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美國公立圖書館放棄通行全球的傳統圖書分類法「杜威十進位分類法」,以大型連鎖書店為標竿,根據書籍主題陳列書本,開闢暢銷書專區,還利用舒適躺椅、咖啡吧吸引讀者。
紐約時報報導,亞利桑納州吉伯市一座全新的公立圖書館,是全美最早放棄杜威分類法的圖書館之一。統籌當地十五個郡立圖書館、現年六十九歲的考特萊特說,年輕世代與上一輩的想法很不同,「我們這些圖書館員安排圖書資料的時候,必須考量他們的需求。」
這座圖書館沒有一張卡片目錄,電腦系統會按圖書主題與作者把書籍自動分類。讀者一次能借出五十本書,借書方式類似超級市場的自助結帳櫃臺。
圖書館的樓面中央沒有書櫃、電腦或參考服務櫃臺,只有幾張色彩柔和的躺椅與椅子。
許多美國連鎖書店仍會把「簡愛」、「湯姆叔叔的小屋」、「白鯨記」等經典名著擺在明顯區域,但是在這個新圖書館裡,話題女王派瑞絲希爾頓的書最顯眼。
不過,新式圖書館放棄一八七六年問世的杜威圖書分類法,還是招來不少批評,有人形容這是「異端」、「白癡」的行徑。畢竟,全美國還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圖書館採用杜威分類法。
杜威分類法並非毫無缺陷,舉例來說,食譜與旅遊書雖熱賣,杜威分類法卻無法凸顯這類書的價值。此外,杜威分類法過度重視基督教與美國歷史,對東方宗教與外國歷史著墨有限,也受人詬病。
負責推廣、改良杜威分類法的「杜威十進位分類法」機構總編輯瓊安‧米契爾說,杜威分類法經歷廿二次改版,文化偏見已減少。至於越來越多圖書館放棄杜威分類法的現象,她只強調,為了滿足讀者,「各家圖書館都在做實驗」。
(聯合報)
--
蓋茲、楊致遠 都是無趣族
一九八○年代出現了雅痞(yuppies-young urban professionals,年輕都市專業人員),一九九○年代有布波族(Bobos-Bourgeois Bohemians,中產階級波希米亞人),二○○○年代則可能形成另一類精英:無趣族(yawns),也就是年輕、富裕的普通人(young and wealthy but normal)。
這些三、四十歲的男女,在過去十年全球財富急遽成長時成為千萬或億萬富豪,可是他們沒有大買遊艇和飛機,仍保持樸實生活,把財富大部分拿來做慈善事業。
企業專才 怕被當暴發戶
無趣族最大的特色就是非常乏味。他們是嚴肅的企業專才,對暴發戶的刻板印象敬而遠之。如果雅痞的特徵是亞曼尼西裝和BMW轎車,無趣族的特色就是Dockers休閒服和對窮人的小額貸款。
四十七歲的柏波就是典型的無趣族。二○○○年他以四億多美元把他成立的網路交易公司 CyberCorp賣給嘉信理財公司,可是他仍住在德州奧斯汀郊區的普通房子,家人外出旅行搭乘商業班機,兩個兒子也開舊車。
樸實富豪 財富多做慈善
柏波夫婦把大部分時間和財富用於家族慈善計畫「希望之光」,致力在衣索匹亞對抗貧窮,包括挖井、興建學校和診所。柏波從未聽過「無趣族」一詞,可是對廁身其中既感羞愧也很榮幸。他說:「賺更多錢或買更大的遊艇,對我一點吸引力都沒有。」
無趣族與富豪世家不能混為一談。後者的財富大多是繼承而來,謙和、服務公眾、世家尊榮的家訓也代代相傳。
無趣族也與「隔壁的百萬富翁」不同。後者是低調的各行各業人士,身價只有一百萬或幾百萬美元,與無趣族動輒擁有幾億或幾十億美元身價不可同日而語。
五十一歲的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被視為無趣族的守護神。他的慈善事業、書呆子式的穿著打扮、親密家庭,抵銷了他那一千坪豪宅予人的奢華觀感。
生活低調 不愛飛機遊艇
雅虎創辦人楊致遠、電子海灣共同創辦人歐米戴爾、在納許維爾經營牧場的億萬富翁凱利等人都是無趣族。凱利至今仍開一輛福特小貨車,把錢用來維護土地,以及繁殖白犀牛、羚羊和非洲其他珍奇動物。
投資之神巴菲特年輕時也是無趣族,但到了七十六歲已資格不符。創辦 Google 的布林和佩吉原來也算是無趣族,可是他們買了巨無霸噴射機,又常到夏威夷玩滑翔風箏滑水。
美國有多少無趣族不得而知,不過他們在美國富豪之中可能只占少數,因為美國人比較喜歡展示財富。
新富階層 工作仍然勤奮
在紐約經營管家公司的裴爾說,富豪世家沿襲長久以來的家風,不自覺的保持低調生活方式,新富階層則是有意識的保持低調,他們勤奮工作,不惜花大量時間金錢試圖保持正常,也努力把孩子教養成正常人。
(聯合報)
--
中暑 「熱」出毛病
天氣酷熱,相繼傳出有老農夫疑似被「熱死」,醫師提醒,夏天,除了要減少曝曬,最要緊的就是適當補充水分,才不會熱出毛病來。
