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

新聞自選輯 20090728

教部規畫103年 學測、指考合一改6月考

繼宣布升高中的基測將兩試合一後,教育部長鄭瑞城昨天又宣布,升大學的學測、指考也將二合一,最快從一○三學年開始,今年升國二學生適用,只要在六月上旬考學測,成績就可同時用於甄選及分發入學;全案仍需大學招聯會通過才算數。
為何選在六月上旬?教育部長鄭瑞城說,他看到今年七月十一、十二日的二次基測,選在一年中最熱的天氣舉行,考生及家長的痛苦指數都很高;因此,未來二合一試將改在氣溫較低的六月上旬舉行。教育部初步了解,六月上旬的氣溫約比七月上旬低攝氏三度。

至於考試範圍,教育部表示,基本上將涵蓋高中三年的全部課程,也包括過去學測不考的高三下課程。

目 前高三生在寒假前後先考較簡單的學測,據以參加繁星計畫或甄選入學;七月指考則用來填志願分發。兩者二合一,但學測考題較簡單,考不出鑑別度怎麼辦?教育 部高教司視察張嘉育表示,可能仿照美國的SAT及SAT2,在間隔很短的時間內,考「基礎學測」及「進階學測」,一般校系可只要求基礎學測成績,明星校系 可同時要求兩種學測成績。

張嘉育表示,競爭激烈、選才有特殊需求的科系如醫學系、法律系,可自辦甄試。

鄭瑞城表示,學測、指考合一方案最快在一百學年度公布,一○三學年度實施;在此之前的五年,將以「階段性且節奏律動」方式,營造出兩試合一的氛圍。

營 造方式之一,是逐年放寬甄選招生比率,目前上限為四成,明年起個別學校放寬到六成,一○一學年放寬到八成;其二是降低指考採計科目,明年降到四科,一○ 一年降到三科;其三是繁星計畫和甄選入學整併,一百學年度繁星入學提高到招生名額的百分之五,約五千人,高中成績在前二成五至三成即可申請,並逐年提高到 百分之十。

兩試合一是否在一○三學年上路,教育部還不確定。光是昨天下午部長及所屬就改了三次口,一度說一○六年上路,最後改回一○三年上路。



(聯合報)
--
最快103年起 學測、指考二合一

教育部昨日宣布「大學多元入學改進方案」,研擬自一○三年起,大學學測及指考二合一成為「新學測」,每年六月舉行測驗,八成考生以此成績參加大學甄選入學、分發招生,達到「一次考試,多元分發」目標。今年九月升國二學生適用這項新制度。

現行學測每年一月底或二月初舉行,只考高一、高二的課程內容。教育部說,一○三年學測和指考合為「新學測」後,高中三年全部課程內容都要考。

六月考試 今年升國二生適用

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昨在新竹市舉行,教育部提出上述重大方案。教育部高教司視察張嘉郁說,未來考生以新學測成績參加六、七月間的大學甄選入學;如果未被錄取,同一成績再參加八月的分發入學。

為了讓學測、指考二合一,且達到八成考生以此成績進大學,教育部將在未來五年推動一些配套措施,包括逐年放寬甄選入學比例、合理降低指考採計科目、繁星計畫併入甄選入學、開放符合條件的大學單獨招生等。

一○三年起,八成考生以新學測成績入學,另外兩成考生呢?教育部目前有兩個可能方案,一是仿效美國SAT作法,未來六月份的新學測之後,再辦「進階學測」,供要進知名大學頂尖科系(如醫學系、法律系)者加考;一般考生只要考新學測就好。

只考一次 八成考生採新制入學

另一方案是,大學甄選入學第二階段指定項目甄試時,除看書面資料、面試成績,自行再辦學科考試。譬如電機系招頂尖學生,可加考物理、數學等科,以加強選才機制。

教育部長鄭瑞城並表示,現在不管升高中或升大學每年都有兩次考試,其中一次在七月舉行,考生熱壞了。教育部之前已宣布,一○一年起,國中基測每年一次,在 六月下旬舉行。一○三年起,大學學測、指考二合一,六月上旬舉辦考試。六月份氣溫至少比七月份低三度,考生和陪考的家長都不會太辛苦。

屬性不同怎合併 高中校長憂心

高中學校肯定新學測能讓高中生完成全部三年學程,但也有學校憂心,屆時自然組、社會組學生必須再讀另一組課程,增加學習壓力。

建中校長蔡炳坤、北市明倫高中校長王登方都認為,統一在六月考一次,對高中生的完整學習是優點。王登方並表示,目前因高三生卡到學測,很多申請上大學錄取者,都沒心情上高三下課程,變得很不正常。但考生壓力關鍵來自「命題」,命題難易度才是關鍵。

但蔡炳坤指出,現在只看到「學測」與「指考」兩個屬性完全不同考試合併的大方向,若要不失多元入學的精神,要好好規畫,因為考試必然影響教學與取才。

宜蘭高中校長吳清鏞表示,如果以學測方式規畫,一直拖到高三下學期考,則社會組要念自然組的科目,自然組也要念社會組的科目,當然會造成學生負擔。

蘭陽女中校長曹學仁完全支持新制度,認為可以保存高中學程完整性。雖然只考一次,但還是有推甄及申請入學等管道,「也沒有聯考復辟的問題」。

高雄中學校長黃秀霞說,無論政策怎麼走,都應規畫好,任何考試只要對每個孩子公平公正,符合孩子多元適性、適材適所,都是好政策。

台東縣私立育仁高中校長李運奎表示,在教育界多年,看到這些分合變化,只能說很無奈。政府的政策,學校只能面對,最基本的還是按照該有的教育本質辦教育。

兩試合一 大學:有助選才

教育部調整大學入學方式,擬將現行學測、指考合一。國內大學與家長團體同表支持,認為有助減輕學子壓力,還能讓各系所招到合適的人才。但二試合一的技術面還有待研議。

台大教務長蔣丙煌表示,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及升學制度審議小組一直討論「兩試合一」,希望能少點測驗,減輕學子升學壓力。但兩試性質大不同,學測鑑別度低,採級分制、指考試題難度較高,怎麼「合體」,技術面仍有待討論。

政大教務長蔡連康也支持教育部的提案,認為有助高中教學正常化。他表示,學測在寒假前舉行,不少同學考完後忙著準備推甄與申請入學資料,根本沒時間念書,導致高三下的學習支離破碎,兩試合併應可改善此現象。

成大主任秘書李偉賢說,單純的筆試與分發入學不易看到學生考試以外的表現,提高推甄入學比率有助各系所找到確實有興趣就讀的學生。

「本來就該兩試合一、一試多用!」台北市國中學生家長聯合會會長陳慶祥指出,只要政府保留多元入學管道,大考二合一的方向是正確的。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也舉雙手贊成。

(中國時報)
--
學測指考二合一 103年上路

考試日期改為六月上旬

大 學升學制度將有重大變革!繼國中基測擬在民國一百零一年由現行兩次減為一次,教育部研議把現行兩次的大學升學考試「學測和指考」二合一,且提前在六月上旬 舉行,提供甄選入學、分發入學及單獨招生之用,朝「一次考試、多元招生」的目標前進,最快從一百零三學年度起實施,今年升國二的學生將是首批適用學子。

一份成績 多元入學

教 育部擬把兩次大考減為一次的研議方案有兩種:方案之一是直接廢除指考,只留學測,但頂尖大學可在學測後再自行舉辦甄試;方案之二是把學測和指考合在一起, 仿照美國SAT學力檢測模式,兩天考基礎學測,兩天考進階學測,連考四天,但學生可選擇是否要考進階學測,大學則可選擇是否加入進階學測的成績作為條件。

少子化衝擊 入學繁化簡

教 育部高教司表示,減併升學考試的主因是在少子化衝擊下,到一百零三年估計只剩下十萬人報考大學,而如果漸進改革成效良好,預計一百零三學年度將有八成以上 考生透過甄選管道進入大學就讀,屆時就沒有舉行兩次考試的必要性,改為一次考試除可減輕升學考試壓力,也可促使高中教學正常化,達成「學生好準備,大學好 選才」的目標。

