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日 星期六

新聞自選輯 20220402 俄烏衝突篇

*烏直升機越邊界 炸俄油庫

戰事不力 傳普廷軟禁幕僚
烏俄戰事持續逾月,首度傳出烏軍跨境攻擊俄國一處燃料庫,而佔領車諾比核電廠的俄軍也開始往白俄羅斯撤退,據稱是出於輻射感染疑慮。不過,烏國總統澤倫斯基警告,俄軍開始在烏東、烏南重新集結,料再次發動強力攻勢;他同日也開除兩名叛國將領。美國總統拜登也首度談論克里姆林宮內部緊張,指俄國總統普廷可能已因戰事不利,開除或軟禁部分幕僚。

與烏克蘭距離卅五公里的俄國貝爾哥羅德(Belgorod)州州長葛拉特卡夫(Vyacheslav Gladkov)一日指控,烏軍兩架直升機越境後,在低空發射數枚飛彈擊中一處燃料庫,導致爆炸起火,烈焰和濃煙直衝天際,並有兩名員工受傷,部分區域須疏散人員,但並不影響能源輸送或價格。不過,擁有該燃料庫的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則指事件中無人受傷。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警告,此事可能影響兩國未來和談。

烏克蘭國家核電公司(Energoatom)三月卅一日表示,佔領車諾比核電廠數週的俄軍已分成兩列離開前往白俄,同意將保護核電廠的責任交還烏方,而廠內工人居住的鄰近城鎮斯拉夫蒂奇(Slavutych)的俄軍也已撤離,遭俘虜的烏軍一併被帶走。不過,仍有部分俄軍留在隔離區內。烏方認為,俄軍在高放射性的「紅森林」挖壕溝和其他防禦工事,士兵可能吸收「顯著劑量」的輻射,暗示這是俄軍倉促撤離的原因,但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稱無法證實。

澤倫斯基開除兩叛國將領
澤倫斯基卅一日向全國發表演說指出,他已開除安全局內部安全部門主要負責人和赫爾松地區負責人,指兩人是「反英雄」,又指他現在沒時間處理所有叛徒,但他們終將受罰。

拜登表示,西方各國情報顯示,普廷在發動戰爭後愈來愈孤立,其幕僚可能未告知他俄軍在烏的困境,可能已有人遭到開除或軟禁在家,但他也認為其中存在臆測,不願過度採信。另外,拜登也對俄方聲稱正在縮減部分地區攻勢表示懷疑,反而有證據顯示俄方正在強化對頓巴斯的攻擊。

紐約時報分析,美國官員研究烏俄戰事五週後認為,這場戰爭是由莫斯科當局直接「遠端遙控」進攻行動,實際的戰場上並無核心指揮官,導致陸海空行動無法協調一致,再加上後勤補給零零落落,且推估七千至一萬五千名官兵陣亡,包括至少七名將領,軍隊士氣更是每況愈下,這或許可以解釋俄軍為何出師不利。

*俄軍重新集結 烏東烏南面臨新攻勢

烏克蘭總統澤淪斯基在三月卅一日的全國談話中警告,俄羅斯正在重新集結兵力,對烏國東、南部發動新一波強攻,預告頓巴斯、馬立波等重點區域處境將非常艱難,美國軍方更指屆時將帶來一場「更長、更持久」的衝突。此外,俄軍原本表示四月一日將開放南部戰略港市馬立波人道走廊,但烏方指控俄軍食言,人員和物資進出仍遭阻撓。

烏俄恢復視訊談判
烏俄一日恢復視訊談判,俄國外交部長拉夫羅夫先前表示,雙方談判已有一些進展,俄方正在準備回應烏方三月廿九日在土耳其談判中所提的建議。義大利總理德拉吉轉述卅一日與普廷電話交談的內容,指普廷稱停火條件尚未「成熟」,且直到兩國談判團隊交出更多成果前,他不會與澤倫斯基面對面談判。土耳其總統艾多根一日也與普廷通電討論烏俄和談,他呼籲烏俄雙方要有「常識」並「保持溝通」。

