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日 星期一

新聞自選輯 20070702

半歲嬰兒 會騙人

倫敦星期電訊報一日報導,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嬰兒開始學習欺騙的時間比原先以為的要早,最早六個月大時就會開始騙人。


行為專家發現,簡單的騙術有助於嬰兒在稍大時學習如何編造更複雜的謊言。

英國樸茨茅斯大學心理學教授華蘇蒂薇‧雷迪研究五十多名兒童後指出,六個月大至三歲間嬰幼兒採用的欺騙方法可分七種。嬰兒很快就會發現,假哭與裝笑能夠引 起注意。八個月大的嬰兒會運用難度更高的欺騙技巧,例如掩飾父母禁止的活動,或設法分散父母的注意力。兩歲的幼兒可能使用更迂迴的技巧,例如父母準備施加 薄懲時,虛張聲勢。

心理學家此前認為,四歲前的發育中大腦不可能編造謊言。

雷迪表示:「假哭是最早出現的欺騙方法之一。即使一切正常,嬰兒也會以這種方法博取注意。他們會暫停,看看母親有無反應,再決定是否繼續假哭。這種現象顯示,他們能夠分辨什麼行為可以奏效。」

雷迪認為,小孩通常都會根據早期的小謊確定特定狀況適用什麼樣的謊言,並在這個過程中明白,說謊過甚很可能產生反效果。

(聯合報)
--
假哭引注意 半歲娃就會騙人

不管是偷藏餅乾罐,還是否認打爛了玩具,普天之下的小孩,大概三不五時都會撒個小謊。行為專家一日披露的研究顯示,孩子學會騙人的年紀,可比我們過去認為的早得多,看似天真無邪的嬰兒,其實早在六個月大的時候,就會耍耍小手段欺騙父母了。

耍小手段 吸引爸媽注意

心理學家過去認為,發育中的腦部無法進行複雜的騙術,一直要到四歲腦部發育到一定階段,孩子才會知道如何騙人。

但英國朴茨茅斯大學心理學系的瑞迪教授研究五十多名孩童,並訪談父母後,發現嬰兒最早從六個月就會學著如何騙人,簡單的小騙術,讓他們訓練出往後使用更複雜的騙人手法技巧。

瑞迪根據研究,歸類出六個月到三歲大的孩童會使用七種騙術:嬰兒還在襁褓之中,就知道利用假哭或假笑等伎倆博取注意力;八個月大之前,就知道怎麼隱瞞不該做的事,或試著分散父母注意力;兩歲前,嬰兒可能就會用更高竿的手法騙人,例如父母威嚇要處罰時,如何虛張聲勢等。

假哭 最早的欺騙形式

瑞迪教授說,假哭是最早的欺騙形式之一,就算沒有甚麼,嬰兒也會用假哭博取注意,如果他們哭的時候稍有停頓,注意媽媽有沒有回應再繼續哭,就可以知道他們又在耍手段了。

這份研究顯示,嬰兒可清楚分辨他們耍的伎倆有沒有效,顯然就像所有成年人說謊時一樣,只是成年人說謊時,更有道德負擔而已。

瑞迪說,孩子會利用小伎倆,判別在特定情況下,哪種騙術有效,也會從中學到說太多謊的負面後果。

(自由時報)
--
香港是「死」是「活」? 貧富兩極

自二○○三年開始,香港每年七月一日都有數以萬計、甚至十萬計市民遊行,爭取普選。另一方面,香港的親北京人士每年也在這個時候,大規模慶祝香港回歸。大家各搞各的,沒有交集,蔚為奇觀。

九 七後的香港是「死」是「活」,不同階層的人有不同看法。對很多貧苦大眾和弱勢人士來說,從前的香港已經死亡,特區政府對弱勢者冷漠、對有錢人熱情,不僅收 緊社會福利,還帶頭肥上瘦下,歧視窮人,令他們生活比以前苦。由工商界和權貴「小圈子」選出的特首,政策往往向工商界傾斜,社會關懷遠遜殖民政府。