教育部高教司視察張嘉育說明,將以階段性的方式達成,配套措施包括擴增繁星計畫名額、把繁星併入甄選入學、擴大甄選入學的 比例、降低指考採計科目為三到四科、開放符合條件的大學單獨招生、協助學校轉型退場、高教與技職兩大升學管道交流體制化、修改大學法使學優的高中生可免試 進入大學、使已甄選入學的高中生預修大學課程等。

甄選入學 將提高至八成

教育部規劃到一百零一學年度,個別大學甄選入學比例可望提高到八成,但是外界質疑多元入學恐會變成多錢入學?張嘉育表示,將會協調大學調降甄選入學的報名費,目前各校系的甄選入學報名費為一千到一千五百元。

對 於實施期程,教育部高教司考慮高中教學現況、大考中心命題改變的困難度等,原本規劃一百零三年宣布政策,一百零六年開始實施,也就是從今年升小五的學生開 始適用;但教育部長鄭瑞城昨天在舉行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記者會時,下達加速指令,提前時程擬在一百年宣布,一百零三年開始實施。

不過高教司也坦承,高中、大考中心及大學都仍存有諸多疑慮,且在大學法規定大學自主下,教育部的研議方案仍須送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同意。



兩試合一 招聯會說了才算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執行秘書、台大教務長蔣丙煌表示,學測、指考兩種考試的性質不同,有許多技術性問題需要克服,因此,「兩試合一」目前是教育部的「期望」,但招聯會尚未定案,也沒有時間表。

蔣丙煌認為,台大支持逐年提高甄選比例,但必須審慎觀察成效,不會貿然提高到八十%,況且,許多家長及考生仍認為考試分發有其公平性,如果甄選或申請入學的比重太高,恐怕會有民眾反對,他也不明白教育部訂定八十%甄選比例的依據為何?

大 考中心副主任洪冬桂指出,學測、指考這兩種升學考試是經過多年研發,並非草率推出,兩者功能、屬性不同,一次考試恐怕很難達到兩種不同的目的,洪冬桂坦 言,社會各界對於學測、指考分兩次進行並未出現強烈反對聲浪,且考一次的壓力未必比考二次少,甚至有可能被質疑為一試定終身。

能力指標不同 整併無助選才

大學學測和指考合一,高中、大學出現不同意見,一派認為有助教學正常化,並可減輕家長和學生負擔,另一派則主張兩種考試原是不同的能力指標,如何整併?且考試壓力不會因任何改變而消失,這種改制毫無意義。

高雄中學校長黃秀霞表示,目前學測和指考的制度滿能適性適所,每個人特質不一樣,有些孩子就是通才,有些只喜歡特定專長,維持現階段升學機制,應該較能發揮多元性向。

台南女中教務主任胡瑞原表示,現行學測分數用以推薦甄選與申請入學,主要是為了保障有特殊表現學生,只要通過門檻,不用追求分數,就能進入適合的科系就讀,如果兩試合一,這樣的設計恐怕就不太容易發揮效果。

高市小港高中校長楊文堯說,學測和指考題型、取材不同,彈性空間較大,壓力自然相對較小,若兩試合一恐怕給孩子的壓力更大,更何況考試壓力本來就一直存在,不會因為任何改變而消失,所以這種改制毫無意義。

考一次 節省資源減負擔

台北縣新莊高中校長倪靜貴則認為,考一次即可,如此也不會造成家長和學生太大負擔,更不會浪費過多教育資源;台中市惠文高中校長劉欽敏則認為,二試合一利多於弊,學生學習將更完整,且學生及學校選擇均更靈活。

東吳大學校長黃鎮台、政大教務長蔡連康贊成兩試合一,不過,中央大學教務長李光華認為,各校對於甄選名額的需求不同,中央目前仍未達四十%,如果在幾年內要提高至八十%,作業負荷過大,可行性不高。

全國教師會高中職委員會主委黃文龍指出,兩試合一構想曾在教育部內部會議時討論過,但沒有共識,政策規劃還不成熟,不明白教育部為何突然對外宣布?

黃文龍強調,不管是兩試合一或甄選提高至八十%,都未必能夠降低升學壓力,需要更多時間來討論執行細節。

集中火力應試 痛苦一次就好

教育部提出「兩試合一」引起震撼,首當其衝的學生,對於「痛苦一次就好」抑或「一試定終身壓力太大」看法兩極;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林文虎表示,這項政策宣示或許可說是教育部未來的努力方向,真要實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今年參加學測考上台大政治系的袁啟翔說,每年考試制度改來改去,對學生而言壓力根本沒有減輕,計分方式越變越複雜,搞不清楚遊戲規則的人就無法展現優勢,如何確保公平客觀值得思量。

北縣新莊高中高同學說,不管是學測還是指考,只要考試就有壓力,既然如此,痛苦一次就好,一試定終身也沒什麼不好,如此才可以集中火力,提醒自己沒有退路,否則現在大家認為有兩次考試機會,第一次幾乎都隨便考。

台 中一中即將升高三的學生游沅叡則認為,改成一次考試對學生而言未必有利,現在有學測及指考,學生至少心理壓力不會太大,擔心一次定生死;惠文高中學生黃炯 睿也說,假如是改成偏指考形式的一次考試則有助降低考試壓力,因為學測考不少學生未必有興趣或有能力的科目,若以指考為主的一次考試,學生可選考對自己較 有利或有興趣的科目據以升學,這種考試才有意義。

北一女家長會長洪迪光認為,現行學測在二月考試,常造成孩子三年級下學期課程沒時間念, 若統一改在六月考,一來可讓高三課程更扎實,同時也讓高一、二投身社團活動的學子有更寬裕的準備時間,達到多元學習。他贊成減少考試次數,但在成績分發 上,可多方採計在校成績、其他課外表現等多元選才方式;但也有家長反對走一試定終身的回頭路。

甄選應訂收費上限

林文虎則質疑,過去「多元」入學經常遭質疑為「多錢」入學,若要提高甄選比例,必須訂定合理的收費上限,不能放任各校各行其是。另外,若兩試合一,考題可規劃一部分為基礎性題目,另一部分為難度較高、有鑑別度的題目。

壓力二合一 限縮選考權

為 改善一試定終身沉痾,教育部及大學提出多元入學,傳統聯考分為學測與指考二試,二十年後,教育部反向要把二試併為一次,再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軌 跡;只是一旦考試合一,要如何避免一試定終身的老路?大學能否找出更理想招生方式,在校成績採計、指定甄試…又要如何避免更多考試壓力衍生?其實都是挑 戰。

任內推動多元入學、大考一分為二的前教育部長郭為藩即指出,早年考上頂尖大學的多來自明星高中學生,特殊才能的學生該有不同入學管道,因此開啟多元入學先河。「學測及指考有不同用意,若要合一,就不能影響大學自主或選才,否則是走招生回頭路。」

其實這就是升學改革一直有的基本矛盾;國內大學、高中不夠多元,招生無法有各自特色,問題不只在幾次考試,而在招生學校一直倚重採計考試。

國中基測、大學學測早已讓考生習慣試題淺化簡化,考兩試的考生逐年銳減,許多人願意提前透過申請甄選升學,自動免除二試的煎熬。但學校還是以招生公平性為由,倚重考試分數、更無法放棄以考試成績為依據的排序分發,因此無論考一次或兩次,升學壓力都一樣存在。

如今教育部是反向限縮學生選考權,強制只能一次全國性考試;除非是要延長國教免試入學,否則在招生還要維持多元管道下,就是要考驗各校自行發展篩選工具,自辦小考試、採計在校成績、才藝表現等,由一次考試,衍生為多次測驗、多個關卡。

教育部及招生學校、考生及家長,不要單純寄望考試減為一次就可減少升學壓力,未來學校要如何招到適合學生?學生又要如何考到最適性學校?教育部都還沒提供答案,甚至連如何防弊?都還有待努力。

