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俠遠去,江湖黯然!享譽華人世界的武俠小說泰斗金庸前天逝世,享壽94歲,兩岸三地均表哀思。金庸(本名查良鏞)次子查傳倜(音同替)昨在微信稱父親「看破放下五蘊空,含笑駕鶴倚天飛。」金庸友人昨表示,金庸臨終前2個小時笑了一下,呼吸停止時臉上似仍掛著笑意。
查傳倜昨在微信po出多張父親生前照片,稱父親「有容乃大俠客情,無慾則剛論政壇,看破放下五蘊空,含笑駕鶴倚天飛。」曾在香港《明報》擔任副刊編輯主任的作家李純恩在香港《蘋果》撰文憶述金庸臨終前的病況,他寫道:「查先生走了。那幾條折騰了他兩個月的輸液管都拔了,前一天還有些微腫的臉也退水了,清清爽爽,很安靜地躺著,像熟睡,臉上似有微微笑意。」
「晚年受肝癌所苦」
李純恩引述金庸妻子表示,臨終兩個小時前,金庸笑了一下,呼吸接著停了。李周一還探望過金庸,曾俯到他耳邊說:「查先生,睡吧,怎麼舒服怎麼睡,好好睡。」他寫道:「那一刻我看著他側身睡著,心想如果一直這麼睡下去,人就不難受了。第二天,見他真的睡熟了,睡得那麼安詳,彷彿帶著笑意。」香港作家陶傑透露,金庸晚年因肝癌而臥病在床。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昨報導,金庸過世後,台灣從20歲到80歲的民眾,皆掀起悼念之聲,「金庸作品中探討政治的虛虛實實、社會的紛紛擾擾、人性的是是非非,都在往後的華人圈中留下無限迴響。」我總統府發言人林鶴明稱,「金庸大俠的辭世,是文壇的一大損失,他的作品將會一直是武俠世界裡最重要的一部分。」行政院長、文化部長等政要也都表達遺憾,顯見金庸雖生在中國、發跡於香港,但在台灣的影響力也無比深遠。
陸媒避提過往恩怨
中國官媒包括人民網、新華網、央視、中新網等紛紛引用金庸在《射鵰英雄傳》名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緬懷其一生經歷及作品。不過,儘管中方高規格紀念金庸,但他昔日不滿中共發動文化大革命,成為中共眼中釘,雙方一度交惡,中國官媒對此隻字未提。
兩岸三地的書迷昨悼念活動不斷,金庸曾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等作品提及逾260字的湖北省襄陽市,當地民眾前天在古城牆上點燃排成「好走」二字的燭光為大俠送行。
香港沙田文化博物館的金庸館,昨有大批讀者前往參觀緬懷,其中一名來自廣東深圳的女讀者表示,童年看了爸爸購買的《書劍恩仇錄》,受金庸俠義精神影響待人接物。據了解,金庸館本月中起將設置民眾弔唁處,民眾可往鞠躬致意,喪禮則只邀請親友參加,不設公祭。
中國各大圖書銷售網站也掀起熱賣潮,當當、京東等網站以折扣價出售,但暫無貨,只能預售,有業界人士指,僅從當當的後台數據看,金庸相關作品銷售額短期暴增,多家供貨商短期成交金額破百萬。
*戒嚴時期敏感 台曾列禁書20年
筆名「金庸」的武俠小說泰斗查良鏞前天因病辭世,華人世界同悲慟。金庸創造的武俠世界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華語小說,但早年金庸的書在台灣卻被列為禁書,書商為了躲避查緝只好改名,例如《射鵰英雄傳》原本叫《大漠英雄傳》,《笑傲江湖》曾改名《獨孤九劍》,金庸封筆之作《鹿鼎記》,還被改為毫不相干的書名《小白龍》。一直到1979年宋楚瑜擔任新聞局長後解禁,才一一恢復原名。
韋小寶改名「任大同」
現為親民黨主席的宋楚瑜曾在2011年在臉書po回憶,金庸自1955年在香港《新晚報》連載《書劍恩仇錄》開始,即廣受讀者們的歡迎,之後《碧血劍》、《射鵰英雄傳》陸續推出,獲得極大的迴響。當時台灣的武俠正處於顛峰期,有些出版商嗅出了金庸小說將帶來的商機,於是在1957年時,刊印《書劍恩仇錄》、《射鵰英雄傳》等多本金庸小說。
不過因當時台灣正處於戒嚴時期,各地出版品和文物均受到嚴格控管,所以當金庸小說推出不久,警備總司令部隨即予以查扣。據了解,禁書主要理由都是為匪宣傳,如《射鵰英雄傳》書名,與中共已故領導人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詞中的一句「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鵰」,書商只好改名《大漠英雄傳》,躲避查緝。
