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9日 星期六

新聞自選輯 20061208

火星 七年前水流過

上個月與地球失聯的美國太空總署(NASA)「火星環球探測者」太空船,失聯前拍攝的最新影像顯示,火星兩個坑洞壁最近有水流過的痕跡,而且時間近在七年前。
科學家比較相隔七年攝得的影像,發現火星出現廿個新坑洞,主要成因是太空垃圾撞擊,以及液態水沿坑洞壁流下而造成。科學家早先已確定火星上有兩種形式的水: 南北極的水冰和水氣。看了新照片,科學家大為興奮。如果發現屬實,則火星上有生命的條件都齊了,一是液態水,一是穩定熱源。

由於火星表面幾乎沒有空氣,而且全為不毛之地,水會迅速結冰或氣化,不可能流很久。但這個發現似乎佐證:火星某些地方,液態水可能存在於非常接近表面之處,有時會滲出來。

(聯合報)
--
近10年仍有水 火星可能有生命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昨天宣布,航太總署「火星全球觀測者號」人造衛星相隔數年拍攝的影像顯示,近五至十年間火星表面極可能還有水流沖刷的現象,因此不排除火星仍存在有生命。

航太總署火星探測計畫首席科學家邁爾斯表示,雖然科學界了解:直到最近,火星地表以下仍有冰與水蒸氣,而且兩極地區有冰,但新的發現是最扎實的證據,顯示 火星表面偶爾仍有水在流動。依地球經驗,只要有水,就有生命存在。泰半科學家認為,水是外太空生命存活的先決條件,而火星上要是有水,那麼很有可能過去曾 演化出生命,甚至存活到現在。

「火星全球觀測者號」十年來拍攝的影像中,火星「西蕾台地」隕石坑與「人馬」(Centauri)山區一處未命名的隕石坑,五年來都出現溪谷,另有水流沖刷才會出現的淡色沉積層。

火星全球觀測者號攝影系統主任科學家馬林表示,過去十年間的觀測顯示火星表面仍有水在流動。馬林在航太總署總部舉行的電視轉播記者會上表示,那些沉澱物顯然是液體夾雜著泥土或其他物質,沖刷五百到六百公尺後留下來的,科學家認為那些流動的液體就是水。

馬林表示,雖然證據仍不排除有其他因素形成那些溪谷與沉積物,但火星表面仍有流水可能性,就令人感到興奮。

馬林團隊的另一名科學家艾吉特表示,火星表面若是遭隕石或地球派去的太空探測器擾動,那麼呈現出來的色澤會很深。但沉積物呈淺色調,形式又是沖刷流動所形成,在在顯示是由水裡的礦物質或其他化學成分所造成。

科學家表示,他們相信火星的地下水會慢慢地浮現表面,可能集聚在冰殼底下,直到發生地震或被隕石擊中,才突然爆發而釋放出來。艾吉特表示,這種狀況下,水 會像從水槍裡噴出來一樣,接著在流下山坡的過程中馬上被蒸發,而由照片看來,水量可能有「五到十座游泳池」那麼多。

航太總署專家在八日出版的最新一期《科學》周刊發表論文表示,火星全球觀測者號在去年和前年拍攝的照片,與一九九九年剛開始拍的有明顯不同。雖然拍到了水流跡象,但火星全球觀測者號服役十年後,上個月已與任務管制中心失去連絡。

(中國時報)
--
NASA︰新照片證實火星有液態水

有水就有生命?

根據比對相隔多年所拍攝的同一處火星地表照片,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專家六日指出,他們已找到近年來火星地表有液態水存在的證據。由於水是生命要素之一,此一發現再度為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之謎加溫。

科 學家指出,NASA的「火星全球測量者」,在火星南半球兩處坑壁上所拍攝到的溝渠照片,顯然是過去數年的下坡流水所造成,意味著過去十年來火星地表曾有流 水流過。NASA在華府的火星探測計畫負責人梅爾說,這些觀察提供迄今最強而有力的證據,證明火星表面偶爾仍有水流過。科學家艾吉特說,科學家早已發現火 星上過去有水的證據,「現在我們說的是,火星上現在就有液態水」。