(自由時報)
--
最快5年後 大學只考一次 學測指考合一 學者憂一試定終身

大 學學科能力測驗和指定科目考試二合一最快五年後實施。教育部長鄭瑞城昨表示,二合一後的大學入學考試將改在六月上旬舉行,作為大學甄選入學、考試分發、單 獨招生等入學管道採計成績之用,今年九月升國二的學生將是首批適用對象。但學者憂慮若配套做不好,仍存在一試定終身的壓力。

重大變革
九月將升二年級的北巿大安國中學生費聿平說:「少考一次很棒。」建國中學三年級謝姓學生說:「二試合一可以減輕負擔,可惜已趕不及適用。」兩個小孩念國中的費太太抱怨:「升學制度改來改去,實在很煩腦,政府要怎麼改要早點說清楚。」
目前高中升大學主要有兩個管道,一是報考一、二月舉行的學測,再以學測成績參加甄選入學,或是循繁星計劃進入大學就讀;另一則是參加七月舉行的指考,按考試分數統一分發。

將取消甄選入學上限
依據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統計,每年報考學測的考生中約一半會再參加指考。
為 減輕學生考試壓力,教育部長鄭瑞城昨在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上公布大學多元入學改進方案,其中最重大的變革就是二○一四年實施學測、指考兩試合一,而配合這 項改變,教部將逐年放寬甄選入學比率上限,預計三年後由現行的四成放寬為八成,二○一四年完全取消上限,且明訂各校甄選入學比率不得低於五成。
教 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表示,對於非頂尖大學不念的考生,目前有兩個研議方向,一是由頂尖大學在六月上旬的大學入學考試後後自行舉辦考試,或是仿照美國 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s)學力檢測模式,兩天考基礎入學測驗,兩天考進階測驗,學生可選擇是否要多考兩天拼頂尖大學,大學也可選擇是否採用進階考試成績作為篩選標準。
大學多元入學改進方案依法須由全國大學組成的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通過才能實施。招聯會執行秘書、台灣大學教務長蔣丙煌昨表示,教育部提的方案可以討論,「但過程必須嚴謹,放寬甄選入學比率也要經過數據驗算,才能找出最適合的比率。」

「若無配套就像聯考」
大考中心副主任洪冬桂說,一九九四年大學入學考試一次變二次,就是不希望考生一試定終身,「希望教育部多聽聽外界的聲音,別讓升學制度走回頭路。」
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秦夢群表示,兩試合一表面上是減輕學生負擔,但目前甄選入學主要還是看考生的學科成績,「若無配套根本就是回復聯考。」

學測、指考二合一規劃案
◎重點:
大學學測和指考兩試合一,改每年6月上旬舉行,考試成績可供甄選入學、考試分發、單獨招生等入學管道使用
◎配套措施:
.逐年提高甄選入學比率,2012年個別大學甄選入學比率上限由現行四成提高到八成;2014年取消上限,個別大學甄選入學比率一律不得低於五成
.非頂尖大學不念的學生,可參加各大學在學測後自辦的考試,或大考中心在大學入學考試外增加的進階版考試
◎時程:最快2014年實施(適用今年9月升國中二年級的學生)

(蘋果日報)
--
400年前克卜勒手稿 來台

天文學家克卜勒數百年前的珍貴手稿、三D影像構築的鵲橋與古天文學家面對面對話的魔鏡,今年國科會主辦的科學季,很天文,很奇幻。

這場名為「仰望蒼穹四百年」的科學季特展,將在中正紀念堂舉行,從八月八日展到九月十三日。策展人台大天文所教授孫維新表示,科學季的主題在闡述自望遠鏡用於天文觀測後的四百年間,天文科技的進展與重大發現,以及人類宇宙觀的改變。

特展最珍貴的展品,是三本價值百萬歐元的克卜勒的手稿珍本書。克卜勒是德國天文學家,其最知名的「克卜勒三大定律」闡釋了行星繞太陽轉的理論。這次展示的其中一本,就是克卜勒一六○九年出版的「新天文學」,為後來的牛頓萬有引力奠下基礎。

由於特展遇到中國七夕情人節,展場特別安排一道「三D鵲橋」,參觀者可以從牛郎星起步,透過高速投影把鵲鳥影像投到腳邊,形成鵲橋,直到織女的彼端。

(聯合報)
--
125歲瑞士刀 擬增藍芽功能

知名的瑞士刀125年前問世時,是專門製造給瑞士軍人使用的求生工具,國際因此至今仍普遍稱它是瑞士軍刀(Swiss army knife)。時過125年,這把萬能刀仍是用來調整槍枝瞄準器、切起司、開罐頭的刀具。

生產瑞士刀的VICTORINOX,工廠在阿爾卑斯山心臟地帶的鄉下地區,目前是創辦人卡爾‧艾森納(Karl Elsener)的後代在經營,也是瑞士仍在生產這種多功能口袋刀的唯一工廠。目前員工約1000人,且許多是祖孫三代同廠工作。

美國總統拿瑞士刀當禮物贈送白宮的訪客;一次在菲律賓的高空,有人以瑞士刀替飛機旅客動氣管切開術。

瑞士刀還是探險者的可靠伴侶,上南北極、攀登世界高峰、走亞瑪遜河,少不了它。

瑞士刀刀片品質優良,為防銹鉻鉬特殊鋼,刀身堅硬耐用,其他零件如螺絲起子、開罐器、鑽孔針的硬度也不亞於刀片。

鉚釘使用銅合金,刀子外殼材質為亮面塑膠片,材質為美國進口之賽璐珞,絕緣效果佳。

隨著時代需求,這把刀具也在進化、成長,現在的瑞士刀,一把功能可以上百種,有「網路工具」可修電腦,也有USB隨身碟,一把專供兒童使用的鈍頭刀。

VICTORINOX總裁,卡爾‧艾森納的曾孫小艾森納,已準備研發用於商業簡報,配備藍芽的遙控器,同時考慮為瑞士刀添加指紋辨識系統,以確保隨身碟內資料的安全。他說:「我們總在試圖貼近市場,找新點子。」

(聯合報)
--
125歲瑞士刀 變身e世代利器

輕巧便利的隨身工具組「瑞士刀」問世一百廿五年,自最初僅配備螺絲起子與開罐器的瑞士軍官專用刀具組,演變成風行全球的多功能野外求生利器,從調校步槍照門、切乳酪到開罐頭,幾乎無所不能,已成為瑞士的代表物,但如今卻面臨了全球經濟衰退的嚴酷考驗。

現在瑞士境內製作瑞士刀的公司只剩下一家,即正宗瑞士刀生產廠商「Victorinox」,在滿足傳統客群維繫既有市場之餘,更得力圖與時俱進全力「升級」,掌握網路時代都會叢林消費者瞬息萬變的需求。

升級與時俱進 添網路工具組

Victorinox最新款除保有歷久彌新的招牌刀具、開瓶器、開罐器及螺絲起子,也增添了維修電腦的網路工具組、應用極廣泛的「通用序列匯流排」(USB)傳輸介面,以及尖端不鋒利的兒童專用刀具。

昔日與Victorinox互爭高下而今已被其納為旗下子公司的「Wenger」,最近推出的刀組除原有的指甲銼刀之外,還添加了指甲剪,這款除有世界多國軍方採用,也行銷至倫敦龐德街、紐約蘇活區及東京銀座等地引領國際時尚潮流的購物天堂。

Victorinox總裁卡爾艾森納二世是該家族企業的第三代繼承者,他目前期待最殷切的,莫過於配備藍牙遙控器可用以輔助商業簡報的新款瑞士刀,這組整合尖端科技的瑞士刀甚至具備先進的指紋辨識功能。

二戰後掀風潮 上天下地必備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許多美軍在歐洲地區購買瑞士刀帶回國送給親友,帶動了瑞士刀流行全球的風潮。這些年來,不論是遠征南北極、亞馬遜叢林的探險隊,或是挑戰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登山家,瑞士刀已成為隨身必備的可靠多用途工具組。

