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2日 星期五

新聞自選輯 20071012 諾貝爾獎篇

英女作家 多麗斯‧萊辛戴諾貝爾桂冠

創作小說逾五十年,主題涵蓋女性主義、政治議題和非洲童年的英國作家多麗斯‧萊辛(Doris Lessing) ,十一日榮獲二○○七年諾貝爾文學獎。


萊辛的大名在台灣各大學英文系所與文學圈可謂人盡皆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通常都是在五、六十歲獲獎。本月廿二日將歡度八十八歲大壽的萊辛,是諾貝爾文學獎史上最年長的得主。她可獲獎金一千萬瑞典克朗(約台幣五千萬元)。

她是諾貝爾文學獎自一九○一年頒發以來,第十一位女性得主,也是繼哈洛‧品特在二○○五年得獎後,英國作家三年內第二度戴上文學桂冠。

瑞典皇家學院在頌詞中稱讚萊辛為「女性經驗的史詩家,以其懷疑的態度、強烈的感受和靈視的力量,讓一個四分五裂的文明接受詳細的審視。」

萊辛早年曾是諾貝爾桂冠熱門人選,最近十幾年因為從事科幻小說寫作而被視為不夠莊重,遂從名單淡出。她並未料到自己會得獎,新聞發布時去醫院探望兒子。

萊辛搭計程車回到倫敦北區住所時,大批記者已在門外守候兩小時。萊辛談到「等候」諾貝爾文學獎的心情時表示:「我感覺在候選名單上好像已經有四十年了,你不可能每年都懷抱高度期待的心情,興奮效應會慢慢遞減。」

萊辛用撲克牌術語「同花大順」描述得獎感想:「我已經贏遍歐洲所有的文學獎,一個也不少,所以我很開心能夠囊括所有獎項。」

有點重聽,講話直率的萊辛,稍後告訴記者:「我要進房接電話了。我保證會上樓搜尋一些得體的字句,作為日後發表談話之用。」

二○○四年文學獎得主葉利尼克得知萊辛獲獎後,直說這是「遲來的榮耀」。然而,撰寫《西方正典》的美國文學批評大家哈洛‧卜倫卻說,諾貝爾文學獎頒給萊辛「純粹是基於政治正確」。

卜倫說:「雖然萊辛女士在創作初期寫過好幾本品質令人欽佩的作品,但我發現她最近十五年的作品相當不忍卒讀…四流的科幻小說。」

卜倫不是第一個批評萊辛寫科幻小說的人。萊辛曾回嗆批評者:「這些人不了解的是科幻小說裡面,存在我們這個年代最佳的社會小說。」

掙脫桎梏 萊辛寫貓像野獸


十四歲輟學,十五歲逃家,結過兩次婚也離過兩次婚。質疑男人有啥用,卻否認自己是女性主義作家。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多麗斯‧萊辛,一直努力從各種標籤桎梏中脫逃。

多麗斯.萊辛創作類型多元,有「變色龍」之稱。她在國際文壇赫赫有名,但在台灣卻不是主流作家,書籍銷量約在兩千到四千本之間。

萊辛在台灣出版的書有六本,分別是時報的「金色筆記」、「貓語錄」、「特別的貓」,天培文化的「第五個孩子」、「浮世畸零人」,以及一方的「我把我的心遺忘在遠方」與「一封未投郵的情書」。

萊辛在蠻荒的辛巴威長大,母親卻期待她能過著維多利亞式的仕女生活,將她送到天主教女子學校就讀。萊辛對嚴格管教的教會學校難以適應,十四歲便輟學,之後不再接受正式教育。

諾貝爾委員會在頌詞中稱讚她書寫女性經驗的成就。她在一九六二年發表的小說《金色筆記》,幫她奠定女性主義先驅的偶像地位,但她始終否認自己是女性主義作者,且批評女性主義運動過度建立在意識形態上。

偏偏萊辛的最新科幻小說《裂隙》描寫的就是一個只有女性的世界,但萊辛坦承,自己並不想住在一個只有女性的世界。

萊辛在一九八○年代陷入短暫的沉潛期,她決定測試作家名號在出版界到底有多重要。她以筆名投遞小說手稿,遭到退件。一恢復真名,小說便得以出版。
--
多麗斯.萊辛愛貓成癡,曾出版「特別的貓」與「貓語錄」兩本貓書,記錄她生命中貓的身影。同樣是貓癡作家的心岱說,萊辛筆下的貓必須打鬥、獵食與被捕獵,就像野獸一樣,有非常殘酷的一面,透過她的眼睛,可以看到貓咪的另一面。

萊辛關注女性議題 直追吳爾芙

政大英語系教授陳超明指出,多麗斯.萊辛曾是共產黨員,在伊朗出生,住過辛巴威,作品除了關注女性,更擴及宗教、種族、階級、政治等議題,曾被譽為是繼勞倫斯之後,最偉大的英國小說家,她獲諾貝爾獎實至名歸。

專 攻英國文學的陳超明,曾在課堂上講解萊辛的小說。他指出,萊辛的作品,遊走於寫實、幻想、自傳式的文體,經常接觸到女性的生命、生活困境,是繼維吉妮亞 ‧吳爾芙之後,最偉大的英國女性作家,但她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卻拒絕被歸為女性主義作家,認為人類、文學不能只被簡化為男人、女人兩種。