對中產階級來說,生活素質變差、居住環境不佳,教育改革混亂,工作機會和工種北移,加上貧富兩極化,令他們擔心生計不保、階級下移。

對法律界來說,幾次「釋法」,已讓香港司法獨立半死不活,前途堪虞。對媒體來說,香港的新聞自由表面「活著」,但這行業禁忌處處,自我審查嚴重,新聞自由已死了一半。

對十幾年來追求普選的民主派人士而言,香港毫無寸進的政制發展情況,也讓他們的心死了一半。

「還 政於民」只是一個口號,這口號背後卻反映了很多港人的實際生活未有改善,甚至趨於惡化。二○○三年,港府在各種人禍天災後,仍強硬推動國家安全條例立法, 將香港推進谷底,當時香港真有「死亡」之虞。結果五十萬港人上街「自救」,逼使北京調整對港政策,同時換掉特首,讓香港死裡復活。

今天香港表面看來「更具生命力」,然而這只是兩三年間的事。很多參與七一遊行的港人都明白,港府和北京當局不能完全信賴,只有市民的選票,才能在香港步向死亡時,將不稱職的領導換掉,阻止香港沉淪。

不過要北京當局准許香港實現普選,又是另一個故事。北京的決策涉及因素太多,香港能否在未來十年內實現普選,值得懷疑?

(聯合報)
--
食人魚 其實很膽小

科學家一日表示,惡名昭彰的南美洲食人魚其實非常膽小,牠們大批群聚,為的只是防備掠食者的攻擊。

蘇格蘭聖安德魯大學的安妮‧馬格蘭表示,研究顯示,食人魚並非凶猛的掠食者;牠們雖然無所不吃,但主食是魚、植物和昆蟲。她說:「人們一向認為,食人魚大量聚集後,形成密切合作的獵食集團。我們發現,這主要是一種防衛行為。牠們小心翼翼,以免受到攻擊。」

食人魚的天敵包括江豚、鱷魚及體型較大的魚類。研究結果顯示,食人魚根據遭獵食危險的大小調整聚集的數目,愈危險時構成群聚的數目愈多。

(聯合報)
--
想當年…健康操 有利國家認同

很多人記憶中國小每天早上一定要做「國民健康操」,學者認為,除了鍛鍊身體外,其實還有國家認同與加強集體意識的意涵。

今年國科會的科學季展覽,從人文歷史觀點切入,科學發展對應到許多時空背景下,反而更易讓人看出台灣科技的發展脈絡。

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究所教授范燕秋說,在清代和日據時期,台灣是位於帝國的邊緣位置,但反而因為天高皇帝遠,能有更大的施展空間,可以自由自在發揮;同時也可以發展出在地特色,例如蛇毒研究等。

她說,台灣是南進的前哨站,有無窮潛力,所以邊緣而重要。當年清帝國想要發展國防科技,卻因為局勢動盪而未生根。

范燕秋觀察發現,清代與日據時期科技發展,似乎可以從當年人人都要做的「國民健康操」呼應。她說,1930年左右,日本人引進收音機體操,當時是日本殖民政府推廣的公共衛生活重,奠定殖民地經營的基礎。

但若對照時空背景,范燕秋說,當時正好是日本帝國戰爭動員,強化台灣人對日本的認同,集團體操活動有利於國家認同。而1945年後,國民政府繼續在國民學校持續這項體操活動,應也有利於台灣當時戒嚴體制下的威權統治。

現在不作體操了,是否就會出現國家認同問題?范燕秋表示,現在台灣民主化,落實地自治,學校教育也更多元,國家認同教育,不見得要再透過體操來執行了。

(聯合報)
--
非典型上皮細胞 啥米碗糕?

