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IPCC 獲諾貝爾和平獎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12日揭曉,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和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因為刺激各國採取行動對抗全球暖化有功,同獲殊榮。
諾
貝爾委員會在頌詞中稱讚高爾和IPCC,「致力於建立和散播對人為氣候變遷有更清楚認識,奠定採取必要對策的基礎。全球暖化在1980年代還只是引人興趣
的假設,到1990年代已有明確科學證據。」高爾和IPCC是從一百八十一位候選人和機構中脫穎而出,將平分獎金一千萬瑞典克朗(約台幣五千萬元)。
委員會描述高爾「可能是出力最多的個人,讓世人更了解需要採取哪些因應措施。」由聯合國環境署和世界氣象組織在1988年成立的IPCC,則整合了來自一百卅國的兩千五百位科學家。委員會認為,IPCC「對人類活動與全球暖化的關聯性,建立更廣泛共識。」
諾貝爾和平獎去年頒給創辦窮人「小型貸款」的孟加拉銀行家尤努斯,表揚他對維持開發中國家穩定的貢獻。今年和平獎得主致力的暖化議題,與戰爭及和平雖無直接關聯,但都對維持社會安定同樣重要。
委員會解釋,全球暖化「可能引起大規模遷徙,導致對地球資源更激烈的爭奪,對於最脆弱的國家將造成特別沉重負擔,國與國之間,和國家內部爆發衝突,甚至戰爭風險可能愈來愈高。」
現年五十九歲的高爾得知獲獎後,表示「深感光榮」,將把獎金捐給非營利的「氣候保護聯盟」。高爾表示:「我們面對非常真實的地球緊急狀態。氣候危機不是政治議題,而是對全人類道德和精神的挑戰。」
IPCC主席帕喬里表示:「諾貝爾委員會試圖告訴世人,我們必須對氣候變遷採取緊急行動。」
之前獲得奧斯卡獎肯定,現在又有諾貝爾獎加持,高爾是否將趁勢而起,加入問鼎白宮大位的行列?倘若成真,恐怕將是民主、共和兩黨候選人非常「不願面對的真相」。
諾貝爾光環加持 高爾前進白宮?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冠冕,能否瓦解高爾「最後誘惑」的防線,讓他宣布投入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
政治分析家迪克森表示:「未來這段時間一定有很大的勸進聲浪,但現在難以預測高爾下一步會怎麼走。」
今年五月曾撰寫「高爾最後誘惑」一文的時代雜誌記者普里斷言高爾不會宣布參選,萬一賭輸,他將吃下「不願面對的真相」(平裝本,非光碟)。主要理由是他認為諾貝爾的光環不足以讓高爾凌駕目前聲勢領先民主黨群雄的希拉蕊。
高爾陣營兩位匿名的顧問也認為,至少今年是不可能,因為高爾不會頂著諾貝爾光環去蹚大選的渾水,和平獎讓總統大選對高爾更缺乏吸引力。
截至目前為止,高爾的標準答案仍舊是「沒有計畫」參選2008年總統大選。但所有人都知道,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
同樣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美國前總統卡特告訴國家廣播公司(NBC)的「今日」節目:「我打了很多通電話給高爾,要他出來參選。他最後告訴我,卡特總統,請別再打來了。」卡特說:「起碼我可以透過媒體向他喊話。」
一個名為「徵召高爾」的網站,十日在紐約時報刊登全版公開信勸進高爾,裡面說:「你的國家和政黨現在需要你,如同你努力拯救的地球。」該網站宣稱已經獲得十三萬六千人連署,九月最後一周就有一萬人連署。
高爾如果決定參選,錢不是問題。他自己擁有的網路股票還有矽谷的金主友人都足以支撐。何況美國總統是世界上權力最大的人,要對抗全球暖化,這個戰鬥位置最有利。
然而,性格決定命運。高爾不喜歡政治惡鬥,促使他在2000年放棄和布希在計票問題上纏鬥。假如高爾宣布參選,民主黨的候選人鐵定不高興,特別是聲勢遙遙領先的希拉蕊,兩人以前在白宮的關係就不甚和睦。
國家廣播公司本周曾問希拉蕊,是否預期在黨內初選遭遇高爾?希拉蕊冷冷回答:「你也曉得,我們目前已經有很多人參選,陣容十分堅強。」希拉蕊在和平獎得主揭曉前不忘祝福高爾:「我很希望他贏得諾貝爾和平獎。」得知他獲獎後,希拉蕊也於第一時間在官網上表達祝賀。
高爾曾批帕喬里「扯後腿」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是全世界研究全球暖化問題的最高科學當局。美國前副總統高爾過去不喜歡該小組主席帕喬里,認為他是「扯後腿」的人,不過帕喬里的成就獲得諾貝爾委員會肯定,在他領導下的IPCC 十二日和高爾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IPCC成立於1988年,旗下擁有約三千位大氣科學家、海洋學家、冰層專家、經濟學者等,負責讓各國政策制定者了解最新的氣候變遷知識。
IPCC成立迄今只發表四份評估報告,每份都有數本電話簿厚。不過每發表一次報告,影響力就隨之增加。該小組在今年二月和四月分批發布的最新報告中,表示已偵測到地球氣候系統出現變化的初步跡象,饑荒、無家可歸和水所引發的疾病將是本世紀常見景象。
現
年六十七歲的帕喬里是印度科學家,以手腕圓融著稱。氣候變遷堪稱是全球爭議性最高的議題之一,不過帕喬里出任IPCC主席後,促使全球在這領域逐漸達成共
識。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德塞表示,要讓來自一百卅多國的數千名科學家在研究上達成共識並不容易,但帕喬里憑藉外交和共識建立的手腕,達成任務。
高爾曾投書紐約時報,表示帕喬里的強烈反美言論會破壞IPCC在美國的威望。不過帕喬里2002年出任IPCC主席以來,始終維持獨立,令許多人刮目相看。
演講高價位 高爾的環保 有錢人的環保?
