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日 星期六

新聞自選輯 20080301

每天睡眠少 清大生疑過勞死

清大材料科學工程系碩士班二年級學生童冠博,前晚陳屍租住處,女友說他為做研究每天只睡三小時,可能是過勞死;家人說他最近感冒服藥,疑藥性過強所致。檢察官相驗後,研判過勞體力虛弱猝死,但也不排除藥物致死,已採血化驗。


署立新竹醫院精神科主任陳世哲表示,長期睡眠不足,輕者影響生理運作,重者可能過勞死。不論身體多強壯,建議晚上十二時前就寢,如熬夜也應適時補充營養,並養成運動習慣,別讓自己壓力太大。

童冠博(廿四歲)交往六年的賴姓女友說,童上研究所後,作息和飲食變得不正常,不是在實驗室做研究就是念書,每天睡眠不到三小時,常抱怨不舒服、頭痛;平日她早就上床睡覺了,但童冠博總是在凌晨兩、三點以後,在MSN留言向她道晚安。

她還說,每次到新竹找童冠博,不是到圖書館,就是到實驗室找人,尤其是忙著發表期刊、寫論文時,他更是常常通宵熬夜。廿二日兩人見面時,童冠博曾說「喉嚨痛,不舒服」,沒想到廿八日就接到噩耗,「如果知道是最後一面,再怎麼樣都要留在他旁邊!」

「他那麼孝順,天天都會打電話回家,怎麼突然就走了?」童冠博的姊姊童惠莉在殯儀館外強忍悲痛;他的同學則早已泣不成聲,「他身高一百八,體重八十公斤,壯得跟牛一樣,怎麼會是他?」

童惠莉說,童冠博排行最小,武陵高中畢業後考取清大,又順利升上碩士班,六月就要畢業,家人很難接受他猝死的事實。

童惠莉說,廿三日童冠博因感冒到馬偕醫院掛急診,隔天再前往吊點滴,醫師認為是感冒發燒;廿六日晚上,弟弟告訴她,「姊,我頭好痛。」她又陪弟弟到一家診所拿藥。

廿七日晚上與弟弟通電話時,他還說「有比較好一點了」;廿八日她整天都聯絡不到弟弟,只好請弟弟的黃姓同學代為查看。

黃姓研究生指出,他會同房東開門,即發現童的雙手握拳躺在床上,嘴唇有泡泡;他想上前搖醒對方,才見童四肢僵硬,身上有紫色斑點,送醫仍回天乏術。

熬夜爆肝上網 大學生多晚睡

台清交學生課業壓力大,不少學生又喜歡熬夜「爆肝」上網,清大學務長賀陳弘就說,清大曾統計學生上網流量,發現大學生普遍晚睡,大都是在上網,此一現象讓人憂心。

實踐大學諮商輔導中心主任王珮蘭也觀察,學生生活多元,打工、社團與熬夜掛網等活動,占據了學生讀書與休息之外的時間,因而學生作息不正常的比例也越來越高。

她認為,要預防學生突發死亡,建立整體的支持系統很重要,例如與研究生第一線接觸的家人、老師或其他同學,察覺到同學的健康與情緒出現問題時,應該及時給予關心和轉介。

王珮蘭提醒,學生也要能夠自我發現身體及心理承受壓力的狀況,主動請求協助,當發現自己的飲食、睡眠、作息失常,情緒和心情常是負面思考,應該主動尋求協助。她強調,向外求援其實是很健康正面的。

不少大學生的紓壓方式是邀伴「夜唱」,要不然是一起騎摩托車長征,透透氣;另外「放空自己,讓身心休息一、二天再出發」,清華大學材料系博士班林志維說,萬一瓶頸真的衝不過,也可以找教授或同學聊聊。

對於學生是否「正常作息」,王珮蘭說,大學生與研究生都已是成年人,學校、師長都只能「建議」與「宣導」,無法強制規範,因此會出現盲點。

過勞死

為何過度勞累會造成死亡?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黃洽鑽表示,過勞死是長期慢性疲勞所致,累積疲勞的程度超出身體負荷後,會影響內分泌、自律神經等整個生理機能,器官功能下降、心血管過度收縮、缺氧、硬化。

這時身體會發出頭痛、肌肉痠痛、憂鬱、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警訊,如仍持續過度勞動,一旦身體的負荷超過臨界點,就可能因心血管毛病猝死。

過勞死的人生前常抱怨疲憊卻失眠,年齡多為廿至四十五歲。歐美日等國都曾流行,近年來國內也逐年增加。

(聯合報)
--
重感冒奪命 碩士男猝死

清華大學一名碩士男研究生,因感冒身體不適在租屋處休息,同學前晚前往探視,赫然發現學生已猝死在床上,死者姊姊趕到新竹,蹲在屍體前痛哭,不斷詢問警員:「我弟弟怎麼會走了,救不活了嗎?你們怎麼確定他走了!」令人鼻酸。

熬夜恐致心臟疾病
檢警昨天相驗,死者童冠博(二十四歲,桃園縣人)身上無外傷,套房也無外力侵入跡象,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猝死,檢察官相驗後,囑咐法醫先抽血化驗是否有毒物反應,調查確實死因,家屬則對死因沒意見。
對於年輕力壯的男學生猝死,新竹市馬偕醫院急診室主任蔡維謀表示,無重大病史的年輕人突然猝死,很可能是心臟方面疾病造成,尤其急性心肌炎症狀類似感冒,很容易被民眾忽略。年輕人若經常熬夜、作息不正常,也可能會引發心臟疾病,或是出現腦炎、腦膜炎、肺炎等併發症。
警方調查,童冠博目前就讀清大材料工程系碩士班二年級,八天前童男因重感冒身體不適,到診所看病,隔天發高燒到醫院掛急診,稍微好轉後就回租屋處休息。
童的姊姊表示,弟弟生病期間,她都會準備吃的東西帶去給他,三天前她打電話給弟弟,弟弟告知身體已經比較好了,她才未再去查看。
前天童母聯絡不上兒子,打電話到學校實驗室找童,黃同學告知童母,童生病在家休息,童母便委託黃同學前往探視,晚上八時許,黃同學和房東一起打開房門,發現童四肢僵硬躺在床上,叫救護車已回天乏術。

女友:作息不正常
家屬表示,童冠博身體健壯,無重大疾病史,只是最近得了重感冒,沒想到竟猝死。
童的賴姓女友表示,兩人從大一就開始交往,她後來轉學考政大,每逢周末假日,兩人就會聚在一起,但升上研究所後,因課業忙碌,有時候一天只睡兩、三個小時,作息、飲食都不正常。

感冒期間注意事項
.有嘔吐、呼吸困難、浮腫等症狀,應立刻就醫
.成人應於晚間11時前就寢,睡足7小時;12歲以下兒童須睡足8小時
.每日喝水2000到2500c.c.
.飲食均衡,多攝取蔬果,以深色蔬菜為佳
.生病期間不宜勉強運動,體力恢復後再每天運動30分鐘,不宜從事過於激烈的運動



(蘋果日報)
--
錢忘在小黃… 15年超過212億

搭計程車別再丟三落四了!警廣昨天公布統計,十五年來收到民眾遺失的支票超過兩百一十一億元,現金超過一億元,光是去年,警廣就收到拾金不昧的運將,撿到兩百五十五萬元現金。

此外民眾掉在小黃上的遺失物更是千奇百怪,統計排行榜中顯示,以掉手機為最多,光去年運將就撿到一千兩百四十五支,占了遺失物三成三,其次是皮包。最奇特的是,還有粗心媽媽把嬰兒掉在計程車上,另有民眾受傷就醫,下車時卻把一截手指掉在計程車上。

此外,運將還撿過各式各樣的遺失物,從骨灰罈、祖宗牌位、遺照、神像、假牙、到金庫都有,最尷尬的是,有次運將還送來民眾掉的情趣按摩棒,讓服務台小姐臉上出現三條線。

另外有人把「活體」掉在計程車上,包括變色龍、蜥蜴、兔子跟小狗,甚至還有粗心的媽媽在車上不小心睡著,急著下車卻把小嬰兒忘在車上,運將沒注意把車子開走,透過廣播才在警局找回來。

但最恐怖的還是撿到手指頭,一名乘客因為受傷手指斷了,結果緊急搭計程車就醫,衝進急診室後卻發現他的斷肢掉在計程車上,後來經不斷廣播,才找到計程車司機,運將也被嚇壞。

此外,數位相機和筆記型電腦,也常被丟在計程車上,去年就分別拾獲有七十四件及廿一件。警廣也指出,通常失主最擔心的就是像「陳冠希事件」一樣,裡頭的私密資料或照片外流。

警廣透露,對於久未招領的手機、筆電與各種遺失物,經過一段公告期沒人認領下,今年六月將首度大規模拍賣,到時民眾可以來試手氣撿便宜,不過如何避免手機與筆電的原始個資外流,警廣也很苦惱。