現行子宮頸抹片報告中,有個不但婦女朋友看不懂,連不少婦產科醫師也弄不清楚的結果,叫做「非典型鱗狀上皮細胞(ASC)」,又分「未定意義的非典型鱗狀上皮細胞」(ASC-US)和「無法排除高度鱗狀上皮細胞內病變的不典型細胞」(ASC-H)。

大家想必看得一頭霧水,而接到這種報告的婦女朋友緊張兮兮的也大有人在。

ASC 就是「細胞學上的變化看來,有鱗狀上皮內病變(SIL)跡象,但這些變化的質或量,還不足以將之診斷為SIL」,言下之意就是說看來有點像L,可是細胞變 化又不夠多或不夠嚴重到可以下SIL的診斷。簡言之,ASC是介於陽性抹片(SIL以上)和陰性抹片(正常或發炎)間的模糊地帶。

一個良 好的細胞學實驗室,ASC抹片結果應該佔所有抹片的5%以下,其中ASC-US佔90-95%左右,ASC-H佔5-10%左右,而ASC應該是 SIL的兩倍到三倍之間。這下子問題來了,每100個做抹片的婦女,可能會有將近5個人,抹片結果為「非典型鱗狀上皮細胞」,而其中九成以上又是「未定意 義的」(ASC-US),該如何是好?

目前醫界對ASC臨床處理,並沒有統一的做法,有些人主張四到六個月後重做一次抹片,如果仍懷疑上皮內病變,應做陰道鏡檢查;如果連續三次,相隔六個月所做的抹片報告都是正常時,可恢復為一年做一次抹片檢查。

有些人則主張針對ASC,直接做人類乳突病毒(HPV)檢測,如為陽性,則做陰道鏡檢查,如為陰性,可以過六個月重做抹片,也有人主張,直接做陰道鏡檢查,目前三種處理方法都是OK的。

研 究顯示,ASC患者中,至少10-15%為HPV陽性,且有可能10%左右潛藏了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HSIL)在內,再加上2001年修正的分類中,又 分出了個ASC-H,已經表明「無法排除HSIL的可能性」,因此個人認為至少針對ASC-H,直接做陰道鏡及切片檢查,否則婦女朋友光是心理壓力就受不 了了。

有一個針對203個抹片為ASC的病例所做的研究指出,高達24%的ASC婦女,經組織切片證實有子宮頸鱗狀上皮內贅生瘤(CIN),而抹片為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LSIL)的婦女則更高達44%有CIN。

其中35歲以下的ASC婦女,32%有CIN,35歲以上的ASC婦女則只有14%有CIN。至於抹片為LSIL的婦女,35歲以下者51%有CIN,35歲以上有28%有CIN。看來如果是35歲以下的婦女,抹片結果為ASC,實在不能掉以輕心呀!

此外,還有個比較少見的「未定義的不典型的腺體細胞」(AGUS),和ASC相似,只不過這指的是內子宮頸或子宮內膜細胞。

研究顯示抹片為AGUS中,至少有兩成以上(甚至有報告高達45%)潛藏了子宮頸腺癌、零期腺癌、子宮內膜癌、HSIL、LSIL等。因此,一般都主張針對AGUS,應立即做陰道鏡、切片和內子宮頸搔刮,40歲以上的婦女還要加上子宮內膜搔刮,以策安全。

(聯合報)
--
生活麻煩代價更高 拒絕中國貨一年 美作家認輸

 三 年前的耶誕節後兩天,美國專欄作家邦喬妮(Sara Bongiorni)望著家中節日後的滿地狼籍時,忽然發現中國占領了她的家,包含電視、網球鞋、耶誕樹彩燈、地板上的洋娃娃等,屋裡隨處可見「中國製 造」(made in China),於是決定展開全家「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計畫。這項計畫的執行過程日前成書,並預計在本月正式發行。

