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了手機 九成青少年焦慮
金車教育基金會昨公布青少年使用行動電話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台灣十到二十歲青少年有八成擁有行動電話,其中九成三的人有「手機焦慮症」,只要手機沒帶或沒電,就令青少年感到焦慮。
成重要社交工具
該
基金會上月針對全國一千四百多名十至二十歲的小學五年級至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八成的青少年有行動電話,手機已成為學生重要社交工具,高達九成三
的學生坦言有「手機焦慮症」,在引發焦慮項目中以沒帶手機和手機沒電比率最高,二項均達六成五,其次是打電話對方沒接或不通,比率五成九。
文化大學一年級宋姓學生說:「手機沒電會感到焦慮,因為沒法上臉書,無法了解網上最新訊息。」木柵高工一年級學生李齊說:「沒繳手機費會焦慮,斷話就不能打給同學。」
家長:管也沒用
兩名子女分別就讀國小和國中的家長陳小姐說:「原擔心孩子上下學途中不安全,才給手機方便聯絡,但他們會躲在被窩裡玩遊戲、傳簡訊,上課也會玩,管也沒用,很傷腦筋。」
三軍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說,青少年過度使用手機可能影響學習,家長要教孩子學習適應沒手機的不便。
(蘋果日報)
--
9成青少年 沒帶手機會焦慮
無論去哪一定要「打卡」、發生事情就要「發噗」,青少年愈來愈離不開手機!金車教育基金會公布「青少年使用手機」調查,發現青少年手機普及率高達8成,大學生幾乎人手一支。93%青少年有手機焦慮傾向,如沒帶手機、手機沒電、打了電話對方沒接,都會不安。
金
車調查國小五年級至大學生的手機使用行為,發現8成有手機,比前年成長15%,其中高中生有行動電話者達96%,大學生更直逼100%;且27.3%的青
少年擁有智慧型手機。當有最新型手機出產時,35%的青少年手機族希望購買最新手機,國中生想買的比率最高,達42%。
調查也發現,上課時使用手機傳簡訊、上網、玩遊戲或接聽電話的情形,年紀愈大愈頻繁,小學生約10%、國中生18%、高中生30%、大學生40%。
東吳大學法律系學生劉玳如說,同學走到哪都要打卡(用手機標記所在)、發噗,上課就忙著充電,有的人為追求流行,5個月就換一次手機。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學生陳志雄也說,身邊的同學1/3以上都使用智慧型手機,「還有人為了繳昂貴的通話與網路費而打工。」
金車基金會總幹事曾清芸指出,青少年使用手機網路成癮現象有嚴重趨勢,且漸產生不安的焦慮感,例如不帶手機就感到不安、感到無法生活,常盯著手機螢幕、或發出簡訊沒馬上得到回覆,情緒就很低落,通話時間太長,也會緊張或焦慮。
台
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醫師詹其峰表示,手機已成為青少年生活必需品,但生活日益被手機牽絆而產生焦慮,嚴重的話可能影響學習與生活而不自知。他建議父母多了解
孩子使用手機的狀況,維繫良好親子互動,尤其付費不要使用「吃到飽」方案,否則孩子不僅沒金錢觀,父母也無法掌握小孩交友狀況。
(聯合報)
--
手機成癮!沒了它 好像活不下去
「最
近我女兒手機不見了,放學回家後,她打電話給我,哭得好傷心,很像沒有手機她就活不下去!」陳媽媽念敦化國小的女兒,會使用手機玩遊戲、還會躲在被窩裡傳
簡訊,手機和她的生活緊密結合;「我們上課都要帶六法全書,但是有智慧型手機後,同學們都把六法全書下載到手機裡頭,直接用手機搜尋法條。」東吳大學法律
系生劉玳如說,周遭七成的朋友都使用智慧型手機。
劉玳如表示,自己有輕微的手機焦慮感,擔心男性友人打電話來,被家人接到,所以沒有帶手機出門,會有點緊張,她也怕父母親打電話找不到她時會擔心;誇張的是,有同學甚至會使用手機隨時「打卡」(臉書上的遊戲,可以隨時隨地告訴朋友,發文者現在的位置)!
女兒對手機的依賴,讓陳媽媽相當無奈,「給她手機是不得不的選擇,擔心她在校外的安全,所以有時候會透過手機查勤、掌握她的狀況。」為了避免女兒過度依賴手機,陳媽媽會把通話費控制在五百元以內,念書和睡覺的時候,都會讓手機離開女兒身旁,避免手機輻射產生的危害。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說,智慧型手機是目前趨勢,但因小朋友沉溺於手機功能或遊戲中,疏於與家長的互動,易造成親子間的衝突。
他說,家長本身要教育、提醒小孩,遵守學校規定,不能因為手機影響同學和老師上課的權益。手機在外面是便利的連繫,會給小孩安全感,但還是要約定小孩,給一定額度的通話費使用。
沒帶、沒電、沒響好抓狂 93%青少年有手機焦慮感
時
下學子幾乎人手一機,而且機不離身,如果手機「消失」片刻時間,那會怎麼辦?根據金車教育基金會昨天公布「青少年使用行動電話」的研究調查發現,十一歲到
二十歲的學生中,有九三%的人只要是沒帶手機、手機沒電、電話沒響、打電話對方沒接或不通就會感到不安,有手機焦慮感。
即便已經有手機了,仍有三五%的青少年,在新型手機上市後,渴望立即擁有;其中,國中生想購買新型手機的比例最高,達四二%。
金車教育基金會從九十五年開始針對全國十四個縣市、廿二所學校的青少年族群使用行動電話進行瞭解,調查對象為國小五年級到大學生,有效問卷共二一四一份。調查顯示,超過九成屬於「手機焦慮傾向」,若沒有手機或出現沒電、沒響等各種狀況,就會抓狂!
