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9日 星期六

新聞自選輯 20061205

阿爾卑斯山暖化 遍地鮮花不下雪

全球暖化的跡象愈來愈明顯,北半球許多地區冬天姍姍來遲。歐洲阿爾卑斯山著名的滑雪勝地仍遍地鮮花,某些山谷甚至有春季才盛開的花種。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12月仍花粉四處飄散,讓氣喘患者苦不堪言。西伯利亞的熊早該開始冬眠,卻熱得無法入睡。
專家指出,近年來冬季氣候異常暖和,與人類大量使用石化燃料導致全球暖化有關。

從加拿大渥太華到俄羅斯莫斯科,北半球各地冬初的氣溫都高於往年此時的平均溫度,唯有少數地區例外,如美國德州達拉斯就颳起罕見的暴風雪。

冬季一向冰天雪地的莫斯科1日入冬時,氣溫創下1879年有氣溫紀錄以來最高溫的攝氏4.5度。

奧地利今年出現有紀錄以來最暖和的秋季,許多滑雪場雪量不足,滑雪季活動被迫延後,梭登地區原定10月舉行的世界盃滑雪比賽也取消。造雪機閒置在早該雪堆處處的綠色山坡上,產值可達數十億美元的冬季旅遊業收益大減。

瑞士旅遊局發言人指出,今年滑雪季活動出師不利,所幸9、10兩個月的夏季旅遊熱潮持續未退,可稍補冬季之不足。

冬衣乏人問津,瑞士零售業協會的統計顯示,9月分冬季服飾銷售量較去年同期下跌3.4%。燃油價格也因暖冬而持平。

在鄰近北極圈、芬蘭人認為是耶誕老人總部所在的芬蘭羅凡聶密市,初雪比往年來得晚。挪威氣象研究所4日起破天荒首度在新年前就開始測量空氣中的花粉量,以服務眾多為花粉所苦的氣喘患者。

(聯合晚報)
--
4萬年前 尼安德塔人吃人肉

研究人員發現,現代人的近親尼安德塔人居然是食人族,他們會在飢餓萬分時把同類屍體當成食物吃下肚。

研究人員在西班牙西德隆地區一處洞穴找到8具約4萬3000年前的尼安德塔人骨骸,發現其中多具的軀幹部位都有切割痕跡,顯示遭屠殺取肉。此外,遺骸中不少手臂與腿部等較長的骨頭都被人折斷,顯然是為了吸食骨髓,一些頭骨也有被敲破的跡象,可能是為了取食腦部。

這 批骨骸的牙齒大多發育不良。研究人員推測這些尼安德塔人十分缺乏食物,生前可能經常處於飢餓邊緣,為了求生,不得不吃人肉。一旦有人餓死,屍體就可能被飢 不擇食的同伴瓜分。這項研究成果揭露了一萬多年前現代智人尚未出現在歐洲大陸之前,尼安德塔人可能就已生活十分艱困,難以為繼,在2萬8000到2萬 4000年前絕跡。

(聯合晚報)
--
防骨鬆不只鈣 維他命D好神奇/李文吉(康寧醫院骨科主任)

因為人口老化,骨質疏鬆愈見普遍,對健康及經濟衝擊逐漸擴大,已成了全球性的議題。

多年來專家學者努力,骨質疏鬆致病機轉已經明朗,骨鬆治療也有了共同的標準與指引,專家們目前積極努力於營養的改善與骨鬆的預防。繼鈣對骨重塑的關鍵角色被了解之後,攸關鈣在小腸吸收良窳的維他命D,也就越來越受到重視。

維 他命D是脂溶性維他命,身體必要的微量元素,關係著鈣在小腸的吸收。當維他命D在血中濃度低於30ng/ml時,鈣的吸收不足,身體會釋出骨中的鈣,維持 血鈣的目標濃度,但釋出骨鈣的同時,也造成骨質流失。因此,讓維他命D維持固定濃度,使鈣的吸收順利進行,也是減少骨質流失重要措施。

大部分身體所需要的維他命D是靠體內合成。原來,人的皮膚內有維他命D前驅物,前驅物經紫外線(日曬)照射後先合成活性低的D3。D3與從食物來的D2等在肝臟、腎臟進行作用,轉化成活性一千倍的維他命D,才能為上述生理所用。

