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新聞自選輯 20101005

試管嬰兒之父 摘諾貝爾醫學獎 一度受宗教界與輿論批判 卻造福400萬試管嬰兒

2010年諾貝爾醫學獎昨天揭曉,人稱「試管嬰兒之父」的85歲英國不孕症治療先驅愛德華茲(Robert G. Edwards),因研發體外受精胚胎植入(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技術,造福不孕症男女而獲獎,愛德華茲因催生全球第一個試管嬰兒露易絲布朗(Louise Brown)而聞名於世,不過此刻的他臥病在床,無法公開受訪暢談獲獎心情。
負責評選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的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院昨表示:「愛德華茲的成就在於找出治療不孕方法,目前全球大多數民眾,有逾10%的夫婦深受其苦。」自從 愛德華茲在1972 年突破試管嬰兒技術後,開啟先河,此後IVF人工受孕技術不斷精進,全世界已有超過400萬試管嬰兒誕生,其中有不少已長大成人且為人父母,評選委員會表 示:「他的貢獻為現代醫學樹立里程碑。」諾貝爾當局將頒發1千萬瑞典克朗(約4600萬元台幣)的獎金給愛德華茲。

和北醫院長為忘年交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兼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曾啟瑞因同樣專攻生殖研究,與愛德華茲相識30多年,兩人是忘年之交,常在各項國際生殖年會聚首,被稱為亞 洲試管嬰兒之父的曾啟瑞表示,因為愛德華茲率先研究體外受精技術成功,日後醫學界才有更進一步的發展,以他的貢獻10年前就該獲獎,如今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肯定,可說是「遲來的正義」。
愛德華茲早在1950年代就發現體外受精可能是治療不孕的關鍵,直到1969年才首度在試管中培養出第一個人類體外受精卵,但植回母體卻無法分裂發育。
愛德華茲後來與婦科醫師史戴普托(Patrick Steptoe)合作,史戴普托以內視鏡技術從女性卵巢取出卵子,與男性精子配對,終於培育出能正常發育的受精卵,但此時兩人的研究卻遭遇多方阻撓,擔心 他們可能培育出「科學怪物」,政府單位不願補助經費,宗教界、媒體也批判他倆違反天然法則,學術界同僚更質疑試管嬰兒是否能跟正常人一般健康。

首名試管女嬰喜道賀
1978年7月25日,愛德華茲一手催生的試管嬰兒露易絲布朗足月誕生,愛德華茲的理想終於變成現實,不孕治療也進入新的年代。露易絲已在2006年自然受孕生下兒子,證明試管嬰兒也跟其他人一樣健康。
為募款贊助研究,愛德華茲與史戴普托開設第一間治療不孕的波恩診所,直到1988年史戴普托去世為止,愛德華茲曾說過:「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生兒育女,孩 子是最特別也無法超越的。」該診所「催生」嬰兒人數突破一千大關時,是愛德華茲最自豪的時刻,診所昨天發表聲明指出目前他「體力無法負荷訪問」,愛德華茲 的妻子露絲則表示,愛德華茲的研究影響全世界數百萬人的生活,他不顧各界反對致力研究IVF終於獲得成功,「全家人得知獲獎都欣喜萬分。」
診所同事形容愛德華茲是良師益友,總是親切對待病患與同事,對工作充滿熱誠與執著,且高瞻遠矚,英國多名學者指他獲獎是實至名歸,而露易絲布朗也送上祝賀:「我與母親都很高興試管嬰兒的先驅獲肯定。」

2010年諾貝爾 醫學獎得主
◎姓名:愛德華茲(Robert G. Edwards)
◎年齡:85歲(1925/09/27出生)
◎國籍:英國
◎學歷:英國愛丁堡大學動物遺傳學博士
◎經歷:曾任職於英國國家醫學研究所、劍橋大學、創辦波恩診所(Bourn Hall Clinic),現為劍橋大學榮譽教授
◎獲獎原因:研發體外授精胚胎植入(in vitro fertilization)技術
◎其他榮譽:
.2001年獲頒有「美國諾貝爾獎」之稱的亞伯雷斯克臨床醫學獎
.2007年入選英國《每日電訊報》「當代百大偉大天才」名單
資料來源:綜合外電

◎自然受孕
1.卵子成熟
.卵子在卵巢成熟
2.排卵
.卵子離開卵巢,朝子宮出發
3.受精
.1枚精子使1顆卵子受精,卵子受精後,會產生阻擋其他精子進入的「皮質反應」
4.細胞分裂
.受精卵開始分裂,成為胚胎
5.著床
.胚胎附著在子宮黏膜並繼續成長
◎人工受孕(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
精子與卵無法正常結合,如輸卵管堵塞、卵子數量太少或精子品質較差時,就要借重人工受孕術
1.析出卵子
.過去工具:腹腔鏡
.現在工具:超音波與取卵針
2.受精
.把精子加入卵,使卵受精
3.植入子宮
.將分裂數次的受精卵植入子宮,讓它附著在子宮黏膜上
資料來源:2010年諾貝爾生理醫學委員會

近5年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2009 美國布萊克本(Eliza beth Blackburn)、格雷德(Carol Greider)、索斯塔克(Jack Szostak):發現細胞染色體內的防禦機制,有助防老與抗癌研究。
◎2008 德國楚豪森(Harald zur Hausen):發現人類乳突病毒是子宮頸癌元兇;法國巴瑞西諾希與蒙坦耶,發現愛滋病毒。
◎2007 美國卡貝奇、史密西斯、英國伊凡斯:以「基因標的」創造「基因剔除鼠」。
◎2006 美國費爾、梅洛 :發現可使基因靜默的核醣核酸干擾機制。
◎2005 澳洲華倫、馬歇爾:證明胃黏膜層幽門螺旋菌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最大元兇。