青少年手機族也大幅提升。受訪者中,有近八成的人在使用行動電話、比二○○九年明顯成長十五%;其中,大學生有手機的比例接近百分之百,國小生也高達四成五,即約每兩個小學生就有一個人有手機。
青少年追求流行也展現在手機上,二七.二五%的青少年有智慧型手機,每四個人就超過一個人有智慧型手機,其中大學生使用智慧型手機比率最高,達二七.八三%,其次是小學生有二七.四四%。
如果沒有手機,青少年的反應是什麼?調查顯示有三三.七二%的人沒有手機,會覺得生活很無聊,十九.三四%則是認為會和朋友脫節。
手機也成為學生上課時,打發時間的工具,近三成青少年上課中會接聽電話、傳簡訊、上網或玩遊戲。
溝通的橋樑 反成焦慮來源
「手
機本來是增進溝通和方便的工具,現在反而被它綁架、控制了!」台師大特教系名譽教授吳武典提到,手機越來越便宜、推陳出新的速度又比電腦快,變成青少年追
求流行文化、跟上時代潮流的象徵,青少年看到新上市的手機就頻頻想換新手機;台師大教育系副教授王麗雲也提到,手機在青少年的想法中,就是個人風格和品味
的呈現。
王麗雲說,面對面的溝通,會看到對方的表情,透過簡訊發送被拒絕機率低、也不用看到對方的表情,對沒有自信的人來說,手機或許是一個很好的社交工具,因為傳簡訊、分享資訊都可以拉近人與人的距離,手機的簡訊功能和網路即時通(MSN)、部落格等都是「安全」的介面。
因為手機不在身邊或是沒電就感到焦慮,吳武典說,這是空焦慮,而且是製造無謂的煩惱和焦慮,「本來是溝通的橋樑反而變成焦慮的來源。」王麗雲也憂心過度依賴手機,會讓資訊貧乏且單調,「多元的資訊還是要多方涉獵。」
青少年過度使用手機已對課堂學習造成干擾,桃園市福豐國中老師李培裕指出,老師要和學生約法三章,上課時要求學生不要使用手機,部分學校老師會在早自修時就代為保管學生手機,放學後再還給學生,讓學生不要因為玩手機而分心了。
(中國時報)
--
9成3青少年 沒手機就焦慮
金車教育基金會調查,十到二十歲的台灣青少年中,有專屬行動電話者高達八十%,大學生更幾乎人手一機、比率高達九十九.五%。臨床雖少見手機成癮焦慮症,但卻有九十三%的青少年有手機焦慮傾向,手機沒帶或沒電最讓青少年感到不安,電話不接或不通也讓青少年感到焦慮。
調查也顯示,雖然二十七.三%青少年有智慧型手機,但只有六%青少年真正運用到上網或衛星導航等特殊功能。在沒有手機的青少年中,超過八成認為沒手機「不方便」,十九.三四%青少年擔心與朋友脫節。
教育部也發布「兒童與青少年使用行動電話注意事項」,建議家長應依兒童與青少年使用行動電話的必要性,規範兒童使用手機的習慣與時間,且提醒學童儘量不要用手機玩遊戲或上網,在撥打或接聽手機時,則應儘量遠離頭部。
台
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醫師詹其峰則表示,目前臨床少見手機成癮症患者,「以電腦或網路成癮來說,若無事就想用、每天超過三小時或每週超過四十小時,就要注意是
否會影響生活。」家長不妨多觀察孩子狀況,若孩子不帶手機就會焦慮、時常盯著手機螢幕、發出簡訊就想馬上收到回音、通話時間過長或通話費過高等,就要特別
關注。
(自由時報)
--
400萬人罹高血壓 170萬人不知 熟齡族應早晚各量1次 有助預防
全台超過
四百萬人罹患高血壓,其中竟有一百七十萬人不知自己罹病,有隨時中風、心肌梗塞風險。醫師表示,民眾應有量血壓習慣,尤其是男性四十五歲起、女性五十五歲
起應每天量兩次,測量時間在早上起床後、每晚睡覺前,每次各量兩遍,落實執行,可及早發現血壓異常,有助預防高血壓。
昨是「世界高血壓
日」,心臟基金會和心臟學會共同舉辦衛教活動。心臟基金會執行長陳志鴻醫師說,國人每四人中有一人患高血壓,若能將血壓控制在目標值,即收縮壓一百四十、
舒張壓九十毫米╱汞柱以下,中風、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與死亡機率會明顯下降。但國內血壓達到目標值者,「目前還不到三成,比起美國的五成差很遠」。
間隔須達一分鐘
要
改善血壓控制,首先得掌握自己的血壓值,但心臟學會高血壓委員會主任委員、心臟醫師江晨恩說,據國健局之前所做調查顯示,國內高血壓病患約四百三十萬人,
但不知自己有高血壓者竟高達四成、即一百七十二萬人。為改善這現象,學會提醒男性從四十五歲、女性從五十五歲起,每天量血壓兩次,第一次應在早上起床前,
第二次在晚上睡覺前,且每次要測兩遍,間隔一分鐘。
江晨恩並提醒,量血壓建議使用電子式血壓計,測量前不宜攝取咖啡或刺激性食物,須坐在有靠背椅子,並注意「勿翹二郎腿,兩腳要平放」,才能測到最準的血壓。