陳 超明說,萊辛於知名短篇小說「在十九號房間」當中,刻畫一個婚姻幸福的女人,有一天突然離家出走,租了一個房間,然後自殺,如同前輩吳爾芙的名作「自己的 房間」,刻意凸顯在現代社會,女性要先擁有自己的實體空間,才會有心靈空間;婚姻幸福,不一定快樂,沒有痛苦的經驗,反而會失去生活目標。

陳 超明指出,萊辛的成名作「金色筆記」,開啟英國文學六○年代至今自傳體的後現代風格,書中她以一個女作家為主角,用五本不同顏色的筆記,描述作家的不同面 向,從寫實到心理描寫,超越性別,觸及到種族、階級、政治等議題,直追「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作者勞倫斯,似乎也比較符合諾貝爾獎的口味。
(聯合報)
--
得主萊辛 多部著作中譯出版

本年諾貝爾文學獎英國文學大師多麗斯‧萊辛(Doris Lessing),是一位愛貓成癡的作家,她的生命似乎永遠不乏貓咪緩步經過的景象。台灣的時報文化就出版兩本萊辛有關貓的「特別的貓」和「貓語錄」。其它多本知名著作,台灣出版社都有翻譯中文出版。

時報文化介紹多麗斯.萊辛,1919生於波斯(今伊朗),父母皆為英國人,五歲時隨家人遷往南非羅德西亞(今辛巴威)。她的家人原希望在南非務農致富,不過事與願違,萊辛的母親原期待能過著維多利亞式的文化生活,將女兒送到天主教女子學校就讀。

然而萊辛在非洲的原野中成長,對嚴格管教的教會學校難以適應,十四歲便輟學,之後不再接受正式教育,但她博覽群書充實自己。

1939年和法蘭克.惠斯頓結婚,育有一男一女,1943年離婚;二次大戰期間認識德國難民葛提弗烈德,1945年結婚,生子,1949年離異,此後一直單身。

1949年萊辛攜帶她的第一部小說手稿初回英國,這部名為「青草在歌唱」的小說是她的處女作,1950年在英國出版,一舉成功,同時在美國及十個歐洲國家出版發行。她的國際聲譽由此建立,創作一發而不可收。

萊 辛在「特別的貓」這本書裡細數曾經讓她歡欣也讓她憂愁的貓。故事從萊辛在非洲的童年開始,她以勞倫斯對生物觀察的精神,書寫這些貓的生命景觀,像是童年時 衝進她家農田的貓,週末和父親兩人和大約四十隻貓相處,充滿個性的「灰貓」與「黑貓」、大難不死的流浪貓等。灰貓是被寵愛的美人,喜愛炫耀賣弄、自私虛 榮;黑貓活在現實世界中,審慎穩重,高度發展肉體本能;流浪貓有倖存者的特質。

萊辛有極度具象、栩栩如生的想像以及冷靜精確的觀察,她筆下的貓,充滿著生命感的世界。至於「金色筆記」這本書,是英國文學最具女性主義象徵的大師級作品。全書以「自由女性」的一部短篇小說為骨架,也可獨立成篇,而短篇小說又分別以黑色、紅色、黃色和藍色四部筆記呈現。

萊 辛另外兩本著作,則由天培文化出版的「第五個孩子」和「浮世畸零人」。「第五個孩子」是萊辛最具影響力、最扣人心弦的著作之一,「浮世畸零人」是續集。這 是一部介於自然主義敘述式的家庭生活記錄與科幻小說的寓言之間的故事,情節緊緊扣住讀者的心,如坐針氈,直到高潮迭起的結局來臨為止。

時 報文化詳細介紹萊辛的著作,包括十多部長篇小說,其中代表作有五卷本的「暴力的孩子」系列、最負盛名的「金色筆記」、「黑暗來臨前的夏季」、「倖存者的回 憶錄」等;短篇小說集「五」曾獲得毛姆文學獎。1981年獲奧地利的歐洲文學國家獎,1982年獲得德意志莎士比亞文學獎。五卷本的小說系列「南船老人 屋」的第一部「希卡斯塔」於1979年出版。長篇小說「好恐怖主義者」獲得1985年的W‧H‧史密斯文學獎。

(中央社)
--
萊辛等了30年 終於拿到同花順

今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揭曉,由英國元老小說家多麗斯.萊辛(Doris Lessing)摘桂冠,獨得一千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五千萬元)獎金。瑞典學院推崇萊辛是「女性主義的史詩作家,以懷疑精神、熾烈熱情與幻化魔力,解析透視四分五裂的人類文明。」

萊辛再過十一天就要歡度八十八歲大壽,她是諾貝爾文學獎創辦以來最年邁的得主,在整個諾貝爾獎歷史上,也只比二○○二年的物理學獎得主戴維斯年輕八天。此外她是歷來第卅四位女性諾貝爾獎得主,在文學獎則是第十一位。

豪邁坐門口台階 開心受訪

佳音傳到倫敦時,萊辛正好出去購物,幾個小時後才回家擁抱榮耀。面對蜂擁而上的記者,老太太把購物袋往地上一放,直接坐在家門口的台階上。不同於一般得主 的故作驚訝,她豪邁地說:「我等了卅年了,卅年來我拿到歐洲的每一個文學獎,很高興能再加上諾貝爾獎,這就像拿到一副同花大順。」

一九一九年十月廿二日,萊辛出生於伊朗(當時仍稱波斯)西部克曼沙,一個英國殖民官員的家庭,閨名多麗斯.梅.泰勒。六歲時舉家遷往非洲的英國殖民地南羅德西亞(今日的辛巴威)。