不過,澤倫斯基指出,俄方日前在談判中聲稱減少對基輔和切爾尼戈夫的攻擊,僅是一種軍事策略,目的是重新集結兵力攻擊烏國東部頓巴斯地區、第二大城哈爾科夫及南部馬立波等。

力攻烏東 衝突恐拖更久
五角大廈發言人柯比直言,俄軍進攻基輔和切爾尼戈夫的兵力中,撤退的比例不到二十%。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秘書長史托騰伯格直言,俄軍在基輔和切爾尼戈夫等兩州「並未撤退,而是重新集結」。美國一名資深國防官員認為,即使俄軍力攻烏東也不會一帆風順,且在調動更多兵力進入烏東後,當地恐出現更久更冗長的衝突。

馬立波人道疏散又遭阻
另一方面,俄軍久攻不下的馬立波人道處境困頓,而俄軍承諾一日將開放人道走廊給國際紅十字會(ICRC)進入救援,ICRC也稱其車隊和人員已在札波羅熱附近,希望可以率領難民車輛離開,但坦言不確定可以正常行動,呼籲烏俄雙方對此達成共識。然而,馬立波市長顧問安德里烏矢陳科一日指控,俄軍前一天就開始阻擋人員和物資進出,進出都「非常危險」。

https://img.ltn.com.tw/Upload/news/600/2022/04/02/200.jpg

*愈戰愈勇 烏人反對割地求和

愈來愈多人相信烏軍可以翻轉烏東局勢
烏克蘭上月廿九日於土耳其和俄羅斯進行停火談判時,烏方就俄國二○一四年兼併克里米亞及虎視眈眈的烏東頓巴斯地區首度做出讓步表態,希臘前副外交部長瓦里納吉斯(Yiannis Valinakis)研判烏方考量係為減輕總統澤倫斯基面對的民意壓力。但據「美國之音」一日報導,奮戰五週的烏克蘭人民因戰況而信心倍增,反對割地求和。

任何歷史性改變 須經公投
美國之音說,澤倫斯基上月廿一日曾公開表達他對兩國和談立場:所有協議、妥協等「歷史性」改變,須交烏克蘭公民投票。因此,就算澤倫斯基和俄國願拿土地換停戰,也可能過不了烏國人民那關。

原本住在首都基輔西北郊布查市的廿五歲女子尤莉亞(Yulia)即不希望澤倫斯基對俄方做出任何讓步。面對俄軍轟炸,她未追隨母親逃到德國,反而選擇棲身於烏國西部利維夫市一處避難所,「我不同意割讓任何土地,因為按照我們的憲法和憲法對領土的定義,烏克蘭是統一國家。」她相信烏克蘭軍隊可能在頓巴斯地區遭俄國控制的區域翻轉局勢。

此想法非她獨有,許多烏人都已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尤其在俄軍於基輔西北和東邊受挫後,很多烏人認為戰爭正朝對烏有利的方向發展。至於俄國宣布將對基輔及部分烏北城市減緩軍事行動、聲稱重點轉為「解放」頓巴斯地區,更讓烏人感到振奮,因俄方所言在在證實:俄軍遇挫。

烏西生活恢復 空襲警報不怕
美國之音觀察到,烏西人民生活恢復更多的正常,即使有空襲警報,也不慌張。英國國防參謀長拉達金上月卅一日的評估,呼應了烏國人民的感受。他說,俄國總統普廷已經輸了這場戰爭,俄軍佔領基輔、佔領整個烏克蘭的野心已經破滅。

位於烏國西部捷爾諾波爾市的烏克蘭希臘天主教會總主教塞梅紐克(Vasyl Semeniuk)表示,烏克蘭擁有在戰場上消滅俄軍的神聖職責,該堅守頓巴斯及克里米亞。他反問,「我們為何應放棄任何土地呢?」尤其俄軍看到「街上有死屍,他們就開著坦克壓過去」,「這麼多的人死了。這麼多的城市被毀了。這些領土屬於我們,而他們搶走了它們。」

