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3日 星期三

新聞自選輯 20061213

聖保祿石棺挖出 教宗不開棺

梵蒂岡考古學家宣布,經過四年的挖掘,終於在梵蒂岡第二大的城外聖保祿大教堂(Basilica of Saint Paul Outside the Walls)祭壇下,發現耶穌使徒聖保祿的墓穴,相信石棺內藏有聖保祿遺骸。教廷計畫在祭壇下加裝玻璃地板,讓信眾和遊客可以清楚看到塵封1616年的大 理石棺。
聖保祿也就是基督新教所稱的聖保羅,常稱做「使徒保羅」,是基督教早期最偉大的傳教使徒,西元67年被羅馬暴君尼祿斬首,據信遺骨是在西元390遷葬到現址。

在聖保祿大教堂祭壇下地下發現的石棺,長2.25公尺、寬1.25公尺、高0.97公尺,上面的白色大理石板上有拉丁文銘刻的「使徒保祿,殉教聖徒」銘文。負責挖掘的梵蒂岡博物館考古學家菲利皮表示,這毫無疑問就是聖保祿陵墓。

聖保祿石棺所在地於四世紀由信眾興建紀念教堂,1823年毀於一場大火,後來才在原址興建目前宏偉的城外聖保祿大教堂,教堂越蓋越宏偉,石棺也越埋越深,目前深入地底1.3公尺。

菲利皮表示,石棺累積了幾個世紀的塵土和碎片,上方並有白色大理石保護,用X光也未能細看棺內情況,開棺驗證需得教宗本篤十六世首肯,但梵蒂岡目前並無此計畫。

教廷表示,其實早就知道聖保祿埋骨在教堂下,2000年千禧年慶祝活動時,很多教徒對於不能朝拜聖保祿的石棺感到失望,不斷追問聖保祿遺棺下,梵蒂岡於是在2002年開始挖掘工作,終於發現石棺。

菲利皮表示,聖保祿石棺蓋上有三個孔,是為了讓古代朝聖者能把布條之類的東西塞進去碰觸聖人遺骨,據說如此布條就會灌滿神聖靈氣。

但也有考古學家質疑說,由聖保祿去世到教堂興建時間有三百年落差,而且聖保祿時代的羅馬基督教區常用文字是希臘文,石棺上的刻字卻是拉丁文,是否真為聖保祿埋骨所在仍有疑問。也有專家表示,不排除這座石棺可能只是一座紀念碑。

聖保祿 被暴君尼祿斬首

聖保祿生於西元3年,原名掃羅(Saul)。據新約記載,聖保祿的父母為猶太人,他起初堅持猶太教傳統,認為耶穌是違背傳統信仰的異端,因此極力迫害基督徒。但在一次前往大馬士革捉拿基督徒的路上遇到異象啟示,自此改信耶穌,成為基督教早期最偉大的傳教使徒。

天 主教廷將他封聖,提到他時常稱聖保祿(Saint Paul),新教則通常稱他為「使徒保羅」 (Apostle Paul)。他一生中至少三度進行漫長宣教之旅,到處設立教會,足跡遍及小亞細亞、希臘、義大利、西班牙各地,不辭辛苦的把耶穌福音傳遍地中海沿岸,而以 外邦使徒(Apostle of the Gentiles)知名。

聖保祿另一項重要貢獻,是他留給後世的著作最豐富,他的書信收錄在新約聖經中的有13卷,通稱為「保羅書信」,是教會史上極為重要的著作,對基督徒思維有很大影響。聖保祿最後在羅馬殉道,被暴君尼祿斬首。

(聯合晚報)
--
死神更逼近 每8分24秒增1癌患

衛生署上午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台灣地區罹癌人數逐年增加,92年度首次突破六萬大關,全國罹癌人數為6萬2542 人,平均每8分24秒,就有一人罹患癌症,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為肝癌,女性則為乳癌。

衛生署針對全台212家、50床規模以上的醫院,統計發現,民國92年台灣癌症粗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為250.77 人,男性平均罹癌年齡為65歲,女性則在60歲。

91年罹癌人數為5萬8999人,平均每8分54秒,就有一人罹患癌症,92年平均每8分24秒即有一人罹癌。換句話說,在僅僅相隔一年之後,國人平均罹癌時間就一口氣縮短了30秒,進一步換算之後,92年每14.5分鐘就有一個男性罹癌,每20分鐘有一個女性得癌。

在癌症排行榜方面,91年與92年男性10大癌症排序相同,依序為,肝癌、肺癌、結腸及直腸癌、口腔癌、胃癌、攝護腺癌、膀胱癌、食道癌,鼻咽癌及皮膚癌。

至於女性10大好發癌症,由於今年首次將原位癌剔除,因此,去年原本第一名的子宮頸癌,今年下降至第五名,第一名則是乳癌,其次為結腸及直腸癌、肝癌、肺癌、子宮頸癌、胃癌、甲狀腺癌、卵巢癌、子宮體癌及皮膚癌。