前美國副總統高爾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造成轟動以來,台灣也掀起一陣「高爾熱」。包括環保署、立委、民間都曾極力邀請高爾今年八、九月來台,最後高爾沒來台灣,卻在八月底去了中國大陸演講,讓台灣民眾很不是滋味。
「不願面對的真相」紀錄片,其實也引發相當多爭議,一位學者表示,片中的科學論述還算客觀,但高爾在片中穿插過多自己從擔任議員到總統大選敗北的心情表白,還是有濃濃的政治味。
另外高爾在「不願面對的真相」片尾,建議民眾的環保事項,對台灣民眾來說有些不切實際,例如他要民眾購買油電混合車,而除非很有經濟實力者很少買得起,也引發「有錢人的環保」議論。
民間團體、環保署都曾表示極力邀請高爾來台,民間人士還訂出九月來台的時間表,讓各界大為期待。不過最後高爾並未來台,邀請單位只說「高爾太忙不能來」,環保署也說「政治太敏感」。當時邀請他的「價碼」是三場演講六十萬美金(約新台幣二千萬元)。
高爾選戰失利 投入環保獲重生
在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認輸」的高爾,原本可能消逝在茫茫政壇人海中,卻搖身一變,成為全球知名的環保英雄,進而贏得諾貝爾和平獎,完成漂亮的大轉型。
擔任柯林頓總統的副手長達八年,高爾在媒體給人的印象是缺乏幽默感和群眾魅力。在計票官司中忍痛認輸後,高爾反而獲得解放,演講的開場白經常自我解嘲說:「我是高爾,曾經是美國下屆總統。」
高爾今年七月籌辦的「樂活地球」演唱會,在雪梨、東京、上海、約翰尼斯堡、漢堡、倫敦、里約熱內盧、紐約和華府登場,吸引數十萬名樂迷共襄盛舉。高爾登台時,受到宛如搖滾巨星般的歡迎。
1948年出生的高爾,當過三屆聯邦眾議員和兩屆參議員。他反對越戰,但仍在1969年接受徵召入伍,理由是「這樣就不會有其他人必須補上我的缺」。
高爾在1988年投入民主黨總統黨內初選失利,1992年擔任柯林頓的副手,政治生涯卻在2000年猛然中斷。高爾曾經失意,巡迴舉行環保演講,有時觀眾只有個位數,但高爾不改其志。
如今擁有奧斯卡金像獎和諾貝爾和平獎,沒有人能再批評高爾是失敗者了。
「不願面對的真相」 疾呼重視暖化
「不願面對的真相」紀錄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為全球暖化巡迴世界各地的演講,他以時而風趣、時而嚴肅的態度,用淺顯易懂的概念讓人了解全球暖化及其可能帶來的毀滅性後果,呼籲世人在情況惡化到失控程度前趕緊採取行動。
高爾提醒世人,不能繼續放任政治人物和政策漠視,因為全球暖化不只是科學或是政治上的議題,而是人類文明面對的最大道德挑戰。
高爾以最坦率的方法解釋全球暖化的嚴重性。他時而引用令人震驚的數據,時而預測未來將發生的嚴重後果,中間並穿插高爾個人的心路歷程。
高爾在片中談起他大學時在課堂上看到大規模環保危機產生的可能性,到身為年輕參議員,意氣風發時差點痛失愛子,因而改變他的人生觀;直到他參選美國總統挫敗。但一點也沒有失志,反而重新投入畢生最重要的使命,說服世人仍有時間改變及拯救唯一的家園:地球。
抗暖化獲獎 我環保界:正面鼓舞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因對抗全球暖化獲諾貝爾和平獎。消息傳來,國內長久推動環保的人士同感振奮。
台科大教授、教育部環保小組執行秘書劉志成說,這對台灣未來推動環保價值觀、世界觀有正面的鼓舞。
台大教授施信民說,台灣的政治人物口頭上說重視環保,但一遇到阻力就退縮。
高爾雖然選不上總統,但卻在環保領域發揮另一種影響力,「一時的失敗並不表示永遠失敗」。他認為,台灣的政治人物都應學學高爾,要堅持環境正義,給社會留下正確價值觀。
台南醫事大學副教授黃煥彰表示,高爾得獎證實全球減碳已不可擋,而台灣政治人物卻拚命在做反國際潮流的事,鼓勵高耗能產業,「台灣政客應感到羞愧。」
劉志成說,台灣的環境教育最缺乏的就是價值觀、世界觀,高爾所談的環保,不只這一代、還談到地球永續。因此台灣政府在討論要經濟、或要環境之前,應該先回到「環境永續」的本質。
(聯合報)
--
高爾獲和平獎 誓言更致力環保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獲得二零零七年諾貝爾和平獎,他今天舉行短暫記者會表示,將更致力於讓更多人了解氣候變遷的影響並推動各界更積極回應這個問題。他強調,透過自己獲獎,盼全球更體認「氣候變遷已經是全球性緊急事件,我們必須立即處裡」。
不過面對媒體與各界追問他是否會競選下屆美國總統,高爾沒有回答問題。他的發言人克蕊德則向記者們表示,高爾「毫無意願」競選二零零八年總統大位。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將今年的和平獎頒給高爾和聯合國轄下的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委員會形容,為了說服世界各國政府與領袖了解氣候變遷的真實性,並體認全球暖化的原因是人為因素,且已釀成巨大威脅,這方面的努力「高爾是貢獻最大的個人」。
