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1日 星期日

新聞自選輯 20220731 武漢肺炎篇

台灣篇

*疫情平原期 本土增2.1萬例、60死/40多歲男 染疫併中暑亡第2例

武漢肺炎本土疫情仍處平原期,昨天新增二萬一二七三例本土病例,並增加一五六例中重症案例、六十人死亡,且又有一人因為熱中暑且合併感染新冠病毒身亡。

昨天新增一名四十多歲男性,曾接種過兩劑武肺疫苗,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病史,日前因「熱中暑」加上新冠病毒感染過世。這是國內第二起因熱中暑加上新冠病毒感染併發疾病過世的案例。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這名案例在本月十二日確診,解隔離兩天後回到職場工作,但當天上班時發高燒到攝氏四十‧九度,加上意識改變,送急診後診斷是熱中暑,雖然已解隔離,但死亡診斷仍列入新冠病毒感染和熱中暑。

昨天也新增一例九歲男童確診武肺後罹患MIS-C(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案例。這名男童在五月十六日確診武肺,七月十四日出現發燒、腹瀉、頸部疼痛、食慾活力都下降等症狀。就醫後發現有結膜炎、頸部淋巴腫大等症狀,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

紐西蘭宣布於卅一日起全面開放邊境,何時台灣可跟上腳步?莊人祥表示,紐西蘭因為已經歷BA.5的疫情高峰後才開放,台灣還未進入BA.5的疫情高峰,可能一兩週內武漢肺炎疫情會再升,是否疫情解封,得看國內外疫情發展,以及幼兒疫苗接種率決定,目前我國幼兒疫苗接種率已逾十%,呼籲家長在目前疫情平緩期,趕緊帶小朋友接種疫苗。

另外,世界衛生組織日前宣布猴痘為公衛緊急事件。我國境外移入病例已有二例,已購買五○四人份的抗病毒藥物。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張上淳指出,猴痘目前只在特殊族群傳播,且只有重症跟免疫力低下者才會用藥,現在準備的藥物已經足夠使用。

https://img.ltn.com.tw/Upload/news/600/2022/07/31/108.jpg

*日頭赤炎炎就怕「罩」不住/張上淳示警 當心BA.5疫情上升

台灣天氣動輒飆升破卅五度,很多民眾直呼口罩快要戴不住!不過想全面脫「罩」還要再等等,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張上淳昨表示,Omicron亞變種BA.5已初步進入社區,若大家都放鬆,很快BA.5疫情就會上來,暫時不會放寬口罩措施。

口罩管制 暫時不宜再放寬
指揮中心七月十九日宣布放寬部分場域的口罩令,民眾騎機車、騎腳踏車等都可免戴口罩,但連日高溫,不少民眾盼望口罩管制再放寬。張上淳表示,口罩令何時能全面放寬得看疫情控制程度,即使要放寬也會採逐步放寬的方式。

防疫措施的放寬跟疫情變化、疫苗人口涵蓋率有關,依指揮中心公布最新武漢肺炎疫苗接種率,追加劑人口涵蓋率已衝破七成,但張上淳指出,現在長者接種率仍不理想,加上BA.5已進入台灣社區,如果現在放鬆措施,可能BA.5疫情就會上來,因此得看疫情未來走向,滾動調整。

莊人祥表示,台灣疫苗開打超過一年,目前防範疫情的手段剩下非藥物介入的公衛措施,口罩就是其中的手段,現在台灣疫情已在低點,但因為BA.5可能在未來一兩週後引爆疫情上升,因此不宜再放寬口罩政策。

*五歲童確診 皮蛇二度上身

台中市一名5歲男童高燒不退,到梧棲童綜合醫院掛急診,經快篩陽性確診武漢肺炎,由於男童症狀不嚴重,由家人居家照護,但他退燒3天後,兩眼的眼周紅腫,冒出多顆小疱疹,童綜合醫院確認男童因免疫系統低下,罹患俗稱「皮蛇」帶狀疱疹病毒,收治隔離病房住院並注射、口服疱疹病毒藥物治療,病況已痊癒,讓媽媽鬆了一口氣。

