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2日 星期四

新聞自選輯 20070712

鄰國唯一 台灣菸比漢堡便宜

台灣菸價究竟有多便宜?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調查發現,一包廿支裝的Marlboro香菸大約六十元,比麥當勞的大麥克漢堡七十五元便宜;台灣也是鄰近幾個國家,唯一買菸比買大麥克漢堡便宜的國家。


因為國內菸價實在便宜,衛生署正評估調整菸品健康捐的可能性和金額。據了解,明年希望能每包調高五至六元。

國健局調查指出,以進口菸品的Marlboro廿支裝為例,台灣、日本、香港跟新加坡的價格分別是每包六十元、九十二元、一百卅一元、一百八十七元,台灣是最低的。

再跟上述國家的麥當勞大麥克漢堡相比,台灣一個大麥克漢堡七十五元,日本、香港、新加坡分別是六十六元、五十元、七十八元,台灣是唯一菸價比大麥克漢堡便宜的。

國健局衛教中心主任游伯村說,從調查結果來看,本土菸的平均價格為五十五元,洋菸約為六十五元,都比大麥克便宜。有國健局官員私下表示,國中生買包菸的負擔比大麥克還輕。

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組主任林清麗說,英國、新加坡跟美國,平均二點五個漢堡的錢才買得起一包菸,「國內菸價低,主要是因為菸稅廿年未調漲,一直維持十一點六元左右,台灣是菸稅最低的國家」。

林清麗舉例,廿年前,台灣跟香港的菸價差不多,但現在香港菸品已漲到新台幣一百卅元左右一包,其中,約有新台幣七十元是菸稅,台灣現在的菸價,遠遠落後香港。

她說,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銀行聯合報告就指出,菸品價格每增加百分之十,銷售量可下降百分之四至十,但因為國內菸價太便宜了,就算菸品健康福利捐由每包五元漲到十元,還是看不出效果。

(聯合報)
--
台灣香菸比漢堡還便宜 國中生吸菸 兩年增萬人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公布九十五年國中生吸菸行為調查結果,七.五%受訪者坦承有菸癮,較九十三年增加一%。國健局長蕭美玲表示,換算近百萬國中生人口,吸菸人口二年內激增一萬多人。研判原因在於和鄰國相比,台灣香煙不僅最便宜,也是唯一煙比漢堡便宜的國家。

繼九十三年的調查後,國健局日前再度針對台閩地區在學國中生進行吸菸行為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兩萬兩千多名受訪國中生中,有吸菸習慣比例為七.五%,男生吸菸率更高達九.六四%。國中女生吸菸率四.六九%,看似較低,但已跟成年女性不相上下。

國中生何時開始抽菸?調查顯示,十歲之前抽第一支菸的比例為卅六.五七%。換言之,國內七萬兩千多名有菸癮的國中生中,平均兩萬五千多人在小三、小四階段就開始學叼菸。

蕭美玲說,孩子取得香菸的地點絕大多數是家裡,婚喪喜慶、選舉造勢及網咖等場所也常有免錢香菸可拿。

其次,國健局委託消基會的調查發現,許多商店、超商都未落實禁售香菸予十八歲以下青少年;與日本、香港與新加坡相比,台灣的香菸不僅容易取得,也太便宜。台灣售價六十元的香菸,新加坡要一八七元,香港一三一元、日本九十二元;台灣是唯一香菸比漢堡便宜的國家。

(中國時報)
--
菸比漢堡便宜衛署:應漲 低於港日星 若調高10元 銷量可減27﹪

衛 生署國民健康局昨天公布調查指出,國內菸價偏低,以進口品牌紙菸Marlboro紅白包裝與麥當勞的大麥克漢堡為例,與日本、香港、新加坡等鄰近國家相 比,台灣是唯一菸比漢堡便宜的國家。衛生署表示,期望最快明年二月能夠調高菸品健康福利捐,藉由提高菸價抑制吸菸人口、降低青少年吸菸率

研究發現
此外,學者最新的研究當中也發現,台灣菸價若每包調高十元,不但能夠減少二成七的銷售量,更可以同時降低檳榔與酒銷的售量。

嚼檳榔者多數也抽菸
國 健局長蕭美玲指出,國健局調查Marlboro紅白包裝在台灣、日本、香港、新加坡各地區的售價分別為每包新台幣六十元、九十二元、一百三十一元、一百八 十七元。而每份麥當勞大麥克漢堡在台灣、日本、香港與新加坡的售價則分別為七十五元、六十六元、五十元、七十八元。此外,《蘋果》記者昨天查詢中國 Marlboro紅白包裝與大麥克的售價,中國的Marlboro售價與大麥克都是人民幣十一元、約台幣四十七元,亞洲鄰近地區當中,只有台灣進口菸售價 賣得比漢堡還便宜。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運籌管理系副教授李家銘則從經濟模型觀點,分析一九七二年至二○○二年國內菸、酒、檳榔的價格和需求指出,若 將菸價調高十元,香菸銷售量將下降二成七,同時檳榔下降兩成、酒降百分之七,原因在於「嚼檳榔者多數也抽菸,若少吸菸或戒菸,也會少吃甚至戒除檳榔」。李 家銘另篇研究更指出,香菸危害健康資訊對抑制銷售量的效果有限,「國內外研究皆證實,提高菸價才是抑制銷售與吸菸率的最有效方法」。

最快明年二月可調整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副局長趙坤郁指出,去年二月健康捐雖然從每包五元調整至十元,但抑制效果有限,因為健康捐每兩年檢討一次,預估最快明年二月可調整;國健局局長蕭美玲指出調幅「越高越好」。
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組主任林清麗贊同增加健康捐、檢討現行過低菸稅。中華民國菸葉協會秘書長尹乃馨則指法國曾調高菸稅,結果反而助長私菸猖獗,抽菸率並未下跌。
有抽菸習慣的民眾高先生則是抱怨:「最近油價、物價都漲,不要再打我們荷包的主意!」

七萬國中生抽菸近三成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昨公布最新國中生抽菸調查,發現二成七國中生曾有抽菸經驗,兩年來固定抽菸比率從百分之六點五增為百分之七點五,推估全國約七萬二千名國中生有抽菸習慣,比兩年前增加約一萬人

十歲前就抽菸
國 健局衛生教育中心主任游伯村說,去年共調查二萬三千多名國中生,百分之七點五會固定吸菸,若以全國十三到十五歲共九十六萬多人推估,約七萬二千名國中生是 癮君子;國中男生吸菸率百分之九點六四,較去年調查成年男性吸菸率四成低,但國中女生百分之四點六九,已較去年調查成年女性百分之四點一略高。
游伯村說,約三成固定抽菸的國中生十歲前就開始抽菸,六成五以為只抽一、兩年就戒菸不會危害健康;國健局將繼續與教育部合作推廣無菸校園,避免師長在校內抽菸而錯誤示範。
高雄榮總家醫科戒菸門診醫師薛光傑說,國內外研究都發現,戒菸藥物或門診對青少年無效,只有及早提供衛教較有效,如小三、小四就給一到三小時菸害防治教育;另可大幅拉高菸價,讓無賺錢能力的少年減少吸菸。

(蘋果日報)
--

痣多的人 老得較慢

學者首次發現,身上痣很多的人,生理年齡比痣很少的人年輕好幾歲。

對痣多的人而言,這是個好消息。因為既有研究顯示,痣多的人罹患惡性黑色素瘤(一種致命性皮膚癌)的機率也略高,這個新研究結論則指出痣多的人可享受老得較慢的好處。

由皮膚醫學專家維若妮卡‧巴塔耶領銜的倫敦國王學院研究團隊,分析了九百多對雙胞胎女性的染色體「端粒」(染色體末端的DNA序列),希望透過端粒的長度,瞭解痣的數量與生理年齡的關係。

結果發現,有痣的人老化程度較低,較容易保持青春的外表,罹患心臟病與骨質疏鬆症等老年相關疾病的機率,也可能比沒有痣的人低。這篇研究已發表於「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標記與預防」期刊。

在學者眼中,染色體端粒類似「生物時鐘」。人體細胞隨時間逐漸分裂,端粒的長度也會縮短,如果端粒太短,細胞就會死亡。

新研究發現,皮膚上的痣超過一百顆的人,染色體端粒的長度比皮膚上的痣不到廿五個的人要長,生理年齡因此比較年輕。

巴塔耶說:「皮膚科醫師常說,不管自然給人什麼東西,一定有它的道理。如果身上長痣,只是為了增加得黑色素瘤的機率,那實在有點遜。」

(聯合報)
--
有痣的人 老得慢卡年輕

雖然禮貌的說,這叫「美人痣」,但很多人認為,有痣並不雅觀,特別是臉上,總是想靠點痣或其他方式加以遮掩。

不過,英國十一日公佈的研究,或許會讓嚮往皮膚潔白無瑕的人就此改觀。倫敦國王學院雙胞胎研究所的巴泰爾博士,以雙胞胎為對象進行研究後,發現痣的數目與延緩老化的生物指標間,有著令人驚訝的關聯。

痣 多的人,罹患皮膚癌的風險雖然較高,但似乎比痣少的人還能維持青春容貌,罹患心臟病或骨質疏鬆症等與年齡相關疾病的風險,似乎也比較低,這項發現似乎能解 釋,以唇邊美痣為註冊商標的名模辛蒂克勞馥(見圖,取自每日郵報),雖已年屆四十一枝花的年紀,但外表看起來遠比實際年輕的原因。

痣出現在孩提時期,中年以後可能會逐漸消失。由於痣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消失,巴泰爾的團隊以影響老化速度的重要生物指標─「端粒體」為研究重點,觀察端粒體與痣之間的關係。端粒體是所有細胞染色體尾端的DNA保護束,細胞分裂時,端粒隨之縮短,最後細胞就會死亡。

科學家比較一千八百多名雙胞胎後發現,痣超過一百個的人,端粒較長,痣不到二十五個的人,端粒較短,痣隨年齡消失的時間也較快。有研究發現,端粒長的人,看起來比同年齡端粒卻較短的人年輕。