IPCC一九八八年開始蒐集監控氣候變遷的各項證據,並言就可能的解決方案,高爾在一九九二年當選副總統之前擔任參議員期間,也曾大力呼籲全球注意全球暖化的議題。高爾以及IPCC共同拍攝的記錄影片「不願面對的真相」獲得去年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獎座。
高爾今天在加州公開表示,人類面對最危險的挑戰,但這也是大家共同思考各種原因致力改變人類行為的偉大機會,藉由獲獎,當前正是促進全球各界更為體認當前挑戰的機會,(氣候變遷)是真實的全球性危機,人們必須迅速回應。
他引述一項科學家最近公布的報告指出,北極冰山蓋加速融化,且根據這些研究報告,科學家指出,除非人們以緊急行動因應,北極冰山蓋將在二十三內之間徹底融化。高爾說,世界上還有數百個這樣的例子,需要有迫切的行動處理。
他誓言,將盡一切力量運思考如何運用諾貝爾和平獎的光榮與背書,來增加人們理解氣候變遷已經是迫切危機。
高爾也宣布將捐獻諾貝爾和平獎的一千五百萬美元獎金給「氣候保護聯盟(ACP)」,這個組織就是成立來說服更多人必須減少汙染以降低全球化現象。他說,比起
當前的巨大挑戰,這只是一小筆經費。這個團體正推動一個大規模的基層行動與大量廣告,來改變人們的想法,接受汙染影響氣候的事實。
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將在今年十二月十日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
高
爾一九四八年三月三十一日出生,父親在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七年之間獲選為田納西州的參議員。高爾一九六九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曾在越戰期間服役於陸軍並擔任戰
地記者,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五年獲選為美國眾議員,一九八五年更上一層樓獲選為參議員。一九九二年被柯林頓選為副總統搭檔,順利擊敗老布希總統。
(中央社)
--
高爾與IPCC 對抗暖化最佳拍檔
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十二日宣布,二○○七年諾貝爾和平獎由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與美國前任副總統艾爾.高爾(Al
Gore)共享殊榮,以表彰兩者「對於人類導致的氣候變化,努力建構與傳布相關知識,並且為撥亂反正之道奠定基礎。」
IPCC研究氣候變化權威
IPCC是全球研究氣候變化趨勢、溫室效應影響最權威的機構;高爾近年來致力闡揚全球暖化問題的嚴重,敦促各國政府與民眾採取積極行動。聯合國環境署
(UNEP)署長史泰納指出,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充分體認到氣候變化議題無比重要,遏阻全球暖化的成敗攸關人類的和平與安全。
IPCC主席拉堅德拉.帕喬瑞(Rajendra Pachauri)目前人在祖國印度。他得知獲獎消息後表示驚喜萬分,難以置信,並推崇另一位獲獎人高爾的傑出成就。
IPCC由世界氣象組織(WMO)與UNEP在一九八八年共同成立,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設有三個工作組與一個「國家溫室氣體清單專題組」,主要成員是來自一百卅多個國家的兩千五百多位科學家。
高爾 獎金捐給自設基金會
高爾則表示能與IPCC如此傑出的機構共同獲獎,意義格外不凡,冀望雙方未來能夠密切合作。兩者將平分一千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五千萬元)獎金。高爾將把
五百萬瑞典克朗獎金全數捐給「氣候保護聯盟」(The Alliance for Climate
Protection),這個組織由高爾本人創立並擔任主席,宗旨在於促進美國民眾瞭解採取有效行動、化解氣候危機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現年五十九歲的高爾長期關注生態環保議題,二○○○年角逐美國總統寶座以些微差距失利之後,更是將全付心力投注在這個領域。高爾近年來最受矚目的行動,就
是主導拍攝全球暖化危機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讓相關知識與警訊深入人心,不但締造票房佳績,而且榮獲今年第七十九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帕喬瑞的知名度或許不如高爾,但是這位六十七歲的工業工程與經濟學博士自二○○二年接掌IPCC以來,充分發揮善於協調溝通的外交長才,在氣候變化這個爭議性極高的領域,勉力凝聚各國政府共識,做出擲地有聲的成果。
IPCC預訂今年內完成的第四次評估報告(AR4),將是各國政府擬訂與執行氣候政策的重要依據。