趙坤郁指出,比較近五年男女癌症的發生率,女性下降2.8%,其中子宮頸癌大幅下降了三成七,顯示子宮頸抹片早期篩檢的成效。

不過,男性癌症發生率卻上升2.6%,口腔癌與食道癌大幅上升兩成以上,尤其男性口腔癌與食道癌的發生率,更高出女性約10倍。凸顯男性嚼檳榔、菸酒,對身體的危害。

(聯合晚報)
--
立法禁止體罰 學生可提國賠

立法院昨天三讀通過教育基本法「禁止體罰條款」修正案,明訂國家應保障學生不受任何體罰,一旦學生的「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受侵害,政府應依法提供學生或家長救濟管道,即學生可望依國家賠償法或民法,獲得賠償。

國人傳統相信孩子「不打不成器」,在「禁止體罰條款」修正案通過後,提案立委管碧玲表示,台灣將成為世界第一百零九個立法禁止校園體罰的國家。

不 過此修正案在立法期間也引發教師團體恐慌,擔心教師未來將因管教學生動輒得咎,對校園內霸凌、恐嚇或勒索偷竊等行為處理,態度會愈來愈消極,立法院一併通 過附帶決議,要求教育部與全國教師會應於六個月內,研擬完成「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並督促縣市政府完成相關規定,讓基層教師輔導管 教學生有明確規則可以依循。

原本此修正案對教育體罰也訂定了罰則,但立院朝野協商時決定取消罰則,以免對教師教學情緒影響太大。

昨天三讀通過的教育基本法第八條修正內容明訂:「學生之學習權、受教育權、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國家應予保障,並使學生不受任何體罰,造成身心之侵害。」

第十五條修正內容則明訂:「教育專業自主權及學生學習權、受教育權、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遭受學校,或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不當或違法之侵害時,政府應依法令提供當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有效及公平救濟之管道」。

管 碧玲指出,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明訂,教育過程應尊重學生的身體完整性及人性尊嚴,並不受照顧者的暴力對待,全世界文明國家也都相信應給兒童幸福、親愛的環 境,體罰、羞辱是侵犯兒童的尊嚴,禁止體罰條款通過,代表台灣人權立法進步,但校園及家庭要變成零體罰環境,可能還要十年到十五年時間,形成台灣整體新文 化的轉型。

代表教師團體參與協商的立委洪秀柱指出,不體罰是世界教育的潮流和趨勢,但「愛的教育」不是縱容放任,可以預見,「禁止體罰條款」通過後,教師未來會背負更重的責任也會更辛苦,希望社會多給老師們鼓勵和支援。

(聯合報)
--
台灣是全球第一 校園零體罰立法 連罰站都不行

蛙跳、罰站、罰蹲等體罰趕出校園!立法院昨天三讀通過教育基本法的「禁止體罰條款」修法,首度明文訂定禁止體罰,國家應保障學生學習權、受教育權、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使學生不受任何體罰造成身心侵害。

修正案也明載,若違反禁止體罰規範,政府應依法提供當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有效及公平救濟管道。

學生如受罰 應可申請國賠

雖然條文沒有增列「賠償」文字,但提案立委管碧玲表示,學生若受學校或行政機關不當或不法侵害,以國家賠償法、民法或其他法令規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

教育部也說,憲法已有一般性宣示國家對公務員或機關對人民的權利造成損害應負賠償責任並提供救濟管道,包括損害賠償,實務上也有管教不當行為請求國賠的案例。

立法院昨天也通過附帶決議,教育部應與全國教師會在六個月內研擬完成「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督促縣市政府完成訂定相關規定,使基層 教師有明確可循的處理原則,避免基層教師因管教學生動輒得咎、無所適從,甚至改採消極輔導,多數學生未蒙其利卻受其害。

管碧玲指出,此次修法僅是一個開始,未來還有國民教育法、教師法及民法等法令的配套及相關輔導、宣導措施,才能完備,同時學習無須體罰方法,真正落實零體罰立法的意義。

訂配套措施 教師有法可循

管碧玲說,目前全世界已有十六個國家立法全面禁止體罰,立法禁止校園體罰有一○八個,台灣三讀通過校園禁止體罰,是第一○九個立法的國家,雖然立法腳步有點慢,但終於趕上了。

她強調,此次修法的具體成果與意義不僅止體罰而已,更是首次彰顯學生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代表台灣教育的人權價值,同時明確規範國家責任。

體罰的明確定義為何?教育部官員說,歐美先進國家都禁止對學生造成身體疼痛或極度疲勞,青蛙跳、長時間罰站、罰蹲、拱橋等都是蓄意造成學生身心傷害,都可被視為體罰的樣態。但如何認定,仍要由各校教評會依個案情境判斷。

何謂體罰?