新溝渠顯示有水流過

這項有關火星上有液態水的證據之研 究,已刊載於八日出刊的科學雜誌。NASA「火星全球測量者」自一九九七年起,拍攝了二十四萬張火星地表照片,包括地表溝渠照;去年「火星全球測量者」在 一處曾拍攝過的區域,拍到兩條以前並不存在的新溝渠。這些手指狀溝渠長約數百公尺,過去數年間,似乎有水往下流過。

「火星全球測量者」拍攝的照片,雖未直接顯示有水,卻照到綿延數百公尺、看似坑洞內被流水帶著往下走的物質所留下的明亮沉積物。艾吉特說,這可能是酸水、鹽水或帶著各種沉積物的水,反正就是有水。且這些流水量相當於五到十座游泳池的水。

過去的研究顯示,火星曾一度溫暖潮濕,且南北兩極地下目前仍有一些冰。研究人員指出,他們的結論是,火星地表下可能有液態水存在,然後在目前火星的情況下,來到火星表面。

(自由時報)
--
交大「群英計畫」 太混就踢除

交通大學這學期實施「群英計畫」,要逐年提高退學率,擴大招收轉學生,提升整體學生素質。每年退學率居全國之冠的文化大學,打算修改退學辦法,降低退學標準,將「單二一」退學制改成「累積雙二一」學制,最快96學年開始實施。

交大認為,提高退學率可警惕學生,學生進了名校不努力,枉費過去心血,退學缺額招收轉學生,可以鼓勵上進學生,也有機會出頭天。

交大 實施預警制

交大平均退學率1.38%,校方指出,「群英計畫」也是五年五百億計畫之一。校方並將實施「成績預警制度」,研究生也會加入輔導,學生可能被「二一」前告知學生與家長,不會無預警退學。

文化大學校長李天任認為,交大學生素質普遍較高,學生程度和私立大學本來就有所區隔,私立大學教學任務應該是提升學生素質,「不能不教而殺,一味當人」。

李天任指出,文化退學率高主因是「單二一」退學制,一學期有1╱2
學分不及格就退學,目前文化退學率近4%,每年有六百名學生被退學,半數都是大一學生,老師認為,新生剛進大學摸不著讀書方法,大一學分多,偏重基礎理論課程,被二一機率極高,因此校方決定鬆綁退學門檻,改成「雙二一」學制,四年累積兩學期1╱2才退學。

台大 單二一鬆綁

台大原本也實施「單二一」,今年鬆綁,未來單次被二一後,若再有一學期1╱3不及格才退學。台大教務長蔣丙煌指出,過去堅持單二一,不少老師不忍心當學生,會影響評分標準。

李天任認為,退學率高和出席率低息息相關,退學無法直接提升教學品質,應增加學生上課動機,文化先實施「出席狀況預警制度」,缺課太多,導師會通知學生家長,期中成績不理想,也會通知家長。

文大地質系趙姓學生指出,他大一也差點被二一,新生剛脫離高中升學束縛,期待規劃自己的生活,住宿上網、課餘打工、課外活動很消耗體力,低年級白天課很多,早上起不來蹺課率高。

中原 累積雙二一

中原大學近幾年退學率也是各大學前十名,教務長許政行指出,中原是「累積雙二一」退學制,每年約三、四百名學生被退學。

許政行說,目前中原期中考後一律將學生成績上網,系主任或導師再根據全班排名,落後在班上後20名的學生、或期中考有三科不及格,加強該名學生輔導並通知家長。

許 政行認為,學生被二一和選課也有關係,低年級必修課多,且偏重理論課程,學生缺乏選課概念,18個學分有二分之一以上是純理論課程,若玩心太重,缺課兩、 三次聽不懂就放棄,很容易被當掉;有些學生選課太輕鬆,打混也不會被二一,所以,現在每個班級都實施「雙導師」制度,輔導學生選課。

(聯合報)
--
高退學率的東吳 終於放寬

退學率高對學生有遏阻作用嗎?學校抱怨,問題出在學生學習動機弱,「當人」不一定有效,各系還需要苦口婆心輔導可能要被退學的學生,鼓勵他們好好用功,但效果因人而異,校方也只有盡力而為。

東吳大學教務長趙維良表示,以往學生只要二分之一學分不及格,就會被退學,但9月起放寬為三二或雙二一才會被退學。因為學校發現,實施多年二一制度後,學生並沒有因此更勤奮唸書,反讓預警和補救教學計畫派不上用場,為了多給學生一個機會,本學期開始放寬標準。