在非洲早年的艱苦生活中,十九世紀小說大師如狄更斯、吉卜齡、史湯達爾、托爾斯泰、杜斯妥也夫斯基,成為萊辛最重要的精神伴侶,也為她的文學生涯奠定厚實基礎。

不願被定義為女性主義作家

萊辛曾經加入英國共產黨,早年作品帶有濃厚的社會與政治批判色彩,對非洲殖民地黑人的悲慘際遇尤其同情,撻伐種族隔離制度不遺餘力,甚至導致羅德西亞與南 非政府將她列為不受歡迎人物,讓她卅多年無法重返第二故鄉。之後萊辛以六部小說構成的《暴力的孩子》組曲再接再厲,鋪陳女主角瑪莎.奎絲特的醒覺與解放, 但又瀰漫著絕望與宿命的色彩,為女性成長小說立下新典範。一九六二年《金色筆記》問世,確立了萊辛的文壇地位。

不過萊辛似乎不太樂意被定型為「女性主義作家」,進入一九七○年代之後,風格與題材屢次轉變。她從浪漫主義出發,探索超越理性與自我的領域,寫下多部「內在空間」小說。後來又深受伊斯蘭教神祕主義教派「蘇菲派」的影響,並將筆鋒轉向科幻小說。

萊辛曾說,《天舟座老人星:歷史檔案》系列是她最重要的作品。有意思的是,儘管萊辛本人對科幻題材興致勃勃,但許多批評家認為這種文類反而是她的弱項,而且她如果沒有涉足科幻,應該早就可以摘下諾貝爾獎。

聆聽青草歌唱 堅毅且充滿批判性

今天中午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皇家學院宣布今年文學獎頒給高齡八十八歲的英國女作家多麗斯.萊辛,讓聚集在皇家學院門前的幾百位等候者分外高興,報以一片熱烈的掌聲。

瑞典的女性主義者更是一片歡笑,因為萊辛的獲獎,意味著女性文學和女性問題將重新引起世界的關注。她們希望男性能從萊辛的作品中,認識女性的獨特角度。

獨特的筆 剖析女性問題

如果說萊辛的獲獎,和諾貝爾文學獎多年忽視女性有關,這是不公平的。她是英國繼弗吉尼亞.伍爾夫之後,最好的女作家,沒有人敢說她比男性作家遜色。

如今,在大半個世紀辛勤的寫作之後,終於獲得了這個獎。此刻,也許這個喜歡餵鳥的老太太會打開一本舊影集,遙想當年的自己。那個在非洲農場裏成長的小姑 娘,那個被視為「神經質」的白人殖民者的後代,懷著巨大的同情,凝神地觀察那塊灼熱的土地,那些頂著水罐的黑人婦女。在那個種族主義盛行的二十世紀五十年 代,她以她的一支筆塑造血有肉的土著黑人形象,顛覆了西方文學中的傳統,反映了種族隔離制度滅絕人性的本質。

「受虐」悖論 曾引起爭議

她不會忘記,當年離婚後囊中如洗的她,帶著孩子移居英國,只有皮包裝著的一部小說草稿,這就是令她一舉成名的《青草在歌唱》。原本在歐洲白人眼裏一片曚昧 的黑色非洲,在這本書裏展現了其社會現狀,以及白人與黑人之間的奴役與被奴役的關係。在晚年的回憶中,萊辛把自己在非洲的生活經歷稱做是「一生中最大的幸 運」。

她總是具有挑戰性。不僅批判種族歧視,她也刻畫具有受虐傾向的女性,塑造具有堅定意志、自主自立的女性形象,描繪女性在男權社會中所遭受的情感危機。同 時,她提出許多敏感的女性問題,例如,情愛與人物生活質量之間的關係,老女人的情慾等等。在女性問題上她有一個著名的悖論,即女性必要經歷受虐的過程,才 能找到真實的自我。她的作品一度引發女權主義論爭。

這就是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她的原因:由於她的作品具有女性獨特的視角和批判懷疑精神。好久沒有女性作家獲諾貝爾文學獎了。在她之前,被授以桂冠的女性,是一九九六年獲獎的波蘭女詩人辛波斯卡。

來自非洲 創作遠離主流

作品之所以被認為具有偉大價值,是因她聆聽和書寫青草的歌唱—這是她創作本質特徵。「青草」意味著被上流社會忽視的下層人、邊緣人或者是社會異類。她的創 作總是遠離主流而體現出非主流價值觀。因為她仍然是那個來自非洲的、因患有眼疾而輟學的貧困女孩。在小說裏,她探討老年女性的愛的能力;在現實中,年邁的 她仍然深切關注這個世界,愛那些不被人愛的異類。

鄭樹森:遲來的正義 貓的勝利

英國作家萊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知名學者、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鄭樹森認為這是「遲來的正義」。因為無論質素與數量,萊辛是二○○○年以來諾貝爾獎得主的優勝。萊辛的歷史地位,也是自二○○○年以來最早受到本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界所肯定的。

萊辛等到快九十歲才得獎,恐怕得從諾貝爾獎的特殊生態及歷史過程討論來考量。這中間考量的角度,鄭樹森分成五個部分來談。

第一是語種角度。鄭樹森認為今年可說是個意外。由於英國劇作家品特於前年摘得桂冠,一般猜測這次諾貝爾獎應會頒給其他語系像是西班牙文作家。「所以,從『語種輪流』的考量來看,隔一年又重回英語系作家身上,滿出人意表的。」

