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8日 星期一

新聞自選輯 20061218

低收入戶數、人數 雙創新高

台灣窮人越來越多。根據內政部統計,今年前三季國內的低收入戶戶數與人數,雙雙改寫歷年新高紀錄。年關將近,許多民眾卻可能沒法過個好年。
根據內政部統計,今年前三季國內的低收入戶戶數高達八萬六千七百零二戶,比去年同期的八萬三千一百卅五戶,提高了四個百分點;而低收入戶人數則為廿一萬一千九百七十五人,比去年同期的廿萬六千四百卅一人,增加了三個百分點。

而過去六年來,國內低收入戶戶數也以平均百分之六點五三,也就是每年多出四千八百七十七戶的速度持續增加;人數方面,則是每年平均上升百分之七點五九,也就是每年平均有一萬三千八百卅二人,淪為低收入戶中的一員。

日 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提出的「M型社會」,強調「中產階級消失了」,不但藍領階級苦於生活無著,中產階級也開始因為房貸、孩子的教育經費,成為「下流階 級」。台灣的低收入戶在這幾年中,已經出現平均年收入每年降低、與高所得組的薪資差距愈來愈大的現象,窮者更窮,而且幾乎無法翻身。

例如阿雄(化名)是來自花蓮的阿美族,國中還沒畢業就離開故鄉打天下,只能做做粗工的他,身上經年累月帶著程度不一的工作傷害,老婆阿美為了照顧四個小孩,無法外出兼差,一大家子時常因為阿雄的工作地點不固定,東奔西跑、全台走透透。

但由於近年來景氣不佳,工作機會時有時無,一大家子常常居無定所,連溫飽都成問題,只能靠阿雄不時向朋友借貸度日。

阿雄的朋友小玲說,阿雄一家偶爾來叨擾,就讀國小三年級的大姊姊,總會睜著圓圓的大眼睛,怯怯地幫忙弟弟、妹妹張羅水果、零食,家境也不富裕的小玲,總是傾其所有,希望可以讓小朋友飽餐一頓。

阿雄一家的遭遇是名副其實的低收入戶,在艱苦的現實生活中掙扎度日。

事實上,今年光是前三季的數字,已經創下歷年新高紀錄,而根據歷史經驗得知,每年國內低收入戶的增減是呈現逐季上升的趨勢,表示今年年終的低收入戶戶數與人數,肯定改寫歷史紀錄,有愈來愈多徘徊在貧窮線邊緣的民眾,淪為社會底層的低收入戶。

(聯合報)
--
中產階級 愈來愈多淪落貧窮線

低收入戶愈來愈多,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所觀察到的「M型社會」,是否在台灣出現?國內學者普遍認為,目前台灣社會尚未淪為「M型社會」,不過確實有「中產階級消失」的現象。

今年國內低收入戶戶數與人數預計將再創新高,有愈來愈多的中產階級「向下」淪為低收入戶,前主計長、現任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韋伯韜(韋端)認為,消失的中產階級淪入下流社會,在美、日等先進國家已經成為一種現象,而國內現況也似乎有跟進的跡象。

韋伯韜說,民眾可以自問,特別是領固定薪水的上班族,五年來工作一樣努力,國家經濟成長率平均有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的表現,為什麼薪水、福利沒有跟著一起增加?這就是中產階級消失的前兆。

問問各大醫院的主治醫師,及會計師、律師等,這些以往典型的中產階級,自己還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嗎?韋伯韜說,大概只剩下韌性很高的公務員,還算是中產階級的一分子。

前台大財金系教授、現任親民黨立委劉憶如則指出,國內的情況確實還沒有嚴重到出現日本「M型社會」的程度,但根據她長期觀察國內貧富差距的走勢,卻發現只有屬於金字塔頂端百分之十的超級富豪,財富有繼續向上攀升的榮景,其餘的九成民眾,卻出現家庭所得增加趨緩的跡象。

劉憶如說,以往國際社會所驚艷的「台灣經濟奇蹟」,是因為台灣不僅擁有亮麗異常的經濟表現,同時還是一種相對均衡的成長,不光只有富人賺得到錢,一般民眾也能雨露均霑、所得增加,「成長」加上「均富」,是台灣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關鍵因素。

