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2日 星期一

新聞自選輯 20221212 武漢肺炎篇

台灣篇

*本土+14034、中重症+118、死亡+38/中國疫情不明 降級4類待評估

連續三天較上週同期上升!本土武漢肺炎昨新增一萬四○三四例,較上週日增加八.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預期今日病例數仍會較上週一增加,應該不會低於萬例。至於外界關注指揮中心退場時機,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待COVID-19降級再討論。

新增本土病例仍以新北市二四○七例最多,其次台中市一九一六例、高雄市一七五○例、桃園市一六四七例、台北市一三八四例、台南市一○八○例,其餘縣市低於千例。境外移入新增五十例。

中重症新增一一八例,包含八十九例中症、廿九例重症;死亡新增卅八例,最年輕為四十多歲女性,曾打四劑疫苗,有慢性精神疾病史,十二月五日快篩陽性確診,採取居家照護,隔日在家中死亡,死因為心肌梗塞、新冠肺炎。

上週累計病例數十萬○六五一例,較前一週僅下降○.五%,莊人祥指出,原本就預估上週是BA.5疫情最低點。在連續三天新增病例數較上週同期增加來看,預計今日也是增加趨勢,接下來疫情可能上升或起伏,仍待觀察。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黃建賢提到,近期發現有些個案確診後一個多月就再次感染,可能與變異株傳染力高、防疫政策鬆綁等原因有關。他提醒,重症住院個案多由家人、看護等交互感染,若家中有高齡、低抵抗力等染疫重症高風險族群,仍要以較高規格維持防疫措施,避免將病毒傳染給體弱親友。

石崇良:指揮中心退場無明確時程
指揮中心解散時機備受關注,石崇良昨表示,目前積極研議將COVID-19從第五類法定傳染病降級為第四類的確切時機,雖然國內疫情朝好的方向,但也要評估嚴重度、死亡率等變化,甚至考慮國外疫情,尤其是中國疫情現在不明,尚需更仔細研究。此外,改列第四類後,只有重症才要通報,對於疫情掌握比較沒辦法那麼精準,也在考量之內。至於指揮中心解散,現無明確時程,待COVID-19改列第四類後再來討論。

中國篇

*中國搶藥潮 延燒香港

防疫鬆綁 挨批「斷崖式擺爛」
中國在「白紙運動」後宣布放寬武漢肺炎防疫措施,首席防疫專家鍾南山等眾多專家皆警告,病例將快速增加,使得民眾對「清零」政策的憤怒,轉化為對染疫的擔憂,網路上和實體商店都出現搶購及囤積防疫相關藥品的現象,連香港也無法倖免,還有網友批評優化防疫新十條根本是「斷崖式擺爛」。

據報導,鍾南山接受「新華社」訪問時指出,中國目前流行的是Omicron變異家族中的BA.4、BA.5和BF.7等病毒株,Omicron有九十六%的點位已發生變異,但變異過程帶來人體的免疫逃逸,因此傳染性極高,達一人傳染二十二人,「再強的防控也很難完全切斷其傳播鏈」。不過,他再次淡化病毒威脅,指Omicron致死率已降至○‧一%左右,與流感差不多。

鍾南山樂觀預估,中國老年族群疫苗追加劑接種率已達六十八%,應不會出現其他專家根據香港模式推估的數十萬人死亡情況,明年上半年可望恢復疫情前生活狀態。然而,「法新社」指出,中國目前面臨病例激增,醫療體系卻尚未準備就緒的問題。中國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局長焦雅輝表示,中國重症醫學床位為平均每一萬人一張床,目前將調度十萬六千名醫師、十七萬七千名護理師往重症醫學單位支援,但她未說明這將對其他疾病治療造成的影響。

連民間偏方黃桃罐頭也瘋搶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則說,上海市的染疫集中高峰估落在三至四週後,這段時間醫院應對壓力將增加,「這一天的到來也是非常正常的,因為全世界都已經走一遍了。」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官方鬆綁防疫措施,但配套措施並未到位,民眾不敢掉以輕心,近日紛紛搶購快篩試劑,以及退燒、止咳、抗感染、治療咽喉疼痛的藥品,甚至連民間偏方黃桃罐頭也遭瘋搶。「法新社」指出,有北京民眾透露住家附近藥局都沒有感冒藥存貨,必須請其他城市親友購買寄送;香港也被中國搶藥潮波及,多間藥局人員向媒體透露,近日常有顧客一次購買三、四十盒止痛藥「必理痛」,寄給中國親友,導致嚴重缺貨,部分連鎖藥局規定每人限購五盒。

