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4日 星期一

新聞自選輯 20221024 武漢肺炎篇

台灣篇

*本土+35322、死亡+65/連4天低於4萬例 隔離天數擬縮短

武漢肺炎本土疫情持續降溫,昨天單日確診數仍跌破四萬例,指揮中心研判,若下降趨勢持續,已經逐漸脫離BA.5變異株亞型的流行高原期,最快本週討論縮短隔離天數。

昨天本土個案三萬五三二二例、六十五例死亡,病例數超過一千例的共有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桃園市、台北市、台南市、彰化縣、屏東縣等八縣市。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昨天單日新增個案較上週同期降幅約十五%,也是連續四天確診數未超過四萬例,若疫情下降趨勢不變,可望近期脫離高原期。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之前已說明確診者和隔離者的防疫措施放寬步驟,最快本週會討論同住家人居隔「三+四」是否全改為「○+七」,或縮短確診者隔離和自主防疫時間。另外也會審查莫德納和BNT的BA.5次世代雙價疫苗的緊急使用授權。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指出,在確診數下降趨勢不變的前提下,放寬防疫措施應能在十一月初實施,目前疫情來到復原與重建階段時,應多考量「經濟與民生」,呼籲應討論將確診者「七+七」天,逐步微調為「七+○」天。

另外,洪子仁也建議,戶外口罩令的鬆綁、進出公共場所體溫監測等相關規定應盡速討論,十一月初相關政策即可實施。

4個月大男嬰染疫不治
昨天仍有六十五例死亡,年紀最小的是一名四個月大男嬰,染疫後右耳出現「耳漏」積水,且皮膚有斑駁、大理石花紋症狀,檢查發現頸部淋巴腺腫,並有呼吸困難和血壓偏低狀況,最後不幸死亡,死因列為嚴重敗血症併敗血性休克、耳漏、新冠病毒確診。

產業篇

*台鐵日均運量51.2萬人次 達疫前8成水準

COVID-19疫情趨緩,旅客回流。台鐵局表示,八月起運量逐步回升,十月份平均每日乘車人數約五十一.二萬人次,約恢復到疫情前平均六十四.萬人次的八成,將同步加強站區服務。

台鐵統計,十月份每日平均乘車人數約五十一.二萬人次,尖峰日更超過五十五萬人次。以中秋連假為例,每日乘車五十五.一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四十三.一萬人次增加廿八%;國慶連假每日乘車人數五十九.一萬人次,也較去年同期五十二.一萬人次增加十三%。

台鐵局長杜微日前赴松山車站巡視車站管理及商場環境,他說,台鐵商場及資產開發攸關歲入,且與民眾旅客互動頻密,像是松山站商場的大鯨魚成為打卡熱點。在二○二四年公司成立之前,會詳細規劃資產開發模式,善用資源,並廣泛與公民營企業合作,努力提升績效。

台鐵局資產開發中心總經理鄭珮綺說,商場除每半年配合台北市消防局辦理大型消防演練,每個月另辦理兩至三次大型環境消毒,確保安全、衛生,提供安心消費環境。

(自由時報)
--
台灣篇

*莊人祥:病例數若續趨減 最快下周討論縮短隔離天數

昨新增三萬五三二二例本土個案,連四天低於四萬例,疫情可望在近期脫離高原期,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上周總病例數為廿六萬六○二○例,與前一周卅一萬二○八五例相降,下降百分之十四點八,若下降趨勢持續,最快下周討論隔離天數縮短事宜,有望為九合一大選確診民眾投票限制解套。

本土新冠疫情逐步脫離高原期,新冠肺炎仍屬第五類傳染病,何時可降第四類?衛福部長薛瑞元昨表示,改為第四類要視疫情發展,目前單日仍有三萬多例確診,未到可以改類情形。

至於確診者是否能出門投票?薛瑞元表示,這是中選會權責,目前技術上有困難,而衛福部或指揮中心皆以疫情為主要考量,但「確診者隔離天數縮短」是可以討論的,而確診者投票原則為「可以出門就能投票」。