她 分析,發生這種「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現象的可能原因,也許是由於這群有錢人的所得結構與一般人不同,因為近年來許多新金融商品,如美國存託憑證 (ADR)、海外存託憑證(GDR)連動債等,陸續被引進國內,而富人擁有足夠的訊息與資本,可以透過這些特殊管道,持續不斷地「錢滾錢,利滾利」,而一 般薪資階級,除了羨慕還是只能羨慕。

中華經濟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吳惠林也認為,國內目前還沒有出現「M型社會」,但這的確是一種極可能發生的趨勢,值得國人警惕。吳惠林建議民眾,平時就必須未雨綢繆,避免入不敷出的情況發生。

(聯合報)
--
都市人口 後年追過鄉村人口

聯合國表示,全球的都市人口預計會在二○○八年八月十六日首次超越鄉村人口,至二○三○年,城市將占全球總人口的三分之二,屆時的新建築將使許多現有的超高建築相形見絀。

聯合國指出,估計至二○三○年,逾半的非洲人將住在城市,數目超越歐洲總人口。

專家表示,前述預估日期還有討論的空間,然而整體趨勢已無法避免。聯合國人類住居規畫署署長安娜‧泰貝尤卡表示:「我們活在一個前所未見而無以逆轉的快速 都市化時代。人口成長最快的城市集中於開發中世界,而城市中人口長成最快的區域則是貧民窟。」目前全球總人口大約六十億,其中約十億住在貧民窟。

路透報導,城鄉人口分布的變化將造就人口超過二千萬的「超級城市」(hyper-cities),使人口一千多萬的「巨型城市」(mega- cities)相形失色。目前只有東京符合超級城市的定義,聯合國預估,至二○一五年,孟買、拉哥斯、達卡、聖保羅的人口數將超越東京。

都會備有餐廳、酒吧、網咖、電影院、夜總會、博物館、劇場等生活設施。人們遷居都會的動機包括體會文化大熔爐的滋味,有些城市則是權力與創造力的重鎮。

許多比較貧窮的人為尋找就業機會而進入城市,如不順遂,往往淪落到城市的社會最底層與危機四伏的貧民窟,無法得到家人的支援。在比較富裕的地區,有些人可以找到機會,也因而願意容忍居住空間狹小、生活費用較高、通勤時間長、犯罪率較高與汙染比較嚴重等因素。

現居挪威首都奧斯陸灣畔公寓的伊莉莎白‧安維格表示:「我喜歡這裡。走出家門後,你就可以享有各種生活服務,更何況臨海而居。」今年公布的一項調查統計顯示,她居住的艾克碼頭區生活水準高居全歐洲第一。

一般認為,伴隨都市化而來的益處包括了更好的健康、教育程度與財富,不過都市窮人境遇的悲慘程度不下於鄉間窮人。

在巴西,貧民區兒童營養不良的比率高達百分之十九,非貧民區卻只有百分之五。」

(聯合報)
--
英研究:閱讀經典文學作品 腦筋更靈光

要讓頭腦更靈光?試試經典文學精神食糧。根據英國利物浦大學的最新研究,研讀文豪莎士比亞、喬塞及華茲渥斯等人的鉅著,不僅有助腦部靈活,還可以防止老人罹患痴呆症。

利物浦大學英語系與神經科學專家共同對三十位自願者進行調查,發現當受試者閱讀辭藻較深奧繁複的大師級作品時,腦部的活動較活躍,掃描的影像明顯有較多的腦活動痕跡;相對之下,如果只是閱讀一般的文章,腦部活動並沒有什麼特別變化。

「每日電訊報」報導,負責這項調查的戴維斯教授指出,莎士比亞等文豪的作品不僅用字艱澀,文句的結構也很特別,許多重覆出現的詞藻在日常生活難得一見,也因此,當受試者閱讀這些作品時,腦部必須格外「使力運作」,因而出現腦活動很活躍的畫面。

以莎士比亞所寫的「奧賽羅」劇本為例,莎翁特別不用kiss(吻)這個字,而以lip(唇)作為動詞,他寫道「吻了一個水性楊花的女人(To lip a wantonwoman)」。

參與調查的影像專家羅伯茲指出,當受試者閱讀特殊的文藻詞彙時,因為腦部需要重新思考究竟真實內容的意義為何,並試圖要了解,腦部的活動也因此明顯的立即活躍起來。

戴維斯所撰寫的「莎士比亞思考」(ShakespeareThinking)新書,明年元月將出版。他強調,調查結果明確顯示,閱讀古典文學作品有助心智發展,不應只是專家研究,更應列入基礎教育,並推展給老人,讓頭腦「不打烊」。

(中央社)
--
牛津、劍橋面試 思考力擺第一

為擠進英國牛津、劍橋一流學府,莘莘學子無不絞盡腦汁,想一窺其入學面試過程之堂奧。現在又到了申請入學學生準備面試的季節,牛津和劍橋大學的主考官真如傳說一樣愛出怪問題嗎?要在面試中脫穎而出是否有訣竅?