骨灰罈、馬桶蓋 捷運失物也比怪

台北捷運公司表示,去年旅客遺失物近四萬五千件,失主領回一萬六千件;遺失物品以雨傘最多,其次為手提袋及手套、圍巾、帽子等隨身物品。

已通車近十二年的台北捷運,撿過各式各樣的旅客遺失物,手機、金飾、相機並不稀奇,拐杖、義肢甚至美髮用的假人頭也在失物名單中。

台北捷運公司表示,就連骨灰罈、神主牌都曾有人忘記帶下車,假牙、樂器、衣服、球具、馬桶蓋、安全帽等也有人糊塗弄丟;還有乘客遺失過百萬元現金、支票,所幸遇上拾金不昧乘客,最後順利尋回。

捷運公司撿到車上遺留物還算好處理,上網公告六個月後無人領回就可捐出、銷毀、或變賣;最令服務人員頭痛的則是撿到活的寵物,從鍬形蟲、貓、天竺鼠到烏龜等小動物,都須送到台北市動物衛生檢驗所,七天內無人領回就視同流浪動物,面臨安樂死。

捷運遺失物中心位在捷運台北車站地下三樓一號詢問處旁;服務時間周二至周六中午十二點至晚間八點,洽詢電話(○二)二三八九四七一○。

(聯合報)
--
計程車上無主物 竟有斷指、骨灰罈

什麼東西最容易遺忘在計程車上?警察廣播電台昨日公布拾得物排行榜,行動電話居第一名,還有位民眾將斷指遺留於車上,後經警廣通報協尋,運將大哥緊急將斷指送回,順利縫合。此外,自民國八十一年以來,總計共接獲至少二百廿二億的現金及支票。

警察廣播電台因為設有「拾得物處理及失物協尋」專線,幫助不少民眾找回失物,昨日為慶祝五十四周年台慶,首度召開記者會公布拾物排行榜。

去年警廣服務台接獲拾得物登記案件共有三千八百零八件,平均每天超過十件拾得物,主要還是乘客遺落在計程車上的私人物品,計程車駕駛撿到最多的物品就是手 機,共有一千二百四十五件,占三三%,其次是皮夾六百六十件,占一七%,另包括皮包、公事包、背包等各式手提袋有六百零四件,占百分之一五%。

警察廣播電台總台長沈伯陽表示,隨身攜帶方便卻也很容易被乘客遺忘的照相機和筆記型電腦,去年也分別有七十四件和廿一件被送到警廣服務台來,甚至有私密資料或照片因而流失,恐怕是讓失主最擔心的。

拾金不昧的計程車駕駛將大把鈔票送到警廣的案例也屢見不鮮;沈伯陽指出,光去年一年,警廣就收到兩百五十五萬元民眾遺失的現金,而自民國八十一年有統計以來,累計也已接獲超過一億元的現金及兩百廿一億元的支票。

警廣服務台人員還曾接獲神像、骨灰罈、保險箱、受傷乘客的斷肢、蜥蜴等各種罕見寵物等特殊拾得物!

沈伯陽說,一位手指斷裂受傷的旅客,在趕赴醫院就醫途中,不小心將裝在塑膠袋中的斷指遺留在車上,下車後緊急打電話請求警廣協尋,原本不知道車上有遺留物的計程車運將,在聽到警廣廣播後找到斷指,立即送到醫院,使手指縫合手術能順利進行,發揮廣播通報救急功能。

(中國時報)
--
搭小黃 最常掉手機

警廣昨公布去年計程車拾得物排行,以手機佔三成最多,共撿到一千二百四十五件。去年乘客在車上丟的現金達二百五十五萬元,其中二十四萬元無人認領而歸拾得人。
警 廣表示,去年全年計程車司機送到警廣招領的現金達二百五十五萬元,有二百三十一萬元找到失主領回,剩下的二十四萬元,在等待六個月無人招領後,發給拾得 人。自一九九二年有統計以來,累計撿到的現金更超過一億元,支票則有二百一十一億元,其中單筆遺失金額最多的是十年前發生的三百一十二萬元。

遺留斷肢 嚇壞運將
警廣表示,運將撿到的遺失物千奇百怪。例如:骨灰罈、祖宗牌位、遺照、神像、假牙、按摩棒及蜥蜴等寵物,還曾發生糊塗母親匆忙下車,把嬰兒留在車上的案例。不過最誇張的是有民眾手指受傷搭計程車就醫,結果竟把斷肢遺留在車上,嚇壞運將。
開計程車三十年的黃姓駕駛說,他最常撿到雨傘,由於數量太多,下雨就當愛心傘送乘客。另一名范姓計程車駕駛表示,曾碰到乘客遺失手機在車內,並接到乘客來電要求送回手機,通常都會送回但要按表收費。

(蘋果日報)
--
微生物基改 二氧化碳變燃料

美國知名基因科學家文特28日宣布,他正在改造一種微生物,這種微生物可把導致氣候變化的二氧化碳變成燃料;能改變世界的第四代燃料可能在18個月內問世。

文特以繪製自己的基因圖譜而名聞於世,他在加州一場科技專業會議中指出,這種微生物會吸收二氧化碳、排出甲烷之類可作為燃料的氣體,是以合成染色體改造基因而成,並非新物種。在場聽眾不乏名人,包括因鼓吹重視氣候變遷問題而獲諾貝爾和平獎的美國前總統高爾。

既有的某些微生物會吸收二氧化碳並排放辛烷,只是排放量太少,不足以作為燃料。

文特說,這些微生物只要經過基因改造,即可提升二氧化碳吸收與辛烷排放,當前的難題是不易從空氣中取出高濃度二氧化碳來餵這些微生物。

文特表示,替代性生質燃料是第三代燃料,下一步是利用會吸收二氧化碳並排放甲烷等氣體的微生物來生產第四代燃料。他說,以新一代燃料取代整個石化業,成為能源主要來源的目標「並非好高騖遠」。

文特說:「我們有2000萬個我稱為未來設計元件的基因,我們唯一的限制是我們自己的想像力」。

文特看好基因改造微生物的未來發展,正研究以微生物生產抗流行性感冒與其他疾病的疫苗。這些改造過的微生物都被植入「自殺基因」,一旦跑出實驗室,就會在自殺基因作用下死亡。

(聯合報)
--
吃碳生能源 新種生物將問世

美國生物科技先驅克雷格.文特(Craig Venter)2月28日宣布,他領導的團隊正在培養一種既能消耗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又能生產甲烷等燃料以取代石油的生物,他稱之為「第四代燃料」(fourth-generation energy)。

現年61歲的文特在加州蒙特雷市的「科技、娛樂與設計會議」(TED)上披露這項革命性計畫。文特是人類基因體定序完成的頭號功臣之一,近年來致力於運用 人造基因來創造「合成生物」(synthetic organism),主要功能就包括吸收二氧化碳與生產替代性能源。

文特說:「我們預計再過1年半,第四代燃料就會問世,製造它的生物以二氧化碳為能量來源…我們的目標是取代整個石化工業,成為主要的能源供應方式。」

文特並沒有透露計畫細節,只說他的作法將是改造現有的生物,而不是創造全新的生物。他強調研究團隊有2000萬種基因可以運用,來設計與調整生物的特定功能。除了消耗二氧化碳與製造能源之外,還可以培養預防流行性感冒等重大傳染病的疫苗。

研究人員會在這類合成生物中植入「自殺基因」,因此它們就算逃出實驗室,也無法在外界存活,更不會造成災害。

目前已經有若干生物可以自行製造辛烷,不過生產規模太小,無法商業化運作。此外,如何從大氣層吸取高濃度的二氧化碳來餵食這類生物,也是技術上的一大考驗。文特的團隊是否能克服這些挑戰,各方將拭目以待。

(中國時報)
--
抗暖化人造生命 專吃二氧化碳

曾繪製出自己基因組的美國科學家凡特二十八日說,他正在創造一種生命形式,能吃掉會破壞氣候的二氧化碳,之後還能製造出燃料。

吃二氧化碳 排出辛烷

凡 特在加州蒙特瑞的「科技、娛樂暨設計大會」(TED)上,宣佈自己可能改變世界的「第四代燃料計畫」。他說:「我們的目標不過分,就是希望讓石化工業走入 歷史,成為能源的主要來源之一。」現場來賓都是一時之選的社會菁英,包括全球暖化鬥士、美國前副總統高爾與Google共同創辦人佩吉。

凡特說:「我們大約一年半就會擁有第四代燃料,而二氧化碳就是燃料的原料。」他指出,做法是將簡單的有機體透過基因工程改造,以製造出疫苗或被當成廢氣的辛烷燃料。

生質能源是可代替石油的第三代能源。凡特說,下一步是找出能以二氧化碳維生,並排放諸如甲烷的廢氣的生命型態,作為燃料。他說:「我們有二千萬個我稱之為未來設計元件的基因。我們現在只怕自己想像力不夠豐富。」