產業篇

*疫後首航!明年3月6日2郵輪停靠高雄港/旅遊業憂心搭機、坐船防疫2套標準 不利爭取國際郵輪來台掛靠

相隔三五七天重迎國際郵輪!台灣港務公司表示,明年三月六日迎來雙船首航,荷美郵輪的威士特丹號、麗晶七海郵輪的七海探索者雙雙停靠高雄港為掛靠港。不過,業者反映,政府對搭機、搭郵輪防疫「兩套標準」,不利爭取國際郵輪來台掛靠,明年郵輪市場恐只能復甦到疫情前四成,完全復甦要等二○二五年。

按台灣港務公司郵輪預報表,明年國際郵輪有六十八航次來台作為掛靠港、母港卅一航次,其中包括地中海郵輪所屬的十八萬噸榮耀號,明年五月四日首航基隆港。基隆港務分公司指出,地中海郵輪在明年已經預報三個航次的郵輪靠泊基隆港。榮耀號主要招攬日本旅客的亞洲行程,可搭載四千五百人,榮耀號靠泊基隆港將是我國各港口迎來的最大噸位郵輪。

晴天旅遊總經理蕭世華觀察,公司代理法國龐洛遊輪蘇麗娜號,明年三月廿四日從基隆港出發展開十一日航程,六十個席位今年中就銷售一空,最豪華艙等每人約三十萬,顯示金字塔頂端旅遊需求強勁。

不過,郵輪產業發展協會副理事長、金界旅行社總經理張詩怡觀察,預報表不少國際郵輪來台作為母港、掛靠,但實際來台作為母港船隻可能掛零、掛靠也僅五成,變數很大。

「為何坐飛機跟坐郵輪兩套標準?」張詩怡說,國際郵輪來台已於十月廿四日解封,但操作指引仍要求旅客須持兩天內「快篩陰」才能登船,業者還要提供防疫包、約束旅客於航程中每三天快篩,影響船公司布局,寧願放在已穩定的紐澳、東南亞市場。

航港局長葉協隆回應,郵輪有長時間航程、密閉空間特性,因此維持要求旅客持快篩陰證明才能登船或入境台灣,採快篩而非PCR對旅客負擔不大,也會滾動式檢討。

盼政府爭取定期航線
創新旅行社董事長李奇嶽則表示,麗星郵輪母集團倒閉,以台灣為母港的國際郵輪可說是零,明年來台郵輪多是「包船」,而非船公司直接安排的定期航班。台灣疫前是亞洲第二大郵輪市場,希望政府爭取定期航線,讓更多郵輪來台掛靠,更多外國旅客上岸觀光消費。

台灣港務公司棧埠管理科經理林欣緯說,將持續與觀光局合作,透過國際論壇與媒體向郵輪公司行銷,也安排年底前赴歐洲、日本、星馬等地拜訪船公司,讓台灣郵輪市場早日重返榮光。

https://img.ltn.com.tw/Upload/news/600/2022/12/12/80.jpg

(自由時報)
--
台灣篇

*疫情回升 確診連3天高於上周同期

昨新冠肺炎新增一萬四〇三四例本土個案,較上周同天增加百分之八點一,也連續三天較上周同天上升。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上周已是這波疫情最低點,預期今天病例數也會持續上升,研判未來單日新增確診人數不太有機會跌破萬例,接下來疫情可能上升,或上下起伏,民眾仍應提高警覺。

中國大陸疫情處於上升階段,外界擔心,農曆春節前大批台商返國,恐影響本土疫情。莊人祥說,目前從大陸入境僅占整體入境數百分之二點五,換算一周頂多三千多人,影響不大,且陸方對於出境者有所限制,有些地方可能要做PCR檢測,陰性才能登機,對國內疫情就不會有太多問題。

昨新增中重症一一八例及死亡卅八例,死亡個案年齡介於四十多歲至九十多歲以上,其中卅六人有癌症等重大疾病或慢性病史,廿八人未打滿三劑疫苗、廿二人未接種任何疫苗。

至於防疫措施逐漸放寬,新冠肺炎何時可從「確診就要於廿四小時內通報」的「第五類法定傳染病」改列為「僅需通報重症」的「第四類法定傳染病」?指揮中心何時解散?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積極研議將新冠改列第四類法定傳染病,至於指揮中心將在法傳改列之後解散會,但無時間表。