免疫系統低下 誘發帶狀疱疹
童綜合醫院小兒科醫師高佳慧指出,武漢肺炎對幼童造成影響除了大家熟知的MIS-C(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染疫導致免疫系統下降,誘發帶狀疱疹。男童的皮蛇長在臉部三叉神經節,除了眼周神經癢痛外,也暫時影響到視力,身心煎熬。

男童的媽媽指出,男童3歲時就罹患過帶狀疱疹,當年長出疱疹的部位也是眼周,相當棘手,兩年後同部位也發病。

高佳慧說,人體感染帶狀疱疹病毒,痊癒後病毒仍會潛藏在人體神經節,免疫力低下時,可能會再發作,呼籲嬰幼兒染疫後,家長除了注意腦炎、心肌炎等併發重症,也要注意原本疾病誘發,例如曾經長過水痘、帶狀疱疹病毒,當免疫力下降、過度勞累或壓力增加,可能再次發病。

預防帶狀疱疹病毒,除了勤洗手、戴口罩、避免肌膚、不共食等,幼童在1歲時應接受水痘常規疫苗施打,同時也建議50歲以上民眾自費施打帶狀疱疹病毒疫苗。

*台中高中以下校園 8/1起開放、租借

國小戶外教學可跨縣市 學生須打二劑或出具二日內快篩陰性證明
疫情趨穩,台中市政府教育局三十日宣布,自明(八月一日)天起高中以下校園場地全面開放及提供租借,國小戶外教育活動也可跨縣市舉辦,但提醒參與學生應取得家長同意書並完成接種二劑疫苗或出具二日內快篩陰性證明,工作人員則應完成接種三劑疫苗或出具二日內快篩陰性證明。

今年四月疫情升溫,台中市校園再度禁止對外開放,教育局全力在校園及假日開設快打站,目前已大幅提升國高中小學生的疫苗施打覆蓋率,確診數也處於穩定下降趨勢。

提供社區民眾完善休憩空間
教育局表示,市府為提供社區民眾充足完善的休憩空間,決定八月一日起,高中以下校園場可全面對外開放並提供租借場地。各級學校室內外場域,依各校原訂時間,在做好校園防疫安全前提下,可全面對外開放及提供租借使用。

須遵守疫情中心防疫規定
教育局指出,另外,為使社區民眾了解校園場地開放訊息,教育局已請各校於校門口張貼公告,並請民眾使用校園場地時仍應遵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規定,學校也將定期進行環境消毒清潔作業,以維護校園安全及守護市民健康。

教育局表示,繼國高中已恢復戶外教育活動,八月一日起也將開放國小跨縣市移動辦理戶外教育活動,參與學生應取得家長同意書並完成接種二劑疫苗或出具二日內快篩陰性證明,工作人員則應完成接種三劑疫苗或出具二日內快篩陰性證明,這項開放措施將持續視疫情發展狀況滾動修正。

*台南各醫院、長照 8/1-8/14有條件開放探視

台南市昨新增一七一七例本土確診個案。衛生局宣布,有鑑於疫情持續穩定趨緩,南市各級醫院及住宿型長照機構自八月一至十四日,將開放有條件探病(視),後續視疫情發展滾動式調整。

衛生局前天邀集南區指揮官、疾管署南區管制中心、各級醫院代表、社會局召開線上會議,會中做成「八月一日至十四日,台南市各級醫院及住宿型長照機構有條件開放探病(視)」決議。

醫院有條件開放探病包含加護病房、安寧病房、呼吸照護病房(含RCC)、精神科病房、慢性病房、兒童病房、身心障礙、病況危急或例外情形者;每日固定一時段,每名住院病人每次至多開放兩名訪客為原則(例外情形不在此限)。

住宿型長照機構維持有條件開放探視,每位住民每日限探視一次,每位住民每次訪客至多三名(含兒童),採預約制。若機構發生確診病例,將即刻暫停開放探視,直至機構內連續七天均無新增確定病例為止。

