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1日 星期四

新聞自選輯 20090521

人、猿的先祖化石 找到了?

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19日展出一具4700萬年前的雌性動物化石,這是迄今發現最早最完整的靈長類動物化石。科學家認為,這個動物很可能是人類與猿、猴的共同祖先,這具化石填補人類進化史上的一個缺口。


這個動物的學名為Darwinius masillae,暱稱伊達(Ida),鼻尖至尾末全長58公分,化石保存得異常完整,僅缺失一根小腿骨的一部分,約僅占全身骨骼的5%。

19 日出刊的最新一期PloS One科學雜誌公布此一發現。展覽主持人表示,一名私人蒐藏家1983年取得這具在德國梅塞爾化石坑地層中發現的化石,但不了解其重要性。以奧斯陸大學古 生物學家胡朗姆(Jorn Hurum)教授為首的一批科學家對化石展開2年的研究,得出這項重大發現。梅塞爾化石坑藏有豐富的始新世化石。

這個類似猴子的動物雖然有一條長尾巴,但具有人類的若干特徵,包括可與其他手指分開的拇指,有指甲, 四肢較短,兩眼前視。但牠也缺少現代狐猴的兩個關鍵特徵:尖銳的爪子與一排較低的梳齒。

胡 朗姆發表聲明說:「這是第一件把全世界所有人類連為一體的化石。」他強調,伊達近似人類最早期的祖先之一,但不太可能是人類的直系祖先。英國著名博物學家 艾登波羅(David Attenborough)表示:「這個小動物能顯示我們與其他所有哺乳動物之間的聯繫。我們一直沒有找到這個聯繫,現在終於找到了。」

胡朗姆等人推測,伊達的腕骨嚴重骨折,這可能是牠死亡的原因。未滿一歲的牠在梅塞爾湖畔喝水時,因為吸入二氧化碳而昏迷,跌入湖中並沉入湖底,變成化石,保存4700萬年。牠胃裡遺存的果實、種籽及葉子的化石顯示,牠是草食動物。

(聯合報)
--
4700萬年前古猴 人猿猴共同始祖?

美國科學家十九日在紐約展示一具暱稱為「艾達」的靈長類化石,外型類似狐猴,生存年代距今約四千七百萬年,是迄今發現最早也最完整的靈長類化石,她可能是猿、猴及人類的共同始祖。

艾達早在一九八三年就在德國法蘭克福附近的麥塞爾礦坑出土,不過之前因為化石分為兩半,因此其重要性一直未被發現,直到二○○六年挪威大學自然史博物館買下化石重組並分析,才進一步發現她對人類演化史的重要性。

挪 威大學教授胡倫博士將這具幾乎完整無缺的化石,依其出土地麥塞爾,命名為「達爾文麥塞爾猴」(Darwinius masillae),之所以加上達爾文,是因為今年是達爾文兩百歲冥誕、也是「物種起源」出版一百五十週年紀念;由於這具化石有乳牙也有成人牙齒,因此胡 倫又以女兒名字「艾達」當作暱稱。

艾達除了一腳的一部分遺失之外,全身九成五保存完整,甚至連死前吃的水果與種子(顯示其為草食動物)都 還在胃裡面。據推算,其生存年代正是靈長類要分支為猴子、猿類與人類的乾鼻亞目,以及狐猴、嬰猴與懶猴等的濕鼻亞目的時期,因此具有介於兩種靈長類過渡性 外型,可能顯示人類、猿類與猴子從更遙遠的靈長類如狐猴等分離出來的演化連結。

填補靈長類演化空白環節

艾達特色顯示,其 與人類分支的起源接近,因此艾達或類似艾達的生物,可能是人類的遠古祖先。她約有一公尺高,她還有類似人類向前看的眼睛,及類似人類的拇指。胡倫說:「未 來一百年的教科書,可能都會有這具化石的圖片,這是第一個與所有人類的連結……真的是連結世界遺產的化石。」

研究團隊成員法蘭增表示,與其說艾達是人類的曾祖母,不如說她是我們的姑媽來的貼切,因為她稱不上人類的直接祖先,不過算是有遠親關係。考古學家希望透過「艾達」填補靈長類演化的空白環節,早日解開人類演化起源的秘密。