而《鹿鼎記》的神龍教、《笑傲江湖》的日月神教也被質疑是影射腐敗的國民黨,且《鹿鼎記》主角韋小寶還妻妾成群,違反善良風俗,都是禁書,書名被改為毫不相干的《小白龍》,主角則叫「任大同」。有些書商更乾脆將作者名改叫「司馬翎」、「翟迅」等,不直接署名金庸。
宋楚瑜在美國求學期間,因為妻子陳萬水的推薦,讓他愛上金庸小說,1979年他返台接任新聞局長,下令清查禁書理由,結果查無金庸小說不妥之處,於是下令解禁。之後宋楚瑜也與金庸結為好友,金庸還親贈一整套武俠小說,並在每一部小說上簽名。
*中學即展露文采 巧筆中帶「狂氣」
金庸31歲發表《書劍恩仇錄》後一鳴驚人,武俠小說大師的地位逐漸穩固。其實,金庸早在中學時期即展露文采,高二發表的文章《一事能狂便少年》,是他一生中最早公開問世的作品。金庸在文中豪氣地說:「要成就一件偉大的事業,帶幾分狂氣是必需的。」
成績也是首屈一指
金庸就讀浙江衢州中學時,17歲就在《東南日報》副刊以「查理」為筆名,發表《一事能狂便少年》。《一事能狂便少年》的文章題目出自王國維的詩作,內容從訓育主任教訓一名同學「你真是狂得可以!」談起。金庸在文中說:「狂氣,我以為是一種達於極點的衝動,有時甚至於是『故意的盲目』,情情願願地撇開一切理智考慮的結果。固然,這可以大闖亂子,但未始不是某種偉大事業的因素。」顯然把訓育主任訓了一頓。
金庸不僅文鋒早露,課業成績在當時也是全班第一。曾在衢州中學初中部就讀的何因表示,「1941年全校舉行雙十節文藝會演,金庸自己編導並主演英語話劇《月亮升起》,全校英語教師一致稱讚金庸發音正確流利。」
金庸的為人處事也備受稱讚。1941年5月,日軍在衢州投擲細菌武器,金庸的同班同學毛良楷染上鼠疫,班主任拿錢請了2名農民將毛抬離,金庸就跟在擔架後面,直到毛被送上隔離船。金庸事後自謙說:「抗戰期間,自覺有點勇氣的事就只這麼一件。」
*投資房產收版稅 身家估破百億元
金庸前天永別於江湖,但他的小說依舊是影視作品的熱門題材,這也代表金庸著作的版稅收入源源不絕。金庸早在1991年的「香港華人億萬富翁榜」上,即以12億港幣(約48億元台幣)的身家名列香港富豪榜第64名,前年的版稅也高達850萬人民幣(3825萬元台幣)。外界估金庸總資產約有百億元台幣。
小說發行逾3億冊
金庸去世時名下不動產僅一處,位於香港上環聚賢居,市值約4800萬元(台幣,下同)。不過,金庸妻子林樂怡對房地產情有獨鍾,並透過買賣房地產獲利。消息指出,林樂怡持有的房地產市值逾24億元。另金庸1985年曾以約5000萬購入香港「山頂道1號」豪宅,1996年以約5億元賣出,大賺4.5億元。
金庸小說的全球發行量已逾3億冊,且他的作品每年都會出現在螢光幕前,每年收取的版權費高達數千萬元。另外,他1993年出售香港《明報》企業的股份,套現逾10億港幣(約40億元台幣),若再加上他名下的房地產、買賣房屋的獲利和其他私人物品,總資產估計約達數十億港幣,也就是約百億元台幣。
金庸共有4名子女,長子查傳俠19歲在美國念書時,因感情不順自殺身亡;次子查傳倜雖書念得不好,但後來成了美食專家。金庸的長女查傳詩5歲時發高燒,因醫師用藥不當導致耳聾,目前在中國一家媒體擔任總監;么女查傳訥則是擅長畫畫。作家倪匡說,金庸筆下小龍女的原型就是查傳訥。
(蘋果日報)
--
*金庸小說被禁史:從「匪書」到當紅炸子雞
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去世,引發全球華人一片哀悼。金庸靠著豐沛的想像力與洗鍊的文字,為讀者構築了一個引人入勝的虛擬世界。然而他的作品在台灣問世,過程之曲折也不下於小說。
1950年代,查良鏞任職於香港《新晚報》副刊,1955年以「金庸」筆名在該報連載首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第二部《碧血劍》次年發表於《香港商報》,兩者都是親共的左派報紙。此外他也以「林歡」筆名,替左派的長城電影公司寫劇本,作品「絕代佳人」曾獲得大陸文化部金章獎。
當年香港藝文界的親共與反共勢力涇渭分明,任職左派報紙與影業的金庸,當然被台灣當局視為「附匪文人」,作品不准出版。1959年底,警總下令執行「暴雨專案」,專門查禁「共匪武俠小說」,金庸作品也在名單中。1960年的聯合報,就曾刊載警方破獲盜印集團,現場查獲的翻印書籍,除了知名學者、作家的作品,也包括「匪書金庸著『碧血劍』」。