薛瑞元說,目前專家正討論將確診者隔離天數縮短為「三+四」或「零加七」,若指揮中心調整確診者隔離規定,中選也會隨之因應調整。

不過,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李建璋則認為,BA.5疫情雖然已經開始反轉向下,但仍不可貿然免除隔離,因為新變異株這些「流氓」準備好要來台灣大幹一場,再搞一波新疫情,屆時部分民眾將重複感染,脆弱族群將罹患腦炎,甚至死亡。

李建璋強調,新冠肺炎可以降級,但「輕症資訊通報」不應降級,應像氣象播報以「縣市或地區」、「燈號」來顯示地區流行程度,讓各縣市有不同決定。

*詹長權:與病毒共存 必須有目標

台灣邊境解封零加七上路已快半個月,台灣大學公共衛生教授詹長權接受本報專訪表示,政府的解封政策,並沒有看到與病毒共存的目標,只是不斷修正檢疫、隔離政策,卻沒相關配套,他憂心「與病毒共存一定要有目標,而非沒有目標的共存。」

詹長權說,目前台灣對於高齡者的疫苗覆蓋率,真的不夠高,另外有的幼童有的染疫病逝,從公共衛生角度,死亡是發現太晚,並不是染疫到死亡時間太快,這也是篩檢的頻率不夠,篩檢工具不夠普遍、也不夠敏感。

詹長權認為,邊境開放之後,防疫挑戰仍嚴峻,政府解封,應設定有清楚的與病毒共存目標,以目前確診率應該還要再下降三十倍、死亡率下降十三倍。

但從這半年的確診、死亡數快,都比前兩年嚴重,社會還在糾結三加十一的討論,他認為與病毒共存「民眾的心態警覺心過度放鬆,我們可以過正常生活,不過不可以這樣放鬆」,社會不應還容許每天有三、五人因新冠死亡。

詹認為,共存最有用的方式就是打疫苗,但打疫苗這件事,很遺憾地,從二○二○年六至八月彰化血清抗體調查被終止之後,國內就沒有持續系統性社區血清調查,無法得知台灣每一波感染後的抗體強度,也不知道每一波開始打第一、第二劑之後,民眾經打疫苗後的抗體持續情形,「這些資料我們是沒有的,只能用猜測。」

甚至變種病毒Omicron之後,目前亞洲死亡率低、防疫好的新加坡與日本,都是選擇以mRNA作為第三劑加強針為主力,這也是他們與病毒共存的政策,甚至新加坡也快台灣半年鼓勵施打第三劑,老年人覆蓋率高,這都是他們低死亡率的原因之一。

他認為,中型接種站還是應該要存在,不然給民眾的訊息,就會覺得打疫苗並非政府非常重視的事,接種速度當然就不會快。

詹長權也感嘆,現在台灣的新冠死亡率是百萬分之二點多,但世界各國防疫做得好的,應降到百萬之零點多,更好的百萬隻零點零多,台灣應設定一個目標值,不僅是政府、指揮中心,社會態度都不能過度輕忽。

*專責病房、視訊診療 何時退場?

邊境鬆綁為「零加七」上路後,防疫計程車、防疫旅館退場,但BA.4、BA.5確診數每日仍有數萬例,醫院專責病房、視訊診療都無退場機制,讓基層醫護人員無所適從,甚至表示是「痛苦的階段」,哀嘆「與病毒共存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現在卡在一個很尷尬的處境,現在中央說要退場,但退場要退多快?」台北醫師職業工會發言人陳亮甫坦言,全國都沒人可以給出一個正確的答案,確診數量起起伏伏,專責病房就算沒有住滿也不能收治其他一般病患,但全面退場,就會出現一般病患隔壁床是確診者,有染疫的風險。

陳亮甫表示,這是一個痛苦的階段,但如今大選在即,大家都不敢做太冒進的事情,最可憐的還是站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因為中央沒有明確政策,病患不舒服只能往醫院擠,但急診室即時沒辦法給予全方位的治療。

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小兒科診所院長林應然表示,目前仍會遇到長者不會操作視訊、訊號不良、聯繫不上病患、講話越講越大聲卻有聽沒有懂等情況,每次都要花費很多時間。

林應然表示,還有人來視訊看診卻認為不拿藥就不用付錢,但其實只要接受診療就應要付掛號費,只是網路作業很難追得到人,「唉,只能算了,不去跟他們計較這種掛號費」;另外,視訊診療增加基層診所人力負擔,沒有加薪卻要為了視訊診療加班。