「所謂『熱死』,是因嚴重中暑所致。」振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簡武雄提醒,除了中暑,熱痙攣、熱衰竭等也都是因天氣太熱,又沒適度補充水分而「熱」出來的毛病,熱衰竭若沒好好處理,很可能就變成中暑。
馬偕新竹分院急診醫學科主任蔡維謀說,阿兵哥、運動員這類的年輕人,以及戶外工作者會中暑,往往是因為忘記補充水分,「在急診,比較少碰到休閒時中暑的人」。
蔡維謀說,很多運動員不想多喝水,猛拿水往頭上淋,想藉此降低身體熱度,「體內的電解質跟著大量的汗被排出,這時若沒補充水分,反而容易抽筋(即熱痙攣),甚至熱衰竭」。
不同於年輕人較常因水喝太少而熱出毛病,簡武雄說,老人家、慢性病患、心臟病患、酒癮者更禁不起熱,就算外頭溫度不高,但因室內空氣悶熱、不流通,這些人體溫還是可能飆過四十度,甚至昏迷。
「會不會中暑,有時不見得跟天氣多熱有關。」有多年急診經驗的蔡維謀說,有些安養院的冷氣功能不夠強,加上門窗緊閉,空氣不流通,不時會接到老人家被悶到中暑的個案。
蔡維謀說,年輕人較易察覺自己不舒服,獨居或臥床老人若沒立刻發現,不只會陷入昏迷,還可能留下腦部受損、類似癲癇般抽搐的後遺症。
有些上班族明明在冷氣房內,也會出現頭昏腦脹、疲倦乏力等中暑症狀,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說,艷陽下汗流浹背,立刻走進冷氣房裡,由於血管、毛細孔急遽收縮,有些人也會因體內高溫無法排出,出現中暑。
醫師也提醒民眾,要特別留意密閉空間內的高溫問題,像緊閉門窗的車子,只要經過十分鐘日曬,車內溫度就會飆升到五、六十度,嬰幼兒就算是短暫留置其中,也會受到嚴重傷害。
(聯合報)
--
包緊緊躲太陽 更容易中暑
艷陽下工作,有些人怕曬傷,強忍酷熱,把自己裹得密不透風,醫師提醒,這樣反而更容易中暑。此外,有些人以為冰袋可以讓中暑者更快「降溫」,這也是錯誤的觀念。
馬偕新竹分院急診醫學科主任蔡維謀就看過這樣的例子,路邊停車收費員怕太陽曬,不只頭戴帽子,還全身裹得緊緊的,連臉頰都不露出來,因此中暑被送到醫院。蔡維謀說,要防曬,應穿著淺色、寬鬆衣物,包得密不透氣只會適得其反。
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則發現,碰到中暑患者,不少民眾常用冰塊、冰袋快速降溫。他說,這樣反而會因為血管收縮,無法順利散熱。最好的做法應該是脫去衣服、吹電扇,並用攝氏十到廿度的冷水擦拭身體,才能有效降低身體的溫度。
有些人出現頭昏、疲倦等中暑或熱衰竭前兆時,會塗抹萬金油或白花油,以為冰涼的感覺可以緩解症狀,蔡維謀說,油性物質恐怕更不利於散熱。
「避免熱出毛病,最要緊的就是適度補充水分。」何一成提醒,大量灌水只會大量排尿,最好的方式應是每隔一段時間補充一次,並視流汗狀況而定,若發現尿液顏色變深,也要增加水分攝取。
中暑、熱衰竭、熱痙孿比較
中暑
|
熱衰竭
|
熱痙孿
| |
原因 | 無法散熱 | 流汗導致大量液體流失 | 運動、工作時,流汗過多和體液喪失 |
先兆 | 頭痛頭暈和疲倦、流汗 | 頭昏、疲倦、身體軟弱無力、精神不安 | ─ |
表現症狀 | 皮膚乾熱發紅、少汗、脈搏跳動過快、中心體溫高(超過攝氏四十度) | 臉色蒼白、皮膚濕冷、脈搏微弱、血壓低、體溫可能稍高或正常 | 四肢肌肉劇痛及抽筋,肌肉摸起來會像硬塊般。一旦抽筋發生在腹壁肌肉,疼痛起來就像急性腹痛 |
注意事項 | 可能導致橫紋肌溶解症、乳酸中毒、血球凝集、永久性腦傷害,甚至死亡 | 要觀察變成中暑的可能性 | 不要硬掰抽筋處 |
熱衰竭、中暑的高危險群
‧75歲以上老人家。
‧4歲以下兒童。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高血壓等慢性病患。
‧肥胖、脫水或酒癮者。
‧使用抗組織胺、利尿劑、減肥藥,以及部分心血管疾病藥物等的患者。
‧可能增加體內熱能產生的疾病,像巴金森氏症或甲狀腺機能亢進等。
‧運動員。
‧高溫環境下的工作者。
(聯合報)
--
離譜禁令 書愈禁愈好賣 戒嚴最大諷刺
在戒嚴禁忌的年代,與馬克思、列寧有關的思想都是罪惡,警備總部不但查禁馬克思主義、新左派的書籍,連許多姓馬、姓左的都遭殃。作家陳映真被警總逮捕時,偵訊人員就問他:「你家裡為什麼有馬克吐溫的書?」「馬克吐溫是不是馬克思的弟弟,不然他是誰?」
還有人從國外帶回來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的書,其理論思想批判卡爾.馬克思且獨樹一幟,但查緝人員哪管什麼三七二十一,在機場全部查扣韋伯的著作,原因是:他名字也叫馬克思!