 在《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書中,邦喬妮描述她及家人在拒絕中國商品一年中的體驗,發現以前一些再簡單不過的事,例如買雙新鞋、買件生日玩具或修理傢俱,在沒有了中國之後,都變成一種痛苦折磨。

 中國產品已深入生活各層面

 邦喬妮說,她並非貿易保護主義者,而除了偶或擔心美國國內工作機會流失之外,她並不反對中國。她的目標其實很簡單,只是想讓美國人了解,一個一般美國人的生活是如何地與國際貿易體系產生聯繫。

 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巴頓魯吉擔任財經記者的邦喬妮,過去十年一直撰寫有關國際貿易的稿件。她說:「我曾看過美國商務部的統計資料」,「我曾認為這些都和我無關」,但事實卻不是這樣。

 在一開始抵制中國商品時,邦喬妮書中寫說:「抵制讓我重新思考中國和我之間的距離,在把中國推出我的生活之外後,我得到一個中國已經深深介入我們生活的有趣觀點。」

 美國經濟學家納羅夫在邦喬妮書中作序指出,美國去年進口的一兆七千萬美元商品中,約一五%來自中國,其中多數是沃爾瑪或其他零售商的架上商品,都是一些中低階層美國人生活的必需和非必需商品。

 廉價又方便 消費者難抗拒

 目前擔任《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自由撰稿人的邦喬妮說,較低的價格一直讓北京受益,並促成中國經濟上的崛起,也讓美國消費者很難放棄中國商品。

 在抵制階段中,為了替兒子買一雙非中國製造的鞋子,她傷透了腦筋,既要看各種型錄,又要仔細閱讀標籤,研究各種款式。最終發現,當地專門出售歐洲品牌的專賣店都已經歇業。為此,她不得不用六十八美元(約二千二百台幣)替兒子買一雙義大利製造的運動鞋。

 據指出,中國大陸商品的價格,大概只是美國同類商品價格的三分之一,而這些廉價商品的品質也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

 家 裡的電器壞了,最終只能讓它壞在那裡,因為零件都是中國製造。邦喬妮得到了一個教訓,很多標榜「美國製造」的商品,零件其實都來自中國。此外,在抵制中國 商品之後,她四歲的兒子不得不每次都選擇丹麥產的樂高當成送給同學的生日禮物,因為他已經找不到其他適合的非中國製造玩具。

 此前,邦喬妮原本擔心美國就業機會流失,以及一些關於中國大陸人權狀況的報導,這讓她下定決心抵制中國商品,但一年的實驗之後,她得出結論:美國人民根本拒絕不了中國商品。邦喬妮在書籍的結論中指出,沒有中國你也可以活下去,但生活會越來越麻煩,而且代價會越來越高。

 她說:「以後十年我可能都沒有勇氣再嘗試這種日子。」

(中國時報)
--
法律若疏離世事 就一定「不自然」/朱敬一

 不 久之前,我寫了一篇探討律師考試的雜文「律師、醫師、會計師,何以師師不同」,批評現行律師考試超低通過率之為害。基本上,任何低通過率的一元化考試,都 有壓抑多元思考、阻礙進步的後遺症。但是低通過率的考試顯然不是法律人培訓過程的唯一弊病;許多人都指出,我國當前法學教育的通識訓練嚴重不足,也許那才 是法律人養成過程最重要的缺失。坦白說,這樣的批評我舉雙手雙腳贊成。

 芝加哥大學前校長哈金斯(R. Hutchins)指出,在科學化的浪潮之下,各個學門的知識越來越專、也越走越窄。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之間幾乎老死不相往來,甚至連雞犬都難以相聞。但 是社會既然是由不同學科訓練的人所組成,則彼此之間的溝通就不可避免。因此,通識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讓每個人多少懂一點其他人的專業、其他國的專業、其他 思考的方向,這樣才能避免分工日細的社會「離心力」。哈金斯這樣的評論適用於任何學門,當然也適用於法學訓練。