成 人在五十歲前,每天應攝取維生素D200IU(國際單位),51到70歲400IU,70歲後是600IU,但估計能從食物獲得的大約只有100IU,因 此,身體合成維他命D的角色,相形吃重;只是年齡會使皮膚的維他命D前驅物減少,合成量降低;而肝、腎作用功能也漸退化,
加上戶外活動少,造成日曬不足等等,都可能造成維他命D不足。

在一項包括美國、歐洲、中東、南亞大規模普查中,發現三分之二的停經婦女,維他命D低於30ng/ml;而另一項針對60歲以上男女、骨鬆性骨折住院病人的研究,則有超過百分之九十低於30ng/ml。

這些數據顯示維他命D與骨質疏鬆確有關連,而研究也證明補充維他命D可降低骨鬆性骨折風險,甚至可能因維他命D改善下肢肌肉、神經系統機能,使高齡跌倒率降低22%。

台灣的日曬充足,但或因食物、美白觀念作祟,統計上停經婦女仍有一半以上維他命D不足。

有些綜合維他命或奶製品有添加維他命D,但因添加量不夠、或因風味改變、服用的順從性不高,成效不彰,國人維他命D的補充顯然需要加強。

(聯合報)
--
日科學家:嬰兒五至七個月能辨識人臉

日本的自然科學研究機構生理研究所公布最新的研究成果表示,嬰兒能夠辨識人臉是在出生之後約五至七個月。朝日新聞報導說,這是世界上首度以腦科學驗證嬰兒的辦識情況,研究的詳細內容將發表於本月上旬刊出的美國專門雜誌「Neuroimage」。

位於日本愛知縣的自然科學研究機構生理研究所的教授柿木隆介與中央大學文學部聯手進行這項嬰兒腦部研究,柿木等人使用調查腦部活性化的設備近紅外光譜儀(NIRS)安裝在嬰兒頭部,然後拿人臉圖像給十名出生後五到七個月的嬰兒辨識。

圖像分別有正面人臉像、上下顛倒的臉像、還有蔬菜的畫面等。研究人員藉由紅外線的投射測量嬰兒腦部二十四處的耗氧量 (腦部血紅蛋白的數值),結果發現,這十位嬰兒的右半腦部在辨識正面臉像時的耗氧量是顛倒臉像及蔬菜圖像的三倍,這表示辨識到正面臉像時的腦部較為活絡。

共同通信社報導說,以前有一說法是嬰兒是出生三到四個月後會辨識人臉,但都無科學根據。這次的研究得知是出生後五至七個月,另外也得知,嬰兒也與大人一樣,是用右腦在辨識人臉。

研究人員表示,今後還要研究嬰兒是何時開始會分辨親人與他人,以及嬰兒如何辨識人的表情等。

(中央社)
--
國小教科書打翻調色盤? 青紅各自上色 色彩教學混亂

「赤色」是不是「紅色」?「青色」到底是「藍」還是「綠」?當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字遇上西洋的牛頓光譜,台灣國小教科書的色彩名稱一團混亂!

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教授曾啟雄建議,教育部有必要統一紛擾多年的色相與色名,以便與世界接軌。但國小老師認為,色名不重要
實際調色才是重點。

曾啟雄進行「國小視覺藝術教科書的色彩教材」調查,發現四十年來台灣小學的色彩教科書色名與色相極混亂,前後不一。

名相一團亂 雞同鴨講

曾啟雄表示,七十四年國立編譯館所編定的小三美勞教學指引,色名就前後不一,三原色「紅黃藍」因不同版本而有「赤黃青」、「紅黃青」不同說法。

另一個例子是,牛頓從三稜鏡分析日光組成,台灣除了有廣為人知的「紅橙黃綠藍靛紫」說法,也有「『赤』橙黃綠藍靛紫」、「『赤』橙黃綠『青』靛紫」兩種版本。

曾啟雄說,標準色名未統一,一綱多本教育政策下,目前國小教科書的色名更「多元」了,簡直眼花撩亂。根據他的調查,民國五十四年與七十四年舊版美術課本,色相與色名都是赤、橙、黃橙、黃、黃綠、綠、青綠、綠青、青、青紫、赤紫等十二色。