第二是地緣政治因素。雖然瑞典方面經常否認這個說法,但諾貝爾文學獎在地理上一直有分配主義的現象。例如一九八○、一九九○年代,得獎落點會在五大洲之間 輪流跳來跳去。二○○○年之後,人選則是在「第三世界」與「西方世界」間平均產出,以此而言,萊辛就是個中規中矩的選項。

第三是年齡。根據鄭樹森觀察,諾貝爾文學獎有個特色,由於它在二戰之前大多頒給「年高德劭」的作者,為了擺脫「老人獎」的形象,皇家學院有時會刻意突出一 些較為年輕的作家。例如一九八二年的馬奎斯(五十五歲獲獎)、一九八七年的布洛斯(四十七歲獲獎),但是整體而言,得獎者平均年齡仍然偏高。

「像一九九九年的葛拉斯、一九九八年的薩拉馬戈都是如此,傳說會得獎傳了多少年,連我這個老讀者都放棄了,覺得沒希望了,晚年卻忽然殺出重圍。萊辛也一樣,早在一九八○年代就有許多人認為她有希望,一拖就拖到今年,也是終於等到了。」

第四個關鍵則是性別。有一說法認為,二○○四年葉利尼克獲獎後,短期內將不會再有女性得獎者。鄭樹森認為,此後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作家只會愈來愈多,頻率愈來愈密集。

最後是文類的角度。鄭樹森分析,萊辛不僅優於處理殖民與後殖民議題、非洲經驗、政治小說、英國式家庭小說(Domestic Fiction),在科幻小說領域也成就非凡。如果薩拉馬戈為諾貝爾文學獎注入奇幻風格、馬奎斯帶來魔幻元素,那麼萊辛無疑是將「科幻」因子帶進此一文學 聖殿。萊辛是個愛貓人,同樣愛貓的鄭樹森下了結論:「我還想不出來有哪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愛貓愛到要幫貓寫書,這是貓的勝利!」

曾化名出書 被出版商拒絕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多麗斯.萊辛,廿多年前曾用化名寫作兩本小說,結果長期出版她著作的英國出版商拒絕出書,後來就算在英、美兩國上市,但沒多少人造勢、評論,銷路也不好。萊辛表示,她的實驗目的在指出沒名氣作家遭逢的種種困境。

萊辛一九八四年以前便寫過廿五本以上著作,而且被視為角逐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當時她化名為珍.薩默絲(Jane Somers),寫了《好鄰居的日記》(The Diary of a Good Neighbour,暫譯)以及《老人家要是能》(If the Old Could...,暫譯),結果出書後,賣得很糟。

萊辛的經紀人克勞威斯表示,長期替萊辛出書的「Jonathan Cape」公司表示,新書很好,但無法賺錢。而另一家英國知名出版公司「Granada」則表示,內容太灰色,所以拒絕出書。

後來萊辛接受訪問時表示,她想凸顯整個出版業界令人生畏的作業流程。萊辛說,假如那兩本書掛她的真名,那麼可能會賣得很好,然後書評家讚不絕口。但是,用化名出書,在英國只賣了一千五百本,在美國則接近三千本。

萊辛指出,她化名出書的遭遇,可以鼓勵還沒成名的作家,另外叫那些諷刺她不再能以寫實風格寫作的書評家看來像傻瓜。萊辛說,自己打算進行那個實驗已有數年之久。

最新科幻小說《裂隙》 男人 是偶然出現的物種

今年六月月初,多麗斯.萊辛曾在英國《衛報》主辦的「黑鎮文學節」(Hay festival)上,用一種半玩笑的方式問與會者他們究竟認為男人有什麼用處。

萊辛的最新科幻小說《裂隙》(The Cleft)那時才剛出版,內容是一個只有女人的虛構世界在引入男人後發生的事。萊辛說,在她眼裡,男人之所以被引入,是為了使懶惰散漫的女人世界得到「激勵」。

她說:「這就是我認為男人存在的目的。Y染色體…讓每件事得到激勵。」萊辛認為男人是一種「偶然出現的物種」,必須予以特別照顧,而且他們「很容易就死掉」。但她也承認自己不願生活在一個全是女性的世界裡。

當被問到戰爭是否都是由男人所發動,她回答:「我並未發現女人在當了首相後,會特別愛好和平。」

她說,有些最糟的罪行反而是女人幹的。她說:「我們總以為我們具有母性的慈愛,我們不喜歡打仗,但事實不然,不是嗎?」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萊辛風格多變 寫作生命力旺盛

諾貝爾文學獎由英國作家萊辛獲得,台灣的學者多肯定萊辛的文學地位,但對萊辛的獲獎與作品解讀,則各有不同角度。

靜宜大學英文系副教授楊薇雲表示,萊辛的成就大致可分兩部分,一是寫作風格不停嘗試新的挑戰,求新求變。她不同時期的作品會發現不同驚喜,曾有批評家形容她為變色龍。另一方面,萊辛的作品一直秉持異議分子對社會主流的思想觀念價值提出質疑與批評。

楊薇雲指出,萊辛曾說,人是慣性的動物,經常會懶於思考,如果她的小說能讓人對自己以及四周的社會現象重新思考,提出質疑,她就達到了小說應盡的責任。

中研院副研究員李奭學則表示,萊辛得獎,讓他感到有點意外。因為如果諾貝爾文學獎以她的女性主義色彩為政治正確的考量,比她更尖銳、前衛的女性主義作家所在多有。如果是以文學成就考量,那麼萊辛作品的品質,似乎還不達世界第一,她雖才氣煥發,但絕非一代大師。