 哈金斯認為除了法學以 外,法律人訓練也要吸收科學、人文、藝術等通識。而在法律領域內,其訓練亦應強調延伸貫穿。哈氏指出,律師最應該修習的三門課程分別是法理學、比較法學與 法制史。可悲的是,這三門課大概是現代法律科系最冷門的課。為什麼哈氏認為這些課重要呢?這又與通識教育的觀念有關了。通識教育著重穿透性,而法理學強調 哲學理論穿透、比較法學著重跨國地域穿透、法制史則著重時間穿透。法學訓練若能跨越文、史、科學的領域,又能銜接時空、思想,那當然是成功的教育。

 前 述通識教育的法學觀,其實也與陳長文律師最近的一項批評有關。陳律師認為,國內法學界太著重「實證法」,只重形式邏輯之嚴密,而弱化了法律應有之社會涵 養。法律是規範世事的框架,它本身是工具性的,而受其規範的雜多世事,其實才是主體。法律作為工具,若是與資訊知識結合,就是智財權保護;若是與哲學結 合,就是法理學;若與生物知識結合,就是基因科技規範;若與政治學結合,就是憲政學理;若與市場運作邏輯結合,就是公平交易法。推廣而言,當法律框架與廣 泛的人文關懷結合,就是對弱勢者的「同理心」。反過來說,如果法律知識不能與真實世事結合,卻自我侷限在形式邏輯的完整、法律文字的周延、諸多法律規範的 競合,則此時法律就只有文字邏輯的實證意義,沒有「自然法」的意涵。蓋自然法的概念,就是源自於社會的觀察、體驗、直觀、情感,由此方能得出法律規範的本 然概念,是之謂「自然」。簡單的說,法律若疏離了世事,就一定「不自然」。

 在十八、十九世紀,人類社會的運作基本上是比較靜態的,因此 規範世事的法律概念,也就不需要太多的變化。在這樣的靜態社會下,大部分的紛爭與衝突,「一套」既有的法規就能夠解決。由於世事框架變化不多,此時的所謂 「實證法」概念,就是在現存的規範下填補空隙、減少矛盾、避免摩擦、追求法條文字之圓融貫通。簡言之,在靜態的社會下,追求工具理性的實證法邏輯其實並沒 有什麼概念上的瑕疵。

 但是在知識經濟與全球化的時代,由於世事變化太快,舊有框架的侷限性就顯得非常明顯。例如,以前沒有什麼衍生性金 融商品、財務工程、期貨、選擇權、避險、套匯、私募基金等名堂,舊的商事法、公司法、銀行法觀念也就足以規範財金秩序。但是現代社會新的金融商品層出不 窮,於是那一套舊的法規就不足以因應現代社會的企業與金融環境。財經法規若要跟得上時代,恐怕要花絕大多數的功夫去理解金融創新與環境變化,反而不太需要 去計較現有法律的實證法意義。再以基因科技、幹細胞研究的規範而言,舊有的社會根本無法理解或想像會有這樣的科技演變,因此若是沒有現代生物科技的知識, 而要去推敲某項科研規範是否符合「比例原則」,幾乎是一件空洞而沒有意義的事。因此,在知識更新快速的時代,比例原則的訓詁探討意義不大,理解社會反而更 為關鍵、更能貼近真實的「自然」。

 在一個網路時代、全球化時代,法律這項規範工具,就越來越有必要與其他世事結合,如若不然,法律人就 難免缺乏世事的「感覺」。這樣的疏離行諸於外,就是同理心的缺乏與內在邏輯的無端執著。哈金斯校長說,一位缺少通識訓練的律師,很可能會「危害社會與拖累 自己」(a menace to society and a burdento himself)。陳長文律師著書評論若干國內法律人「不爭氣」,憑藉著法律知識玩弄文字、逃避責任、倚附權貴、欺負弱勢,或許也是相同的感慨。