*屏基新冠疫苗門診 週末僅32嬰幼兒施打

屏東縣昨天新增六○三例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確診個案,縣府在屏東火車站開設六歲以上莫德納疫苗快打站,有二百四十人接種,屏東基督教醫院的嬰幼兒莫德納疫苗特別門診則只有三十二人施打,打氣不佳,但疫情降幅不大,縣府呼籲民眾不要輕忽,一定要施打疫苗。

屏東縣疫情昨天仍未降到五百例以下,下降幅度有限,而六個月至五歲嬰幼兒莫德納疫苗施打率到二十九日僅百分之八.一,許多家長因為擔心疫苗副作用採取觀望態度,昨天屏東基督教醫院開設特別門診,開放現場隨到隨打,預定可施打二百位,但是打氣仍然不佳,只有卅二人施打,讓醫護人員經常等嘸人。屏東火車站六歲以上莫德納快打站則有二百四十人施打,仍達不到預定施打數的一半。

帶孩子來打疫苗的家長表示,施打疫苗有風險,所以家長都很擔心,但是看到疫情沒有減缓,所以還是帶著小孩來施打,有打比沒打好。

衛生局說,不論是莫德納還是BNT疫苗都一樣好,疫情不等人,越早施打疫苗就能越早獲得保護力,而疫苗導致的心肌炎發生機率平均約十萬分之一,且多為輕症,極少有死亡案例,幾乎不會留下後遺症,而幼兒感染新冠肺炎後引發心肌炎或MIS-C造成心臟影響的比例,遠高於疫苗引起的心肌炎,呼籲家長一定要帶孩子打疫苗。

國際篇

*沒藥缺檢測 北韓武肺燒逾2月首見+0

根據北韓官媒「北韓(朝)中央通信社」(KCNA)報導,北韓卅日的武漢肺炎新增疑似確診病例加零,為該國自今年五月開始公布官方疫情數據以來,首度通報單日沒有增加任何新的發燒病例。

缺乏獨立數據 世衛質疑疫情更糟了
此外,朝中社在廿九日引用北韓國家緊急防疫司令部的數據指出,北韓全國從當地時間廿七日十八時到廿八日十八時共新增三例發燒病例,為北韓坦承有疫情以來首度單日通報發燒病例低於十例;報導中還說,北韓自四月底以來累計有四七七萬多例的發燒病例,但其中九十九.九九%的病例已完全康復。傳染病專家對北韓官方宣稱的疫情進展存疑,世界衛生組織(WHO)上月也以缺乏獨立數據為由,認為北韓疫情應該是更糟而非更好。

北韓因缺乏採檢工具,迄今並未公布任何武肺病毒篩檢陽性的相關數據,而是公布疑似武肺確診者的「發燒」病例。根據南韓韓聯社指出,北韓官方自五月十二日起公布發熱病例數據,單日新增發熱病例在同月十五日以近四萬例攀頂,隨後持續下跌,甚至在本月初宣稱即將「終結」武肺危機,無視亞洲其他國家同一時間因Omicron亞型變異株肆虐以致疫情再起。

缺乏檢測量能 專家質疑死亡人數
死亡病例數方面,北韓最近一次通報發燒病例死亡數據,是本月五日公布的七十四例;但南韓首爾漢陽大學醫學院教授申永全(Shin Young-jeon,譯音)認為,武肺死亡病例數幾乎「不可能」這麼低,推測原因可能是北韓缺乏檢測量能、病例統計上出問題,甚至是政治因素,即領導階層不願公開大量死亡數字。韓聯社也說,北韓的「發燒病例」致死率甚低,僅○.○○二%,較其他國家的數據相去甚遠,可信度可議。

*提前2個月 紐西蘭今重啟國門

確診曲線類似 我專家:台灣也要挺過BA.5 才可望開放
紐西蘭七月三十日單日新增死亡個案六十七人以及確診數六二三二例,仍依照時程,自三十一日全面開放邊境,亦同步開放港口,屆時入境旅客出示新冠疫苗接種證明即可入境,無需在機場篩檢。曾經點出我國疫情確診數曲線和紐西蘭極為相似的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說,紐西蘭比我國更早進入本土疫情平原期,他們是挺過了Omicron變異株亞型BA.5的疫情之後才開放,我國還要再等等。