2010年諾貝爾獎 公布日程
.今天:物理學獎
.明天:化學獎
.10/07:文學獎
.10/08:和平獎
.10/11:經濟學獎

「成就比登上月球還大」

開啟先河曾在國外與諾貝爾獎得主Robert G. Edwards共同開會的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蔡鴻德昨說,「以前我們覺得輸卵管阻塞女性或無精症男性,是不可能懷孕的」但Robert G. Edwards開創的試管嬰兒技術,讓以前不可能的事,現在變成可能了。

國內2千試管寶寶
蔡鴻德指出,有試管嬰兒技術,輸卵管阻塞女性可將卵子取出,精液中沒有精子的男子,也可從睪丸取精,讓精、卵在體外受精,再植回子宮、生產,「這是空前絕後的大革命」,此技術也讓生殖醫學成為二十世紀進步最大的科學。
不孕專科醫師蔡鋒博表示,生命是無價的,就人類福祉來說,「試管嬰兒成就比人類登上月球還大」。
過去在國內有不少輸卵管阻塞的婦女,在歷經手術後仍然無法接通輸卵管受孕時,可能面臨離婚下場,有了試管嬰兒技術,改變了很多女性命運。
蔡鋒博說,30多年來,全球已有300多萬名試管嬰兒,加上未經正式統計試管嬰兒數,初估國外約有500萬名。國內首例試管嬰兒是在1985年誕生,現在國內每年約有6千多對夫妻接受試管嬰兒治療,有約2千名試管嬰兒寶寶出生。

(蘋果日報)
--
試管嬰兒之父 愛德華茲獲諾貝爾醫學獎

今年諾貝爾獎第一個獎項醫學獎四日揭曉,評選委員會把這項殊榮頒給「試管嬰兒之父」、英國劍橋大學名譽教授愛德華茲(Robert Edwards),稱許高壽八十五歲的愛德華茲「為全世界不孕者帶來喜悅」,他的研究成果「是現代醫學發展的里程碑」。

頌詞說:「他的成就把治療不孕症變為可能,有很高比例的人患有不孕症,包括全球十分之一以上的夫妻。多虧體外受精技術(IVF),約有四百萬人因而誕生。」

熟識愛德華茲的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長曾啟瑞為老友得獎高興,但也透露愛德華茲患有輕微失智症,可能無法出席領獎。

愛德華茲為生理學家,五○年代初開始研究人工受孕技術,與英國婦產科醫師史戴普脫(Patrick Steptoe)在一九六八年研發出體外受精技術,把婦女的卵細胞取出,在體外受精,再植入子宮。兩人於一九八○年在劍橋創立第一間治療不孕症的診所。史 戴普脫於一九八八年去世,他若在世,將共同獲獎。諾貝爾獎在一九七四年改變規章,不再頒獎給已過世的人。

以這項突破技術產生的第一個試管嬰兒露易絲.布朗在一九七八年七月廿五日誕生。

如今卅二歲的露易絲得知愛德華茲得獎後,與母親發表聯合聲明:「這是大好消息,我與母親很高興體外受精技術的兩位先驅人物之一獲獎,這是他應得的肯定。」

科學界對愛德華茲獲獎一片叫好,他將獲得一千萬克朗獎金(台幣四千六百萬元)。

第一個試管嬰兒 與他親如祖孫

全球第一個試管嬰兒、英國籍露易絲布朗已卅二歲,四年前當了母親。今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愛德華茲當年是接生小組成員之一,兩人親如祖孫。

露易絲布朗在一九七八年七月廿五日出生,為醫學史開啟新頁。她母親因為輸卵管阻塞,婚後九年肚皮一直沒動靜,因此向當時正進行試管嬰兒實驗的愛德華玆和婦 科醫師史戴普脫求助,如願懷孕。預產期前幾天,露易絲布朗在史戴普脫操刀剖腹下出生。史戴普脫已於一九八八年過世,享年七十四。

露易絲布朗結婚時,愛德華茲百忙抽空出席。她說,「對我來說,他就像爺爺一樣。」她在○六年十二月剖腹產下一子,是自然受孕。

露易絲的父母並未隱瞞她是試管嬰兒的事實,因此從小她就知道自己與眾不同。小時候同學對她很好奇,老愛問:「妳是怎麼進到試管裡去的?」

小她四歲的妹妹娜塔莉也是試管嬰兒,卻已經是全世界第四十個試管嬰兒。不過娜塔莉一九九九年就為人母,且是自然產,成為全球第一個自然生產的試管嬰兒。

試管嬰兒回顧 腹腔鏡取卵 全球首例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愛德華茲與史戴脫醫師在1978年合作,生下全球第一個試管嬰兒;當年並無超音波設備,只能以腹腔鏡在排卵期取得卵子,當年難度相當高。

台北榮總生殖內分泌科主任張昇平表示,1970年代因輸卵管阻塞問題,許多婦女骨盆腔發炎,抗生素使用不發達,開刀後仍無法修復輸卵管,導致終生無法受孕 生子。過去超音波不發達、取卵不易,不孕夫婦想求得一子,只能透過自然排卵或吃藥排卵方式取得,加上培養機及培養液設備差,生子路遙不可及。

愛德華茲從小老鼠直接剖腹取卵,但對人類開肚取卵風險高,因此找來當時全英國腹腔鏡高手史戴脫醫師協助。他們發現排卵前,女性荷爾蒙會升到最高,此時將誘發黃體激素上升,取得成熟卵子最好時機。

張昇平說,30多年前實驗室無菌設備差,又沒有培養皿,使得卵子取出後常得丟棄,成功率僅5%,不過,愛德華茲發展試管嬰兒卻讓人類生殖技術往前一大步,對於基礎科學、生殖及分子醫學、生物與後來的精子顯微注射有極大貢獻。

