進入人體臨床實驗前都先要做老鼠實驗,但某些先天疾病卻「無鼠可用」,因老鼠沒生這種病,導致研究停滯。有此技術
後,可分兩種方式在老鼠身上實驗,一是已知特定疾病與特定基因有關,以此技術讓老鼠基因改變,再觀察是否真會得到這種病;另一是不知基因和疾病相關性,就
故意轉殖部分基因,再觀察老鼠會得什麼病。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李鴻曾於2001年在國際期刊《Nature Genetics》,發表全球首例基因轉殖「脊髓肌肉萎縮症」老鼠,就是利用此技術進行藥物、療法實驗。
國家衛生研究院幹細胞研究中心研究員陳耀昌說,1980年代這套技術有助了解基因功能並創造出基因缺陷鼠,1990年代後的人類基因治療卻幾乎都失敗,動物模式畢竟和人類不同,但此技術已可做為單一基因功能及藥物研發,是相當重要的貢獻。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曾啟瑞說,已知地中海貧血、乳癌都與單一基因缺陷有關,這些疾病就能利用轉殖鼠進行治療實驗,人類已知數千種疾病中,僅數百種較清楚致病機轉,此技術有助於研究更多疾病。
(蘋果日報)
--
一天七小時「螢幕族」 國內逾六百萬人
最新調查發現,國內有超過六百一十六萬「螢幕族」,每天有七小時黏在電視、電腦、電玩上,每周平均超過四十九小時。而且,國人平均每周上網、看電視時間達卅二小時,比美國的卅一小時更長。
世界衛生組織所推動的世界視覺日為十月十一日,為提醒國人用眼不忘護眼,眼科醫學會呼籲民眾,十月廿一日周日當天暫離螢幕,親近大自然,讓眼睛休息一下。
這項調查是由眼科醫學會、防盲醫學會等單位,在今年九月針對全台廿三個縣市的十歲到六十五歲民眾電話訪問,有效樣本數為一千零九十一份。調查發現,國人每天盯著螢幕的時間平均約五點三小時,每周下來,就超過卅七小時,其中有九成以上的時間用來看電視跟電腦。
值得注意的是,百分之卅二點四國人每周黏在螢幕上的時間平均超過四十九小時,屬於重度使用者,其中十到卅九歲者就占了七成,絕大多數是白領上班族跟學生族群。若進一步就年齡層分析,廿到廿九歲年輕人平均每天緊盯螢幕七點七小時,領先各年齡層。
台灣防盲醫學會理事長、台大眼科主治醫師林隆光指出,學生族群每天平均有六點四小時都對著螢幕,比上班族的五點七小時還要高。較令人擔心的是,十到廿歲青少年仍在發育階段,過度用眼,傷害大,門診乾眼症也有年輕化的趨勢。
眼科醫學會理事長潘志勤則指出,調查發現,年長者花在電視上的時間較多,廿到卅九歲則是使用電腦比率較高,小於廿歲的年輕人,大都使用電玩跟手機。
由於六成小六學生是近視一族,國健局打算找網咖業者合作,每隔一段時間就啟動螢幕保護裝置,讓小朋友的眼睛能獲得休息,希望明年可以上路。
(聯合報)
--
台人每周盯螢幕37小時 比美糟
最新調查發現,台灣超過六百萬人每周看電視、電腦、手機等螢幕逾四十九小時,二十多歲族群每天平均看近八小時,為各年齡層之冠。醫師指長期盯螢幕會導致眼睛紅腫、乾眼症等,建議選用較大尺寸、狹長型螢幕。
會加重近視散光
眼科醫學會理事長潘志勤昨在記者會上說,台人平均每周盯著螢幕超過三十七小時,其中看電視與電腦螢幕就有三十二小時,比美國平均三十小時還多。
防盲醫學會理事長林隆光說,長期盯螢幕會影響睫狀肌功能,嚴重會加重近視、散光,致結膜炎、乾眼症及頭痛。國健局副局長吳秀英指將和網咖合作,明年網咖電腦裝「暫歇軟體」,使用二、三小時,螢幕暫停五分鐘。
螢幕族護眼須知
.看螢幕每30分鐘要休息10分鐘
.眼睛與螢幕距離60~80公分
.學生每天看電腦螢幕最好在2小時內
.盯著螢幕看時要提醒自己多眨眼
.選擇狹長型螢幕較寬扁型較佳,可減少畫面捲動次數避免眼睛疲勞
長時間看螢幕 戴眼鏡減痠澀
全
國首份針對10到65歲民眾進行的「台灣民眾螢幕用眼情形與護眼認知調查」結果昨(8日)出爐,發現包括電腦、電視、電玩、手機的螢幕使用時間過久,其中
20到29歲的族群每周超過50小時;青少年每周平均使用也有45小時。台灣防盲醫學會理事長林隆光醫師提醒,一般人誤以為成年人的近視度數已穩定,加深
幅度少,但門診中仍有個案使用電腦時間過久,造成度數增加、眼睛疲累、痠澀。
檢查可用散瞳藥
因眼睛構造發育的關係,近視度數約在
20歲左右較為穩定,不過因男生發育的較晚,所以度數穩定時間約會再延後3年。林隆光醫師特別提到,並不是度數穩定後就不會再加深近視,臨床上仍有個案因
長期使用電腦,結果沒幾年就加重近視200度,這種情況以男生較常見。而在檢查度數時也要特別注意,一般度數穩定的人檢查時不需使用散瞳劑,像是成人,但
如果發現自己突然近視度數加重,最好使用散瞳劑後再檢查,較準確。
別太專注看電視
林隆光醫師表示,若是長時間盯著螢幕看,因近距
離長時間使用,又還戴著隱形眼鏡的話,會比戴眼鏡還傷眼。他認為,這和看書不一樣,因看書時眼睛較沒有那麼用力盯著,甚至還可以偶爾抬眼看遠休息一下,但
用電腦或打電玩時,往往專注過久,建議30分鐘就要休息10分鐘。另外,還有一些婆婆媽媽,因為太融入電視劇情,死盯著螢幕都不肯離開,容易造成眼睛痠
澀、疲勞,所以廣告時間應離開電視。
(蘋果日報)
--