陷匪區作家作品也遭殃
甚至連法國作家左拉也逃不了,明明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翹楚,只因為這位外國作家姓名發音接近「左」,被打入左派,也成了禁書。
那段言論禁錮的年代,中國五四運動以來知名作家,又沒跟著來台灣的人,比如魯迅、巴金、茅盾、老舍、沈從文,皆在國民黨政府查禁之列,因為他們全「身陷匪區」。而這些大陸或香港文學家的翻譯作品,也照禁不誤。
出版商與政府展開鬥法
也因此,當時許多翻譯書都沒寫明譯者。翻譯家傅雷翻譯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巨人三傳》,雖譯筆一流,仍因人在「匪區」而遭查禁。作家巴金翻譯 無政府主義者克魯泡特金的作品,如《麵包與自由》、《我底自傳》,出版社自動把譯者改名成「巴克」,以避開警總審查。
因為查禁,出版商與政府展開大鬥法,金庸許多武俠小說過去都是用別名,化名為「司馬嵐」、「迅翟」、「司馬翎」,才有辦法在台出版。而《射鵰英雄傳》一 書,因毛澤東曾寫過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就讓金庸被視為「附匪文人」,逼得出版社將書名改為《大漠英雄傳》。
在戒嚴時期的肅殺政治氛圍,也使得國內包括作家李敖、李喬、金庸、柏楊、陳映真和許多黨外運動人士的作品,都因為直接批評或被認為含沙射影地諷刺執政者,而遭到禁絕,讀了這些書代表「思想有問題」。
陳映真小說集《將軍族》出版時,立刻被禁。查禁的理由至今仍眾說紛云,有人說是因為裡面描寫向日葵,而這是中共的國花;還有人認為,是因為一篇內容描寫了一位青年為了不讓鴿子停下來,向空中揮舞紅色旗幟。
只能在舊書攤尋尋覓覓
雷震的《自由中國》雜誌在一九六○年代遭停刊,李敖出版自印的《傳統下的獨白》、《文化論戰丹火錄》等十餘冊書被警總查禁;柏楊的十餘本以「集」為名的書如《玉雕集》、《高山滾鼓集》等也在查禁之列。
如郭良蕙的言情小說《心鎖》和諸如英國作家D.H.勞倫斯的名著《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都列為「誨淫」著作;至於「誨盜」著作,如李宗吾教人皮厚心黑、鋸箭補鍋的《奸詐厚黑學》,市面上絕看不到,只能在舊書攤中千挑萬選,才能尋覓得到的禁書。
教部從昨天起在國家圖書館舉辦「戒嚴時期查禁書刊展」,從一九五○年代到一九八○年代,匪偽書刊分五主題,總共近二百件遭查禁的圖書及期刊雜誌。其中收藏最老的禁書,是中國美學家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於一九三一年上海開明出版社出版。
扁批評查禁公文很可笑
一張張戒嚴時期的禁書公文,也展示在館內,查禁理由都是挑撥政府與人民情感。陳水扁總統昨天在國圖看到當時教育部頒布查禁其著作《黨外之路》的公文時,直說「很好笑」;副總統呂秀蓮則說,「他們(警總)查禁我的書,從來不發公文。」
有趣的是,那段言論不自由的年代裡,政府愈是查禁,好奇的人則愈多。國民黨文傳會主委楊渡就說,「青年學子拿到禁書的一剎那,感到莫名興奮,有一種幹『地下革命』的快感。」
堪稱「禁書王」的李敖也說,「閉門雪夜讀禁書,這是一個樂趣,關著門下雨下雪的晚上看禁書,這是人生的一個樂趣,現在翻禁書就不稀奇了!」
進行查禁竟成免費廣告
在高度資本主義的社會中,禁書變得可笑而且詭異,愈禁就愈賣,禁不住也管不了。最弔詭的是,當權者為了維繫政權,進行查禁的同時,帶來的反而是「大量促銷」,審查竟然成了最大的「免費廣告」,成為回顧戒嚴年代禁書史的最大諷刺。
禁書,禁錮的是讀者的心靈,還是當權者的視野?當權者禁書,甚至焚書,真能關得住一顆顆驚悸的心?戒嚴一紙禁書令下來,理由無奇不有,「戒嚴時期查禁書刊展」彰顯禁書時代的荒謬現象,讓年輕世代了解台灣曾經走過什麼樣的封閉歲月,才能避免重蹈歷史覆轍。