1959年,金庸自立門戶創立《明報》,第一部連載小說就是《神鵰俠侶》。1960年代,隨著中共當局諸多倒行逆施之舉,明報愈來愈站在北京的對立面。1962年,明報報導大陸難民赴港逃亡潮而聲名大噪,銷量日增。1964年,由金庸執筆的社評,抨擊中共為了製造原子彈而不顧民生、「寧要核子不要褲子」的行為,與左派報紙大打筆戰。1967年香港左派發動暴動,暴徒燒死反共的香港商業電台主持人林彬,並對金庸等另外六名媒體人發出死亡警告,迫使他一度避居國外。
1973年,金庸應國民黨海外工作組主任陳裕清之邀,首度來台訪問。他與副總統嚴家淦、行政院長蔣經國、中央黨部秘書長張寶樹都曾深談,並走訪中南部鄉間與戰地金門。返港後發表長達三萬字的「在台所見所聞所思」,雖然肯定國府領導人作風務實、重視民生,「我若住在台灣,也願投蔣經國一票」,但也批評當局的「善政」,仍非基於制度的法治,而是傳統歷史上賢君的人治。
由於作品始終被禁,台灣的出版社便以更改書名的方式,自行盜印金庸小說。作者改署名司馬翎、古龍等台灣作家,甚至書中主角也要更名,例如韋小寶就成了「任大同」。至於書名,如《倚天屠龍記》變成《懺情記》或《至尊刀》,《鹿鼎記》變成《小白龍》,《射鵰英雄傳》變成《萍蹤俠影錄》等。有趣的是,「萍蹤俠影錄」是「借用」先前梁羽生的小說名,「懺情記」則是希區考克電影"I Confess"的中文譯名。
1977年,遠景出版社負責人沈登恩,開始積極爭取金庸作品解禁。1979年9月,政府終於以「尚未發現不妥之處」為由,允許出版金庸小說。9月7日,《連城訣》在聯合報副刊開始連載,是金庸小說首度與台灣讀者合法見面,大為轟動。次年2月連載完畢後,繼續連載《書劍江山》(書劍恩仇錄);中國時報也於1979年起連載《倚天屠龍記》。遠景的單行本則於1980年推出,一時洛陽紙貴。
遠景雖然出齊全套金庸,然而其中《大漠英雄傳》(射鵰英雄傳)與《雪山飛狐》仍未開禁,書莫的版權頁上沒有允許出版的執照。未開禁的原因,前者可能因毛澤東「沁園春」詞中句子「只識彎弓射大鵰」,後者則應係讚揚流寇「闖王」李自成所致。不過儘管仍屬禁書,但當局似乎沒有太認真查禁,出版社與書店照賣不誤。
1980年代初期,受港劇影響,電視界掀起武俠劇熱潮。1983年台視播出港劇「天龍八部」,成為第一部在台灣螢光幕播出的金庸作品。至於首部自製的金庸劇是1984年在中視播出、由周遊製作的「神鵰俠侶」,使得女主角潘迎紫在台大為走紅,三台也紛紛搶拍金庸作品。然而台視購得「雪山飛狐」電視版權後,卻被警總告知仍屬禁書不得拍攝,只好回到當年盜版書商的老路,將劇名改稱「孤劍恩仇錄」,由劉德凱飾演的主角苗人鳳,改名「君無愁」,綽號也由「打遍天下無敵手」改為「天下無敵獨孤劍」,於1986年播出。
1985年,金庸與遠景約滿,由遠流出版社贏得新合約。遠流版更改封面,並將《書劍江山》與《大漠英雄傳》改回香港原名《書劍恩仇錄》、《射鵰英雄傳》。1987年7月15日解嚴,製作人周遊10月宣布,經過向有關單位確認,《射鵰》已經解禁可以拍攝。1988年5月1日,「射鵰」連續劇在中視播出,正式終結了長達卅年的「金庸查禁史」。
(聯合報)
--
*細說金庸/為辦報執筆 成就「紙上江湖」
《書劍》初試啼聲 一鳴驚人
很多人不知道,金庸寫武俠是偶然,偶然卻成為傳奇。
1947年,金庸考上上海大公報記者,一年後派往香港服務。1952年轉調新晚報,編副刊、寫影評。1955年,武俠大師梁羽生結束新晚報連載。總編輯羅孚便要求金庸接下重任,金庸被逼寫出處女作《書劍恩仇錄》、一炮而紅。金庸日後回憶,「書劍」第一回出現的老者,原型便是報社派來催稿的老工友。
出手驚動武林,金庸從此欲罷不能。1958年,金庸在新晚報連載《射雕英雄傳》,每七天就被盜印成單行本出版。金庸老同學、任印刷廠經理的沈寶新看不過去,建議金庸辦武俠小說雜誌,兩人打算聯手出版十日刊《野馬》。
好友綽號「銅筆鐵算盤」也寫進小說
沈寶新是商業奇才,有「銅筆鐵算盤」之稱,這個綽號後來被金庸用在小說《碧血劍》中。金庸原本只是要辦一本登載武俠小說的刊物。《野馬》籌備了三個月後,報販建議他們改辦天天出的報紙,賺錢更容易。沈寶新也說,辦大報既有影響力,又能盈利。《野馬》一變而為《明報》。
小龍女、楊過救了明報發不出薪水窘況
1959年5月20日明報創刊,只有四個版,頭版登時事、二、三、四版登雜文、小說與漫畫,儼然是一份小說報。第三版頭題便是日後風靡華人世界的《神雕俠侶》。初出江湖的明報慘澹經營,曾有八個月沒「出糧(發薪水)」。在楊過與小龍女的人氣加持下,明報一年後收支平衡。
倪匡爆料 金庸原想讓《神雕》成悲劇