環署研訂室內空品法 大樓空氣悶又差 環署要罰款
大樓辦公室悶得人心慌意亂、頭昏眼花?小心,有可能得到病態大樓症候群!因應現代人待在室內時間愈來愈長,環保署研擬新法《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若大樓內空氣品質不佳經檢測確認,需貼標示供往來者辨識,限期仍未改善者最高可處十萬元。
研議中的《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管制對象不限於建築物,而是納入所有密閉空間,從大樓建築到巴士、飛機等交通工具,並採逐步公告限制,首批適用對象以弱勢族群最常出入的場所為主,如醫院、托兒所、幼稚園和學校等。
剛完工或整修完成的建築會傳出難聞氣味;有的辦公大樓因空氣不流通,待在室內太久讓人頭暈腦脹;百貨公司週年慶常常擠得人透不過氣,禍首全都是室內空氣品質太糟糕。長期會引發「病態大樓症候群」,出現神經毒性症狀,如眼、鼻、喉頭感到刺激、氣喘發作等。
環保署在民國九十四年十二月公佈室內空氣品質建議值,訂出十項室內空氣品質標準,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醛、溫度、真菌、細菌等都有標準可供依循。
但建議值沒有強制性,環保署長陳重信要求進行《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立法,一旦立法通過,台灣將繼韓國後,成為全世界第二個針對室內空氣品質立法管制的國家。
根據研擬的《室內空氣品質法》,相關部會都應修訂或執行涉及室內空氣品質相關事務,如內政部主導建築物通風設施、建築物室內管理和裝修建材管理等,經濟部
是訂定如油漆或塗料等裝修材料,及商品逸散空氣污染物國家標準,衛生主管機關為特定傳染性病源菌,交通部則是大眾運輸工具通風設施等。
環保署是稽查管制,只要經公告管制的建築類別,經人檢舉後,檢測發現室內空氣品質超過標準,該棟建築物或大樓應在大門口明顯處,張貼諸如「本大樓〈建築〉
室內空氣品質不良」標示,告知進出的人須自我警覺,並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進行輔導改善,若複檢仍不合格,則要依法罰款。
環署透露,草案視違規輕重程度,可處一萬元到十萬元罰款,但此一罰款額度似乎過低,有可能改從五萬元起跳。
(中國時報)
--
停機坪上未關機 恐引發火災
搭機使用行動電話可能干擾航空通訊而造成飛安事件,英國更已提出警告,指客艙組員在停機坪行走講大哥大,也可能引爆火災,釀成地安事件!
行政院航空器飛航安全委員會昨日在第十五屆國籍航空公司年會,引述英國資訊一位飛航人員的報告,某次飛航任務結束後,他與其他客艙組員在飛航組員及地勤人
員指引下,步行經過航機,準備要登上接駁車輛。當時剛好有一輛加油車正在為航機加油,一位客艙組員行經加油車時,未關閉行動電話,還沿途使用手機聊天。英
國民航監理機關強力建議,任何人在航機周遭不要使用行動電話,以免可能干擾航機電子系統,引起火災。
行政院飛安會執行長楊宏智表示,雖然航機加油過程中,手機要產生足夠的火花點燃揮發的油氣,機率很低。但組員在停機坪行走時使用行動電話,可能因分心,碰撞停機坪上的航機、車輛或機具導致受傷。
(中國時報)
--
風襲浪捲 水璉300公尺沙灘消失
沙灘不見了!花蓮縣壽豐鄉水璉地區的沙灘隨著柯羅莎颱風遠離而消失,十三級強風捲起的巨浪,捲走三百公尺長的沙灘,約卅六萬立方沙灘一夜消失,海岸直逼海巡署水璉安檢所。所幸颱風夜沒有人在安檢所內值班,清晨回到現場見到這副景象,直呼老天保佑。
花蓮區漁會總幹事王鐙億表示,柯羅莎颱風不僅造成花蓮漁業嚴重損失,水璉地區沙灘更一口氣下陷十五公尺,原本長達三百公尺、寬約八十公尺的沙灘全部消失不見,露出底下的石礫,令人印象深刻。
下陷十五公尺 石籠裸露
花蓮壽豐鄉水璉安檢所副所長張智傑表示,安檢所緊鄰水璉沙灘,柯羅莎颱風來臨前,安檢所人員奉命撤往水璉活動中心避難,直到颱風遠離才返回安檢所值勤。
沒想到回到安檢所一看,大家都被眼前景象嚇傻了!平常與安檢所同樣高度、很多遊客嬉戲的沙灘,一場颱風過去便消失無蹤。長達三百公尺的水璉沙灘,彷彿遭人大規模鏟走,無形中讓安檢所突然變「高」,「懸立」於殘存沙灘上,埋放沙灘內石籠亦裸露出來。
期待補回來 還得靠颱風
張智傑指出,颱風來臨前,水璉沙灘線比現在的沙灘線更深入海水約十米,當時水璉沿線沙灘寬度,遊客可以從水璉沙灘走到牛山,現在這裡見到的只有岩石與蛇籠,短期間可能無法在這裡戲水,也不太可能由這裡偷渡上岸。
張智傑認為,如此巨大的變化,人為改變要花很長的時間,只能期待未來會有颱風,把消失的沙灘「補」回來。
一旁的野溪同樣受不了颱風大浪侵蝕,整個溪谷被侵蝕成迷你版「大峽谷」,兩公尺多高的泥土層通通顯露出來。
(中國時報)
--
玻國民間造神 格瓦拉成聖
40年前的今天,在玻利維亞被誘捕的革命偶像「切」厄勒斯托.格瓦拉如果沒有被處決,今天可能會在他解放的古巴度過79歲生日。格瓦拉或許會搶走老戰友卡
斯楚的風采,卻絕不會留下難以定論的歷史爭議:他到底是被神化的英雄、貪生怕死的凡人,還是新冒起的「聖厄勒斯托」?