高爾曾投書批評IPCC主席
有意思的是,二○○二年帕喬瑞新職確定的時候,高爾非常不以為然,甚至投書《紐約時報》,指稱帕喬瑞會以因循拖沓的作風來領導IPCC,而且他「激烈的反美評論」將破壞IPCC在美國社會的公信力。
然而五年下來,不僅高爾成為公眾心目中氣候變化議題的最佳代言人,帕喬瑞也以實際行動與成果化解了高爾的疑慮。
兩人孜孜不倦促進全人類的生存福祉,如今同時得到諾貝爾和平獎肯定,可謂實至名歸。
氣候變化 廿一世紀初的最大挑戰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及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共同榮獲二○○○七年諾貝爾和平獎後,環保團體表示,這顯示世人已體認到氣候變化是「廿一世紀初全球最大的挑戰」。
「世界自然基金會」下設的「國際氣候變化專案」負責人維洛姆表示,世界自然基金會向獲獎的高爾及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致上恭賀之忱,另敦促全球各界參與並採取行動,以扭轉危險的全球氣候變化。
全球暖化的原因是「溫室氣體」,它把來自太陽的熱能包陷在地球,而非反射回太空。大氣層變暖,陸地板塊及海洋也隨而變熱,全球氣候系統因此受到衝擊。
大部分溫室氣體是因燃燒石油、天然瓦斯及煤而產生的含碳副產品。當然,全球暖化(冷卻)也有其天然來源,比如火山爆發及太陽輻射的變化,但科學界大致公認,如今全球暖化現象的起因是人類的活動。
自從一九○○年以來,全球氣溫已上升攝氏○.八度,海平面也上升十至二十公分。
工業革命開始以來,最主要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已增加約三分之一,目前在地球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比值為六十五萬年以來最高。
一九七○到二○○四年間,溫室氣體增加七○%,二氧化碳等排放量由每年二百八十七億噸增至四百九十億噸。二氧化碳目前佔人類排放氣體的三分之四以上,若從一九七○年起計算,增加了八○%;若由一九九○年起計,則增加了二八%。
阿爾卑斯山區冰河及冰雪覆蓋面積已大為減少;格陵蘭島及南極大陸的冰層也告縮減。北極圈夏季海冰變薄減少;西伯利亞與加拿大的永凍層也出現解凍消失的跡象。
據估計,到了二○一○年,地表平均氣溫相較於一九八○至一九九九年,可能上升攝氏一.一度至六.四度。而海平面將上升十八至五十九公分;這些現象都可能因為地球冰層的消融而告加劇。
廿一世紀間,據估熱浪、洪水、乾旱、熱帶暴風雨將更為頻繁劇烈,影響範圍更廣。
IPCC:暖化現象 逾九成是人為
人類活動(尤其是溫室氣體排放)對於全球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在一九八○年代之前還只是學術界饒富興味的假設。但是隨著全球暖化的趨勢徵兆日趨明顯,危機處理成為刻不容緩的議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也在一九八八年應運而生。
IPCC是由世界氣象組織(WMO)與聯合國環境署(UNEP)共同成立,宗旨是「對全球氣候變化相關的科學、技術與社會經濟訊息,進行全面、客觀、公開
而透明的評估。」這些評估來自世界各國專家的專業成果,力求平衡反映地區特有觀點,因此IPCC歷來的研究成果與出版品,已經成為全球氣候變化議題的權威
參考資料。
IPCC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現任主席是印度籍的帕喬瑞博士。是聯合國轄下機構,由各國政府派遣代表參與決策,每年至少召開一次全會。此外設有專門委員會。
在實際運作上,IPCC的核心是三個工作組與一個「國家溫室氣體清單專題組」。三個工作組分別負責探討全球氣候變化的科學基礎、造成的影響傷害與如何調適,以及如何減緩其趨勢。國家溫室氣體清單專題組的職責是研究擬訂清單的方法與準則。
IPCC的報告分為評估報告、特別報告與技術報告。最重要的是評估報告(Assessment
Report,簡稱AR),代表全球各界對氣候變化的共識。從一九九○年開始,每隔五到六年出爐一次,先由三個工作組的專家就各自領域撰寫報告,再彙整出
《綜合報告》。每份評估報告都附有經由全會審核通過的《決策者摘要》(Summary For Policymakers),供各國政府參考。
一九九○年的《第一次評估報告》確認氣候變化問題的科學基礎,推動聯合國制定《氣候變化綱要公約》(FCCC)。一九九五年的《第二次評估報告》為《京都議定書》的談判做出重大貢獻。二○○一年的《第三次評估報告》則全面檢討氣候變化的政策、科學與技術議題。
今年適逢《第四次評估報告》登場,又名《氣候變化二○○七》,三個工作組已分別就物理學基礎;影響、適應和脆弱性;減緩氣候變化三個領域,提出厚達數千頁的報告與《決策者摘要》。IPCC訂於今年十一月中在西班牙的瓦倫西亞舉行全會,討論壓軸的《綜合報告》。
今年已出爐的三份工作組報告指出,十八世紀中期工業革命以降的全球暖化現象,有九○%以上的可能性是由人類活動造成。全球暖化效應如無法遏阻或延緩,將導