神雕俠侶喜劇收場。據知名小說家倪匡說,金庸原想讓兩人終身不能相見。但那時正是明報初創時期,若讓小龍女躍下絕情谷後消失,楊過鬱鬱終生,恐怕讀者一怒之下,再也不看明報。
倪匡代筆時 寫瞎了阿紫
1965年,金庸赴倫敦參加國際新聞協會順便旅行。但他手上還有明報的「天龍八部」不能斷,於是請來摯友倪匡代筆。倪匡「代筆」了六萬字,順便把他一向討厭的阿紫弄瞎了。
金庸回來,赫然發現阿紫瞎了!但他處變不驚,反而順水推舟,續寫游坦之為愛贈眼,但阿紫又頑強地把眼睛挖出來,將兩人極端的個性發揮得淋漓盡致。
香港華人億萬富翁榜 曾列64
金庸的人生故事,傳奇不遜於他筆下的小說人物。1991年的「香港華人億萬富翁榜」中,金庸名列第64名,明報集團年盈利當時達到一億港元。倪匡曾說,金庸是「中國五千年來第一個致富的知識份子」。
金庸的商業才能,讓他將明報打造為報業王國。他在明報的基礎上,先後辦了明報月刊、明報周刊、明報晚報、新門日報新馬版、「武俠與歷史」雜誌等。又創辦了明窗、明河、明遠出版社與旅行社。1992年明報上市,金庸將股權賣給于品海,退出了他一手建立的「書劍江山」。
*細說金庸/三版本金庸 武林成絕響
享譽華人世界的著名作家、武俠大師金庸昨天病逝香港,享壽94歲。金庸曾多次表示,這輩子最大的心願是當歷史學者。他的15部作品,總共經歷兩次大幅修改。包括《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天龍八部》等,前後共有三種不同版本在市面上流通,讓不同世代的讀者有不同記憶。此舉在文學史上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從1954年發表《書劍恩仇錄》到1972年《鹿鼎記》,金庸共創作小說15部。期間盜版無數,均未經過金庸授權,稱為「舊版」金庸。
《鹿鼎記》連載完畢之後,金庸再用八年時間重新修訂15部小說結集出版。金庸認為,在報上連載的舊版有時間壓力,無法細細思考,人物、年代常有錯亂之處。
楊過生母曾換過人
《射鵰英雄傳》是金庸成名作,也是金庸第一波修訂中,更改幅度最大的一部。舊版中,楊過的親生母親不是穆念慈,而是被楊康強暴的「捕蛇少女」秦南琴。成書後不僅秦南琴與穆念慈合二為一,小紅鳥、蛙蛤大戰、鐵掌幫行兇等情節也一一刪去,卻加上曲靈風皇宮盜畫、黃裳撰九陰真經的經過等情節。
知名小說家倪匡在「四看金庸小說」中,形容自己看到成書的「射鵰」後,「懷疑自己得失憶症,因為改動得實在太多了!」
蓉兒比靖哥哥大?
1999年,金庸在遠流出版社的協助下,整理各地金迷意見,逐一修改小說情節。據遠流編輯回憶,原本金庸只打算更動原作中不合理處,比方按梅超風回憶,如黃蓉應比「靖哥哥」大五歲。沒想到「越改越大」。
金庸修訂第一部《書劍恩仇錄》時,幾無更動。到了《碧血劍》卻突然大筆一揮,將原本專情於溫青青的袁承志,改為對阿九一見鍾情。在《射鵰英雄傳》中,金庸輕描淡寫點出黃藥師對梅超風之間的師生戀,更引起金迷大嘩。
張無忌變更花心
金庸接受專訪時表示,一開始只是想小修,然而看稿時,對一些角色的行為怎麼都不能「認同」。比如袁承志怎麼會愛上刁蠻任性的青青?卻不愛楚楚可憐的阿九?他很自然便拿起筆改了起來。
金庸認為「武功可以誇張,性格一定要真實。」他說自己年輕時想事情比較「簡單」,到了一定年紀,對人性與愛情都有更複雜的看法,認為「專情不符合現實」。因此「新新版」中的男主角,包括段譽、袁承志、黃藥師都不再專情,而原本花心的張無忌則變得更花心。
曾想改寫韋小寶結局
金庸原本還想大改《鹿鼎記》中七女共侍一夫的結局,讓阿珂、方怡、蘇荃、建寧公主全都跑了。不過後來他專心寫歷史論文,放了韋小寶一馬。
*細說金庸/寫7千篇社論 文革曾列暗殺榜
金庸筆下大俠忠肝義膽,如郭靖總教誨楊過「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現實中,金庸本人亦是執筆為劍、為國為民出生入死,還曾因社論在文革時期被列入暗殺榜。
1962年,大陸遇上旱災,每天都有上萬移民從廣州偷渡到香港,貧病交迫。這激發了金庸的俠義之心,他無視得罪中共,要求旗下記者深入報導移民困境,引起民眾同情;並在報上刊登啟事募資救助災民。「明報」為此和中國共產黨控制的「大公報」發生多次筆戰。
金庸認為,社評是報紙的靈魂。他一天要趕兩部武俠小說的專欄,仍堅持寫社評,幾乎一天一篇。
文革期間,金庸以社論批評紅衛兵、預言江青崛起、林彪垮台。當大陸決定研製核武器,媒體一片歌功頌德。只有金庸批評人民連飯都吃不飽,政府憑什麼去研製武器。