(中國時報)
--
「啊」太曖昧 熱情的沙漠被禁
李臨秋和鄧雨賢在日據晚期共同創作「四季紅」,描寫男女情意,只因「紅」可能影射紅軍,被迫改成「四季謠」;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因「君」和「軍」同 音,當局認為會被聯想成「解放軍」也遭禁;「天黑黑」的歌詞提到「天黑黑,要下雨……」,也因被認為有影射當局意味而遭禁唱。
抓泥鰍歌詞 小毛變小牛
此外民歌「抓泥鰍」歌詞「小牛的哥哥帶著他捉泥鰍……」,歌詞的「小牛」,原來是「小毛」,但被敏感的政府認為隱喻毛澤東,硬是改成小牛才能放行。
戒嚴時期遭禁的近千首歌,在當年千奇百怪的審查標準下,都曾是見不得光的禁歌。
根據教育部資料,查禁歌曲大致分三個時期,可追溯到政府遷台初期開始。民國四十九年八月三日,由警總查禁的「月落烏啼」,是當時第一首遭禁的國語流行歌 曲,其後陸續查禁的歌曲,包括「光棍苦」、「三年」等歌曲,截至五十年五月卅一日,透過大眾傳媒通令全國的國語歌曲查禁名單,共兩百五十七首。
何日君再來 聯想到解放軍
第二階段查禁歌曲始於五十三年六月,台北市府參照警總禁令,印發查禁歌曲小冊,增加「媽媽吾也真勇健」、「哥哥一封信」、「殉情花!紗容」三首歌曲,附錄 一份兩百二十六首的「已往查禁歌曲名單」,包括周璇的「夜上海」、「何日君再來」,李香蘭的「恨不相逢未嫁時」,白雲的「良夜不能留」,白光的「桃李爭 春」、「給我一個吻」、「人隔萬重山」、「戀之火」等。
歌曲查禁第三階段始於六十三年,警總將流行歌曲把關工作移交至政院新聞局「歌曲出版品輔導工作小組」,並多次對「詞曲頹廢消沈,影響民心士氣」的「靡靡之 音」公布禁唱令。這階段查禁的歌曲包括「溫泉鄉的吉他」、「台北今夜還是下著雨」、「一條日光大道」、「愛你愛在心坎裡」、「小雨」等九十一首。六十五年 十二月由新聞局編印的「禁歌曲錄」中,總計收錄四百三十八首。
直到七十七年,新聞局召開三次重審會議後,讓將近三分之二禁歌重見天日,開啟了禁歌解禁之門,時至今日,禁歌在台灣已成為歷史名詞,但當年這些歌曲為何而禁?為誰而禁?許多原因現在看來荒謬。
例如陳總統近日接受電視專訪唱的「媽媽請妳也保重」,以及另首台語老歌「媽媽吾也真勇健」,當時政府都因害怕讓阿兵哥起了思鄉逃兵情緒,一律禁唱。
國民黨當局認為影響民心士氣或危害青少年身心的歌曲,以「山頂一個黑狗兄」和「橄欖樹」為代表,前者因當時是「反共抗俄非常時期」,禁止軍民逸樂,怎可像 歌詞描寫的黑狗兄一樣快活;後者歌詞描寫「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被認為是「鼓動流浪」,將使青少年萎靡不振。
諸如此類,還有「補破網」,「網」台語音等同於夢,黨外運動人士將其比喻成補一個破碎的夢,也成為遭禁原因。
燒肉粽悲嘆 怕中共造勢
同樣的,「燒肉粽」歌詞提到「自悲自嘆歹命人」、「出業頭路無半項」,以及「收酒矸」歌詞「阮是十三囝仔大,自小父母就真散,為著生活,不敢懶……」由於當時擔心被中共當作宣傳台灣人民生活疾苦的歌曲,均被以「歌詞不合時宜」等理由查禁。
保守的時代背景,也讓許多歌曲進入禁歌之林,例如「給我一個吻,可以不可以」,「今天不回家,為什麼你不回家」被視為歌詞輕佻或有違善良風俗遭禁,最經典 的例子要屬歐陽菲菲演唱「熱情的沙漠」,只因歌詞「我的熱情,好像一把火,啊!」的那聲「啊」!由她狂野嗓音唱來被認為太曖昧,難逃被禁。
(中國時報)
--
繼無名小站後 5交大生創「推推王」 遠征矽谷
放棄台積電、聯電、聯發科的百萬年薪,追逐創業夢想!五位交通大學學生創立的「FunP推推王」網站成為繼無名小站、痞客邦之後,又一個由資工高材生自創 的網路公司,得到交大校長吳重雨全力支持,並親自領軍遠赴美國矽谷,即將出發向全球創投資金進行Demo Show。