(自由時報)
--
4700萬年化石 改寫人類演化史 貌似狐猴有指甲 腦容量大 現代人老祖先

一具4700萬年前的化石,改寫了靈長類演化歷史。考古學者前天在美國紐約展出一具保存完整的化石,這隻很像狐猴的古代靈長類動物,可能就是所有猿猴、猩猩與人類的老祖先,學者形容此一發現的震撼性有如「小行星撞地球」,堪稱「世界第八奇景」。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前天舉辦空前盛大的記者會,介紹前所未見的物種化石,牠體形跟小貓差不多大,從鼻尖到尾端的長度約58公分,生存於47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時期,當時靈長類動物正演化成兩大分支,一支是原猴類,後來演化成現代的狐猴,另一支類人猿則是現代人的老祖先。
這 個被暱稱為「伊達」(Ida)的物種化石,正處於兩者分家的起點,牠外型像狐猴,有長長的尾巴,但卻與人類有微妙的相似之處,今年是進化論之父達爾文 (Charles Darwin)冥誕200年,研究人員為紀念達爾文,將牠命名為「Darwinius masillae」。

雙眼可直視前肢靈活
學 者研究後推論,「伊達」是雌性幼獸,生活於德國法蘭克福東南方的梅塞爾火口湖附近,約9、10個月大,乳牙未脫落,新牙即將長出,前肢的腕部有骨折痕跡, 牠可能在低頭喝湖水時,因吸入過多二氧化碳而昏迷,失足落水,從此埋屍湖底,湖底的土壤完整保存牠95%的骨骼,連皮毛輪廓都依稀可見,學者還在牠腸道中 殘留的食物,發現牠吃過水果、種子與樹葉。
伊達雙眼可直視前方,四肢各有5個腳趾,且大拇指對向而生,有指甲,腳踝骨比較小,前肢可靈活運用,這 幾點都是靈長類的特徵,牠欠缺狐猴的爪子,下顎也不像狐猴有一排細長的門牙,參與研究的德國學者法蘭森(Jens Franzen)表示:「牠也許不是我們的曾、曾、曾、曾祖母,但可算是我們相隔好幾輩的姨婆。」
伊達早在1983年就被業餘考古學家挖掘出土, 但沒看出重要性,直到2006年底,挪威奧斯陸大學考古學者休倫(Jorn Hurum)見到照片,發現化石保存之完整為前所未見。休倫買下化石後,隨即找來德國化石學者法蘭森,美國的牙齒考古專家史密斯與靈長類權威金銳契,組成 考古學界的「夢幻團隊」,秘密研究兩年後,前天才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發表成果。

研究過程將出版新書
休倫等人跟美國《歷 史》頻道合作,把研究過程拍成紀錄片,將在德國、英國的公共電視頻道播出,還同步出版新書,宣傳聲勢驚人。不過,部分學者質疑休倫等人誇大化石的重要性, 認為「伊達」對進化研究的影響,可能要等數十年才能定論,但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力挺「伊達」:「如果沒有學術重要性,我們不會在館內舉辦這樣的活動。」

靈長類動物祖先化石特徵
伊達存活於4700萬年前,當時靈長類動物正演化成兩大分支,一支是原猴類,演化成現代的狐猴,另一支類人猿則是現代人的老祖先。伊達有類人猿的多項特徵,與後來的猿猴、猩猩、人類,有許多相似處。

(蘋果日報)
--
風車魔音傳腦?三年內400羊兒送命

澎湖縣農民郭靜山養的羊,三年來死了四百多隻;他發現羊群晚上會失眠,瞪著附近台電風力發電機看,懷疑牠們是被機組扇葉發出的「咻咻」聲吵到腦神經衰弱,得憂鬱症而死,要求台電賠償損失。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澎湖工作站主任呂明宗說,動物在長期噪音干擾下,會因「緊迫的壓力」食欲減退、無法休息,影響生理時鐘,出現消瘦、長不大或眼睛出毛病,很像人類的憂鬱症症狀。