科學家認為,端粒較長,會讓形成痣的色素細胞分裂時間較長,痣的數目因此較多。研究端粒長度每年消失的平均速度,可推估出痣多與痣少者老化速度相差六到七年。至於痣的多寡為何會造成延緩老化的差異,痣又有什麼功用,科學家還不清楚。

(自由時報)
--
用電玩學日文 日文嚇嚇叫

許多人愛玩電玩,但是軟體都是日本進口,上面一堆日文,看來霧煞煞,就興起了學日文的念頭;但是學了半天文法、單字,電玩上的必殺技、人物角色、武器,對話,依然還是看攏嘸。

一位愛電玩的日文老師池畑裕介,突發奇想,結合電玩與日文,寫了一本電玩日語通的日文學習書,更準備以電玩遊戲為教材,開一堂日文課。無論是五十音一字不識,還是已有日文基礎,都可以從電玩上學到日常生活用語與對話,最重要的是,能讓電玩功力更上層樓。

池畑裕介說,他教日文多年,班上就有不少學生是因為喜歡打電玩才來學日文。但是傳統日文從五十音學起,一步步學文法,學了半天不見得能用在電玩上,卻把學生的耐心都磨光了,只有少數學生能撐下去。

玩電玩廿八年的池畑裕介就結合自己的興趣電玩,開發日文教材,他相信,跟興趣結合,語文可以學得更好,除了出了一本書外,現在要在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開課。

玩家黃先生說,現在流行格鬥與RPG(角色扮演)遊戲,其中RPG中常見的魔法技能、屬性能力,若能懂日文,認識關鍵字,就能加速破關速度。他說,因為不懂日文,他常選錯角色,這個角色註定被某個角色剋死,學了日文後,才終於明白自己為什麼老是不能過關。

池畑裕介說,他引用幾個當紅的電玩遊戲,包括太空戰士、三國無雙、信長的野望、鬼武者、快打旋風、勇者鬥惡龍、機器人大戰(SRW)、魔物獵人 (MH)、格鬥大王 (KOF)等。

他說,其實不會五十音也可以邊玩邊學,像信長的野望是以日本名將織田信長為背景,就能學到日本歷史,除了玩電玩外,更能增加對日本文化的認識,一邊成為電玩高手,也能提升學習語文的原動力。

池畑裕介除了上日文課、寫日文教材,剩下的時間大多都在玩電玩,隨身帶著任天堂的遊戲機。他希望愛玩電玩,愛看動漫的人,可以走出來,結合自己的興趣,接觸語文的世界,打破刻板印象。

電玩日語通課程的相關訊息,可以上網查詢:http://www.sce.pccu.edu.tw/

(聯合報)
--
胰島素操盤 血糖跑透透

上課可以吃糖嗎?當然不行!但也有例外的時候,最近有位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小三學生,因為老師不准她上課吃糖,家長擔心延誤補充糖分時機,可能導致低血糖昏迷,引起社會關注。

為什麼血糖太低會昏迷?糖尿病又是怎麼發生的?要解答這些問題,必須先了解糖在人體的角色,還有人體如何運用及掌控糖分。

食物及肝臟 血糖來源

前台大醫院院長、國家衛生研究院老人醫學研究組主任戴東原說明,血液中的糖分稱為血糖,是一種葡萄糖(glucose),主要來源是食物及肝臟,是人體肌肉及組織個別細胞的能量來源。

正常人進食後,食物在胃腸道被消化分解,產生葡萄糖,葡萄糖經由血液運送至全身,此時刺激胰臟釋出胰島素。台北榮民總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蔡世澤解釋,胰島素就像一把鑰匙,可以打開細胞大門,讓葡萄糖進入身體各組織細胞,轉換成身體所需的能量。

戴東原也說,胰島素也能幫助血糖穩定,血糖一升高,胰島素分泌就增加,若血糖已為細胞所用,濃度降低後,胰島素分泌也隨之減少。

吃太少 不會馬上餓死

如果攝食太多或運動量減少,進入細胞的血糖太多,提供身體能量所需之後還有剩餘,血糖就會進入肝臟或肌肉及脂肪細胞儲存,讓成肝糖,待一段時間未進食後,肝臟可把肝糖轉化為血糖,釋放進入血液,讓血液中的血糖維持穩定。

人體血糖自有調節機轉,這也是為什麼人類即使三餐不定時,暴飲暴食,也不會馬上餓死或撐死,戴東原說,在血糖調控中,胰島素佔有相當重要的角色。

胰臟工廠 胰島素來源



胰島素是由胰臟而分泌。胰臟是位於胃後下方的橫置扁長型器官,重量不到250g,較大的一端稱為頭部,較細長的一端稱為尾部。

胰臟有外分泌和內分泌兩種功能,直接將消化酵素分泌到腸道中,協助消化食物,這是胰臟的外分泌功能;胰臟的內分泌功能,就是分泌胰島素,胰臟尾部有許多細胞聚集而成蘭氏小島,稱為胰島,胰島素正是由胰島中的B細胞(亦被稱為β細胞)來分泌。

血糖不吸收 從尿漏出

如果胰臟不能分泌胰島素,或身體組織對胰島素不產生反應,葡萄糖就不能被人體利用。蔡世澤說,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上升,當血糖升高到某一程度,超過腎臟所能回收的極限時,葡萄糖便會從尿液中「漏」出,這是糖尿病命名的由來。

糖尿病的英文是Diabetes Mel-litus ,Diabetes是希臘文「管狀」,指的是營養物質經由此系統排出,Mellitus是甜或蜂蜜的意思。

尿多口渴 血糖找無路

由 於糖的滲透壓高,當血液中血糖濃度增加,腎臟也無法吸收時,循環的血糖便造成細胞內大量水分和電解質流失,使細胞脫水,因而出現尿多,口渴,多吃,疲倦, 體重下降等症狀。其他糖尿病症狀還包括手腳麻木,視覺模糊,皮膚傷口不易癒合,女性會陰發癢等,但也有人完全沒有不適症狀。

糖尿病主要分為第一型糖尿病和第二型糖尿病兩種,但大約有2到5%的孕婦,會出現暫時的糖尿病現象,因為懷孕時分泌的荷爾蒙對胰島素產生抗拒,通常生產後會消失,但此類婦女常是第二型糖尿病的高危險群。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必須補充胰島素,但若進食量太少或運動量增加,而胰島素濃度不變,便可能使血糖過低,造成昏迷,所以必須得適時補充糖分才可。



延伸閱讀

1.The discovery of insulin/Michael Blis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科學簡史 The Science Book/彼得.泰立克(譯者:蘇采禾)/時報
3.糖尿病迷思解惑Q&A/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健康世界
4.糖尿病手冊/Gareth Williams及 John C Pickup(譯者:黃友君)/藝軒圖書出版社
5.糖尿病/梅約醫學中心(譯者:王誠之)/康健

diabetes mellitus 糖尿病
gestational diabetes 妊娠糖尿病
glucose 葡萄糖
glycogen 肝糖
insulin 胰島素
pancreas 胰臟
hypoglycemia 低血糖
hyperglycemia 高血糖
insulin pen 筆型注射器
saccharin 糖精

(聯合報)
--
害羞宅男 易死於心臟疾病

美國學者發現,性格內向的害羞「宅男」,死於心臟病或中風的機率,比性格外向、善於交際的男人高了五成。

英國每日郵報說,西北大學研究人員持續追蹤分析二千多名男子卅年來的健康狀況,獲致前述結論,這篇研究報告已發表在「流行病學年報」上。

學者目前無法確定不擅社交的男人為何會有比較多的心臟問題,不過他們同時指出,害羞男子容易罹患心臟病,可能是害羞男「宅味太重」,碰到新的狀況容易感到壓力,情緒緊張。

這個歷時卅年的研究,剛開始先讓年齡四十到五十五歲的男性受測者填寫問卷,評估他們喜愛社交的程度。

卅年後,這些受測者中有六成已經離世,研究人員把問卷結果與男子死亡證明書上的死因細節相互比較,發現害羞性格與心臟病有相當顯著的關係。

(聯合報)
--
網拍全職賣家 月賺不到14000元

靠網拍謀生,可不容易!露天拍賣昨天和104人力銀行發布「上班族網路拍賣使用行為大調查」,發現職業賣家每天得花5個小時以上經營,但月淨利只有13,671元,賺的錢低於基本工資,可能還不如外勞。

若是當業餘賣家,平均每天只花1.7個小時經營賣場,每月可賺到3,677元外快入帳,等於普通上班族加薪一成的水準。

露天拍賣營運長葉奇鑫就說,網拍毛利低,又牽涉到成本控管、消化庫存等複雜問題,想當全職賣家,要有收入不如月薪穩定的心理準備,建議賣家經驗不足的上班族,最好不要放棄本業工作,只將網拍做為兼職較妥當。

值得注意的是,有將近一半的職業賣家,每個月營業額都在五千元以下,月營收三萬以上者不到20%。

可見扣除管銷、進貨、聯繫、運送等成本,應該有不少職業賣家都賠錢。

網拍經營有何辛酸?絕大多數賣家認為「賣場同類商品太多、競爭激烈」達59%;「賣場大打價格戰、利潤微薄」達58%,再來是「成交率難以評估、收入不穩定」達53%。

再看買家行為,男性買家一個月花在網拍的金額平均為1,984元,電腦軟硬體、PDA、手機通訊設備、男裝精品配件都是最愛;女性買家則為1,549元,最喜歡購買流行女裝、女性飾品配件、彩妝保養品。

不分男女都認為,最不可能在網拍上購買不動產服務、交通工具,還有骨董收藏。

想做網拍達人 牢記六撇步

想做網路達人不簡單,網拍業者提出六撇步:商品價位平實、商品文案圖片描述確實、留言板回覆快速誠懇、考量經營成本、送貨快速、提供商品退貨服務。

網拍有多難賺?經營美妝美材店舖27年的王志能,四年前踏入網拍,不懂控制成本,又雇了太多人力,加上庫存過多無法消化,最慘時單月虧20萬幾元,現在每月營業額才五、六萬,獲利五、六千元而已。