*俄堅持盧布結算 供氣倒數

俄羅斯總統普廷三月卅一日簽署命令,要求對俄國「不友好」的國家自四月一日起,必須以俄國貨幣「盧布」(rouble)支付,否則就「斷氣」。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一日說,俄方將不會自當天起就停止供氣給歐洲,此一必須用盧布結帳的新交易方式,係自四月的下半月(或四月下旬)和五月,才會影響歐俄間的天然氣結算。

下半月起 交易會有影響
根據普廷所簽的命令,俄國天然氣的外國買家,必須自一日起在俄國「天然氣工業銀行」(Gazprombank)開盧布戶頭,使這些買家的外國貨幣能兌換為盧布,再用盧布來買天然氣。該銀行雖已被英國制裁,但尚未被歐盟及美國制裁。路透引述分析家報導,普廷此一如意算盤旨在將由國家控制的俄國「天然氣工業公司」(Gazprom)置於該國天然氣貿易的核心,比起藉此報復歐洲,更多是為保護該公司今後免於因俄國入侵烏克蘭而遭制裁。

俄最大晶片商遭美制裁
在另一方面,美國財政部三月卅一日宣布對俄國擴大制裁,對象為協助俄國政府逃避西方經濟制裁及支持俄國國防和情報部門等「有害國外活動」的廿一個實體與十三名個人,含括航太、海洋、電子等產業,在美國司法範圍內凍結所有相關資產及禁止美國實體與之交易,俄國最大微晶片製造商「Mikron」、超級電腦製造商「T-Platforms」皆在黑名單之列。

*印度狂買俄石油 不甩制裁

美、英與俄羅斯近日先後派遣高官造訪印度,企圖拉攏在譴責與制裁俄羅斯上力抗西方壓力的這個石油進口大國;儘管美國官員出言警告勿企圖助俄規避制裁,但印度一日仍堅稱將繼續購買俄羅斯原油。

美副國安顧問:會有後果
根據印度媒體報導,三月卅日飛抵印度的美國白宮副國安顧問辛赫(Daleep Singh)卅一日表示,任何國家若試圖透過地方貨幣交易機制或其他方式繞過制裁繼續與俄羅斯進行貿易,將面對「後果」。但辛赫並未解釋後果為何。身為華府的首席制裁策士,辛赫表示,美國已準備好協助印度多樣化其能源與國防供應;美國希望所有國家、特別是盟友與夥伴,不要建立支撐盧布的機制,以及不要企圖破壞以美元為基礎的金融體制。

但印度財政部長希塔拉曼(Nirmala Sitharaman)一日以全球油價飆升、印度人需要買折扣價石油為由,直言印度會繼續購買俄羅斯原油。印度在日前聯合國安理會表決譴責俄羅斯的決議案時棄權,以及與俄羅斯研究盧布支付機制以規避西方制裁好持續向俄羅斯購買石油。印度是全球第三大石油進口國與消費國,該國的武器也主要購自俄羅斯。

同樣在新德里訪問的英國外交大臣特拉斯三月卅一日被問到對印度堅持採購俄國低價油的看法時表示,英方尊重印度的決定。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辛赫出言警告後數小時抵達新德里,他一日大讚印度沒有隨西方起舞譴責俄羅斯,並證實俄印兩國已準備好持續雙邊貿易,會想辦法找出規避西方國家祭出的非法單方面制裁此等「人為阻礙」。

*助烏克蘭難民 我捐款破9.3億

烏克蘭社群代表︰感謝台灣人
外交部昨召開「我國賑濟烏克蘭難民國際記者會」,外交部長吳釗燮宣布,截至昨下午「烏克蘭難民捐款專戶」善款已突破九億三千萬元台幣,並公布第三波烏克蘭賑款受贈國名單,將捐贈中、東歐五國各一百萬美元。在台烏克蘭人社群代表、中山大學博士生林歐莉亞(Olga Kulish)也表達對台灣人的謝意,並希望戰事結束後,台烏能建立更密切關係。