「英國廣播公司」(BBC)對此做了報導。這兩所名校在面試學生時出過的怪題目,包括:此刻牛津大學上空有幾架飛機在飛?鼻涕蟲(學名蛞蝓)會思考嗎?蛋是何種形狀?

考這些題目並非要學生回答出正確答案,而是考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思考的定義為何?思考需要用什麼「裝備」?軟體動物有這些裝備嗎?

考題冷僻不打緊,有些怪怪的主考官令考生當場傻眼。譬如:有一位考生進入面試房間,看到一個沒穿鞋、邋遢的哲學教授,他的襪子破了好多洞,大腳趾還伸出洞 外。碰到這場面,最好是故作鎮定。不過這類怪異情況並不常見。一名曾當過面試主考官的牛津大學教授說,他卅年來沒有出過任何一道怪問題。依規定,只要不違 公平原則,考官可自由選擇考題。

現在他們出的考題會比較能夠預測,尤其會針對學生向「英國大學院校入學委員會」提出的申請表格上列舉的主題出題。牛津一名教授說,面試主要是想了解學生是否有學習動機,並能迎接挑戰。

考生在面試的過程中也必須展現他們「受教」的一面。不管考生碰到什麼問題,都應該與面試主考官建立和諧關係,因為最後主考官會選擇他們想要教導的學生。此 外,與傳說不同的是,主考官會設法讓學生放鬆,甚至會在面試前先請學生喝咖啡。向牛津與劍橋提出入學申請的學生幾乎在校成績都很優異,所以在面試時回答能 夠發揮原始創意,錄取機會較大。

為滿足這些考生的需求,傳授面試秘訣的「補習班」也應運而生。不只有專人指導考生,甚至建立了考古題庫,並記錄個別主考官感興趣的領域。花錢補習有用嗎? 專家說,那只能讓考生在面試時避開大錯(譬如,不要吹噓自己讀過哪些書),要脫穎而出,不能只靠不犯錯。總而言之,不管鼻涕蟲是否會思考,有志進入牛津及 劍橋就讀的學生,一定要在面時展現他們的思考能力。

(中國時報)
--
placeshift(n.v.)空間轉換 placeshifting(prep.)空間轉換

喜歡《Sex and the City》(慾望城市)影集的讀者應該還記得,四個女主角中的律師 Miranda(米蘭達)有一度迷上了一個名為 TiVo 的智慧型錄放影機,這個裝置對成天忙碌的Miranda 很有用,因為她可以出門前事先設定喜歡看的多個電視節目,由機器替她錄下,等她回家後再一併觀賞。據說這集節目播出後TiVo 的詢問度大大提升,也讓這種所謂的 timeshift(時間轉換)裝置受到重視。

如果你覺得 timeshift 很酷,試著幻想以下畫面:你在澳洲海灘,從自己的手機看著美國職棒大賽,欣賞「台灣之光」阿民英姿,而最酷的是,這節目是由千里之外的台灣公視所轉播,你台北家中的阿公阿媽也正專心欣賞!

這種將家裡電視所收到訊號,重新指向,傳給在外收視者的其他媒體,如掌上型電腦、PDA、手機等的方式,就稱為 placeshift(空間轉換),而這種產品,已被一家名為 Sling Media 的公司研發出來。透過 Sling Media 出產的 Slingbox 錄影機,使用者可透過媒體中心,利用 Internet 在世界任何地方收看自己家中電視播放的節目。因此 timeshifting 若是時間上的類比,placeshifting 便是空間上的類比。

不過也有人不看好這種科技,因為他們覺得沒有人會願意在手機或 PDA 上瞇著眼睛看完整場球賽,因此目前這類的可攜式數位產品內容還是以比較短的 video snacks(視訊快餐;指的是幾分鐘長度的短片)為主。