王志能說,過去他曾賣過蔡依林代言的手工「公主假睫毛」,開賣不到一小時就賣出200盒,沒想到同業眼紅,跟著要賣,結果製造商提高進貨價,他現在賣一盒賺不到幾十塊。

創業顧問陳明宏就說,網拍最好薄利多銷,利潤不求高,抓賣價的二至三成就好,較能夠吸引擅長比價的買家。

商品也要跟上時代潮流,但不能太過獨特,變成明年落伍的商品。幾年前格子風盛行,他曾幫一位賣家設計肩帶為格子邊的小背心,平均一個月都能夠賣1,000件,由於不是整件都為格子圖案,不易退流行,現在還是很好賣。

Yahoo!奇摩則建議賣家,可從二手商品等不需另外花費成本的商品開始經營,減少投資風險,並且積極回應買家的需求。

(聯合報)
--
租單車環島 3千元有找

想學馬英九單車環台嗎?單車製造商、旅遊業者及中華電信合作,今年底前推出「單車環島旅行團」,提供萬元單車、專家沿途護航,以及各地導覽,將分為豪華版與經濟版供選擇。

參與合作的捷安特公司總經理何友仁強調,這樣的旅行團,賣點在推出新的單車休閒型態,讓單車族能無負擔地享受環島樂趣。豪華型單車團將安排住五星飯店,經濟型則住青年旅館或民宿;特別設計的專家陪行指導,讓安全度提高,運動時間也可適時調整。

業者與中華電信合作,昨天先推出「CISS自行車環台認證系統」,行前提供車訊快遞、定位服務,完整記錄環台行程點,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再依據定位資料數據繪製成圖。

該套系統在民眾租單車時,提供個人專屬的手機與SIM卡,從早到晚即時追蹤、記錄騎車動態軌跡,騎車者的親友可隨時上網查詢騎乘位置,還可拿到一張環島完成證書。

何友仁指出,單車環島旅行團的規畫可望十一月前推出。目前捷安特與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則先與中華電信推出CISS自行車環台認證系統。

該系統包括「i-Tracing航跡紀錄」、「單車環台資訊網」與「G-Site自行車環台門市服務」三項功能,「i-Tracing航跡紀錄」是透過行動通訊系統,將單車環台旅人的航跡記錄下來,並下載製成航跡圖作成單車環島完成證書。

「單車環台資訊網」提供環台旅人充分資訊,以便行前規劃準備;「G-Site自行車環台門市服務」結合各縣市的捷安特大型門市,提供行前須知、自行車整備與健檢、免費淋浴以及免費上網服務。

利用這套系統單車環台以十天行程計,租單車與利用環台門市不含吃住只要兩千四百元,再加上專用手機與環台認證費用五百元,花費不到三千元。

(聯合報)
--
富比世推薦 世界10大購物天堂

正值暑假旅遊旺季,出國旅遊,難免要買些精品服飾或紀念品,富比世推薦10個購物天堂,可供讀者出國購物參考。

丹麥哥本哈根 買前衛設計

想買設計前衛的物品,到哥本哈根市中心就對了。許多服裝設計名師進軍國際前,都先在此地生根,他們作品創意十足,但仍適合平時穿著。哥本哈根每年舉辦設計展,今年活動在8月9日登場、12日結束。

布宜諾斯艾利斯 買男裝、皮製品

因匯率關係,購物不心疼,是採購男裝和皮製品的好地方。女性常往Recoleta區跑,不過要尋找國際名牌之外的特殊服飾,就要逛Palermo Soho區,大街上有些精品店,可是逛小巷中的商店更有樂趣。

曼谷 買小飾品、手工藝

想買個夠,就到購物就是全民運動的泰國。不論是精品店還是市場,都不難發現吸引人的小飾品、手工藝品、珠寶。體力好的人,Chatuchak周末市集有九千個攤位,絕對逛到腳軟。Siam區購物中心、小型服飾店林立,這裡的丹寧牛仔褲店可現場定做。

東京澀谷 享尋寶探險之喜

街道有如迷宮且標示欠佳,在這裡逛街會迷路,但有尋寶探險的驚喜。推薦東急手百貨、Beams連鎖店,以及個人設計師、品牌駐點的Parco購物中心。在這裡買衣服要注意尺寸,L可能等於美國的S。

摩洛哥 秀殺價好身手

Marrakech市場有如迷宮,要請嚮導帶路,但可充分接觸伊斯蘭文化,購物過程本身充滿樂趣。面對小販三寸不爛之舌要保持冷靜,用力殺價,會有豐富收穫。精緻的手工珠寶、地毯、手編袋值得購買。

聖巴特島 買巴黎名家作品

加勒比海聖巴特島是典型的熱帶島嶼,不過商店除了販賣海洋風味服飾、傳統的紀念品,也賣國際名設計師服飾。它是法國屬地,所以有很多巴黎名家作品。

巴黎 去周末市集尋寶

要在巴黎買高檔精品,當然不愁找不到,但荷包會大出血。美元對歐元匯率持續走低,現在用美元在巴黎買名牌服飾、包包不划算,Gucci、Prada、Chanel看看就好,逛周末市集比較適合。

倫敦 看自有品牌、名家設計

英鎊匯率遠高於歐元,名牌售價更高於巴黎。不過,有些英國連鎖精品店委託名家設計,以自有品牌行銷,相對上比較划算。牛津街的Self-riges商場匯集許多品牌,創意十足的櫥窗設計值得一看。

紐約 去第五大道走一趟

在大蘋果買精品,一定要到第五大道走一趟。在這裡購物,要講求戰術,如果時間有限,可到Bergdorf Goodman繞繞,一家店就可看到幾個品牌。

洛杉磯 去比佛利山朝聖

精品迷不到比佛利山朝聖,就枉走洛杉磯。Prada、Versace、Gucci、Ferragamo等諸多名牌,可輕易讓人刷爆卡。比佛利山精品店比第五大道分散,可把重點放在Roberston大道的Lisa Kline、Madison等明星名流最愛的精品店。

(聯合晚報)
--
拍賣416萬件 露天打敗Yahoo!奇摩

由網路家庭(8044)及eBay合資的露天拍賣,上線不到一年,目前拍賣物件數已達416萬件,超越Yahoo!奇摩的385萬件。

露天拍賣營運長葉奇鑫昨(11)日表示,物件已經夠豐富了,露天下半年目標是提振買氣。

露天拍賣去年9月正式上線,當時宣布的目標是一年內、拍賣物件數要達到200萬件,不過,這個目標已提前達成,葉奇鑫昨日表示,目前露天物件已有416萬件,年底應可突破500萬件。目前露天最大宗的商品是書籍、玩具與明星偶像週邊商品。

成長如此快速,葉奇鑫認為主因是露天很努力改善上架機制,自然能吸引更多人來用。此外,現在物價飛漲、民間消費力緊縮,越來越多人開始買賣二手商品,也是原因之一。

物件越來越豐富,接下來就是提振買氣、拉抬成交率。葉奇鑫說,露天回歸使用者基本面,建立更多好用的機制,來吸引使用者。目前也還沒有收費的規劃,主要的收入仍依賴廣告。

隨著露天流量越來越大,廣告收入也越來越多,預料明年以後,露天可以開始獲利,應該可以持續提供免費服務。

(經濟日報)
--
不再終生有效 逾65歲 每兩年須重考駕照

一般汽車駕照不再終生有效了!交通部研議國內駕照改為有條件審驗,民眾考領通過後,先取得新手駕照,兩年內無重大違規或肇事紀錄,才能換發正式駕照;六十五歲以上民眾必須重新考領駕照,才能開車。

交通部分析國內道路交通事故發生原因,除了車輛與道路因素,也與駕駛人生理、心理因素及行為特質相關。國外駕照管理相關制度也多針對駕駛人生理及心理狀況而有不同規範。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指出,民眾剛考到駕照的前兩年,違規及肇事比率偏高(目前無統計數據);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因生理機能逐漸老化,反應變慢,統計老年駕車者交通事故死亡率占八.五%。為保障老年駕車者,應重新審驗他們的駕駛能力。

為了養成民眾優良駕駛習慣及確保駕駛人身心狀況均處於「適駛」狀況,交通部研議,未來駕駛人換發駕照時,須檢查體能狀況,並重新測試交通法令基本常識,駕駛人肇事及違規紀錄亦將作為駕照有效年限的重要參考。

為避免實施初期造成太大衝擊,先就剛考上駕照、六十五歲以上駕駛人實施換照限制。運研所建議比照英、美、日等國,駕照分類管理;通過駕照考領後先發給「新 手駕照」,效期兩年;若兩年內發生違規或事故等,將加強講習、駕駛教育及心理測驗等,再經過評估後,確認是否發給正式駕照。

超過七十歲者 須每年考照

現行六年定期換照時,還增加視力檢查,並採篩選方式,交通違規件數偏高的駕駛人要接受教育及交通心理測驗;六十五歲以上,每兩年換照審驗;七十歲開始,每年換照審驗,換照審驗方式比照考照規定,也就是重新考領駕照。

國內監理制度超過五十年未檢討,領有自用小客車約七百萬人次,持照超過二十年者比比皆是。但依現行法規,一般汽機車駕照換補,監理單位未查證駕駛人是否仍符合安全駕駛的資格。

考領駕照太容易 有照不敢上路

「右三圈打到底後回正」,張小姐依駕訓班老師的口訣,輕鬆取得駕照,但她不敢上路。直到兩年前她又花錢請教練教道路駕駛後,才敢開車上路。這種情形正說明,國內駕照考驗無法確保駕駛人開車能力。

台灣駕照考領及換發作業常遭人詬病,主因就是沒有實際道路考驗,一切作業都在駕訓班內完成,只要熟記駕訓班教得開車公式、熟悉教練場內模擬道路,依樣化葫蘆,即可輕鬆拿到駕照。一旦要實際上路開車,就心情不安、狀況連連。