不過,李奭學認為萊辛的寫作生命力相當旺盛,應該不會像其他作家一樣,因為得獎而終止寫作生命。他建議,讀者不妨以平常心來讀她的作品,女性主義作家多少有思想家的色彩,但讓文學回到文學,不牽扯政治,比較好些。

台大外文系教授劉亮雅指出,萊辛除了女性主義,她某段時期對馬克思主義的熱衷,曾是共產黨員的身分,也是世界矚目的焦點,或許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對這部分也有考量也未可知。

時報出版總經理莫昭平、天培文化發行人蔡澤松都讚揚萊辛寫作風格上的多變,關注層面的多樣化。萊辛從極為複雜的長篇小說到平易近人的小品都十分精采,對於女性主義、社會、種族等各題材也廣泛關心。

像她的代表作《金色筆記》,是以短篇小說為骨架,由四篇不同的筆記本獨立存在,章節之間可以跳躍閱讀,然後又從這些獨立的筆記本中發展出一個新的故事,複雜、嚴肅、分量十足且能量旺盛。但像是《特別的貓》、《第五個孩子》、《浮世畸零人》等,又相當地易讀。

蔡澤松表示,萊辛在伊朗出生,但在移居英國之後,可說是英國國寶級的文學家,她也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獲獎年紀最高的一位,「這是遲來的榮譽,這次頒給萊辛,可能也是考慮到她年事已高。」

愛貓成癡 她寫來冷靜又熱情

多麗斯.萊辛(Doris Lessing)的寫作樣貌極為豐富,有長篇小說《金色筆記》這樣形式複雜迷離的代表作,也有書寫愛情、貓咪迷人易讀的雋永短篇。其中,最特別的是,愛貓 成癡的萊辛關於貓咪的作品被翻譯超過五十語種,廣為各國讀者喜愛,這可說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家中不曾有過的紀錄。

翻譯萊辛與貓有關的著作《貓語錄》及《特別的貓》的彭倩文表示,「一般人寫貓多寫貓很柔軟、很可愛、很熱情的一面,但萊辛不一樣,萊辛筆下的貓,很冷酷。」

彭倩文說,萊辛寫貓的筆很冷靜,不斷觀察、自省,反覆省思她與貓、貓與整個環境的關係。

「一般對貓的寫法,多半以詩意的筆調呈現出貓的柔軟與貼心。但萊辛是從宏觀的角度切入,述說貓在弱肉強食的殘酷世界裡如何生存,進而描述她與貓相處的經驗,以及她對每隻貓性格的觀察與分析。」

「剛開始看文章時,被萊辛嚇到。」彭倩文說,《特別的貓》原文約有十萬字,她譯好後覺得味道不對,「太柔太硬都不對」,但她想要修卻修不出來,擺了一兩年後才擇其中篇章先出《貓語錄》,後來才出《特別的貓》。

《特別的貓》原著有多可怕?彭倩文舉例,故事描繪萊辛在非洲的童年生活,鄉下地方有很多家貓、野貓,因為數量太多,多到要處理,例如買藥、捕殺,「這些殘酷現實世界的描述,對愛貓的人來說,是很可怕的事。」

「雖然萊辛寫貓很冷靜,但也有柔情,只是用一種抽離的角度。」彭倩文說,「她對貓流露的深情,卻又能採取觀察與辯證的視角來書寫。即使是小品的文章,都可以感受到萊辛的冷靜與熱情。」

台灣愛貓族聯誼會會長、作家心岱表示,一般人寫貓常用補償、轉化的感受將貓擬人化,但萊辛「有雙特別觀察的眼」。

她舉《貓語錄》描寫一隻因病失去一條腿的貓,必須過著三腳殘廢貓的殘酷屈辱生活。「若無觀察的力量或理性精神是寫不出來的。」心岱說,換做是她,「不敢碰觸貓很痛苦很殘酷的一面」,因為她實在「過不了那一關」。

摘錄萊辛《貓語錄》

他就像很多人一樣,有著互相矛盾的兩種個性─巴奇奇一直都十分驕傲聰慧,他是我見過直覺性最強的一隻貓,但就像那些一輩子都不曾為生活打拚,不曾奮力在世 界爭取一席之地的好命人,內心都有個脆弱的角落一樣,在這隻英俊的野獸心中,同樣也隱藏著一個意想不到的人格:他有時會喜歡裝模作樣,就像老派的演員一 樣,常愛用誇張至極的語氣,來營造出情感的強烈,灑狗血式的戲劇性效果。....