趙維良說,現在的大學生主動學習的態度和動機,比以往差,外務多,花在課業的時間變少,以往實施二一制,退學率雖高,卻無法激勵學生更用功。

他表示,反觀不少退學後又考進該校的學生,表現相當不錯,不少學生可能是一時愛玩,才會二一被退學,為讓學生多個機會,並讓預警和補救教學派上用場,本學期放寬為三二或雙二一才會被退學。

世新每科當5% 裁量權給教授

世新大學教務長賴鼎銘說,學校在多年前曾建議所有教授每門課至少應當掉5%的學生,但後來並未強制推行,仍把裁量權交給教授,因為教授認為,每系每班情形都不同,不要把大學變成高中來教。

賴鼎銘觀察,現在問題出在學生學習動機弱,「當人」不一定能發揮效果,而且不同科系的考量不同,例如有一位外國籍老師,學生若考試不過,他會讓學生回去再讀,再接受測驗直到過關為止,這也是刺激學習的方法。

中央大學教務長李光華指出,台灣的大學跟國外相較,退學率低很多,與升學管道不同多少有關;該校認為學生考進來以後,就已經篩選過一次,畢業後學生表現也還好,目前以加強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為重點。

(聯合報)
--
大棕蝠飛行 靠地球磁場定位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科學家可能已經解開蝙蝠能在黑暗中長距離飛行的奧秘,他們認為,大棕蝠在夜間飛行時,是仰賴地球磁場來維持方向。

由普林斯頓大學訪問學者賀蘭德帶領的研究小組在「自然」期刊上發表研究報告,認為這項研究結果使蝙蝠用來在黑暗中飛行的諸多感覺能力再添一項。

在短程飛行時,蝙蝠利用物體反射回來的聲波辨別方向。這個過程稱為回聲定位,幫助蝙蝠找到獵物和避開障礙。

不過,回聲定位在長程飛行時的功能較小,研究人員一直不確定蝙蝠在整夜飛行獵捕後,如何能飛回家。

會飛回家的鴿子、候鳥、水螈和烏龜仰賴地球磁場定位。為了研究蝙蝠是否也有此能耐,研究人員以美國和加拿大很常見的大棕蝠為研究對象。

在黃昏時讓一些蝙蝠接觸朝東或朝西的人造磁場(地球磁場是朝北),其他的蝙蝠則未接觸人造磁場。

研究人員在蝙蝠身上安裝無線電傳輸器,並把牠們載到蝙蝠窩北方廿公里處才釋放。研究人員駕駛一架小飛機追蹤蝙蝠。

賀蘭德說:「未接觸人造磁場的蝙蝠利用天然磁場往南飛,直接飛回了窩。」

但是接觸人造磁場的蝙蝠會飛錯方向。霍蘭德說:「我們往北繼續走了五到十公里後,釋放接觸人造磁場的蝙蝠,發現接觸東向磁場的蝙蝠會向東飛,接觸西向磁場的蝙蝠則向西飛。」

(聯合報)
--
潔淨能源美譽被推翻了 發電排放CO2量 水力不輸火力

水力發電是潔淨能源?中山大學海洋地質及化學研究所教授陳鎮東領軍的跨國研究團隊,最近三年在東南亞採集超過五十條河川及水庫水樣,發現其釋放大量二氧化碳、甲烷及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對全球暖化產生推波助瀾作用。

陳鎮東強調,該研究發現,大家過去認為水力發電是不會排放二氧化碳的潔淨能源,完全是錯誤觀念。中國大陸在湄公河上游瀾滄江建築巨壩,並計畫建造許多壩高 達三八○公尺的大壩,不但對下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及南海造成生態衝擊,也使全球暖化問題更惡化。中山大學及中央大學等校組成研究團隊,在國科會支 持下,透過東南亞區域全球變遷研究委員會(SARCS),與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等國學者合作進行東南亞區域碳循環及水循環輸送研究。

陳鎮東指出,水是傳輸二氧化碳的管道之一,過去量測分析河川釋放二氧化碳的技術不成熟,科學界一直未正視透過河川輸送、釋放二氧化碳對全球暖化的影響。SARCS研究團隊是全球首先針對東南亞地區河川、湖泊及水庫等提出相關詳細報告。