由於考照場地和實際道路情境差異大,台灣考照體制下,出現有照不敢開車、無照滿街跑的奇特現象。

幾個月前,一名計程車駕駛因突然心肌梗塞昏倒,幸好病發時未搭載乘客,沒有出事,但已令人捏把冷汗,計程車運將的身體狀況成為各界關切焦點。一般駕駛人如果無法確保適駕狀態,行駛在高速公路或交通流量高的道路上,也可能令家人擔心。

每天開車往返台北縣市的李先生說,台灣逐漸走向老年化社會,道路上烏龜車變多了,一看很多駕駛都是六十歲以上的老先生。聽說政府研擬駕照審驗制度,確保駕駛人的身心狀況適合開車,他非常贊成。

(中國時報)
--
社會學大師退休告白 葉啟政:知識分子使命感太沉重

曾參與廢除刑法一百條、國內社會學領域大師級教授葉啟政,七月底將由任教卅年的台灣大學社會系退休。他撰寫六千字的〈臨別前的告白〉,自陳身為知識分子而以「使命感」期許自己,「太過沉重」,自認難以擔當。文章至情至性,激起學術界熱烈迴響。

對文中種種,葉啟政昨天受訪時表示,他指陳的問題,都出現在人文社會學科,不及於自然學科領域。實際上,台灣的學術沒有「主體性」,卻有「學術侏儒」的自卑感。他認為,本國學者都要到美國發表論文才能列入研究成果,「相當荒謬可笑!」

「學術政治」根絕原創性

「台灣學術社群不大,累積性不足,對西方學術的反省力不夠」,使得台灣的人文社會學界只能跟隨追逐西方的潮流,而無力建構屬於自我或本土的學術理論。

葉啟政這篇署名文章在六月下旬寫成,文中述及任教卅年的心情和卸下教職的感觸,並對學術界、高等教育和知識分子的使命感提出觀點。葉啟政認為,瘋狂跟隨的 結果,讓「學術政治」成為主流。所謂「學術政治」,葉啟政說,就是用學術建構的一套權力關係和權力生態。年輕的學者必須在這種「學術政治」氛圍下討生活, 根絕了學術的原創性,和可能生長出具主體性價值的學術成果土壤。

西方的人文社會學科理論都有其發展的社會背景和土壤,葉啟政說,台灣的人文社會學科,在畸形的結構下,沒有根,一味用西方的量化指標,也就斬除了發展的可 能,成為學院內部的權力或意識形態的自我鬥爭。這與過去戒嚴時代因外部鬥爭而形成禁忌和壓力,造成一樣打壓學術的結果。

高等教育幾已淪為職訓

葉啟政也認為,今天的高等教育問題很大,全球性的人文精神敗退,非獨台灣而已。他說,在資本主義浪潮下,台灣的高等教育已談不上人文,成為職訓一部分,不 要說是技職學校,連台大這樣的指標性大學也難抗此一功利化的、「出路」為導向的「求職性大學教育」。身為人文學者,他發出「時不我予」的嘆息。

台灣社會學界素有「北葉南高」的說法,「北葉」是指台大社會系葉啟政,「南高」是東海社會系教授高承恕。葉啟政六十四歲(卅二年次),新竹人,台大心理學學士、碩士,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校區社會學博士,身兼心理、社會兩門學問之大成。

狂飆年代中 葉啟政埋首思考本土化

戴著黑框眼鏡、超厚鏡片、灰白頭髮,學生口中直呼「老葉」,葉啟政也毫不在意。在台灣社會最動盪的狂飆年代,他埋首研究理論如何與台灣社會結合,反省社會學如何本土化。學生對他最深的印象,就是談理論時,眼神深邃閃著亮光。

老葉,大學唸心理學,留美改唸社會學,博士論文寫量化模型,返台後卻研究理論。因為老葉返台後認為,社會學需要立足於本土思考,不能夠只是拿國外理論「硬套」在台灣的經驗上頭,國外的理論需要驗證,也需要反省。

一九八○年代,繼中美斷交、美麗島事件後,台灣進入狂飆年代,社會學剛在台灣草創萌芽。當時台灣政治社會激烈變動,老葉也剛好回國教授社會學。這樣的環境,吸引許多熱情的學生轉到社會學系,很多人因此成為老葉的學生。

教學之外,老葉間接參與政治活動,受國民黨官僚系統倚重。李登輝當台北市長之時,老葉是文膽之一。老葉也參與社會運動,結識黨外運動人士,廢除刑法一百條等運動,也可見老葉的身影。《中國論壇》創辦人、自由主義分子楊國樞、胡佛,是老葉的老師。

其實,老葉對政治或社會運動,並不是直接出擊或發動,反而是從知識分子的冷靜角度從旁觀察,並在「社會學本土化」的思考做更深刻的反省,直到六十歲才完成《進出「行動─結構」的困境》這本大部頭的著作。老葉成了社會學界的大老,成了建立台灣社會學的先驅。

老葉麾下的弟子遍布台灣各大學的社會學系,大弟子包括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黃瑞祺、南華大學社會系副教授蘇峰山等人,全都是他的得意門生,可說是桃李滿天下。

「非常尊重學生,雖然老葉有自己的學術看法,但他從不勉強學生去做。即使學生會對老葉提出挑戰,他也會教學相長,予以尊重。」蘇峰山如此形容他的恩師。

進入社會學領域,必然會讀到「奇理斯瑪」這個概念,意謂與生俱來的超凡魅力。近日宣布退休的老葉,只要是社會學子弟,很少不被老葉的理論思想所吸引。老葉,也稱得上是典型台灣社會學界「奇理斯瑪」的領袖。

知識的傳遞應嚴守分際 而不煽動蠱惑

在台灣社會科學領域享有大師地位的台大社會系教授葉啟政,最近在退休感言中深刻反省知識分子角色,並在網路上成為知識界熱門傳閱焦點。

秉良知 忠實傳遞知識給下一代

葉啟政指出,承擔創造與改變時代的使命感,一向是知識分子的重要自我期許,但處在一切價值被懸擱而個體性高度膨脹的所謂「後現代」歷史場景裡,這樣的期許太過沉重,尤其有著一不小心就會造孽的風險,他自認難以擔當。

他強調,過多的知識分子自我期許,縱然其意圖深具良意,但在知識傳遞過程中,對純潔白淨的下一代易產生危險的潛越影響,與「嚴守分際而不具煽動蠱惑作用」的基本倫理相扞格。他一直引以為戒,盼克盡良知忠實傳遞給下一代,而不至於誤導。

這篇名為「臨別前的告白」退休感言,是葉啟政在台大社會系執教三十年的整體回顧,內容長達六千字,葉啟政以非常謙遜的態度反思知識份子與社會學界若干重要課題。本報取得葉啟政同意後,摘取重要內容如下:

我這顆小水珠,或許,在過去,在太陽照射下,曾經顯得有點晶瑩,也放射出一點光彩,但是,總是不夠剔透,既光耀不了整條河川,甚至,縱然只是一個小小的水 域,也無以熒炙,更別說有著創造歷史的壯舉或鴻志了。然而,或許,正因為是一顆輕輕附著在岸邊草叢中的小水珠,它不用擔心被整個時代的洪流吞食。它的微小 與安身的位置,讓時代的洪流遺忘掉它的存在,這倒令它隨時可以保護住自己,安然渡過三十載。

不小心就會造孽 自認難以擔當

擺在學術領域來說,這樣的自我表白,毋寧地是對著韋伯所說之學術做為志業的說法的一種另類詮釋,也是一種另類的對話。在我所理解的架構裡,學術做為志業的 說法,乃是企圖讓大學教授對其生涯的期待走出無奈而流俗地向體制無條件屈服之「職業」角色所設定的慣性,而有著更深厚根植之文化性的自我期許與肯定。按照 韋伯的意思,這是一種倫理性的說法,有著恢宏的心志意圖與心理期待的,然而,卻剔透出一種謙虛的態度,因為他並不強調大學教授一向自許之作為知識分子的強 烈「使命感」,甚至對它還是質疑著。

這也就是說,三十年來,我一直對自己所扮演之職業角色調整著自我期許的方向。已經有一段相當的時間,在態度上,我已是相當堅定地認為,不能以學術作為一種 企圖創造歷史與改變社會之「使命感」職志的恢宏期待來看待自己在大學教書、寫作的工作。沒錯,承擔創造與改變時代的使命感,一向即是知識分子宣揚、也是肯 定自己之社會角色的重要自我期許。然而,我總認為,處在這樣一個一切價值被懸擱而個體性高度膨脹的所謂「後現代」的歷史場景裡,這樣的期許,當然依舊令人 感到偉大,也應當給予以尊敬,但是,我總覺得太過沉重,尤其,它有著一不小心就會造孽的風險,自認難以擔當。

教書的戲劇美學 過多是種負擔

對我個人來說,作為大學教授,尤其,處理有關人文與社會現象的教授,過多的知識分子的自我期許,就像韋伯在〈學術作為一種志業〉一文中對當時德國左派學者 利用講堂來宣揚馬克思主義所意圖表達的,縱然其意圖是深具良意的,但是,在知識的傳遞過程中,對純潔白淨的下一代,容易產生危險的潛越影響。基本上,這容 易冒失地扞格到「嚴守分際而不具煽動蠱惑作用」的基本倫理要求。三十年來,我一直以此引以為戒,期盼自己能夠克盡良知地把自己所知的知識忠實地傳遞給下一 代,而不至於誤導。當然,我沒有把握我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不過,卻是小心翼翼地努力過。

再說,作為一個教員,尤其是在大學任教的教員,我更是把這份工作當成是進行著一項藝術創作與表演來經營。我一直認為,一個教員就是一個演員,一上了講台就 像一個演員上了舞台一樣,要儘可能的把這齣戲演好。對演員來說,重要的是透過戲碼、演技等等把自己的人生經驗表現出來,讓觀眾能夠分享著感受、開展著想像 與醞釀著思想,或者,至少讓他們感動一下而對生命有著進一步的憧憬、啟發與感應。在演戲的過程中,任何以帶著濃郁而厚重的使命感企圖影響、乃至左右著觀眾 (甚至其一生),尤其是成就社會的改革,當然是一項偉大的革命事業,只有自稱正統的左派知識分子才做這麼的打算,儘管這或許是西方近代知識傳統最重要、也 是最值得尊敬的一個歷史成份。然而,這絕非一個強調美感的演員所必然期望的唯一作為,況且,在絕大部份的現實狀況裡,他也是做不到的。