致動植物大量滅絕、氣候形態劇烈轉變、水旱災風險大幅上升、水資源日趨枯竭、饑荒與傳染病大行其道等危機。不過儘管前景如此嚴峻,但只要各國政府能夠達成
共識並下定決心,人類還是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與科學技術,來因應這場全球危機。
《不願面對的真相》被裁定九處謬誤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主導拍攝的全球暖化危機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榮獲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不過,英國高等法院法官麥可.波頓十一日裁定,該片計有九處謬誤,悖離科學事實,要求中學教師針對爭議及錯誤部分,對學生們詳加解釋。
今年二月英國政府將三千五百套《不願面對的真相》DVD與其他四種氣候變化多媒體教材,發送至英格蘭各地的中學做為教材。但英國卡車司機史都華.狄莫克卻
不以為然,他批評該片充滿政治偏見,偏離科學事實,不應讓學生成為政治宣傳工具,並向倫敦高等法院提出訴訟,要求回收這批教材。
法官麥可.波頓表示,該片雖對呼籲全球正視氣候變遷議題,貢獻卓著,但確有九處無法通過主流科學檢驗。例如,片中言及若持續暖化,未來南極西半部和格陵蘭
的冰山恐將消融,海平面將上升廿英尺,淹沒孟加拉、舊金山、荷蘭等地。但科學家認為,格陵蘭冰山若真的融化,且要釋出這麼多的水量,至少是一千年後的事。
此外,高爾所謂「根據最新科學報告,有北極熊首次因找不到靠岸的浮冰,長泳六十英里後體力不支溺水死亡」,但只有一份科學報告提及此,而且,那四隻北極熊是因碰上暴風雨才溺斃。至於非洲吉力馬札羅山峰頂積雪消融,以及查德湖水逐漸乾涸,也不全然是地球暖化造成。
法官並未裁定回收這部紀錄片,但要求老師須特別對謬誤片段詳加說明。法官也裁示,狄莫克打官司花費的廿萬英鎊,英國政府須分擔三分之二。狄莫克本人對裁決表示「欣慰」,但無法阻止紀錄片在學校放映,仍感到有些遺憾。
另外,高爾的發言人克雷德女士表示,高爾本人很感激英國法院的指正,但該片提出千百個科學論證,法院只挑選其中較爭議部分出手,似乎有欠公允。
再選總統 高爾興致低 不把話說死
對美國前副總統高爾而言,過去十年是他人生中大起大落的十年。二○○○年他競選美國總統失利,從人生的高峰跌落谷底。之後他從環保運動從新出發,成為全球
環保界的風雲人物。如今他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登上人生另一個高峰,而他是否可能二度問鼎白宮,也再次成為熱門話題。
二○○○年年底,高爾代表民主黨角逐總統大位,在全國普選票部分贏了布希約卅萬票,但在真正決定勝負的「選舉人團」(electoral
college)票部分,卻以二百六十七票對二百七十票敗給布希,以三票之差未能入主白宮。這是他人生的低潮,之後他一度避走歐洲,還留起濃密鬍鬚,一副
隱士模樣。
高爾的助理透露,就是在這段接近自我流放的期間,高爾真正擺脫政治的紛擾,回到從政早期最關注的環保議題,針對全球暖化問題成立了「氣候保護聯盟」,親自擔任主席,開始巡迴全球演講。
從政時,高爾的演講被視為太過木訥,但他談環保時顯然注入更多熱忱,因此也更能感動人。他催生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中,高爾不但展現了風趣幽默的一面,更散發出舍我其誰的使命感,甚至因此成了全球文化偶像。
目前美國已出現好幾個民間團體,試圖勸進他再次出馬。一個叫draftgore.com
(「徵召高爾」)的組織十日在《紐約時報》刊登〈致高爾公開信〉的全頁廣告:「在爭取民主黨總統提名的參選人中,有很多關心國是的好人,但沒有一位像你一
樣,集經驗、遠見、世界地位和政治勇氣於一身。」
這則號稱有十三萬六千人連署的廣告更進一步稱:「你的國家,你的黨,以及你正努力要拯救的地球,現在正需要你。」
儘管高爾並未參加民主黨總統提名初選,但民調顯示他在民主黨選民中仍有一○%至一二%的支持度,在眾多候選人約排名第三。
高爾及助理都曾表示,他對競選總統已無興趣,現在主要目標是喚醒世人重視氣候變化和人類的角色;但他們並未把話說死,因此也讓上述團體存有一線希望,繼續勸進。
然而高爾的親信說,他們確信高爾對入主白宮已經死心,現在他對外界的揣測未直接否認,只是因為這有助於讓媒體繼續注意他和他追求的環保理念。曾擔任高爾二
○○○年總統大選發言人的李罕說,高爾現在對環保議題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如果決定參選,恐怕會改變外界對他的看法。
話說回來,政壇沒有不可能的事。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把高爾的聲望推上頂峰,會不會再度激發他對政治的雄心壯志,誰也說不準。
(中國時報)
--
高爾抗暖化 獲諾貝爾和平獎
對抗氣候變遷 IPCC同獲獎
諾