在昨衛教活動中,演出電影《青春啦啦隊》的彩霞奶奶現身說法,她表示,罹患高血壓超過十年,現在除定時量血壓外,還常運動、表演,「心情好,血壓控制更好」,也呼籲民眾一起量血壓。
藥物無效速回診
醫
師表示,高血壓也可能是其他疾病所致。衛生署署立雙和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劉家宏昨說,最近收治一名三十五歲男性患者,使用降血壓藥仍無法控制高血壓,進行
全身檢查,才發現是腎上腺瘤引起高血壓;提醒民眾,若穩定用藥還壓不住高血壓,要盡速回診,以利找出真正病因、對症治療。
控制高血壓注意事項
.控制鹽、醬油攝取,因其鈉含量高,而鈉易造成血壓升高
.烹調應少油,並盡量選用植物油
.戒菸,少喝酒,控制體重
.男性年滿45歲、女性滿55歲後應每天量2次血壓,測量時間在早上起床後、每晚睡覺前,每次各量2遍,間隔1分鐘
.某些疾病如腎上腺瘤,也會造成血壓持續飆高,當發現服用降血壓藥仍無法控制血壓,應聯想到其他病症可能性
(蘋果日報)
--
高血壓找上門 四成渾然不知
台灣每四人中,就有一名高血壓患者,但只有不到三成可以成功控制血壓。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與心臟學會昨發表台灣版的「高血壓治療指引」,呼籲患者遵守「S-ABCDE」降壓六原則,盼在五年內,讓過半患者成功控制血壓。
理想血壓應控制在收縮壓一百廿、舒張壓八十毫米汞柱以下。但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陳志鴻指出,台灣四百三十萬高血壓患者中,男性僅兩成一、女性兩成九控制在收縮壓一百四十、舒張壓九十毫米汞柱以下的目標值。
中
華民國心臟學會高血壓委員會主任委員江晨恩表示,台灣有四成患者,沒有量血壓習慣,「只知存款數,不知血壓值」,渾然不知自己有高血壓。他提醒,七成的初
次心肌梗塞、八成的初次中風與九成的心臟衰竭等,都與高血壓有關;呼籲男性四十五歲、女性五十五歲後,應該每天在「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
江晨恩解釋,清晨因血液凝固度高與交感神經刺激,血壓變化劇烈,晨間血壓若飆高,易中風;夜間正常的收縮壓與舒張壓,應比日間減少百分之十至廿,但此時血壓若過高,引發心血管、中風的風險也會顯著增加。
昨天是世界高血壓日,最近參與電影「青春啦啦隊」演出的彩霞奶奶,應邀現身說法。以前最愛吃醃蘿蔔等「重鹹」食物的她,十多年前因「太陽穴不明抽痛」就醫,發現收縮壓飆到一百七十毫米汞柱,才開始認真控制血壓。
陳志鴻提醒,已有高血壓者,得先把血壓控制在收縮壓一百四十、舒張壓九十毫米汞柱為目標;而對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等高危險群者,則要降到收縮壓一百卅、舒張壓八十毫米汞柱,才算合格。
江晨恩也提醒高血壓患者,每日鹽分攝取不得超過六公克,酒精飲用也不能超過卅公克。
另建議患者,可透過「少鹽少酒少體重、戒菸蔬食多運動」的「S-ABCDE」降壓六原則,有效進行血壓控制。
(聯合報)
--
善意所鋪成的路/熊秉元(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回頭看,1980的那一段歲月,是台灣社會動盪鉅變的年代。政治上,停止戒嚴、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選、開放黨禁報禁等,都是劃時代的大事。
在教育方面,以化學家李遠哲為首的一群人士,推動「教育改革」。校園民主化,出發點良善,大學各級學校主管以投票直選方式產生;然而,在知識的殿堂裡,這是以「量」的方式處理「質」的問題。後遺症逐漸顯現,現在正慢慢地走回頭路。
另
一項明顯興革,是把高中小學的課本,由教育部的「部定標準本」,改為「一綱多本」──教育部訂定教材大綱,民間出版社編纂,經過審查程序後出版;而後,在
合格的教科書裡,各校自己選擇版本採用。一綱多本的作法,有共同的題綱,不至於各行其是。可是,各家出版社彼此競爭,教材多元化,不定於一尊;打破「標準
本」的迷思,希望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觀念上,這似乎是一個政策上的突破;立意良善,而且成果可期。
恐拉大城鄉差距
如果沒有大學和高中聯考,這種改變幾乎沒有副作用;然而,聯考制度行之有年,不容易說廢除就廢除。即使有其他入學管道(繁星計劃、申請和甄試入學等),聯考依然是重心所在。那麼,在聯考這個大前提之下,一綱多本的作法,會引發出哪些反應,又會造成哪些後果呢?