河水滯留易釋出溫室氣體

陳鎮東解釋,河水若滯留在湖泊或水庫中,其中的有機質很容易因缺氧而分解成二氧化碳、甲烷及氧化亞氮等溫室效應氣體。當水裡的溫室氣體分壓超過大氣中溫室氣體分壓時,溫室氣體就釋放到空氣中。

甲烷吸收陽光熱量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廿一倍,即湖泊或水庫釋放一噸甲烷,等於釋放廿一噸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為二百倍,因此水庫和湖泊釋放的溫室氣體對地球暖化衝擊更大。水庫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可能超過利用水力發電取代火力發電所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氧化亞氮暖化為CO2二百倍

研究團隊還發現,與溫、寒帶地區相比,東南亞五十餘條河川及水庫有機質含量高,因此釋放更大量溫室效應氣體到空氣中。以翡翠水庫為例,二氧化碳含量高達八 千ppm,是空氣正常值的二百倍;大陸珠江流域湖水也超過二千ppm,是空氣正常值的七倍。珠江口和湄公河口也釋放二氧化碳到大氣中,使溫室效應惡化。

除了河川汙染 高營養鹽海底地下水 也是紅潮原凶

沒有河川排放高濃度營養鹽的汙染物,也會導致紅潮汙染!中山大學海洋地質及化學研究跨國研究團隊調查發現,含高營養鹽的海底地下水也可能造成紅潮汙染,讓愛吃海魚的民眾健康受損。

含營養鹽的河水流入海洋,在沿海產生毒藻,漁民捕撈吃進毒藻的近海魚類、販售到市場,危及食用者生命安全,形成「紅潮汙染事件」,近幾年來香港及中國大陸沿海層出不窮。

中山大學海洋地質及化學研究教授陳鎮東領軍的東南亞區域全球變遷研究委員會跨國研究團隊,陸續在泰國灣北部海域、大陸東南沿海及越南沿海調查發現,這些海 域沒有河川出口,也未排放含營養鹽的汙染物,卻同樣發生紅潮汙染事件,且範圍有逐漸擴大趨勢,從幾十平方公里擴大到上千平方公里。

研究團隊追查汙染源發現,原來是「海底流出的地下水」惹禍。以泰國灣北部海域為例,海底流出的地下水營養鹽總量,甚至超過泰國最大河流湄公河,懷疑海底地 下水可能是造成當地海域紅潮汙染的元兇。類似情形也發生在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和越南沿海,海底流出地下水的營養鹽含量都非常高。

陳鎮東表示,國內研究團隊曾在全台十八個海域潛水採樣,發現十四處有地下水從海底流出,所幸營養鹽濃度都不高。

(中國時報)
--
十賭十輸 賭博博士座右銘

博士論文分析華人賭場行為,被高餐學院形容為「賭博博士」的謝文欽,儘管精通各項賭博工具與技巧,對賭場的管理也相當內行,但他本人卻從來沒因賭贏過大錢,「我承認沒有偏財運!」他的座右銘是「十賭十輸」。

精賭術 卻沒贏過大錢

謝文欽說,美國在八○年代,各行各業蕭條,唯獨拉斯維加斯靠賭場過人的經營手法,在炙熱沙漠中建構出金光閃閃的美國夢。

原本就讀畜牧系的他,受到吸引,在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就讀博士班時,主攻賭場管理與賭徒行為研究。

謝文欽說,愛賭的人有些共通人格特質,如特別的迷信、過度樂觀預期,深信自己一定可以贏大錢,卻完全忘記自己曾輸得很慘。「其實有些已經是病態性賭博的徵狀了,必須要以對待精神疾病的態度,給予專業的心理諮商輔導和關心,愛賭的人並非因為人格低劣。」

想靠賭贏錢 只有開賭場

五年前他在高餐試開博弈事業管理課程時,選修學生人滿為患,他教學生如何了解賭博,但勸學生不可以賭博。謝文欽說:「人說十賭九輸,但我十多年研究心得是,十賭十輸,如同賭神所言,想靠賭博贏錢,只有開賭場。」

謝文欽表示,國外賭場會透過監控系統計算個人輸贏程度及行為表現,另外採取提供免費餐飲、表演節目等技巧,中斷賭客賭下去意念,讓賭徒至少留個本回家,賭場才能永續經營;謝文欽說,賭場經營學問真的很深奧也很專業,和一般人所認知差距甚大。