俠之大者 被譽為香江第一健筆
如果說,小說是金庸的屠龍刀,社論便是金庸的倚天劍。金庸主持「明報」30年期間,總計寫了七千篇社論,被譽為「香江第一健筆」。他執筆為劍,成就了一片江山。
金庸因此成為共產黨的眼中釘。他接受本報系專訪時曾透露,文革初期他名列「暗殺榜」第二名,「第一名林彬已壯烈成仁」。香港警察為了保護他,送他14個假車牌替換。但他談起這段殺機重重的歲月,卻說這是他一生中最懷念的日子。
對金庸來說,小說是紙上江湖,辦報是真實江湖。在《笑傲江湖》裡,這兩個江湖合而為一。
1967年,文革如火如荼之際,金庸提筆《笑傲江湖》。他在「後記」中寫道,當時他每天為「明報」寫社評,「對政治中齷齪行徑強烈反感,自然而然反映在每天撰寫的武俠小說中」。
喻古諷今 岳不群成偽君子代名詞
《笑傲江湖》以五嶽劍派、日月神教等門派的鬥爭,暗喻文革中的階級鬥爭。任我行、東方不敗、岳不群、林平之、左冷禪等奸雄、梟雄,對金庸來說,他們「不是武林高手,而是政治人物」。
《笑傲江湖》沒有時代 因為可以是任何時代
雖然金庸說,笑傲江湖並非有意影射文革,「而是透過書中一些人物,企圖刻畫中國三千年來,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現象」。但他刻意讓該書成為他少數沒有時代背景的作品。「這表示,類似情景可以發生在任何時代。」
*細說金庸/大師手稿在台 文資局:列台文化資產
武俠小說大師金庸昨天辭世,享壽94歲。20年前,金庸來台參加「金庸國際學術研討會」,曾將一份手稿、為小說親手寫的序捐給文資中心,如今收藏於台南的國家文學館。
立委黃國書今天在立法院教委會質詢時,文化部可否透過文資程序,將金庸手稿列為「一級古物」保護?文資局局長施國隆表示,若經文資程序通過,金庸手稿可成為台灣的文化資產。
(聯合晚報)
--
*金庸一生成就巨大 香江一顆明珠
武俠小說泰斗金庸昨天去世,終其一生,他稱得上是香港一顆明珠,既照耀了自己,也照亮許多人。
1949年中共建政前後,不少大陸人逃到香港,從上海來的人當中,有不少工商巨賈,他們來港後依舊從商,有的經營紗布廠,有的經營航運,成就了香港日後的繁榮進步。
1948年,金庸也從上海移居香港,但他卻以文字為生,於50年代開始在報紙副刊以筆名金庸連載武俠小說,也是從這裡開始,香港誕生了一位偉大的武俠小說家。
金庸大概自1955年起寫第一套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到1972年寫最後一套小說「鹿鼎記」,前後寫了10多套。從他寫第一套小說起,其作品就伴隨著港人成長,是許多港人的精神讀物,每天都浸淫在小說各種人物和各招各式之中。
金庸剛寫小說時,老一輩的人只能靠購買報紙來閱讀,比如早年的新晚報及後來的明報。其後,他的小說在電台廣播,由人聲演譯,也別具滋味,吸引了不少人在大氣電波之中收聽。
踏入70年代,香港電視發展轉趨熱絡,1976年佳藝電視台拍攝了「射雕英雄轉」,當時這套劇集迷倒了不少學生和家庭,風靡一時。
今年60歲的朱嘉華說,他在中學時代每天追看這套電視劇,其後為了急於看結局,於是哀求父母買了一套「射調英雄轉」。這也是他首次看武俠小說,自此就迷上了金庸的書,至今未離手。
當時佳藝電視所拍攝的劇集也造就了藝人成名的機會,比如主演郭靖的白彪和黃蓉的米雪,紅極一時,每天成為報章影劇版的新聞主角。
港人對這套劇集尤其深刻的是其主題曲,由黃霑譜曲和填詞,歌詞一開始是「絕招,好武功,十八掌一出力可降龍……」,最後一句是「誰是大英雄」。
這首歌至今許多人都朗朗上口。
其後,無線電視台先後拍攝金庸的作品「倚天屠龍記」、「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和「鹿鼎記」等,這些劇集每晚吸引大批港人觀看,也令主演的藝人如鄭少秋、劉德華、梁朝偉等走紅。
以金庸作品拍成的電視劇或電影,在整個80年代不但是香港學生和各個家庭每晚的消遣和娛樂,他的小說更是學生們增進中文水平必備之物。
如今年近60的人大概還記得在中學時代,幾乎人人手上都有一套金庸武俠小說,課堂上的老師也會鼓勵學生閱讀,認為他的小說文學底蘊豐富。
事實上,金庸的小說其後也從大眾化的休閒讀物走向了學術殿堂,一些大學有金庸學。去年初,香港文化博物館更常設了金庸館,展示了相關資料。