 法 律訓練應該著重通識,平時就該如此,而在全球化時代更該如此。《經濟學人》最近報導,全球化時代各種專業之間的互補性日益明顯,不只法律學需要與其他知識 結合,任何專業都是如此。Google其實是結合了數學演算與行銷;條碼 (bar-code) 管理其實是結合了資訊與企業知識;種種產製外包更是將生產硬體與不同地域的文化結合。法學教育若是堅持走工具式訓練的路,則難免就會有疏離社會的缺憾。相 反地,如果法學訓練重視通識教育,開放地與實體結合,則「工具」與「世事」之間的鴻溝當然也就減少了。超越了工具理性、貼近了世事、充實了人文關懷,自然 就更有「爭氣」的空間。這不是對法律專業的意見,其實是對所有專業的意見。

(中國時報)
--
 flog假部落格

 有沒有這種經驗?你在某個 blog(部落格)中看到 blogger(即部落格作者)不斷地稱讚某家餐廳,網頁上登出的照片也相當誘人,許多網友甚至也在這個 blog 上留言,附和作者。

 結果當你真的到這家餐廳用餐後,才知道這個部落格所言皆非事實。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小心,你所看到的這個 blog 可能是個 flog!

 flog 是 fake(假的)+ blog,指的就是一個欺騙部落格,假借 blog 形式,行商業行銷之實。這些 flog 通常都是企業的行銷部門或是公關公司所製作,目的便是要行銷產品。

 網 路上這種 flog 越來越盛行,例如前陣子就有某個愛慕美國知名零售商 Wal-Mart 的 blogger 開了個 blog,對 Wal-Mart 美言到不行,誇張到引起其他網友的懷疑,最後經過網友的合力調查,才證實這是某家公關公司特別替 Wal-Mart 做的商業 flog!除了 Wal-Mart,一些大企業,如 Sony、McDonald’s 等也都爆發過類似的 flog 事件。

 這些事件 都在網路上引起軒然大波,因為這違反了 blog 最為網友所看重的特質,那便是崇尚個人價值、不重商業利益。對廣大網友而言,blog 的價值很大部分是建立在 blogger與網友的信任上,沒有這種誠信的基礎,假裝在 blog 發表「我見我聞」,其實卻是在替別人打廣告,的確有道德瑕疵,難怪一旦被揭發,網友便群起攻之。

(中國時報)
--
斗南新生三路 1.5公里280戶3608號

你聽過3600多號的門牌號碼嗎?

雲林縣斗南鎮舊社里新生三路門牌號碼多達3600多號,全國罕見,外人還以為該路長達數十公里才會有這麼多號,但實際長度僅約1.5公里,約280多戶;斗南戶政事務所主任蔡耀停表示,如以一條1公里多的道路來算,應該是全國門牌編號最多的地區。

填寫住址 老被質疑

「小姐!妳的住址是不是多寫一個0,怎麼可能門牌號碼有2000多號?」住斗南鎮新生三路2026號的簡足笑說,2、30年來每次只要遇到須填寫家裡住址,都會被問一次,鄰居也幾乎都有相同困擾,當場沒問的話,事後經常會被劃掉一個0。

位在斗南鎮舊社里的新生三路門牌編號雙號竟多達3608號,與單號最後一戶641號,相差約3000號;當地住戶笑說,外地民眾聽到都訝異地問,道路很長、還是戶數很多?否則怎麼會編到3600多號?