昨逾6千人染疫 仍照時程開放
紐西蘭自三十一日重啟國門,比政府計畫提早了約兩個月。除了紐西蘭國民和居住在該國的澳洲人之外,境外人士皆需出示電子或紙本的疫苗接種證明。

CNBC報導,旅客抵達紐西蘭首日需進行篩檢,但是不強制在機場國門檢測,在第五或第六天需進行第二次篩檢。其他規定包含身處博物館、超市、藥局等室內場須配戴口罩,戶外免戴口罩。

進紐國首日篩檢 不需在機場
紐西蘭今年先開放澳洲、新加坡、美國、英國等六十個無需簽證的國家人民入境;本次重啟國門包含港口邊境,歡迎各國旅客搭乘遊輪遊玩。紐西蘭總理阿爾登表示,邊界重新開放有助於緩解勞工短缺、促進觀光業發展。

紐西蘭在二○二一年採取的防疫措施,其嚴格程度在全球名列前茅,一旦出現單一確診個案就封鎖、擴大篩檢。由於具有高傳染力的Delta變種病毒疫情爆發,該國最大城奧克蘭市自去年八月開始封城長達一○七天,直到十二月才解除。

今年七月初Omicron亞變種病毒也入侵紐西蘭,至今已經度過高峰期,日增確診數自七月中旬穩定下降,住院人數只達到原本預期的最低值,數據顯示許多人已經擁有「混合抗體」,意指染疫康復且完成疫苗接種者具備的超高抗體值。

預估紐西蘭將迎來報復性旅遊人潮。旅行社總經理潘特(Daniel Painter)表示,自五月宣布七月底將開放邊境之後,紐西蘭國際航班搜尋次數成長約四成。旅遊公司Navigate Travel表示,紐西蘭旅遊價格與疫情前持平,甚至更便宜。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說,我國和紐西蘭的本土疫情確診數曲線極為類似,從疫情爆發後陡上到高原期,逐漸緩步下降,約爆發二個半月後,開始進入平原期。不過紐西蘭比我國更早進入本土疫情平原期,七月初也歷經Omicron變異株亞型BA.5疫情,我國未來勢必得開放國境,不過也要先挺過BA.5疫情才能討論下一步。

(自由時報)
--
台灣篇

*口罩令難鬆 張上淳:BA.5已進社區

BA.5本土已累計十一例,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張上淳昨首度針對BA.5疫情示警,指BA.5已進入社區,口罩措施若放鬆,疫情將迅速再起。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國內整體疫情雖有下降,但幅度不高,預估八月中BA.5疫情將襲來,未來解封腳步會以幼兒疫苗接種率、國內外疫情趨勢等兩方向評估。

張上淳說,BA.5已進入社區,現在放鬆口罩措施,BA.5疫情將快速上升,未受疫苗保護的長者,恐怕染疫不幸死亡。

據指揮中心統計至七月廿五日,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疫苗涵蓋率第一劑八十七點四%、第二劑八十三點八%、第三劑七十四點三%、第四劑廿七點五%。以我國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約三九八萬人推算,大約有五十點一萬名長者連一劑疫苗都沒接種。

指揮中心日前提供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五十五歲以上原住民打疫苗可獲得五百元額度衛教品及兩劑快篩劑,獎勵措施發放今為最後一天。

莊人祥表示,預期國內八月中會有一波BA.5疫情,不過考量BA.5整體致死率及嚴重度,與先前Omicron疫情差不多,未來仍會逐步鬆綁。

*疫情8千死 36%簽DNR 恐是致死率高原因之一

Omicron疫情爆發至今,累計死亡人數昨突破八千人,達八○四○人。分析國內致死率高原因,除高齡者染疫後多為重症,治療難度增加外,國內多名專家、醫師認為,DNR占比偏高也是原因之一。去年指揮中心分析死亡原因,有百分之十七點八簽署DNR,本報分析今年死亡案例數,簽署DNR比率已達百分之卅六點四。