我們聽說手術很成功,而他現在已經是一隻三腳貓了。那天早上,他趴在我的床上曬太陽,一隻長而優雅的爪子隨意搭在另一隻前掌上,而我撫摸那條即將被切除的 腿,滿懷愛意地搓揉那蜷曲起來握住我手指的爪子,像他小時候我常做的那樣,把手指插進他蜷縮的腳掌裡去時,他那小小的爪子立刻繞過來包住我的小指尖,一想 到那毛茸茸的美麗前肢將會被扔進焚化爐裡,我就不禁悲痛欲絕。

(中國時報)
--
英女作家萊辛 摘諾貝爾桂冠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十一日晚間揭曉,得主是八十七歲的英國作家多麗斯.萊辛。瑞典學院表示,筆耕五十多年的萊辛是「女性經驗的史詩家」,在多部作品中以「懷疑、熱情與洞察力,仔細審視一個分裂的文明」,因而獲此殊榮。

萊辛是繼二○○五年的品特後,三年來第二位贏得文學獎的英國作家,也是第十一位榮獲文學獎肯定的女性,更是文學獎歷來年紀最長的得主。自一九○一年以來,共有三十四位女性榮獲諾貝爾各獎項桂冠。

筆耕超過半世紀 歐洲所有獎項都拿過

文學獎揭曉時,萊辛出外購物,直到兩個多小時後回到位於北倫敦的寓所,才從等在家門外的記者口中得知獲獎消息。她告訴記者:「三十年,歐洲所有獎項我都拿過了,很高興我拿了把同花順。」

童年時期的非洲經驗,讓萊辛培養出擅長描寫黑人與白人隔閡的洞察力,在一九五○年的處女作「青草在歌唱」中,萊辛以尖銳角度描述白人農夫之妻與黑人僕人的關係,對種族迫害與殖民主義有深刻研究,瑞典學院稱此書為「愛與恨的悲劇,也是對不可解的種族衝突的研究」。

萊辛的作品除了半自傳式的「暴力之子」外,代表作是一九六二年的「金色筆記」,瑞典學院表示,此書被女性主義視為開創性創作,也是形塑二十世紀男女關係觀點的代表作品。萊辛其他重要著作還包括一九七三年的「黑暗前的夏日」、一九八八年的「第五個孩子」等。

瑞 典學院在頌詞中說,「全球大災難迫使人類回到較原始生活的前景,特別吸引萊辛,該主題近年來不斷出現在她的書中」,「從崩壞與混亂浮現出的基本價值,讓萊 辛得以保留人類的希望」,一九九九年的「瑪拉與丹」和二○○五年此書的續集「丹將軍與瑪拉之女葛蘿伊特與雪狗的故事」,即為此類創作。

女性主義表率 批判女性主義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作家萊辛數十年來一直試圖逃離不愉快的家庭生活,並拒絕各種文學與政治標籤,這些歷程都成為她扣人心弦的小說作品內容。

萊辛作品的主題涵蓋了她在英國非洲殖民地的童年生活、女性主義及一九六○年代的倫敦政治,甚至是科幻小說,讓數個世代的讀者為之風靡。

儘管她最為人熟知的作品「金色筆記」早在一九六二年就讓萊辛成為女性主義的表率,但萊辛本人一直拒絕被貼上「女性主義」的標籤,還強調她的作品並無直接政治意涵。

現年八十七歲的萊辛一九一九年出生於波斯(現伊朗),隨後舉家搬到英屬南羅德西亞(現辛巴威),萊辛就是在當地的農場上長大。萊辛後來回憶說,那是段「寂寞得要命」的成長過程。

一 九三九年,年方二十的萊辛迫不及待地與第一任丈夫魏斯頓結婚,兩人育有兩名子女,旋即於一九四三年離婚。萊辛後來又嫁給德國政治運動人士萊辛,兩人於一九 四九年離婚後,萊辛即帶著幼子與處女作「青草在歌唱」的手稿定居英國。這部內容尖銳的小說檢視了種族壓迫與殖民主義,出版後立刻造成轟動。

萊辛的激進政治傾向曾促使她加入英國共產黨,不過一九五六年匈牙利起義遭蘇聯軍隊無情鎮壓後,萊辛決定就此退出共黨。

萊辛於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六九年間完成了「暴力之子」系列小說,奠定了她身為女性主義者與作家的聲望,但萊辛一直堅持,她在六○年代並非活躍的女性主義者,並批評女性主義運動過度受限於意識形態,所以她從未喜歡過女性主義運動。

到了一九八○年代,萊辛的名聲稍顯褪色,她決定測試作家名號在出版業的重要性,因此用假名投稿新作,果然遭到退稿,等到她披露真實身分後,這部作品才有問世的機會。

她於一九八五年出版的作品「可敬的恐怖份子」,描述一名年輕女性決定在倫敦發動炸彈攻擊,今日讀來尤能引發共鳴。

近 年來萊辛定居在倫敦,並發表多部科幻小說作品。萊辛的書迷還替萊辛在廣受年輕人歡迎的交友網站MySpace上設立了個人網頁,網頁上註明這位「八十七歲 的女性」在站上共有一百三十六個朋友,雖然萊辛本人並不上網,但她知道網頁的存在,也會定期收到網友透過網頁傳達的訊息。

文學獎最高齡得主 關心年輕世代

榮獲二○○七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女作家萊辛本月二十二日就要過八十八歲生日。根據諾貝爾基金會網站的資料,萊辛是諾貝爾文學獎有史以來最高齡的得主,也是諾貝爾歷來各獎項中,年紀排行第二大的得主。

萊辛曾認為她永遠不會得獎,而且說這三十年來針對她會不會得獎的爭辯很「無聊」。

在此之前,最老的文學獎得主是丹麥作家狄奧多.蒙森,一九○二年獲獎時已八十五歲。美國科學家雷蒙德.戴維斯在二○○二年獲物理獎時,高齡八十八歲,也是歷來最年邁的得獎人。萊辛到今年十二月十日領獎時,年紀只比戴維斯年輕八天。