過去愛德華茲以腹腔鏡取卵、全身麻醉、耗時40分鐘。目前人工生殖已進步到陰道取卵,靜脈麻醉只需10分鐘,大幅降低手術危險性。張昇平說,20多年前只 能以「全套式培養機」給予卵子養分,但目前技術已提升到「分階段培養機」給予較好養分供應,讓卵子在囊胚期可選擇更好的胚胎植入,提高受孕成功率達 40-50%,並減少多胞胎機會,降低取卵發生腹部發炎與出血機率,以及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導致嚴重致死。

張昇平指出,一般來說,試管嬰兒須先取出卵子培養6小時,若卵子成熟度足夠,此時會注入精蟲,並檢查是否受精,正常情況加入精子第三天後,就可植入子宮, 植入第14天就可知道是否懷孕,之後4到5周即可以超音波檢查保寶寶心跳,但此時仍有胚胎萎縮、感染、身體排斥、染色體異常、子宮腔瘤等影響胚胎發育情 形,通常取卵成功機率約95%,受精成功率75%,植入胚胎成功率約1到4成。

不過,目前醫學已進步到胚胎染色體基因檢查,除瞭解胚胎是否異常外,還可避免血液、罕見及遺傳疾病,如血友病、地中海貧血等,以獲得健康寶寶。

試管嬰兒 從上帝造人 到人造人

有人認為試管嬰兒的影響,遠比登陸月球的成就還大。其實就是從上帝造人的自然機制中,轉為人為造人。

不孕科醫師蔡鋒博指出,懷孕的過程就是精子要游過層層障礙,最後鑽進卵子中「達陣」。治療不孕,不外乎掃蕩這段歷程可能出現的障礙,或設法提高其機率,提高卵子的顆數,以提高機率。

最簡單的,醫師可能刺激卵泡生長,或直接刺激卵泡生長的荷爾蒙,改善排卵不正常或增加排卵數。再進一步,就是算準卵子落下的時間,直接將精蟲送進子宮頸底的人工授精,以減少精蟲游泳的距離,以免總是在女主人不在家時才造訪。這些畢竟都還是在婦女體內完成。

1969年,愛德華茲直接將精卵細胞放在試管內「送作堆」,少了前半段的辛苦歷程;因此,只需一、兩百萬隻精蟲就足夠了,大大開啟「精力不足」者的希望。

但是,這對精蟲數更少的人,還是無濟於事。1993年,比利時科學家更進一步,免除精蟲最後一道「鑽」卵外圍透明膜辛苦,將精蟲直接裝在超微細針內,用顯微注射方式,穿破透明膜,直接注入卵子內。也就是說,只要有一隻會動的精蟲,就可以「強迫中獎」,完成授精。

從完全無法受精,到理論上可百分百的強迫授精,實際上70-80%的授精率。精卵結合技術的精進,可說讓有精卵,有受精障礙者,從零到輕而易舉。

不過,就孕育新生命,這還只是第一步,理論上,植入的胚胎愈多,成功率愈大,1953年,人類就可以冷凍保存精蟲,但是,至1983年才有胚胎成功冷凍的 報告。冷凍卵子更難,因為卵細胞體積遠比精子大,卵細胞的紡錘絲,在冷凍和解凍過程裡,很容易被破壞,造成染色體異常,使卵子停止發育。解凍卵子時,也會 使卵子的外膜變硬。若以試管受精,精子就會「踢到鐵板」難以穿透;因此,1986年才有第一個冷凍卵子受孕成功,目前全世界成功案例也不多。台灣則在 2002年才在台大醫院首度生下冷凍卵子受胎的嬰兒,目前已有8例。

愛德華茲是試管嬰兒的開山祖師,是第一代。單一精蟲注射術則屬第二代。目前則已進入到胚胎切片的基因篩檢的第三代。

台灣首例試管嬰兒 張同學已25歲

台灣第一個試管嬰兒今年廿五歲,現在是台灣大學生物相關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張姓學生,未來他也要走生命科學研究領域。

昨天張同學的母親,聽到做全球首例試管嬰兒的科學家得諾貝爾獎,也高興地說:「恭喜!」

一九八五年出生的張同學,從小就知道自己是試管嬰兒,也對生命科學佷大興趣,大學讀輔仁大學生命科學系,研究所上台大,讀的還是跟生物有關的研究所。

當年為張太太做試管嬰兒的台北榮總生殖內分泌科主任張昇平,和張家互動密切,張同學都喊張昇平「乾爹」,兩家人前天才聚餐。張昇平說,張同學對實驗室很有興趣,有問題也會問他;但究竟將來要走哪一門專科,現在還沒確定。

北醫院長曾啟瑞:他早該得獎了

與愛德華茲有廿多年交情的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曾啟瑞說:「他早該得這個獎了!」不過,愛德華茲身體狀況不是太好,傳出有輕微失智症,「我擔心他無法去瑞典領獎。」

曾啟瑞說,中國大陸科學家張明覺一九五九年,做出全球首個試管動物試管兔子;後來用在人類身上,美國比英國還早研發試管嬰兒技術,但受倫理道德約束,遲未真正讓不孕夫婦受孕。

愛德華茲在英國也面臨同樣困擾,一九七○年代的英國更為保守,認為人類怎可扮演「上帝的角色」,所以愛德華茲的實驗無法在劍橋大學進行,還好斯特普托等人伸出援手幫忙,再靠社會捐款,才在Bourn Hall醫院完成試管嬰兒。