凡特的研究團隊利用合成染色體來修改已存在的有機體,而不是製造新生命。現有的有機體能產生辛烷,但其數量仍不足以供應燃料。

第四代燃料計畫

凡 特說:「如果它們能以我們所需的規模製造出物質,地球將會是一個甲烷星球。規模才是關鍵,這是我們為什麼必須用基因改造的方式來設計它們。」他強調,針對 會製造辛烷的有機體,可以用修改基因的方式,增加它們所吃掉的二氧化碳及排放的辛烷量。困難不在於設計有機體,而在於從空氣中萃取高濃度的二氧化碳來餵飽 這些有機體。此外,科學家還將「自殺基因」注入到活著的有機體,萬一它們離開實驗室,就會自我了結生命。

(自由時報)
--
免洗內褲 4成含螢光劑

出門在外有習慣穿免洗內褲的消費者要注意了,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昨天公布抽驗市售拋棄式免洗內褲結果,高達四成都含有螢光劑,容易引起過敏反應,包括旅寶、康那香等知名品牌商品都不合格。標準局已要求業者下架回收,並積極改善。

棉質免洗內褲由於價格便宜、穿過即可丟棄,攜帶和使用便利,是不少民眾旅遊、出差的必備用品。不過,標準局在各大賣場、藥局等通路抽驗發現,不合格率竟高達四成。

標準局一共抽驗廿件市售免洗內褲,有八件驗出可遷移性螢光物質,就是所謂的螢光增白劑,容易造成民眾皮膚過敏症狀。標準局副局長王正輝說,廠商添加螢光增白劑,主要是為增加產品的潔白度,增加賣相。

標準局表示,這次驗出含可遷移性螢光物質的八件免洗褲,都是越南製造,且不乏知名品牌如旅寶、康那香等。王正輝表示,可先將衣物清洗再使用,但要小心螢光增白劑可遷移的特性,避免與其他現有衣物混合清洗。

(聯合報)
--
穿了就癢 4成免洗褲含螢光物

經濟部標準局抽驗國人旅遊常使用的拋棄式免洗內褲,發現包括旅寶、康那香等知名品牌在內,約四成巿售商品含有「可遷移性螢光物質」,即螢光增白劑,易造成具過敏體質的民眾使用後,出現皮膚過敏症狀。

標準局副局長王正輝強調,對於不合格商品,標準局將依「消費者保護法」規定,要求業者立刻下架回收,並限期改善或予以銷毀。

隨著國人從事旅遊活動日益頻繁,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免洗內褲的使用率愈來愈高,為關心消費者使用安全,標準局特別到各大賣場及藥局等銷售地點抽購二十件市售免洗內褲。

抽驗結果發現二十件商品中,有八件檢出螢光增白劑,不合格率高達四成;另有十六件未標示完整的生產製造商名稱、電話、地址及製造日期等資料,不符合「商品標示法」,不合格率高達八成,足以影響消費者權益。

這次被驗出內含螢光增白劑的產品全是來自越南,王正輝說,廠商會加螢光增白劑,主要為了增加產品的潔白度與賣相。

惟標準局並不鼓勵民眾將免洗內褲先清洗後再拿來使用。王正輝說,民眾若為減少螢光增白劑的傷害,特別用洗衣精洗過,小心其「可遷移」的特性,會讓其他一同清洗的衣物也被沾染到。也就是說「污染範圍」會因此擴大。

標準局提醒消費者選購免洗內褲時,應注意檢視商品上生產製造廠商及進口商名稱、電話及地址、生產國別、成分、製造日期等標示是否清楚,切勿購買無中文標示或標示不完整商品,以確保使用安全。

(中國時報)
--
免洗內褲 4成含螢光劑

大賣場販賣的拋棄式內褲竟有螢光物質。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近日於台南大賣場及藥局進行「拋棄式免洗內褲」抽驗,有四成遭檢出含有「可遷移性螢光物質」,接觸人體會致皮膚過敏。其中遠百愛買與家樂福等量販店也查出賣螢光物質商品,標檢局已要求廠商下架回收。
標 檢局在台南縣抽測二十件市售拋棄式內褲,當中有八件檢出「可遷移性螢光物質」,不合格率佔四成。其中台南永康愛買量販販售的「貼身小品便利褲」、「一手包 便利褲」,家樂福量販店販售的「旅寶」女用免洗褲,都被檢出含有螢光物質,其中「旅寶」女用免洗褲售價一百四十九元,是此次抽測商品最貴的。

賣場:會下架回收
標檢局副局長王正輝說,廠商為讓產品白亮,常添加螢光增白劑,依規定,衣物接觸皮膚的地方不得含可遷移性螢光物質,因會導致皮膚過敏,「已要求廠商回收下架並銷毀。」
遠百愛買台南永康店值班主管陳先生說,總公司會依規定下架。家樂福行銷副理林夢紹也回應,會下架回收。民眾陳先生表示,以後會穿可換洗的一般內褲比較安心。

含可遷移性螢光物質的拋棄式內褲
.遠百愛買量販店貼:身小品便利褲、一手包便利褲
.家樂福量販店:旅寶(女用)純棉免洗褲
.丁康公司:喜多男仕免洗褲
.弘北百貨:阿魯巴(女用)抗菌棉褲、康棉(男用)便利棉褲
.永康藥局:康那香好方便(女用)免洗內褲

(蘋果日報)
--
雪花隨風飄 細菌到處跑

一項新研究說,從天上飄下來的美麗雪花,裡面藏了大量的細菌。

大部分的雪和雨是在高空寒冷的環境下形成。大氣學家早已知道,在大部分情況下,溼氣需要附著在某些物質上才能凝結。

現在,一項新研究顯示,所謂的核化物(nucleatr,讓水氣凝結的物質),竟有極大部分是細菌,會造成植物病變。

美國路易斯安納州立大學生物學助理教授克里斯特納說:「到目前為止,細菌是自然中最活耀的冰核(ice nuclear)。」

克里斯特納和同僚從南極、法國、美國蒙大拿州和加拿大的育空地區採集雪花樣本,在最新一期「科學」期刊上發表他們的研究報告。

克里斯特納說,在一些採樣中,85%的凝結核是細菌。細菌最多的雪花在法國,接下來依次是蒙大拿州、育空,連南極的雪花也有較少量的細菌。

雪花中最常見的細菌是丁香假單胞菌,會引起幾種植物的疾病,包括番茄和豆子。

(聯合報)
--
陽明山花季 賞花人數新低

「又 冷又下雨的爛天氣,誰還有興緻上山賞花?」一年一度的陽明山花季,今年由於開年以來,台北地區幾乎都是又濕又冷的天氣,使得上陽明山賞倦遊客人數迄昨天為 止,只有約60萬人次,創下花季有史以來賞花人數最少的紀錄,公車業者搖頭興嘆,也有遊客表示,爛天氣使百花也飽受摧殘,影響遊客興緻。

台 北市公園處主任秘書高道涵表示,今年陽明山花季,從2月2日起至昨天止,據估計上山賞花人數約只有60萬人次,比去年同期至少80萬人次,相差甚多。陽明 山花季以前參觀人數動輒超過百萬人次,今年讓許多園藝人員不禁慨嘆,忙了一年,好不容易等到花開,卻沒人欣賞,白忙一場。

大都會客運公司副總經理簡有政表示,該公司經營260、紅5 、126、127等四線往陽明山公車,花季迄昨天止,四線公車總運量只有30多萬人次,一天約只有不到2萬人次,有些班車甚至都只載不到10人,實在很冷清。

(聯合晚報)
--
數學家:威力中頭彩 機率等於零

威力彩連11摃,什麼時候才「開胡」?教授機率統計的數學專家說,威力彩號稱中獎機率為2200萬分之一,機率「幾乎是零」,想中大獎只能「碰運氣」;明星高中的數學老師也說,想中頭彩已非關機率,「一切都是命」!