台電澎湖尖山電廠廠長洪中郎說,只要能證明風力發電機組發出的聲響是羊群致死原因,台電一定負責。

郭靜山說,養羊十八年了,羊群從不生病;但三年多前開始,羊莫名變瘦,陸續死亡。觀察發現,羊群白天焦躁,晚上瞪著距羊舍不到一百公尺的台電發電機組扇葉看,整夜不睡,「我強烈懷疑是風力發電機讓我的羊得了憂鬱症。」

郭太太說,羊群開始死亡發生在台電在白沙鄉中屯村裝設風力發電機組後,其中一個風機,扇葉每天在羊舍上方轉,發出咻咻聲,「我都覺得像魔音穿腦,羊怎麼受得了?」有母羊流產,即使生出一窩小羊也都夭折;還有公羊雙眼全瞎。

郭靜山說,三年死了四百多隻羊,冬天死亡數量較多,正是風力發電機組因為東北季風風力強發電滿載時刻。

他的羊舍目前還有兩百五十多隻羊,「能活下的羊是抵抗力比較強,運氣比較好。」以前羊一年就長到一百台斤,現在養兩年還不到一百台斤,損失不貲。

縣府農漁局人員說,曾請環保局監測風力機組音量,平均五十分貝,未超出噪音標準值,「這是對人,至於動物是否適用,目前沒有標準。」

呂明宗表示,發電機組扇葉轉動發出的聲音,是否會使羊感到緊迫的壓力,因沒有相關文獻研究,無法判定。

(聯合報)
--
閏五月梅雨晚來 石門水庫:不會缺水

梅雨該來沒來,桃園縣會不會缺水?石門水庫管理中心主任邱忠川說,今年閏五月,梅雨會晚半個月左右,目前水位227.3公尺,「比歷年平均值好」,不會缺水。

縣議員李家興昨天質詢說,多年前泰利颱風過境,全縣大缺水,當時水利署花數千萬元在楊梅鎮高山頂興建多口大池塘蓄水,如今雜草叢生,乾涸了。

李家興說,現在是梅雨季,但是氣象預報失準,18日迄今,從預報90%會下雨,到現在40%下雨機率,桃園縣還是等不到豐沛的梅雨,石門水庫已經在下限水位,民生用水、農業灌溉仍然十足供給,出水量大於進水量,如果不未雨綢繆,他擔心今年的夏天,民眾將不好過。

朱立倫說,現在是梅雨期,有信心再過幾天就會「大解渴」。不過,他同意李家興所指的蓄水池應儘快整理以蓄水,將請水利處敦促經濟部水利署趕快作業。

邱忠川說,目前單日進水量80萬噸,今年除了1、2月降雨少,3、4月春雨高於過去40年歷年平均值27%,目前水位227.3公尺,離嚴重下限水位215公尺有12.3公尺,「比歷年的平均值都好,今天就有一波梅雨,除非真的乾梅,其實還好」。

邱忠川說,梅雨季通常5月中旬至6月中旬,今年梅雨較晚來跟節氣、閏五月有關,「今年農曆5月有2次,所以梅雨約晚15天才會來」,農業用水從六折到現在八五折供應,也請民眾維持節約用水,「我們一直在監控水位,目前用水無虞」。

(聯合報)
--
可樂喝太多血鉀速降 當心肌肉無力

可樂喝太多,小心肌肉無力。希臘科學家發現可樂攝取過量可能引起血鉀快速下降,進而讓減弱肌肉力降,長遠來看,甚至可能造成肌肉癱瘓。這項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國際臨床醫學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ofClinicalPractice)。

研 究人員描述一極端病例,一位澳洲駝鳥場主人每天都喝下4到10公升的可樂,結果因為肺部麻痺送醫急救。這名患者後來完全康復,醫師並建議患者減少可樂攝取 量。另外,還有一位孕婦每天最多喝3公升可樂,至少持續6年,結果發生全身倦怠無力、食慾不振、嚴重嘔吐等症狀,經心臟功能檢查發現她心律不整,醫師研判 可能是因為大量可樂引起血鉀過低,因此產生上述症狀。後來,這位孕婦不再大量飲用可樂,症狀也慢慢消失。研究人員相信這些病例應該不是特例,可能是可樂闖 的禍。