舊 社里長曾江泉說,新生三路位處都市計畫區內,劃有工業區、住宅區、公共設施用地及商業區,原本只有少數幾戶,後來道路右側陸續開發,因中間跳過一大塊稻 田,例如200號與2002號之間沒有房屋,不過1、200公尺距離,竟預留1800號簡直太誇張,另2032與2750、2854號與3600巷,中間 均只隔塊空地,竟跳號6、700號。

誤編又預留太多號

蔡耀停表示,新生三路早在2、30年前即存在,當時雙號門牌號碼即編到3000多號,推測應是早年戶籍員誤編,或因道路周遭都是農田,開發又沒依序,為方便後來的建築門牌編號,當年預留太多號碼,才會有3000多號門牌。

新生被誤會填假地址

蔡耀停說,許多住戶抱怨,遇到須填寫住址時常被質疑造假、或多寫一個0,很不方便。曾有一名家住3000多巷的國中新生,入學時填寫個人基本資料時,寫的是正確住址,老師卻認為學生是不想讓家長接到成績單等學校寄發相關資料,所以故意把號碼寫錯,主動把號碼減少一個0。

蔡耀停5年多前即向里長建議進行門牌整編,不過因多數里民反對致不了了之,蔡耀停說,將再與地方溝通取得共識,由戶政所主動提出整編計畫,不過,多數住戶仍反對進行門牌整編。

門牌整編 只需2、3月

他說,依門牌整編作業要點規定,門牌整編最好由地方主動提出,經里民大會通過,決議送地方鄉鎮市公所發函給轄區戶政事務所,再由戶政所報請縣府同意即可執行,若整個村里調整約需1年時間,局部調整僅需幾個月即可完成,以新生三路為例若住戶沒意見,只需2、3個月。

(自由時報)
--
當心危害你身體的油脂/郭家芬(實踐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系助理教授)

自從去年媒體開始報導世界幾個大城市逐漸禁止「反式脂肪」(trans fat)的使用,我便常在演講時被聽眾詢問:「脂肪有分正、反嗎?」。「禁止使用」幾個字所傳遞的負面訊息讓越來越多的民眾感到困惑,擔心自己已不知不覺吃下了許多有害健康的食物。

營 養學上,脂肪包含了三酸甘油酯、磷脂質、膽固醇幾大類。三酸甘油酯和磷脂質都含有脂肪酸,而且大部份為不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分子因結構內氫原子的方 位不同,分為順式(cis)和反式(trans)鍵結。除了牛、羊等反芻動物體內的脂肪含有少數反式鍵結,自然界所有的脂肪皆是順式鍵結。
由於不 飽和脂肪酸較易氧化酸敗而且熔點較低(在室溫下呈液體), 1901年德國化學家Wilhelm Normann研究發現可藉由增加不飽和脂肪酸上氫原子的數目(氫化作用,hydrogenatoin)來降低脂肪的不飽和度,提高熔點並增加穩定度,讓 油脂適合應用於高溫油炸及糕點的製做。氫化過程中,氫原子雖然會如預期的將脂肪酸分子上的不飽和鍵變成飽和鍵,但有些氫原子也會在反應末期脫離脂肪酸分 子,產生所謂的「反式」不飽和鍵。任何含有反式結構的脂肪都稱為「反式脂肪」。

反式脂肪增壞膽固醇
自1911年美國寶僑 公司開始銷售氫化棉花籽油所製的酥油(shortening)「Crisco」,近一百年來氫化油被廣泛運用於市售油炸食物、烘焙產品(餅乾、蛋糕、麵 包、薯片)、人造奶油、鮮奶油、甜甜圈、爆米花等令人愛不釋口的食物。原本科學界以為攝取經過氫化的植物油會比攝取富含飽和脂肪酸的動物脂肪健康,但 1980年代的幾個動物實驗顯示經氫化所得的反式脂肪不但如同飽和脂肪一樣會增加血液中「壞」的膽固醇,其影響力甚至高於飽和脂肪。
由於1990年代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反式脂肪的攝取量和心血管疾病罹患率成正比,要求減少甚至禁止使用反式脂肪的聲音近年開始在先進國家出現。