在阿根廷出生的古巴解放英雄切.格瓦拉遇害四十周年前夕,下令將他處決的玻利維亞退休將軍葛立.普拉多,不忘以「衣衫襤褸、又病又餓還被戰友遺棄」的字眼來糟蹋被捕時的格瓦拉,否定這拉丁美洲解放英雄的形象。
人潮憑弔「聖厄勒斯托」
普拉多更對玻利維亞左派總統莫拉雷斯歌頌「恐怖分子」格瓦拉,卻對圍剿時喪生的55名軍人隻字不提氣憤不已,還急著撇清當年美國中央情布局幕後指導捕殺格瓦拉的說法。
只是他的說法早已被趕著前往遇難小鎮希格拉憑弔、以及參加「第二屆全球格瓦拉紀念大會」的人潮和觀光客所淹沒。卡斯楚更親自駁斥外界報導格瓦拉被捕時高呼「不要開槍!我是格瓦拉,我活者比死要有價值」並非事實,格瓦拉因為手槍卡機而無法就義。
「與兩位同行」與基督並列
人口僅百餘的小鎮長年不變,房舍外牆滿布格瓦拉畫像,街角可見「與兩位同行」的字眼。當年在60公里外大山谷醫院工作的護士歐西納嘉向好奇的訪客解釋:
「兩位一詞代表基督和聖厄勒斯托,格瓦拉在玻利維亞民間崇拜裡幾乎已經成聖。」格瓦拉被槍決後,軍方命令歐西納嘉為他清洗遺體梳理髮鬚後塗上福馬林,就地
在醫院的洗衣棚示眾,斬下雙手存證。
10年前在大山谷鎮外小機場挖出格瓦拉遺骸後,安葬在古巴的聖塔克拉拉市;民眾在他遇難處豎立了大型雕像和十字架,希格拉村成為格瓦拉革命聖地。
傳出神蹟帶來健康財富
但在眾多民眾家中,格瓦拉的畫像早已和諸神明並列。親眼目睹格瓦拉長髮睜眼遺像的居民,深信外貌形似基督的格瓦拉遠道前來解救玻利維亞,和耶穌基督相同。他不但回應他們的祈禱,也為他們帶來健康和財富。
其實,這大多要感謝格瓦拉老戰友卡斯楚捐贈醫療站提供醫療設施。玻利維亞政府去年推出游擊路線的「切(格瓦拉)之旅」後意外熱賣,帶來山區稀有的工作機會和寶貴的外匯。
現今已易名為「切的希格拉村」的小村莊和大山谷鎮,流傳的神蹟打大多和格瓦拉醫生的本行有關,民眾禱告後病痛解除。當地天主教教堂神父並沒有公開排斥格瓦拉成聖的說法,也默許民眾在家中神桌後掛著格瓦拉的肖像。
格瓦拉的咒詛名單超長
可是當年參加追捕的軍人可就沒那麼幸運,受咒詛的名單落落長。格瓦拉遇害兩年後,總統巴連托斯將軍搭乘直升機在山區失事,他的親信兼接班人歐萬多將軍精神
錯亂自盡。下達死刑令的軍長森特諾遠避巴黎,卻沒有逃過報復者的子彈。在審訊時扯下格瓦拉鬍子的上校賽立奇,在營區被下屬刺殺;提議剁下格瓦拉腦袋的另一
位軍官擔任駐漢堡領事時,腦袋被子彈打得稀爛。當年親手逮獲格瓦拉的連長葛立.普拉多表示,他活在格瓦拉的陰影下已累了,希望能把格瓦拉從他的肩膀卸下;
脊椎被子彈擊中癱瘓的普拉多,已用輪椅代步35年。
逝世40周年 左派各國追思
古巴與拉丁美洲的左派國家今天舉行多場儀式,紀念古巴革命領袖切.格瓦拉逝世40周年。死時年僅39歲的他,數十年來已成南美解放革命的象徵,並成了古巴的英雄。
古巴政府的紀念活動今天上午8時(台灣時間8日晚上8時)在首都哈瓦那以東300公里的聖克拉拉舉行。1958年古巴爆發革命戰爭期間,格瓦拉曾帶領游擊隊在此與政府軍作戰,此地也是格瓦拉安息之地。
格瓦拉的遺孀艾莉妲.馬奇帶著4名子女出席紀念追思儀式。格瓦拉與他的第一任妻子-秘魯一位左派革命女性育有一名女兒,但母女兩人均已去世。
古巴共黨領袖卡斯楚今天因為病重,無法出席紀念活動,但在報紙上發表專欄,讚揚格瓦拉在拉美與全球播下了社會良心的種子,並哀悼他英年早逝,有如綻放的花硬被折斷。
出生阿根廷優渥家庭的格瓦拉1955年在墨西哥遇到卡斯楚兄弟,立刻加入他們的革命行列,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古巴成了西半球第一個共產國家,格瓦拉是主要功臣之一。
不過40年前格瓦拉在玻利維亞遭獨裁軍政府處決,直到10年前遺骸才在大山谷鎮一處亂葬岡被尋獲。立場左傾的玻國總統莫拉雷斯今天也在此地主持格瓦拉紀念儀式。
其他紀念活動也將在拉美其他國家登場。包括巴西國會參議院將於23日舉行格瓦拉紀念儀式;瓜地馬拉、墨西哥與尼加拉瓜也有類似活動,格瓦拉曾在這些國家住過。此外,阿根廷也計畫明年6月舉行格瓦拉80冥誕紀年。
格瓦拉原籍阿根廷,畢業於醫學院,1952、53年到處行醫時,痛感人民苦難,在墨西哥遇到卡斯楚後,人生有了180度轉變,深信暴力是根除拉美社會與經濟鴻溝的唯一途徑。
一份1966年10月3日的秘密文件顯示,1960年代的拉美獨裁者曾試圖合力緝捕格瓦拉。報告中一位巴拉圭情報首長知會巴西情報首長,格瓦拉已抵達南美。發現這份密件的巴拉圭研究員阿瑪達說,這是首度發現「禿鷹行動」前,牽涉格瓦拉的聯合行動。
文件寫道:「格瓦拉化名奧斯卡.費瑞拉,離開(巴西與玻利維亞邊界的)克倫巴鎮。格瓦拉留了鬍子,搭船離開,可能在黎明時抵達。」文件警告當局「他有任務在身」。玻國軍方與美中情局幹員,在希格拉村擒獲格瓦拉,1967年10月9日草草處決,格瓦拉時年39歲。