(中國時報)
--
《時代》精選 2006年最佳發明

美國《時代》雜誌最近公布該刊遴選的「二○○六年最佳發明」,內容包括運輸、居家、餐飲及烹調、衣著、玩具、醫藥、安全、軍事及照明等九大類共四十二項新發明。以下為其中幾項出色而有意思的發明:

一、「不滴水」雨傘:

雨傘本是用來隔絕雨水的,但在滂沱大雨中撐著市售廉價雨傘,往往會被浸透的雨水滴到,而就算再好的雨傘,拿進屋內也會滴水弄濕一地。英國Pro-Idee 公司研發出名為NanoNuno的「不滴水」雨傘,雨天您從外頭進屋前,只要將它甩動一下,雨水便全被抖落,您就不用將它放在屋外。NanoNuno傘面 用的是奈米技術製成的聚酯纖維,能阻絕水滴,雨水滴不到您身上,也滴不到您家地板上。研發人員是從水滴自荷葉上滾落,得到研製NanoNuno的靈感。

二、「吃的」咖啡

西班牙烹飪大師費蘭.阿德里亞(Ferran Adria)曾烹製出「液體餃子」,甚至連空氣都能入菜。他最新創作的一道美食是:「固態義式濃縮咖啡」(espesso),這是他用義式濃縮咖啡 (espresso)、糖、外加秘密配方調製出來的。這種咖啡外形像慕斯,要用湯匙來吃,今年九月已在美國上市。目前有義式濃縮咖啡、卡布奇諾、瑪琪雅朵 等口味。

三、「蔬果洗淨機」

前一陣子美國爆發的「毒菠菜」風波,讓人們驚覺即使是有益健康的生鮮蔬菜和水果,也可能對人體產生危害,而光是用水擦洗,不見得能清除殘留的殺蟲劑和細 菌。「蓮花消毒系統」(Lotus Sanitizing System)能把普通的自來水變成可以殺菌和去除毒物的「超級含氧水」,這台機器利用電荷,將臭氧注入自來水中,讓水帶來這種天然消毒殺菌劑。

四、球體電影

這種名為「球體上的科學」(Science on aSphere),提供觀察世界的全新途徑。由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總署」設計的這種星球儀重五十磅,使用四具投影機,原本只用來播放行星的基本資料圖片。

美國航太總署研究人員後來發現可以用它來播放電影。他們首先推出一部長十六分鐘的影片,畫面顯示正在旋轉移動的颶風和快速增加的汽車。

五、「會說話的魔鏡」

您過的日子也許不像童話故事,但您若擁有一面屬於自己的魔鏡,就可以為生活增添一些童話色彩。由好萊塢一位特效專家設計的這面魔鏡,能與您家裡的安全和自 動化網路結合。平常,這只是一面普通的鏡子,但啟動後,鏡面會出現一個臉孔,它會適時告訴您:門口車道上來了一輛汽車,按摩浴缸的水已準備妥當。但可別問 他誰是世界上最美的人,他不知道答案。

(中國時報)
--
年度風雲人物 非你莫屬

恭喜你榮膺美國《時代》雜誌二○○六年「年度風雲人物」!沒錯,不要懷疑,當你(如果在美國的話)明天到書報攤,拿起最新一期的《時代》雜誌,定睛往封面上的白色電腦螢幕一瞧,你看到的不是別人,就是你自己!

《時代》雜誌今天公布的年度風雲人物確實是「你」(You),芸芸眾生你我他之中的任何一人,而不是叱吒風雲、動見觀瞻的大人物。同被《時代》列入考慮但成為遺珠的兩位人士,分別是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與伊朗總統阿瑪迪尼杰。

《時代》的科技記者葛洛斯曼在專文中指出,二○○六年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就是,透過網際網路新一代的Web 2.0平台,社群發展與群策群力正以史無前例的規模展開,「多數人」從「少數人」手中奪取大權,並且不計代價地相互幫助,爆發出無盡的生產力與創新力,不 僅將改變世界,更改變了「世界改變的方式」。

這個現象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YouTube、MySpace、Wikipedia(維基百科)等 網站。創立不到兩年的YouTube彙集全球網友上傳分享的影片,每天點閱者將近一億人次。美國社交網站領航者MySpace成立三年半,註冊用戶超過一 億三千萬人。即將邁入第六個年頭的維基百科,已有兩百五十種語言的版本,超過五百萬條資料,讓任何一套紙本或光碟的百科全書相形見絀。