九十三年藝術與人文課本,「仁林版」介紹的是紅、紅橙、橙、橙黃、黃、黃綠、綠、藍綠、青、藍紫、紫、紅紫等十二色,明顯與舊版不同;「康軒版」排列則與仁林版相似。

老師教學 眼見為憑

「翰林版」與其他版本差異更大,甚至跳脫「七彩」的概念,僅介紹紅、橙、黃、綠、藍、紫六色;「南一版」則未介紹相關色相及色名。

曾啟雄指出,國內色名混亂的原因很多,主因是未區分出「光的色」(光線)或「顏料的色」(色料)。

斗南僑真國小李月薇老師則表示表示,她教中年級「色彩」時,採用「伊登十二色相環」圖表,讓學生眼見為憑,弄清楚顏色的混合變化。

(中國時報)
--
提振辦公情緒 黃色最佳

柯尼卡美能達公司最近所做的一項調查發現,辦公室色調對員工的工作方式與效率有很大影響,黃色是最理想的辦公室顏色,置身其中,員工會覺得心情愉快、精神振奮,並專注於工作。

眾所周知,顏色會影響人的情緒與感覺,老闆若覺得員工工作績效不彰,可以思考是否要改變辦公室的色調。這項針對白領階級的研究發現,藍色的工作環境容易令人感到憂鬱,難以全神貫注。如果辦公室以紅色為主調,員工會變得暴躁易怒,灰色則容易讓員工覺得工作單調。

之前已有研究顯示,綠色可降低員工缺勤率。另外,美國有一支橄欖球隊為求削弱對手在球場上的攻擊力,故意把客隊的更衣間漆成粉紅色。

(中國時報)
--
青山是綠 青天是藍 你尚哪個青?

「赤」、「青」、「灰」到底是什麼顏色?橙色、咖啡色、土黃色算不算顏色?當古代顏色符號遇上近代新創的色名,真夠台灣人眼花撩亂了。

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教授曾啟雄指出,嚴格來說,「赤色」不是「紅色」,赤色在甲骨文是「過火」(動詞)、「大火」(名詞)的意思,因此「赤色」偏於「大火」的顏色,非一般大眾印象中的紅色;而「紅色」在中國遠古指的其實是「粉紅色」。

「青」是最困擾台灣人的一個顏色,尤其翻譯成台語時,常有人搞不清是藍色、還是綠色?「青山綠水」中是綠色,但「青天白日」中又是藍色。曾啟雄說,「青」的甲骨文是「井邊草」,強烈隱喻「綠色」,閩南語接收了這個概念,所以「紅綠燈」台語稱為「青紅燈」。

直到戰國時代,從荀子《勸學篇》:「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可知「青」已逐漸轉為「藍」的印象,當時的「藍」還不是顏色名,而是一種可提取靛青染料的植物,直到後來才轉為形容詞。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牛頓以三稜鏡分解日光發現七色光譜,較「綠色」波長短一點的是「藍色」,亦即藍色從綠色衍生而來。綜合西洋與漢文對顏色的定義,藍、綠、青的關係交錯,難怪「青色」讓台灣人那麼傷腦筋。

最近有越來越多「比擬自然物」的色彩名稱出現,如「皮膚色」、「橙色」、「咖啡色」等,曾啟雄認為,這些顏色會因個人的經驗、感知不同而產生色相上的認知差異,缺少準確性。

(中國時報)
--
中國擬換圖騰 不當龍的傳人

中國人向以「龍的傳人」自居,但西方世界視龍為充滿霸氣而具有攻擊性的龐然大物。為改變外界對「龍」的負面觀感,大陸學者建議不用龍作為中國圖騰,改以祥和的國家形象標誌,塑造中國的和平崛起。

據《中新網》報導,改變中國圖騰的工作已經啟動,係由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上海市公共關係學會副會長吳友富領銜,研究計畫正式列入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的規畫課題。

吳友富指出,「龍」作為中國的形象標誌,經常遭致西方的誤解或別有用心的歪曲,即便是追求修身養性和天人合一的東方佛教和儒家文化,西方世界也多存偏見。 因此,在重塑和構建中國國家形象品牌時,應重視和積極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正面形象和積極元素,做到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以期推出一個真正能代表中國形象 的標誌和載體。