萊辛先前接受德通社訪問時說:「我從不提它(指諾貝爾獎)。我敢說他們不喜歡我,否則我早就該得了。當你名氣太響亮時,就會引來太多矚目。有許多優秀作家根本無人聞問。」

曾說過「長大並不好玩」的萊辛,一直相當關注年輕一代,而且對於年輕女孩仍會蜂擁跑來聽她讀諸如「青草在歌唱」、「金色筆記」等非洲系列小說,表示非常感動。

(自由時報)
--
諾貝爾文學獎揭曉 英女作家摘桂冠 87歲高齡獲獎 興奮:簡直是同花順

二○○七年諾貝爾文學獎昨天揭曉,由八十七歲的英國文學大師多麗斯萊辛(Doris Lessing)摘下桂冠,成為諾貝爾獎史上最年長的文學獎得主。瑞典皇家學院將萊辛譽為「女性經驗的史詩家,她用質疑、熱情和幻想能力,縝密審視一個分裂的文明。」

各界矚目
文 學獎揭曉當時,萊辛正在購物。當她得知獲獎後,把獲得諾貝爾比喻成「同花順」:「我已贏得歐洲所有獎項,每一個大獎,我很高興全獲得了,簡直就是『同花 順』。」萊辛是諾貝爾史上第三十四位女性得主、第十一位女性文學獎得主。在所有獎項中,她則名列第二年長得主。萊辛將可獲得一千萬瑞典幣(約五千零五十八 萬元台幣)獎金。

批種族壓迫 產量驚人
萊辛一九一九年出生於伊朗,父母為英國人,五歲隨父母移民至英國前殖民地南羅德西亞(今辛巴威),萊辛將童年形容為「殘酷的孤獨」,十四歲從當地羅馬天主教學校畢業後,即未受教育。她曾有兩次婚姻,均以離婚收場,共育有三名子女。
萊 辛一九五○年推出首本小說《綠草悲吟》(The Grass Is Singing),廣受好評,直到今年仍有新書《裂縫》(The Cleft,暫譯)推出,創作力驚人。在她五十七年創作生涯中,風格主題多變,深刻探討人際關係,被視為女性主義作家的啟蒙大師。她創作初期多以共產主義 為主題,強烈批判種族壓迫和殖民主義等議題。中期創作著重心理層面,尤其是一九六二年的《金色筆記》(The Golden Notebook),更被學界視為女性主義經典。後期她風格丕變,神秘主義色彩濃厚,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三推出《南船老人屋》(Canopus)系列科幻小 說。

寫貓寫科幻 風格多變
外界盛傳,萊辛曾以《金色筆記》一書獲得諾貝爾評審委員注目,但其後轉而創作的科幻小說,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因此與文學獎失之交臂。萊辛並不接受外界將她視為女性主義先驅,「我從不是女性主義者,我不喜歡女性主義運動,因為那過於意識形態」。
儘 管外界對她的科幻小說毀譽參半,但萊辛一九八二年接受《波士頓書評》訪問時表示,《南船老人屋》系列是她一生最重要的著作,「科幻小說是我們這一代最好的 社會小說之一」。此外,萊辛私底下愛貓成痴,寫過《特別的貓》(Particularly Cats and More Cats)等以貓為主題的小品。

多麗斯萊辛作品中譯本
《金色筆記》The Golden Notebook
時報出版社:600元
《特別的貓》Particularly Cats and More Cats
時報出版社:240元
《貓語錄》The Old Age ofEl Magnifico
時報出版社:99元
《第五個孩子+浮世畸零人》The Fifth Child+ Ben, in the World
天培出版社:410元
《第五個孩子》The Fifth Child
天培出版社:180元
《一封未投郵的情書》An Unposted Love Letter
一方出版社:240元
《我如何最終把心給丟了》How I Finally Lost My Heart
一方出版社:240元

多麗斯萊辛(Doris Lessing)小檔案
出生:1919/10/22出生於今伊朗巴赫塔蘭
學歷:14歲結束正規教育
家庭:父母皆英國人,5歲隨家人遷居非洲南羅德西亞(今辛巴威)。1939年與溫斯頓結婚,有1子1女,1943年離婚;1945年與德國裔猶太移民萊辛再婚,有1子,1949年離婚。
經歷:曾任保母、接線生、速記員、記者等
.1950年 首本小說《綠草悲吟》在美國、歐洲成為暢銷書
.1956年 因直言無諱,在南羅德西亞和南非被列為黑名單
.1962年 以《金色筆記》揚名國際,被視為女權運動者
.1981年 獲奧地利歐洲文學國家獎
.1999年 獲封英國榮譽爵士
資料來源:諾貝爾獎官網、綜合外電

近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2006 土耳其作家 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
獲獎原因:以其大量作品處理文化衝突及發掘新象徵。
2005 英國詩人劇作家 哈洛品特(Harold Pinter)
獲獎原因:揭露日常瑣碎生活的極端面,強迫人們進入幽閉空間。
2004 奧地利小說家 艾芙烈葉利尼克(Elfriede Jelinek)
獲獎原因:以對文字超凡的熱情,揭露社會上的陳腐思想。
2003 南非作家 柯慈(John Maxwell Coetzee)
獲獎原因:以無數偽裝巧思,描繪外來者令人驚異的參與過程。
2002 匈牙利作家 克德斯(Imre Kertesz)
獲獎原因:支持人類個體的脆弱經驗,對抗歷史殘酷的專斷。