更重要的是,掀起風潮並推波助瀾的人並不是少數天縱英才,而是全球無數以電腦上網的「你」。你可以上傳個人攝錄的影音作品,在社交網站上廣結善緣,為百科 全書撰寫或修訂資料,設立部落格談天說地;只要電腦打開,網路連線,你的影響力無遠弗屆。《時代》表示,「你」正在從全球媒體手中奪取主導權,創建一種新 型態的「數位民主」,因此今年的風雲人物,非「你」莫屬。

《時代》從一九二七年開始遴選年度風雲人物,第一位獲選者是傳奇飛行家林白。今年的選擇雖然別出心裁,倒不是《時代》第一次以集體人物取代特定人士,類似 的先例還有一九五○年與二○○三年的「美國戰士」、一九五六年的「匈牙利自由鬥士」、一九六○年的「美國科學家」、一九六六年的「廿五歲以下世代」、一九 六九年的「美國中產階級」、一九七五年的「美國婦女」。一九八二年與一九八八年的選擇更為特殊,因為獲選者根本不是「人物」,而是「電腦」與「地球」。

(中國時報)
--
時代風雲人物 網民登金榜

最新一期(十二月廿五日號)時代雜誌選出今年「年度風雲人物」,是諸如YouTube與MySpace等標榜使用者創造內容的網站,而這類網站的興起完全是拜網際網路使用人與線上內容創造者所賜。時代雜誌之所以做此決定,目的在於彰顯網路數位民主的特性。

「年度風雲人物」封面故事由時代雜誌資深撰述葛拉斯曼執筆,他在文中寫道:「由於奪得全球媒體的主導權、創造並建構出新的數位民主,以及在不求回報的情況下擊敗所謂的專家,今年年度風雲人物的得獎人就是你(創造網路內容的眾網民)。」

今年入選年度風雲人物年終評選的候選人除了網民外,還包括伊朗總統阿瑪迪尼杰、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前美國國務卿貝克與北韓國家領袖金正日等政治領袖。

時代雜誌總編輯史坦傑爾撰文指出:「巴格達一位婦女透過影像網路電話,就能讓世人看到一場街頭炸彈攻擊的事件,或是夜店一名老主顧可以向大家展示某知名喜 劇演員是如何高談種族主義的闊論,這些部落格與影帶以比傳統媒介更即時且真實的方式,將發生於各地的事件呈現在世人眼前。」

過去這一年來以使用者創造內容為定位的網路公司大紅大紫,成立於二○○五年的YouTube每天吸引到一億人次的觀賞,十月份時並獲得網路巨擘Google出價一六.五億美元進行收購。

新聞集團去年以六.五億美元收購另一家社交網站MySpace。雅虎為了要買下Facebook,收購價已喊到一○億美元。

去年微軟董事長蓋茲與其妻子梅琳達以及搖滾巨星波諾,因為投身公益活動的義舉而共同被時代雜誌選為「年度風雲人物」。二○○四年的「年度風雲人物」獲獎人則是美國總統布希。

這並非時代雜誌第一次不以個人為年度風雲人物。一九六六年時代雜誌以廿五歲一代年輕人為風雲人物,一九七五年是美國女性,而一九八二年的風雲人物是電腦。

(工商時報)
--
2006年時代風雲人物 就是「你」

美國時代雜誌十六日公佈二○○六年度風雲人物,有別於過去多以知名人士榮獲此頭銜的慣例,今年的風雲人物頒給透過網際網路改變世界的普羅大眾,「你」;該期雜誌的鏡面封面,則是要反映出由使用者建構的網際網路內容作為現代世界一大推進力的重要性。

數位民主時代成真

時代雜誌表示,無論是好是壞,他們希望挑選出能最深切影響新聞與人類生活的個人或一群人,作為年度風雲人物;之所以挑選某集合體而非某人作為年度風雲人 物,在於凸顯網際網路已藉由部落格、影片與社交網絡改變權力平衡;該雜誌還點名幾個讓使用者透過上傳資訊與發表個人評論、影片、照片與連結來與網路進行互 動的網站,如YouTube、Facebook、MySpace與維基百科等。