教育部目前還未明定體罰定義,但聯合國兒童福利委員會有一個全球適用的定義:施用身體力量,造成某種程度痛苦或不適感為意圖之懲罰,不論其程度多輕微。

多數體罰包含用手或用工具來打(掌摑、拍打、鞭打)青少年,工具如皮鞭、棍棒、皮帶、鞋子、木湯匙等。

體罰也包括踢踹、搖晃或丟擲青少年;抓、刮、捏、咬、拉扯頭髮或賞耳光,強迫維持不舒服的姿勢、燒燙皮膚或強迫餵食,用肥皂清洗嘴巴,或強迫吞嚥辛辣物等。

此外,尚有其他同樣殘酷且貶低青少年人性尊嚴的非肢體形式懲罰,也不符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規定。此類懲罰包括帶貶抑、羞辱、毀謗、要求替他人頂罪、威脅、恫嚇或嘲笑兒童等性質的懲罰,都不在允許之列。

教部:教師管教要想新方法

立法院昨天三讀通過教育基本法修正案,明訂禁止體罰。教育部訓委會常委柯慧貞提醒所有老師,以後對不守規矩的學生也不能「打」,必須想出其他更適當方式管教;若管教不當,會被記過處分。

至於「體罰」或「不當管教」的認定,教育部與全國教師會、地方教育單位在半年內定出實施細則。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秘書蕭逸民說,老師不能打學生,就像警察不能毆打嫌犯、雇主不能打勞工、先生不能打老婆一樣,都是基本人權,與教育無關。

柯慧貞說,雖然體罰可暫時壓抑青少年不良行為或導致短暫服從,但會帶來更多壞處,包括破壞師生關係、造成兒童低自尊與不安恐懼、教會小孩不滿時就使用暴力或攻擊、鼓勵教師發洩自己不滿,因而帶來往後更嚴重的虐待行為。

柯慧貞指出,今後老師遇到頑皮、不守規則的學生,要想其他方式管教,譬如加強溝通或鼓勵學生正向行為。長期下來,學生就會講道理,減少負面行為。

柯慧貞認為,處理學生違規行為視情節輕重而不同,如調整座位、代為保管物品或取消參加課程表以外的活動,反正就是不能用打的。柯慧貞表示,未來老師管教措 施須與學生違規輕重相當,要符合比例原則。根據相關規定,如果老師管教不當,造成學生身心受傷,老師將被記過。

柯慧貞表示,目前已有台北市、台北縣、高雄縣、屏東縣、台東縣、花蓮縣、金門縣及連江縣等八縣市訂有相關作業規定或原則。

學生:不要會打人的老師

校園「零體罰」時代來臨,基層教師昨天表示,都清楚「零體罰」的精神及趨勢,但教學現場不易做到,老師也需要協助。

學生則表示歡迎。一位國中學生說:「流浪教師這麼多,我們不須要會打人的老師。當別人對我們施暴的時候,我們也想要是施暴於對方。現在不用擔心被體罰,可以安心唸書了」另一位學生說,很多學校只會做表面功夫,體罰現象可能繼續存在。

基層教師協會理事長王慧婉說,修正通過的《教育基本法》是無積極保障的立法,也是中產階級看似要求「公平、尊重」,實則漠視階級差異,談不上人權進步的「中產階級」立法。

她表示,行為偏差的孩子呈現的是經濟弱勢或社會底層家庭孩子無力的反撲,「零體罰」是將問題切割,零碎處理,不能表現積極保障人權的意義。

另有北市國中老師說,零體罰是趨勢,但「老師要怎麼管呢」、「什麼叫體罰」?以後老師管教或帶班方面,效率可能減低。也請家長多負起責任,否則老師動輒得咎,非常無奈。

全教會指出,最頭痛的就是校園霸凌,如果不以管教方式制止,蔓延的風氣讓校園充滿暴力,「單是口頭告誡」或勸阻,有效嗎?

台中縣新社高中彭姓學生日前在學校受暴力攻擊死亡,全教會昨日再度表示最沉痛的哀悼。彭姓學生個案彰顯校園內霸凌的嚴重性,《教育基本法》修訂通過後,全教會希望彭姓學生是校園霸凌的最後一個犧牲者。

全教會昨日發出聲明指出,長期以來因體罰與管教定義不明,甚至有部份團體將體罰無限上綱,以致即使教師合理管教,也迭遭莫須有污名,甚至法律或行政處分。 呼籲社會大眾與立委共同監督,並要求教育部在最短時間研擬「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使體罰與管教能有明確定義與界限。