至於如何著手的問題,就吳友富的看法,不妨通過大力宣傳、挖掘和闡釋類似「龍鳳呈祥」、《清明上河圖》等中國歷史上現實主義的風俗畫卷,以形象手法,表達中國人與生俱來追求美好、祥和等理念與民族文化底蘊。

報導指出,該研究課題如果完成,所塑造中國新的形象標誌,很有可能被國家有關部門採用。

不過,該消息曝光後立即在網路引發爭論。從《新浪網》的新聞留言紀錄來看,持反對意見的網友占絕大多數。一位網友稱,問題不在「龍」的本身,而是「龍」不應譯成「Dragon」,只要找到一個合適的英文翻譯即可。

一位在德國生活多年的網友說,他並未感覺到德國人對「龍」這個概念的誤解,很多國家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圖騰象徵,如德國和俄羅斯的熊,美國的白頭雕等。就他所知,「德國和俄羅斯並不會因為我們對熊的印象而改變其標誌。」

在一片反對聲中,也有網友贊成換掉龍作為中國圖騰,因為他「不喜歡把不存在的動物作為圖騰,那代表著虛幻和沒有未來。」

龍的傳說 東聖西邪

西方世界對「龍」的認識源於聖經。神起初造人,生活在伊甸園中,結果在一條蛇的誘惑下,人類觸犯天條而走上墮落深淵。出壞主意的蛇,因而被冠上邪惡的象徵,將其放大成了所謂的「龍」。

拉丁字的龍是draco,即蛇或魔鬼之意;希臘字的龍是drakon,被形容為體大的野獸,兇殘無比,引申為粗暴的人。在西方古文明的兩大文字系統中,龍都是貶意的代名詞,和中國對龍的認識,天壤之別。

古時在北歐和德國一帶,視龍為一種大蛇,專吃人們賴以為生的牛,久而久之,龍成了瘟疫的象徵,人人談龍變色。這時候,民間傳出Sigurd之類的傳奇性英雄,拔劍為民除害,傳誦出一部部動人史話。

東歐地區對龍的認識,乃沼澤裡的巨蛇,專吃人們豢養的豬羊,危及人們的生計;俄羅斯人印象中的龍,則是噴火的多頭怪獸,象徵著邪惡。因此,西方世界的歷史中,屠龍英雄有很多,不僅僅是中世紀傳出的「聖.喬治」而已,但以聖.喬治最為有名。

直至今日,西方世界的孩童,耳聞屠龍英雄的同時,也對龍種下極為惡劣的印象。他們不了解,為什麼一個東方大國的子民,稱自己是「邪惡(龍)的傳人」。

對中國人來說,龍代表先人對力量的理解和夢想。如龍騰虎躍,龍蟠虎踞,龍飛鳳舞,龍鳳呈祥等,所有和龍扯上邊的都是好事,連皇帝都自稱真龍天子。除了龍,在中國人社會可能找不出更具有認同的圖騰了。

很不幸,中國人所嚮往的,卻是西方孩童最害怕的。中國人不斷對外界解釋,世界每一個民族和每一個文化,都有其獨特對文化的理解和最終凝結成的符號,正如回 教世界對新月有其特殊意義的認同,和基督徒認同十字架同具道理。中國若真的換掉龍的圖騰,其徹底和國際接軌的企圖,由此可見。

(中國時報)
--
高學歷失業率 連兩年超過四%

近 年來國內就業情況逐漸改善,今年前十月失業率已跌破四%,是六年來新低,不過,高學歷者失業率卻逆勢上升,去年大學以上程度者失業率達四點二三%,不僅創 下歷史新高,且高於平均失業率四點一三%,今年前十月,大學以上程度者失業率更達四點三九%,也遠高於平均失業率的三點九二%,「高學歷、高失業」的問題 有惡化的趨勢。

根據主計處統計,二○○三年以來,國內失業率持續下滑,包括國小以下、國中、高中職至專科等教育程度者的失業率都回降,唯獨大學以上程度者失業率逆勢上揚。

失業率僅次於高職生

此外,大學以上程度者失業人數也不斷增加,二○○三年大學以上程度者失業人數僅五點五萬人,去年增至七點七萬人,今年一至十月更增至八點九萬人,僅次於高職畢業生的十二點九萬人。

