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6日 星期五

新聞自選輯 20231006 諾貝爾獎篇

更新時間:23:51

*2023諾貝爾和平獎 伊朗女權鬥士穆哈瑪迪獲得殊榮

2023年諾貝爾和平獎(Peace)今(6)日於挪威首都奧斯陸(Oslo)得主今天揭曉,由正在坐牢的伊朗女權與人權運動人士穆哈瑪迪(Narges Mohammadi)獲得殊榮。

51歲的穆哈瑪迪(Narges Mohammadi)致力於維護女性權力,起身對抗壓迫,為公眾爭取人權與自由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殊榮。

綜合外媒報導,穆哈瑪迪是伊朗人權鬥士的代名詞,獲頒2023諾貝爾和平獎的當下仍在伊朗獄中服刑,她被伊朗政府以危害國家安全和散播危害國家的資訊為由遭判刑入獄,過去20年來,穆哈瑪迪多半都被囚禁在伊朗監獄裡。

穆哈瑪迪代表的是受害者的聲音,除了穆哈瑪迪,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同時也對數以萬計在伊朗起身對抗政府壓迫女權,為政府的歧視女性政策而起身對抗的人們給予表彰。

在6日的頒獎會上,委員會發言人表示,「她的勇敢鬥爭付出了巨大的個人代價」,穆哈瑪迪迄今被逮捕過13次,5次遭定罪,總共被判處31年徒刑和154次鞭刑,對此,先前曾有人權機構表示,伊朗目前應該還沒有對穆哈瑪迪實施鞭刑。

*2023諾貝爾和平獎將揭曉 國外賭盤認為澤倫斯基呼聲最高

2023年諾貝爾和平獎即將於台灣時間今晚5點揭曉,國外賭盤最看好由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獲獎,但有專家認為,諾貝爾和平獎不太可能頒給正在交戰中的人物,除了澤倫斯基外,包含俄羅斯異議人士納瓦尼(Alexei Navalny)、維吾爾族學者土赫提(Ilham Tohti)、以及白俄反對派領袖季哈諾夫斯卡婭(Sviatlana Tsikhanouskaya)呼聲也都相當高。

綜合外媒報導,儘管賭盤看好澤倫斯基拿下諾貝爾和平獎,但瑞典智庫「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所長史密斯(Dan Smith)卻認為,委員會不太可能頒給澤倫斯基,這就好比在1941年的二戰期間將和平獎頒給英國首相邱吉爾一樣,認為要等到澤倫斯基真的帶領烏克蘭走向和平的那一天,才有可能獲獎。

外媒指出,由於去年和平獎已將焦點擺放在俄烏戰爭上,今年可能會轉變重點,同時也得具備全球性的特徵,也因此,氣候變遷議題相關的人士,也有可能會獲得本次和平獎,如近幾年來問題越來越嚴重,委員會也有可能將獎項頒給氣候議題人士,如發起「週五罷課救地球」的瑞典環保少女童貝里(Greta Thunberg)。

但是,史密斯坦承,回顧過去一年,世界的和平並沒有增加,或許沒有一個具資格締造和平的人能夠獲獎,在不和平的世界下,諾貝爾和平獎變得格外重要,瑞典國際事務教授華倫斯汀( Peter Wallensteen)認為,委員會若決定今年和平獎從缺,也是非常適當的選項,也可以告訴世人,全球局勢正處在非常嚴峻的狀態。

(自由電子報)
--
*2023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揭曉 伊朗人權活動家穆罕默迪得獎

202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6日揭曉,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賴斯-安德森(Berit Reiss-Andersen)宣布頒給伊朗人權活動家穆罕默迪(Narges Mohammadi),以表彰她「反對伊朗對女性的壓迫,以及她為促進所有人的人權與自由而奮鬥」。

BBC報導,穆罕默迪是200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伊巴迪(Shirin Ebadi)所創立的人權捍衛者中心(Defenders of Human Rights Center)副主任,自2011年以來多次被判入獄,目前正因「散布宣傳」而在惡名昭彰的德黑蘭艾文監獄坐牢。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表示,穆罕默迪的「勇敢鬥爭伴隨著巨大的個人代價」。賴斯-安德森說,伊朗當局總共「逮捕她13次,將她定罪5次,判處她總共入獄31年」,並指「在我講話的時候,納吉斯.穆罕默迪仍在獄中」。

*花20幾年進出監獄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忍受與丈夫子女生離之苦

伊朗人權活動家娜吉斯.穆罕默迪(Narges Mohammadi)6日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現年51歲的她數十年來一直針對伊朗最敏感的問題發聲,反對死刑和強制女性佩戴頭巾等堪稱伊斯蘭教制度之柱的法律,即使被關在監獄也堅定拒絕放棄競選。

穆罕默迪最近一直被關押在監獄,連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公布她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時也是如此。她已有八年沒有見到自己的兩個孩子,加上監獄限制她通話,導致她也有一年半沒有聽見孩子們的聲音。穆罕默迪也承認自己沒有被立即釋放的可能性。她在22年前首次被捕,此後因在伊朗努力爭取人權而進出監獄,她最近一次入獄是2021年11月,至今仍在獄中。

穆罕默迪的丈夫拉赫馬尼(Taghi Rahmani)表示,「她是我認識的人中最堅定的」。拉赫馬尼自2012年以來帶著兩個17歲的雙胞胎孩子,以難民的身分留在法國。他說:「她這輩子有三大事業–尊重人權、她對女性主義的承諾及為所有罪行伸張正義。」