(中國時報)
--
禁止體罰立法 打手心就違法

有救濟管道 無損害賠償

立法院院會昨天三讀通過「教育基本法修正案」,明文禁止學校體罰學生,避免造成學生身心侵害,並對學生受教權、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遭受侵害時,賦予救濟管道。換言之,即使只是打手心,今後都將不再是老師的正當教育手段。

這項修正案原本對受害學生,除提供救濟管道,還要給予損害賠償,但經朝野協商後,最後決定刪除損害賠償部分。

全球第一○九個立法國

為 避免「禁止體罰」立法通過後,基層教師因管教學生動輒得咎、無所適從,或對學生輔導改採消極態度,同時避免校園中霸凌、恐嚇、勒索、偷竊等偏差行為,因無 法約束而危害學生及他人,立法院通過附帶決議,要求教育部應與「全國教師會」在六個月內研擬完成「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並督促縣市 政府完成訂定相關規定,藉此讓基層教師對於輔導管教能有一個明確可以依循的處理原則。

立院審議「反體罰條款」,經過長達一年二個月的討論,昨天終於完成三讀修法,這將使得我國成為全世界第一百零九個禁止校園體罰的國度。

現行「教育基本法」第八條第二項僅規定,國家應保障學生「學習權」與「受教育權」,經昨修正後增加「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並增訂「並使學生不受任何體罰,造成身心之侵害」等文字,也就是所謂的「反體罰條款」。

身體自主權受保障

此外,現行法第十五條僅就「教師專業自主權」、「學生學習權」遭受學校、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不當或違法侵害時,明訂政府應提供公平救濟管道,修正後,「受教育權」、「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也納入保障救濟範圍。

根據立委提案說明,「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明文,學生的身體完整性及人性尊嚴應受到尊重,並且不受照護者的暴力對待,國際解釋上認為體罰就是兒童虐待的一種,羞辱是侵害人性尊嚴,理當予以禁止。

教育部要各校速訂管教辦法

配合立法院修訂通過教育基本法禁止體罰,教育部訓委會昨天提醒各縣市及各級學校,應加速落實訂定適當與合理的輔導與管教辦法,教師不當管教造成學生身心傷害者,都要記過懲處。

教 育部訓委會常委柯慧貞表示,教育部早在去年九月六日即已訂定「學校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明訂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時不能體罰,更不能對學生身 心造成傷害。教育部將會在半年內與全國教師會訂出明確的「輔導管教實施細則與辦法」,明確定義「體罰」及偏差行為的相對應輔導管教措施。

柯慧貞說,根據公立高中以下學校教師成績考核辦法規定,中小學教師輔導管教不當,致造成學生身心傷害者,要記過。而目前已有台北縣市、高雄縣、屏東縣、台東縣、花蓮縣、金門縣及連江縣等八縣市訂定相關作業規定或原則,未來其他縣市也須訂出辦法。

柯慧貞表示,未來學生如果有不當行為,例如在教室裡做危險動作,即使是暴力行為,老師也只能口頭糾正,且教師使用的言語,也不能激怒學生。

不當管教 教師盼訂明確界限

對於零體罰入法,教師團體多表肯定,但若能以立法等更具體方式列出何謂「不當管教」或「體罰」,較能提供老師參考,不至於造成管教上的「認知落差」,避免教師動輒得咎被處分或學生家長告老師等情況。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秘書蕭逸民表示,新修訂法律規定學生有不受體罰的權利,保障了學生的人性尊嚴,未來所有教育機構,包括公私立學校及各類補習機構,均不得以任何理由體罰學生,受益學生預計超過五百三十萬名。

全教會高中職委員會主委黃耀南說,過去校園內其實也是實施零體罰,但師生間的不當管教爭議仍層出不窮,問題關鍵是在管教認知的落差,體罰與管教界限不明,常導致教師污名化。教育部應在最短時間內與教師會針對體罰與管教間,訂出明確的定義與界限,讓教師不再背負體罰污名。

家長代表則多支持免體罰入法,讓台灣的教育更進步;台北縣中小學生家長聯合會總幹事盧鴻頡說,英國各學校就有學校懲戒委員會及專人進行懲戒的行為,建議老師對學生的管教,最多只能口頭警告,若不聽勸告,再移送專人處置較合情合理,對老師和學生都好。

(自由時報)
--
校園禁體罰法規通過 害學生將記過 有老師說管教難

「校園零體罰」正式上路!立法院昨天三讀通過《教育基本法》修正案,明定國家應保障學生不受任何體罰,這使台灣成為世界第一百零九個禁止校園體罰的國家,但已有老師擔心將造成日後管教困難。

禁止暴力
這項修正案未訂罰則,但教育部早在今年三月頒訂「公立高中以下學校教師成績考核辦法」,規定教師若管教致使學生身心傷害可記過,在校園零體罰正式入法後,體罰學生的教師很可能會被記過。而反對體罰的人本基金會估計,校園零體罰正式立法,受惠學生至少有五百三十萬人。