(自由時報)
--
三峽大壩 禍延我北海岸 冬季污水南流 西施舌慘劇恐重演

工程規模堪稱世界第一的長江三峽大壩,引發禍延東南亞的生態災害。國內學者發現長江沿岸污染物排出至東海後,隨冬季東北季風及洋流南下,會污染台灣北部海域,毒海藻被魚貝類吃下後,人也可能因吃下毒魚貝而中毒。

生態浩劫
在 國科會支持下,中山大學海洋地質及化學所教授陳鎮東與東南亞區域全球變遷研究委員會合作,進行「東南亞陸地及海洋的碳循環研究」,他以海測船、衛星遙測儀 器監測台灣海峽洋流變化與污染物傳送關係,發現長江沿岸四億人口造成的污水,經由三峽大壩冬季排水,因東北季風與洋流作用漂到台灣北部沿海,已造成嚴重污 染。

污染物達警戒值
他研究發現,長江江水夾帶高營養鹽、高有機質的污染物,高有機質從大壩興建前的七十ppm(parts
per million,百萬分之一)激增至二百ppm,已達警戒值,加速金山、貢寮、鹽寮、三貂角及新竹外海水域優養化。

陳鎮東說,高營養鹽會造成藻類過度激增,深水缺乏氧氣,海中生物因缺氧窒息死亡,分解出甲烷、氧化亞氮等氣體,造成毒藻如雙鞭毛藻增生,魚貝食用後又被人類吃下,二十年前高屏地區四十多人吃西施舌中毒,造成兩人死亡事件,可能因此重演。

溫室效應更嚴重
此外,被認為最乾淨的水力發電,排放的溫室氣體竟比火力發電還高。因三峽大壩規模比東南亞現有水庫合計還大,水庫底部缺氧下,排出甲烷及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量,比大小相當的火力發電廠還多,恐引發更嚴重溫室效應。

陳鎮東指甲烷吸收太陽光能力是二氧化碳的二十一倍,代表排放一噸甲烷等於二十一噸二氧化碳,一噸氧化亞氮更等於二百噸二氧化碳,溫室效應更嚴重。他建議未來建水庫,須全部拔除淹沒地區樹木,避免有機體死亡分解時排放溫室氣體。

三峽大壩夏季蓄水、冬季排水,富含高營養鹽、高有機質與農藥等污染物的江水出海時,受東北季風和洋流方向帶動,往南流入台灣海峽,污染台灣北部海域,造成優養化等影響。

優養化致魚缺氧
中 山大學海洋地質及化學所教授陳鎮東說,優養化是指水域中的氮化物和磷酸鹽濃度增高,造成藻類大量繁殖,死亡時腐敗分解會大量耗氧,導致水中溶氧耗盡;水域 缺氧會讓魚類等生物窒息而死,湖泊甚至會因此成為沼澤。優養化原是水域自然生態系必然的演替過程,但人類大量排放有機質,則會加速優養化。

(蘋果日報)
--
下周四前 水火木三星聚

太陽系行星水星、火星與木星即日起至下周四將演出難得一見的「行星三重奏(planetary trio)」,未來一周都很適合觀賞行星三重奏,屆時民眾觀測三顆行星,可手握拳頭打直,三者距離會在拳頭區域內。

這是過去七十年來,唯一用肉眼就可見到三顆明亮行星聚集的機會,下次再見到類似情況得等到二○二九年。

朝東南東天空望
依天文定義,三顆行星擠在天空中大約五度的區域內,即約一個拳頭的寬度中,形成畫面即稱為「行星三重奏」。

民眾可選在日出前四十分鐘,用肉眼或雙筒望遠鏡朝東南東方仰角約十度的天空望去,即可找到二白一紅的三顆亮星。

台北市立天文館副研究員張桂蘭指出,行星繞太陽公轉的速度不同,彼此間的聚合時常發生,但三個以上行星同時在很小的同一天區出現機率很罕見。

「水星、火星、木星三重奏」觀測資訊
時間:即日起至12/14,每天清晨5:30至6:30之間
觀星方式:朝東南東方仰角約10度處尋找,最好選擇東方地平面附近沒有建築物或地形遮擋處。建議使用雙筒或小型望遠鏡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