石崇良昨於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感染管制日記者會致詞時說,改列第四類可將醫療資源專注用於重症,朝流感化方向前進,但改列第四類後,只需通報重症,較難精準掌握疫情。傳染病改列的最佳時機未定,除觀察國內重症變化,也要觀察國外疫情,特別是中國大陸,還需要觀察一段時間。

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建議,「指揮中心退場機制」納入修訂中的傳染病防治法,建立一套傳染病降級、指揮中心解散的討論機制。

中國篇

*放寬防控 「你陽了嗎」北京人自嘲均溫38.5度

大陸近日快速放寬疫情防控,讓百姓當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隨著官方通報的染疫人數逐漸偏離實際染疫情況,北京等城市的坊間興起「均溫卅八點五度」的自嘲。幾周前還人人聞「陽」色變,如今問候語改成「你也陽了嗎」,藥品、快篩試劑需求攀升,各藥房大排長龍。

北京官方公布的感染者數據不升反降,但北京很多民眾對此抱持質疑態度,連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都說,目前公布的感染者數據,嚴重偏離真實情況。

一名住在朝陽區的北京上班族坦言,近日公司小組內陸續有人確診,主管甚至說,不如大家再居家辦公一周,等所有人都「返陰」再回來上班。一名計畫近日回台的台生分享一個段子,有企業把員工分開辦公,有人戲稱,一邊叫「陽間」,一邊叫「陰間」。

愈來愈多人感染的影響也開始浮現,如快遞、物流業陸續出現染疫,網購物流時間被拖延,一些商店提前關門,宣布「回家過年」。

同時,大陸民眾對「連花清瘟」等藥品,及快篩試劑的需求持續增加,類似台灣曾出現的快篩之亂。北京各大藥房這幾天都大排長龍。

擔心染疫黑數漸增,北京各大商場在上周末的短暫狂歡後,近日人氣出現下滑,一名餐廳老闆直言,怕出門就得病。他還說,雖已開放內用,但規定還要查驗四十八小時內陰性證明,很多人檢測結果又出不來,有些店家便宜行事,才有人上門。

不少北京人群組自嘲,北京、廣州現在大概都「均溫三十八點五度C了吧」,笑稱「氣氛烘托到這裡了,再不陽就不禮貌了」;「陰性就暴露了社交障礙」。網上還流傳「染疫時間建議表」,如果在月中、年底染疫,會錯過聖誕節、元旦,而若要兼顧春節,最好的染疫時間應是現在和元旦後幾天。

*陸港免隔離通關 擬春節前實施

針對香港與中國大陸兩地何時啟動免隔離通關(全面通關)試點計畫,香港特首李家超近日透露,港府已與深圳及廣東省官員商討通關事宜,明年有可能落實中港全面通關;他並指,深圳方面已同意取消跨境貨車司機接駁要求,香港貨車可點對點直達大陸目的地。港媒披露,大陸發布防疫新十條後,北京考慮放寬中港通關,一旦開綠燈,港人前往大陸免隔離,只需三天醫學監測,可能在春節前就實施。

目前大陸對入境人員實行「五天集中隔離+三天居家隔離」管理措施。本月七日,大陸國務院發布「新十條」放寬防疫政策後,外界關注大陸是否進一步縮短入境隔離天數。

有分析指,大陸入境防疫政策會分階段放寬,第一階段應會先由港、澳兩地施行。香港01報導,有北京官員指,許多港人過去幾年未能與在大陸的家人團聚,希望今年能有所不同。其中一名官員透露,春節前可望啟動陸港免隔離旅行試點計畫。目前這項試點計畫正在考慮中,若獲得批准,香港居民將可免隔離前往大陸。

大陸防疫「新十條」公布後,從香港入境深圳的健康驛站名額隨即增至每日兩千個,但仍不足港人需求。外界關注香港及大陸兩地免隔離通關何時啟動,也成為大陸對入境隔離鬆綁的觀察指標。