林應然苦笑,若能真正解封,不需要視訊診療,讓一切恢復常態性,只是觀察BA.4、BA.5每日確診數萬例,恐怕還是有這個需求。

診所醫師黃啟嘉說,如果中央不把此病當成嚴重傳染病,確診者不用隔離,對於視訊診療退場開闊心態看待;反之指揮中心仍要求確診者隔離,若有其必要性的話,診所也願意繼續提供視訊診療的服務,個人採中立態度。

陳亮甫表示,視訊診療及專責病床到底要不要全面退場,目前指揮中心也沒有一個明確說法,只能邊看邊做邊觀察,醫院及醫護人員現階段也只能盡量做,「反正撐一天算一天」。

*設備怎退場…防疫機台養蚊子 量體溫沒人檢查

隨解封腳步逼近後,民眾生活陸續恢復正常,北市府先前斥資六百多萬的「市場實聯分流管理資訊站」,如今有些市場收進倉庫養蚊子。還有各機關的紅外線體溫機,經過也沒人理,口罩販賣機、實聯制的App也不知何去何從。

也有議員坦言,其他國家都為國境解封預做準備,「我們是什麼都沒有做。」

記者直擊各大公務機關、市場、百貨賣場等的體溫、實名制機器,有的場館還留著紅外線體溫機,現場卻沒人員檢查,等同若發燒可能確診者經過,機器顯示聲響,根本沒人理。

北市府推展的「市場實聯分流管理資訊站」,曾被議員譏為「神奇機台」,擺在市場沒人理。如今邊境開放後,有的市場繼續用來量體溫、有的連電源都沒插,變入口裝飾品,有的乾脆索性收到倉庫養蚊子。

南門市場自治會長王國銓說,目前南門還是有很多觀光客,市場的五台設備,還是會繼續放在入口幫大家量體溫,只不過真的沒有人力監控,一旦有體溫異常的人,也只能看自己良心。

北市資訊局長呂新科說,這些部署在公有場域、傳統市場的機器,一台要價數萬元,未來都會規畫後續運用。例如轉型為門禁類機器、工作站或導覽機等,會回到過去的原有功能重新開發運用,但目前卻尚未有轉型規畫。

至於學校的紅外線量體溫設備,當初疫情高峰時,曾有議員要求北市府應大量添購,一台價格從一萬多到十二、十三萬都有,不過隨著疫情解封,這些機器恐怕要陸續退場?

至於北市府最早配合口罩實名制規畫的口罩自動販賣機,先前被議員質疑口罩機賣分數少、還多花人力,多此一舉。另外負責實聯制紀錄的台北通App,也恐怕會淪為蚊子App。

北市議員徐弘庭指出,其他國家都為解封預做準備,「我們是什麼都沒做」,例如日本會準備App給觀光客,碰到疫情可以通報,另外,因新冠肺炎治療費用比一般疾病高,日本政府就要求觀光客到日本一定要買保險。

徐弘庭說,雖然邊境解封,但北市仍應該要相對應編列預算,包括醫療相關費用,北市國際觀光客多,因遊客沒有健保,又沒有強制保險,旅客來台若是重症怎麼辦?

國際篇

*通膨難自保 英金援大減 窮國雪上霜

新冠肺炎疫情將滿三年,全球通膨居高不下,俄烏戰爭火上加油惡化能源與糧食危機,這些打擊,就連經濟大國也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英國首相特拉斯規畫的減稅方案差點引爆金融危機,特拉斯宣布下台前已大幅調整預算來止血,援外經費成了第一個開刀的對象,對於同樣受衝擊的窮國來說不啻雪上加霜。

疫情時下修 人權預算砍八成
英國縮減援外預算並非現在才開始,而是在二○二○年疫情爆發時就已逐年下修。近兩年多來,英國政府大砍人權預算近八成,削減全球醫療計畫補助逾八成,葉門、敘利亞等戰亂國家援助也少了六成。

逐年削減 強生政府不重援外
同年六月,職司外援規畫的「國際開發部」被併入外交部成為下轄單位,權限和預算都大縮水。五個月後,時任英國首相強生宣布,由於疫情影響經濟,將把援外預算占比由國內生產毛額(GDP)的百分之零點七降至百分之零點五,約相當於減少四十億英鎊(約台幣一四四六億元)。