吳釗燮宣布第三波烏克蘭賑款受贈國,將擴大捐贈斯洛伐克、捷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等五國各一百萬美元。台灣這三波捐助金額,累計已達兩千萬美元。另外還有一千多萬美元的募款餘額,外交部已開始與國際夥伴洽談討論,希望找出最適合協助烏克蘭的運用方式,未來也不排除直接協助烏克蘭境內流離失所的人民。

吳釗燮也特別感謝斯洛伐克與波蘭政府的協助,讓來自台灣的賑濟物資,以最快速度被送往烏克蘭境內。後續愛心物資,將分批空運至波蘭,再送到烏克蘭境內。

林歐莉亞說,她要代表在台烏克蘭人致上謝意,希望烏克蘭人民能永遠記得此時此刻台灣人的幫助;戰爭結束後,也期盼台灣與烏克蘭能建立更密切的關係,在台的烏克蘭人也都願意盡一己之力努力促成。

台灣援助烏國 歐盟代表讚賞
歐洲經貿辦事處處長高哲夫致詞時強調,台灣支持民主、人權、法治原則不是空口說白話而已,台灣正以實際行動證明。他也提到,波蘭人不視出逃的烏克蘭人為「難民」而當成「客人」,幫助就學、就業。儘管相距甚遠,台灣也正秉持相同精神幫助著烏克蘭。

波蘭台北辦事處長高則叡則感謝台灣人民與政府,在烏克蘭面對入侵以及波蘭面對許多威脅、挑戰的艱困時刻,能即時提供幫助。高則叡也提及,本月十七日我國外交部、文化部與國家交響樂團將舉辦慈善音樂會,演出波蘭、烏克蘭及台灣的曲目,彰顯台波與烏克蘭人民團結一致的精神,希望台灣民眾能一起共襄義舉。

*歐中峰會 歐盟警告習 挺俄重創中國信譽

歐盟與中國一日舉行峰會,歐盟領袖在會中警告中國,不要協助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或者迴避西方的制裁,否則會嚴重損及中國的信譽;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迴避是否支持俄羅斯的問題,僅對烏克蘭戰爭的立場提出堅持勸和促談、防止衝突擴大等四點看法,他也承認中歐關係遭遇「挑戰」、「困難」,呼籲歐盟有「自主的」對中國認知和政策,共同推動雙邊關係行穩致遠。

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一日分別先後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國家主席習近平視訊對話。馮德萊恩在會後記者會上說,會中警告中國,不要在烏克蘭戰爭上,透過提供莫斯科武器或者協助迴避制裁,來幫助俄羅斯,否則這只會讓戰爭久拖,傷害全球貿易,「導致中國在歐洲嚴重信譽受損」。米歇爾說,「中國不能對俄羅斯違反國際法視而不見」。

根據中國新華社報導,習近平向歐盟表示,中國對烏克蘭局勢深感遺憾,指中國「堅持按照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辦事」,烏克蘭危機要妥善處置,但是「不能把全世界都綑綁到這個問題上」,更不能把世界經濟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中歐要致力管控局勢,防止危機外溢。

峰會交鋒 雙方意見兩極
歐盟領袖在會中也提出中國針對立陶宛的貿易脅迫措施,新疆人權、香港和台灣問題等具爭議的議題,馮德萊恩指雙方在許多問題,意見兩極。習近平說,去年以來中歐關係「在困難中」有了新發展,呼籲歐盟「形成自主的對華認知,奉行自主的對華政策」,與中國一起「反制製造新冷戰」。