老師管教權被奪
花蓮市中華國小老師林清雄聽到法案三讀通過後的第一個反應是,「老師管教權利被剝奪了。」他表示,老師應該管教孩子,若認真管教,會換來被記過的下場,以後還有哪位老師敢管教學生。

教育部訓委會常委柯慧貞認為,校園零體罰可促使教師發揮教育專業;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吳忠泰說,該會與教育部將於明年六月前合作制訂施行細則與注意事項,希望不要讓老師有「被繳械」的感覺。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林文虎贊成校園零體罰。他說,老師早該學習零體罰管教方法,家長更該有此認知,不該私下授權老師可體罰自己的孩子。

台北縣滬江高中學生陳雅萍說,她很開心校園體罰走入歷史。萬里國小學生施宛瑾說,擔心老師不能動棍子,可能讓得不到教訓的學生犯更大的錯。

半年內研擬配套
為避免因修正案通過,造成基層教師管教學生動輒得咎,或對學生輔導改採消極態度,立法院昨天也通過附帶決議,教育部應與全國教師會在六個月內研擬完成「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並督促各縣市政府完成相關規定。

(蘋果日報)
--
全台100人以下國小 比率增加

即使這兩年部分縣市持續辦理小校裁併,教育部的最新統計顯示,今年國小人數在100人以下的小校從去年21.1%增為21.74%,集中在南投、雲林、嘉義、台東及澎湖等偏遠和離島縣市,國中比率則稍降。

教育部統計指出,94學年國小人數在100人以下有559校,占所有國小的21.1%,今年增為576校;國中則從7.2%稍降為6.66%。

教育部統計長黃吉實指出,民國87年新生人口從前一年的32萬驟降為27萬1000人,93年起小學開始大受少子化衝擊,也讓這幾年國小在100人以下小校的比率持續增加,國中尚未受影響,但99學年以後就會受到大幅衝擊。

統計資料顯示,有百人以下小校達兩成以上的縣市,集中在偏遠農業縣市以及離島地區,包括宜蘭、新竹、苗栗、南投、雲林、嘉義、台南、台東、花蓮、澎湖、金門和連江縣;澎湖有六成都是小校,連江縣更達八成七。

黃吉實解釋,偏遠地區有人口外流的問題,讓少子化問題更為嚴重,即使不少縣市去年至今持續併校,小校比率仍持續上升,如南投及嘉義縣等。

教育部強調,為學生就學權利,已訂定不應併校指標供縣市參考,如交通不便或原住民地區等,例如連江縣這兩年,8所小學有7所都是百人以下小校,一半都是50人以下,一旦併校,孩童上學有問題,不能輕易廢併校。

教育部國教司長潘文忠指出,少子化讓小型且偏遠學校首當其衝,3、4年後國中也會受影響,混齡教學將難以避免,學校除應發展特色,也要思考如何多元利用閒置校區及校舍。

(聯合報)
--
研究顯示:男人年老後倒縮 比較短命

一項以英國年長男人為對象的研究結果顯示,20年中身高倒縮2.5公分以上者,較可能比其他男人早死。倒縮的男人也容易有心臟疾病。

年老後倒縮對健康會有何影響,從前罕有人做過研究。

研究結果刊載在11日出刊的美國內科雜誌上,研究共同執筆人,倫敦皇家自由大學醫學院流行病學家戈雅.瓦納米西說,倒縮或許是老年時健康大不如前的另一個指標。

她說,身高倒縮後,其他衰弱的證據,譬如活動力喪失,體重減輕,呼吸困難、肌肉與骨骼問題等,幾乎就伴隨而至。

康乃狄克大學衛生中心的安.肯尼說,研究的 結論顯示,男人需要多多運動,以保持挺立所需要的肌力。

肯尼說:「此一研究顯示,需要增加體能活動,並維持體力,才能避免衰弱和死亡。」

研究人員測量4213個男人的身高,測量時間分兩次,第一次在1970年代末葉,當時受測者在40歲到59歲之間。第二次在20年後,此時他們都在60到79歲之間。

這些男人約有15%在20年中矮了3公分以上。研究人員發現,倒縮3公分以上的男人在6年內死亡的機率比維持相同身高的男人高60%。

(聯合報)
--
英國研究 老人「倒縮」越多 心疾機率越高

人隨著年齡增長,身高會縮水。據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網報導,研究人員發現,隨著老化而身高減少三公分以上的人,比起那些身高縮水不到一公分的人,死亡機率會增加六十四%,罹患諸如心臟病等冠狀動脈疾病的機率也會增加四十二%。

這項由英國區域心臟研究協會在過去二十年,針對四千兩百名男性所做的追蹤研究發現,這些現年約六、七十歲的男性,在身高上平均縮水一.六七公分,其中一千四百人身高縮水超過兩公分。這項研究刊登在「內科醫學檔案」期刊上。