威力彩頭彩上看10億元,前師大數學系教授黃登源卻一點也不心動,他從來不買彩券,因為中獎機率「幾乎是零」,他說,各種彩券和賭博只有極少數的幸運兒中獎,一直玩下去絕大多數都是輸家。

黃登源表示,只有中獎機率在5%以上時,才值得投資買彩券,然而台灣各種彩券的中獎機率幾乎是零,當機率太小時,就沒有規律可循,完全是碰運氣。就像你走在路上時,什麼時候會被鳥大便打到一樣,也是無法預測。

有些包牌客認為買得越多,中獎機率越大;黃登源則認為,買得越多,風險越大。他說,中獎與否,完全是碰遇氣,建議買個一兩張好玩就可以,他自己則是從來不買彩券。

台北市建國中學陳姓數學老師說,他從不買彩券,因為「機率沒有參考價值,能不能中獎,完全都是命!」

他表示,威力彩頭彩中獎機率2200萬分之一,是假設買2200萬次後,會有一次中獎機率,他認為那只是平均分散算出來的「理想值」,完全沒有參考價值。
--
威力彩連11摃,創下電腦彩券開賣6年多來頭彩連摃紀錄,中華民國彩券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林俊福認為威力彩中獎率低,加上發行銀行宣傳不夠,很多消費者都不知道怎麼玩,尤其是包牌的金額太大,許多人反而不敢下注。

林 俊福說,威力彩購買率雖然比小樂透高,又累積這麼高的頭獎彩金,但事實上購買的消費者也知道中獎率太低,「買了也是白買」,尤其每注100元,還是讓消費 者覺得太貴。北市一名經銷商說,威力彩頭獎中獎率為2200萬分之一,就機率來算,單期銷售額要達到22億元,才可能開出頭獎,所以目前為止,以目前每期 投注金額約3至4億元估算,開出頭彩的機率大約只有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

頭彩機率低 國人偏好自選有關

根據過去國人購買電腦型彩券的行為來說,電腦選號與自選號的每期分布率,對於頭彩能否開出影響相當大,一般來說,若電腦選號超過50%以上,購買金額又能夠超過一定門檻時,頭彩開出的機率就很高。

以 49選6的大樂透(每注50元)分析,頭彩中獎機率為1400萬分之一,也就是全部號碼的排列組合將近1400萬組,因此若單期銷售金額超過7億元的時 候,以常態來說,幾乎所有排列組合都會出現,因此開出頭彩機率幾乎百分之百。不過,依照今年大樂透開獎紀錄觀察,銷售金額將近2億元時,就有頭彩中獎者, 其原因在於購買人的選號行為。

由於電腦選號是隨機情況,因此排出的組合較難預測,依常理推估,電腦選號組數分布會以常態落點出現。而自選號則是由購買人從49個號碼選出6個號碼,通常自選者會參考明牌推薦,排列組合容易集中在某個區塊,因此若單期自選號比例有超過45% 時,頭彩的開獎機率也就降低。

同 樣情況類推到威力彩,威力彩(每注100元)頭彩中獎機率為2200萬分一,也就是全部情況排列組合為2200萬組,單期若能超過22億元的銷售金額,常 理來說幾乎所有的排列組合都會出現,因此頭彩有很大的機率會開出,但以目前銷售金額最多4億餘元,僅有四分之一左右的號碼覆蓋,再加上有40%偏好自選, 使得號碼組合更為集中,也讓頭彩連連摃龜。

(聯合晚報)
--
少子化效應 兒科醫師大減

台灣進入「少子化」的社會,七年間,未成年人口減少近一成,小兒科醫師減少幅度更大,將近三成。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今天呼籲,孩子變少,個個都是寶,政府應該增加兒童醫療的投資,不要讓孩子生病找不到兒科醫師、吃不到兒童藥。

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舉辦「現今健保制度下兒童醫療與保健的困境」研討會,羅東聖母醫院院長呂鴻基針對少子化社會的兒童醫療保健議題,提出建言。

呂鴻基指出,在2001年時,十八歲以下人口約有六百零三萬人,到了2006年,剩下五百四十一萬人,降幅為百分之九點八;同期間代表小兒科新血的全台兒科住院醫師人數從一百九十四人減少為一百三十九人,降幅達百分之二十八。

「辛苦、不賺錢是年輕醫師不愛兒科的因素之一」,呂鴻基解釋,健保的兒科醫療給付不足,投資在老人身上的錢遠超過兒童,兒科的醫療糾紛又相對多,兒科住院醫師常半途轉向家醫科、內科,如果兒科新血持續流失,未來照護台灣之子的醫療人力將供需失衡。

目前台灣未成年人的死亡率是歐美國家的二到三倍,呂鴻基認為要促進兒童醫療保健品質,政府應該多編列相關預算,制訂「母子保健法」照顧孕婦及兒童,提高生育率,改善兒童的養育環境。

與會的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理事長吳文豪、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林口長庚兒童醫院長林奏延等人也倡議,政府應保障兒科醫師從事兒科醫療,以健保給付實質鼓勵使用兒童專用藥劑,並且擴增兒童預防接種項目,跟上國際潮流。

(中央社)
--
中山高內湖路段 最容易肇事和塞車

「塞、塞、塞」,統計指出,廣播通報案件中,以車多擁擠情形最多,佔二二.二五%,而國道最易壅塞路段及十大易肇事路段全部集中在國道一號中山高速公路,北上內湖成功路段最易塞車,南下台中交流道則為易肇事路段之首。

警察廣播電台昨日公布去年○八○○-○○○一二三免付費路況通報專線指出,一年內共有廿七萬四千九百一十九筆通報案,其中,大台北地區佔多數,共有十五萬七百零五筆,其次是高雄地區有六萬四千三百五十四筆,顯示交通較大的都會區仍是發生路況較多的地區。

警察廣播電台總台長沈伯陽指出,通報案件中又以「車多擁擠」最多,共有六萬一千一百七十九件(占二二.二五%),其次是「路面有散落物」四萬五千八百件(占一六.六六%)、發生「車禍」三萬四千四百零一件(占一二.五一%)。

警廣根據去年一至十二月聽眾通報的路況分析排列出「國道高速公路十大易塞車路段」及「國道高速公路十大易肇事路段」,上榜路段全部集中在國道一號中山高速公路。

易雍塞路段前三名依序為北上十七公里內湖成功路交流道路段、北上六十五公里平鎮系統交流道、北上廿五公里台北重慶北路交流道。

易肇事路段則以南下一百七十八公里中港交流道排第一,其次是北上六十二公里中壢交流道、北上一百七十四公里大雅交流道。

(中國時報)
--
國道內湖最塞 中港車禍多 警廣分析去年路況 國道一號包辦易塞易肇事

警 察廣播電台昨公布去年民眾通報路況分析,二○○七年國道易壅塞和易肇事路段全由國道一號包辦,其中塞車第一名為國道一號內湖(成功路)交流道北上十七公里 處,每逢上、下班就成大停車場;車禍最多的是台中(中港)交流道南下一百七十八公里處有四十一件,官方估計去年該路段約有二死、九傷。

數據說話
警廣總台長沈伯陽表示,易壅塞路段的第二、三名分別為國道一號平鎮系統交流道北上六十五公里處、台北(重慶北路)交流道北上二十五公里處;易肇事路段的第二、三名分別為中壢交流道北上六十二公里處和大雅(中清)交流道一百七十四公里處。
高速公路局交管組代理組長康志福說,根據高公局交控中心統計,國道一號除行經內湖、台北等都會區路段會常態性塞車外,五股到楊梅、中壢段塞車情況也很嚴重,主因是上下班通勤用路人借路國道,造成地方短程車次和國道中長程車流匯集。

桃園機場段死傷最多
高公局表示,將加強提供國道即時壅塞和肇事訊息,提醒用路人提早改道。
易 肇事路段部分,康志福說,國道公路警察局提供資料和警廣公布的前三名有落差。國道公路警察局分析易肇事路段為國道一號桃園機場路段,一年約有六百多件車 禍,有三人死亡、十人受傷;其次為圓山到三重路段有五百多件車禍,死亡四人、受傷九人;第三名為五股到泰山路段,車禍件數有近四百七十件,二人死亡、十五 人受傷。
康志福表示,警廣的分析基礎是民眾通報件數,警廣排名較前的易肇事地點,可能會有同一事故地點發生不同民眾重複通報的問題。他說,警廣公 布的易肇事和易壅塞路段多為交流道附近,確實值得民眾注意,因為上下匝道極易發生車輛匯流和搶道狀況,不但容易壅塞,發生事故機率也偏高。

「被逼提早出門上班」
民眾陳小姐抱怨,上下班都會經過內湖交流道,但因為經常塞車,「逼得我每天都得提早半小時出門,才不會遲到,實在很累人。」
交通運輸管理專家、明道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藍武王分析,易壅塞路段都是都會區通勤車輛使用多的路段,國道就算拓寬也沒用,一旦拓寬讓路更好走,只會吸引更多通勤車次擠上國道,惟有改採里程收費,用路人上國道按走多少收多少,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2007國道10大壅塞路段
註:以用路人向警廣通報的塞車次數排名。警廣上次發表統計數據約為5、6年前,因電腦資料已刪除,無法提供比對。



2007國道10大易肇事路段
排行/易肇事路段
1.國1台中(中港)交流道南下178公里處
2.國1中壢交流道北上62公里處
3.國1大雅(中清)交流道北上174公里處
4.國1鼎金交流道北上和高雄交流道間
5.國1中壢交流道北上63公里處
6.國1大雅(中清)交流道南下174公里處
7.國1楊梅交流道北上69公里處
8.國1彰化交流道南下198公里處
9.國1平鎮交流道北上與幼獅交流道間
10.國1豐原交流道南下168公里處

(蘋果日報)
--
最冷的二月 均溫創廿年新低

今年農曆春節前後接連侵台的寒流,不但使澎湖出現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寒害,也使今年二月成為台灣地區自一九八七年以後最冷的二月,平均氣溫較歷年二月平均值低攝氏一.四八度。