時代雜誌讚揚「你」的參與網路等於是進行一場龐大的社會實驗,為新的數位民主奠基。時代雜誌執行總編兼書評家葛羅斯曼撰文指出,強人偉人形塑人類命運的理 論,今年遭遇極大挑戰;二○○六年度風雲人物是一個關於規模前所未見的社群與合作的故事……,少數人奮力爭取到的許多權力與無私互助,不僅將改變世界,也 將改變世界改變的方式。葛羅斯曼也讚揚締造此一變革的最大功臣、以服務為導向的新網路,Web 2.0─網路,「(網路)是一種將千萬人的小貢獻整合起來,並使之變得重要的工具」。

二○○六年度風雲人物「你」,究竟是哪些人?葛羅斯曼說,這些人就是任何有時間與精力在上了一天班之後,坐下來不想看電視影集,但卻想打開電腦製作一部由 自己的寵物蜥蜴主演的電影、用皇后合唱團的樂曲來惡搞饒舌歌手五角的歌聲,以及登入個人部落格寫心情、罵政府或甚至評論街角新開的那家餐廳的牛排薯條的 人。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與伊朗總統阿瑪迪尼賈兩人證實共同名列二○○六年度風雲人物第二名,北韓領袖金正日也曾被列入考慮。去年的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是搖滾團體U2歌手波諾,和微軟創辦人蓋茲伉儷。

再度由非具體人物當選

這並非時代雜誌第一次選出「非具體人物」作為年度風雲人物,早在一九六六年,時代雜誌選出「二十五歲以下的年輕人」為風雲人物,一九七五年是「美國婦女」,一九八二年則是「電腦」入選。

(自由時報)
--
《時代》風雲人物 今年就是「你」 每個網路使用者 都能創造貢獻

美國《時代》雜誌在前天選出今年年度風雲人物,不是政治人物或名流,而是「你」--在新的數位民主時代裡每一位網路使用者及創造者,因為所有人的貢獻,不 但促成網路世界爆炸性成長,也對網路生態產生巨大影響。而網路世界的力量,也藉著部落格、影音分享、社交網絡等媒介,由少數人身上轉移到大眾身上。

《時代》雜誌每年會以「影響新聞和我們的生活最大的個人或一群人,不管影響是好還是壞」,選出年度風雲人物。

封面映照讀者臉孔
當讀者拿到今天出刊的《時代》時,會看到封面是一個鍵盤,和鏡面的電腦螢幕,可以映照出讀者自己的臉。負責為年度風雲人物選拔拍板定案的《時代》雜誌總編 輯史坦格(Richard Stengel)說:「這樣的封面可以反映出是『你』而不是『我們』,在改變這個資訊時代。」他稱讚「你」不但「掌握了全球媒體的控制權」,也打造了虛擬 網路世界。不過,他也提到如果是要選出個人的話,伊朗總統艾邁迪內賈會是可能選擇。

雜誌也以15組人物作為今年風雲人物代表,有在維基百科上發表近3千天文章的加拿大青年帕西法,擁有超過150萬朋友的MySpace新興名人塔吉拉等。

這不是《時代》雜誌第一次以非特定人士作為年度風雲人物,他們曾在1982年以電腦,1988年以岌岌可危的地球作為年度風雲人物。韓戰及伊戰的美國大兵也曾分別獲選為1950及2003年風雲人物。
國內學者分析,「你」代表在網路互動的時代,人人都可藉由自己的部落格或利用社群來發聲。淡江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郭經華指出,網路上火紅的明星不勝枚舉,如繪本作家彎彎與文學作家九把刀分別是從個人部落格和電子布告欄累積瀏覽高人氣後,才吸引出版社出書。

反映時下網路趨勢
文化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莊伯仲則指出,未來數年後虛擬的成分會愈來愈多,甚至有一天連學校也會被遠距教學取代,人類要及早省思過分虛擬的負面效應。玩部落 格逾五年的國內網友「巫婆」表示,她覺得《時代》反映出當下的趨勢;她觀察許多人都用部落格來經營品牌,為自己創造另一種價值。

《時代》非特定人士「年度風雲人物」
2003:美國參與伊戰士兵
1988:岌岌可危的地球
1982:電腦
1975:美國婦女
1969:美國中產階級
1966:25歲以下的世代
1960:美國科學家
1956:參與匈牙利革命的自 由鬥士
1950:美國參與韓戰士兵