美國的太空梭組員也將瑞士刀正式列為出任務的必要工具,它甚至是美國總統致贈白宮訪客的禮物。還曾有醫師在菲律賓上空的醫療專機上,用瑞士刀為病患動氣管切開手術。

經濟衰退衝擊 業績雪上加霜

二○○一年九月十一日美國本土遭遇大規模恐怖攻擊後,各家航空公司開始禁止旅客將瑞士刀帶進機艙,加上面臨遠東地區廉價及新式萬用工具組的強勢競爭,Victorinox生產的正宗瑞士刀全球銷售量一路下滑。

Victorinox在瑞士的最後一個競爭對手「Wenger」二○○五年發生財務危機,當時Victorinox唯恐Wenger會被外國公司購併並將 瑞士刀生產基地轉移到遠東地區,因而出手收購了Wenger。然而,合併後的新公司最近又受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嚴重衝擊,對一蹶不振的業績更是雪上加 霜。

(中國時報)
--
電音三太子讓台灣陷入瘋狂/朱宗慶(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校長)

四十尊大型三太子神偶被賦予著不同的個性、容貌及造型,戴上大副墨鏡,揮動著閃亮白手套,騎著摩托車出場。再以伍佰《你是我的花朵》歌曲為創作動機,委託鍾耀光老師編寫結合管絃樂團以及國樂團現場音樂,使電音三太子一出場,全場觀眾立刻歡聲雷動,陷入瘋狂。

緊 接著七爺八爺和眾神將現身,武轎及十二進士依序進場,豫劇團揮舞著大旗,旗手轉動著洪通先生畫作製作的華蓋,輝映著地面上華麗的民俗圖騰。轎伕們左右甩轎 和顛轎,煙霧繚繞,鞭炮聲持續不斷,一波波的驚喜將場面推升至高潮。這正是台灣特有的轎陣文化,是融合了傳統與現代的文化風俗,象徵守護大地,為萬民祈 福。

草根也很國際觀

七月十六日的世運開幕式,以電音三太子為首的民俗藝陣橋段擄獲了大家的目光,不僅現場觀眾興奮、激 動。透過轉播,主播、記者及電視機前的觀眾也為之驚嘆。除了覺得好炫、好精采、好感動,台味十足的陣頭儀式是出自於台灣民眾在地的信仰習俗,是生長於台灣 民間一種很在地、很草根的文化,也是台灣人最熟悉也最能認同的文化。鄉親、土親,觸動著觀看者的心,引起很大的共鳴!

去年十月,國立台北 藝術大學每年一度的「關渡藝術節」特別和北投關渡宮合作,舉辦了「民俗藝陣大遊行」。其中一個「朴子電音三太子」的表演,雖然僅短短出現三分鐘,卻讓大家 感到趣味極了。隔天,我在文化生態課程中和藝管所學生討論,學生也都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展演方式,融合了傳統與現代,可說是敬神又自娛,大有可為!所 以在世運開幕式創意發想過程中,我和平珩、陳錦誠、李小平等創意團隊共同討論把這個橋段加進來,並從這基礎去延伸發揮,果真是一鳴驚人!

在民間宗教信仰中,據傳哪吒三太子是玉皇大帝駕前的中營元帥,負責統御天兵天將。民間奉為神祇,敬稱為太子爺,信奉他能幫助百姓驅邪制煞,維護正義,是人們心中的守護神。

傳統民俗「藝陣」常見於進香遶境、迎神廟會場合,具有熱絡氣氛的功能,陣頭間以陣式或裝扮相互較勁,營造出廟會熱鬧歡樂的氛圍。

傳統藝陣新生命

民 間最受矚目的電音三太子陣頭就是北港太子聯誼會的「台客搖滾電音三太子」。十幾年前他們就將廟會遊行結合「台客舞蹈」和「流行音樂」,轉變成嘉年華會的民 俗藝陣。在廟會中和各個表演團體打對台,成為非常受歡迎的團體。後來,台灣陸續成立了不同的電音三太子團體,越演變越精采。

這次世運開幕 式「萬民祈福」主秀橋段,我們將傳統藝陣搬演上國際舞台,以現代化元素及貼近時下年輕大眾的語彙,讓「古」、「舊」的東西、技藝因時制宜、因地制宜不斷改 造,湧現新特色。由「高雄哪吒會館電音太子團」為主,加上眾多藝術家的創意和設計,將傳統文化賦予新生命,創造一個精緻、現代又台味十足的台灣傳統文化藝 陣,展現世人眼前!

(聯合報)
--
長時盯電腦 大學生眼中風

台南市一名19歲男學生,突然左眼視力惡化,幾乎失明,就醫後發現是眼部靜脈阻塞後出血造成,情況類似中風。他並沒有高血壓等問題,但醫師提醒年輕人不常運動,長期窩在電腦前,可能引發高血壓、高血脂或高血糖問題。

奇美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彭凱鈴提醒,不少年輕人天天坐在電腦前上網,可能引發高血壓、高血脂或高血糖問題,卻不自知,過去也曾有年輕患者發生眼中風,造成失明的案例,不論年紀多少,都應維持健康生活型態。

這名大學生在上個月到奇美就醫,表示左眼視力原本1.0,視力非常好,但卻突然惡化,只看得到光影,幾乎等於失明,經醫師檢查,發現左眼中心靜脈阻塞後,造成血管出血,緊急開刀進行玻璃體切除,並將血塊清除乾淨,視力略有恢復,但只剩0.1。

這名患者表示,因課業壓力重,每天盯著電腦的時間不少,擔心眼部出血與用眼過度有關。

醫師原本以為是俗稱的「眼中風」,但檢查患者並沒有三高問題,血脂與血壓都很正常,懷疑是血管先天的異常,由於患者與家人很擔心另一眼也會出問題,醫院將安排進一步眼部血管攝影,確定病情。

彭凱鈴說,眼睛疲勞與眼血管阻塞沒有直接關連,如長期盯著電腦,容易發生乾澀不適等症狀,應盡量在使用一段時間後,閉目休息。

(聯合報)
--
線上時尚雜誌 網友當編輯

時尚雜誌Vogue、Instyle和Lucky在報攤上也許很暢銷,但在網路世界的魅力則不敵Polyvore網站。

Polyvore 是線上時尚雜誌,其內容和廣告皆由使用者自已製作,廣受時尚迷喜愛。網友在網站上扮演時尚編輯的角色,用網路搜尋來的素材,拼貼出包含服裝、配件和模特兒 的造型。讀者在瀏覽這些稱為「整體造型(sets)」的拼貼作品時,若點擊某件洋裝或項鍊,就會被連到銷售這些單品的網站。

例如有個造型 作品,靈感來自於影集《花邊教主》女演員萊佛利(Black Lively),皮夾克就和她照片上穿的那件雷同,可在Zadig&Voltaire網站以840美元購得,配件包括Coach靴子、雷朋太陽眼 鏡和T-mobile推出的Sidekick手機。

Polyvore網站由三位前雅虎工程師成立,以吸睛為主要目標,目前看來是成功了。 網路分析公司Compete統計,今年6月Polyvore網站不重複的瀏覽人數高達83.5萬人,幾乎比Vogue雜誌所屬網站Style.com以及 InStyle.com高出25%,人氣也遙遙領先Lucky和哈潑時尚(Haper's Bazzar)兩家雜誌網站。當各時尚雜誌網站訪客逐漸流失之際,Polyvore的瀏覽量去年卻增加三倍。

現在Polyvore將目標轉向賺錢,開始經營廣告生意。使用者若點擊某電子商務網站或向其購買服飾,Polyvore也從中賺取佣金,但現僅有四分之一的外部點擊流量賺得到錢。Polyvore也與服裝及配件網站談結盟,計劃將產品目錄放在Polyvore網站上。

同時,Polyvore為陳腐的電子商務產業注入新靈感。Polyvore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沙德利(Pasha Sadri)不認同許多網站將服裝單品分開展示的做法,他認為衣服和配件「更具視覺性」,應視為整體造型的一部分。

Polyvore網站使用者可下載「Clipper」軟體,再用該軟體將網路上的圖片存在網站內,之後所有人都可利用這些圖片創作自己的造型作品。業者也能將產品目錄放在網上,供網友使用。目前共有92.8萬註冊用戶,一天能創作出2.8萬件新「整體造型」。