中央氣象局昨日統計分析去年十二月到今年二月的氣候表現,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指出,大家雖然都覺得上個月很冷,但去年十二月到今二月(統計到二月廿八日) 的平均氣溫卻仍有十八.四度,較氣候平均值高○.四度,也是台灣地區自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到一九九八年二月以來,連續十一個偏暖的冬季。

吳德榮表示,相較於二○○六年十二月到二○○七年二月的冬季平均氣溫高達十九.四九度、是台灣地區第二暖和的冬季,這個冬季均溫下降幅度確實非常明顯,最 主要的關鍵在於今年農曆春節前後接連有寒流來襲,持續到昨日仍有大陸冷氣團存在,使今年二月均溫下降到十六.三二度,較氣候平均值低一.四八度。

氣象局分析,今年二月均溫是台灣地區自一九八七年以後最冷的二月,在歷年二月排名第七低溫。但一九八六年二月曾出現更低的十五.八度均溫。吳德榮指出,今年一到二月的氣溫變化確實非常明顯。

對於國內外有部分學者,將今年二月在北半球造成的酷寒現象歸咎於從去年秋天持續至今的反聖嬰現象,吳德榮表示,今年一月全球陸地平均氣溫較氣候平均值低 ○.一度,是地球自一九八二年之後,第一次低於百年氣候平均值,但這種現象是否與反聖嬰有關,仍有待後續觀察研究。

以台灣為例,過去在反聖嬰年的冬季,有六成的機率會出現較強的東北季風、降雨量偏少的現象,但這個冬季在台灣,東北季風確實有比較強,不過,累積降雨卻接 近正常,跟反聖嬰年的冬季氣候有點不一樣,吳德榮認為,若說今年二月偏冷是因為反聖嬰,也不全然是如此,只能說有點貢獻吧!

(中國時報)
--
2月均溫16.3℃ 22年最冷

冷颼颼
中央氣象局昨表示,上月平均氣溫只有攝氏十六點三度,比歷年均溫低了一點五度,是二十二年來最冷的二月。氣象局預測本月還會有低溫,今起大陸冷氣團南下,未來一周都是乾冷天氣,沿海空曠地區可能再出現攝氏十度低溫。

後天低溫下探10℃
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昨說,這個冬天因大氣環流異常,北方冷高壓勢力強大,加上反聖嬰現象間接作用,使氣溫比前幾年還低。今年二月平均溫度創一九八七年以來新低,在近六十年的二月氣象紀錄中排第七冷。
吳德榮提醒,厚重衣服還先不要收起來,本月不排除還有寒流出現。今大陸冷氣團南下,中部以北低溫只有攝氏十一度,「下周一至周三更有強烈大陸冷氣團,各地早晚低溫下探攝氏十度,日夜溫差大,要等到下周四白天開始氣溫才會逐漸回升。」

(蘋果日報)
--
一氧化碳中毒 後遺症嚴重

若錯過6小時治療黃金期,病患可能會有失憶、失禁、憂鬱等神經或精神方面的問題。

今冬特別冷,家家戶戶緊閉門窗禦寒,但一氧化碳中毒的個案也因此特別多。醫師提醒,若在洗澡後,感覺頭暈、頭痛、全身無力或想嘔吐,須提防可能是一氧化碳中毒,應立即到通風的環境,另外室內可加裝一氧化碳偵測器,以達預警效果。

★腦部、心臟缺氧傷害明顯

台北榮總毒物科楊振昌醫師指出,一氧化碳無色無味,人很難感覺偵測出來,但進入體內後,它與血紅素的親合力為氧的200多倍,因此很快取代血紅素的氧氣,導致組織供氧量不夠,特別是腦部、心臟、及肌肉,因耗氧量高,缺氧的傷害會更加明顯。

一氧化碳中毒早期症狀類似感冒或胃腸炎,有時產生頭痛、頭暈、嘔吐、全身虛弱無力等症狀,因此很容易被忽略。一氧化碳中毒後會導致全身性的缺氧,引起中毒者昏迷,也無力逃出中毒的環境,因此導致更嚴重的缺氧毒性。

★高壓氧快速增加氧氣供應

楊振昌表示,目前對於一氧化碳中毒的最佳治療,除了迅速將病患移開中毒現場外,就是以100%的氧氣、或高壓氧在短時間內增加氧氣供應量,以改善缺氧症 狀。100%的氧氣可將一氧化碳滯留在體內的時間,由一般的6小時減為1小時;而高壓氧則可進一步縮短至20幾分鐘,因此可以有效治療中毒。

不過,高壓氧是目前治療一氧化碳中毒最有效的方式,但如果中毒太嚴重或太久,例如超過6小時以上,因為錯過治療黃金期,病患仍可能有失憶、失禁、走路不穩、巴金森氏症、四肢不自主運動、憂鬱症,甚至變成植物人等神經及精神方面的後遺症。

醫師呼籲,要避免一氧化碳這個「隱形殺手」,在寒流來襲時,熱水器或瓦斯爐應置放在通風場所,並避免在室內燒炭取暖。

另外,在洗澡時或之後突然產生頭暈、頭痛、或其他類似感冒的症狀,特別是有多人產生相似的中毒症狀時,一定要立即開窗並停用熱水器。室內如有可能,也可加裝一氧化碳偵測器,以達預警效果。中毒嚴重者則應盡速就醫,以免產生後遺症。

(中國時報)
--
該/張大春

「該」是一個再尋常不過的形聲字,一邊兒是表義的形符(「言」),一邊兒是表聲的聲符(「亥」)。以許慎《說文》書寫慣例而言,「該」就是個「?言亥聲」 的形聲字。某些文字學家認為:形聲字的聲符不應該擔負意義,也有些文字學家的意見恰恰相反。然而,若以《說文》所載之本義「軍中約也」來看,右邊這個 「亥」(字形古與「戒」相近而相通)也總還是表達了一部份的意義:在軍中,人人相互戒懼的一種語言,為之「該」。

我的疑惑是:既然亥字、戒字相通,為什麼在古籍之中「該」字沒有一處與「誡」字相通假呢?「該」字有將近二十個意思(廣博、包容、擁有、大概、充分、應 當、管理、欠…… 等等),從未借用「誡」字表達過;而「誡」字所有的警告、戒備、囑咐、戒律等意義,也從未借用「該」字表達過。即使「軍中約」這個解釋成立,說它是因為 「亥」、「戒」古字相通這個說法仍可存疑。

我以為整個來歷還是要從「亥」這個聲符看起。「亥」,是一個象徵土地之下草根亂竄、土 地之上冒出一點強韌生機的字,造字者選擇「亥」為「該」字的聲符,是要以語言的申述來表達約束的效果──約束的語言猶如壓覆草根亂竄的大地,在土壤中四處 萌生的草根在地面上卻形成簡單且一致的莖葉之形。

每當我教訓孩子:「把該吃的份量吃完。」「把該收的玩具收好。」「該睡覺了!」「該練琴了!」都涉嫌偷渡一種情境:讓明明是出於自己意志的指令,變成是出 於冥冥中一個比我的意志更高、更堅定的規律(一如我們常常使用的「天經地義」),必須服從。質言之:我們使用「該」這個字的目的,是藉由將指令客觀化,來 遂行語言的約束。

忽然有一天,我碰到了不一樣的解釋。

小學一年級的國語可本裡出現了那個版本眾多、歧義紛紜的童話。夏天的時候,小螞蟻們辛勤地工作,儲存糧食;小蟋蟀卻在盡情地玩耍、歌唱。直到冬天來了,由 於沒有存糧,眼見就要餓肚子,蟋蟀祇得去向小螞蟻告幫。這是個勸勉人辛勤工作、勿貪嬉戲的寓言,看似無多奧義。在課文之外,孩子還得回答一些延伸性的問 題,比方說:如果你是小螞蟻,你會怎麼做呢?

張宜用她那筆迤邐歪斜的注音符號寫道:「我會把蟋蟀留下來,然後跟牠說:『以後該做的事要做到,不該做的事要等該做的事做完再做。』」

「明明是不該做的事,為什麼還要做呢?」我忍住笑,故意問她。

六歲的孩子已經能夠輕易地發現大人如何藉由看似不經意的問題來嘲弄他們,張宜立刻白我一眼,說:「就是因為有該做的事,才會有不該做的事;該做的事做完了,就沒有不該做的事了。你連這點道理都不懂嗎?」

張宜對於唱歌這件事是充滿同情與理解的,如果小蟋蟀唱歌(而不存糧)是一個錯誤,那也不能逕行禁止唱歌,唱歌之「不應該」,祇不過是基於「存糧」之應該。易言之:「不應該」居然是「應該」的產物。

看來螞蟻和蟋蟀的故事還真是可以引伸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種抽象度極高的哲學命題上去的。而那個「該」字,似乎也沒那麼「該」!