2006年重要人物部分名單
◎美國總統布希、副總統錢尼、國防部前部長倫斯斐:挑起伊拉克戰爭
◎古巴代理總統勞爾卡斯楚:可能左右古巴未來走向
◎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企圖改變南半球政治勢力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女主播凱蒂庫瑞克:出任晚間新聞主播,打破男性壟斷局面
◎美國福特汽車執行董事長福特:福特創辦人的孫子,因造成公司損失約台幣2281億而辭執行長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影集《英雄們》全體演員:成功詮釋一群有弱點也有強項的平凡人的故事
◎球王伍茲(高球)、費德勒(網球):全球最優秀運動員
◎北韓領導人金正日:試爆核彈,震驚全球
◎伊拉克人民:在內戰邊緣艱苦求生
◎德國總理莫克:德國經濟好轉,德美關係改善

(蘋果日報)
--
SUV排戴奧辛濃度 是焚化爐10倍

車輛也會排放戴奧辛,有的豪華休旅車(SUV)濃度甚至是垃圾焚化爐的近十倍,柴油車為十六倍,學者建議,長期在馬路工作的交通警察、高速公路收費員、派報與快遞工讀生等,最好戴N95口罩,才能避免暴露在戴奧辛污染中。

環保署挑選排氣量與用油量較大的豪華休旅車,及污染較高的柴油小客車與小貨車、機車等,委託正修科技大學超微量研究科技中心助理教授王琳麒進行排放戴奧辛 檢測,至於一般小客車明年才會檢測。而所謂豪華休旅車,除排氣量、用油量較高外,底盤與座位設計也與一般小客車有明顯差別。

王琳麒是模擬車輛在一般道路行駛三十分鐘所排放的戴奧辛污染,初步研究顯示,在暢銷的五款、十三輛休旅車中,排放濃度最高達每立方公尺零點一四七奈克毒性 當量,最低為零點零三一奈克,平均為零點零六九奈克。兩款柴油小客車為零點零三七奈克、零點零六一奈克,柴油小貨車為零點二三五奈克。機車排放量還在檢測 中。

柴油車更高達十六倍

由於目前並沒有車輛戴奧辛排放標準,雖然垃圾焚化爐標準為零點一奈克,但根據環保署十月公布北投、樹林與溪洲焚化爐的檢測數據分別為零點零一五奈克、零點零二五奈克、零點零五奈克,換句話說,有汽車戴奧辛排放濃度是北投焚化爐的近十倍,柴油車為十六倍。

王琳麒解釋,汽油、柴油、潤滑油、機油除了含有氯外,還有戴奧辛生成的前驅物如芳香烴、烯烴等,因此汽機車排放戴奧辛不難想像,通常在不完全燃燒以及惰轉(即未前進、引擎空轉)、爬坡、載重時,排放濃度最高,此外也與車輛的引擎設計、零件磨損等都有關。

研究也顯示,休旅車行駛一公里排放的戴奧辛最高為零點四二三奈克、最低零點零六一奈克,柴油車則有高達零點五四三奈克。

中央大學環工所所長張木彬認為,焚化爐一根煙囪的排氣量,雖然比個別汽車高,但汽車瞬間的排放濃度可能比焚化爐還高。事實上,張木彬曾進行過相關實驗,他發現汽車在惰轉時,戴奧辛排放濃度為零點零四二奈克,如果引擎轉速在四十%時,濃度即可減少九成以上。

移動污染源總量 與焚化爐相當

根據環保署戴奧辛排放清冊,去年工廠、焚化爐等「固定污染源」的戴奧辛排放總量為一百克毒性當量,其中垃圾焚化爐總計二點一克,但汽機車的「移動污染源」、露天燃燒等「逸散污染源」尚未列入計算,不過,該署曾推估移動源的排放總量為二點三二克,與焚化爐不相上下。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劉銘龍表示,目前已營運的焚化爐有二十二座,雖然一座焚化爐的排氣量比個別汽機車還大,但我國登記的汽機車近兩千萬輛,數量相當多,等於有兩千萬根汽機車排氣管排放戴奧辛,總排放量不容小覷。

尤其環保署已把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戴奧辛列管,並逐年加嚴標準,在固定源排放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汽機車排放量所佔比重就會增加,如環保署再不管制,未來污染的情況恐怕惡化。

焚化爐戴奧辛濃度過高,還可藉由改良操作技術與裝設污染防治設備,至於汽機車要如何管?