政府應盡快訂定規範
2003 年3月丹麥宣布禁止氫化油的使用,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對反式脂肪採取行動的國家。同年,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應盡量減少攝取含反式脂肪的食物,讓來自反式脂肪的 熱量不超過總熱量的1%。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規定自2004年1月起,所有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標示需列出每份食物(serving)所含的反式脂 肪含量,並建議大家選擇每份食物含反式脂肪含量低於0.5克的食品。加州Tiburon市所有的餐廳已於2005年5月起全面使用不含反式脂肪的沙拉油, 成為全美第一個禁用反式脂肪的城市。紐約市於2006年底立法規定全市餐廳自2007年7月1日起禁用氫化油進行油炸,而且所有市售食品必須於 2008年7月1日前達到「每份食物所含反式脂肪含量低於0.5克」的標準。
雖然來自反芻動物的脂肪中約有2-5%的反式脂肪,但實驗結果顯示這 些「天然」的反式脂肪並不像經氫化作用所產生的反式脂肪一般會增加血液中「壞」的膽固醇,所以對牛肉和羊肉的食用並不需卻步。台灣的相關管理單位目前尚未 對反式脂肪訂定規範,所以民眾必須學習為自己的健康把關。由於反式脂肪潛藏在許多的市售食品中,除了在購買之前細讀包裝上的成份標示,避免含有「部份氫化 植物油」、「氫化植物油」、「固體菜油」、「酥油」、「人造奶油」等字眼的食品,也要盡可能減少攝取市售的油炸食物、烘焙產品、在室溫下呈固體狀的奶油製 品。
對於嚴重充斥於日常飲食卻有害健康的反式脂肪,衷心期盼政府單位能加快腳步,參考國外的管理辦法盡快訂定規範。

(蘋果日報)
--
忘情藥 踢走不快記憶  引發道德爭議 未准人體使用

金凱瑞主演的電影《王牌冤家》(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裡,有專門幫人消除記憶的忘情診所,現在美國和加拿大研究人員也找到了可以幫人減輕、甚至忘掉不愉快回憶的忘情藥。

美國
最 新一期《精神醫學研究期刊》報導,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和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研究人員,找到緩和不愉快回憶的方法。麥吉爾大學納德教授說:「人類回憶過往時, 等於是把這段回憶從大腦拿出來,事後再儲存回去。本研究正是利用大腦重新儲存回憶時,讓患者服用壓抑情緒反應的藥物,下次患者即使再想到不愉快的過去,也 不會情緒激動。」
研究人員將19名曾出車禍或被強暴的受試者,分成實驗組跟對照組,請他們回想不愉快的過去,然後讓他們服用propranolol,連續一周每天服用四次,發現可有效減輕再度面對痛苦回憶時,表現出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症狀。
而 美國紐約大學進行的另一項動物實驗,甚至成功消除部分記憶。研究人員先讓實驗鼠習慣在聽到某兩種特定音樂時身體就會遭到電擊,讓老鼠記住這兩種音樂就是被 電前兆。然後讓半數老鼠在聆聽第一種音樂時,餵牠們吃會造成部份失憶的藥物U0126,發現這些老鼠不會再將這種音樂跟電擊聯想在一起,卻仍保有對另一種 音樂的電擊回憶。

可能造成認同危機
研究顯示,此藥確可消去部分記憶,但未獲准用在人類身上。再者,消除記憶仍有道德爭議,可能造成自我認同危機。

忘情藥檔案

propranolol
◎原始用途
心臟病患的高血壓用藥,可緩和焦慮症狀
◎實驗用法
在患者回憶不愉快事物時服用,每日四次,服用10天,可有效減輕患者面對不愉快回憶的情緒反應
◎實驗單位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加拿大麥吉爾大學

U0126
◎原始用途
可以造成部份失憶,尚未獲准用在人類身上
◎實驗用法
在實驗鼠面對某種情境時給予服用,可消除實驗鼠對相同情境的記憶
◎實驗單位
美國紐約大學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