就
高中而言,目前教科書主要有四家出版社;也就是說,有四個版本的教科書,在不同的高中校園裡露臉。聯考出題目的範圍,不能限於某個版本,也不能只限於四個
版本共有的部分;因此,涵蓋面要比以前廣得多,取捨也很費思量。這種情形,在「國文」的部分最明顯突兀。
除了所有出版社都選用的少數文章之外,大部分課文都摒棄在出題範圍以外。師生無所適從之下,教育部又走回頭路,明訂一些古文為基本教材。
對於學生
而言,除了學校採用的版本之外,自己最好能靠自習、參考書或補習,了解其他版本的基本內容;學生的負荷,當然加重。對於老師而言,考試引導教學,所以必須
補充其他版本的內容。過去是準備一本教材和相關知識,現在是四本;廣度增加,深度自然要受限制。老師的負荷,也相對增加。
除此之外,一綱多本還引
發了不引人注意、但是確實出現、而且令人憂心的後遺症──城鄉差距拉大,強者愈強,弱者更弱!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其實一點就明:
在標準本的歲月裡,偏遠地區的學子,只要反覆熟讀教材,再讀本參考書;和都會區的學子相比,差距有限。在一綱多本的情形下,要擴充知識的層面和資料庫;對
偏遠地區的學生而言,相對地吃力。都會區的學生,生活裡接觸的資訊較多;一綱多本,題材增加,剛好呼應他們的生活經驗。而且,都會區的老師要綜合各種版
本,也佔了相對的優勢。教材的多樣化,和都會區資訊的多樣化,正好一搭一唱。因此,一綱多本的作法,讓都會區的學生更佔優勢;不知不覺地,進一步拉大城鄉
差距。
一綱多本的作法,已經有10年;也許,值得作階段性的評估,由多方面考量這種作法的良窳。如果確實弊大於利,走回頭路,回到標準本,也未必是壞事。如果要堅持一綱多本,也可以評估配套措施,克服城鄉差距加大的副作用。
由善意所鋪成的路,未必一定通往地獄;但是,經過一段時間,至少可以駐足暫歇,看看這條路帶來的景觀,再決定是不是要義無反顧地勇往直前,對吧?
(蘋果日報)
--
你開刀時 麻醉師不在身邊/盧秀燕(國民黨立法委員)、謝宜哲(台灣麻醉醫學會健保政策委員會主任委員)
醫
事改革聲浪洶湧澎拜,醫改會日前指出部分血汗醫院壓榨「白袍勞工」過勞的問題,更加凸顯台灣醫事人力長期配置不合理的問題,嚴重威脅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
衛生署主管官員上月25日承諾將護理人員由現行平均一名護士照顧4床病患的標準降為3床;實際上,當前麻醉醫師配置比失衡也非常嚴重,更讓開刀病患承擔的
潛在風險更高!
台灣麻醉照顧制度已發展出與世不同的獨特體系,在歐洲、日本、甚至中國大陸,1個麻醉醫師單獨照顧1間開刀房,在美國,一個麻醉醫
師最多照顧2間手術室(各自還有專責照顧的麻醉護士)。可是在國內,一名麻醉醫師在護士協助下卻平均負責4間開刀房,忙的時候甚至多達8、9間之多,依據
監察院調查,有些人力投資嚴重不足的醫院,有些房間甚至還沒有麻醉護士,麻醉醫師必須遙控。
在手術進行當中,可能有人開心、有人開腦、又有人換肝,單一手術室內即有各種狀況隨時都有發生機會,何況一名麻醉師同時兼顧4間病患,分身乏術的結果,手術病人的風險相對提高。
不容諱言,除非有特殊關係,否則你進入手術室之後,不必幻想會有專屬一對一麻醉醫師照護,自然會落入1:4的照護比當中。
病患手術風險升
你
的麻醉師不可能全程待在你身旁守護著,手術病人一旦進入麻醉沉睡之後,他就可能前往下一個手術室去進行誘導麻醉、放置中央靜脈導管、再前往下一間因為困難
插管而利用纖維支氣管鏡放置氣管內管等等工作,回頭再來看你的時候,其實第一個麻醉病人大約已經手術結束要拔管甦醒去恢復室了。
如果麻醉工作順
利,一切尚不致發生問題,但是工作不順利時,遇到第1間病患插管困難耽誤時間太久時,第2間可能又催促趕快進行麻醉,同時第3間第4間都有工作等待要執
行,在這種情況下,試想麻醉醫師出錯的機率是否會增加?病患的手術風險是否會升高?難道我們每個人碰到要開刀前,都要先燒一炷香祈求神靈保佑嗎?