中歐峰會前,包括美國香港人權委員會在內,四十六個人權團體發表聯名信,呼籲歐盟應將人權置於歐盟對中政策的核心,振興全球民主,信中提出四大要求:中國承認俄國侵略烏國、不以軍事或經濟方式援助俄國侵烏,明確承諾不會侵略台灣,以及解決香港、西藏、新疆人權問題。

(自由時報)
--
*首度越境空襲 傳烏炸毀俄一處燃料庫

俄烏戰爭進入第六周,烏軍一日首度以空襲方式炸毀俄國境內一處燃料儲存設施。原本開戰之初即被俄軍占領的車諾比核電廠,據稱軍人出現輻射感染症狀,俄軍因此撤離。

俄國位於烏克蘭邊境的貝爾哥羅德州長葛拉特卡夫表示,烏軍一日上午出動數架直升機越過邊境,進入該州領空進行空襲,轟炸一處燃料設施。這個燃料儲存場距俄烏邊界約卅五公里,由俄羅斯石油公司營運。

葛拉特卡夫指出,該處有八座燃料槽起火,火勢可能蔓延至另八座燃料槽,造成兩名工人受傷。但俄羅斯石油公司稱無人受傷。

他在Telegram發文說:「這座燃料槽大火的原因,是烏克蘭武裝部隊兩架直升機的空襲所造成,他們低空飛進俄國領土上空。」社群媒體上已有相關照片流傳,但尚無法證實真偽。

此前烏軍亦曾越境砲擊俄國,不過這次是首度自空中越境攻擊。

另外,英國國防部稱,烏軍已奪回切爾尼戈夫南部的斯洛博達和盧卡希夫卡兩個村莊,此處位於運補至基輔的要道之一。烏軍的反攻行動雖然成功,但開戰至今次數有限。

烏克蘭國營電力公司說,占領車諾比的俄軍在核電廠禁區的森林中挖壕溝時,暴露於「相當劑量」的輻射中。國際原子能總署則說,無法證實暴露傳聞是否為真。

儘管俄國三月廿九日在談判中宣稱要大減在基輔和切爾尼戈夫的攻勢,但西方官員認為這只是俄方的緩兵之計,爭取時間重新整編、補充及重新部署部隊,為下一波在烏東的更強烈攻擊作準備。

*歐陸視訊峰會 對俄制裁不同調

歐盟和中國大陸一日透過視訊方式舉行雙方第廿三次峰會,俄烏戰爭仍是核心議題。歐盟希望北京當局勿支持俄國,同時確保雙邊經貿關係不因戰爭受到損害。

一日的歐陸峰會分為兩場,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和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先與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談,接著再和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峰會。

峰會議題雖包括貿易和氣候變遷等主題,重點仍在俄烏戰爭。歐盟和美國憂心,開戰迄今北京當局未曾譴責俄國入侵行為,且可能暗中提供俄國硬體,以減輕國際制裁對俄國的衝擊。

第一場峰會結束後,米歇爾推文指出:「中國和歐盟要運用共同影響力和外交能力,讓俄烏戰爭和連帶的人道危機結束。」

習近平意有所指強調:「去年以來,中歐關係在挑戰中實現新發展,中歐合作在困難中取得新成果。中方對歐政策保持穩定連貫,希望歐方形成自主的對華認知,奉行自主的對華政策,同中方一道,共同推動中歐關係行穩致遠」。

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會前強硬表示:「關於烏克蘭問題,我願重申,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方一直以自己的方式緩解局勢、推動和談。同時,各國都有權獨立自主地決定自身外交政策。不應強迫別人選邊站隊……尤其要體制冷戰思維、陣營對抗……關於制裁問題,中國一貫反對單邊制裁。現在的問題不是誰要幫助俄繞過制裁,而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同俄的正常經貿往來已受到不必要損害。還有一些勢力企圖借制裁激化矛盾、分裂世界」。

參與峰會籌備的一名歐盟官員強調,中國大陸在俄國軍事行動的立場比其他國更重要,「中國是否會運用其影響力,促成停火和建立人道走廊,以及是否幫助俄國規避制裁,有非常顯著的不同。」