女性主義先驅 給獎「遲了40年」

專家解析
出版新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萊辛多本中譯著作的時報出版副總編輯葉美瑤昨指,萊辛堪稱女性主義先驅,國際文壇常把她和引領女性主義啟蒙運動風潮的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相提並論;諾貝爾文學獎遲了四十多年才頒給她,實在頒得太晚了。

《金色筆記》代表作
葉美瑤說,萊辛三十歲以前都在南非度過,因此她從小對種族主義有很深的體會,年輕時還曾加入共產黨,她三十歲出第一本小說《綠草悲吟》,就是描述黑人男僕殺害白人主人的故事,全書以優雅的筆調,犀利地點出南非種族問題,初試啼聲就獲得文壇矚目。
葉美瑤表示,萊辛兩度離婚,代表作《金色筆記》說的則是單親媽媽對生活的反思,進一步探討到戰後女性對共產主義、女性運動、性解放等理想的期待和覺醒的心理過程,國內不少外文科系十多年前就把該書列為女性主義的主要書單。
但葉美瑤也說,萊辛的書因題材涉及政治與女性主義,在國內並不賣座。近年引進她的作品如《特別的貓》則較生活面,主要描述她和群貓的互動,每隻貓在她的筆下,都相當有個性,彷彿在草原上狂野的花豹,極具生命力。

(蘋果日報)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好難猜

一向最難捉摸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要到15日才會揭曉,可以預見的是,研究房市疲軟、市場震盪與全球失衡等流行議題的學者,都不會是本屆的得主,但專家與博奕業者仍然興奮地開出各自的熱門候選人名單與賭盤。

正如《臥底經濟學》作者、倫敦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哈特福所言:「預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出奇地難。」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審小組向來都避開時下最流行的議題,而偏好已經發表15至20年的創新論述。

2001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共同得主史提格里茲(Joseph Stiglitz)認為,他的印度裔研究同僚達斯古塔(Partha Das-gupta)出線勝算頗大。達斯古塔研究環境經濟學,史提格里茲說,世人才開始領悟到這門學說的重要性。不過,史提格里茲強調,這純屬個人看法, 不是在猜測獎落誰家。

哈特福看好三位學者,全都是美國人。他們是研究金融市場的法馬(Eugene Fama),其效率市場理論主張金融市場能以高效率反映股價;研究政府支出與成長理論的巴羅(Robert Barro);以及主張用碳排放稅取代京都議定書模式的諾德郝斯(William Nordhaus)。

哈特福說,諾德郝斯是研究全球暖化的先驅經濟學家之一。不過,他承認:「老實說,他們三人要是真的獲獎,我會大吃一驚。」

英國博彩業者立博公司(Ladbrokes)開出賭盤,法馬賠率為1賠8,巴羅為1賠9。同為環境經濟學家的達斯古塔與諾德郝斯,則都不在賭客心目中呼聲最高的名單中。

以 色列經濟學家賀普曼(Elhanan Helpman)與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葛洛斯曼(Gene Grossman)賠率均為1賠5,是賭盤上最被看好的人選。史丹佛的羅摩(Paul Romer)、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皮薩瑞德(Chris Pissarides)、麻省理工學院的戴孟德(Peter Diamond)與克魯曼(Paul Krugman),以及西北大學的摩坦森(Dale Mortensen)均為熱門人選。

每年都進行預測的瑞典銀行集團瑞典銀行(Swedbank)說,評審小組偏好有15年至20年歷史的創新著作。哈特福也說,經濟學獎通常頒給年紀較長的經濟學家,因為諾貝爾獎不能頒給已過世的經濟學家,評審小組希望能在經濟學家在世時即肯定其成就。

(經濟日報)
--
有關諾貝爾和平獎的迷思

像諾貝爾和平獎這樣深受大眾關注的獎項,勢必圍繞著神秘、迷思與誤解。

諾貝爾委員會秘書倫德斯塔歸納出大眾對和平獎的普遍誤解:

─迷思:委員會會宣布候選人入圍名單。
委員會不會公佈候選人人名單,五十年如一日。

─迷思:為候選人宣傳可能左右委員會。
此舉可能對極超然、不想表現出受公眾壓力影響的委員會造成反效果。

─迷思:獎項宣布前都可提名候選人。
提名在得主揭曉前八個月結束,提名截止日嚴格定在二月一日。

─迷思:任何人都可提名個人或組織角逐和平獎。
諾貝爾獎提名規則有明確規定提名人的資格。二零零三年提名資格稍有放寬,現在可擔任提名人包括過去的桂冠得主,委員會的現任和前任成員及他們的職員,國家政府與議會成員,大學法律系、神學系、社會科學、歷史與哲學教授,和平研究與外國事務組織領導人,國際法庭成員等。

─迷思:若得主未符合獎項標準,獎座可能撤銷。
諾貝爾獎沒有撤銷獎項的規定,委員會說,獎項頒給宣布前的努力成果。

─迷思:獎項可頒給過世者。
諾貝爾獎僅有一次在得獎者死後頒發。一九六一年,聯合國前任秘書長哈瑪紹在非洲因空難過世後,獲頒和平獎。一九七四年,頒獎規定修正為不得頒發給死者。

─迷思:和平獎僅頒發給從事和平、人權與民主工作,被證明成功者。
和平獎得獎者較常頒發給正處於關鍵時刻者,用以鼓勵得獎者度過難關。

─迷思:和平獎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頒發。
和平獎依創辦人諾貝爾遺囑規定,在挪威首都奧斯陸頒獎,其他五個獎項才在斯德哥爾摩頒發。

(中央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