研究人員表示,雖然學界已知骨質疏鬆症會提高死亡率,而且與更嚴重的身高縮短(一般是六公分)有關,但為何身高縮短會增加死亡率與心臟病機率,則尚不得而知,但應是健康不佳的另一項指標。

(自由時報)
--
今年的日本 「命」之國度

日本京都清水寺每年年底都會發表當年最具象徵性的漢字,受到皇室四十一年來唯一的男皇孫「悠仁」誕生、學生自殺事件頻傳等影響,日本「今年的漢字」是生命的「命」字。

清水寺住持森清範於十二月十二日「漢字之日」,在清水寺揮毫寫下一個大大的「命」字(見圖,摘自kyodo網站)。「命」字雀屏中選的原因有好有壞,好事 是天皇二皇子秋篠宮之妃紀子生下天皇久盼的皇孫「悠仁」,讓日本舉國歡騰,也解除日本皇室新一代都是女皇族,皇位後繼無人的問題。

壞事則是,學生不堪同窗霸凌自殺的社會問題、酒醉駕駛奪命車禍頻傳、龍捲風等天災瞬間奪走寶貴生命等讓人印象深刻。這個「命」字代表了新生命、自我了斷的生命、被奪走的生命,也顯現現代人對生命的期待與不安。

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於一九九五年底開始,每年都會票選「今年的漢字」,一九九五年時是阪神大地震的「震」;九六年發生多起食物中毒,因此是「食」字;九 七年則是企業倒閉的「倒」字;二○○○年是日本多位選手在雪梨奧運奪得金牌的「金」字;○三年是贏得日本職棒冠軍的阪神虎隊的「虎」字,去年則是愛知萬國 博覽會的「愛」字。

該協會今年共收到來自日本全國的九萬二千零九封回函,「命」字共得到八千三百六十三票,第二名的漢字為天皇小皇孫名字中的「悠」字,第三是生命的「生」字,第四名是北韓核試的「核」字。

(中國時報)
--
美年度詞彙truthiness 賦予真理新意

二○○六年的美國「年度風雲詞彙」已經出爐:「truthiness」。

根據「韋氏字典」出版商「韋氏公司」所做的網路調查,「truthiness」這個字(如果能稱它為字的話)最能代表二○○六年美國所歷經的一些風風雨雨。

發明這字眼的是美國電視頻道「喜劇中心」(Comedy Central)當中擅長諷刺政治人物的脫口秀節目主持人史蒂芬.柯伯特。他給「truthiness」所下的定義是「從肺腑中,而非從書上所認知的真理」。

韋氏公司總裁摩爾斯指出,當今世界何謂真理,是許多人心中的一大疑問。而「truthiness」這個字是用一種好玩方式,讓大家思考一個重大議題。

摩爾斯表示,「年度風雲詞彙」排行前十名者還包括「war」(戰爭)、「insurgent」(叛亂或作亂分子,但近年來尤指伊拉克境內的反抗勢力)、 「sectarian」(教派)、及「corruption」(貪腐)等。不過,「truthiness」這個字卻以五比一優勢拔得頭籌。

對於自創字眼被選為「風雲詞彙」,柯伯特反應是「光榮無比」,雖說他曾謔稱字典的編輯群為「詞彙警察」。

(中國時報)
--
高教的生死榮辱/吳挺鋒

五年五百億的灌頂、評鑑退場機制的出籠,勢必會以極高強度撞擊台灣的高等教育體制。依官方宣示,五年五百億與評鑑退場機制意味了過去十幾年來高等教育在完成量的普及化後,所將開展的第二階段目標:質的擇優汰劣。

圈內人大多心知肚明,不管是什麼名目的獎懲評鑑,胡蘿蔔與棍棒的分配幾成定局:傳統老大學備受恩寵,評鑑只是錦上添花的正當程序而已;反之,多數新設大學則是被棍棒伺候的對象,所謂系所的勒令停招猶如銀行的不良資產,將成為打呆的首要對象。

表面看來,評鑑結果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但新設大學若如預期地邊緣化、甚至沒頂,不啻是隔山打牛,也搧了傳統老大學的耳光。長期以來,台灣高等教育體制猶如 製造業在國際分工下的反映,後者從事初、中級加工生產而後外銷,最終則是貼上舶來品牌轉成國內的高檔消費;同樣地,台灣高等教育的師資獲得亦復如是:基礎 教育、學士、碩士大致是在國內完成,之後的少數則負笈海外,並藉最後一張洋文憑返國謀(教)職。

或許迫於台灣學術發展的歷史後進性,如此高等師資培養的分工與依賴有其無奈,而這也造成了傳統老大學師資裡的十之八九皆是這種國內代工、海外精裝回銷的產 物。惟從一九九○年代起,台灣高等教育的師資取得才開始乍現「進口替代化」的轉機徵兆,使得本地一貫生產的土博士陸續取得到高等教育謀職的入場券。