(蘋果日報)
--
提高菸稅 更要提高社會正義/黃嵩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
提高菸價是降低吸菸量的有效方式。若每包菸增加20元菸稅和10元的健康捐,估計菸品消耗量可以降低10~15%。其中約一半的效果來自於吸菸率下降(包括促成吸菸者戒菸、以及防止青少年吸菸),另一半效果則來自吸菸者減少吸菸量。
用
菸稅作為菸害防制工具,直接受益人包括戒菸的吸菸者,以及原本會成為吸菸者的青少年。間接受益人包括政府使用菸稅菸捐所提供的服務,含全民健保、癌症篩
檢、醫療資源缺乏地區補助、社會福利、罕見疾病等。受負面影響的,則是無法戒菸╱減菸的吸菸者在金錢上的損失,也排擠家庭其他支出。提高菸稅來達成「促進
健康」的目標,必須權衡這個政策的利益和負擔,是否符合社會正義。
由於此一政策可能拯救成千上萬的生命,避免無數疾病苦痛,因此這個政策的正當性
應無疑義。由於增稅之後,每位吸菸者都可能戒菸,所以這個政策並沒有特定的直接受益人。不想讓菸商賺錢,或者不想讓政府卡油的人,都可以趁此機會把菸戒
掉,這是這個政策的主要目的。但是,提高菸稅也必須考慮其副作用。
稅制應劫富濟貧
根據經驗合理推估,大半吸菸者無法在短期內戒菸
成功;他們成為上述間接受益人的責任承擔者。單從這個部分來看,我們必須問,由吸菸者來擔負這些責任是否合理?政府收了菸捐之後所提供的服務,屬於健康保
險、健康促進、社會福利等項目,符合立法院設定健康福利捐的使用範圍。然而,政府提供這些服務,理應使用符合累進原則(富人稅率較高)的稅收,才能達到劫
富濟貧的目標。從吸菸者職業別來看,大半為基層勞工,因此菸稅具有累退稅的性質,即便使用目標正當,也並不是最理想的稅制。如健保缺口應以累進稅來彌補,
若以累退稅來補缺口,不無吃定吸菸者的嫌疑。有人主張吸菸者應該為他們所造成的「額外」疾病多負擔,但我國健保並不因罹病風險而調整保費費率,不應僅針對
吸菸者這麼做。
要提高菸稅的正當性,我認為有兩方面應該做。第一,政府整體稅制若能夠更符合劫富濟貧的正義原則,便能夠彌補菸稅的累退性。例如,
提高對資本利得課稅,使整體稅制更公平。第二,健康捐的目標應該放在促進健康,而不是治療疾病。促進健康,更不能只把眼光放在疾病篩檢,或者塑造無菸環
境。如何去除造成勞工朋友吸菸的社會經濟因素,更是重要。舉例而言,工作繁重而薪資不符心力付出程度、對工作沒有主控權,都是造成勞工吸菸的原因。職場上
的人事不公平、溝通管道不暢通、就業沒有安全感,更導致吸菸率提高4成。要減少勞工朋友吸菸,就要從這些方面著手,而不能僅靠提高價格。勞動三法剛通過,
政府需要經費來推動,以落實勞工的權益,確保職場的民主化和程序正義,就把菸稅拿來推動職場改造吧。
(蘋果日報)
--
產後哺乳抑制排卵 仍可能懷孕
Q 請問產後哺育母乳,月經何時會來?何時開始需要避孕?
A 婦女產後哺餵純母乳會抑制排卵,通常半年內不會有月經,甚至可達一年多。但多數人開始為寶寶混餵配方奶,或寶寶開始添加副食品起,因寶寶對母奶攝取減少、哺乳量下降,便可能開始排卵、出現月經。
哺餵純母乳的避孕效果約9成9,但仍可能懷孕。若無立即懷下一胎打算,建議產後3周到1個月應開始避孕,除保險套外也可使用避孕藥。欲裝避孕器者,應待產後6周,子宮恢復到懷孕前狀態再安裝。
藥含黃體素無礙
避孕藥若僅含黃體素不會影響餵奶,但若還含有女性賀爾蒙,可能有奶量減少的副作用,建議使用前應先諮詢醫師意見。
(蘋果日報)
--
日研究 馬上風對象多是外遇
「小三」不僅是婚姻公害、也可能是男人致命傷害。台北醫學大學婦產科教授鄭丞傑昨指出,日本統計,「馬上風」個案性行為的對象均非元配,多與「小三」有關,主要是外遇偷情可能刺激性較大而興奮過度,較易造成血壓暴增,引起心、腦血管破裂、阻塞猝死。
宜蘭羅東博愛醫院心臟科醫師陳朝欽說,馬上風的好發年齡在五十到六十歲,德國與日本研究,在性行為中死亡發生率分別為百分之零點六到一點七,其中約八成發生在婚外性行為的男性,女性發生率較低約佔三成。
服過量壯陽藥風險高
陳
朝欽表示,國外研究還發現,與元配行房時每分鐘心跳很少超過一百一十下,血壓也很少高於一百六十毫米汞柱,但對象若換作「小三」,因擔心東窗事發以及興奮
的雙重刺激下,心跳高達每分鐘一百三十下,瞬間血壓可能超過一百八十毫米汞柱,「忠實地堅守配偶才是預防馬上風的最好方法。」
鄭丞傑則表示,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臟病患者也容易在性行為時因過度興奮,引導致心、腦血管出血,另外服用過量壯陽藥或進行「第二回合」時未獲充分休息,都是「馬上風」的高危險群。
(蘋果日報)
--
怠速重罰 北市43路口搶錢?