研究人員表示,有些人極愛喝可樂,血鉀因而大幅降低,甚至造成生命危險。研究人員認為,可樂中有三種成分,包括葡萄糖、果糖與咖啡因,這些成分如果攝取過多,可能引起低血鉀症,進而產生肌肉無力等症狀。

(台灣新生報)
--
研究警告:狂飲可樂 肌肉麻痺

可樂是很多人喜愛的飲料,夏天猛灌可樂更是清涼消暑,然而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可樂飲用過量,可能導致身體輕微虛弱無力,嚴重的甚至可能出現肌肉麻痺。這是因為喝下大量可樂後,易使體內血鉀濃度降至危險值,產生低血鉀症。

希 臘愛奧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Ioannina)研究員艾利薩夫(Moses Elisaf)發表在《國際臨床實務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ractice)的研究報告指出,澳洲有一名農民每天狂飲四到十公升可樂,因肺麻痺緊急送醫,在聽從醫師建議少喝可樂後,已經完全康復。

血鉀濃度降至危險值 產生低血鉀症

另有一名孕婦過去六年每天固定喝三公升可樂,後來出現倦怠、沒有食慾及持續嘔吐的症狀。經檢查發現,她有心律不整的毛病,很可能是低血鉀症所引起,後來她不再暴飲可樂,身體很快恢復正常。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案例並非特例,許多人可能因為飲用可樂過量,而使健康出問題。

業者則堅稱,只要適度飲用,可樂產品安全無虞。英國軟性飲料協會也認為,上述報告列舉的全都是非常極端的案例。

艾利薩夫說,顯然是因為可樂中最常見的三種成分葡萄糖、果糖及咖啡因攝取過量,才引發低血鉀症,而每一種成分在可樂引發低血鉀症的病理生理學方面所扮演的個別角色尚未確定,而且可能因病患不同而有所差別。

曾有報告:可樂女易罹骨質疏鬆症

不過,艾利薩夫認為,從他們檢視的大部分個案來看,咖啡因中毒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儘管如此,他仍警告,無咖啡因的可樂也可能造成低血鉀症,因為可樂內含的果糖可能造成腹瀉,而將來的研究必須確定每天飲用多少可樂才算過量。

美國曾有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經常喝可樂的女性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此外,可樂喝太多也可能引發肥胖、糖尿病與牙齒方面的問題。

(中國時報)
--
醫界警告︰牛飲可樂 嚴重會癱瘓

常喝可樂的人小心了,根據一份在六月號「臨床實務國際期刊」發表的研究報告,喝太多可樂會影響肌肉骨骼健康,從而出現多種疾病,嚴重甚至可能癱瘓。

導致低血鉀、肌肉骨骼組織流失

希臘愛奧尼亞大學內科醫學系的艾利薩夫博士說,現今人們的可樂飲用量越來越多,並已經找出一些相關疾病,如牙齒問題、骨骼礦物質流失、新陳代謝症候群和糖尿病,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喝太多可樂會導致低血鉀,影響重要肌肉功能,「從輕微到嚴重癱瘓都可能」。

艾 利薩夫研究對象一天喝兩到九公升不等的可樂,包括兩名孕婦。其中一人二十一歲,有疲勞、沒胃口、持續嘔吐等症狀就醫,心電圖顯示心血管栓塞,血液檢測發現 鉀離子過低,她一天喝多達三公升可樂;第二名婦女則是肌肉無力越來越嚴重,檢查後也是鉀離子過低,她就醫前十個月內,一天最多喝下七公升可樂。

研究認為,低血鉀顯然是因可樂最常見三種成分葡萄糖、果糖和咖啡因引起。無咖啡因可樂其中所含的糖分,也可能造成低血鉀。

艾利薩夫警告,過量飲用可樂確實會影響健康,「喝可樂引起慢性低血鉀,易引發致命併發症如突發性心臟病。」

(自由時報)
--
男狂飲可樂10公升 肺癱瘓 引發低血鉀症 國內專家:沒聽過

根據統計,現代人對可樂等碳酸飲料的消耗量逐年增加,全球平均每人每年喝掉逾80公升。在最新一期《國際臨床醫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ractice)中,醫生警告,長期大量飲用可樂,將引發低血鉀症,輕則可能導致虛弱無力,嚴重者可能造成肺癱瘓。國內專家表示沒聽過這種病例。