「推推王」發起人邱繼弘,目前是交大資工所博士七年級生,包括邱繼弘在內三位交大資工所前後期學生去年各以廿萬元、共計六十萬元起家,創立這個目前被交大視為「潛力股」的新網站。
經營社群平台 商機不容小覷
邱繼弘說,網站的原始創意就是顛覆傳統由編輯決定文章重要性的概念,而集結一群喜愛類似文章的同好,創造屬於共同的社群,進而開發不同的服務功能;「推推 王」除了看文章、貼文、推文、收文之外,網路上的圖片、影片、新聞、只要有網址都可分享,還能一手掌握部落格動態。
邱繼弘說,經營社群才有日後的獲利空間,不斷創造新的服務和加值功能,則是網站長存的不變法則。目前他正研發的新功能「我的頭版」,讓使用者自建頁面,自 選題材,全球的網友都可以連結分享,例如王建民的粉絲,可以相互交換各自的版面,也可利用聊天元件建構屬於粉絲間的交情和連絡網,一個「王建民」社群就成 形,而「推推王」則是串連各個不同社群集成一個龐大平台,背後的商機不容小覷。
校長吳重雨力挺 領軍找金主
脫志曜說,這個暑假,原本的五人團隊又徵募來自台大、淡江、成大、中原等校的學生,加速程式開發,希望在九月正式公司化營運前,能將「推推王」的功能建構更周全。
創業之初就獲得校長吳重雨協助,率隊赴美爭取投資金主,並引介給交大在加州的校友,同時進駐交大創新育成中心,有了廿坪的窩當公司根據地,脫志曜表示,他 想對投資者表達的是強調「整合」,讓既成的雅虎、Google公開的介面也融入,「相輔相成」才能打開台灣市場太小的窘境。
(中國時報)
--
剛果「比利猿」 能屠獅捕魚
根據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獵人傳說,在蠻荒叢林深處有種類似黑猩猩與大猩猩混血的神秘動物,力大無窮,甚至可以殺死獅子,而且還會捕魚,甚至對著月亮嚎叫。
英國《衛報》報導,科學家深入剛果叢林後發現,這種動物真的存在,但非混血新物種,而是體積較大的黑猩猩,牠不會對著月亮嚎叫,但的確會捕魚,也吃大型貓 科動物的肉。西方科學家將其取名為「比利猿」(Bili ape),比利是其聚居處所附近一個小鎮名。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希克斯在剛果叢林待了十八個月,深入觀察比利猿,他曾撞見一隻比利猿在享用一隻死豹,雖 然不能確定這隻豹是被這隻比利猿所殺,多少增加「比利猿能殺死獅子」這種傳說的可信度。
比利猿敢在地面上睡覺,可能因為牠們曾獵殺過某些大型野獸,所以獅、豹這些猛獸也不太招惹牠們。
(中國時報)
--
《沒有我們的世界》 人類滅亡後 狒狒當主宰
地球上現在有六十五億人口,而且還在不斷增加,你能想像所有人類都在一夕之間消失會是什麼情景嗎?這似乎很像電影《二十八天毀滅倒數》的情節,美國知名環 境作家、亞利桑納州大學新聞學教授魏斯曼(Alan Weisman)的新書《沒有我們的世界》(The World Without Us)就是以此出發,想像出一個人類全部滅亡後的地球。
英國《每日郵報》十四日報導了這本書的內容,照現行環保理論,人類是摧殘地球的禍首,海洋、河流、空氣和地表的汙染,都是人類的生產活動造成,所以一旦人 類消失,所有問題都將解決?這可未必。魏斯曼告訴我們,全世界現在有四百四十一座核電廠正在運轉,如果沒有人去照顧,這些電廠馬上會出問題。
在一周內,負責使冷卻水循環交流的柴油引擎都將因缺乏燃料而停擺,之後核子反應器全部因過熱燃燒,導致反應器融化甚至爆炸,幾百起的轍諾堡核子浩劫將同時在世界各地發生,大量的輻射物質進入空氣、河流和海洋。
這樣的發展對動植物的生態會產生何種影響沒人知道。我們確知的是,在轍諾堡核子浩劫之後,周遭的動物和植物反而欣欣向榮。主張環保但也擁核的生態學家拉拉克說,野生的動植物對輻射並不在乎。
去除了人類這個因素,大自然可望逐漸回復從前面貌,只有依附人類生存的老鼠和蟑螂,及被人豢養的牛、羊、豬,將面臨生存困境。