為增加營收,Polyvore除了爭取時尚業者贊助網站內容或刊登網告外,也把技術授權給部分線上零售商,未來則計劃將線上消費者習慣資料庫賣給零售商,作為舖貨參考。服裝設計師也能利用網站,上傳尚未量產的商品,作為消費者意向的風向球。

(經濟日報)

--

初勘委員:內湖線 當初應採高運量

捷運內湖線目前以四節車廂營運,但捷運月台卻採六車設計,預留未來擴增空間,但初勘委員直言,當初就不應設計中運量,台北需要重運量捷運系統。捷運內湖線電聯車僅四節車廂,運量早就不敷使用,現在若要改為六節車廂,是一項大工程。

改為六節車廂,包括電纜容量、定位系統、無線通訊網路定位等,都得重新再來;專家認為,當初就該採用六節車廂營運,甚至重運量系統。

台北人口稠密 需要高運量系統

捷運局長常岐德表示,採用四節車廂,是參考內湖人口,目前內湖人口廿六萬人,預計二○二一年會超過卅六萬,屆時內湖線恐不敷使用,才會加裝另兩節車廂。

內湖線初勘委員表示,捷運局以內湖居住人口為考量依據,顯然不符時宜,活動人口比預期多,才會出現塞爆狀況,要解決交通問題不能光靠想像,須全盤性考量,就現在狀況來看,捷運內湖線早就不夠用。

民國七十七年台北中運量系統評選會議裡,馬特拉VAL系統以極大的差距脫穎而出,主要原因為「自動化程度最高」、「營運時使用人力最少」、「無人駕駛之最 短行車間距僅六十秒」;委員表示,台北是個人口稠密的都市,需要高運量系統,不需要「一個聰明、昂貴、又難伺候的玩具」。

木柵線馬特拉 根本是世界僅見

委員指出,木柵線馬特拉VAL256系統,硬把兩節車廂加長為四節車廂是全球首例;換言之,全球沒有任何人口密集的都市,使用馬特拉VAL256系統。

一九八九年美國傑克森維爾市中心曾採用VAL256系統,被定位為機場內運輸系統,全長僅一公里多,不但是VAL系統首次外銷經驗,也是第一次應用於都市 公共運輸服務;不過因為專利問題、維修費用高、零組件供應、後續升級等問題,六年後傑克森維爾市將該系統拆除重建,改採龐巴迪系統。

內捷運量之爭 經費是拍板關鍵

捷運內湖線究竟該採重運量或中運量,各界意見不一,導致內捷工期延宕多年,八十九年馬英九市長宣布採中運量,並於九十年經市議會投票通過。

八十二年八月,行政院函文北市府,請市府採高架中運量系統執行,並按預算數執行,如有追加預算應由市府負擔,當時為藍營全面執政時代。由於捷運木柵線一再 出事,加上內湖居民反對中運量高架化,八十二年十月議員蔣乃辛等人、八十五年議員賈毅然等人,建議內湖線改採重運量系統;歷經四年,八十六年七月政策大轉 彎,市議會決議內湖線應採重運量系統興建。但重運量經費高達一千多億,施工曠日費時,且通車遙遙無期,加上馬英九說過:「希望市長任內能完成一條捷運。」 八十九年五月,馬英九市長於市政會議上,決定捷運內湖線改採中運量開發,預算四百二十六億元,預估六到七年即可完工通車;但引起議員與內湖居民不滿,要求 馬市長重新評估,八十九年七月三日,馬市長函文交通部,若興建重運量系統,超出經費希望中央補助。

八十九年七月十二日交通部長葉菊蘭函文市府,重運量經費龐大,若追加預算應由市府負擔,中央不再增加補助;重運量或中運量之爭九十年拍板定案,議會同意內湖線採中運量高架路線,當時議員投票表決,以廿七票對十七票通過。

北縣環狀線 不會重蹈覆轍

捷運內湖線與木柵線整合不斷出問題,同屬中運量的北縣環狀線預計年底動工,不免讓人憂心重蹈覆轍,但北縣府交通局強調,環狀線採義大利的獨立系統,沒有系統整合問題,不會發生停擺意外。不過,內湖線初勘委員預測,從北縣到北市通勤人潮看來,應設計高運量較為恰當。

北縣交通局軌道工程科長金肇安表示,捷運環狀線第一階段從新店線大坪林站開始到五股五工路止,全長十五點四公里,設置十四座車站,目前機廠機電、土木標陸 續完成規畫,預計年底動工。環狀線採義大利ANSALDO STS系統,雖然也屬中運量,因與其他捷運線僅共用車站,沒有整合問題。

記取教訓 捷運還是變「劫運」

木柵線是台灣第一條捷運,當時土木、機電分開發包,沒想到介面整合出狀況,結果被法商馬特拉吃夠夠,捷運變「劫運」,台北市捷運局記取上次教訓,內湖線採土木、機電統包,只可惜功虧一簣,狀況還是不斷冒出。

中運量均為專利系統,無論是磁浮、膠輪或線性馬達,都是外商天下,台灣廠商很難插手,但土木工程不一樣,沒有地頭蛇幫忙,恐怕連廢土都運不出去,民國七十年代台灣第一次蓋捷運,在台北市議會堅持下,木柵線採土木、機電分開發包,以免捷運大餅被外商吃乾抹淨。

木柵線不僅土木、機電分開發包,土木標還被切成近廿小段,許多標案不到五億,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偏偏施工品質良莠不齊,機電廠商馬特拉不願埋單,以各 種理由拖延進場施工,導致捷運完工日期一再跳票,馬特拉在台灣聲名狼藉,偏偏台北市府不爭氣,後來仲裁還失利。有了木柵線的教訓,捷運局後來學乖,將內湖 線機電、土木統包,交給同一個工程團隊執行,結果由工信工程得標,工信再找加拿大龐巴迪擔任機電伙伴,施工過程未步木柵線後塵,而爆發機電、土木大戰,但 通車後出大紕漏,並衍生出機電、土木包商誰該主導捷運興建的新問題。

北捷引進中運量 官僚政治作祟?

大台北地窄人稠,明明適合重運量捷運系統,為何當年偏偏要引進屬於專利的中運量,而種下現在系統整合困難的禍根?

民國五十六年孫運璿當交通部長時,就開始討論興建捷運的可行性,當時台北市才剛升格直轄市,木柵、景美、南港、內湖、士林、北投等北縣六鄉鎮尚未併入,人 口剛好破百萬,土地還沒現在值錢,加上時值戒嚴體制,只要政府有決心,施工絕對比現在輕鬆,且成本也不用這麼高,可惜寶貴歲月都浪費在口水上,足足廿年捷 運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民國七十年代台灣經濟快速起飛,台北市主要幹道從早塞到晚,市民怨聲載道,偏偏交通部主導的重運量系統仍遙遙無期,當時的台北市長李登輝決定另起爐灶,聘請專家赴日考察,準備引進工期較短、成本較低廉的中運量系統。

台北市政府手腳很快,沒多久就推出以中運量為基礎的捷運初期路網,交通部聞訊如大夢初醒,擔心主導權拱手讓人,加快重運量作業腳步,台北捷運爆發第一次重運量、中運量之爭,經建會最後不得不出面做和事老協調。

經建會聘請的顧問以美國人為班底,對運量不大的中運量沒好感,比較傾向交通部主導的重運量,但為避免反彈,決定木柵線尊重北市府採用中運量,其餘引進交通部主導的重運量,台北捷運雙系統體制確定。

中運量均屬專利系統,除非後續路網是同一家廠商承包,否則整合不易,且得標廠商容易予取予求,問題是運量不大,且不符合台北市實際需要,但當年若無木柵線扮演臨門一腳,台北捷運不知道還要拖多久,自然也沒有後來六線齊發的大手筆。

台北捷運引進中運量有一定時空背景,追根究柢還是官僚政治作祟,沒有交通部的坐而不行,就沒有台北市政府的另起爐灶,自然不可能出現中運量系統,今天台北捷運也不會搞得烏煙瘴氣。