另一名官員則說,「中國必須了解這一點,他們認為俄烏戰爭和歐中關係無關,事實上有」。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接受香港中通社採訪時分析,「歐洲一定會提俄烏問題,但中歐角度和立場不同,施壓達不到效果,中方也不會接受。雙方坦誠交流,若無法達成共識,也可求同存異…中歐峰會能舉辦,本身已具實質性意義」。

(聯合報)
--
*俄烏戰爭衝擊 全球PMI趨緩

全球3月製造業復甦趨緩,美國景氣的擴張步調更是2020年來最慢,主因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與中國大陸的嚴格防疫措施,正加劇供應鏈瓶頸、衝擊需求,同時又推升成本,導致業者信心受重創,加劇經濟陷入停滯性通膨、甚或衰退的憂慮。

美國供給管理協會(ISM)的數據顯示,3月製造業指數意外降至57.1,為2020年最低,新訂單與產出次指標都跌到2020年5月來最低,投入成本卻出現2020年底以來最大增幅,反映廠商正面臨需求疲軟與物價壓力升高的問題。上海美國商會與中國美國商會調查顯示,約60%在陸營運的美企表示,生產因為缺工、未能取得供應或政府下令封鎖而減少。

歐元區3月標普全球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最終值降至56.5,低於初估值,也是14個月最低。德國與法國製造業景氣擴張放慢,德國業者悲觀看待前景。

Accenture全球工業主管林恩指出,最新數據顯示供應鏈情勢惡化正重創製造業,不斷上漲的電價、貨運延誤、再加上中國大陸的防疫封鎖,都推升成本並造成原物料短缺。俄國上月製造業PMI也降至44.1,景氣深陷萎縮。

在亞洲,中國大陸3月財新/Markit製造業PMI陡降至48.1,為2020年3月來最低、且陷入萎縮,主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在大陸多個地區爆發,擾亂供應鏈並影響生產,且市場需求減弱,尤其是消費品需求。

*習近平:中歐溝通 穩定世局

中歐峰會1日舉行,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大陸總理李克強以視訊方式會見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針對俄烏衝突,習近平指出,中歐應就重大問題加強溝通,發揮建設性作用,為動盪的世界局勢提供一些穩定因素。

此次峰會是中歐之間第23次領導人會晤,也是近兩年來首次舉行,由於事前有歐盟官員稱,大陸若在俄烏戰爭幫助俄國,將會影響中歐關係,本次峰會頗受外界關注。

新華社報導,習近平在會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尚在蔓延,世界經濟復甦艱難曲折,烏克蘭危機又接踵而來。在這種情況下,中歐作為全球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應該就中歐關係和事關全球和平與發展的重大問題加強溝通,發揮建設性作用,為動盪的世界局勢提供一些穩定因素。

李克強表示,對話合作與互利共贏仍是中歐合作的主基調,建議雙方依托現有對話機制,共同維護能源、糧食安全和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應對風險挑戰,助力世界經濟可持續復甦。

李克強說,改革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希望中歐堅持雙向開放,不斷擴大市場准入,維護公平競爭,打造良好營商環境,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歐方介紹對當前烏克蘭局勢看法和立場。李克強則闡述中方原則立場,並表示中方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勸和促談,願同國際社會一道繼續發揮建設性作用。

中通社報導,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表示,中歐峰會能夠舉辦,本身已具實質性意義,代表在當前國際大變局下,雙方願意了解對方真實想法,俄烏衝突對中歐雙方皆有影響,國際產業鏈及供應出現問題,包括糧食等多方面,中歐在共同穩定和加強供應鏈、加強產業和經濟安全方面能開展合作。

俄烏衝突下,加上歐盟之前追隨美國在貿易、新疆、香港、台灣等問題上指責中國,中歐關係陷入複雜且緊張的局面。因此,會前這場被西方媒體形容為 「最艱難的一次中歐峰會」。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