援外預算逐年削減,顯露強生政府對於援外的重視不若以往。今年初,當時還是外相的特拉斯宣布,援外預算將削減四十億英鎊,且經費將優先用於烏克蘭等國難民及庇護者的住房補助。

根據統計,二○一七年疫情爆發前,全球援外金額最高的前三個國家依序是美國、德國與英國。不過若以GDP占比來看,美德英分別為百分之零點一七、零點六八和零點六八。

疫情爆發後,各國援助窮國的經費雖一度增加,包括提供快篩、疫苗等援助;但是隨著疫情拉長及通膨逐漸上升,加上大國的經濟出現衰退跡象,無法再像以往般出手大方。

根據世界銀行和英美政府統計,二○二一年英美的援外占比已降至百分之零點三六和零點一六。

就連德國,也在今年三月的預算草案大減百分之十二的援外經費。聯合政府中的自由民主黨說:「我們現在應該要重質不重量。」

更糟糕的是,英國九月通膨高達百分之十點一,和七月數字相同,再度創四十年來新高。比起國內預算項目,拿援外經費開刀容易得多。

「比爾與梅琳達基金會」歐洲、中東與東亞全球政策總監瑟瑞爾指出:「我們正看著愈來愈多人陷入饑餓邊緣,此時援外縮水實在很慘。」

大英國協三成員 也受衝擊
南非、印度和奈及利亞依序是愛滋病、肺結核和瘧疾最嚴重的國家,而這三國都是大英國協成員。

英國下議院國際發展委員會主席、工黨議員莎拉柴皮恩表示:「老實說,這真是令人心碎且難堪。」

產業篇

*財務吃緊 產險保費明年恐漲

防疫保單之亂造成產險業財務拉警報,加上近年氣候異常及大型火災提高,考量國際再保市場損失率太高,明年產險各大險種面臨保費漲價壓力。產險業者坦言,主要是以損失率為考量,其中又以最仰賴再保公司的火險保費最可能提高,至於車險、傷害險、工程險等商業保險,保費也都可能上調。

統計至十月十七日,防疫險、疫苗險「防疫雙險」理賠已破千億元,合計理賠金額一二八八億元,且由於防疫保單為一年期,市場預估理賠金額將突破兩千億元,防疫保單已燒掉產險業過去十年獲益,目前六大產險業者已完成增資補財務大洞。

對於各險種保費上調,產險業者說,商業火險保費調高機率最高,因為最需仰賴再保公司,例如台積電、鴻海一個廠保額上百億元,不是保險公司可自行承擔,因此就需要臨時再保險(臨分)給再保公司,並由再保公司開價。

業者表示,不光是防疫險大問題,由於近年天災較多,例如大賣場倉庫或電子廠大火頻傳,由於氣候異常關係,國際再保市場損失率太高,產險公司勢必調高保費,再保公司才願意承接。而相對於商業火險,住宅火險的漲價壓力較低。

另有產險業者指出,「商業險都有機會漲價」,除了火險最可能調漲,其他如車險、傷害險、工程險等都因為損失率太高,以往沒有防疫險之亂,「少賺一點還可以cover」,但今年獲利不佳、費率就只能回歸正常水準。

業者說明,相較於廠房火災可能導致上億元損失,車險、傷害險損失有限,不太需要臨分給再保市場,加上有一定的保費計算模式,例如車險是由保發中心根據各車款訂出保費,不會亂漲價,但漲價議題會浮上檯面,多少受防疫險影響,加上部分保費較低的業者過去該漲未漲,今年財務出現隱憂,無法再犧牲利潤。

傷害險方面,醫療理賠一向損失率偏高。業者說,部分醫療院所和業務員會教導民眾如何申請理賠,例如近年有不少中醫自費項目,例如施打多次退化性關節炎血小板濃縮(PRP)等,損失率偏高導致適足率不足,因此吃掉資本額,因此希望有平衡機制。

至於這波防疫險難關何時才能度過?產險公司認為,後續還有新一波變種病毒挑戰,保單大多在明年四月底陸續到期,預計還要承擔財務風險到明年中下旬,預計後年整體財務面才能回歸正常水準。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