所謂的DNR(Do-Not-Resuscitate),即拒絕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指揮中心自五月六日起公布死亡個案說明圖卡中,在不施行心肺復甦術的案例以淺藍色字體註記DNR,疫情嚴峻之際,每天圖卡幾乎均一片藍字。

到底有多少死亡案例簽署DNR?指揮中心並未提供數據,本報自行統計今年五月六日至七月卅日,總計八○二三名死亡個案,二九一九人簽署DNR,占百分之卅六點四。

DNR死亡個案 五成八年逾八十
進一步分析簽署DNR死亡個案,女性占四成、男性六成;年齡分布,年逾八十者占最高,為百分之五十八點二。而九成九以上簽署DNR的死者與共病纏身,年長者以癌症、慢性腎病、中風、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肝硬化、神經系統疾病等,較為常見;青壯年則以癌症、慢性腎病、神經系統疾病等居多。

統計顯示,僅廿二名簽署DNR確診死者無任何慢性病或其他共病,占比百分之○點七,最年輕無共病死者僅卅多歲。

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在死亡確診個案中,逾三成六簽署DNR,比率偏高,這可能是導致台灣致死率高的原因之一,如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去年七月所說的「有些人其實是可以救得回來的」。

DNR占比高 與機構住民有關
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長蔡兆勳認為,看數據確實會給人負面聯想,今年DNR占比偏高,應與機構住民染疫率高有關。機構住民體弱、常住院,入住機構時,多會被問是否要簽署DNR,也可能有部分是背後的各種因素,造成DNR應用時機不恰當所致,「但現在回頭講都是傷害。」

放棄急救插管的紅線應該畫到哪?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新冠專責病房負責人陳鵬宇表示,臨床判斷標準為有無機會拔管及肺部功能,若狀況極差,估插管後兩周無法拔管,須氣切裝呼吸管,傾向不插管急救、不電擊。

中暑合併新冠 染疫死亡第二例
本土昨新增二萬一二七三例、境外移入二二八例,死亡六十例。死亡案例中,出現國內第二例中暑合併新冠肺炎案例,四十多歲男性,廿一日反覆高燒至四十點九度,廿四日死亡。昨新增一五六例中重症,其中為兒童重症,是一名九歲男童染MIS─C。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22/07/30/realtime/18176095.jpg&x=0&y=0&sw=0&sh=0&sl=W&fw=800&exp=3600&w=800&nt=1

*疫情爆發還推DNR? 醫護壓力大

「新冠疫情期間絕非是推安寧緩和時間點。」台北市聯合醫院卻被爆料,疫情期間院內積極推廣安寧緩和,院內護理人員抱怨,高層此舉「令人匪夷所思」,確診者被推進醫院,等於被推向鬼門關。時任北市聯合醫院院長黃勝堅強調,任內從未針對DNR訂出考績,若訂考績就能把安寧做起來,就太簡單了。

九十多歲確診阿嬤住院時簽署DNR同意書,沒多久發燒、呼吸衰竭,醫師採「無為而治」,認為擺著就好,不用給退燒藥,不用插管,一切簡單就好,幾天後,阿嬤變成指揮中心資料庫裡死亡個案中的一個代號數字。

北市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專責病房一名資深護理師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不管是從急診收治,還是中央分配,每個確診者進到聯合醫院院區時,都會被問到「如果病情惡化時,是否放棄插管?」從染疫病人角度來看,簡直是被半強迫簽署DNR,不只無理也沒有同理心。該護理師表示,如為久病纏身,長期臥床的病人(機構住民)簽署DNR,這還合乎情理,如果原本能吃、能動的健康民眾,在染疫後簽署DNR,這就有些說不過去。該名護理人員表示,疫情之下醫療量能已經緊繃,搶救人命都來不及,還得依規定抓時間詢問確診者「病危時同意不插管、不電擊」,令醫護人員相當難為。

黃勝堅表示,他將安寧善終的觀念帶到北市聯醫,至今仍受批評,在各項安寧緩和評比中,聯醫體系幾乎都拿第一名,但實際上「聯醫根本做得很爛」。

從他滿分標準看來,聯醫只拿廿分,「為什麼廿分可拿第一,因其他醫院可能只有十五分。」很多醫護在「評比」訓練下,將安寧推廣「量化」,只追求立竿見影的數字。對於疫情期間強力推動簽署DNR,他強調絕無此事。