反怠速法已三讀通過,依目前規定怠速只要超過3分鐘就要開罰。市議員林國成昨天質疑,北市現有43處紅綠燈路口,停等時間就超過3分鐘。將來新法上路後,稽查人員只要在這幾處守株待兔,就可開出一大堆罰單,市民被當做冤大頭。
北市環保局長吳盛忠表示,目前反怠速法尚未規定管制場所、地點與時間。最近環保署將邀集各縣市環保局研擬具體怠速時間和施行細則,北市環保局將反映此項問題。另外,也會與交通單位討論這幾處路口秒數超過3分鐘的必要性。
林國成表示,根據交管處資料,市內目前有43處紅綠燈口停等時間超過3分鐘。
最長的是樂群二路與堤頂大道的交叉口213秒,次之是故宮路47與34巷的212秒,以及基隆路二段與光復南路、喬治中學交叉口的209、208秒。木柵路、信義路、八德路、忠孝東路等也都榜上有名。
議員黃珊珊也表示,如果專家學者研究已達成結論,汽機車怠速3分鐘排放廢氣汙染濃度較高,會造成環境汙染,市府不能帶頭製造汙染,應盡快與交通局討論解決這些路口的停等問題。
(聯合報)
--
法科學家 發現首顆適宜生命生存行星
法國科學家16日表示,他們發現一顆環繞紅矮星葛利斯581(Gliese 581)的岩石行星,是太陽系之外已知第一顆能維持地球生命生存的行星。
這顆環繞葛利斯581紅矮星的行星,編號為葛利斯581d,距離地球約20光年,是最接近地球的行星之一。科學家說,針對葛利斯581d的研究顯示,它有可能具備溫暖、潮濕的合宜氣候,可孕育出類似地球的生命。
葛利斯581d的軌道位置在該星系適居區(Goldilock zone)外環,表面溫度不會熱到讓水沸騰蒸發,也不會冷到結冰,水可以液態形式存在。
法國國家科學中心在記者會中說,「這種大型行星常會有高濃度二氧化碳的大氣層,讓葛利斯581d不但氣溫穩定,溫暖的氣候可望促成海洋、雲層及降雨。」
CNRS氣候科學家華茲渥斯、佛傑及其同僚在新的行星模型中發現,此行星驚人的潛力。它濃厚的二氧化碳大氣層可有效地儲存熱量,此外,恆星發出的紅光能穿透大氣層,溫暖表面氣溫。
但要造訪這顆行星,太空航行科技必須有所突破。以目前的火箭科技,需要30萬年才能抵達,即使有接近光速的太空船也要花20年。
(聯合報)
--
化妝品含重金屬 女性一生吃掉1.8公斤口紅
加拿大環保部門高級主管瑞克‧史密斯16日說,目前加拿大市場上流行的幾乎所有化妝品牌中,普遍存在重金屬的污染。 他還同時表示,女性一生中平均吃掉4磅(約1.8公斤)口紅。
加拿大環保小組將49種化妝品送去實驗室測試后發現,所有的化妝品均含有重金屬,卻沒有1種化妝品在其標簽上列出這些重金屬及其含量。
史密斯請求加拿大衛生部加緊作出對化妝品中重金屬含量的規定,并督促化妝品廠家在其產品標簽上注明所有的金屬成份和含量。史密斯說:「加拿大人應該知道自己臉上到底涂了什么?」
據知,在被送去檢測的化妝品,如眼影、唇膏、睫毛膏、粉底、眼線筆中,查出含有砷、鎘、鉛、汞、鈹、鎳、硒、鉈等8種重金屬。
史密斯說,這些重金屬與心臟病、神經損傷等疾病有密切關系。
加拿大衛生部承認,在化妝品含有重金屬雜質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在自然界,這些元素是無處不在的。不過該機構也表示,在化妝品中重金屬含量的限制在技術上是可以做到的。
(Upaper)
--
搭長途飛機易致血栓 應多喝水
搭長途飛機容易造成哪些健康問題?衛生署台北醫院內科醫師江易雄表示,因長時間維持同姿勢,容易造成血栓的發生,且須注意水分的攝取是否充足。
常
時間乘坐飛機,容易引發「經濟艙症候群」的疾病;症狀輕者則會發生下肢水腫、重者引起呼吸困難,甚至中風或死亡。耕莘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姜智殷表示,經濟艙
症候群是指因長期坐在經濟艙狹窄的空間,腳部活動空間不大,腿部的靜脈血流便差,加上飛行期間不斷吸入重新過濾的乾燥空氣而使血液黏稠度增加,造成深度靜
脈血栓,這些血栓塊會順著血流跑到肺部,阻塞肺部血管造成肺栓塞,導致呼吸困難,也可能造成死亡。
家醫科何一成也表示,長時間維持同姿勢,且無法平躺休息,會使血液循環不好、耳膜收到壓力。再加上,由於空調的關係,會使水分大量流失,也應適時地補充水分才行。曾遇過有案例因為腳長時間不動,使血塊跑到肺部,以至於出現肺栓塞的情形,而前來就診。
老
年人、有靜脈曲張病史、血栓病史、下肢不良於行、肥胖、孕婦都有較高的危險性。有慢性疾病患者若要搭長途飛機,則需先跟醫師討論才行。江醫師表示,有糖尿
病、高血壓、心臟病、慢性疾病等疾病患者,其藥物都需攜帶足夠。另,也可帶些急救藥品,包括胃腸藥、止痛藥、應急用的感冒成藥等。