貝爾和平獎委員會十二日宣布,美國前副總統高爾與聯合國下轄的「跨政府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共同獲得二○○七年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他們致力增
加與傳播有關人為氣候變遷的知識,與積極推動遏阻氣候變遷所需措施。高爾獲悉得獎後表示「深感榮幸」,IPCC則期待與高爾合作對抗氣候變遷。
這
是繼二○○二年得主美國前總統卡特以來,再度由美國人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在頌詞中指出,高爾致力環保的強烈使命感,反映於政治活動、演
說、影片與書籍,強化了他對抗氣候變遷的決心;就讓世人了解應該採取哪些環保措施而言,高爾大概是做得最多的一個人;高爾長期以來都是全球最重要的政壇環
保人士之一,他對全球面對的氣候挑戰早已洞燭機先。
高爾深感榮幸 獎金捐環保團體
高爾透過聲明表示,獲獎令他「深感榮幸」,他將把所有獎金捐給環保團體「氣候保護聯盟」。高爾說,吾人面對的是一場真正的全球性緊急事件,「氣候危機不是政治議題,而是對全人類的道德與精神挑戰」。
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說,他們希望透過表彰高爾與IPCC,讓保護全球未來氣候所需的步驟與決定獲得更清晰的聚焦,「在氣候變遷到失控之前,現在就採取行動」。
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主席莫裘斯表示,外界不應將高爾獲獎,視為藉此抨擊拒簽京都議定書的美國布希政府。白宮方面則對高爾獲獎表示欣喜,副新聞秘書佛拉托說,他們對高爾與IPCC獲獎「當然高興」。
高爾女婿李君偉在台灣台南麻豆的親人,十二日傍晚獲悉親家獲獎也都表示「與有榮焉」。
今年初才以描述全球暖化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獲得奧斯卡獎的高爾,早就是呼聲最高的和平獎得主。
儘管高爾七月間表明無計畫也無意願再次參選美國總統,但部分專家認為,高爾的環保運動、稍早獲得奧斯卡獎,與如今又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加持,可能促使他趕在最後一刻宣布爭取美國民主黨黨內總統候選人提名。
IPCC科學報告 讓全球聚焦
此外,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讚揚IPCC過去二十年來的科學報告,「已在人類活動與全球暖化間創造極廣泛關聯」,此一關聯近年變得更清晰,其後果也更明顯。IPCC主席帕喬瑞透露,他已接獲高爾的來電恭賀,高爾還表示雙方應攜手合作。
高爾與IPCC將於十二月十日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中,獲頒金牌、得獎證書與一千萬瑞典克朗(約台幣五千萬元)的獎金。
幾番起落 回歸環保 高爾再登高峰
獲
頒諾貝爾和平獎殊榮,可說是美國前副總統高爾過去幾年大起大落人生的最新意外轉折。高爾從貴為美國副總統,到贏得二○○○年總統大選的普選票,又因最高法
院判決他輸掉佛州的選舉人票,而與白宮寶座擦身而過。但據紐約時報指出,高爾友人表示,高爾就是在自政壇「流亡」的這幾年中找到他真正的聲音,回歸他從政
初期最關注的環保議題。
在美國最高法院就當年大選做出最後裁定後,高爾宣布放棄抗爭,拱手讓出白宮寶座,美國政府的環保政策也因此改弦易轍,不再支持京都氣候議定書。
不少死忠支持者曾對高爾感到失望,高爾本人也長達數年幾未公開露面,更鮮少參與公開辯論。但他在二○○二年,也就是美國攻伊前,卻表態反對美國入侵伊拉克。
此
外,高爾去年拍攝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不僅榮獲奧斯卡獎,更一舉讓暖化議題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但這部紀錄片其實是高爾的長期心血結晶,他在沉寂多
時後決心重新投入環保活動,花了數年時間巡迴全美各地,針對全球嚴重暖化問題發表演說,即使聽眾只有小貓兩三隻也不氣餒。
高爾在演說中頻
頻自嘲,自稱「曾是美國的下任總統」,逗得聽眾哈哈大笑,展現他不為人所知的幽默性格,也擺脫過去常被媒體譏笑的木頭人形象。沒有官職的高爾不計代價為全
球氣候變遷議題大力奔走,也更讓許多美國人認為,當年為避免美國政局空轉而主動退讓的高爾才是可敬的輸家。
今年七月,高爾在全球各大城市發起Live Earth演唱會,呼籲全球民眾採取行動協助解決全球暖化問題,高爾在不少人心中的地位頓時變得和關懷人道的愛爾蘭搖滾歌手波諾一樣崇高。
不過,高爾的女兒凱倫娜接受十月號「浮華世界」訪問時倒是坦白表示,假如十年前有人告訴她,大家會拜託她去向她爸媽說項,好拿到搖滾演唱會的門票,她一定會昏倒在地。
IPCC氣候評估報告 人類幾乎確定是暖化主因