台灣學術發展 停留在邊陲地帶

一句話:作為一個演員般的教員,我的自我期許不多、也不大。在我的眼中,戲劇原是屬於美學的,好看,就好了,看了,回味個兩、三天,可以,多了,反而不美,帶來過多的負擔,甚至是一種道德性的罪過…

或許,今天的台灣不能再自稱是一個邊陲社會了,特別就經濟的角度來看,但是,就學術發展而言,我一直認為,我們還是一直讓自己處於邊陲的地帶,幾乎絲毫沒 有力圖突破的跡象。大批學生留洋念學位,自不用細說,留在國內唸書的,所修習、熟悉、關心、感興趣的,也幾乎完全是西方的,不管它是來自美國、英國、或者 歐陸。這樣的情形,三十年下來,基本上,並沒有明顯的改變,事實上,也沒有改變的有利條件…

台灣已有條件 能走出自己的路

總而言之,在我所經歷的歲月裡,三十多年來,台灣社會學的研究基本上沒有明顯之具有蔚成獨特知識傳統的累積成果,始終是處於「開創」期的階段。在我的觀念 裡,對一個處於「開創」階段的學術領域,作為老師的,只是扮演著「過河卒子」的角色,基本任務乃在於鼓勵學生有著多元的領域發展、深厚紮實的學術底蘊,尤 其是對居優勢之西方學術傳統有著一定深度與廣度的認識。就在這樣的認知基礎上,三十年下來,對學生的論文寫作,我也就一直是扮演著簽字「背書」的角色。說 真的,我並不喜歡這樣的角色,也深以這樣的作為而惴惴乎的,然而,現實上,我卻一直就這麼被牽引做著。不過,有一點我卻是相當受用的,那就是:從你們學生 身上,我學了許多,這還得感謝在座諸位的。話說到此,我以為,經過三十多年來的發展,特別是自我反省,台灣的社會學界已慢慢有條件可以走出與西方學術亦步 亦趨的現象,而走出自己的路子,在此,我以此勉勵在座諸位。這是我作為社會學者一輩子的心願,期盼在座年輕一代的諸位能夠代我完成。

參與社會運動 勿忘知識本業

受業於葉啟政的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孫中興昨日表示,葉啟政熱心學術、有理想,在學術界有一柱擎天的影響力。國科會人文處長陳東升表示,社會學過去是西方產 物,葉啟政加入台灣元素,是本土社會學理論發展先驅;他為國內培育非常多社會學人才,台大社會所博士班成立廿多年來,大約一半是他的學生。

孫中興和也是葉啟政學生的陳東升、台大社會系副教授林國明都認為,葉啟政的退休感言是提醒大學內的知識分子,參與社會運動也要從專業基礎出發,不要忘了知識本業,這相當有警惕作用。

陳東升表示,葉啟政的社會學理論有一些佛學層次,主張不要將太多道德責任加在自己身上,一路走下去,會更灑脫。這提供國內社會學學者一種新的思考。陳東升 指出,有些知識分子參與改革,是有私心的。葉啟政過去參與很多社會改革活動,但現在似乎「看空人世間的事情」,他根據佛學精神,認為凡事不要太執著,不將 道德責任背在肩上,順其自然,可以走得更好。

孫中興指出,葉啟政提到的知識分子使命感太沈重,其實是謙詞,他從未放棄,始終有使命感。這正是葉啟政深深影響他們這輩社會學者的地方。

孫中興是葉啟政早年的學生,他記得大三時深受葉啟政啟發,後來學成歸國成為同事。他自認對葉啟政有一定瞭解,「知識分子本就是言所當言,和當道不一樣,甚 至有時對抗當道。」葉老師當年推動廢除刑法一百條,正是鼓動人心的正義之舉,後來他既未求官也未混入政治,難道不是學術良心的展現?

林國明說,葉啟政提醒在大學內的知識分子,教學與研究才是最重要工作,即使要關心社會,也要從專業基礎出發,才可能有貢獻。一些大學教授參與社會運動,卻荒廢教學與研究本業;或自以為什麼都懂、什麼都做,最後可能什麼都做不好。葉啟政的說法,對一些人有警惕作用。

(中國時報)
--
全球10「大」建築 北京占3個

世界各國目前陷入一波比大、比高、比豪華的建築熱,大家都想在國際建築舞台上獨領風騷,而英國《泰晤士報》順應潮流,十日也評選出十項進行中的大規模建設。這些建築的共同特色當然是「大」,但根據該報的美學評論觀點,其中有些建築醜得要命。

中國在這十大榜中三項入榜,地點都在北京。

▲一是外型有如鳥巢的北京奧運主場館。瑞士建築設計業者Herzog & De Meuron使用無數還在試驗中的先進技術,總面積廿五萬平方公尺,可容納十萬人。《泰晤士報》給它的美觀評價是「尚可」,但不知館裡的廁所夠不夠?

▲二是北京首都機場第三航站大廈。中國現在一切都講究要「大」,首都機場第三航廈也不例外,樓高七層,總樓板面積達一百萬平方公尺,預計到二○一五年每年 將有五千三百萬旅客進出。為強調中國風,北京當局說服建築師福斯特將長達三千九百公尺的航廈設計成龍的外觀。《泰晤士報》對其評語是:像個大帳篷。

▲三是北京中央電視台新建大樓。由建築師Rem Koolhaas設計,《泰晤士報》把這座大樓批評得一文不值,認為其外觀就像電影「星際大戰」中的醜八怪賀特族賈霸。

其他七座還有:

▲大埃及博物館。位於埃及吉薩金字塔群附近,由華裔建築師彭士佛和愛爾蘭的海尼根共同設計,完工之後將是全世界最大的考古博物館。《泰晤士報》認為大埃及博物館的設計相當稱職。

▲杜拜的杜拜塔。志在成為「世界第一高樓」,而為了搶下這頭銜,杜拜塔業者對其高度諱莫如深,只透露至少七百公尺,有可能八百公尺。《泰晤士報》對杜拜塔的美觀評價不高,形容像座紀念碑。

▲賽門威森塔爾寬容博物館。位於以色列耶路撒冷,係為紀念納粹大屠殺受害者而興建,佔地約三英畝。這座建築的性質本來就很敏感,加上其底下有回教徒墓穴,目前已鬧上法庭。《泰晤士報》引述批評者的看法指出,這座博物館容易引起回教徒不愉快的聯想。

▲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的擴建新館。泰特現代美術館係由火力發電廠改建而成,是倫敦著名地標,《泰晤士報》認為,這座新館不足以改變倫敦的建築風潮,但未來數十年勢必是倫敦最前衛的建築。

▲義大利羅馬的「國立當代藝術博物館」。由女建築師哈蒂設計,就像她之前的許多作品一樣,這座建築也運用大量的懸臂,興建難度非常高,有許多交織糾結的迴廊。

▲倫敦主教門塔(Bishopsgate Tower )。《泰晤士報》評選這座毫無特色的醜陋建築,可能只是因為它「醜斃了」。

▲紐約世貿大樓原址重建工程。在「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中,世界貿易大樓被夷為平地,如今原址重建,共分七個建築,其中主建築是樓高五百四十一公尺的「自由塔」。《泰晤士報》認為,自由塔本身並無出奇之處,但重建的意義非凡。

(中國時報)
--
標靶治癌藥 絕非萬能/黃啟銜

日昨,貴報報導健保局準備將治療肺癌的昂貴藥物艾瑞沙,由三線用藥給付改為二線用藥,這對肺癌患者及家屬確實是好消息,可以減輕不少負擔,然而標靶治癌藥物絕非萬能,過度期待有時也會受傷害。

筆者的母親六月底剛因為肺癌而過世,從發現罹癌到往生,僅不到四個月的時間,這之間母親服用艾瑞沙給我們全家帶來慘痛的經驗。

二月底母親因為身體不適送進台北一家大型教會醫院急診,當時發現右肺嚴重積水,住進病房後不斷檢查,醫生判定是肺癌3B,已屬肺癌末期,治療方法除了傳統 化療外,服用艾瑞沙是另一項選擇,主治醫生提及不抽煙、年紀大的東方女性肺癌患者服用艾瑞沙效果比較好,雖然當時母親沒抽到免費試用而必須自費買藥,但是 家裏還負擔得起一天一顆兩千三百元的藥物,於是我們決定不進行傳統化療,直接吃艾瑞沙,當時主治醫生也提及,艾瑞沙並非對每一位病患都有效,服藥兩星期後 沒效就不用吃了。

那些日子,全家對艾瑞沙寄望甚深,母親一直認為艾瑞沙就是她的救命仙丹,兩三個星期後回診時,主治醫師也沒給我們確切的答案,只說母親病情不好也不壞,我 們解讀為病情沒有惡化,於是母親繼續吃艾瑞沙,直到五月,母親一切都不對勁,轉到另一家大型醫院就診也未見改善,最後到台大門診,台大醫生問了一個問題: 母親吃艾瑞沙之前是否做了基因比對,原來吃艾瑞沙是否有效可先做基因比對來判斷,霎時全家完全崩潰,多花了許多錢,最重要的是延誤了許多寶貴的治療時間。

母親住進台大病房時已無法進行化療,在加護病房插管撐了三個禮拜就往生了。

標靶治癌藥物並非萬能,但是確實是一些病患的一線生機,找對的醫生在適當的狀況用適當的方法治療,生命才會有奇蹟。

沒有標靶 就沒有標靶治療/蔡俊明(台北榮總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

閱讀昨日時論廣場黃先生的「標靶治癌藥絕非萬能」一文,身為診治肺癌的臨床醫師也很有感觸。

標靶治療藥物如「艾瑞莎」與「得舒緩」的問世是肺癌治療史上的大事,它們對某些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快速、顯著的療效很令人印象深刻,特別是以往被認為無法承受傳統化療的患者,如年老或有重大其它合併症者,如果有效,近半的病人還能維持一年品質不差的日常生活。