咖啡因中毒比重大
由希臘醫學專家艾利薩夫(Dr. Moses Elisaf)提出的報告,提及數個大量飲用可樂導致低血鉀症,繼而出現身體不適的極端個案。其中兩宗孕婦個案,一人每天喝最多3公升可樂,因疲倦、無食 欲、持續嘔吐而就醫,心電圖顯示她還有心臟傳導阻滯問題。另一名孕婦則在10個月內每天喝最多7公升可樂,結果出現肌肉無力症狀。
美國俄亥俄州醫學專家派克(Dr. Clifford Packer)則提出另一極端案例。一名養殖鴕鳥的農人在3年間每天飲用4公升可樂,就醫前更增加到每天10公升之多,結果因肺癱瘓被緊急送醫。所幸上述個案都在停止飲用可樂並補充鉀質後痊癒。
艾利薩夫指出,可樂中的葡萄糖、果糖及咖啡因,應是導致低血鉀症的原因,其中咖啡因中毒佔最大比重。雖然報告中提及的個案均已痊癒,但艾利薩夫表示,過量飲用可樂仍可能導致慢性低血鉀症,輕則有疲倦、肌肉無力等問題,嚴重者則會出現心律不整、深度癱瘓等嚴重併發症。

應研究日飲量上限
過去的醫學研究已證實,碳酸飲料可能導致牙齒問題、骨質疏鬆、新陳代謝症候群及糖尿病。現在艾利薩夫等專家建議,醫界應進一步研究每日飲用可樂的上限標準,並將可樂列入可能導致低血鉀症的檢查清單。
馬偕醫院新竹分院急診醫學科主任蔡維謀昨接受《蘋果》訪問時,表示沒聽過類似案例。台北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也表示沒聽過這種病例。

喝太多碳酸飲料害處
˙對精神病或失眠症患者,飲料的興奮劑會影響藥物療效,妨礙入睡。
˙給腎臟帶來很大負擔,是引起糖尿病的隱患之一。
˙長期飲用會使人血液呈酸性,導致疲勞,免疫力下降。
˙對缺鈣者,飲料中的香精、香料等與體內鈣離子結合,影響兒童骨骼、牙齒發育;老年人缺鈣性抽搐、骨折、肌肉疼痛等。

(蘋果日報)
--
寵物鼠又抱又親 10歲童爛下巴

中市一名10歲小男生,下課後就抱著他養的楓葉鼠親吻,不料楓葉鼠身上的黴菌,害他下巴長了個直徑約6公分大癬還化膿,中市皮膚科醫師林軼群指出,這位小男生養的楓葉鼠不久之前才因掉毛去看獸醫師,沒想到隔沒多久,小主人也跟著「中彈」。

皮膚科醫師林軼群昨天指出,在動物身上常見的黴菌,卻可能導致人類罹患「親動物性皮膚炎」,這位小男生被楓葉鼠連累,下巴長了直徑約6公分大癬還化膿,讓家長心疼不已。

他表示,之前也曾有高中女生和兔子一起睡,身上長癬,也曾有小學生養免子,頭上長癬,他建議最好避免親、舔小動物,一旦發現動物罹患皮膚病,主人自己最好也要注意!

中市侏儸紀野生動物專科醫院獸醫師紀毓軒說,動物身上的黴菌被稱為「伺機性病原」,動物會不會發病和環境、動物自身免疫力強弱有關。

林 軼群指出,親動物性皮膚炎,皮膚會出現搔癢環狀斑塊,有的會有輕微的脫屑,這位小男生下巴的病灶,呈丘疹狀,並有膿狀物在裡面,給他擦抗黴菌藥物,擦了1 個月後病灶才褪掉,如果同時讓他服用抗黴菌藥物,效果會更快,約2週就可見效,但因擔心他年紀太小,有傷害肝臟之虞,所以只好用擦的。