近年來,金庸的小說更走向國際舞台,他的作品「射鵰英雄傳」有英譯本並在英國出版。
從70年代至今,金庸筆下的角色常常出現在本地電視劇、電影、電台廣播節目和舞台劇,家喻戶曉,金庸把武俠小說推向顛峰,這種成就不但令他成為眾人心中的「大俠」,也令他受到北京和港府敬重。
已故中共領導人鄧小平據稱也是金庸迷。他於1981年接見來訪的金庸,當時兩人一見如故,金庸返港後,即給鄧小平寄送一套小說全集。也就是在鄧小平會見金庸之後不久,金庸小說在大陸「開禁」,很快成為暢銷書。
10多年前,大陸方面也開始把金庸的小說拍成電視劇,並在香港播放,同樣受到歡迎。
金庸從50年代寫作至今,足以影響兩代港人,如今去世,大概又會掀起一番緬懷,電視台或許會重播相關劇集,讀者可能會從家中書櫃的藏書中拿出他的小說重頭細閱。
也可能會有人到金庸館緬懷「查大俠」一番,在館內看看他的筆跡以及小說的早年印刷版本。
金庸走了,但作品永留存,未來必定繼續發光發亮,如同明珠般鑲嵌在港人心中。
*金庸俠氣長存 港媒高度評價
原名查良鏞的武俠小說名家金庸離世,香港無論是左中右派都對他給予極高評價,各大報章今天發表社論,形容金庸「俠氣長存」。
親北京的大公報在報導形容「金庸笑別江湖,俠氣長存」,並發表社評,指他是一代文壇泰斗,一代武俠小說宗師。
社評指金庸的最大成就有兩方面,一是開創現代新派武俠小說先河,二是為中國文化傳播作出貢獻。
歷史悠久的星島日報在其社論中指出,雖然金庸「人去樓空」,但是所遺下的膾炙人口作品與文學風格,將繼續影響一個又一個世代。
社論表示,隨著電視劇和電影翻拍金庸作品,金庸的「票房價值」持續不衰,今天還發展到電子遊戲。在大眾傳媒推動下,吸引一代又一代的觀眾,無論是否看過原著,都為其小說人物動情,受其小說人生和世界觀影響。
社論指金庸筆下的世界成為留存後世的最豐富遺產,永不磨減。
金庸創辦但已轉售的明報發表社評,指金庸文人辦報,立足香港,心懷國事,憂國憂民,以一支健筆打出名堂,一片丹心為國家民族留下不少金石良言。
社評表示,他以筆名「金庸」撰寫的小說膾炙人口,將武俠小說推向巔峰,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政治紛爭不過一時一地,只有文化精神永垂不朽,全球華人將銘記查良鏞所留下的文化遺產」。
*金庸告別書劍江山 撼動不只整個華人圈
筆名金庸的武俠小說泰斗查良鏞驚傳去世,享耆壽94歲。金庸一生創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包括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等,他此時告別書劍江山,撼動不只整個華人圈。
世交阮大仁談金庸 雖口吃卻聰明絕頂文筆佳
武俠小說泰斗金庸病逝,曾替金庸創辦的「明報月刊」寫政論文章長達10年的阮大仁說,與金庸是祖籍浙江的小同鄉,父親擔任浙江省民政廳長期間,當時金庸讀大學,金庸是大哥的家庭教師,這是金庸的第一份工作,金庸與他們家稱得上世交。
談到金庸,阮大仁表示,「他是個很有趣的人,講話口吃絕不是文如其人,但聰明絕頂文筆絕對是好的」,阮大仁記得金庸告訴他政治立場是保守派,並說「你比胡菊人要自由派,胡菊人比我要自由派」。胡菊人曾任明報月刊總編輯。
阮大仁指出,其實他們都是右派不是左派,都是贊成資本主義不贊成共產主義,只是若以政治立場的光譜排列,金庸比他保守,而這觀念的造成是基於歷史事實的認知,因像是金庸這般年長的父執輩,經歷過對日抗戰,目睹帝國主義侵略中國。
韓媒:著作「英雄門」武俠小說大家金庸永眠
南韓「東亞日報」在People & Today版以「著作英雄門的武俠小說大家金庸永眠」為標題,報導享有「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盛譽的金庸逝世消息。
韓文版的武俠小說「英雄門」(正式名稱為射鵰三部曲)是韓國出版社「高麗苑」於1980年代,將金庸的武俠小說以「英雄門」系列翻譯發行,暢銷100萬部以上,可說是正式將金庸介紹給韓國讀者的韓文版作品。
金庸2007年接受韓國「東亞日報」專訪時透露:「我的所有小說都是以反映人類普遍的感性為核心目標,與其比較純粹或通俗,我更重視究竟能給人民內心帶來何等的感受。」
金庸的「射鵰英雄傳」曾被列為北京小學生們的必讀書刊,甚至研究金庸文學世界的流派稱為「金學」,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中文學系還將金庸的作品選為教材。