愛德華茲在生殖醫學界的地位,有如「始祖」。曾啟瑞常在世界性的醫學研討會遇見愛德華茲,兩人總會交換生殖醫學的專業。

曾啟瑞說,愛德華茲曾透露,做試管嬰兒的動力,是因接待不孕夫婦到家裡玩時,他們總偷瞄愛德華茲睡在嬰兒車裡的貝比,讓他覺得這項實驗若能成功,可創造許多家庭歡樂。

(聯合報)
--
試管嬰兒之父 獲諾貝爾醫學獎

全球矚目的二○一○年諾貝爾獎六大獎項,得主從四日開始陸續揭曉。首先出爐的是「生理學或醫學獎」,瑞典卡洛林斯卡學院宣布今年由「試管嬰兒之父」、英國 科學家愛德華茲(Robert G. Edwards)一人獨獲殊榮,獨得一千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四千六百萬元)獎金。

愛德華茲目前是英國劍橋大學榮譽教授,九月廿七日才歡度八十五歲生日。「試管嬰兒」技術是人類歷史上的重大發展,只不過當年和他一起樹立人類生殖醫學史里程碑的史戴普脫(Patrick Steptoe)醫師,已在一九八八年過世,無法共享殊榮。

愛德華茲近來身體欠佳,無法受訪,委由他和史戴普脫共同創立的波恩霍爾診所發布感謝聲明,表示他一生最感光榮的時刻之一,就是一九八六年診所接生第一千個試管嬰兒。愛德華茲特別提到,當他告知纏綿病榻的史戴普脫這項好消息時,「我永遠忘不了他眼神中的喜悅。」

一九七八年七月廿五日深夜十一時四十七分,全世界第一個試管嬰兒露薏絲.布朗(Louise Joy Brown)呱呱墜地,為無數不孕症夫妻帶來無窮希望。這項偉業的功臣正是愛德華茲與史戴普脫,他們開創的人類人工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技術,卅多年來已締造了大約四百萬個新生命。

愛德華茲是生物學科班出身,一九五○年代開始鑽研人類生殖,很快就察覺IVF是克服不孕症的不二法門。當時科學家已成功做到兔子卵子的IVF,但愛德華茲發現人類的卵子生命周期和兔子截然不同,技術必須另起爐灶。

愛德華茲鍥而不捨,做了許多開路先鋒的研究工作,包括人類卵子如何成熟、各種荷爾蒙如何調節成熟過程、卵子最適合受精的時間點、精子如何調整到最佳狀態。一九六九年,愛德華茲首度讓人類卵子在試管中受精。

初期的IVF卵子只能進行一次細胞分裂,愛德華茲研判關鍵可能在於必須先等卵子成熟再移出卵巢,再置入培養液中與精子結合。他和腹腔鏡檢查 (laparoscopy)先驅史戴普脫合作,技術日益純熟,但「醫師取代上帝造人」的批評聲浪也日益高漲,英國政府甚至斷絕他們的研究經費。

所幸愛德華茲與史戴普脫得到一筆私人捐贈,實驗得以繼續進行,終於在一九七八年七月廿五日那天向世人證明,IVF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技術,可望造福全世界每十對夫妻中就有一對的不孕症夫妻。

今日IVF技術精益求精,成功率約在二○%至三○%之間,雖然偶有早產之類的併發症,但病例少之又少。現在醫師可以將單一精子直接注入卵子,利用超音波篩選適當卵子,以微型注射器取代腹腔鏡。更重要的是,多項長期研究顯示,IVF寶寶和自然受孕的寶寶一樣健康。

質疑聲中堅持理念 造福不孕夫妻

摘下今年諾貝爾醫學獎的英國生理學家羅伯特.愛德華茲,被譽為「試管嬰兒之父」,他與已故的英國婦產科醫師派屈克.史戴普脫(Patrick Steptoe)共同完善人類卵細胞人工授精技術,為全球不孕夫婦帶來莫大福音。。

愛德華茲一九二五年九月廿七日生於英格蘭曼徹斯特市,一九五五年取得愛丁堡大學生物學博士學位後,一九五八年成為英國「國家醫學研究院」科學家,就此投入人類受孕生殖過程的科學研究。

一九六八年,愛德華茲在倫敦「皇家醫學會」聽了史戴普脫有關腹腔鏡手術技術的演講,從而開啟兩人的合作關係。他們於一九八○年,也就是美國首位試管嬰兒誕生那一年,在英國劍橋大學共同創立波恩霍爾診所,是全球第一個運用試管嬰兒技術協助不孕夫婦的治療中心。

如今人工生殖技術日益精進,造福了估計超過全球人口三.五%的不孕人口,但也引發了種種爭議。

二○○一年,愛德華茲因對人類人工受孕技術的發展貢獻卓著,榮獲美國拉斯克基金會頒授艾伯特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這個獎素有諾貝爾醫學獎風向球之稱。愛 德華茲當年獲獎後受訪表示,儘管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許多知名人士質疑,試管嬰兒技術涉及汰除不正常胚胎的殺嬰問題,但他和史戴普脫始終堅信這個人工生 殖技術不會造成異常的胚胎。

愛德華茲五年前也曾指出:「有人指稱我的做法瘋狂,事實上沒有人想承擔這種倫理風險。有人告訴我,試管嬰兒不會成為正常的小孩,還質問我將如何以對。但我不曾擔心這種事,我的研究顯示,人工受孕和自然懷孕的結果並無二致。」

全球首位試管嬰兒 「以為自己不正常」 露薏絲曾覺孤單

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十日,任教於劍橋大學的愛德華茲,與英格蘭歐德漢區綜合醫院(Oldham General Hospital)的婦科醫師史戴普脫,為輸卵管阻塞、九年來無法自然受孕的英國婦女萊絲莉.布朗(Lesley Brown)進行試管嬰兒療程,把在試管中受精的胚胎,植入布朗太太的子宮內。