他表示,一般親動物性皮膚炎較易出現在臉部及四肢等暴露在外的部位,這位小男生常喜歡用下巴摩擦這隻楓葉鼠,才會在下巴的位置出現皮膚病灶,雖然建議這位小男生不要再養了,但小男生不肯,只好退而求其次,請他不要再和楓葉鼠那麼親密了。

《小叮嚀》接觸小動物要注意衛生

小孩、老人,或正值課業壓力大又逢生理期的國高中女生免疫力較差,較易被「伺機性病原」入侵受害,獸醫師紀毓軒建議,飼養動物時一定要注意衛生,除了勤洗手外,身體接觸過的部位也要沖洗,避免自己身體狀況不好時「發病」。

紀毓軒說,雖然很多皮膚科醫師都建議不要和動物睡在一起,但很多飼主非和寵物睡在一起不可,預防之道是定期帶寵物健檢,自己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並注意如果身體狀況不佳,最好暫時和寵物保持距離。

(自由時報)
--
衛星老舊 GPS明年失準 國內百萬用戶憂:買了廢物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已成為現代人找路定位的好幫手,不過美國官員最近警告,已有二十年歷史的GPS系統因管理不善和欠缺投資,最快在明年初即會因衛星老舊而準確度降低,恐嚴重影響軍事、航空及陸地定位服務。

及早因應
國內目前約近百萬人以手機、汽車等裝置GPS系統定位服務,有民眾擔心屆時自己買的GPS變廢物。消基會呼籲政府及早因應,以免損及消費者權益或造成飛安等危害。

衛星不可少於24顆
外 電報導,由美國空軍負責採購管理的GPS系統,目前共有三十一顆衛星在太空軌道運作,至少須二十四顆衛星運作才能維持百分之九十五準確度,但美國國會稽核 處最近提出一份報告指出,部分老舊衛星可能在新衛星升空取代前就達到服役期限,停止服務,GPS系統最快明年初就會出現準確度下滑,二○一一至二○一二年 品質更會降到谷底,準確度可能僅百分之八十。
GPS失準將使陸上定位服務失準,包括手機及汽車使用者將因而得到錯誤定位訊息,軍事用飛彈導航系統的準確度也會降低,飛機更會因無法正確預估飛航位置,造成延誤或須重新規劃飛航路線。

「不可能說停就停」
國內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主任楊名說,GPS服役衛星若低於二十四顆,將無法達到全天候、全球性定位。但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副主任陳紹興認為,不可能說停擺就停擺,且美軍使用率高,除非美國置國防安全於不顧,否則一定會伸出援手。
國內使用及提供GPS相關單位均不認為失準問題將發生,民航局表示,美軍將在明年發射第三代GPS衛星,應不致造成全球航班無法運作。軍方也表示不會受影響。汽車導航品牌宇達電通相信會有替代方案。
民 眾黃先生則說,自己常用GPS導航,一旦失準等於「買了個廢物,不如用紙本地圖。」消基會董事長謝天仁呼籲政府要正視這份報告,要求製造商資訊透明化,例 如提供使用的困難及退費方案等。消保會督導組長劉清芳說,GPS涉及訊號、設備等產業,主管機關尚未明確,必要時將協調處理。

(蘋果日報)
--
睡覺戴耳機聽音樂 損聽力 醫:每半小時休息5分鐘

別 用耳塞式耳機聽整夜音樂,以免造成聽力損害。台中林新醫院最近接獲一名二十九歲男性,睡覺時戴耳機聽音樂忘記關掉,隔天醒來竟右耳耳鳴、重聽,所幸及時就 醫治療,兩周後恢復聽力。醫師表示,人睡著時防備力較弱,耳塞式耳機又會讓能量散不出去,恐因此造成聽損,睡前應避免戴耳機聽音樂。

小心為妙
接獲病例的林新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田輝勣(音同績)說,男子本來聽力正常,有天他戴耳塞式耳機聽音樂睡覺,睡著後左耳耳機掉落,右耳耳機還在,睡了八小時音樂都持續播放,醒來拔掉右耳耳機剎那,突然聽不清楚、耳鳴如蟲叫。
男子就醫發現聽力損失八十分貝,高低頻都受影響,已屬重聽程度,住院治療五天並給予血管循環促進劑和類固醇,兩周後聽力才恢復正常。
田輝勣說,以往大聲聽音樂連續八小時,也不至於高低頻都受損,但男子可能內耳構造原有輕微異常,加上睡著時耳膜無法防衛,才導致聽損。