謂之「進口替代」或許誇張,因為這個歷史轉機的浮現不是傳統老大學所一貫生產的「土貨」終於能在品質上與「洋貨」拿到同一個天平上比較,而主要是受惠於新 設大學的人力需求擴張所致。對過去十年來陸續畢業的土博士而言,他們或許比前人更幸運,因為永遠的板凳球員不再是宿命,但與此同時,傳統老大學與新設大學 的二元體制也於焉成形,大、小聯盟的等級成為另一種評價場域。

然而,土博士榮景仍只是曇花一現。理由之一是新設大學已成絕響;理由之二是新設大學更可能是被評鑑機制勒令退場的苦主。在這樣的情況下,總體師資需求勢必不增反減,偏偏台灣的博士班人數從一九八二年的九百七十五人膨脹到現在的兩萬七千五百人上下。

筆者並不是提倡學術社群的「本土孤立主義」。但上述現象多少該是個值得反覆咀嚼的警語。倘若說教學是教師的基本責任,那麼傳統老大學歷經了四、五十年的努 力總該繳出一點成績吧?再者,他們的「一貫化生產產品」若依然是次級品、劣等貨,甚至大量地淪為庫存呆料時,那麼傳統老大學是否也該自評要如何在這方面 「追求卓越」?這也是為什麼評鑑機制的登場不止是攸關到新設大學的「生死」,也應該涉及傳統老大學的「榮辱」。

(中國時報)
--
Web 3.0?網路第三波大錢潮

當大家還在討論Web 2.0的意義時,卻已有來自三十多國一千名網路玩家,十一、十二日連著兩天,參加在巴黎舉行的Web 3.0研討會,他們穿著T恤、扛著電腦,喜孜孜地在會場上收取雅虎、新聞集團、微軟與其他創投資本家的名片。

畫大餅遊說創投燒錢

對 於靠網路為生的公司與個人而言,三波重大革命已然發生。第一波是初始階段Web 1.0,即諸如英國廣播公司、迪士尼與既有報業等公司設立虛擬店舖,將觸角伸向網友。第二波是Web 2.0,即網友透過部落格、公民新聞報導、自製影片與諸如維基百科等分享網站,成為網路內容供應者。如今第三波登場的是Web 3.0,大公司與網友雙方就像在跳一場探戈,既合作又競爭。只是網路企業家要問的是,此一新階段能帶給我們什麼?

其中之一當然是錢。或許是受到上個月Google以十六億五千萬美元天價收購YouTube影音分享網站的刺激,這些深具影響力的網路高手,希望一手創立的新公司能被創投業者看中,進而獲得高價收購。但也擔心大家期待過高,未來優勝劣敗競爭將更血腥。

與會的音樂暨電影網路經銷商Altnet科技長羅斯說,Web 2.0就像是有限度的無政府狀態,可能引領一個散播民主與「讓終端使用者掌權」的新紀元,在某種程度上改變跨國公司與個人之間的均勢。

但他也強調,「我們要問的是,Web 2.0是不是泡沫?它是否會在大多數人了解其內涵前就灰飛湮滅?」

Web 3.0願景在哪?

在會中,人人皆提出自己對Web 3.0的見解與期待,在在顯示很少人擔心未來會泡沫化,至少目前是如此。最近數件網路新興公司大型交易案顯示,資金仍源源不絕進場,如法國影音分享網站Dailymotion也正處於併購邊緣,堪稱是法國版的YouTube。

儘管如此,新興網路公司仍在燒錢階段,許多專家目前只空有願景,但提不出具體的賺錢對策。要如何從這些高價的虛擬網路收購案中真正獲利,仍是有待解決的課題。

(自由時報)
--
區域核戰浩劫 全球生態躲不過

美國一組科學家十一日指出,新的科學模型顯示,類似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的區域性核子衝突,恐將引發毀滅性的全球氣候改變。

研究人員估計,兩個交戰國之間的小規模核子衝突,將導致三百萬到一千七百萬人立即死亡,且導致地球明顯冷卻,進而使得穀物歉收與發生其它更進一步的全球性災禍。

研究人員之一、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包爾德分校大氣海洋科學系的杜恩說,人類目前正處於危險的十字路口;核子擴散、政治動盪與都市人口分布等因素結合起來,可能構成人類有史以來最重大的社會穩定危機。

杜 恩是一九八○年代冷戰時期提出美蘇核子對峙將導致「核子冬天」理論的科學家之一。該理論預測,超強之間的核戰所引發的煙塵將遮蔽陽光,使得地球陷入酷寒與 大規模飢荒,地球上九成人口或數十億人死亡。儘管蘇聯已瓦解,但憑藉二十多年前還不存在的超級計算分析,研究小組計算出一百枚核武(相當於印、巴可能的核 武總數)交火的毀滅性衝擊。