一九七八年七月廿五日晚間十一時四十七分,布朗太太以剖腹方式生下兩千六百零八公克的女兒露薏絲(Louise Joy Brown),人類史上首位試管嬰兒於焉誕生,從此開啟人工生殖新時代。

露薏絲今年已卅二歲。得知愛德華茲榮獲諾貝爾醫學獎,她與母親四日發表聲明,她們很敬愛愛德華茲,對他實至名歸感到欣喜,並向他道賀。

露薏絲當年頓時成為全球最受矚目的新生兒,她出生後放聲大哭,吸第一口氣的畫面,在醫院公開播放。她成長過程中不斷受到關注,在學校得應付同學們層出不窮的提問,不厭其煩解釋自己不是在實驗室誕生。露薏絲曾告訴媒體,有一度覺得很孤單,因為她以為自己「不正常」。

露薏絲長大後在布里斯托地區工作,先後任職幼兒中心、郵局及海運公司。布朗一家與愛德華茲及史戴普脫一直保持密切聯繫,史戴普脫「阿伯」在一九八八年過世,令十歲露薏絲傷心欲絕。

露薏絲廿五歲生日當天,回到兩位恩公創立的波恩霍爾診所,與其他試管寶寶同樂。二○○四年九月,她嫁給任職夜店的穆蘭德(Wesley Mullinder),愛德華茲也在場觀禮。

二○○六年十二月廿日,露薏絲升格為母親,生下自然受孕的兒子克邁隆。二○○八年七月,試管兒技術屆滿卅周年,低調的露薏絲只把它視為平常的生日,但她仍與母親抱著一歲半的兒子,提前去探望愛德華茲。

(中國時報)
--
愛德華茲 獲諾貝爾醫學獎

英國試管嬰兒之父愛德華茲(Robert Edwards)由於研發的試管嬰兒胚胎植入技術(IVF),讓全球數千萬對不孕症夫妻能一圓為人父母的夢想,為不孕症治療帶來新革命,因而在周一榮獲2010年諾貝爾醫學獎的殊榮。

諾貝爾醫學獎委員會在聲明中指出,「他(愛德華茲)的成就讓治療不孕症不再是遙不可及。」目前全球有超過10%的夫妻有不孕的困擾。試管嬰兒技術為他們帶來希望。

目前是劍橋大學名譽教授的愛德華茲,現年85歲,在1968年與另一名婦產科醫生史特普托(Patrick Steptoe),聯手發展出試管嬰兒的技術,他們讓人類卵子在體外受精,之後再植入子宮內讓它孕育成長。

透過這樣的革命性人工受孕技術,讓全球第1個試管嬰兒路易絲.布朗,終在1978年於英國誕生,也為現代醫學立下新的里程碑。

諾貝爾醫學獎委員會在聲明中讚揚,「幸虧試管嬰兒技術,讓4百多萬個嬰兒得以誕生」,「今日愛德華茲的願景已經成為事實,並為全球不孕夫婦帶來欣喜。」

愛德華茲與史特普托兩人並於1980年在劍橋的Bourn Hall,設立全球第1個試管嬰兒技術治療中心。該中心表示,愛德華茲最引以為傲的一刻,是自從路易絲.布朗出生後,在Bourn Hall共有1千個試管嬰兒寶寶成功誕生。史特普托已在1988年過世。

今日透過試管嬰兒技術,讓不孕夫婦成功產子的機率為5比1,約等於透過自然方式受孕的健康夫妻。

聲明中還指出,由於愛德華茲年事已高,健康狀況不佳,因此無法接受訪問。

醫學獎是2010年諾貝爾委員會第1個宣布的獎項,未來數天還將陸續公布物理、化學、文學、和平與經濟學獎得獎者名單。諾貝爾獎得主將可得到1千萬瑞典克朗(約150萬美元)、獎狀與獎牌。

(工商時報)
--
試管嬰兒之父 獲諾貝爾醫學獎

試管嬰兒之父、英國生理學家羅伯特.艾德華斯,四日以發展試管受精技術,致使全球數百萬不孕症夫婦得享天倫之樂的貢獻,而獲頒二○一○年諾貝爾醫學獎。

四百萬嬰兒 因他降臨

瑞典卡洛林斯卡研究院讚揚八十五歲的艾德華斯的試管受精(IVF)技術,「是現代醫學發展的里程碑」。一九七八年第一位試管嬰兒露薏絲.布朗在英國誕生以 來,迄今已有四百萬名嬰兒拜IVF治療之賜而出生。如今一對不孕症伴侶在接受IVF療程後,歡喜得子的機率是五比一,與健康伴侶自然受孕的機率相同。

艾德華斯於一九五○年代開始研究IVF,一九六八年他與婦產科醫師史戴普托共同發展出讓卵細胞體外受精的方法,一九七二年他們開始從事將胚胎放回母親子宮 的技術,但因不當的荷爾蒙治療,許多孕婦被迫墮胎。一九七七年他們嘗試使用精準時間而不用荷爾蒙治療的新程序,翌年七月二十五日,第一名試管嬰兒布朗誕 生。

艾德華斯說︰「露薏絲的出生意義深遠,我們必須對抗許多反對人士,但我們認定我們的理念可行,而且它們奏效!」布朗與艾德華斯一直保持聯絡,二○○七年以自然受孕的方式產下一子的布朗曾說︰「艾德華斯就像是我的祖父。」