睡著時耳膜會鬆懈
人清醒時遇到大音量,耳膜會縮緊讓震動降低以自我保衛,但睡著時會鬆懈。田輝勣提醒睡前聽音樂,應設定自動關機並改戴耳罩式耳機;曾因外傷骨折注射具有耳毒性消炎藥者,內耳構造可能較弱,更應保護聽力,一旦耳鳴、不適,應在黃金治療期兩周內盡快就醫。

邊聽邊吃助護聽力
振興醫院耳鼻喉部主任陳光超建議,邊聽音樂可邊吃東西,內耳音量會隨關節拉扯耳朵而「漏音」,降低約一分貝,有助保護聽力;戴耳機聽音樂最好每半小時休息五到十分鐘,聽完後若有耳鳴,應暫停使用一到兩天,若症狀逾兩天沒改善,應就醫檢查聽神經,以免受損無法恢復。

戴耳機聽音樂 注意事項
˙每聽半小時應休息5~10分鐘
˙睡前最好別戴耳機聽音樂,否則應設定自動關機
˙避免用耳塞式耳機,以免耳內壓力無法釋出
˙聽完音樂後有耳鳴現象,1~2天不要再聽,盡快就醫
˙若距離1公尺內的旁人能聽到耳機音樂,表示音量過大
˙吃東西、嚼口香糖助護聽力
˙曾因手術施打過消炎藥者,內耳構造恐較脆弱,應避免戴耳機聽音樂

(蘋果日報)
--
第二好的醫學教育政策/陳家煜

台灣醫學院學生最近發起反對波蘭醫學院台生返台行醫的行動,雖然打著為台灣人健康把關的旗號,但是如果不全面檢討醫學教育政策,而只針對波蘭留學生,很容易讓人認為這些醫學院學生只是在捍衛自己的既得利益。
經 濟學家看公共政策,通常有兩種看法:第一好(First Best)或是第二好(Second Best),但是第一好不一定是最好。第一好的政策是假設市場運行良好,資訊流通順暢,價格可以徹底反映市場供給和需求的平衡,消費者或是廠商都各司其 職,而社會資源得到最佳的利用。
但是在醫療市場裡,選擇醫生的消費者,對於市場上的商品,並沒有辦法像普通商品一樣,有充分的資訊,可以好好比較 做出選擇。而且醫療服務並沒有辦法退貨,有些醫療行為醫錯了,後患很大,所以讓市場自行運作會有不良的後果。第二好的公共政策就是體認到市場有不足之處, 政府得出面協助,讓市場可以發揮功效。
以醫療市場而言,政府可以發揮功能的地方就在於對醫生品質的管理。因為消費者沒辦法得到充分資訊,只能隨便 亂選醫生,那至少政府可以保證每一個醫生都是好醫生,所以政府可以規定只有具有醫生執照的人才可以行醫,而且執照的發放有嚴格的標準。政府只要做這些消除 資訊不足的措施即可,剩下的交給市場運作,社會就可以達到第二好的境界。

政府不必包山包海
但在台灣,很多的政策不是從第二好的觀 點出發,而是只要認定市場運作不行,馬上就膝射式地認為政府該包山包海地管制。從醫學教育的把關來看,最理想的是管制後端,比如說加嚴國考標準,並強化醫 生再教育的制度。但在台灣,以前因為資源不足,讓想念醫學院的人都去念的話,會有教育資源浪費的問題,所以採取前端管制,從十八歲的高中畢業生裡選取少數 成績優異的學生,訓練成為醫生。既然前端已經管制了,後端再管制,就會有醫生不夠的情況,所以國考不能太嚴。政府採取這樣簡便的方法對付市場失靈的後遺 症,不是只有波蘭醫學生走後門的問題而已,受保護的醫生市場,消費者其實選擇更少,而且失去運作功能的市場也沒辦法淘汰壞醫生,同時總體醫生數目也不夠, 鄉下地區找不到醫生的情況比比皆是。要救市場失靈,反而把市場給毀了,不但沒做到第二好,反而弄成第一壞。
今天的台灣已經不像以往,健保讓醫生地 位下滑,而且台灣社會也比較富裕了,是可以修正以前具有計劃經濟色彩的醫學教育,朝第二好的目標前進。可以做的像是開放設立醫學系的限制,包含學士後在 內,同時對國外醫學院做一全面的認證檢討,不再以地區,而是以單一學校作認證,也鼓勵無法考取台灣醫學院的高中生出國留學,如此一來醫生的供給增加,也可 同時解決偏遠地區醫生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國考得提高淘汰率,執業醫生也得定時再受考,加強執業醫生的品質。如果醫學院學生採這樣的論點反對波蘭醫學 生,我們應予百分之百支持。如若不然,我們對這些充滿私心的反對行為,也沒什麼好同情了。