印度也有不少粉絲 迄今珍藏金庸小說
有「印度劉德華」和「印度的良心」之稱的寶萊塢巨星阿米爾汗(Aamir Khan)在微博上發文說,對金庸的死訊非常難過,金庸的「鹿鼎記」帶給他許多快樂。
媒體曾報導,阿米爾汗想買「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倚天屠龍記」等金庸部分著作版權,拍攝印度版影視作品。阿米爾汗說,他很希望能見金庸一面,金庸的小說帶給他及幾個不同世代的人許多歡樂,「我是他(金庸)最大的粉絲」。
此外,印度華人人口雖然不多,但年齡60歲以上的印度華人多數都看過中文版的金庸小說,年紀在45歲以上的華人也多知道金庸,並對金庸的去世感到不捨。
66歲的加爾各答佛光會會長楊桃容說,她印象最深刻的是金庸幾部名著如「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筆下的人物和情節感動人心,更讓當時學正體字卻很難看得到華文書的印度華人們,透過看金庸小說增進華文能力。
她表示,丈夫鍾標興一樣對金庸小說愛不釋手,甚至比她還更早看過一系列的金庸小說;他們夫婦迄今還珍藏著當年從海外寄來的金庸小說,對於能擁有金庸小說十分珍惜。
越南文學界說金庸武俠小說 令眾多讀者永生不忘
金庸死訊傳出後,越南許多文學界與讀者紛紛在社群網站貼文表示哀悼,稱將永遠不會忘記金庸小說給他們留下的印象與回憶。
越南媒體zing.vn報導,金庸作品早在1960年代就被翻譯成越南文,具有強大魅力。越南的南方公司(Phuong Nam)1999年決定購買金庸全部作品版權,在越南重新翻譯與出版發行,受到當地讀者歡迎與蒐集閱讀。
至今,共有10多部金庸武俠小說被翻譯成越南文。金庸小說中武俠人物包括楊過、令狐沖與張無忌等,越南讀者都相當熟悉且崇拜。
越南文學評論家范春元(Pham Xuan Nguyen)表示,金庸作品具有特殊文學脈絡,不僅對各代讀者留下深刻印象,也對不少文學作者的寫作風格產生影響,不少作者甚至以金庸武俠小說中人物為筆名。
金庸曾在劍橋大學求學 聖約翰學院立碑紀念
著名武俠作家金庸以94歲高齡逝世,他在86歲時取得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學位,當年就讀的聖約翰學院(StJohn's College)在2012年替他立碑紀念。
根據聖約翰學院網站介紹,金庸碑(Cha Stone)在2012年7月4日,於聖約翰學院裡的玫瑰花園揭幕。這座石碑高5英尺,材料是產自台灣的砂岩,由金庸的妻子林樂怡致贈給學院。
金庸碑上的詩句並非「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而是金庸2005年入學時所創作的「花香書香繾綣學院道,槳聲歌聲宛轉嘆息橋」,描述眼中的劍橋大學美景,背面則刻著「獎聲書香,劍河風光」,落款為「學生金庸」。
(中央社)
--
*買房加版稅 金庸總資產傳數十億港幣
金庸被譽為「中國上下五千年最有錢的文人」,早在1991年「香港華人億萬富翁榜」,金庸即以12億港幣(約1.5億美元)的資產,名列香港百富榜第64位。金庸小說全球發行量已逾3億冊,他的作品每年仍會出現在幕前,每年收版權費高達千萬;他出售明報企業股份,套現逾十億;而他們夫妻手頭物業不少,傳總市值6億港幣;但他的真實財富至今不為外人所知,外界估計其總資產約達數十億。
綜合媒體報導,金庸武俠小說作品多達12部,歷經三、四十年仍不斷再版發行,其每年收版權費高達8位數字。2010年,金庸小說在中國重新結集出版,版稅收入約350萬人民幣(約50.4萬美元);2016年,第十屆作家榜上,金庸名列17位,版稅收入為850萬人民幣(約122.6萬美元)。此時距離金庸封筆已整整44年,吸金能力可見一斑。至於被改編而成的影視作品,去年已漲價至500萬港幣(約63.9萬美元),並且只有兩年期。
金庸與現任妻子擁有不少房產,兩人手頭物業總市值6億港幣(約7677.6萬美元)。提及金庸的物業,最膾炙人口莫過於山頂道1號,他1985年以1250萬港幣購入,1996年用1億9600萬元售出,大賺近16倍。據蘋果日報報導報導,香港著名風水大師紫微楊曾撰文指當時獲金庸邀請看風水,文章說,該宅由風水宗師沈竹礽傳人兒子沈瓞民設計興建,大宅設多門,因時空轉移去開不同的門來迎合運勢,可成「三元不敗」格局。
*金庸劇 翻拍最多次是它!