反骨圖騰 格瓦拉肖像全球無敵
拉丁美洲革命家切.格瓦拉遇害今年即將屆滿40周年,他的肖像照依然是20世紀重製最多、流傳最廣又最受剝削的一幀意象。
格瓦拉的肖像印在T恤、噴在牆上、轉型為流行藝術,甚至變成冰淇淋包裝、香菸促銷品,而且魅力還沒消褪。肖像中的格瓦拉濃眉大眼,一頂有顆星星的貝雷帽蓋住他的蓬長亂髮,眼光炯炯,好像穿透肖像,直射出來。
格瓦拉肖像藝術巡迴展的策展人齊芙表示,由圖像設計家費茲派翠克造出來的格瓦拉肖像已經變成品牌標誌,它代表著變化、邊緣思想家的圖騰,不管是反戰、支持環保或者反全球化,都是如此。
費茲派翠克造出來的格瓦拉肖像,呈黑白尖銳對比,另除去原照片的景深等等,呈現出峭稜、象徵式的圖像。他表示,自己是蓄意設計,讓這幅肖像畫兔子般四處孳
生繁殖;1967年,那些人那樣子殺害格瓦拉,讓人無法紀念他、仰慕者無法朝聖,像要斬絕一切。所以費茲派翠克決心要讓自己造出來的肖像流傳最廣。
格瓦拉的原照是怎麼流出古巴,再由仰慕者帶去歐洲,再由費茲派翠克重新詮釋為肖像畫,本身就是吸引人的故事。
原照是古巴領袖卡斯楚的官方攝影師柯爾達於1960年3月5日拍攝於哈瓦那的。前一天,一艘滿載軍火的法國貨船於哈瓦那港口爆炸,造成大約80名古巴人喪
生,卡斯楚說這起事件美國人幹的。3月5日,古巴為死者舉行大規模葬禮。柯爾達替格瓦拉照片取的標題為「英雄戰士」,形容他「悲傷而憤怒」。該照片一開始
只掛在柯爾達的攝影工作室牆上,並未公開,長達一年,只有來訪的人才看得到。
把柯爾達拍的格瓦拉照片帶去歐洲的人,是義大利左派出版家兼知識分子費崔涅里。接下來歐洲好幾家雜誌都刊用那張照片。費茲派翠克第一次瞧見,是在德國的《明星》周刊。但他表示,照片太小,放大後效果半似夢幻。
但幾個月後,費茲派翠克終於得到比較大張的照片,因此終於能造出那幀風迷全球的肖像。他表示,那張照片是荷蘭無政府組織「Provo」成員給他的。而那個地下組織能取得照片,據說是法國激進派哲學家沙特給的;1960年哈瓦那葬禮舉行時,沙特人在現場。
格瓦拉被害之後,憤怒的費茲派翠克把他製作的肖像海報大量印刷,寄給全歐洲的左派政治活躍團體。齊芙女士說,費茲派翠克版的格瓦拉肖像大量出現時,歐洲許
多國家正處於情緒高漲的狀態。格瓦拉之死,引發多起示威,先是在米蘭,接下來各地都有。不久,捷克便爆發「布拉格之春」事件,還有
1968年法國的「五月風暴」。歐洲在動盪,人們希望出現變化、分裂及反抗,格瓦拉於是變成象徵。
但齊芙表示,隨著時光流逝,格瓦拉代表的意義在西方出現分歧。先是變成商品的裝飾圖案,如衛生紙與內衣褲。聯合利華食品公司甚至在澳洲推出一款櫻桃芭樂口味的冰淇淋,用格瓦拉肖像來當包裝。
只是,在拉丁美洲,格瓦拉的面容依然是武裝革命、原住民抗爭的象徵。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時常穿格瓦拉T恤;玻利維亞總統莫拉雷斯餽贈訪客的禮物中,有一項是印有格瓦拉圖像的可可葉。齊芙表示,結合資本主義與商業、宗教與革命之下,格瓦拉圖騰永遠無敵。
(中國時報)
--
宅人相輕/黑鳥麗子
看到動漫愛好者因為「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言論冒犯而包圍電視台抗議,有點意外,因為我一直以為這個節目的忠實觀眾正是被形容為「宅」的世代,只是宅的對象不同,旁人研究的是動漫、電動、火車、股票漲跌、3C設備,「我猜」宅各式美女。
「宅」在台灣被當成正面與反面並陳的詞,用於自稱,表示精通某某事物。但討厭被他人稱為宅男宅女,因為長期媒體印象的代表便是身穿方格衫配高腰褲揹雙肩背包又沒異性緣的「電車男」,看到女生會結巴說不出「小姐要喝茶嗎?」賣相欠佳。
「我猜」也是個類似的雙面字彙,忠實觀眾熱烈討論每週必看,非此族群則搞不清楚為何靠著吳宗憲虧各類美女,就可長期享有高收視率。比如最近「人不可貌相」
單元找來一位跳舞機美女,看來瘦弱的小女生靠著扶桿幾乎用輕功連踩節拍點,內行的人看到眼珠掉,外行的人霧煞煞,我就搞不清楚快速到連拍子都看不清楚的跳
舞機,到底有什麼好玩。
就是這類的「真了不起」對上「不知道有什麼好看」的差距,讓共同嗜好的人結為小團體,對該領域不熟的外界則先貶低再說。以前說「文人相輕」,現在應該改成「宅人相輕」。
在「大滿足」這本書中提到了西元397年聖奧古斯丁說,「好奇心是眼之貪欲。」因為好奇心不能賺錢也不能換食物,是沒路用的罪,卻會帶來肉欲比不上的快樂。
現在看來,宅人們精通的正是專精且大量的滿足好奇,能夠在最節省資源的情況之下,光憑知識增加帶來快樂,大家各宅各的領域,應該也算一種「樂活」吧!