(蘋果日報)
--
大方寫中文病歷但毋須修法/江盛(馬偕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立委最近提案建議修法讓醫師執行業務時,應製作中文病歷,這是呼應部分醫師及其盟友的一系列行動,他們從病人知的權益角度出發,指控英文病歷是醫師刻意製造的資訊黑箱,除了造成醫療訴訟不公義之外,也是詐領健保費的溫床。
英文病歷真的十惡不赦,必須在法律上明白消滅它嗎?許多不同觀點的醫師譏諷地說應該修成「漢文病歷」或「簡體漢文病歷」才更政治正確!
擁護中文化的一派愛舉長庚醫院登陸廈門之後,立即中文化來合理化。但事實是,中國的病歷中文化並不足取;在中國,醫師寫完病歷後,都交給病人,病人多半也只保留最近的紀錄,這些紀錄除了簡體之外,還有文言、白話參雜的困擾,至於舉世醫師皆有的鬼畫符字,中國同行也不缺。
為了應付中國的規定,台灣醫師會發展出一套適應的方法,但簡繁體的互換,加上醫學英文換成中文的障礙,讓中文病歷呈現的是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以及猖獗的制式內容。
台灣醫師用英文寫病歷是一項根深蒂固的文化。近年來,在醫院評鑑之下,才赫然發現醫師寫的英文病歷普遍不佳,以前是鬼畫符的年代,現在是「複製與貼上」,以及錯字猖獗的電子時代。
因 此衍生的反射便是病歷中文化。其實,英文不佳,反映的是台灣大學生的英文寫作水準;即使中文化,反映的也會是中文寫作水準,而中文水準的下降趨勢也是教育 界的普遍認知。病歷中文化並不能解決邏輯與修辭學低落的現象。該如何解決呢?醫院評鑑專家選擇的是耐心,用演化的心情來看待!

全面轉彎代價太大
病歷不佳與醫學院教育缺乏病歷寫作課程有關,一旦進入醫院,情況只是雪上加霜。只要想像外科住院醫師整天跟刀、查房,下班前如果還要接五個新病人,他們能寫出什麼好病歷?而老師們每個門診都要看上五十個病患,又能寫出什麼高明病歷?
病歷癥結不是中文化可以解決的,因為現實環境充滿了醫學英文轉換成中文的巨大障礙。許多資深醫師根本無法使用中文輸入,而台灣醫師從學生時代開始的醫學英文印記已然成形,要急轉彎的經濟代價太大。
經 建會最近通過三年內投資6億元來「提升國人英語能力建設計劃」;就政策一貫性及著眼競爭力的角度,台灣應該學新加坡,將英文同列官方語言才有前瞻性。與病 歷中文化衍生的經濟代價和困難相較,加強醫學院的英文病歷課程,並且要求進入醫院執業的新一代醫師要通過英文檢定才更容易達到。
現行醫院評鑑並沒 有禁用中文病歷,法理上,醫師可以大方的寫中文。但是為了解決病歷問題,以為立法規定全面提倡中文化就是出路,則是一種迷思;而囈語式地夢想將西方醫學轉 譯中文更是民粹派,是吃力不經濟的假改革。至於病人知的權益,醫療訴訟及詐領健保費都有其他原因,也有辦法解決,並不需要拿英文病歷當祭旗。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