(中國時報)
--
冰咖啡下肚 熱量抵一頓晚餐

來杯冰涼沁透的香醇冰咖啡,可謂炎炎夏日一大享受。不過據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網報導,「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警告,部分市售冰咖啡熱量過高,喝下一杯,不輸一頓晚餐的熱量。

基金會研究顯示,市售冰咖啡一杯的熱量多數都超過兩百卡,有些甚至超過四五○卡,而星巴克推出的夏季限量咖啡「黑莓摩卡星冰樂」,大杯的熱量更高達五六一卡,一杯下肚,以女性而言,就攝取了一天所需熱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即使不加奶油,也有四五七卡。

基金會指出,添加糖、全脂牛奶和奶油,是冰咖啡熱量居高不下的主因。

研究還指出,即使使用脫脂牛奶,有些冰咖啡的熱量仍然很高。歐洲咖啡連鎖店Caffe Nero的脫脂摩卡拿鐵冰沙,熱量有四五二卡。

(中國時報)
--
40年追蹤研究 女人越來越美 男人進化原地踏步

一項新研究可能令婦女同胞笑逐顏開:科學家發現,在人類進化過程中,女性變得越來越美麗,可是男性還是跟他們住洞穴的老祖宗一樣,缺乏吸引力。

英國媒體報導,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科學家馬庫斯.喬克拉日前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與相貌平凡的女性相比,美女生的小孩數量平均多出一六%,而絕世美女的小孩數量又比一般美女多六%。

喬克拉的研究還發現,美女生女孩的機率比生男孩的機率高甚多。這些女孩長大後多半也很美;她們跟母親一樣,生出更多漂亮女孩。結果,世界上美女越來越多。

喬克拉使用美國一分調查資料來進行研究。這份資料針對一二四四名婦女和九九七名男士進行為期四十年的追蹤調查。他們的長相是否吸引人,則是按他們在調查期間拍攝的照片來作評估。這項調查也包含他們所生育小孩的資料。

倫敦政經學院進化心理學家金澤智過去所作的一項研究即發現,長相好看的父母生女兒的機率甚高,生兒子的機率較一般人低二六%。金澤智認為,這就是為什麼要找漂亮的女人會比找英俊的男人更容易。隨著女人越來越美,男女間的美醜差距也會越來越大。

金澤智說:「假如較有吸引力的父母生出較多女孩,吸引力又會遺傳,就邏輯來說,女性經過許多代後平均相貌當然優於男性。」

不過倫敦研究機構Thinkspalondon心理學家嫚妲.芭蒂雅認為,女性越來越美,有可能是因為許多婦女在她們的外貌上花了許多功夫。她說:「人們 越來越懂得充分利用擁有的一切,包括運用時尚把自己從相貌平平變得很漂亮。美容產品以及能突出個人優點的服飾,現在都很容易買到。」

(中國時報)
--
最大容量光纖 一秒傳720片

KDDI等日本廠商研發出世界最大容量光纖,容量是現在市場上普及的光纖之九倍,二個小時的高畫質DVD影片,一秒內可傳輸七百廿片。

日本經濟新聞指出,現在使用的光纖傳輸容量為三.二兆Bit數據資料,超高速光纖每一秒鐘可傳輸卅兆Bit。

超高速光纖問市後,不只是一般家庭可以欣賞到超精細、高畫質的動畫影像,在醫療方面,即使是相隔得很遠的醫師,也可以邊看手術畫面,邊為患者治病,讓遠距醫療變得可能。

此光纖可作為大都市等之間通信網的基礎系統,預定三年後即可實際運用。開發超高速光纖的是KDDI的研究開發子公司KDDI研究所以及情報通信研究機構。

(中國時報)
--
蓋洛普領導研究也好像在說台灣!/南方朔

近卅年來,蓋洛普長期追蹤上萬個領袖及領導團體,最近它的兩名負責人根據這些研究結果,寫成《領導所產生的力度》(Strengths based Leadership)一書,該書開宗明義即指出,三項看似平淡,其實卻顛撲不破的領導學真理。

(一)愈有效能的領導層,經常也都在力度上投入愈多。不關心力度投入的,其手下參與的表現僅有百分之九,高度關心且投入的則達到百分之七十二,相差達八倍之多!
(二)愈有效能的領導層,圍繞在身邊的愈是「對的人」,而人愈對,其團隊的能力就會愈加極大化。
(三)愈有效能的領導層,都會愈了解其追隨者的需求,而提供信賴、熱情、穩定及希望,而做出秀異的領導。

不過上述三項顛撲不破的真理,看似簡單,但事實上卻極難:

首先就第一點而論,領導者當然都知道必須大量投入在領導的力度上,因為領導的力度就像木匠熟練他的工具,外科醫師知道他的手術工具一樣。問題在於,一般的 領導人通常都會像穿花蝴蝶般希望事事討好討巧。於是,「當你的人生希望樣樣好,則必然樣樣稀鬆平常,當一個社會鼓勵這樣的風格,它就會鼓勵出平庸,這乃是 領導者們經常都會犯的誤解」。這也就是說,領導者們不能求他在執行力、影響力、關係建造,策略思考這四項關鍵力度上都樣樣通、樣樣鬆,但卻要他審度情勢, 必要時在某一或兩項上面做出重大的投入表現來奠定風格及確證能力。

蓋洛普公司的這項發現,其實就和中世期末期,文藝復興萌芽時翡冷翠的畫家沙托(Andrea del Sarto 1486-1531)一樣,沙托在那個時代有「無缺點畫家」的好名聲,他一筆一畫都中規中矩,無論筆觸、色調,畫面部署都讓人覺得習慣,因而接受度最高, 他是個在表現上正常討好但卻毫無力度的畫家;反倒是比他小了十歲左右的米開蘭基羅能夠追求繪畫各層面的力度,最後高下立判,沙托到了後來已被人完全忘記。

其次,就領導的團隊這一點而論,雖然所有的人都知道團隊要找「對的人」,但事實上,這乃是一種年代久遠的難局,那就是領導者在部署團隊時,都是在選與他相 同,對他易溝通、無摩擦的人,這乃是一種風格上的近親繁殖。以色列前總理斐瑞茲即說過:「你在團隊時,要衡量每個人的潛力而非表面,若你找到有潛在能力的 人,則你的組織就會變得完全不同。但你的難題是必須在對你忠貞和他本身很出色上做出抉擇,而絕大多數領導者都會選對他效忠的人,而不是選出色的人,因為他 們怕出現無法駕馭的風險,對於這種做法,我是不同意的。」

因此,蓋洛普的研究,對領導團隊的特性做出下列五點總結:
一、內在的衝突不可能破壞一個強團隊,因為強團隊要做事,必須重做事的結果,再怎麼大的衝突最後都會在必須做出事情來這一點上被統一。
二、強團隊以甚麼才是對團體最有利為優先考量,當這點確定即可勇往直前。
三、強團隊的人有高度的歸屬、認同和成就感,這種人縱使工作量極大,但其個人生活也會因為人生目標進取樂觀而同樣美好,與家人關係也不會遭到影響和扭曲。
四、強團隊乃是一種高度歧異性的團體。
五、強團隊內部有著正面的競爭合作機制,因而人人皆能發揮。

再其次就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而論,領導者對此也經常混淆錯亂。好領導全以膽識智慧開創希望,超越自己的限制與狹隘,在共同提升的領導下創造出追隨的氣氛。意思是說,領導與被領導間靠的是價值上更高度的信賴感,對極大多數領袖,這點太難了!

領導學已成了當代顯學,最近讀了蓋洛普的研究著作,油然有感。別人所談的問題不也與台灣的情況相吻合嗎?

(中國時報)
--
地下天然水庫 台灣新水源/潘國樑(成功大學土木系兼任教授)

梅雨量銳減,颱風過門而不入,台灣的水資源危機又浮上檯面,於是水資源先天條件不良的原因又被提出來再講一遍,國人應該都可以背得滾瓜爛熟了;然而全國上下竟然束手無策嗎?