主 計處官員認為,高學歷者失業率持續上升,應與近年來大學快速擴充,高學歷人力成長過快有關。大學以上教育程度者占總就業人數比率,已由十年前的八點八%增 至去年的十七點四%,增加的速度超過市場能吸收的速度;而且,目前就業市場缺乏基層及高階人力,中階人力供給則暴增,但大學生拉不下身段,不肯屈就基層工 作,找工作更加困難。

專科生鹹魚翻生

主計處官員表示,專科生受過技能訓練,又比較不會拉不下身段,所以現在專科生反而比較搶手。去年專科生的失業率、失業人數都低於大學以上程度者。

(自由時報)
--
網路下載 記事本也可DIY 樣式任選 又裁又摺 方便放口袋

新的一年將來臨,許多人會添購隨身記事本、通訊錄,坊間每本售價約數十元甚至上千元,現在網路也提供免費下載的各種隨身記事本格式,網友可依需求自定格式,既方便省錢,又可享受自製樂趣。

量身定作
這個名為PocketMod的國外網站,提供各式隨身記事本格式,包含橫線、格線、五線譜、日曆、記帳、購物明細、連絡人、每日菜單等,甚至還有數學公式、計量單位換算等,供網友自行搭配並免費下載。
一張A4大小紙張,可裁切、摺疊成8個版面,摺起來的尺寸剛好可放在口袋內隨身攜帶。

網 站簡介說明,幾乎每人都有攜帶隨身記事本的需要,有人乾脆添購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個人數位助理),一次解決繁瑣的隨身記事問題,但PDA並不便宜,且趕時間時,仍以紙張隨身可記的材質最方便,網站認為其提供的自製 服務既免費又有趣,符合個人化的需求。

金石堂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公關課長彭世珍說,一般記事本單價不高,質感也不錯,估計願意花時間利用網路資源自製的消費者並不多,對傳統隨身記事本市場的影響有限,「或許像學生或特定創意工作者的消費族群,比較有這方面的需求。」

上班族挑剔質感
還在念大學的網友Jenny說,網站提供的服務看來頗有趣,有時間會下載來玩玩看;保險業上班族李先生說,隨身記事本也是身分的表徵之一,還是比較喜歡攜帶有設計感的記事本,「和客戶對談時,若拿出這種下載自印的記事本,感覺不太正式。」

上網自製記事本
◎連上PocketMod網站,按下Create PocketMod(自建記事本選項)
◎選擇所需格式,網站提供橫線、格線、五線譜、日曆、周曆、記帳、購物明細、連絡人明細、每日菜單等數十種不同格式
◎準備A4紙列印,每張紙會劃分為8個記事本區塊,再依網站指示切割、摺疊後,可摺成一本可放在口袋的小記事本
資料來源:The PocketMod網站www.pocketmod.com

(蘋果日報)
--
燙髮誕百年 光環漸失 發明人2度燒光老婆頭髮 風靡80年代

1980年代當紅美國電影如《閃舞》、電視影集《霹靂遊俠》,男女主角莫不頂著一頭捲曲髮型,搖滾天團邦喬飛的團員也是個個捲髮,那是燙髮最風行的年代。然而在燙髮技術發明100周年之際,這種髮型卻也風光不再。

美國
人類燙髮技術於1906年在英國倫敦牛津街一家美容院誕生,發明者是德國籍美髮師內斯勒(Karl Nessler),但現代人燙頭髮時最該感謝的恐怕不是他,而是他老婆,因為在「從錯誤中學習」的實驗階段,內斯勒曾燒光老婆頭髮兩次,還曾燙焦她的頭皮。

「彷彿吹風機爆炸」
內斯勒掌握燙髮技術後,也申請此技術的專利,但這時的燙髮仍是陽春的「電棒燙」,燙髮時要使用大量的氫氧化鈉劑,和加熱到攝氏一百度的金屬棒,這些金屬棒還必須要連接在一盞吊燈上充電。
捲 髮造型在1980年代達到流行顛峰,這時不管是電影《閃舞》女星珍妮佛貝爾,電視影集《霹靂遊俠》李麥克的大衛哈索霍夫,音樂界如邦喬飛樂團、齊柏林飛船 樂團的普蘭特,造型都是一頭捲髮。女性可能會爭辯,當時她們需要蓬蓬捲髮來搭配大墊肩,影集《朝代》女星瓊考琳絲或許做了最好的示範,但德國明星美髮師阿 屈特說:「當年的髮型看起來比較像吹風機在你手上爆炸。」