台北榮總婦產部生殖內分泌科主任張昇平表示,雖是遲來的肯定,但艾德華斯的得獎是「實至名歸」。

張昇平表示,第一個試管嬰兒誕生,代表胚胎體外培育成為可能,並帶動了生殖醫學、分子醫學、內分泌醫學和胚胎幹細胞培養的進一步發展。

張昇平也指出,第一個試管嬰兒的技術還有很多限制,如胚胎必須在第二天就植入母體。現今的胚胎可以在第五天再植入母體,醫師則可以在第三天檢查著床前的染色體,並透過胚胎幹細胞的技術,植入正常基因,避免遺傳性疾病。

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陳信孚認為,艾德華斯得獎有三個啟示,首先是「基本功夫要扎實」,因此他才能從中確認「信念」,相信體外受精培育胚胎、做成試管嬰兒是可行的,加上「堅持」,才能在試了八十多次後,最終成功。

張昇平和陳信孚都與艾德華斯有數面之緣。張昇平覺得艾德華斯文質彬彬,很客氣,陳信孚說艾德華斯人很和藹,講話清晰有條理。

有十一名孫兒的艾德華斯因身體孱弱,無法受訪。他獲贈一千萬瑞典克朗(台幣四千六百萬餘元)的獎金。

台灣試管天使 約有5萬人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發給英國不孕症專家,台北榮總婦產部生殖內分泌科主任張昇平說,台灣進行試管嬰兒已有二十六年歷史,目前每年平均以兩千五百人的數量增加,現在大約有五萬人口是以試管嬰兒方式出生。

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陳信孚表示,治療不孕症分成三個階段,首先會以藥物或打針刺激排卵的方式,再由夫妻同房自然受精;其次是加強排卵後,將處理過的健康精子置入子宮,即為所謂的「人工受精」;再不行才會施做試管嬰兒。

張昇平解釋,試管嬰兒的做法需要先打十天的排卵針,在第十二天取出卵子,體外觀察卵子六小時後加入精蟲,十六小時後觀察是否成為受精卵,再於第十五天植入 母體,植入後兩週得知是否胚胎成功著床,植入五週後才能經由超音波看到胚囊是否正常;張昇平說,取卵的成功率為九成五,卵子受精比率約為七成。

張昇平也提醒,施做試管嬰兒可能造成陰道感染、針插破卵巢或腸子、膀胱等風險,機率約為千分之一;也可能因為排卵針導致卵巢刺激過度引發的腹水、胸水、尿 液減少,嚴重可能導致心肺衰竭,約占百分之一。另外,試管嬰兒成功若為多胞胎,可能會有前置胎盤、糖尿病或妊娠毒血等風險,萬一失敗可能造成精神憂鬱或家 庭、婚姻問題,施做前須妥善考量。

陳信孚則強調,懷孕和年齡有最直接的關係,婦女最好在三十七歲前生育,否則卵巢功能退化將不利受孕。

每次價格 約12萬元

榮總早年跨院合作的台灣第一位試管嬰兒,目前已經大學畢業,試管嬰兒手術在台灣雖已有相當歷史,價格卻還是不便宜,一次約要十二萬元起跳。

(自由時報)
--
離譜 觀賞魚用藥 水族館禁售 飼主無奈看魚死 怒轟農委會顢頇

國內粗估約百萬名民眾飼養寵物魚,但近期魚生病竟買不到藥!《蘋果》接獲民眾投訴,指農委會上周起掃蕩水族館販售觀賞魚用藥,民眾的魚若生病,只能去找魚 醫師拿藥,「離譜至極」,家中孔雀魚因此一條條死翹翹。業者罵農委會貿然取締、政策顢頇,學者批評農委會的政策執行欠周延。

不切實際
民眾楊先生向《蘋果》投訴指出,最近到北市著名的水族街民權東路買魚用藥時,遍尋不獲,後來才知農委會禁止水族館販售觀賞魚用藥,還要民眾去看魚醫師取得 藥品。楊先生抱怨,近來季節交替,家中飼養的孔雀魚,陸續在尾巴或腹部長出白斑,疑似罹患白點病;按過去經驗,只要花一百多元買白點病藥水就可醫好,如今 沒藥買,已有十尾孔雀魚陸續死亡。

擬開放賣水質淨化劑
記者訪查北市地中海藍海店、孔雀魚專賣店及北縣土城三發水族店,三業者均表示,「政府以未聘僱獸醫為由,禁止水族館賣藥。」民眾只能自己去找魚醫師。但進一步詢問:「魚醫師在哪?」業者也一頭霧水。
台中市和高雄市政府也展開稽查,台中縣則先勸導業者不要販賣。台中縣水族業者廖俊祥表示,台灣飼養寵物魚的民眾超過百萬人,「貿然取締政策顢頇,引發百姓 恐慌。」高雄市中庸街上的海洋水族館負責人何昌年說,兩周前廠商已回收藥劑,消費者多表示只好把生病的魚放生,「規定不切實際!」
農委會防檢局副局長黃國青表示,根據《動物用藥品販賣業管理辦法》,水族館業者在銷售魚藥品時,須有獸醫師、藥師駐店,否則將面臨九到四十五萬元罰鍰,地 方政府近期接獲不少民眾檢舉,才會從上周開始,大力掃蕩。目前包括豬、牛、羊等經濟動物或貓狗等的非處方用藥,可在動物醫院或有販賣許可的飼料店買到,處 方藥則需由獸醫師開藥,但像鳥、兔、鼠、魚等寵物,若生病都需要獸醫師診斷開藥。
台大動物醫院非犬貓門診余品奐醫師表示,一般而言,小型魚壽命較短,約在一年以下,大型魚壽命較長可能達數年。
黃國青也不諱言,遭到水族館業者頻頻抗議,已研擬透過研習,讓業者藉由吸收正確的動物用藥知識後,年底前就可再開放水族館業者,販賣如水質淨化劑等非處方用藥。