與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同享今年諾貝爾和平獎殊榮的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係由聯合國環境規畫署(UNEP)及世界氣象組織(WMO)在
1988年成立IPCC,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成員為來自130國的近3千位氣候專家。IPCC最重要的責任是發表「氣候變遷評估報告」,自成立以來已發
表過4次,分別在1990年、1995年、2001年及今年初。
IPCC的評估報告中,就人類對氣候變遷的影響設有一套專門用詞,「可
能」代表超過66%的可能性,「非常可能」代表90%的可能性,「幾乎確定」則是
99%的可能性。IPCC在2001年的報告中指出「人類活動『可能』導致暖化」,今年度改用「非常可能」,代表「人類幾乎可確定就是暖化等變遷的主要原
因」。
至於2007年的評估報告重點如下:
2月份的第一部分指出,全球暖化趨勢十分明確,且非常可能肇因於人類活動,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已達65萬年以來最高峰,2100年時,全球氣溫將上升攝氏1.1度到6.4度,海平面則上升18公分到59公分。
4月份的第二部分指出,溫室效應將導致3分之1物種面臨滅絕;雖然溫室效應對人類影響較低,但各大洲都將同受其害、無法偏安,包括饑荒、缺水等現象都將更為普遍。
5月份的第三部分指出,雖然對抗氣候變遷的成本不算太高,但能扭轉最壞結果的時間點即將過去;能發揮最大效果的方案是︰各國政府應在2015年前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
《不願面對的真相》有九個錯誤
剛出爐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主導拍攝的全球暖化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不僅榮獲今年奧斯卡獎,也得到環保團體肯定。但英國倫敦高等法院法官柏頓十日裁決說,這些真相包含「九個錯誤」。
打這個官司的是英國肯特市某學校的董事狄莫克。英國教育部官員在今年初開始分送這部紀錄片到各公立學校,作為中學生教材。有兩個兒子在念公立學校的狄莫克對於政府此舉大表不滿,認為是在對學童洗腦。他宣稱這部影片不正確,充滿政治偏見與「情緒性的廢話」,要求予以查禁。
柏
頓法官在判決書中指出,高爾的影片犯了九個不符合主流科學共識的錯誤,譬如暗示格陵蘭或南極西部可能會在不遠的將來融化,造成海平面升高達六公尺,進而導
致從舊金山到荷蘭、再到孟加拉的廣大區域毀於一旦。柏頓說,紀錄片純粹是危言聳聽,科學家的共識是,如果格陵蘭真的融化,是會釋放這麼多的水量,但這已是
數千年後的事。
柏頓也提到,高爾主張低窪的太平洋環礁居民已因全球暖化而被迫撤退到紐西蘭,但此一說法並無實據。另外,高爾說「科學研究
顯示他們首度發現北極熊為了找浮冰而長泳一百公里,以致溺死」。但柏頓表示,或許未來北極熊會因浮冰倒退而溺死,但目前有關北極熊溺死的唯一一項研究,卻
將死因歸咎於暴風雪。
柏頓說,學校還是可以播放這部紀錄片,但是必須將他所提到的九個錯誤提醒學生。
台灣環團疾呼:拚環境別拚政治
針對前美國副總統高爾與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得到本屆諾貝爾和平獎,環保人士認為可供政治人物省思,不要再拚政治而要快點拚環境了。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簡稱環品會)董事長劉銘龍表示,高爾並非因為偉大而得獎,而是主辦單位希望告訴世人,全球氣候變遷與暖化議題,是本世紀人類面臨最大的挑戰,需要大家攜手努力克服。
劉銘龍並說,全球都在發展低碳經濟,台灣不應背道而馳,像台鋼、國光石化等高碳產業開發案根本不應通過。
環團痛批環署 籲立委刪預算
綠色消費基金會董事長方儉感慨,環保在台灣被當成工具,很多政治人物甚至環保教授,一旦掌權、當官,就不再反核、不談環保,甚至下台後也噤聲了。
至於台灣環保聯盟在內等十多個環保團體昨天則聯合發表聲明稿,痛批環保署已變成環境破壞署,根本是政院橡皮圖章晉升兼任財團打手,主管環評的綜計處,已嚴重踐踏環評制度所代表的科學精神與專業道德,更使法令代表的社會正義蕩然無存。環保團體呼籲立委刪除該處所有預算。
聲明中以台鋼案為例,抨擊環保署,從拖延不利重大開發案的環評建議,直到一批新環評委員上任,技術性干預媒體及民間團體旁聽,毫無理由的退回完成已久的初審建議,前所未見的「彌封式記名」投票等等,過程似乎合法,但是民眾仍可以明瞭環保署所做「努力」為何。
他們抨擊,環境影響評估制度是配合「經濟發展」優於「環境保護」。
(自由時報)
--
抗暖化 高爾獲諾貝爾和平獎 與IPCC同得獎 獎金全額捐出
眾所矚目的二○○七年諾貝爾和平獎昨揭曉,由呼聲頗高的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與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共獲殊榮。評審委員肯定高爾及該組織對全球暖化的貢獻。高爾深表榮幸之餘,表示會將獎金全額捐出,作為對抗全球暖化之用。