將興建紀念博物館
1990年代中期後,直髮風潮再起,燙髮逐漸失去光環,但燙髮之父仍未被忘記,內斯勒的家鄉塔特諾已計劃為他興建博物館,紀念他的成就。

燙髮百年演變史
1906年
德籍美髮師內斯勒在英國倫敦美容院發明燙髮技術。
1920年代
短直髮型「鮑伯頭」當道,不想仿效的年輕女孩選擇燙髮。
1950~1980年代
燙捲頭髮成為流行時尚,從歌手、影視明星到足球員,都以捲髮造型出現。
1990年代中期之後
直髮風潮再起,捲髮逐漸退流行。

(蘋果日報)
--
達爾文的噩夢/張光仁(英國倫敦大學考古學院博士候選人)

達爾文的所有著作與筆記最近蒐集齊備,將在三年內完成全文上網,免費提供世人使用,屆時偉大生物學者一生的學思歷程將成全人類共同文化遺產。這原該是國際 學界值得慶祝的一大成就,可是許多英美的生物學家卻高興不起來,他們正遭逢和達爾文畢生類似的噩夢:創造論正捲土重來,這次它的名字叫「智慧設計」。

「智 慧設計」不是甚麼新的詞彙。歐洲中古時代的神學對於上帝屬性的探討中就有這一項。近代科學革命初期,當許多科學家還折騰於神學與科學的衝突之際,上帝作為 一位智慧設計者這樣的論點,恰當緩衝了兩者的對立:科學成就所呈現的自然秩序正足以反映上帝的智慧設計。只是教會所制訂的時間架構,與愈來愈多地質學與生 物學上的證據相衝突,終於在達爾文所提出的「天擇、變異、演化」理論裡,上帝喪失了作為一位智慧設計的創造者角色。達爾文勝利了,但是「謀殺上帝」卻成了 所有後來演化生物學者的原罪。

要求與演化論辯論
在所有歐美國家中,演化論都是生物教學的基礎架構,而創造論只被認可為宗教教育的 一環。英國國教聖公會與王家學術院之間,就存在有一項協議,同意創造論不當作為生物學課上的另一種考慮。羅馬天主教會與國際生物學界之間也有類似的默契。 但是許多基督教基本教義派人士顯然深深不以為然,但是他們知道現階段不可能直接推翻演化論的地位,所以他們入室操戈,巧妙運用現代科學強調挑戰典範的精 神,要求與演化論辯論生物的起源與變異。在特別是美國金主的贊助下,幾個基督教基本教義派團體分進合擊,一方面製作大量精美教材,免費寄發中小學科學教 師,鼓勵他們將智慧設計論教材列入教學;另一方面透過家長會積極參與課程規劃,要求將創造論列入正式課程的一部分,甚至不惜以保障言論自由為理由,將教 師、學校當局與教科書編製者告上法院。

最近的發展趨勢已經引起英美許多科學家團體的憂心。在他們的理解中,智慧創造論並非可供辯論與質 疑,相對於演化論的另類科學典範,而是運用套套邏輯,循環論證生物起源演變與創造者的存在。他們擔心如果真讓創造論與演化論同在生物課堂上傳授,不但會造 成學生的混淆,無法正確理解生物科學的論證與事實,而且還可能引發不同宗教信仰間的衝突,降低學生學習的意願,甚至導致科學人才養成不足,影響國家整體競 爭力。英國教育大臣就公開重申,生物課上沒有創造論的位子。然而政府官員與學院學者的關切,擋不住民眾與信徒們的質疑:演化論難道是不可挑戰的嗎?

創造論絕地大反攻
任 何科學理論都應該以最嚴格的標準來加以質疑與挑戰。值得省思的是,為何在學者信心滿滿的認同演化生物學理論,絕大多數政府都遵循演化生物學課程的時代,創 造論卻能夠絕地大反攻,甚至令演化生物學者坐立不安?是真有演化論無法解釋的事實證據,讓創造論有一展論述的空間?還是演化論者的狂妄自大、姿態高傲,激 起民眾的反演化論情緒,尋求創造論的另類解釋?這一場創造論與演化論的社會資源戰爭才剛開始,可以預期的是它絕不會很快結束,看來達爾文的噩夢還長得很。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