但是治療經驗愈多,愈怕這類標靶藥物被病家過度期待,導致治療之初就不顧醫師的建議,寧願自付鉅額藥費也絕不考慮化療;而原本經治療緩解的患者,一旦惡化可能就無法接受藥物也會失效的衝擊,而致喪失鬥志。

接受這類藥物治療時有一些要點必須瞭解:一、並非所有的患者都有效;二、即便有效絕大多數一段時日(一般是十個月左右)會失效;三、一旦惡化,在後續治療 沒有接續之前最好不要停藥以免快速惡化;四、小心嚴重毒性的發生,嚴重的肺間質病變與肝毒性機率低但亦可能致命。每日服一顆藥雖然簡單方便,但一定要定期 回診複查;一方面評估療效,惡化時要更改治療,一方面若有毒害發生便能及早因應。

其實,目前並沒有完美可靠的方法可以準確預估這類藥物的療效,即便基因檢測亦然。基因出現有益突變者(約占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三成或肺腺癌的一半)治療的 有效率約七到八成,用它來預測療效雖然比「不吸菸的肺腺癌」(約五至六成)可靠,但基因缺乏有益突變的也有一到兩成的有效率。

問題的癥結在於我們還沒找出所有的有益(標靶)與無益的基因變化,而檢測方法當然也是個問題。因此,在治療之前很難斷言怎麼樣的非小細胞患者不該接受這類 的治療。在另一方面,第一線化療的有效率約三到四成,第二線則一至二成,治療的副作用也沒有想像中的可怕,大多能有效預防處理。

按照目前健保規範,病人在疾病療程中可能先後都會接受到傳統化療與標靶藥物,重要的是診斷之後能依照病情的輕重、體能狀況、治療的副作用等情況全盤考量 (包括第一線與後線),規畫最符合個人效益的療程。即便對非小細胞肺癌的了解與治療近年來有一些具體進步,但是肺癌的死亡率依然居高不下,也有少數( 約一成)晚期患者惡化非常快速,幾乎所有的治療都無效,要克服這個惡疾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時報)
--
夏季高溫 熱昏了怎麼辦?

台灣夏天炎熱潮溼 外出活動要注意「熱急症」補充水分和電解液、避免暴曬可預防中暑等症狀的發生

熱啊!好熱啊!簡直快熱死人了!最近台灣氣溫節節高升,部分地區甚至出現農民中暑熱死的意外,國泰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戴志宏表示,在高溫炎熱的天氣,民眾須特別注意「熱急症」,有大量出汗時,要補充足量的水分和電解液,若症狀仍未緩解,應立即就醫治療。

戴志宏說,台灣位屬亞熱帶地區,天氣特別炎熱和潮溼,再加上近年全球暖化,夏季外出活動,民眾稍不小心即可能出現熱急症;熱急症主要是因為體溫調節失衡, 劇烈活動或服用某些藥物,會使體內產生的熱量增加;有心血管疾病、年老、肥胖者,或穿著不適當的衣服,導致身體散熱速度降低;再加上高熱和潮溼的環境,尤 其是當氣溫達到33°C或以上時,最容易造成中暑。熱急症包括:熱昏厥、熱抽筋、熱衰竭、熱休克,症狀和緊急處理方式如下:

■熱昏厥

熱昏厥主要是因周邊血管舒張和血管收縮降低,導致體位性的低血壓。通常在熱環境中久站時發生,因為久站靜脈血液滯留在下肢,產生姿勢性低血壓而導致昏厥。

緊急處理:一般只要將病患移到陰涼的地方、躺平並給予補充水分,症狀很快會消失,但應注意是否有心臟血管、中樞神經性疾病的可能。

■熱抽筋

熱抽筋通常發生在大量出汗後,流失水分及鹽分時。熱抽筋的發病原因可能是肌肉中鈉和鉀濃度降低,當大量出汗時會排出大量的鈉,若不能得到及時的補充,就會導致低鈉血症。

緊急處理:原則是讓病人在陰涼的地方休息,將抽筋的肌肉予以拉長,並補充水分和鹽分,例如市售的運動飲料。如嚴重時,需就醫驗尿及驗血,注意是否發生橫紋肌分解的可能。

■熱衰竭

熱衰竭通常是在高溫的環境中工作或運動,為了散熱而排出大量的汗液,若水分補充不足,將造成脫水的現象。熱疲倦沒有特定性的症狀,患者會感覺頭昏眼花、虛 弱、不適、噁心、嘔吐、頭痛或肌肉痛等。也可能有昏厥、體位性低血壓、心膊過速、出汗和高熱。體溫通常不穩定,會在正常溫度和40°C之間波動。精神一般 正常,如病患意識喪失,且體溫持續升高,須注意惡化成中暑。

緊急處理:熱衰竭的主要治療是休息及補充水分和電解液。症狀較輕微時,可以在陰涼的環境中休息,並口服一些生理溶液如0.1%的生理食鹽水。若有較嚴重的 低血容量症或低血壓時,要進行生理鹽水靜脈注射及驗尿和驗血,注意是否發生橫紋肌分解的可能,一直持續到恢復正常血壓。

■熱休克(中暑)

中暑是熱急症中最嚴重的一種,在夏季熱浪來襲時,因為體外熱量累積和體內熱量不易散發,在潮溼悶熱環境下進行體力勞動的人最容易發生中暑,另外,在劇烈運動後的年輕人也要小心。

緊急處理:疑有中暑應馬上將病人移離熱源,維持呼吸道通暢,給予高濃度氧氣。迅速降溫至 38.5℃以下,是決定病人預後的重要關鍵,可行的方法包括:脫掉衣服、潑冷水,再用風扇吹,以加強散熱,或是把冰袋放在手臂、腋窩、頸、膝加強散熱。即 使病患體溫已下降,也應將病人立即送醫。中暑會造成多系統組織損傷和器官損害,若未緊急治療,死亡的可能性很高。

(中國時報)
--
索因卡與準國家/貝嶺

索因卡是誰?那位昂著獅子般倔強的頭顱,一隻手習慣性地托腮、抿著倔強的嘴,雄辯滔滔或凝神傾聽,並用他那表情豐富的神情向你傳遞反應的人是誰?

他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86)的非洲作家,他的文學作品涵蓋戲劇、小說、詩歌、文論。2003年,作為台北國際書展的貴賓,他曾來訪過台灣。除此之外,我們應該知道更多。

非洲文明的「酋長」

索因卡,這位非洲文明的「酋長」,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一位視野穿越祖國、深度介入人類重大事務的世界公民,一位在國際社會中舉足輕重的文人。

《恐懼的氣氛》是索因卡在英國廣播公司著名的「李思講座」(BBC Reith Lectures)上五場演講輯成的書。名列此一講座的講者都非等閒之輩。索因卡的觀察和感受有其獨特的視角,他從現代非洲的歷史演進展開,再審視西方的 文明演進。索因卡淵博,他以宏觀的歷史視野,平易直白的表述,如數家珍,娓娓道來,歷數二十世紀迄今,在國家、民族、信仰、宗教和意識形態驅使下,人對人 的暴行和殺戳,剖析二戰之後的世界政冶、文化、宗教生態,探討恐怖的成因,直面當今世界中的恐懼氣氛,以尋求解決之道。

索因卡在書中,以一個新名詞:「準國家」(quasi-state)來命名當今世界中以狂熱的宗教、意識形態、民族訴求而湧現的各類武力實體。並深刻剖析 了「準國家」對當今人類社會和個人的傷害。以索因卡的認定:「準國家」跟正式國家只有三方面不同:「準國家」沒有疆域;「準國家」沒有政府部門也沒有部 長;因此,他們也就不用承擔政府必須背負的責任。「準國家」及其菁英階層,或許真的是在追求未來的世界秩序,但他們在追求的過程中卻公然宣稱可以在戰略上 犧牲人權與人道的基本價值,而新的世界秩序得靠他們這類祕密集團來建立,並從擁擠的地區和城市往外擴散。此外,他們視疆界於無物。」

在索因卡看來,「只要有不公不義的地方,不管是地區性或是全球性的,都是孕育狂熱的沃土。」

台灣的例子

拋開「準國家」這一指稱的特定含義,從字面上看,沒有國際人格,也被擋在聯合國以及一切由「國家」加入的國際組織外的台灣,作為國家之外的「國家」,國格 雖被剝奪,但它具有完全的國家形態,如疆界、領土、主權和人民。作為一個事實上的國家實體,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台灣始終恪守、自願履行著一切國際義務和國 際責任。可是,台灣的困境已十分嚴峻,它沒有充分的國際人格保障,台灣的中華民國護照是一份只被他國默認而又難以被正式承認的國家護照,它在國際社會中的 地位還不如幾乎難以承擔國家責任的巴勒斯坦,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在聯合國還有正式的觀察員席位。

「政治上的不公不義以及社會孤立等等」,無疑,是滋生暴力和「準國家」的「恐懼」沃土。而這種國際「政治上的不公不義以及社會孤立等等」,恰恰是台灣現狀的寫照,那是國際社會強權政治陰影下的不公不義。

值得憂慮的是,從台灣已長久被排斥在國際社會之外的際遇來看,這種國格上的挫折感和在強權國家壓制、「管教」下的無力感,會成為滋生暴力和「準國家」的「恐懼」沃土嗎?