(中國時報)
--
如何形容天下第一快?/王寶貫
自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之後,人人都知道光是最快的「東西」了。但是光實在太快了(每秒三十萬公里),以致我們感覺不出它有速度,反而覺得光是一種靜止的現象。而人類多半喜歡用「感覺」來作比喻形容。
小學時代作文起首句的「濫調」之一是「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意思自然是「時間過得真快」。「日月如梭」好像從未聽過老師講解過道理,原因大概是因為台灣紡織業很早就進入自動化機製時代,以致老師也沒看過「梭」這古老玩意,因之無從引起視覺意象。
而「箭」倒是會在一些運動會、游樂場、甚至電影裡見識到。箭一離弦有「破風」之聲,顯然箭飛可能快過於風。反正是看過射箭的人大概對箭之快是印象深刻。所以「光陰似箭」有些實質感。
「風」也是人們拿來形容「快」的選項之一。《孫子》兵法中有﹕「疾如風,徐如林」,可見人們對強風之疾也是有深刻感受的。《孫子》又有﹕「靜如處子,動如
脫兔」的句子,似乎「脫兔」也有「快」的涵意,但是它有附義,因為過兔子在逃命時,除了快之外,還有出其不意的成份在內,必須東拐西彎地曲線逃竄。饒是如
此,它還是常常成為野狼狐狸的晚餐,可見它仍然不夠快。
駿馬奔跑也是一種「快」。陸游的「傳呼快馬迎新月」詩句就是證明。然而駿馬之快者也不過被恭維為「追風馬」,可見馬的速度在人們心目中仍然比不上風。
以上這些現象都比不上「閃電」之快。現代科學已經測定了閃電的速度,大約是每秒幾萬公里左右,這當然是非常非常非常之快了。說某武林高手出手「快如閃電」算是一種終極恭維。
今年夏天我在台大開了一門暑期課《深對流雲過程》,課中提到了雷電現象以及上述的閃電速度。我要怎樣來形容閃電之快﹖總不能說﹕「閃電的速度就像閃電那麼快」吧﹖
是之謂詞窮。
(中國時報)
--
四面佛 就是婆羅門教主神梵天
「四面佛」其實是印度婆羅門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梵天,也就是創造天地的神,四面佛在東南亞、泰國等地被認為法力無邊,掌握人間榮華富貴,四面分別朝向東南西北,加上外形近似佛教佛像,所以中文才翻譯作「四面佛」,正確來說,應該稱為「四面神」。
台灣各地到處可見四面佛的寺廟,顯見四面佛已經成為台灣民眾的另一種重要信仰對象。
鑽研四面佛多年,佛光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奧村浩基表示,四面佛在泰國十分普遍,幾乎隨處都可看見供奉四面佛的廟宇,地位類似台灣的土地公廟。
過去因為台灣人前往泰國旅遊時,四面佛寺廟幾乎是必遊之地,久而久之,台灣人也開始信仰四面佛,加上許多泰國法師經常到台灣弘揚佛法,四面佛象徵吉利的印象深植民心,因此四面佛寺廟開始出現在台灣中南部,後來逐漸延伸至北部。
奧村浩基說,泰國當地祭拜四面佛,除了供奉鮮花和祭品,最特別的是會請舞者不定期前往表演,這在台灣比較罕見;至於神尊大小,他說,神像尺寸大小並不影響靈驗程度,台灣的四面佛神像普遍較大,可能和華人認為「數大便是美」的觀念有關。
(自由時報)
--
觀光科系夯 賭場學暖身
台灣的觀光科系正夯,大專校院從五年前的一百卅多個相關科系,成長至今已超過二百五十個科系,每年培育一萬多名觀光事業、餐旅、休閒遊憩管理等專業人才。不過觀光科系畢業學生雖有不少就業機會,但薪水不高、工作辛苦,造成流動率頗高。
對於國外學校來台開設博弈課程,銘傳大學觀光學院院長吳武忠說,如果台灣政策定案,當然也可加開相關課程。中華大學觀光學院院長蘇成田認為,重點是澳門、新加坡是否會開放台灣人前往工作,學生應該會視就業機會而決定是否花錢上課。
觀光相關科系是近幾年的大熱門,而且從高職一路夯到大專校院,在常有招生缺額的高職中,觀光科系招生都不易出現缺額,像恆春工商商業經營科去年招生缺額高達一半,校方看好鄰近墾丁、觀光市場發達,今年改成觀光科招生,結果招生果然額滿。
大專校院近幾年更是一窩蜂地成立觀光相關科系,尤其是很多新設立或甫升格的大學。教育部統計,九十一年大專校院只有一百卅多個觀光相關科系,一年招收七千多個學生,到去年已成長為二百五十二個科系共一萬一千多名學生,目前就讀觀光科系學生總數達三萬六千多人。
人才品質的提升則可從研究所數量來看,五年前只有十二個觀光相關研究所、招收二百多人,去年已變為廿三個共四百多人。
吳武忠表示,如果政府開放兩岸觀光或博弈,觀光人才會更為搶手,不過目前觀光科系畢業學生,就業市場雖不錯,但因薪水苦哈哈,工作又辛苦,再加上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吃不了苦,因此工作流動率頗高。