人為世界變化更大,不管是倫敦或紐約等都市或鄉村,大部分建築陸續都會倒塌,所有人類居住活動的地方將成為廢墟,公路、鐵路、橋樑和地下鐵等設施腐朽敗壞,隧道會變成積水的大水溝,但也有少數例外如英法海底隧道,牠本就建在海床底下,可以維持相當長久。
弔詭的是,有些舊東西可能比新東西更經得起時間考驗,例如埃及的金字塔和英格蘭的巨石柱群;另外青銅藝品或塑像,或許可維持幾百萬年,而塑膠袋更是永垂不朽,成為人類最永恆遺跡,和人類留下的不鏽鋼、鋁、銅、鈦等不計其數的廢金屬充斥在地球的每個角落。
人類之後會是哪一個物種主宰地球呢?魏斯曼認為,最有可能的是狒狒,狒狒或許不如猩猩聰明,但數量遠多於猩猩(代表其基因庫更大也更健全),且適應力更佳。或許在二萬五千年後,有隻狒狒撿起了一只塑膠袋,智力會突然受到刺激而發展到更高層次。
但不管哪個物種主宰地球,地球的命運都已註定。幾億年後太陽的燃燒將急速加劇,屆時地球上大多數物種均已滅絕,只剩少數昆蟲或植物可以生存,海洋開始被蒸發,生物進化完全停擺,整個地球只是一個地獄般的荒漠。
(中國時報)
--
亞洲富庶小國 石油點燃汶萊傳奇
許多人以為汶萊是阿拉伯國家,因為它是個回教國家,又出產石油,汶萊蘇丹的富有也絕不下於那些阿拉伯的石油大亨,但實際上汶萊位於世界第三大島的婆羅洲 (Borneo)頂端,夾在馬來西亞的沙巴州及印尼的加里曼丹之間,是個如假包換的亞洲國家,也是東南亞國家協會(東協)的成員國之一。
知道汶萊的人在提到它的時候,大多稱之為「小國寡民」或「蕞爾小邦」。小邦?面積約五千七百平方公里,足足是同一區域內新加坡的八倍大;寡民?那倒還真是的,全國人口三十五萬人上下,只及新加坡十二分之一。
汶萊歷史雖然悠久,可是本身卻沒有什麼足資佐證的文物。位於哥打巴都的汶萊國家博物館,展廳一、二樓的展品幾乎都是伊朗、伊拉克等「其他國家」的文物,有關汶萊歷史的記載基本上付之闕如。
蕞爾小邦 與中國來往千餘年
現任《汶萊時報》總編輯特別助理的資深媒體人丘啟楓表示,汶萊至少在一千五百年前就已經開始跟中國交往了,兩年多前,在疏濬汶萊舊都哥打巴都地區汶萊河支流甜柑河時,竟然「隨隨便便」就挖出五萬件唐代以來的中國文物及近千枚唐代貨幣。
位於南京的「渤泥國王墓」,據說埋葬的就是明史記載,永樂六年(一四○五年)率員一百五十人訪問中國,並於當年十月因水土不服病逝南京的「渤泥國王」麻那惹加那乃。
當年這個「蕞爾小國」,可是喧赫一時的「大國」,特別是第五任蘇丹波吉亞時代國勢達到最高峰,不但統治整個婆羅洲,勢力還涵蓋及今屬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印 尼的爪哇以及菲律賓的蘇祿群島、巴拉望群島,甚至也一度攻佔呂宋島的馬尼拉。汶萊的現名Brunei音近婆羅洲(Borneo)也隱含了當年聲威。自十八 世紀開始,荷蘭人從坤甸(今印尼西加里曼丹首府)向南蠶食,繼則蘇祿不再臣服,沙勞越土著叛亂,大英帝國勢力進入婆羅洲,及至一八八八年,汶萊已淪為英國 的保護國,最終成為如今的「蕞爾小邦」。
汶萊小固然小,但是卻頗富有。主要原因就是英國在汶萊探勘石油,第一口油井在一九二九年正式投產,自此展開了汶萊嶄新的一頁。
每年汶萊最重要的慶典就是七月十五日的蘇丹生日,那真是舉國同歡,人民也有機會前往「傳說中」擁有一千七百八十八個房間、金碧輝煌的皇宮,親炙蘇丹風采。
汶萊蘇丹身兼總理、國防部長、財政部長,又是具有宗教領袖地位的回教首長,可說是集大權於一身,是仍然保存王室制度中的一個異數。
近來外界對汶萊蘇丹有許多風風雨雨的傳說,但他還是受當地人民愛戴,很大程度上是蘇丹運用石油、天然氣的財源,把汶萊造就成當地人口稱「全世界最好」的福利國。
社福優渥 免費教育直到大學