*確診惡化 護理師簽署DNR

四十多歲、向來健康的急診專科護理師林珊如,今年四月廿四日確診,不料,病情惡化,用了瑞德西韋、類固醇,仍是喘咳,當時手握著好友至廟裡求來的平安符,心想「自己可能過不了這一關」,但不能讓兒子及雙親承擔她「生死抉擇」的難題,因此,在清醒之際簽下DNR同意書。

林珊如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服務廿二年,長期擔任急診專科護理師,這幾年常向急診患者及家屬宣導安寧緩和、無效醫療的理念,沒想到,染疫後病情急轉直下,她也面臨是否插管、電擊、壓胸等急救的重大考驗。

採訪當天,距離確診已快兩個月,但林珊如仍是病奄奄模樣,離不開氧氣機,說話時有氣無力,有時夾雜著喘息聲、咳嗽聲,為了治療染疫後併發的血管炎,她仍在台北榮總住院治療。

「當了病人,才知病人的苦。」林珊如說,在隔離病房那段期間,感受生命一點一滴流逝。染疫後第二周,全身免疫系統異常,動脈靜脈發炎萎縮,手腳發黑,白血球一度飆至二萬五千。

那時,林珊如茫然又害怕,但認真想著,如果真撐下不去,就不要勉強,決定簽署DNR,「不想讓孩子看到我死前、全身插管的模樣。」擔心自己即使救回來,也可能長期臥床,甚至變成植物人,醫療費用龐大,勢必拖累雙親小孩。

再者,不該將如此困難的選擇留給家人做決定,這可能造成孩子一輩子的陰影,因此,她簽了同意書,自己生死由自己決定 。

林珊如說,為了兩個孩子,想看到兒子日後成家立業,她有著強烈的求生意志,但世事難料,「我只求善終,不給家人添麻煩。」即使簽名,也不代表醫療團隊就停止積極治療,只是不做侵入性的急救措施,「如果重新來過,還是會做同樣決定。」

休養至今已滿二個月,走過鬼門關的她,將於八月一日重回崗位,繼續救人。

*疫情下避紛爭 DNR二修處置標準

去年雙北疫情大爆發,七、八百人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去年七月初,分析致死原因中就曾提及有一成七死者簽署DNR,簽署狀況偏高。今年五月迄今累計破八千人死亡,達三成六死者簽署DNR,簽署率約去年的一倍。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二度於疫情期間修正DNR處置標準,擬定臨床指引減少紛爭。

DNR是讓確診者安寧好走,還是成為恐怖的死亡號角?

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在去年七月六日的防疫記者會上表示,五月十一日到七月四日六二二人死亡,其中約一成七簽署DNR,「但裡面有相當比例可以救得回來」,此話一出引發第一線醫師反彈,張上淳二度道歉。

聯合報元氣中心自去年六、七月起即陸續接到多名醫護人員、專家陳述意見,除了對新冠患者的高致死率感到不解,有人直指確診者簽署DNR的時機和情境,有檢討的必要。

北市聯醫和平院區一位不具名的資深護理師抱怨,高層積極推廣安寧緩和理念,疫情嚴峻、醫療量能吃緊之際,還要求主動詢問患者「若病情惡化時,是否放棄插管?」簽署攸關生死,竟讓病人得在短短卅分鐘內決定。

「爭吵無濟於事,過猶不及的醫療都是錯的,問題是如何拿捏才是正確的?」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部主任蔡兆勳說,關鍵在醫師正確診斷、治療、評估預後,除非判斷末期,否則該插管還是得插管。

國內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立法推手、成功大學名譽教授趙可式表示,如有二位專科醫師綜合評估病人年齡、多重共病、病情嚴重程度等,認為現代醫學難以救治且無法避免近期死亡,當然可建議簽署DNR。若無上述先決條件,只是單純染疫,就應積極救治,不應在此時讓確診者簽名。