獲得肯定
諾貝爾評審委員表示,高爾和IPCC以「致力於建立並宣傳人為氣候變遷的廣泛常識,並為對抗變遷必須採取的措施奠定基礎」獲得肯定。按規定,高爾與IPCC除領取獎章、褒揚狀,並可平分約五千零九十二萬元台幣獎金。
無意再選美總統
高
爾得獎後發表聲明指出,「我非常榮幸能獲獎,我們面對真正的全球緊急狀態,氣候危機不是政治議題,而是對全人類道德和精神的挑戰,這是我們讓全世界對此議
題更加關注的最佳機會」。高爾強調,將會把分得獎金全數捐給「氣候保護聯盟」(Alliance for Climate
Protection),該組織是由高爾統籌,以推動對抗全球暖化的具體行動為目標。
IPCC主席帕加尤利(Rajendra
Pachauri)表示,「期許和平獎能讓抗全球暖化成為首要之務,讓更多人意識此議題,體認其急迫性」。高爾去年以描寫全球暖化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
相》獲奧斯卡金像獎。民主黨部分人士力推他明年參選美國總統,但高爾並無意願。此次獲獎,要求他問鼎白宮的呼聲可望水漲船高。
小女兒嫁台灣人
我國環保署三月曾力邀高爾訪台,但高爾開出約九百八十萬元台幣天價,讓環保署打消念頭。高爾小女兒莎拉則在七月嫁給來自台灣、洛杉磯加州大學醫學院麻醉科主任李清木的長子李君偉。
除
支持聲浪,高爾獲獎也引起爭議。有分析家認為,諾貝爾委員會頒獎給高爾,是想藉此對美國總統布希施壓,影響布希的環保政策。該委員會主席米約斯(Ole
Danbolt Mjoes)反駁,此獎並非針對布希。《多疑的環境保護論者》一書作者博隆堡(Bjorn
Lomborg)則說:「如果只頒給高爾,政治意圖顯而易見,但得獎者包括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便可杜悠悠之口」。
IPCC小檔案
全名: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成立:1988年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成立
組成:約3000名世界頂尖氣候、海洋、經濟及各界專家
職責:針對人類活動造成的氣候變遷及影響,發表評估報告
網址:www.ipcc.ch
高爾小檔案(59歲)
學歷:1969年哈佛大學畢業,主修政府學
經歷:
1977~1985美國田納西州眾議員
1985~1993美國田納西州參議員
1993~2001美國副總統(柯林頓總統副手)
2000/11/07代表民主黨參與總統大選,以些微差距敗給布希
2007/02/25其主演的《不願面對的真相》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最佳電影歌曲
家庭狀況:已婚,育有三女一子,三女婿李君偉是台裔移民之子
諾貝爾和平獎近5年得主
2006年
孟加拉「窮人的銀行家」尤尼斯(Muhammad Yunus)及其一手創立的「鄉村銀行」共同得獎。
2005年
國際原子能總署及署長艾巴拉迪(Mohamed El Baradei)
2004年
肯亞環保人士馬泰伊(Wangari Maathai)
2003年
伊朗人權律師艾巴迪(Shirin Ebadi)
2002年
美國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
國內環團振奮 續邀高爾來台
專家看法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和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立委田秋堇和環保團體今年初曾邀高爾來台演講,後因其行程安排有困難而取消。田秋堇昨表示,會持續籌設「台灣高爾之友會」,並邀高爾明年來台,「 不過他得獎後,恐會更忙。」
籲政界有所啟發
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徐光蓉則說:「高爾得獎是名實相副。」他利用紀錄片和演講,讓許多人了解到氣候變遷問題的嚴重性,讓環保不再只是少數人工作;不過台灣對於氣候變遷影響人類生活的議題還是很冷漠。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劉銘龍表示,身為環保人士聽到高爾得獎覺得很興奮。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說,高爾原是政治人物,下台後鼓吹環保反而更風光,「環保是政治人物的防腐劑」,台灣政界對此應有所啟發、領悟。
媒體人陳文茜去年曾訪問高爾,事後她在《蘋果》專欄提到,人類若真的避開暖化浩劫,高爾對抗全球暖化貢獻的歷史地位,將超過任何一位強權國家的總統。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