汶萊免費教育一直提供到大學畢業,畢業後出國深造,政府提供補助。醫療完全免費,如果是汶萊本身醫療機構無法或是不擅於處理的疾病、手術,不論醫生推薦到任何國家治療,由政府埋單,還包括一名親屬陪同前往的全部食宿費。
汶萊也是個無稅國,公民免繳所得稅,公司免繳營業稅,連博物館都是「無料」參觀。只要年滿六十歲,管你有錢沒錢,一律可每月領取二百五十汶幣老人津貼。
汶萊人要買車?政府提供免息貸款,所以大家都拚命買,以致人口三十五萬,登記註冊的車輛高達二十四萬輛,每個家庭有好幾輛車是司空見慣的事。當地華商說,「上班開賓士車,去菜市場總不能也開著去,只好再買另外一輛」,也因此汶萊街上基本上是沒有計程車的。
汶萊人住屋,多是政府蓋好提供,屋款已經很便宜了,還可以無息每月從薪水中扣,即便如此,還是有不少人賴帳不還,政府無可奈何。住在汶萊已經長達六十多年 的法律、商業諮詢專家劉華源就指出,汶萊福利是全世界最好的,但缺點則是養成了人民工作積極性差,責任心差,「不要說是馬來人了,連我們中國人也都很 懶」。
可蘭經中載明教徒有互相濟助的義務,所以汶萊民間還有許多慈善組織,接受信徒奉獻濟助有需要的人,更重要的是,根據回教教義,濟助人是種美德,因此不應該 「討債」,這也解釋了人民賴帳而政府無可奈何。劉華源說,「民間也是一樣,我們借錢給朋友,就是要準備報銷了」。
住屋工作 政府「包下來」了
汶萊全國失業人口僅佔二%,相當於七千人,但是這些人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不想工作」。就業人口大約是總人口的一半,其中公務員佔了三分之一,外來人士佔了十萬人。換句話說,汶萊人的工作等於都是政府「包下來」了。
但住在汶萊,並不等於住進天堂,因為種種福利僅是針對公民,外人並無福消受。而且汶萊對於公民資格的管制相當嚴格,很多在那邊住了一輩子的華人都還不是汶萊公民。
要取得汶萊公民,必須要通過馬來語文考試,但考試完全是主觀認定,只要主考官不想你過,你就過不了,許多生在汶萊、長在汶萊、工作在汶萊數十年的人,都不是公民。
歸化門檻極高 人才日漸流失
這現象也造成六十、七時年代大批非公民的華人專業、技術、熟練技工不斷流失,一些非公民的華校留學生學成之後,也不再願意回到汶萊。
在汶萊的非公民當然有些不方便,譬如說開店就必須找的「人頭」,結果被對方「吃掉」的事情也發生過;又譬如不能購屋。住汶萊已經超過四十年的金門人林登標就一直租屋住。他說,「累積下來的租金,早就超過一百萬汶幣了」。
汶萊的種種福利目前是靠著石油、天然氣收入在支撐。新加坡資政李光耀曾多次提醒汶萊自然資源終有用盡的一天,因此應該要未雨綢繆。一般汶萊的百姓倒不特別擔心,他們基本上的認知是再支撐三、五十年應該不成問題,而且「聽說最近又發現了新的油礦」。
汶萊政府也喊出「亞洲的杜拜」口號,可是作法上相差十萬八千里。當年杜拜與汶萊人口相當,但杜拜大量引進外來人材、勞工強力發展,人口突破百萬,汶萊卻仍還是「小國寡民」不但對發展造成阻礙,連國內消費市場都大受影響。
杜拜有個盡人皆知的七星級「帆船飯店」,汶萊也有個氣勢非凡的帝國飯店,光是挑高中庭就有十二層樓高,樓梯扶手上鑲著一粒粒碩大虎眼石,繡金線地毯鋪地、有室內游泳池、大螢幕電視,面積超過兩百坪的「全球最佳總統套房」,卻不為人知。
當年曾耗鉅資興建的節魯東遊樂場,開幕之後曾經轟動一時,甚至連美國超級巨星麥可.傑克森都曾經蒞臨演出,可是現在幾近荒廢。
汶萊在一九六零年代就倡議要發展多元化,也煞有介事地擬定了許多「五年計畫」,但是這麼多年下來,卻還一直在「只聞樓梯響」的階段。就在杜拜已經把自己打造成「國際品牌」之際,汶萊還只是個縮在東南亞一隅,沒什麼人知道的「蕞爾小邦」。
汶萊金門幫 豐收的「過客」
汶萊首都詩里班加灣的主要街道「蘇丹大道」上有間「豐滿樓酒樓」,是當地華人主要的聚會場所,一走進去,前後左右此起彼落的竟然都是台語。他們都來自於被習稱作「小金門」的烈嶼。
汶萊的金門幫勢力有多大呢?他們又怎麼會遠渡重洋來到汶萊呢?