早有法源「根本沒管」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曾晴賢表示,《動物用藥品販賣業管理辦法》在六年前就有規範,近期才開始掃蕩,根本就是六年來沒在管,也沒祭出讓業者逐步合法化 的配套,才會引發抱怨。台灣大學獸醫系教授黃慧璧表示,「以後若處方、非處方統統買得到,亂銷售結果,只會讓更多魚死傷。」
養觀賞魚十多年的民眾葉先生說,通常新手養魚沒照顧好就會需要藥物,但魚醫生很難找,用藥的部分水族館應該有豐富經驗,應交給他們判斷比較合理。從國中開始養觀賞魚的民眾彭先生說,根本不知道魚醫生在哪裡,若看醫生的費用超過魚的價值,好像就不划算。

觀賞魚用藥規範
◎《動物用藥品管理法》第12條:
˙適用對象:動物用藥製造業者
˙內容:製造或輸入動物用藥品,應將其成分、性能等,連同標籤、仿單及樣品,申請中央主管機關檢驗登記,經核准發給許可證後,始得製造或輸入
˙罰則:違法者可處1~7年有期徒刑,得併科450萬元以下罰金
◎《動物用藥品販賣業管理辦法》第2條:
˙適用對象:動物用藥販賣者(包括水族館)
˙內容:動物用藥品之批發、零售、輸入或輸出,需聘有專任獸醫師、藥師或藥劑生駐店管理動物用藥品
˙罰則:違法者可開罰9~45萬元
註:坊間常見的魚病用藥,包括用於白點病的甲基藍、福馬林或硫酸銅,用於指環蟲的有機磷,以及治療細菌性皮膚病的優碘或四環素

魚醫師約千人 診療費600到5千

實際現況國內魚醫師表示,礙於多數觀賞魚生命周期短,以及多數觀賞魚價格便宜,很少有民眾願意掏錢抱魚去看病。而坊間魚醫師也太少,全台目前只有台灣大 學、屏東科技大學附屬動物醫院,及農委會三處魚病中心可供治病;再加上診療費可能動輒六百到五千元,比人看病還貴,因此甚少民眾真的把觀賞魚帶去看病。

便宜魚種不划算
屏東上海水產動物醫院醫師林上海表示,家中的觀賞魚如生病,都可帶去給魚醫師診斷,但國內魚醫師很少。據農委會提供的資料,國內魚醫師初估在千人以內。林上海表示,飼主願掏錢來看病的魚種,都較高貴,如一尾可達上萬元的紅龍、羅漢等。
台大動物醫院非犬貓門診醫師余品奐表示,觀賞魚看診步驟繁瑣,以初診而言,飼主不用帶魚到醫院,只需回答關於魚的病史等疑問外,還必須攜帶一百c.c.的 水來做水質檢驗,若初診投藥未改善,飼主就需要抱魚來求診。就診時,魚醫師會根據狀況,進行麻醉、採樣、照X光、抽血、執行外科手術等步驟,以採樣而言, 便會有小範圍剪鰓、拔鱗片等動作。費用包括藥劑成本、手術困難度等收費,約在六百元到五千元內。
台中市動防所獸醫藥政科科長詹文前說,前幾天有個飼養寵物魚花羅漢飼主因魚生病而打電話求助,要價十多萬元的花羅漢,身長近四十公分,根本沒辦法帶出門, 只能請醫師到家中看病。詹文前說,根據獸醫師推估,「寵物魚一般病理檢驗、檢查,一次收費就要價二千五百元,還不包括魚醫師到府看診的車馬費。」很難要買 一尾才十元的孔雀魚飼主花這筆醫藥費。

魚醫師 哪裡找?
◎學術機構附屬動物醫院:
˙台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附設動物醫院(02)27396828
˙屏科大附設動物醫院(08)7740290
◎農委會各地魚病中心:
˙北區:(02)33661296
˙中區:(04)22840368
˙南區:(08)7703202
◎收費:計費標準依藥劑成本或手術過程計算

(蘋果日報)
--
觀賞魚生病要找獸醫 水族館禁賣藥

「啥米,水族館不能賣藥品,我們的觀賞魚生病要怎麼辦?」農委會日前大動作取締販賣水族偽藥的水族館、進口商,不少魚友急著打聽何處可買到藥,有商家已大量囤積貨品。

台中縣家畜疾病防治所長林永男表示,依據動物藥品管理法規定,水族館不能賣水族用藥。民眾若有需要,可將觀賞魚帶到防治所,可免費檢驗、診斷。

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局長許天來強調,「沒有登記、核准的偽藥本來就不准販售。」如果飼養的魚類生病了,建議飼主帶去讓獸醫師診斷。

許天來指出,農委會一直有在查緝偽藥,最近這波動作是因接獲檢舉。魚類是生命,也是寵物,飼主也應重視魚類用藥的來源,偽藥於法不合,依法就是不准賣。

許天來說,獸醫學系的課程都會教「魚病學」,考執照也會考,每年政府還辦理訓練、講習,並在某些養殖漁業地區設立診療所、防治所、檢驗所或實驗室。民眾飼養的魚類生病時,可以考慮求助獸醫。

台中一家水族館業者說,農委會上月起取締沒取得販賣許可證的水族館和進口商,至少已有三家水族館各被罰款九萬元。

台中縣家畜疾病防治所長林永男坦言,目前,只有水族養殖業帶生病的魚來檢驗,還沒有人將觀賞魚帶來防治所醫治。

(聯合報)
--
筆電放大腿 燒出永久斑痕

瑞士研究指出,將筆記型電腦長時間放在腿上,跟長期曝曬在高溫下一樣,會使皮膚出現不尋常的斑點。

阿諾(Andreas Arnold)與艾丁(Peter Itin)表示,最近的案例是一名12歲男孩把筆電放在腿上玩電玩,每天長達數小時,幾個月後左腿皮膚出現海綿狀變色情況。