(自由時報)
--
歷史x檔案 英國首富紅髮艾倫 比蓋茲富有3倍
俄羅斯首富阿布拉莫維奇、印度鋼鐵大亨米塔爾等人,向來是英國富豪排行榜的熟面孔,但他們的財富,要是與一位較鮮為人知的法國移民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
這位富豪九百多年前辭世時,身家以現在的幣值計算,高達八百一十億英鎊(五兆四千億台幣),英國大半土地都在他名下。
他是一○六六年入侵英國的「征服者威廉」之姪,人稱「紅髮艾倫」的魯福斯(見圖,取自英國「每日郵報」),「富中之富」這本書把他列為英國史上兩百五十名富豪之首。
這份富豪榜並未列入英國君王,而二十世紀發跡的富豪在這項排行榜上,則以米塔爾居首,以一百九十億英鎊(一兆兩千六百八十億台幣)財產名列第二十。
魯福斯名下還擁有現在英國五郡與倫敦等處佔地約二十五萬英畝的土地,這些都是他叔叔威廉為表揚他鎮壓北方的薩克遜叛軍分封的土地。
魯
福斯一○九三年以五十三歲之齡辭世時,名下財富為一萬一千英鎊,是當時全英國所得的七%,「富中之富」一書作者貝瑞斯佛特以遺囑認證紀錄及古文獻佐證加以
計算後,換算出魯福斯身家約為現在的八百一十三億三千萬英鎊,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的三倍,財富僅名列此項排行榜第五十九名的英國切爾西足球隊老闆阿布拉
莫維奇,身家更不過是他的八分之一而已。
貝瑞斯佛特說:「再也不會有人比魯福斯富有了,但現在的有錢人比較安全,雖然魯福斯是在床上壽終正寢,但這兩百五十人中,有二十九人是遭處決,或死於非命。」
(自由時報)
--
颱風後 1周內不生食 防腸胃炎 大雨積水易染菌
柯
羅莎颱風已離台,帶來的豐沛雨量將影響北台灣長達1周,且中南部的積水仍未退去,雖然部分地區有太陽露臉,但仍要注意恐爆發腸胃炎。台大醫院家醫科醫師姚
建安表示,颱風後會出現不少腸胃炎病例,疑與食物、飲用水受大腸桿菌汙染有關,尤其是淹水地區,更容易感染。因此,颱風過後1周內,食物應完全煮熟再吃。
先了解
秋颱走後看氣溫
秋
天颱風過後造成的影響和夏天颱風不一樣。秋颱過後氣溫下降,不利黴菌生長,但在中南部仍有出太陽的機會,而黴菌喜歡溫暖潮濕的環境,建議有出太陽的地方要
注重除濕、有香港腳的人要避免惡化。若是沒出太陽的地區,因秋颱走後氣候轉涼,除了避免吃入受汙染的食物外,更要小心感冒,多戴一件外套出門。
大腸桿菌
腹瀉伴嘔吐腹痛
大
腸桿菌有許多型,適合生長的溫度為37℃,不耐熱、只要高溫就能殺死,通常存在於受糞便汙染的食物、飲水中。若吃到受致病大腸桿菌汙染的食物,可能出現腹
瀉、嘔吐、腹痛症狀。有淹水的地區更要特別小心,因從排水溝淹起的水或從別處沖刷下來的泥土中,可能含菌,所以若出現症狀要盡速就醫。
吃飯前正確洗手
無論有沒有用手抓食物,吃飯前都應用肥皂或潔手乳洗淨雙手、指甲縫,尤其上完廁所準備吃飯時,要把手洗乾淨。若與寵物玩耍、清理完糞便後,也應立刻洗手,不要抱小孩或讓孩子把手放進嘴裡。另外,自行處理食材前,最好也要先把手洗乾淨,以免食物受汙染、傳染給全家。
完全煮熟後再吃
美
國曾有菠菜受大腸桿菌汙染,造成上百人腹瀉,甚至傳出死亡病例,疑與灌溉水汙染有關。颱風過後部分地區淹水,若吃到受汙染的食物,可能感染大腸桿菌,健康
成人約1周可痊癒,老人、小孩或免疫力差者要特別小心。所以颱風過後1周內,肉類、蔬菜都要煮熟後再吃,少吃生菜沙拉;飲用水也要煮沸後開蓋沸騰3分鐘再
關火。
處理汙水戴手套
若要清理家園、周遭環境,應戴上手套、穿膠鞋,不要赤手赤腳碰觸可能已受汙染的物質。建議戴上內層棉質、外層為乳膠的手套,較不會因長時間悶濕造成皮膚過敏,回家後立刻清洗雙手。若腳上有傷口就不要碰觸汙水,應穿上膠鞋再外出,或是回家後先用清水沖洗雙腳。
防黴菌
有傷口要消毒
若是香港腳患者,要小心潮濕氣候帶來的黴菌,因角質已受傷、浸軟,黴菌若入侵就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除了要保持鞋襪乾爽、不踩髒水,若腳上有傷口又淋到雨,回家時先用清水洗淨雙腳,再以優碘消毒傷口,降低染菌機會。
烘乾或開除濕機
雖然天氣變涼了,黴菌生長沒有夏天旺盛,但為了降低室內病菌數量,除了每天要打開窗戶通風之外,最好將被套、枕套等棉織品拿去烘乾。若家裡沒有烘乾機,建議打開除濕機,降低空間濕度,對有氣喘、過敏者也比較好,不容易發病。
洗菜順序
這段時間吃蔬菜要比平常多洗幾次,姚建安醫師認為不必用鹽水,加熱至完全熟再吃比較重要。
去除爛葉洗表皮
葉菜類
要先拔去爛葉並把根去掉,再將菜葉一片一片剝開來洗,反覆用清水沖洗3遍,再切段處理。
根莖類
去蒂頭後再用菜瓜布刷洗表皮,且在削皮後用清水整個清洗,再切塊或刨絲。
醫師說
檢查剩餘藥量