目前汶萊的華人大約有四萬人上下,小金門人就佔了近三萬人,在詩里班加灣,看到的華人幾乎都是金門人。
在台灣服過海軍兵役,到汶萊已經超過四十年的林登標「阿標」(瞧,多「台」的名字)表示,應該在一百多年前,金門人由於當地生活困苦,就已經開始往南洋跑,然後一個拉一個,就這樣在南洋落地生根。
也正是因為當年下南洋是沾親帶故地牽拖,所以才會有同鄉聚落的形成。根據估計,大金門人多數是到新加坡、菲律賓一帶,小金門人則多數集中在汶萊,至今在東南亞一帶的金門人已多達七、八十萬人,遠遠超過故鄉人數。
金門人離鄉背井,其中許多艱辛不足為外人道。「阿標」說他當初追隨堂哥到汶萊山區開雜貨店,人生地不熟,有時「連個鬼都沒有」,他後來耐不住才轉回詩里班加灣。
金門人在汶萊多是由小生意做起,絕大多數都是經營雜貨、裁縫或理髮,有段時間,詩里班加灣街上的店鋪,幾乎都是金門人開的。不過近幾年印度人來的很多,他們吃苦耐勞,工時特長,苦熬一陣子後也紛紛開店,對金門人開的商店造成不小威脅。
在詩里班加灣經營雜貨店的吳嘉添就表示,印度人兩粒雞蛋、三毛錢麵粉就打發一天,一個房間睡一堆人,店頭的售價相近於批發價,真的很難跟他們競爭。
不過一九八○年代以後,金門的狀況也隨著台灣經濟起飛而改善,金門人其實已經不像過去下南洋了,而在汶萊的金門人,現在他們的下一代由於汶萊移民政策嚴苛,也多數在澳洲、新加坡、美國、加拿大學成後就在當地立足。
看來,汶萊的「金門幫」有天可能也會成為絕響。
(中國時報)
--
指揮家年薪 如天壤之別 美國數千萬 台灣數百萬
指揮家站在舞台上,一副君臨天下的模樣,他們拿著指揮棒,不只引出美好音樂,同時也比畫出驚人的金錢收入。
紐約愛樂音樂總監馬捷爾去年訪台,指揮國家交響樂團(NSO),兩場演出加上一場傳授指揮技巧的「大師班」,索價高達一千萬台幣,令國內樂壇譁然。
紐約愛樂馬捷爾 年薪八千萬
根據芝加哥論壇報的報導,馬捷爾每年指揮紐約愛樂十四周,賺進二六四萬美元,相當於八四四八萬台幣,平均算起來,他的周薪高達六百萬台幣。一趟台灣之行要價一千萬並不算貴,只能說符合其身價。
馬捷爾荷包滿滿,甚至有本事買下美國維吉尼亞州的一片大莊園,園內猶如台灣的「六福村」動物園,可任斑馬和駝駱自由行走,還有能容納一五○人的劇院屋,以及多處渡假小屋與各式蒸汽浴設施。
芝加哥交響樂團(CSO)前音樂總監巴倫波英,去年離開樂團之前,賺的錢也不少,除了指揮的身份,他本身也是位知名鋼琴家,不時與CSO合作,指揮和演奏兩邊收入,直逼二○四萬美元年薪,相當台幣六五二八萬。
與紐約、芝加哥並列美國五大樂團的波士頓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李汶,年收入約台幣五○八八萬;費城管絃樂團總監艾森巴赫年收約台幣四九六○萬元;克里夫蘭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魏瑟-莫斯特年薪也約三九三六萬台幣。
美國西岸大城的指揮,身價也頗高貴,舊金山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湯馬斯(Michael TilsonThomas)約台幣五二四八萬;洛杉磯愛樂音樂總監薩那能,約台幣四二八八萬。
國家交響簡文彬 不及五百萬
相較之下,台灣樂團音樂總監的收入和美國各大樂團豐厚的年薪相差甚大,國家預算支持的國家交響樂團,號稱是全台薪資最高的樂團,前音樂總監簡文彬的年收入,不到台幣五百萬。
多年前,台灣曾以千萬年薪聘請華裔指揮林望傑回台服務,結果遭到各界撻伐,指責濫用公帑,主因在於,台灣樂團成立之初以公務員的薪水為參考標準,加上國內 樂壇長期無視音樂總監為樂團成敗的靈魂人物,而且大部分在台服務的指揮,也遠不如馬捷爾、巴倫波英等人的國際聲望,因此薪資的格局當然不如美國一流樂團豐 厚。
指揮家名氣響 拉抬樂團地位
在古典音樂票房持續下滑的今日,這些指揮家依然領取高薪,與樂壇長期尊崇指揮的地位有關,古典音樂界仍然認為,指揮對內是樂團的領導者,主掌音樂風格,對外則是樂團的代表。指揮的名氣愈大,不僅樂團的世界地位會受到拉抬,也能吸引更多追星的樂迷。
不過,隨著唱片錄音產業式微,力捧指揮明星的時代已經過去,加上新生代指揮的知名度大減,影響力因此變得有限,未來,指揮家的薪資,極可能不再如此可觀了。
(中國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