刊登在「小兒科」期刊的研究寫道,該名男孩意識到筆電的左側很燙,但也沒有變換位置。筆電底部的溫度可達攝氏52度。

過度使用電毯與其他通常不會引起灼傷的熱源也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大致來說這些斑點無害,但會造成皮膚永久暗沉。一些罕見例子中,還可能致皮膚癌。

研究人員建議民眾,為了安全起見,將筆電放在腿上時,應該放個筆電包或隔熱墊以防灼傷。筆電大廠蘋果、惠普與戴爾也在使用手冊中警告勿將筆電長時間放在腿上或裸露的皮膚上。

先前有研究指男性將筆電放腿上會使陰囊溫度上升,長時間可能會降低精子量,造成不孕,但此研究還未獲證實。

(聯合報)
--
筆電常放腿上 燒烤皮膚易病變

你會長時間把筆記型電腦放在腿上操作嗎?瑞士、美國專家四日提出警告,這樣做可能會引發「皮膚燒烤症候群」(toasted skin syndrome),輕則導致皮膚色澤永久變暗,重則可能造成皮膚嚴重病變。

瑞士專家表示,最近發生一件病例,一名十二歲男孩把筆記型電腦放在大腿上打電腦遊戲,每天幾小時,持續數個月,結果左大腿出現海綿狀的皮膚色斑;男孩有感覺到筆電的左邊變熱,但不放在心上,沒挪換位置。這件案例報告發表於四日出刊的《兒科醫學》。

另一案例發生在美國,二○○七年維吉尼亞州一位法律系女生就醫求診,主治醫生莎琪對病因百思不得其解,後來才瞭解,原來那位女生把筆電擺在膝上,每天操作 六個小時;筆電底部產生的溫度高達攝氏五十二度。莎琪說,用顯微鏡觀察,女生受傷的皮膚,跟長期曝曬在陽光底下很相像。

過去六年當中,與筆記型電腦有關的傷病案件,發表於各醫學期刊者已達十件。瑞士巴塞爾大學醫院專家阿諾德與伊汀表示,過度使用熱敷墊等加熱器材,也會出現這種症狀;一般而言不致於出現傷害,只是皮膚會永久變黑,但是碰到罕見狀況,受到燒灼傷的皮膚會惡化,演變成皮膚癌。

兩位專家並未指出迄今已出現使用筆電而致皮膚癌的任何案例,但建議為保安全,筆電要放在膝上使用時,最好先用手提包等物品隔絕開來。

蘋果、惠普、戴爾等筆記型電腦大廠都在使用者手冊中提出警告,別把筆電長時間放在膝上使用,以免燙傷、灼傷。數年前另有醫學報告指出,男性長時間把筆電放在大腿上,陰囊溫度也會升高,有可能減少精子產量,導致不孕。

(中國時報)
--
外科醫師「心病」 誰來解開?/高克培(陽明大學教授)

近年醫學院畢業生願投身外科的愈來愈少,使台灣外科醫師人數不斷減少,而且既有的外科醫師施行較危險手術的意願也愈來愈低,有識之士莫不擔心,長此以往, 台灣不久將找不到開刀的醫師。醫界都很清楚,之所以會如此,有幾個原因,其中很大的一個就是目前缺少一個機制保護外科醫師們免於「手術併發症」肇致的「醫 療糾紛」。

大家都瞭解,一般來說「手術併發症」可分兩種,第一種是因為醫療人員「該注意而未注意」所造成者,依臨床實務而言,這類的併發症比較少,責任歸屬比較少爭議,醫療人員多勇於承擔。

然而,真正常讓我們外科系伙伴憂懼的醫療糾紛倒是那些「無法預見、無法完全防範和救治」的併發症。例如,手術後發生感染、傷口裂開或滲(出)血、血栓或脂 肪栓塞、周邊正常的組織粘連導致功能失常、切除腫塊時雖然已盡力保護但附近神經或器官仍然受損、麻醉藥物嚴重性過敏、產後子宮大量出血…等等併發症甚或死 亡。這些不是人為因素的併發症有時確實令患者和家人感到錯愕、傷心、痛苦,有時確實需要外界經濟上的幫助;但是患者和家人常常把無辜的醫師當做求賠償的對 象、甚或提出法律糾纏,讓外科醫師們憤恨不平、心寒不已?

類似併發症也會發生在藥物治療上,也就是說,正常使用合法藥物,但是因患者體質特殊,有時也會引發嚴重或致命的不良反應。為了幫助這類不幸的患者,也避免 醫師們執業時過份畏首畏尾,政府在民國八十九年立法通過了《藥害救濟法》,每件事故由醫師幫患者提報,再由專家群評判。此法至今不但救濟了至少五百位以上 的患者(最高新台幣二百萬元保障),又免除了許多醫療糾紛,堪稱德政。

筆者呼籲,衛生署應該比照此行之有年、成效甚彰的《藥害救濟法》,也能辦理《手術傷害救濟法》,經濟上可以幫助那些因為「必要而正當的手術」受到嚴重傷害 的民眾,還能保護平時依據醫理施行手術的醫師,營造一個對外科醫師們友善的工作氛圍,讓他們以及未來醫學院畢業生無後顧之憂地投入外科醫療,造福患眾。

當然,《手術傷害救濟法》如同《藥害救濟法》也會增加政府一些負擔,特別是施行最初數年,但是由於手術是否確實「必要而正當」也都須要經過專家群認證,相 反地,「不必要而不正當」的手術發生此類傷害,則不受此法保護,未來台灣此類手術必可減少,健保浪費必可減少,患眾和優質的外科醫師皆贏,豈不善哉。

(中國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