李家超表示,他也很心急,但要避免增加任何風險,醫療體系很重要,需要務實處理。他還指,現時最關注的是跨境貨運,希望有空間率先放寬,因為對經濟民生影響很大。

此前香港跨境貨車司機入境深圳後,只能在口岸指定的接駁場取貨及卸貨,李家超表示,已與廣東省和深圳市政府達成原則共識,放寬跨境貨運限制,貨車司機可直接點對點提貨或交貨,新措施不設限額,但需事先申報。

對與大陸通關的時間表,李家超重申要務實進行,現階段首要希望可增加「人文關懷通關名額」。

上述大陸官員則坦言,要全面重新開放,取決於北京是否對大陸醫院能夠應對大量輸入個案有信心,需要謹慎對待重啟。

*專家估計 陸疫情高峰可能一個月內到來

大陸防疫鬆綁,疫情可能升溫,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表示,大陸疫情高峰可能會在一個月內到來,要度過本次疫情,可能需要三至六個月時間。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研判,疫情峰值會出現在明年一至二月,明年上半年能恢復到疫情前的生活狀態;他不認為會發生大規模死亡病例。

張文宏昨接受一財網訪問指,大陸本次疫情高峰可能會在一個月內到來;醫護人員要做好在此期間感染Omicron的準備,但需要做的是大家不要同時感染,而是有節奏地慢慢感染,並保護脆弱人群,以防止醫療資源出現巨大擠兌。

他表示,今天所做的並不是懼怕病毒,而是希望能在醫院很好應對的基礎上,使脆弱人群得到很好保護,「時間點不太遠,也就是一個月時間,我們的高峰就到了。而總的時間點可能是三到六個月,我們就可以度過這次疫情」。

張文宏說,今日應對疫情,與武漢時期和「上海保衛戰」時期完全不同。即使不在醫院感染,在街外吃飯時也會被感染,甚至會被家人感染;因此,門診要多加注意六十歲以上的病人,即使缺氧情況不明顯,也一定要做氧飽和度監測,並詳細追問其他症狀,才不會遺漏重症病人。

曾有人以香港疫情死亡率推算大陸或有幾十萬人死亡,鍾南山認為這一假設不恰當,不相信會出現這種情況。他指出,今年香港疫情爆發時,六十歲以上老年人全程疫苗接種率不超過兩成,但現在大陸的疫苗接種情況比香港五月前好得多。

產業篇

*桃捷運量回溫 估明年收支兩平

邊境解封2個月,機場捷運運量恢復到疫情前的8成,平均單日營收預估成長約2成。桃捷公司樂觀預估明年營運可望接近損益兩平,後年開始設定還債計畫。但多位議員提醒勿過於樂觀,機捷成本仍高,疫情前連年虧損狀況不會平白消失,籲多開源節流才是正道。

機捷疫情前單日運量約7萬多人,疫情期間受邊境管制影響,最低僅1萬多人,2020年起持續虧損累計高達34億元,大過資本額的30億。隨國境開放,桃捷統計,10月13日至11月底平均日運量已提升到5萬多人,相當疫情前的8成;單日客運收入也從229萬成長到278萬,營收預估成長約21%。

桃捷總經理鄭德發表示,目前桃園機場單日旅客量約3萬人,人數約疫情前的46%,疫情陰霾逐漸遠離,明年桃機旅客量可望恢復到疫情前8成,對桃捷運量會有明顯助益,預估明年下半年起桃捷收益將明顯回升,至明年底有機會接近損益平衡,後年可開始設定還債計畫,預計債務分6年攤還。

議員牛煦庭認為,桃捷財務計算仍較樂觀,但營運第6年起要開始編列捷運系統重置費用,明年剛好就是「營運前5年黃金期」的最後1年,加上其他軌道建設成本,將是巨大財務負擔,不可不準備因應。

桃捷最近也遭質疑人事酬庸過多,除高層主管,最近成立的「智慧系統整合中心」被內部批評未經嚴謹規畫、職掌不明,導致其他單位遇缺不補、承擔更多工作。

議員張桂綿指出,桃捷在疫情前就已虧損,不能只寄望出入境旅客解決問題,建議打造更多特色車站,吸引國內民眾搭乘,也能提升桃捷延線觀光效益。牛煦庭則說,最重要仍是提升大眾運輸功能,推動納入公共運輸月票機制。

桃捷表示,各種開源及撙節政策仍持續進行,但軌道運輸為高技術需求,人事成本很難壓低,絕無酬庸空間,還必須繼續培育人才,公共運輸月票也需等地方政府向交通部提案後,再來討論合適的財源。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