颱風過後醫院裡總會多了許多患者,像是腸胃炎、蜂窩性組織炎、感冒,而這段時間剛好天氣也轉涼了,平常要注意保暖、被雨淋濕後要盡快擦乾。慢性病患最好先檢查自己還有沒有藥,若藥快吃完了,需提早預約回診。
(蘋果日報)
--
笨蛋 問題不在直銷/謝國榮(高苑科技大學經管所助理教授)
最
近大學生休學為參加直銷工作的新聞喧騰一時,問題不在合法的直銷業,雖然大學生有權利辦理休學,但是為工作賺錢而休學,實在不可取,因為工作與學業是可以
兼顧的。此一問題的根本,不在於直銷,而在於政府缺乏能力,去創造年輕人的工作機會,同時台灣的年輕人也缺乏創業的勇氣。
抓住機會想要致富
台灣今年八月失業率創下5.17%的有史以來新高紀錄,去年20歲到24歲年輕人中,大學學歷失業率高達12.35%。據聯合國統計,2005年南韓吸引外國投資金額(FDI)高達72億美元,香港358億美元,新加坡200億美元,台灣則只有16億美元。
台灣在長期經濟不景氣、政府不爭氣的情況下,真實的失業情況嚴重,難怪年輕人只要看到有工作及快速致富的行業,就趕緊抓住機會不放。
台
灣的法律目前並未禁止大學生從事打工、兼職、創業或成立公司。筆者以前上課的經驗,曾經有幾位男同學常常蹺課,幾門功課都不及格,原來他們在市區開設小吃
店,當起老闆,創業很好,但是不應荒廢學業,後來開店經營不善,又回校重修學分;另外有位同學,平時開設網路商店,頗為賺錢,但是學業成績卻保持優等;還
有一位夜間部的同學,家境貧窮,白天在保險公司兼職,後來畢業成績名列前茅,畢業後不到三年,工作勤奮,現在升為經理,收入可觀。
新加坡政府積極鼓勵大學生創業,很多大學生已經開始做起小本生意,從售賣小首飾、禮品、印刷海報到開設補習中心、電腦服務公司等,甚至學生開設網路公司,大學生經營的生意,可說是各行各業應有盡有。
新
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學生在國內進行四個月的基礎課程,再到美國矽谷史丹佛大學上課六周,與企業家、創業家、律師、創投公司等人物面對面互動,提出自己的創
業規劃,準備將來自行創業。最近台大舉辦「亞太青年創業社群(ASES)」,這些來自十多個國家、六十多位的學生代表,許多已經有豐富的創業經驗或擁有穩
定成長的公司。
美國已有一千六百多所高等院校開設了創業課程。據麻省理工學院(MIT)的一項統計,MIT畢業生已經創辦了四千多家公司,僱用了一百多萬員工,創造出二千多億美元的銷售額,所以美國大學生的創業活動,已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2006年2月,歐盟提出一項培養學生企業意識的計劃,要求歐盟各成員國在大、中、小學教學大綱中增設企業意識課程,培養青年人的開創事業精神,增強歐盟的競爭能力。歐盟要創建一個鼓勵創業精神的社會氣候,尤其是要鼓勵年輕人敢於成為明天的企業家。
宜鼓勵大學生創業
大學生參加直銷工作,不應影響學業,如果直銷業者為招募大學生為業務人員,而變相鼓勵學生休學,這種企業有違企業的倫理道德,筆者建議應修改「多層次傳銷管理辦法」,明確禁止業者招募大學生參加直銷業而休學。
總之,我們不宜消極與負面的看待學生參與直銷或其他職場的工作,更應鼓勵大學生走出舒適圈,兼顧學業的同時,體驗工作與創業的生活;在鼓勵大學生創業及創造年輕人的工作機會上,政府更不要忘記積極的作為與角色。
(蘋果日報)
--
資本主義擴張需要災難/張鐵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
「最基本教義的資本主義永遠需要災難來推動。」
這
句話出自於一本最近在歐美最火熱的新書。作者是女性作家╱記者克萊恩(Naomi Klein)。她在兩千年出版的暢銷書《No
Logo》被視為反全球化的宣言書。此後,她逐漸成為反全球化作家中的搖滾明星。2005年,由英美兩家雜誌合辦的全球百大公共知識份子排行中,她是第
11名,女性中最高名次者。
趁危機強推市場改革
這本新書《震盪教條:災難資本主義的興起》是她的第三本著作,在全世界七個國家同時發行。
本
書的主要論證是基本教義的自由市場派,往往會利用各種危機來強力推動自由市場的政策和意識形態。例如天安門的血腥鎮壓讓中共可以在90年代大力推動市場改
革;智利皮諾契將軍的恐怖統治讓經濟學家費里曼的激進市場改革得以進行;波蘭和蘇聯在共黨垮台後的不穩定讓新政府可以推動震盪治療。這些危機除了政治和經
濟的,還包括自然危機:卡崔娜風災後的紐奧良,私人學校取代了公立學校;海嘯後的斯里蘭卡,蓋起了大量度假旅館。還有戰爭:2003年美國攻打後的伊拉
克,各種私人資本大量進入,徹底「佔領」伊拉克。
這本書讀來確實令人「震驚」。但可惜作者的總體論證並不嚴謹。說「激進資本主義的施行需要恐怖」