(中國時報)
--
見樹不見林的公衛研究/劉介修(台灣大學衛生政策研究所研究生)

報刊國家衛生研究院「健保十年」的評估報告,指出東部人比台北人平均壽命少了將近十歲,健保不但沒有大幅提升民眾的壽命,同時也沒有縮小區域間的健康差異。該研究的結論指出問題在「預防保健」以及「生活型態是否健康」。

該研究刊於《美國內科醫學會雜誌》,相信這個「台灣經驗」提供了因為「全民健保」興辦與否爭論不休的美國大選更為有力的「說辭」。然而危險的是,這套「說 辭」事實上只把事情說了一半。關於生活在不同區域人們的健康差異,從「生活型態」來解釋,事實上無法掌握健康不平等的本質和根源。

當健保普及全民,醫療資源與可近性的問題獲得了相當的解決之後,為何東部人和台北人的健康差異還是如此巨大?

我們通常認為不同區域和階層人們的健康差異,來自於其不均衡的醫療資源,因此只要改善了醫療資源的可近性,人們的健康便能獲得改善,區域間的健康差異也會縮小。這種迷思讓我們拚命地擴充醫療資源,花蓮的人均醫療資源事實上已經大幅超越西部的縣市。

不斷擴張的醫療體系,不但無法許諾人們更好的健康,而擴張之後的競爭、利潤取向的醫療,更可能成為人們健康問題的根源。其實,美國正是一個最好的例子。美 國是世界上花了最多錢在醫療上頭的國家,他們有著世界上最高超先進醫療技術和儀器,然而美國人的健康卻始終無法和他的敵人,被說成貧窮落後的古巴相比。

台灣「健保十年」的評估研究,一方面回應了「醫療」的虛妄傳說,另一方面卻給出了一個表面的解答。人們的健康不平等絕對不是憑著醫療資源分析,或者指責民 眾的「不良生活習慣」就能得到答案。英國一項針對公務員的大型社會流行病學世代研究即指出,不同職級公務員的健康,正如他們的職級差異一樣,呈現了一個階 梯式的等級:越高職級者越健康,越低職級者越容易生病,也越早死亡。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健康差距無法被我們一般所假定的「不良生活形態」來解釋,如吸 煙、飲食和運動等。

社會才是讓人們生病的根源,也是許諾健康的解藥。「不良的生活形態」事實上根源於每個區域和階層人們的社會條件:不良的勞動條件所帶來的階級健康差異,以 及不適切的區域和城市發展所帶來的區域健康差距,既無法透過醫療資源的不斷擴充來補救,或者透過不斷的「衛生教育」而預防。東部始終攀高的事故傷害死亡 率,背後說著的正是危險的工作、交通與居住環境帶來的健康風險。

健康不平等的研究讓我們重新「看見」那些被遺忘的人們,以及藏在疾病和死亡背後的不平等社會結構。這個重新看見的過程,不能只停留在每人可以分配到多少醫 師,幾張病床而已;更不只是譴責個別的受害者「不良的生活形態」就宣告完成。天底下沒有一種醫療體系可以彌平逐漸加劇的社會不平等帶給人們的健康威脅;而 各種個別式的「預防保健」以及譴責受害者「不良的生活形態」,更是見樹不見林,將人的「生活形態」從其社會處境中抽離開來。

人們的疾患是病態的社會關係的產物。唯有更為公平、正義的社會關係才能允諾人們更好的健康。而醫療體系的品質和配置、以及人們的「生活形態」,正是這個社會關係的反映。不斷地強調個人的「預防保健」將成為政府卸責,人們無視社會不正義的脫罪之辭。

(中國時報)
--
電子媒體才真的鎖國/許又方(東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常聽電視新聞用「鎖國主義」來批判政府的大陸政策,但仔細收看島內的電視新聞,會發現真正患了「鎖國症候群」的,似乎是媒體本身。

科索沃宣布獨立的事件,筆者積極追蹤了數日,但除了平面媒體有若干的報導及評論外,電視新聞幾乎付諸闕如,偶爾有零星提及,也往往稍縱即逝,要再看到它下 次浮現螢光幕,恐怕要等到抓狂。因此,筆者只能透過CNN、BBC及網路上其它國際傳媒去深入理解此事的來龍去脈及後續發展。試問,若不懂外文者該如何是 好?科索沃獨立對急欲成為國際社會一員的台灣而言,不重要嗎?

若再說到其它的國際性、且與台灣有關的新聞,電視媒體就更令人失望了。一周前,由數位美國前官員及東亞戰略專家所組成的「台灣政策工作小組」發表了《對台 政策報告》,其中提到幾點相當關鍵的對美政府建議事項,諸如肯定台灣在科技、經濟與政治民主上居亞洲領先位置的成就,確認台灣本身在東亞戰略中的重要性, 因此不應將她視作美中關係下的附屬品。這份報告的內容十分多元且值得深入分析,可惜的是,電視新聞不是沒提到,便是只做了草草的「報導」,筆者守著某家批 評政府對外政策最烈的新聞台,近一個小時沒提到半句與此則新聞有關的字眼。

至於研究兩岸關係知名的美國學者葛來儀(Bonnie Glaser),在二月十五日華府的一場研討會中提出大陸學者對此次台灣總統大選的研究報告(其中指出馬英九與謝長廷的差距將只有百分之六),不知是筆者孤陋寡聞或是緣慳一面,看電視時都沒見著任何報導。

上述所提及的新聞,雖然都在國外發生,可歸為「國際新聞」,但無疑都與台灣息息相關,甚具區域性,但電視新聞不是不提,就是簡單掠過,不見深入報導。連跟 咱們很有關係的新聞都不積極處理了,那些「看似無關」的國際要聞,又怎可能沾到一點邊?甚至經常嚷嚷要政府開放兩岸政策的媒體,也很少見其認真報導過中國 的現況及問題,讓台灣百姓了解我們到底是在跟什麼樣的人打交道,是朋友還是敵人?質言之,不管主張統或獨,總該都要先對對方有些理解吧?

據調查,多數現代人對超過一千字的敘述便覺不耐,以致報紙愈來愈少人看(對新聞深度掌握也就愈來愈弱),電視媒體於焉成為民眾接收資訊最便捷管道。但那些 擁有絕佳優勢的電視新聞台顯然沒有善加發揮其功效(甚至是責任),老是把焦點集中在政黨對峙、社會事件及演藝八卦上,然後鎮日循環重複,對閱聽人展開疲勞 轟炸(有時雖會有些點狀性節目報導國際要聞,但實在不成比例,更可惡的是,還會有假新聞)。連最紅最ㄏㄤ的政論節目,也只管把自己封閉在「藍綠對決」上, 信口開河不管是非地抨擊立場相左的人,至於其他事情,似乎與我無關了。也難怪,台灣百姓對國際情勢、自身認同的「常識」會愈來愈低落、膚淺,因為負有傳播 知識之責的電視媒體患了「鎖國病」呀!

(中國時報)
--
京都幻聽/李明璁

旅行回來後,不知為何我經常感覺到,一些幽微的聲音,在右耳窩裡細細共鳴著。本以為是工作太累,暫停休息就好,沒想到靜定下來時,情況更加明顯。

在清晨的研究室,我聽到咖啡館裡極小聲卻又清晰存在的音樂與交談。明明走在柏油路,我卻好像感覺踩踏在碎石和落葉上。入夜回到家,不開電視,窗外風吹樹搖地,竟和耳窩裡某種空氣團塊般的「無聲之聲」,凝結在一起,迷濛輕響。

助理說,可能是什麼東西掉進了耳裡?也許我該去看個醫生,但在這之前,如此異常奇妙的聽覺感受,其實卻魅惑著我:那些有一搭沒一搭共鳴著的聲音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明明阻礙了此刻聆聽,我卻感到一種神秘而似曾相「聞」的愉悅。

難道,是因為京都嗎?京都的某種物質鑽進了耳裡,一直沒掉出來。輕輕堵住了。

出發前,雖聽說京都的冬,極寒卻少雪。沒想到,抵達隔天即大雪紛飛,從窗外望去,撲天捲地一片迷幻的白。雪如上天即興吐出的語句,弄混了地表事物的文法。它將千年古都的敘事鋪陳,改寫成一首簡短卻饒富禪意的三行俳句。

以一種舒緩的節奏,雪不間斷地搖擺、飄落;在覆蓋地表的同時,也暫時抹除、或說接管了聲音。於是,萬物寂靜中,慢行在河邊、林徑、巷弄、寺院;腳步沙沙作響,身體與衣服摩擦,心跳連動著呼吸。我製造自己的聲音回應古都的緘默。

然後,又在機遇之鳥停駐的角落,我有幸領受在地人所慷慨分享予我的,屬於他們自己的樂音。比如,某家獨立書店溫暖的角落,我聽到大學教授小松為京都不同場所設計的環境音樂。在Satie印象派鋼琴的調性中,有町屋街廓的線條。