劉銘龍說,從國外的經驗來看,管制汽機車戴奧辛,必須要從加嚴油品規範做起,也就是把戴奧辛的前驅物:芳香烴、烯烴與氯,從油品中去除。他認為,油價不斷調漲,中油與台塑也應善盡社會責任,為油品品質以及國人健康把關。

台北空氣控管 列亞洲前茅

據世界衛生組織表示,亞洲地區每年約有六十萬人因空氣污染而早夭,而以聯合國環境計畫組織為主的一項國際調查報告,評估亞洲二十四個主要城市的空氣品質與管制能力表示,台北、東京、曼谷、新加坡和首爾,是空氣品質管制能力最佳的城市。

報告也指出,北京、新德里、孟買、加爾各答、達卡、河內、胡志明市、雅加達和加德滿都等城市的空氣品質管制能力最糟糕。這些城市的空氣污染程度遠超過國際維護人類健康的安全規範。

據「印度人報」報導,這項在日前印尼首屆都市空氣品質會議上發表的研究報告,是根據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中心、英國約克大學、世界銀行「淨化亞洲城市空氣計畫」、南韓環境研究所以及聯合國環境計畫組織的共同研究結果。

(自由時報)
--
常認錯人可能是病

你常認不出人嗎?這可能不是記性差,而是疾病。德美研究發現,平均每五十人,就有一人可能罹患「面部識別能力缺乏症」(Prosopagnosia),僅能靠外表或個性辨識人。

此病一九四七年首次被證實,當時認定是腦部外傷、出生窒息或一氧化碳中毒所致。但德國蒙斯特大學研究發現,此病可能是基因突變遺傳。患者傳給下一代機率是 五成,男女比率一樣。美哈佛大學凱布利斯教授指,平均每一百人就有二點五人患病,病患僅能靠服飾等外表特徵或談話方式辨認人,但常因認錯人,影響社交和人 際關係。

(蘋果日報)
--
掃除學術圈的陰霾/ 蔡明憲(台灣大學生理研究所博士生)

在台灣,由於「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根深蒂固,學術圈向來被認為是一份高尚且備受尊敬的職業,在這個圈子中,人人皆被認為是是高級知識份子,自 然也有著超乎常人的道德標準。然而近來國內卻陸續傳出許多學術界的「醜聞」,例如某國立大學知名教授遭檢舉論文部分圖片內容疑有偽造、另一位國立大學教授 疑似在監視器招標作業中擔任「護航」的工作等等。也讓人不禁懷疑這些事件背後是否還有更多不為人知的黑幕。

國內忽略研究倫理
在國外,學術圈其實有一套自有的倫理規範,內容林林總總,從論文發表的準則、研究生與指導教授的互動、研究經費接受贊助的規範等等,違反這些規則的下場, 輕則會在圈子被看不起,重則將永遠被這個圈子排除在外,無法生存。然而,國內向來只重視追逐學術成就,卻長期忽略了學術研究者賴以維生的研究倫理。

舉例言之,研究生為了研究辛苦耕耘本是學生的本分,但是國內少數不肖的指導教授不僅未善盡指導的責任,還把研究生當成免費勞工,早已是研究生間公開的秘 密。例如老師喜歡喝咖啡,就要研究生每天泡上一杯咖啡;或是要研究生當跑腿,接送教授的小孩兼當家教;甚至以學術指導的名義,把學生個人的研究計畫或研究 成果拿來修改後就據為己有,就直接拿去申請經費或發表,而研究生為求畢業,也只得逆來順受,忍氣吞聲直到畢業證書到手的那一天。

學術研究的經費分配更是黑幕重重,一模一樣的研究計畫可以向好幾個贊助單位申請,今年國科會便特別明文規定不希望同樣的一項計畫重複申請經費,企圖改善往 年充斥「一魚兩吃」的情況。這些一般人一眼便可以看出違背常理的事,學術圈中的某些高級知識份子作起來卻臉不紅氣不喘,叫人不敢相信。

學術果實應受保護
有句俗諺說:「什麼樣的土壤便會長出什麼樣的果實。」國內的學術成就近年來已逐漸趕上歐美先進國家,國內地震斷層的研究可以登上《自然》(nature) 這樣的知名期刊就是個好例子。這些得來不易的學術果實理當受到嚴密的保護,當權者應該儘速設立國內的學術環境更公開透明的規範和仲裁制度,建立更嚴謹完善 的學術倫理環境,以免有一天,今年初南韓學者偽造幹細胞研究成果的醜事會在台灣上演。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