似乎過於聳動;因為危機並非新自由主義出現的必然條件。在他所舉歷史例子中,各種危機的性質差異甚大,市場建立的方式也差別很大,很難類比。譬如在智利或
是在80年代的英國,新自由主義是取得了意識形態霸權。而在海嘯後的東南亞、風災後的紐奧良,戰爭後的伊拉克,是私人資本的積極進入,而不是作為一種意識
形態的主導。
透過立法來弱化工會
有的例子是為了配合他的論證,但與事實不符。例如他說天安門事件才讓90年代中國的市場改革強化
—但事實是,89年之後中共黨內是保守派主導,而不是市場派。要到92年鄧小平南巡,才改變中國的政治氣氛。甚至,把中國在90年代的市場改革和伊拉克戰
爭後私人資本的進入相提並論,也過於牽強。
我們同意作者的關懷:災難後的重建工作應該是要讓政府、市民社會與資本的合作,而不是資本家建立灘頭堡的契機。更不要說,相信市場萬能的基本教義自由市場論,是連許多經濟學家都不同意的。
但
是,資本主義的出現並不一定需要危機或災難,雖然資本家和市場教條的吹笛者絕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但克萊恩的說法實際上卻可能使我們忽略私人資本或市場霸權
攻佔一個國家的各種途徑:例如國際經濟組織透過貸款來強制新自由主義政策,或統治菁英會不斷建構有利論述,或透過立法弱化工會的政治力量等等。如果弱化民
主、弱化市民社會,且不注重社會正義的極端自由市場主義是我們要抵抗的方向,那麼不論有沒有災難,我們都應隨時保持警惕。
(蘋果日報)
--
衛星上天50年/Charles Krautham(美國《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
50
年前的這個星期,一顆180磅重、嗶嗶作響的鋁製球體登天運行,粉碎了美國的科技自滿心態。蘇聯人造衛星「史波尼克」(Sputnik)讓人大為震驚,因
為我們總以為俄羅斯不過是一頭巨大笨重、空有肌肉的北極熊,牠可以扳倒納粹,生產滿坑滿谷的鋼鐵,但卻缺乏科技領悟力或精密度。然後某天我們一覺醒來,發
現牠已搶先把全球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太空軌道,與上帝安置、讓我們擁有美好潮汐的月球,同樣繞著地球運行。
美俄競相研發新科技
當時大家認定蘇聯科技比我們技高一籌,後來證實這種恐慌是毫無道理的。史波尼克並非精密科學產物,蘇聯只是透過研發巨型火箭,彌補無法縮小核彈頭(這確實需要精密技術)的不足。他們成功研發了一枚夠大、足以把一顆球體投入地球軌道的火箭。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由史波尼克引發的驚恐,締造了日後的大成就。聯邦政府擔心輸給共產主義者,在科學與數學教育上不惜耗斥鉅資,結果創造出一整個世代的科學家,他們不僅帶給我們阿波羅號太空船、讓人類登陸月球,更成為資訊時代的骨幹,確保美國科技優勢地位直至今日。
史波尼克事件還帶來了另一個幸運結果。在那之前兩年,艾森豪總統曾提出「開放天空」構想,亦即美俄互相許可間諜機飛越領空,以掌握對方軍事能力,目的是減少雙方不確定性,並且加強嚇阻作用。蘇聯前領導人赫魯雪夫不假思索地拒絕了。
繞
地人造衛星的出現,輕鬆避開上述障礙。我們在1960年之前終於發射第一枚可用的間諜衛星,而我們最幸運的地方,在於蘇聯已領先一步上太空。史波泥克繞經
美國上空時,艾森豪不曾抗議這侵犯了美國主權,因而確立一項永久原則:太空軌道不是國家的領空,其自由開放一如公海。假使我們搶先俄羅斯一步把衛星送進軌
道(我們只晚了幾個月),赫魯雪夫很可能抗議蘇聯主權受到侵犯,並保留把我方衛星射下來的權利。
史波尼克與其開創的太空時代,也帶來讓人難以理解、完全出乎意料的效果。在史波尼克之前,我們仍在科幻小說中夢想著外太空,總假設這一小步將會帶來更多遙不可及的渴望—從地球軌道不斷向外擴展,到月球、到火星,甚至更遙遠的星球。
結果卻不然。我們只花了12年就從史波尼克進展到登陸月球,我們在月球上短暫逗留,然後令人驚訝地放棄了它。
太空人帶回著名照片
太空人把「地球升起」著名照片帶回來,同時也帶回對地球的渴望。這個指標性的影像,不但協助推動環保運動,更超級諷刺的是,它在太空時代的破曉初期,創造出對於返家、而非上太空的渴望。
對於一個20萬年來首度離開搖籃的種族而言,這或許是可預期的反應。然而我們終將克服恐懼。從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到英國在詹姆斯鎮建立殖民地,總計花了115年。新的世代(我們這一代太過依賴地球)大約也需相同時間才能出走地球,而且永不回頭。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