藉由分析人口數據,與其和爆炸點的距離,科學家估計,發生在以色列的一場區域性核戰,將奪走三百萬條人命,發 生在中國會導致一千七百萬人死亡,發生在美國則會有四百萬人死亡。爆炸火焰的黑色煙灰會飄盪在大氣中,阻絕陽光與導致地表均溫在前三年內下降攝氏一.二五 度;儘管地球溫度應會在十年內逐漸回溫,但回溫後的溫度仍比核戰前寒冷。

此外,北美、歐洲與亞洲的作物生長季將因降溫而縮短一個月,正常降雨模式,如非洲、東南亞的夏季雨季也會被打亂,甚至導致龐大作物歉收;阻絕有害紫外線的臭氧層在許多人口居住地區將縮減四成,在南北兩極上空的臭氧層減少更高達七成。

這份在美國地球物理學聯盟十一日於洛杉磯舉行的會議上發表的研究,被形容為是第一份詳細記錄區域核戰對氣候影響的研究。

(自由時報)
--
我人力需求 亞太最低 業展望淨值15% 求職較往年艱困

一項最新跨國人力調查顯示,國內明年初的就業景氣將比往年緊縮,受訪台灣僱主中只有兩成四將增聘人手,另有百分之九將減少徵才,相減後的就業展望淨值百分之十五,居亞太各國之末。其中工程建設及礦產業人力需求最多,運輸及公共設施業人力需求最少。

工作難找
跨國人力資源公司萬寶華(Manpower)昨公布明年第一季的全球就業展望市場調查報告,共調查二十七個地區,台灣的就業展望淨值為百分之十五,比今年第一季下降七個百分點。台灣僱主的聘僱需求連續兩季在亞太八地區中墊底。

工程及礦產需求高
萬寶華台灣區總經理李崇領昨說,以六大產業而言,工程建設及礦產業明年初就業景氣最好,與營建業活絡、公共工程不斷興建有關;運輸跟公共設施業的人力需求居六產業之末,應與高鐵加入戰局、市場將重新洗牌,導致運輸業者聘僱心理轉趨保守有關。

人力銀行業者也一致對明年初的就業市場表示悲觀。1111人力銀行副總經理吳睿穎說,目前業者提供的職缺數量比去年同期少一成,該公司資料庫中的九大產業中只有不動產、醫藥生化及製造業的人力需求增加;「求職者在這波景氣中一動不如一靜。」

跳槽加薪機會少
104人力銀行行銷總監邱文仁也說,今年六月以來就業機會因政治環境差、經濟未明顯好轉而不斷減少,農曆年後想轉職的人,應有「求職將較往年艱困」的心理準備。但打算在明年初轉職的上班族李小姐說:「業者對市場的預測不影響我的心情及計劃」。

大成工程公司人資主管私下說,從大環境看,明年初營建業的確還是很旺,但人力需求受承包案件量影響,目前無法決定明年是否加聘人手。台灣櫻花公司人資經理陳惠玟也說,明年初的就業景氣的確不佳,其產業這二年應無加薪空間,轉職者最好放棄藉跳槽調薪的期望。

(蘋果日報)
--
台飛航事故是全球2.36倍

行 政院飛航安全委員會統計一九九六年至二○○五年國籍民用航空運輸業航空器飛航事故,十年來共發生二十八起,其中七起造成四百六十七人死亡,平均每一百萬次 離場就有二點一次全毀事故,與全球平均零點八九次相較,台灣是全球的二點三六倍。飛安會執行長楊宏智說,台灣飛安仍有很大努力空間。
飛安會分析二十八起事故原因多與人相關,如飛行、航管、維修人員等疏失比率最高,達八成八,其中飛行員佔七成;與環境相關原因佔四成二,與航空器相關佔一成九。飛安會飛安組組長王興中說,國際飛航事故原因與飛行員相關約七至八成。

近四年無死亡事故
王興中指二十八起事故中,以落地階段共十三起比率最高,事故分類則以衝出或偏出跑道七件最多,不正常跑道接觸也有四次。他指飛安會成立後,共提出三百二十五項飛安改善建議,近四年沒發生死亡事故,可說台灣天空比以前安全;楊宏智指台灣全毀事故率與國際相較,仍有改進空間。

近 十年七起重大飛安事故,中華航空佔三件,死亡四百三十人。華航公關處長孫鴻文指華航飛安紀錄不時被提出討論,是歷史原罪,對改過向上者並不公平,其飛安已 改善許多,今年還被民航局評為國內飛安最好的航空公司。一年出國兩次的林小姐坦言對國籍航空沒信心,「我都盡量選擇外國航空班機」。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