颱風是與天災劃上等號的,我們竟然要利用颱風來充實水資源,這是多大的諷刺!我們都知道,颱風所帶來的雨量既大且密集,其弊遠大於利,除了淹水問題大家都 曉得之外,它會造成嚴重的地表沖刷、水土流失,使得水庫淤積嚴重,壽命減短,其清淤的代價遠遠超過水資源的經濟價值。因此,水資源的經營要依賴颱風的挹 注,這是不太健康的想法。

台灣的地形及地質條件確實不容易留住地表水,但是我們卻有地下的天然水庫(指岩盤內)完全沒有探勘及開發。

由於雨水會滲入地下,貯存在三種空間,包括顆粒孔隙、岩盤的裂隙、及溶洞或廢棄礦坑,所以不要將眼光全放在地表水上面。顆粒孔隙的儲水是我們過度開發的資 源,它造成了困擾我們不下五十年的地層下陷問題;這種地層非常鬆散,沒有膠結,所以地下水被抽走之後,就提供了可以壓密的空間。筆者在此所要強調的是指岩 盤內的儲水,它就沒有地層下陷的後遺症。

地下水庫之可貴乃在於岩盤之貯水空間非常廣大。茲舉一簡單的例子就可以感受得到:現在時興的溫泉井可以打到一千公尺(即一公里)深,如果岩盤的裂隙佔百分 之十,則在一平方公里內整個岩體就可以貯存一億噸的地下水,足足超過一個石門水庫的有效蓄水量(約八千八百萬噸)。

從地質的眼光,台灣值得開發的重要儲水層有四稜砂岩及大理岩。前者質地硬脆,經過板塊擠壓,非常容易碎裂;在開鑿雪山隧道時,就曾經有一秒鐘出水七百五十 公升(即一分鐘四十五噸)的驚人記錄,它就是貯存在四稜砂岩內。後者是一種可溶岩,它的內部可能存在著溶洞;筆者曾經解讀過衛星影像,發現分布在中央山脈 東翼的大理岩地區,確實有大規模下陷盆地的徵象,它是地下有溶洞的地表特徵。

如果我們能夠找到幾個地下水庫,則不愁壩址不足、地表水利用率偏低等先天不良的問題,而且無須擔心每年是否乾旱,更不必仰賴颱風的來臨;既要治水,又要求水,那是非常矛盾的水資源政策。

(中國時報)
--
54%大專畢業生 自認選錯系

僅三成雇主 認畢業生有就業能力

企業看大專教育,就業力培訓還得加把勁!

由行政院青輔會委託辦理的大專就業力現況調查結果昨日出爐,僅有三分之一雇主認為我國高等教育能賦予畢業生充分的就業能力;至於企業主認為大專生最需要加強的是工作態度、穩定性與抗壓性,及表達溝通等三項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分別有高達五成四以及四成五的大專畢業生與在校生認為自己選錯科系,如果可以重來的話,將不會選擇目前的科系。

調查中顯示,大專生除了電腦技能獲得近九成企業主肯定之外,其餘就業能力企業認同度都不超過六成。其中,又以領導能力與抗壓性最不獲肯定,只有兩成企業主認同我國高等教育所培養的領導能力,僅兩成七企業肯定大專畢業生的抗壓性。

九成在校生 自認具有職場抗壓性

相較於企業主多不看好,大專生似乎「自我感覺良好」,有九成大專在校生自認擁有職場所需要的穩定性與抗壓性,與企業主看法落差最大。

至於認為自己選錯科系部分,調查發現,畢業生們後悔的主要原因是出路不如預期,在校生則是因為性向興趣不符。學非所用、學非所長的情況相當普遍,也因此,中央大學副校長李誠指出,學校要教的不是一技之長,而是「學習」的核心能力。

他表示,這次調查顯示大專畢業青年多在大四、甚至畢業後才規劃職涯,明顯太遲。建議各大學在大三就開始職涯規劃相關課程,並指定為必修學分,強迫學生思考生涯規劃。

至於該如何增進就業力?調查顯示,見習、實習對提升企業主重視的工作態度與抗壓性最有幫助。青輔會副主委林辰璋建議,學校可藉由職場實習體驗、志工參與和旅遊學習等方式,培養協調整合和團隊合作的能力,提升青年就業力。

本次調查共針對兩千四百四十一名大三大四在校生,一千一百零三名工作三年內的大專畢業青年,六百零五家企業主管或負責人,以及一百五十一名學校職輔人員。

(自由時報)
--
40歲壯年吃太好 攝護腺肥大年輕化

飲食西化、營養品補充過頭,過去年長男性易罹患的攝護腺肥大呈年輕化趨勢,台南市立醫院泌尿科不乏40歲左右病患,此外,還有60歲老人家營養食品補充過量,將該年齡患者平均約40公克重的攝護腺養大到5倍,約200公克之多。

補過頭 攝護腺爆肥5倍

市醫泌尿科張嘉晏醫師表示,過去經驗40出頭的男性不太可能攝護腺肥大,近幾年卻不乏40歲左右男性因頻尿、解尿不乾淨、尿得慢等原因來求診,剛開始多認為與尿道感染、泌尿道結石有關,進一步檢查竟是攝護腺肥大。

壯年男肥大 肇因吃太好

張 嘉晏指出,攝護腺肥大年齡是重要原因,是男性無法逃避的宿命,它會隨年齡增加變大,40到49歲時約25至30公克,50至59歲平均30至40公 克,60至69歲約35至40公克,一般而言50歲到60歲是攝護腺肥大發生的起點,80歲以上9成攝護腺肥大;年齡之外,飲食、糖尿病、高血壓等也有所 影響,壯年健康男性攝護腺肥大,研判飲食關係較大。

營養補充劑吃太多

張嘉晏表示,攝護腺肥大確切成因不很清楚,但研究指出飲食是原因之一,高油脂、多肉類、少蔬果的飲習慣容易將攝護腺養得「白白胖胖」,也因此門診40多歲攝護線肥大患者增多。

此外,補過頭也可能讓攝護腺不正常增大,曾遇過一名60歲男性攝護腺竟然多達200公克,經檢查身體健康、無慢性疾病,但攝取大量錠劑類營養補充品,也吃了不少含微量元素的錠劑。

建議多蔬果、飲食清淡

張嘉晏指出,多蔬果、飲食清淡,有助延緩攝護腺肥大,也應維持正常性生活,性生活可讓攝護腺內的物質排出,也是另一種排毒,應有助於降低攝護腺炎或攝護腺癌的機率。

(自由時報)
--
忽視低血糖徵兆恐致命 頭暈無力 發抖盜汗應就醫

糖 尿病衛教學會昨(27)日發表國內糖尿病患認知調查結果,發現有8成患者曾有頭暈、飢餓感強烈、全身無力虛弱、盜汗等低血糖現象,其中7成會跟醫師討論, 換言之,糖尿病患中仍有近半數不知何謂「低血糖」,也不知其危險性。低血糖是指空腹血糖值小於70毫克╱分升,上月於美國舉行的美國糖尿病學會年會有研究 報告指出,低血糖使老年病患致命的案例愈來愈多,患者應事先防範、調整用藥。

血糖值和血壓值、體溫一樣,能立即反應檢測當時的身體狀況, 但為求準確性,患者應長期、每天監測血糖,才能知道受食物等外界刺激的影響下,血糖的起伏升降程度。但以控制目標而論,北榮新陳代謝科醫師蔡世澤表示,血 糖值並不是「愈低愈好」,需依病人狀況調整控制目標,若將患者全都一視同仁降至某個數值以下,血糖過低就會導致心臟功能受損,長期而言大大提高患者死亡 率。

先了解
有症狀速找醫師
正常人若太久未進食,會有血糖太低症狀如頭昏,若是糖尿病患有低血糖症狀時就很危險,表示降血 糖藥物副作用太大、進食未規律、未達控制目標,而糖尿病患治療目標更重要是「維持血糖平穩」,勿忽高忽低。所以糖尿病患若有以下低血糖症狀,應盡快確認進 食方式是否正確、有無調整藥物的必要。