為此,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從去年七月迄今二度修正「疫情期間DNR處置標準」,擬定臨床指引,以期安寧好走,減少紛爭。蔡兆勳說,站在醫學會立場須強調「正確的事應怎麼做」,去年八月公布「台灣新冠肺炎安寧緩和醫療建議手冊第一版」。

今年染疫死亡個案較多,許多確診者不在安寧病房過世,為讓沒有接受過緩和醫療訓練的醫護人員有所依循,預計八月中旬完成第二版(簡易版),重點在隔離病人照顧、過世病人家屬照顧、兒童照顧、居家醫療等層面。

兒童照顧部分,蔡兆勳表示,今年兒童染疫重症已有上百人,且有廿多名幼兒死亡,如何降低不必要的醫療處置,減輕病童痛苦,並減少家屬悲傷過度,為重要的課題。隔離病人方面,今年確診數逼近五百萬,中症、重症患者均破萬,多需住院隔離,因此有必要擬定指引,作為第一線醫護照顧時的依據。

*轉念撤簽DNR 插管救回一命

疫情下,不少重症確診者簽了DNR,但際遇大不同,有人病情危急之際,撤銷簽署,插管急救,而平安出院。但也有病人在什麼都搞不清楚的情況下,簽署同意書,但在其他醫院醫師建議下,撤簽、轉院,裝上葉克膜,但最後仍不幸病逝。

罹患糖尿病多年的六十多歲陳姓婦人確診後被送至台北某大型醫院專責病房,狀況不好,肺炎嚴重,血糖超過五百單位,且銅酸中毒,腎臟功能極差,如持續惡化,必須開始洗腎。

陳姓婦人說,當時護理人員希望她簽下DNR同意書,話也說得很明白「這是為自己好,也是為晚輩著想」,因此她簽了名,勾選「急救時放棄插管」。

但在其他護理師勸阻下,婦人撤簽同意書,而這個決定似乎也救了她一命,幾天後因呼吸衰竭,醫師緊急施以插管,並積極用藥,使用類固醇,病情逐漸好轉,平安出院。

六十二歲石先生運氣則差了點,去年五月卅日確診,在住家附近醫院就醫,住進去沒兩天,醫護人員三天兩頭就與他溝通,希望他簽署DNR,他心想聽醫護的話應沒錯,就簽了。

石太太比先生早幾天確診,於不同醫院治療,得知另一半簽DNR後,與朋友討論,其中醫師朋友建議撤回,理由為年齡不大又沒有重大疾病。因此,她在電話中苦勸先生。

幾天後,石先生病情變差,石先生的主治醫師直接打電話給石太太,「插管與不插管各自都是一線希望,插管很痛苦,好多人插管都沒能活過來。」

隔天醫師再度來電,「若妳不簽,到時候我們會電擊他,急救可能壓斷他肋骨。」但石太太決定讓先生插管。幾天後,院方告知石先生需要積極照顧,安排轉至北部某醫學中心。因為病情危急,石先生裝了葉克膜,但突如其來的大出血,醫護人員拚盡全力,最終仍無法成功搶救。

*DNR推動超過20年 家屬多正面看待

台灣於二○○○年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立法後,賦予國人臨終時可以選擇拒絕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DNR),但疫情之下,簽署DNR似乎不這麼單純,反而像極了醫師的保命符。過去的年代,死亡是你我絕口不提的話題,超過廿年DNR的推動,家屬對DNR多持正面態度。

八十幾歲老媽媽,原本是住在家裡、身體衰弱臥床的,因為確診送到台大醫院急診。當醫院評估要不要插管,幾位家屬子女都很猶豫,決策遇到困難,但後來發現原來母親簽過DNR,他們很感謝母親曾經做過這個意願表達,他們也了解母親想法和個性特質,就轉而支持母親的意願。

在醫院期間,老媽媽剛好住在開設於台大家醫科的專責病房,當治療進展出現瓶頸,緩和醫療團隊就在尊重她意願的前提下,幫助她改善減少確診帶來的不舒服,例如痰多、呼吸喘等,盡量舒適。緩和醫療團隊會透過電話和視訊去克服家屬不在場的問題、取得家屬的共識。