有哪些人不適合坐飛機?在懷孕前三個月和最後二個月並不鼓勵懷孕婦女外出旅遊,以防意外造成流產或早產等。目前,航空公司也規定不准懷孕三十二以上的孕婦乘坐飛機,懷孕末期的孕婦通常須繳驗醫師所開證明才行。
對
於小朋友來說,只要沒有明顯的心肺疾病、重度感染、癲癇、惡性疾病等,搭乘飛機出國旅遊是不成問題的。飛機的起降、氣流不穩時的巔簸、氣壓的變化,常對小
孩造成不適,可鼓勵其閉目休息或吞嚥哈欠;嬰兒可令其吸奶嘴,孩童可教他咀嚼。若是搭機有動暈症者,可於起飛前半小時至一小時之間給予鎮暈藥,最好在醫師
的指示下服用,但三歲以下的小孩較不適合使用。
姜醫師表示,搭機前盡量穿著輕便寬鬆的服裝,也不宜穿太緊的鞋襪;且,至少每隔30~60
分鐘就宜離開座位走動、伸展四肢,保持血液流通與順暢;在必要長坐時就應穿彈性襪來預防,另外機上會提供酒精性飲料,不能因為是免費而多喝,因為艙內空氣
原本就十分乾燥,再喝有利尿作用的酒,容易造成脫水,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回流不易,建議多喝白開水,才能補充身體流失的水分。
(台灣新生報)
--
憂鬱症病根 證實來自基因變異
憂鬱症與遺傳基因的關聯,是近年醫界研究的焦點。英美兩國研究團隊兩項最新研究不謀而合,都證明兩者確實相關。這也是科學家首次找到確切證據,證明憂鬱症成因不只是心理因素。兩項新研究可望為憂鬱症的患者帶來曙光。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團隊發現,與憂鬱症相關的基因變異,位於第三號染色體的「3p25-26」區段,包含四十個基因。美國華盛頓大學針對完全不同的受試者進行研究,結果與英國團隊殊途同歸。
英國研究團隊的領導人布林(Gerome Breen)表示:「一般說來,在憂鬱症基因的研究領域中,不同的研究團隊要得出相同的研究結果很困難,而且通常需要很多年的時間才可能達成。」
國王學院的研究對象是八百多個受復發性憂鬱症所苦的家庭,結果發現,憂鬱症的成因約有四○%與基因相關。而華盛頓大學則是研究大量吸煙與憂鬱症的關連,研究對象是九十一個澳洲家庭及廿五個芬蘭家庭。兩項研究都刊登在《美國精神病學期刊》。
這兩項研究將大幅縮小科學家的研究範圍,有助找出憂鬱症基因病根,但距離新藥上市,可能還需要十至十五年的時間。憂鬱症的治療十分不易,現有藥物只對大約一半病患有效。
世界衛生組織預估,到二○二○年,憂鬱症將與心臟病並列為人類健康最大殺手。大約有二○%的人曾感到嚴重抑鬱,有四%的人為不斷復發的重度憂鬱症所苦。
此外憂鬱症也造成大量的產能及金錢損失。一項二○○六年的研究指出,單是在英國的英格蘭和威爾斯地區,憂鬱症每年導致一億個工作日泡湯,治療憂鬱症的花費也高達九十億英鎊(約合台幣四千二百億元)。
(中國時報)
--
籃球名人堂裡的一條蟲/方祖涵
在
現實生活裡,提醒我們這個世代中年已經來臨的事件正在不斷發生。像是當年喜歡的電影已經通通變成老片,曾經換下制服偷偷溜進電影院看的《玉蒲團》現在進化
成了3D,阿諾州長的《魔鬼總動員》也即將被重拍。而在運動場上,最具體的衝擊,就是我們曾經熱血追隨的球員們,一個一個進了名人堂。位於麻州春田市的籃
球最高殿堂,前年迎接了大帝喬丹跟史塔克頓,去年收進郵差馬龍跟最佳男配角皮朋,而在今年,名人堂即將接收史上得分最少的籃球巨星─小蟲.羅德曼。
那
個在球場上以籃板球跟防守著名、頭髮染新顏色的頻率比換內褲的次數還要多、跟瑪丹娜約會甚至差點生了個小孩、前妻是在台灣版跟美版《男人幫》雜誌都曾高居
前十名的卡門.伊萊克特拉、曾經缺席球隊練習偷跑去參加職業摔角賽、拍了部電影馬上得到金酸莓最爛演員獎、三不五時就在平面媒體拍裸照、四十歲還差點跟紐
約尼克隊簽約卻在電視上亂說自己是同性戀結果合約告吹的小蟲,這個月竟然也已經五十歲了。
轉眼間,羅德曼已經從籃球場上退休十一年。他退
休以後變成電視實境節目的常客,在電視上他最常說的一句話「我管他去死的」,其實就是當年籃球生涯的寫照。他在場上顛覆了一般球迷對籃球選手得分越多越好
的期待,力拚的是去搶別人投籃不進的籃板球,他的防守也是首屈一指,除了兩度被選進明星賽,還曾經多次拿下年度最佳防守球員。不過,他不在乎球隊的練習,
時常因為紀律問題讓球隊頭痛不已,留給球迷的負面印象卻同樣深刻。儘管他有著傲人的五枚總冠軍戒指,在被選入名人堂的過程中,還是引來強烈的批評。
在
我們的身邊,甚至是我們自己,像是他這樣遇到越大的挑戰越不能認真起來的人很多。高爾夫名將米克森就說過,自己在比賽前五六周連球桿都不去碰,後來被起訴