還有那夜,下鴨神社旁毫不起眼的咖啡館「Yugue」。僅只六、七坪的木造老屋二樓,榻榻米上我們二十幾人挨坐一塊。小栗栖先生把燈關了,歌聲滲入所有感 官。漆黑中僅有窗外細雪微光,吉他喚醒了棲息在這古老空間裡的精靈,陌生人的心跳被聽見。宛如一場秘教儀式,信仰是音樂。

坐我一旁的青年名叫琢爾,白天是園丁,晚上搞樂團。他說「今天沒上工,白雪已為花園做了最好佈置」。我瞥見拿著酒瓶他的手,指尖有勤練貝斯留下的繭、指縫裡是經年累月清不乾淨的泥垢。他用破英文說的每句話,都震動著我的耳膜。

最近上網才發現,小栗栖其實頗有名氣,巡迴演唱都有千人聽眾,連誠品唱片都找得到。但我一直誤認,他只是隱居鄉里的吟遊詩人,偶然被我撞見。那不思議的相遇機緣,又如某個太陽西沈的前刻,在京大校區轉角,屋頂繪著三顆大星星的西部講堂,如此魔幻地出現眼前。

雖然那時好冷,卻彷彿有道溫熱聲波,從耳窩裡汩汩流向腦門。肯定是2004年七月十八日那張現場表演CD的餘音,我前夜才戴上耳機被深深震撼。就像唱片評 論所言:「當日講堂爆滿,室溫五十、濕度百分之百的極限狀態裡,空氣稀薄、意識朦朧。音樂催動了異常的集中力與緊迫感……」

諸如此般,自身與他人互相摩擦、取火的各種聲音,在安靜的冬雪之城裡,顯得特別明亮清脆,並像清冷的空氣般穿透一切。或許,也就這麼藏進了耳窩與身體,帶回到了我的日常生活。

難怪,當大家問我京都好不好玩時,我無法簡單回答。總不能神經兮兮地說,你想聽聽我耳裡偷帶回來的聲音精靈嗎?

(中國時報)
--
血管異常骨脫鈣 妙手仁心免腿殘

醫療糾紛讓醫師嚇壞了?中市一名小女生因血管異常連續向十一名醫師求診,竟然沒有人肯為她動手術!

連求11醫師 沒人敢開刀

中市一名就讀小學三年級的莊姓女童,一年前因右腳跛行,就醫檢查發現其右小腿的血管異常,已到盤根錯節的地步,且因血流太過順暢,造成小腿腿骨「脫鈣」,骨頭如同遭侵蝕般,變成跛腳。

病因雖然找出來,卻因手術極可能因大出血而死亡,或傷到神經造成右腳癱瘓,女童的父母帶著她從台北到台中連續向十一位醫師求診,但十一位醫師都建議家長:「先觀察再說」,因為手術的危險性太大了。

中榮唐友文 伸援拒收禮

女 童的父親莊保霖昨天指出,看到女兒右腿肌肉開始萎縮,夫妻倆不忍心女兒再這樣下去,找到台中榮總整形外科主任唐友文,哀求他幫幫女兒。經過唐主任評估後, 同意進行手術,唐是女兒求醫過程中的第十二位醫師,如今手術已經成功,夫妻倆因唐主任拒收任何禮物,不知如何是好,才選擇向本報「爆料」,表達感激的心 意。

中榮整形外科主任唐友文昨天表示,莊小妹的手術確有極大風險,但經過血管磁震造影等檢查評估後,他認為可以進行手術。上週二施行手術,手術歷經七小時左右,輸了五百西西的血,二月廿六日出院返家休養,他很高興有個圓滿的結果。

感恩父母親 爆料當謝禮

他說,如果血管異常的部位是臉頰或重要器官,他也會主張不要進行手術,以免得不償失。不過莊小妹在腿部,如果不施行手術恐將終身跛行、影響日後發育,但手術確有可能大出血、傷及神經、骨膜等造成死亡、右小腿癱瘓等後遺症。

他表示,任何手術都有風險,醫師惟恐好心為病人施行手術,萬一病人過世或出現後遺症,又被家屬控告業務過失致死、致傷,不僅要被判刑,還得賠償巨款,部分醫界人士抱著「少惹麻煩」的心態,其實不難理解。

(自由時報)
--
最新研究/植醇 膽固醇剋星

最新研究指出,每天攝取一點八公克的「植醇」(植物固醇),並連續食用兩週以上,可降低血膽固醇十五%,進而減少二十二%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

人體清道夫 也益心血管

中山醫學大學副校長王進崑昨下午舉辦「植醇調降膽固醇臨床試驗成果發表會」,公布針對「植醇」降低膽固醇成效所做的臨床試驗,共有四十四位膽固醇數值偏高的民眾參與這項計畫。

王進崑分析,「植醇」是一種可在天然植物中找到的微量物質,在結構上與膽固醇十分相似,可以在腸道中與所攝取食物中的膽固醇競爭,和蛋白質、磷脂質結合,降低膽固醇吸收。

王 進崑表示,黃豆、花椰菜、番茄、菠菜、柑橘類、香菇等食物都含有「植醇」;然而,若民眾要從食物中攝取足夠的「植醇」,每天要吃五到十公斤,對於現代人的 飲食習慣而言,根本無法達成。國內外已有業者將「植醇」運用於食用油、乳製品等各類食品,或製成膠囊、錠劑的健康食品。

國泰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羅鴻舜認為,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在二○○五年二月已刊載,「植醇」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也有研究認為,「植醇」可抑制小腸對於膽固醇的吸收,因此,鮮乳內添加「植醇」或許是降低膽固醇的另類選擇。

專家:別迷信單一成份

董 氏基金會營養組組長許惠玉分析,植醇又被形容為「人體清道夫」,但其實食物中有許多成份都可降低膽固醇,包括紅麴、水溶性纖維(燕麥、大麥、薏仁、木耳、 海帶、菇類、黃瓜、胡蘿蔔等)、卵磷脂(黃豆)、多酚(綠茶),此外,納豆也號稱可降低膽固醇,因此,重要的是均衡攝取蔬果,不必過度迷信單一成份。

羅鴻舜建議,民眾預防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還是少油、少鹹,保持規律運動,體重控制在BMI(身體質量指數)十八至二十四;同時,男性腰圍應維持在九十公分之內,女性腰圍維持在八十公分以內。

(自由時報)
--
蔬果「植醇」可降低膽固醇 「像搶車位般」花椰菜含量最高

國內學者昨發表人體實驗結果,指植物中所含的「植物固醇」(簡稱植醇,phytosterol),若每天攝取一點八克,兩周後,血膽固醇可降百分之十五;而蔬果中,以花椰菜、蘋果、番茄等蔬果所含的植醇量最高。

人體實驗
馬偕醫院營養課課長趙強表示,植醇廣泛存在於各種植物中,結構和人類的膽固醇相近,當它進入腸胃道後,會和膽固醇競爭,「就像車子搶車位般」,會減少膽固醇被人體吸收,達到控制膽固醇效果。蔬果所含的膳食纖維也有降膽固醇作用,民眾要控制膽固醇,盡量吃蔬果即能收效。

並沒有減肥作用
中 山醫學大學副校長王進崑昨發表研究指出,這項於去年九月以四十四名受試者完成的實驗發現,受試組連續十周每天喝兩杯二百五十毫升的純脂牛奶,每杯奶中放零 點九毫克由黃豆提煉出來的植醇,即每日攝取一點八公克的植醇,兩周後膽固醇平均下降百分之十五;停止飲用三周,仍能發現受試者膽固醇下降。
王進崑說,膽固醇可分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好膽固醇有益健康,壞膽固醇會囤積在血管,造成心血管疾病,此實驗發現植醇能減少壞膽固醇,對好膽固醇則無影響。研究另發現,受試者的體重、體脂肪沒顯著變化,證明植醇並無減肥作用。

每日吃五份蔬果
王進崑指出,植物雖都含有植醇,但花椰菜為植醇含量較高的植物,不過要吃下約五點六公斤,才可攝取到一公克植醇,番茄則要約六公斤才含一公克,蘋果則要八點四公斤。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則認為,蔬果所含纖維即可降低膽固醇吸收,每天至少吃五份蔬果即可控制膽固醇,而所謂的五份,像未煮的蔬菜滿滿一碗就是一份。

飲食攝取植醇研究結果
◎動物及人體實驗均發現,植醇(phytosterol)有降低壞膽固醇的效果。國內最新實驗顯示,每天攝取1.8公克的植醇,持續2周,約可降低膽固醇15%
◎植醇普遍存在於各種植物中,多吃蔬果,可補充植醇;營養師則指多吃蔬果可使膽固醇獲控制
◎在蔬果中,花椰菜的植醇含量較高,約5.6公斤含1公克植醇;番茄約6公斤含1公克;蘋果約8.4公斤含1公克;柳橙汁約50公斤含1公克