當時老媽媽已半昏迷,她的一位女兒自己雖然沒有確診,仍自願到專責病房照顧、陪伴母親。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部主任蔡兆勳走進病房查房時,就會聽見女兒播放聖歌給母親聽,女兒說,因為媽媽是虔誠的基督徒,聖樂聲對他來說很重要,雖然已無法治療,母親聽到音樂聲仍會有一些反應。女兒陪伴大約一周後,老媽媽平靜地離開了。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血液與腫瘤內科資深主治醫師陳鵬宇表示,日前收治一名近八十歲、晚期肺癌的男性確診者,才住院,就喘個不停,預估只能撐上一兩天,本人及家屬均同意不插管、不電擊,希望走時沒有痛苦。

該個案女兒為比丘尼,希望父親死後祝念八小時,但礙於法規,必須立即處理大體。院方通融下,她身穿隔離衣、戴N95口罩,進到安寧病房,完成臨終陪伴,父親安詳離世。

中國篇

*新冠核酸檢測 陸將全國互認

中國大陸各地核酸檢測「一碼歸一碼」等「一國多制」的情況,已被視為「關鍵小事」。大陸官方正出手整頓,要求各地推動核酸檢測結果「全國互認」,以便利民眾出行。

核酸檢測已是大陸防疫主要手段,許多地方要求民眾出入公共場或跨省移動都需出示核酸檢測證明。但大陸各地健康碼的核酸檢測查詢結果,又多不互相認可,甚至要求民眾在當地重複檢測,影響大陸民眾出行。

目前中國大陸大部分地區健康碼以「省內通行」為主,跨省移動時,需要不斷切換健康碼以進行身分認證,若健康碼更換不及時,無法共享核酸檢測結果,就可能出現行程被中斷的情況。

陸媒第一財經引述一名大數據與防疫技術專家表示,異地健康碼查詢結果不互認對民眾困擾極大,重複檢測也帶來無謂的經濟和時間成本。專家呼籲必須打破數據孤島,推動核酸檢測結果等防疫資料互聯互通和統一監管。

新華社報導,大陸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廿九日發布「關於進一步推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全國互認的通知」,要求大陸各地落實核酸檢測結果「全國互認」,降低大陸民眾跨地、跨省移動困難的「關鍵小事」。

「通知」表示,得以互認的核酸檢測結果,包含通過大陸國務院用戶端、國家政務服務平台、各省健康碼、核酸檢測機構網站或App查詢結果及民眾持有紙本,上述不同管道的核酸檢測結果都具同等效力。

與此同時,嚴禁以本地健康碼未能查詢、未在本地檢測等為由拒絕通行,拒絕民眾進入公共場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得要求民眾重複進行核酸檢測。

產業篇

*不敵疫情…金門30年餐廳 金麒麟8月1日熄燈

金門知名的老字號金麒麟餐廳,走過悠悠30載,歷經金門觀光業興盛,但卻不敵疫情8月1日熄燈,不少老顧客都表示不捨,有人趁最後倒數幾天,訂購招牌菜,留下對老味道的美好記憶。

金麒麟餐廳老闆李甘桐回憶,他10多歲就到台北學做菜,後來跟友人在台開連鎖川菜館,最高曾有5間分店,後來金門開放觀光後,他一則想回家陪伴父母,二則是看好金門的旅遊市場,於是返鄉開設餐廳。

李甘桐說,他81年在吳厝開店,隔年才搬到如今的榜林村下后垵現址,一開就是30年。他說,因疫情關係,已苦撐2年多,實在撐不下去,不得已宣布結束營業。

金麒麟的全盛時期,約在85至87年間,李甘桐說,當時晚上6點半前幾乎都是團客,之後才接散客跟訂桌;有時1天將近200桌訂單,其中有100多桌是旅遊餐。

李甘桐說,受疫情影響常一桌客人都沒有,雖然有轉型外帶餐,但利潤不高,每個月開銷幾乎都要貼10多萬,小孩也不願接班。

李甘桐說,店內人事精簡到不行,只能兄弟倆下廚,但他已65歲,體力差很多。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