嚴格地講,台灣沒有索因卡定義下的種族和宗教衝突。台灣四面環海的島嶼環境,使得它幸免與鄰國、或與被聯合國確認對台灣享有主權的中國輕易發生武力衝突。 可是,由於現代歷史中的專制統治者是從中國大陸遷移來台的,導致統治菁英階層中的大部份人是二戰後的新移民,進而被冠之為「外來政權」,占台灣人口大多數 的本省籍老移民與二戰後的新移民和原住民之間,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族群間的衝突,在社會民主化的過程中,又被操弄激化成更為嚴重的省籍衝突。幸運的是,台灣 族群間的衝突並未輕易地演化成暴力相向的血腥衝突,也未產生「準國家」之類的暴力訴求團體。從原住民到「蕃薯」、「芋頭」,台灣人民的文化養成和民族習性 上的溫和寬容,與生俱來地不帶暴力抗爭的因子。而日益深化的民主制度,又使得暴力訴求式的「族群至上」、「台獨至上」、「國家至上」運動缺乏狂熱滋生的土 壤。

忙著「撥除引信」

審視過去,二十世紀中國家的極權統治和神權統治前後承傳,有其驚人的相似。由於偏執、自以為是以及宗教狂熱而在人類社會中引發了難以計數的衝突、殺戳。國 家與「準國家」的冤冤相報,強權主導的國際秩序,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各自以「神聖」為名,使得衝突各方無法對話,已使人類陷於恐懼中,進而喪失了自由與尊 嚴。

整本書中,索因卡睿智的警世箴言處處可見:

「現實的確正在迎頭趕上科幻小說,或者,我們現在可以說,由於現實似乎一直在複製科幻小說,因此歷史總是不斷在重複自己。」

「尊嚴不過是自由的另一張面孔,因此也就是權力與支配的對立面。」

「對話是這個世界上唯一能夠治療對話的死敵(也就是獨白)所引發的歇斯底里病症的處方。」

「狂熱孢子的變體為數眾多,培育狂熱孢子的環境也一樣。」

「神聖事物──包括托兒所在內──似乎一天天減少,因為這個世界充滿了神聖不可侵犯的修辭,因此神聖事物就被這些修辭給淹沒了。」

「無論如何,今天全球性暴力的引擎所加的油是從狂熱的油井裡抽取出來的,雖然發動這些引擎的是政客或渴望權力的人。這些人有時會被他們所啟動的驚人毀滅力量給輾斃,但下一個想要爭奪政治支配權的人似乎一直沒有得到教訓。」

在過去的十多年中,我和他多次不期而遇或相約而聚,作為他的文學友人,我們用email聯絡,他回覆或寫信給我時,總是告訴我他正在他鄉或旅途中,為了 「撥除引信」,在許多有「火藥味」的地方,都可以看到老渥雷的身影。他因教職定居美國南加州,可是,為了促進祖國奈及利亞的政治變革,很長一段時期內,他 幾乎每兩週便飛回祖國一次,甚至,當他走在奈及利亞的街頭抗議遊行隊伍前列,被警察押入警局,當警方得知他是索因卡時,立即致歉放人。

「那是在一片仍未脫貧的大地,此刻正在試驗著舉行民主選舉,這過程充滿著瑕疵,那狂熱也令人發怵。但是,我仍懷抱著希望。」

追問布希和賓拉登

如他早年對自己的描述:「我始終不渝的信仰是人的自由。它像一股憤怒的、反叛的力量在我軀體裡洶湧,使我堅持不懈地同人類慣於奴役他人的莫名其妙的怪癖作 堅決鬥爭。特別是在非洲新社會裡,堅持要這種自由的主張,往往被看成是某種奇怪的、有破壞性的黴菌。我深信,沒有這種充分的自由,生活是毫無意義的、屈辱 的。雖然我知道光靠說話是不能保證得到自由的,可是我的創作還是愈來愈多地針對那些壓迫人的皮靴──不管穿它的腳是什麼膚色的──為個性自由而鬥爭。」

在《恐懼的氣氛》全書的最後一講,他充滿勇氣地坦率直陳:

「蘇格拉底是一名熱愛對話的人,他提醒我們,經由「心智辯證」而導出或檢驗過的真理遠比經由獨白而導出或檢驗過的真理來得更持久。唉,一個接一個宗教都用獨白來操控他們的殺人範圍,基督教與伊斯蘭教是當中最惡名昭彰的。」

所以,索因卡告誡世人:

「小布希總統在他的最後通牒裡所說的情勢:「你們不跟我們站在一起,共同對抗恐怖份子,就是站在恐怖份子那邊」以及「我們不需要全世界的同意,因為我們有 神的引導」,我們必須加以拒絕。他的話跟賓拉登的話「世界顯然已經分成兩半了──伊斯蘭信徒的世界對抗異教徒和沒有宗教信仰的人的世界。」一樣,我們都得 斷然拒絕。」

他進而追問布希和賓拉登:

「對世界上幾十億完全不信這一套的人來說,布希和賓拉登的話到底表示什麼意思?對夾在「猶太-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這兩個血腥信仰巨獸之間的印度教徒、佛教 徒、祆教徒、奧利沙(Orisa,奈及利亞約魯巴人所信仰的眾神)信徒 以及其他上百個宗教的信徒來說,布希和賓拉登的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索因卡和已逝的蘇珊 桑塔格一樣,是「人類經驗和人類精神永不疲倦的探索者,是直面國家黑暗、權力黑暗和人性黑暗的鬥士。」是「真正的世界公民,她(他)的介入超越國家、地域、文化、政冶、意識形態和種族。」

班雅明將十九世紀乃至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歐洲形容為「一個機器複製的時代」。在媒體和影像泛濫的新世紀,台灣、乃至「地大物薄」的中國,名人盛產也速產。可 是,具有索因卡式的視野、高度和影響力,以「天下為己任」的文人,那既有本土關懷,又有世界觀的偉大心靈,有嗎?

(索因卡中文版新書《恐懼的氣氛》,近日由商周出版)

(中國時報)
--
探視癌症病患 找對話題 避免緊張

日前郭台銘的弟弟郭台成罹患血癌病逝於北京,導演楊德昌也因為大腸癌去世,一般人聽到家屬或身旁朋友罹患癌症,多半抱持著憐憫、不知所措的情緒。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安寧療護科主任陳淑廷表示,面對癌症病人時有一些技巧,適當地傾聽、接納,有助減少患者沮喪的情緒。

探病技巧
坐下來與病人同高
即 使訪客只能待5分鐘,仍會建議訪客坐下來,讓病人能平視訪客。因為訪客站著易讓病人覺得處於劣勢,更強烈感受到生病的事實;而且坐著時,訪客應該在患者的 視線範圍內,而不要讓病患移動身體,或轉動脖子才能與來訪的人交談,否則病患移動時,會有身體無法自主控制的感覺,而產生挫折情緒。

不要逃避討論病情
家 屬擔心病人無法承受打擊,會要求醫護人員不要告訴病人真相。但隱瞞病情不但病人的痛苦無法解決,也不能預作準備,沒有交代後事、完成心願,更可能留下遺 憾。陳淑廷醫師建議,可依病人的個性,視他的反應,告訴病人他的身體狀況,尤其當病人主動提及病況時,可以和他討論;但若病人排斥有關病情的話題,或有皺 眉、流淚等反應,就先聊些生活上的瑣事來轉移他的注意力。

避免緊張情緒外露
有些人在探訪癌症患者時會畏畏縮縮,像是和病人見最後 一面而顯得不自在,這會讓病人的情緒陷入低潮,覺得離死亡越來越近,甚至有些訪客會用腳踢病床、用手敲打床沿等舉動,都可能讓患者難受;也要注意避免流露 對病體的排斥而不自知,如抱怨醫院充滿藥水味等。應把病人當成沒生病的樣子,照常談論以前會聊的話題。

居家照顧
尊重患者自主權
癌 症病人住院的原則是在最短時間控制發病的症狀,但若病情穩定就可安排出院,而不是入院就住到死或進來等死。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強調,照顧癌末病人應用最 自然、對病人最沒有傷害的方式來相處,如病人沒有吞嚥困難,就讓他進食、不要打營養針;除非不得已,不要在病人身上插管子。任何醫療方式都應經病人同意, 病人才較有可能不抗拒治療。

懂得安慰
家屬常無法釋懷
癌末病人最後會走向死亡,死亡對整個家庭來說可能很難承受。家屬因 為常照顧病人會出現像情緒失控等問題,甚至有時癌末病人能接受自己的病況,但家屬無法面對死亡,陳淑廷醫師說,應讓家屬了解,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不代表把 病人推向死亡,而是尊重他的意願,讓他選擇接下來的路要怎麼走。

專家說
多與病人溝通
從發現癌症開始,都應以開放的態度與患者相處,可討論癌症過程的治療,也應談及臨終的安排,談的越多,越能讓病人離開時沒有牽掛。

聆聽減輕焦慮
可以從與病人的談話中了解他的需要,如當他抱怨「為什麼會是我」時,就要了解病人在求助,應適時地聽他說話。

(蘋果日報)
--
騎單車 戴太陽眼鏡防眼疾

炎 炎夏日,不少人趁著豔陽高照的天氣騎單車旅行。北市聯合醫院中醫院區眼科醫師蕭雅娟提醒,除了皮膚要防曬,眼睛也需保護以對抗紫外線,因長時間曝露在陽光 中,易讓眼睛提前退化,增加罹患白內障的機會,甚至可能失明。因此在熾熱時出遊,應選合適的太陽眼鏡來保護眼睛,尤其對騎單車的人來說,可擋紫外線又能防 風沙傷眼。

防白內障和沙塵
三軍總醫院眼科醫師呂大文指出,曝露在太陽底下超過半小時,紫外線就可能對眼睛造成傷害。因眼球裡的水 晶體,但曝露在紫外線的時間愈長,透明水晶體會變得混濁,形成白內障。且紫外線照到地面時會再反射到眼睛,特別在海岸邊或柏油路上,陽光的折射更強烈,戴 太陽眼鏡能阻擋紫外線傷害眼睛;另外,騎單車時,前進的速度讓空氣中的懸浮粒子隨風吹進眼睛裡,如沙塵、鐵屑等,可能使角膜、結膜被刮傷,導致眼睛發炎、 過敏等。

挑壓克力製 抗UV400
挑太陽眼鏡時,應注意要能隔絕90%以上的紫外線及70%以上的可見光,才足以保護眼睛,以戴 上後看不到眼睛的產品為準,表示能阻絕可見光。另外,鏡片須經抗紫外線處理,通常眼鏡行有能測鏡片紫外線阻隔率的機器,以UV400的鏡片為佳,且要注意 若鏡片顏色太深,瞳孔反而易放大吸收更多紫外線,最好選茶色或灰色系為佳。而材質以壓克力、塑膠為佳,避免不慎摔倒時被鏡片刺傷。另外,若太陽眼鏡的包覆 範圍涵蓋眼睛側邊,也較能防異物從旁邊進入。

(蘋果日報)
--
解嚴後媒體生態大變/陳炳宏(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

台 灣解嚴將滿20年,如果要評論解嚴後台灣的媒體表現,恐怕只有「罄竹難書」(我指的是呂氏春秋的原意,而不是教育部長杜正勝的解讀)一詞可以形容,或者也 可以用有聲的嘆息聲以及無聲的搖搖頭來表達吧!當有人一邊搖頭一邊嘆息說:「唉」,這代表什麼意思大概應該還算不難理解吧!