天然蔬果含植醇 防心血管病 國內首份研究指出 風險可降22%

國 內首次將植醇應用在降膽固醇的臨床試驗證實,連續2周以上、每天攝取1.8克的植醇,總膽固醇平均降低14%。植醇是植物固醇的簡稱,在腸道內會和動物性 膽固醇互相競爭,抑制動物性膽固醇被腸道吸收。人體無法自行生成植醇,因此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建議,每日分2次共攝取1.3克的植醇,並搭配低膽固 醇飲食,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先了解 阻止膽固醇吸收 氧化
植醇會取代膽固醇,與蛋白質、磷脂質鍵結,使膽固醇在小腸中的 溶解性變差而成為不可吸收的狀態,降低腸道吸收膽固醇的量,讓膽固醇直接由糞便中排出。美國心臟學會AHA提醒,每個人仍需要膽固醇維持正常機能,建議提 高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並降低飽和脂肪酸的比例。站在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結果來看,除了讓膽固醇被抑制吸收之外,還可阻止體內膽固醇氧化,包括多食用具抗氧 化力的蔬果。

體內防心血管疾病2大機制
原理:所需營養素
抑制膽固醇被吸收:攝取植醇、膳食纖維等
阻止體內膽固醇氧化:攝取維生素C、E、多酚、類黃酮等

有來源
外食族加強攝取
一 般蔬果、五穀等部分天然食物中含有植醇,如玉米、蔬菜、黃豆等,但外食族常沒吃青菜,導致攝取量不足。不過,即使天然蔬果攝取量足夠,植醇仍可能不夠,例 如約要吃6顆的綠花椰菜,才可以攝取到1.3克的植醇。所以現在大多是萃取之後加入牛奶、食用油等,在歐美國家甚至做成錠劑和膠囊的保健食品。

纖維質抑膽固醇
事實上,除了植醇之外,多攝取膳食纖維也可以抑制膽固醇被吸收,例如燕麥、大麥,以及具黏性的蔬菜,像是秋葵和茄子等。而杏仁果等堅果類也已經被證實可以降低心臟病的風險。依照美國心臟學會AHA的建議,如果要預防心血管疾病,每人每天需要吃至少5種不同顏色的新鮮蔬果。

紅麴 蔓越莓降血脂
在特殊食品中,中山醫學大學副校長王進崑指出,有2種特殊食物可降低膽固醇,分別是紅麴和蔓越莓。其中紅麴就與降血脂藥物史達汀類具有相同作用,所以平常可適量攝取紅麴製品。另外,蔓越莓也能降血脂、降膽固醇,可以喝蔓越莓汁、蔓越莓醋或吃果乾。

提醒你
每周可吃2次魚
如果要攝取膽固醇,美國心臟學會AHA建議每周吃2次魚,種類不限,每次的份量大約是1個手掌,因魚類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可減少壞膽固醇堆積,但是不必因此刻意攝取魚油產品,吃不同種類、新鮮的魚即可。

上樓可多爬樓梯
降低膽固醇除控制飲食外,運動也很重要。運動可以改善血中脂肪的濃度,降低三酸甘油酯,增加血液中好膽固醇,減少心血管危機。建議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都要微微出汗才算,上班族可利用爬樓梯,就不必刻意空出時間,但下樓梯時建議搭電梯,減少膝蓋傷害。

專家說 易缺乏族群要額外補充
植醇是穩定的營養素,較少因為光、熱的變化而變質。建議體重過重、血壓高、血脂偏高的人可適量補充,最好以天然蔬果為主,少吃蔬果的人可考慮添加植醇的鮮奶補充。

(蘋果日報)
--
全球最大 北京新航站啟用 耗資千億 搭機經港返台更舒適

為疏運北京奧運期間大批遊客,耗資高達1161億元台幣、歷時3年多興建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三號航站(T3),昨正式啟用。這座號稱亞洲最大單體建築、全球最大單體航站大廈,面積是台灣桃園機場第二航廈三倍多。北京台商則表示,未來在新航站搭機經香港返台將更舒適。

新華網報導,新航站啟用儀式於昨上午約10時30分舉行,由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按下啟用鈕,象徵啟動。而第一架停靠航班,為昨上午8時50分降落、由山東省濟南市飛往北京的山東航空SC115班機,乘客對新航站的氣派外觀與設施印象深刻。
但路透引述機場官員坦承,與鄰近地區的香港、新加坡與吉隆坡機場相比,北京新航站服務水準仍有一段距離。昨更有一批持槍武警穿梭在旅客間巡邏,氣氛也顯得不尋常。

外型如一條巨龍
這 座總面積達98.6萬平方公尺的新航站,設計師即之前設計香港赤鱲角機場的英國知名建築師福斯特(Norman Foster)。由上往下俯瞰,外型宛如一條巨龍。其中T3C主樓一樓為行李處理大廳、候機大廳與貴賓室;二樓是入境大廳、行李提取大廳與捷運站台。三樓 則為出境大廳,四樓與五樓為餐廳。
新航站啟用後,首批包括山東航空、四川航空等6家航空公司已移入。而第二批包括台灣旅客愛搭的港龍、國泰、新航、中國國際航空等21家航空公司,將於本月26日起移到此處。
北京台資企業協會會長林清發昨對《蘋果》說,過去他搭乘國航常在二航廈人擠人,加上北京機場人流成長快速,未來台商及台灣旅客到北京,由新航站出入將更為寬敞舒適。



(蘋果日報)
--
長時間近看 眼壓高 白內障提早出現

長 時間用電腦的上班族,是否會常覺得眼睛痠澀、視力模糊?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任呂大文表示,老師、電腦工程師和學生等職業都需要長時間近距離使用眼睛,平均 1天超過10小時,用眼過度導致眼睛疲勞,不僅會使視力受損,還會使眼壓升高、引起頭痛,增加罹患青光眼的機率。建議40歲以上的人,使用眼睛每30分 鐘,就要休息10分鐘,才能避免眼睛過度疲勞。

休息時間依年齡區分
由於眼球的調節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差,所以年紀愈大,使用 眼睛的時間必須要縮短。呂大文醫師表示,一般來說,12歲以上的學童,眼睛每使用50分鐘,就要休息10分鐘;18歲以上的成人,則是每用眼40分鐘就休 息10分鐘;40歲以上的中年人,眼球的調節力已經不如年輕人來得好,至少每用眼30分鐘就要休息,尤其是坐在電腦前的上班族,更應該讓眼睛徹底放鬆、舒 緩,避免過度疲勞。休息時,只需要輕輕閉上雙眼,轉動眼球,或是離開工作環境,到戶外眺望遠方,或看看綠色的植物,都能讓眼睛放鬆。

看東西吃力速就醫
長 時間近距離用眼不僅使眼睛周圍的肌肉僵硬、血液循環變差,會出現血絲、黑眼圈和頭痛等症狀,常見的情況還包括視網膜黃斑部積水或水腫,會使視力下降,看東 西比較吃力、模糊且昏暗。所以發現自己看東西較模糊時,必須趕緊由專業的眼科醫師檢查,可能不是單純的近視加深。奧斯卡眼科院長張正忠則表示,長時間近看 不只會造成高度近視,還可能使眼睛提早老化,白內障提早出現,40到50歲左右的白內障病患有漸增的趨勢。目前較新的技術是結合前導波像差儀、準分子雷射 和無刀飛秒雷射技術解決白內障,較不會有不規則散光困擾,降低手術後遺症發生率。

(蘋果日報)
--
天冷吃感冒藥 男排尿困難

這陣子天氣冷,很多人都感冒了,但不少男性在吃完感冒藥後,反而抱怨尿不出來。醫師表示,市售感冒藥多含有抗組織胺成分,易使尿道括約肌收縮,增加排尿困難,尤其是合併有攝護腺肥大的男性,情況會更嚴重。

多喝水不憋尿
書 田診所泌尿科主任周固昨表示,近一個月來已接獲近二十起無法順利排尿的病例,超過半數有服用感冒藥,其中有名五十四歲男性,吃感冒藥後入睡,深夜因冷到不 想起床,憋尿繼續睡,醒來便覺得排尿困難,就醫時男子膀胱脹大,被導出六百五十c.c. 尿液,且尿中細菌數上升,已造成感染。
國泰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國強說,攝護腺肥大者易有排尿困難情事,再服用含抗組織胺成分藥物後,常會加重排尿困難度。陳國強建議,民眾天冷時仍應多喝水、不要憋尿、避免尿液殘留,以免發生想尿卻尿不出來的窘境。

避免頻尿的喝水注意事項
◎不要在睡前2小時吃消夜,因進食會加快血液循環,尿液產生的速度也會加快
◎有夜尿習慣者,睡前應避免大量飲水,若覺口渴,可漱口來濕潤喉嚨
◎冬天若開暖氣,須注意室內濕度,可在室內放盆水提高濕度,以免口乾舌燥不斷喝水
◎若外出旅遊,飲水建議採少量多次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