多為藥物副作用
蔡世澤醫師表示,糖尿病患常見的急症是低血糖,主因是降血糖藥物副作用, 如黃醯類、促胰島素分泌類藥物。為控制血糖,患者平均每餐要吃近3類藥物,若效果差還會再增加種類,但常因血糖過低或未定時吃飯,產生頭暈、沒力氣等副作 用,加上老人家年紀大、病程又長,以為頭昏眼花只是老人一般通病,才導致死亡意外頻傳。呼籲老年糖尿病患要特別注意,較年輕糖尿病患若出現低血糖症狀時也 不可忽視。

這樣做
調整生活可預防
預防出現低血糖情況有以下做法。
★定時進餐且定量
★按醫囑定時服用降血糖藥或注射胰島素,同時不要擅自更改劑量
★使用藥物後要即刻進餐,勿隔太久
★勿空腹運動,若要外出最好隨身攜帶方糖或糖水、餅乾

詳細記錄血糖值
據 國內過去病友調查,每天或間隔一天在家量血糖並記錄者只有全部糖尿病患的5%,糖尿病關懷基金會推出糖譜衛教手冊,教導正確量測與記錄血糖值。參與編修的 蔡世澤醫師提醒,應每天記錄數值,看看吃哪些食物血糖會有劇烈變化,有助了解進食方法。用藥後、進餐後測量血糖值,可與醫師討論用藥調整,減少低血糖發 生。

報你知
運動應避藥作用高峰
近來傳出在騎腳踏車時,病患在低血糖發作時未及時補充糖分而暈倒跌落,發作到倒地前後不到 1分鐘,非常危險,呼籲頭昏時就要趕快補充糖分,不要繼續運動,且最好結伴而行。蔡世澤醫師也特別提醒,應避免在藥物作用高峰期做運動,就能減少危險性, 至於藥物作用高峰期依各種藥物而定,可先與醫師討論。

吃蜂蜜糖漿應急
患者有低血糖症狀,若意識不清,可將患者的頭側一邊,將適量蜂蜜或糖漿擠進患者牙縫,按摩臉頰促進吸收,每10分鐘吃1次並立刻送醫。若患者意識清楚可吞嚥,可吃3顆方糖,30分鐘後測血糖,無改善應就醫。

醫師說
可自行監控血糖
血液中的糖化血色素值可看出病人近3個月的控制情況,但需抽血才能驗,而患者自行在家可監控的立即反應數值為血糖值,應以此數值與醫師討論。了解血糖值與食物、藥物關係很重要,可預防低血糖與了解藥物效用。

(蘋果日報)
--
27萬人挺世運 票房銷7成 票根可抽華廈 周邊商品暢銷 高市續賣

高 雄世運前晚風光閉幕,世運門票開低走高,高市府昨統計共售出近二十七萬張(售出率約七成),門票總收入六千五百萬元,市府為促銷世運票房所舉辦的抽獎活 動,下月七日將公開抽獎,首獎為價值四百萬元華廈,二獎為福斯名車。世運商品在世運期間進帳千萬元,市府希望繼續販賣做為城市紀念商品。

開低走高
高雄世運整體過程有如倒吃甘蔗、漸入佳境,最令主辦單位欣慰的就是門票收入,半年前將票價全面降為五折左右,保守估計僅二千萬收入,不料隨著賽事進行,最後有近二十七萬人買票進場看比賽。觀光局主秘賴瑞隆說,為感謝熱情觀眾,請民眾一定要保留票根兌獎。
除票房外,世運周邊商品也賣得「嚇嚇叫」,世運舉行期間業績破千萬,比起世運前一年的總業績三百五十萬元,簡直有天壤之別,其中送給獲獎選手的水精靈寶寶最為暢銷,世運還沒結束就已缺貨。
新聞處長許銘春說,市府將與廠商協商如何延續買氣世運紀念商品。廠商吉而好總裁侯淵棠說,他看好世運商品,因此準備充足貨色,市府希望持續販賣,公司當然樂觀其成。

百貨業績成長一成
百貨公司方面也感受世運魅力。夢時代購物中心成業績長一成二,公共事務經理唐晞宇說,這段期間有很多老外來購物,服飾業績最好。與小巨蛋毗鄰的漢神巨蛋廣場人潮成長六成多,業績成長一成三。

住房率高達七成五
世 運期間高市旅館平均住房率約七成五。觀光旅館公會總幹事林俊良說:「業界最早預估會有二十餘萬外籍旅客,房價折扣較少,有點失算。」但後期房價彈性調降, 住房急拉,今年全球旅遊市場拉警報,高市表現不算太差。寒軒國際大飯店協理李鳳英說,世運期間該集團旗下的高雄商旅,平均房價、住房率、總營業額都創新 高,「業界最期待的是,七月不敢到高雄的國旅團,八月補來高雄一趟!」

高雄世運商機資訊
.門票收入:門票售出26.8萬張(售出率約7成),總票房收入約6500萬元
.周邊商品:收入約1350萬元,持續熱賣中
.飯店住宿:高市觀光旅館及一般旅館平均住房率約7成5,其中寒軒高雄商旅住房率達9成
.百貨公司:世運期間,漢神百貨業績成長2成多;漢神巨蛋人潮成長6成多,業績成長1成多
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觀光局、新聞處、相關業者

高雄世運背後的英雄/王思為(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此 次高雄世界運動會徵用了來自全國各地共四千七百多名的志工前來義務幫忙,主辦單位並在閉幕式時安排志工們與運動員一起進場,接受全場觀眾的歡呼致意,這顯 示了台灣社會開始樂於對志工力量加以肯定,以及台灣志工的專業度已經有了相當成熟的水準。這是除了世運會的成功榮耀之外,另一項讓人感到欣慰的不凡成就。

這 群來自四面八方的世運志工,身分有大專院校學生、民間社團社員、以及上班族等,大家不分年紀、不計身分,暫時擱下手邊的事情前往幫忙;並且每人在世運期間 至少服務三天,其中甚至還有二十六名志工從七月十四日至二十七日連續服務十四天的紀錄。多半也是因為這些志工的熱心幫忙,高雄世運才能如此順利地進行,並 讓所有參賽、觀賽的外國來賓都感受到台灣的熱情!這展現了台灣社會良善且充滿活力的一面,難道還有比這個更好的國民外交嗎?
台灣在過去的第三部門 發展歷程裏,國人對於非營利組織的參與或多或少具有投資心態(例如擴大生意人脈)的回報需求,因此多數人對於單純的出錢出力來達成一項不為己的公共目的通 常並不熱中;至於政府的態度方面,戒嚴時期的民間結社處於警總全面監控管制之下自不待言,即便解嚴之後政府對於第三部門也是愛理不理,長期漠視非營利事業 對社會的整體貢獻,更不願在政策上主動加以扶植與輔導,對於非營利事業的認識充其量僅是將民間團體當成每次選舉時的組織動員工具及募款管道而已。基於上述 原因,市民社會在台灣的發展困境長久以來一直無法獲得長足改善,與國外根本無法相比。

志工力量成功發揮
然而在這次高雄世運的經驗 當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成熟社會的志工力量獲得了充分發揮,也看到了任務型志工運作模式的妥善運用。這次寶貴的經驗證明了台灣絕對具有發展志工事業的充沛潛 力,並可以在其更加成熟之後將該股力量延伸至國際社會,跨越國界去服務更多的民眾。這個市民社會的珍貴寶庫,才是政府在現階段應該提供資源挹注、並讓民間 積極經營的一個方向。
比起現在政府花起納稅人的錢來毫不手軟,將一條條完好的柏油路挖了又鋪、鋪了又挖的方式,政府此刻應該把錢改投注到各方非營 利團體的身上,讓非營利組織擔任串聯民間力量的浮標:一方面可以立即改善社福機構的募款困境,另一方面也可透過它們儲訓台灣的志工人才庫,為了台灣社會的 升級而準備。況且,有股超越黨派、超脫藍綠的強盛志工力量,才是能讓台灣走進國際社會的最佳途徑!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