解嚴20年,台灣媒體產業生態的變化與衍生的問題可以簡述如下。
媒 體數量由少變多,但量的增加並未促進內容的多元,反而造成市場的惡性競爭:解嚴後,媒體市場類型由封閉的寡佔型轉變成為開放的競爭型,廣電媒體如此,印刷 媒體更是如此。過去只有三家無線電視台,現在包括衛星電視在內,電視台數量超過160家,報紙更不用說,在出版法廢止後,發行報紙不再受任何限制,這些都 是台灣媒體市場在解嚴後蓬勃發展的明證。

經濟力取代政治力
但是媒體數量的增加並沒有帶來媒體內容的多元,反倒是導致市場的惡性競爭!解嚴後,台灣有更多的電視台,但每台播出的內容都差不多,報紙的家數也變多了,但內容卻沒什麼差異,台灣閱聽眾現在所看及所讀,其實都跟過去差異不大。
另一方面,數量的增加卻造成媒體市場的競爭愈趨激烈,在廣告預算沒有隨之增加的情況下,媒體莫不無所不用其極的爭食廣告預算,惡性競爭成為沒有常規可循的手段,市場因競爭而引發任何光怪陸離的混亂現象都已經不足為奇。
掌 控媒體的勢力由政治力轉換成經濟力,即從「打電話指示」變成「編預算來砸」:在戒嚴時期,政治力主控台灣媒體,不過由於受到新聞專業義理的召喚,當時媒體 人大多還能發展出一種或有或無的對抗力量,因此即便政治力滲透媒體,但媒體內部還是會有回應與反抗的力量,或許力道不強,但某種程度上代表媒體人不輕易妥 協的反骨。
但時至解嚴後迄今,主導媒體的勢力已經由政治力轉換成為經濟力,新聞專業與公共服務的媒體本質思維幾乎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營利取向,以獲利為核心思維,用句最通俗的話就是-Show me the Money!
簡單說,在戒嚴時期,政治力掌控媒體的手段就是「打電話」,任何一通來自警備總部、情治單位,或國民黨文工會等的電話,都可以讓報社總編輯或電視台總經理報哪則新聞,或不播哪個節目等,沒人敢不聽話。

新聞倫理已成絕響
但 是現在時代不同了,打電話已經不管用了,現在流行的是「用錢砸」,政府、政黨,甚至是企業,只要肯花大筆鈔票就能讓媒體某些內容露出或不露出,因為現在的 媒體都是見錢才會眼開,這也是置入性行銷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從打電話到用錢砸正凸顯解嚴前後控制台灣媒體勢力的轉變。
媒體專業義理由強變弱,管理人取代媒體人成為主導媒體的角色:當媒體經營被經濟力所主導,成為MBA的禁臠後,所有營運思維都以獲利為主軸,轉成媒體術語就是廣告(或收視率)掛帥,除非可以將內容轉換成可以賣錢的商品,其餘一切免談。
所 以當前閱聽眾接觸媒體的經驗就是電視盡播些爭取收視率的灑狗血節目與新聞,而報紙廣告版面越來越多,甚至只要有廣告可登,新聞版面都可以拿來換錢,這時候 媒體專業義理已經不再重要,所謂媒體是公共論壇,提供公共服務的論述都已經成為空談,新聞專業與倫理都已成為絕響,強調媒體社會功能與角色的說詞都只是學 術殿堂裡精神訓話的口號,媒體已經從社會的公器轉變成市場的商品,所有媒體內容都是可以論斤計價,自由買賣的。
台灣媒體在解嚴後,其本質已經從文化轉換成商品,其主控勢力已經由政治力轉換成經濟力,社會責任與公共服務已經不再重要,獲利與盈餘成為媒體營運的主要考量,這就是解嚴後的台灣媒體生態與問題,面對這樣的趨勢,真的只能嘆息與搖頭吧!

(蘋果日報)
--
蘇案集體失憶問題的背後/黃文雄(台灣人權促進會前會長)

六二九蘇案第M次宣判後,進入16年來的第N次上訴程序,該案已從媒體消失。這正是考究有關蘇案的社會集體記憶的時候。如果今天舉行民調,我相信絕大多數國人對蘇案的理解是:這是個強盜殺人案。
但是,慢著。汐止雙屍案16年之所以「人神共憤」,不正是因為除了強盜殺人之外,蘇建和等三人還被控強姦輪暴葉盈蘭嗎?這個部分怎麼就如此悄悄從多數國人的記憶中淡出了?這是個值得在幾個層次上順藤摸瓜的問題。

強暴案情淡出記憶
首先,必須回到六二九的宣判和次日的媒體報導。六二九那天的判決書確實在第57頁的短短幾行裡把強姦輪暴剔除,高等法院的四頁新聞稿也把它擺在最後四行,檢方更未表異議。媒體本來就專業不足,忙著報導強盜殺人有罪,強姦輪暴的部分也就這麼從國人記憶中淡出了。
但 是判決書這輕描淡寫的幾行,卻不能讓它從此淡出:「至被告三人被訴強盜強制性交之部分,除被告三人於警詢及偵查中所為輪姦之自白外,並無其他證據足資證明 被告等確有公訴人所指輪姦之犯行,而被告之自白不得作為有罪判決之唯一證據,是則本件檢察官所提證據,尚無法使本院產生被告三人確屬有罪之心證。惟公訴人 認此部分與上開有罪(按:指強盜殺人)部分屬裁判上一罪關係,爰不另為無罪之諭知。」為甚麼不能輕輕放過這段文字?
第一,強姦輪暴可是檢方堅持了10幾年、也是40多名法官曾經手裁決過的罪名,能用這幾行字就交代了事嗎?
第 二,強姦輪暴部分本來在勘驗現場之初就查無證據,所謂「本件檢察官所提證據」是什麼呢?是不是這次更審中檢察官所提的那個新理論:某類女人,例如「生過孩 子或性經驗豐富」者,即使被四人(三人加王文孝)輪暴,也不會留下傷痕?(全國女性都應該找這位顯非處男的檢察官問明白)
第三,同樣是刑求得來的 自白可以用來剔除強姦輪暴部分,法官又是如何運用有關強盜殺人部分的自白與證據?譬如說,現場小小房間裏,如果有四個人手持三刀一棍瘋狂砍殺,除了因留下 指紋而已被定罪槍決的王文孝,其他三人怎能既姦又殺而沒留下毛髮皮膚指紋等證據?檢方的劇本說,是因為三人在洗澡清洗後才離開。
這時,我們必須「欣賞」另一段判決書:現場找到的毛髮並「非三人所有」。這證明了什麼?法官說,這「足證被告清洗現場之供述實在,殺害被害人之自白亦係真實,只是跡證被清洗掉而已,不能執此反證被告未犯行」!(判決書第43頁)
10年前早就已經有人指出,即使如此運用自白「作文」,法官也要先證明一個假設,亦即三人有辨別毛髮以檢出自己毛髮的超級能力,這種「足證」才能成立。但法官顯然不是智不及此,就是蠻橫成性。判人生死,竟可如此輕忽!

重新上緊司改發條
即使只提這幾點,我相信讀者也能理解,為甚麼文首所提法官、檢方和媒體共同造成國人集體失憶問題,絕非小事一件:它掩蓋了多少順藤摸瓜就可以看到的顢頇與不義?是重新上緊司改發條的時候了:至少也要讓被阻撓多年的法官法早日通過。

(蘋果日報)
--
政府能力 我5大指標退步

世界銀行(World Bank)前天發表二○○七年全球政府治理報告,衡量世界各國政府十年來的表現。報告依言論自由、政治穩定、政府效率、管理品質、法律規章及貪污管制等六 項指標,針對二百一十二個國家進行評級。報告顯示台灣除了言論自由呈現進步,其餘大幅退步,尤其是政治穩定及貪污管制部分。
這份全球政府治理報告 《Governance Matters 2007: Worldwide Governance Indicators, 1996-2006》綜合整理全球三十三份調查報告,報告作者、世界銀行學院的全球計劃主任考夫曼(Daniel Kaufmann)說:「平均來說,沒有證據顯示全球政府治理有顯著改善。」報告更指,全球每年行賄金額估計約一兆美元(約三十二點八兆元台幣)。

政治穩定度降最多
台 灣去年言論自由雖為三年來最低,仍比十年前進步,但其餘五項指標均下降,包括政治穩定在一百個國家中所佔百分等級數字退步十六點三,貪污管制也下降九點 七。其他亞洲國家,南韓及馬來西亞在貪污管制及管理品質表現不錯,中國的貪污管制及法律規章有改善,但言論自由及政治穩定退步,香港反貪污成果良好。
台 大政治系葛永光教授昨天對報告數字不感訝異,他指出執政者只顧鞏固政權,施政評比數字逐日下降,值得警惕。高雄大學政治法律系廖義銘副教授,則表示近年行 政院院長更換頻率很大,是台灣政治穩定度不高原因之一。報告全文可上網www.govindicators.org查詢。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