仍堅稱自己沒有放水的前職棒選手張誌家也曾經有不愛練球,甚至在球季過後暴肥跟不上西武春訓的紀錄。作家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對這樣的個性毫不留情地批評著,「這只是怯弱的自我保護心態而已──面對事情全力以赴對自尊的風險很大,這些人只是要給自己預期的失敗
先找好藉口,等到失敗的時候,他們可以跟自己說,其實我只是不夠努力而已。」
上個月在獲知入選名人堂的那天,羅德曼在鏡頭前熱淚盈眶,幾
乎說不出話來。「那時,我沒有盡我的全力」,他哽咽地說著。可惜對即將五十歲的羅德曼來說,運動生涯早已走過盡頭,體悟這些,實在是為時已晚。還好,儘管
我們的青年/中年/老年時代終於來臨,如果要開始認真起來,倒是不算太遲。
(中國時報)
--
眼霜=較貴面霜 美作家新書破除迷思
暢銷書「美麗聖經」作者、素有化妝品警察之稱的寶拉培岡,昨日在台舉行新書發表會。她這回又直指,眼霜只是「容量少了一半、價格卻變成兩倍」的面霜,是「化妝品公司想出來的搶錢奇招」。
批化妝品公司的搶錢奇招
眼霜常是保養品中最昂貴的品項,多數女性相信,眼霜是專為眼周肌膚所調配。不過,寶拉培岡表示,有些眼霜甚至沒有防曬成分,白天單獨使用,反而可能因紫外線傷害,長出細紋。
寶拉培岡說,沒有任何證據或文獻能證明眼霜具有特殊配方、必須要從面霜獨立出來。雖然有些專家會說︰「眼周肌膚較為敏感,不能使用含有刺激的成分。」其實不管臉部或身體其他皮膚,也都該用成分好的保養品。
至於該怎麼保養皮膚才對?她表示,要保護皮膚外在的防護層,一定要戒菸、避免非必要的直接日曬。
不過眼霜究竟是不是化妝品公司的行銷手法?皮膚科醫師則有不同意見。
台大醫師:眼霜抗菌需求高
台大皮膚科教授蔡呈芳認為,單從有效成分來看,或許眼霜成分真的跟面霜沒有太大差別,但眼睛仍有其特殊性,眼霜跟面霜還是有些不同要求。例如,眼睛附近皮膚吸收性比較好、易刺激、易過敏,眼霜產品需要比較濃稠,以免流動滲到眼睛裡面去,抗菌需求也更高。
長庚醫院皮膚科鐘文宏醫師指出,從有效成分含量來看,眼霜跟一般面霜的定價確實不成比例,甚至有些成分可能還比保養品低。「如果你問我,面霜可不可以擦在眼睛周圍?我覺得,當然可以。」
醫美業者:精華液也可塗眼周
醫美品牌保養品DR.WU的創辦人吳英俊醫師則表示,眼周肌膚彈性、角質厚度、吸收度等,都與臉上其他區域不同。眼霜是另一種服務的概念,其效果比不上醫學美容,但也不能說沒有存在價值。不過「消費者要將精華液用在眼周保養,我們也不會反對。」
(自由時報)
--
福島核災 一號機冷卻系統 海嘯前已停擺
根據東京電力十六日提出的一份數據顯示,福島核一廠一號機組的緊急冷卻系統,在地震過後海嘯來襲之前,只運轉了十分鐘就由人工手動關閉,推翻了「緊急冷卻系統在海嘯來襲後停擺」的說法,而且可能因為這個動作,導致了爐心提早在地震後五小時開始熔解。
東
電在原子力安全保安院要求下,十六日提出三一一地震發生後,十四天的工作紀錄與數據表。資料中顯示,三月十一日下午二點四十六分(日本時間)地震發生,一
分鐘之內,一到三號機組反應爐立即緊急停機,其中一號機組緊急冷卻系統在二點五十二分自動啟動,六分鐘後的二點五十八分大海嘯警報發布,三點左右一號機組
緊急冷卻系統因故由人工關閉,運轉時間僅十分鐘左右。半小時後,海嘯來襲,一號到三號機組全部斷電。地震五小時後的晚間七點半左右,一號機組的爐心開始熔
解。
至於東電員工當時為何關閉一號機組緊急冷卻系統,東電初步研判可能是反應爐內壓力驟降,員工擔心反應爐受損,根據操作手冊手動停止運轉,作業紀錄也顯示,員工進行門閥的開開關關,機器反覆啟動、停機。東電表示,無法苛責員工判斷。
另一方面,地震當天的夜間,東電就已掌握到一號機組廠房內出現高輻射量,目前也開始懷疑反應爐可能在海嘯來襲前就因地震損壞。
另外,東電十七日也公布修改版的核一廠搶救進度表,由於一號機組已發生「爐心熔解」,二、三號機可能也一樣,迫使東電放棄預定對一號爐圍阻體全面灌水的「冷棺」處理計畫,而改用循環注水冷卻法。但東電預計最快在六到九個月(四月時發表的時間基準)結束核災危機的目標不變。
日首度接受IAEA調查
官
房長官枝野幸男十七日也宣布,將接受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派團調查核一廠事故,這是日本首次接受IAEA調查。IAEA預定派二十名專家,於五月二
十四日至六月二日訪日,聽取日方簡報並考察核一廠。六月二十日召開的核能安全部長級會議,日本也將在會上提交核事故報告。
(自由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