金庸一生完成15部長、短篇小說,華人區一再改編,比較紅的幾部長篇都有至少4個以上的影視版本,其中最受歡迎、百拍不厭的就是「射鵰3部曲」,尤其是情節緊密相連的《射鵰英雄傳》與《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並列金庸3高,據統計《射鵰》被拍過10種不同版本,《神鵰》也有8次,是香江吹起「金庸影視狂熱」的理由。
香港佳藝電視台初成立時因屬第三家無線頻道,收視優勢早被TVB、麗的占走,始終陷苦戰,直到1976年4月,白彪與米雪主演的《射鵰英雄傳》播映,竟然一路大紅,最後得到百萬觀眾收看,TVB大為震動,佳視之後繼續用原班人馬拍《神鵰俠侶》,TVB只好趕快搶拍金庸劇「書劍恩仇錄」對戰,還祭出當家小生鄭少秋配汪明荃、趙雅芝黃淑儀、李司祺,才得以阻擋佳視的金庸攻勢。
佳視倒閉後TVB成了金庸劇大本營,《倚天屠龍記》再次祭出鄭少秋、汪明荃與趙雅芝,收視如願開紅盤。隨後《射鵰英雄傳》讓翁美玲成為永遠的黃蓉,《神鵰俠侶》紅了劉德華與陳玉蓮,平均收視62點再創紀錄。
*金庸搞電影不行 林青霞驚訝是同行
「你們都不知道,我搞電影完全失敗。」多才多藝的金庸曾擔任電影導演及編劇,但不廣為人所知,1979年在台灣和藝人林青霞等聚會時,眾人均驚呼不知金庸曾是同行,他當年亦自嘲影業成就之「低」,但其武俠小說被改編成無數部電視劇、電影,對影壇有極大影響。
明報報導,1950年代,將庸在《新晚報》以「林歡」及「姚馥蘭」為筆名撰寫影評,另外「林歡」亦寫過電影劇本,以及和其他導演聯合拍過電影,編寫的《絕代佳人》劇本由長城電影製片公司拍成電影,女演員夏夢主演,該片更獲頒中國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
捧紅劉德華、潘迎紫一票明星
雖然金庸搞電影不行,但他的作品卻影響影壇甚鉅,更捧出一票明星,劉德華、梁朝偉、周星馳、林青霞、潘迎紫等都曾因扮演他筆下的人物而大紅。
林青霞飾演的「東方不敗」與潘迎紫的「小龍女」,都讓兩人俠女形象深植人心,而劉亦菲也因演出《天龍八部》的王語嫣和《神鵰俠侶》的小龍女,以不食人間煙火的演出獲「仙女姐姐」的美名。
男性角色更不用說,以楊過一角來說,歷年來曾有劉德華、古天樂、任賢齊、黃曉明、陳曉等人飾演,而鹿鼎記的韋小寶更曾被周星馳、張衛健等人經典詮釋,也捧紅梁朝偉成香港一線小生。
*盜版太猖獗!金庸大陸版稅 僅台港的三分一
金庸的武俠小說於1950年代面世,隨後迷倒兩岸三地讀者。《明報月刊》總編輯兼總經理潘耀明回憶,金庸在1990年代陸續與台灣與大陸商討版權問題,當年大陸出版社開出較優厚條款,金庸可獲每本書價的25%,但內地盜版猖獗,當年大陸的版稅收益僅300餘萬,但市場相對小很多的台港兩地則各有逾1000萬元。
明報報導,潘耀明表示,台灣遠流出版公司1990年代得到金庸小說的版權,承諾每年給最少500萬元版權費,同時經于品海穿針引線,金庸將10年出版權賣予北京三聯書店,對方答應每本出售的小說,金庸可分得書價的25%。
潘說,金庸曾向他提及大陸出版商條件雖優厚,但盜版猖獗,出版社沒列明發行量,當年大陸收益每年僅逾300萬元,而香港及台灣每年收益各達1000萬元。
金庸小說熱潮隨後擴至世界各地,日本最德間出版社於1996年出版日文金庸全集;韓國在1980年代已流行金庸作品,當地金英社在2003年與金庸簽約,出版了金庸15卷小說的韓文版。英文版最早是1993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雪山飛狐》及1994年為配合金庸赴澳洲參加作家節的《鹿鼎記》兩個章節。
報導指出,西方全譯本已有法文版的《射鵰英雄傳》和《鹿鼎記》。《射》法文譯本於2004年由巴黎友豐書店出版,其後獲得法國總統和法國文教部頒給嘉獎狀,金庸亦獲法國政府授予文化人最高榮譽「法國榮譽勳章第三級」,法國駐德總領事孟嗣德(Serge Mostura)曾把金庸比喻為「東方的大仲馬」。潘耀明認為,法國讀者喜歡讀另一時代的故事,且慣於閱讀大仲馬這類俠客小說,於是較英美等地讀者容易接受金庸小說。
另據香港01報導,金庸的武俠作品雖然成書已久,但在華人世界仍有極大的號召力,在中國,金庸的作品亦有最強IP(版權)之稱。影視公司當中,慈文傳媒、華誼兄弟、華策影視都或多或少靠金庸作品冒起、打出名堂。遊戲業方面,完美世界、星輝娛樂、富春股份、寶通科技等上市公司,都與金庸作品有關,有的直接獲授權開發遊戲,有的則運營這些遊戲。
不過除了正版外,遊戲界亦不乏對金庸作品的侵權之作,背後始作俑者很多更不是小公司,而是上市公司。2013年8月,因為有傳金庸會對侵權作品提起訴訟,便一度引發內地手遊股小股災。不久完美世界和暢遊時代這兩家獲得金庸授權的遊戲公司便開始,向其他涉嫌侵權的公司提起訴訟,多家遊戲公司要公開致歉並賠償。這亦牽起了內地手遊江湖的版權大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