穆罕默迪在獄中也非常思念的孩子們,並為與丈夫分離感到痛苦。拉赫馬尼說:「在24年的婚姻生活中,我們只有五、六年生活在一起。」

穆罕默迪告訴法新社:「我最無法治癒及最難以形容的痛苦是,渴望和孩子們一起生活。他們八歲時我就離開了他們。抗爭的代價不僅是受到酷刑和監禁,還有懷著一顆充滿悔恨和破碎的心,痛苦深入骨髓。但我認為只要民主、自由和平等還沒實現,我們就必須繼續奮鬥和犧牲。」

*伊朗女權鬥士獲諾貝爾和平獎 聯合國:表彰伊朗女性勇氣

聯合國今天表示,伊朗女權人士穆罕默迪(Narges Mohammadi)榮獲諾貝爾和平獎,是對伊朗女性面對報復和騷擾所展現的勇氣致敬。

法新社報導,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公署(OHCHR)發言人史勞塞爾(Elizabeth Throssell)在日內瓦對記者表示,諾貝爾和平獎頒給穆罕默迪,「十足彰顯伊朗女性的勇氣和決心,以及她們對世界的啟發」。

史勞塞爾同時再次呼籲伊朗當局釋放穆罕默迪。穆罕默迪從事維權運動爭取女權以及要求廢除死刑,被判12年有期徒刑,目前正在獄中服刑。

穆罕默迪的家人表示,這是「伊朗爭取自由的歷史性及意義深遠的時刻」。家人對她無法享受這個「非凡時刻」感到遺憾。

穆罕默迪入獄期間,她的Instagram帳號由家人經營。家人在穆罕默迪的帳號發文表示,這一榮譽屬於所有伊朗人,「尤其是勇敢的伊朗婦女和女孩,她們為自由和平等奮鬥的勇氣折服全世界」。

去年9月庫德族女子艾米尼(Mahsa Amini)因涉嫌違反伊朗嚴格的女性著裝規定,遭道德警察逮捕羈押後死亡,引爆伊朗全國抗議風潮,目前被關押在德黑蘭伊文監獄(Evin Prison)的穆罕默迪當時也在獄中聲援抗議。

穆罕默迪因投身反對強制婦女戴希賈布頭巾(hijab)和反對死刑的維權運動,過去20年大部分時間一直反覆進出監獄。

穆罕默迪的家人表示:「遺憾的是,納爾吉斯(穆罕默迪的名字)無法與我們一起分享這個非凡時刻。由於她遭受冤獄,我們無法看到她對這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喜悅的反應。正如納爾吉斯常說的:勝利得來不易,但遲早會到來。」

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在社群媒體平台X發文表示,穆罕默迪獲獎「展現出女性爭取自由的力量」,她「無所畏懼的聲音無法阻攔,伊朗的未來掌握在女性手上」。

*揭露女獄友慘遭虐打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籲各界阻止伊朗暴行

伊朗女權運動人士穆罕默迪獲2023年諾貝爾和平獎,仍身陷囹圄的她曾揭露女獄友慘遭毒打,受害者從未成年少女到70歲婦人都有,直指伊朗政府有系統地虐待女性,呼籲各界一同阻止伊朗政府暴行。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Norwegian Nobel Committee)今天宣布,202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由長期致力女性權益、人權運動、言論自由工作的伊朗記者穆罕默迪(Narges Mohammadi)獲得殊榮。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賴斯-安德森(Berit Reiss-Andersen)表在揭曉得主的第一句話,一反常態地用波斯語說出:「女人、生命、自由」,這是伊朗女性爭取權利運動表達團結的口號。

長期與穆罕默迪有合作關係的瑞典筆會(SvenskaPEN)在得知穆罕默迪獲獎後,在臉書官方帳號上重新發表穆罕默迪在今年8月從伊朗首都德黑蘭的伊文監獄(Evin Prison)寄出的一封信,並希望她能即刻獲釋。

穆罕默迪在信中寫道,她在獄中目擊許多伊朗政府針對女性抗議者做出非常殘忍、令人震驚的肢體暴行,希望透過信件表達憂心,並呼籲國際各界能夠共同努力,阻止伊朗政府針對國內女性的暴力持續惡化。

她說,過去幾個月,她見到許多被監禁的女人與女孩身上臉上都帶著許多瘀青,每次發生這種事情,她與獄友便會表達震撼與不滿,但這並沒有改善問題。伊文監獄裡針對女性的身體暴力已達到一個極致,報告與抗議不再足以阻擋。

她在信中記錄5個針對女性抗議者施暴的案例,這些受到政府暴力對待的女性,年齡從未成年到70歲婦人都有,這些女性受到毒打,有些人有腦震盪,有些人的牙齒斷裂。

一位未成年少女被毒打到顴骨斷裂,臉頰腫脹,無法咀嚼食物。她們多數都沒有獲得適當的醫療幫助。

信中寫道,基於不同的政治因素與安全原因,通常不會有太多人被送進伊文女子監獄,但是過去3個月來,她在獄中看到越來越多針對女性的暴力與虐待行為。

被抓進監獄的人不願意透露她們被如何對待,因為這會給她們帶來更多的威脅甚至加重刑期;她們的家人甚至不敢對外訴說這些抗議者的可怕遭遇,因為這可能會引來警察的暴力攻擊。

穆罕默迪表示,伊朗政府針對女性抗議者慘無人道的暴行與非法抓捕等行為,已經是有系統地虐待女性,且將女性「恐怖分子化」,造成更多傷害與恐懼。

她籲請國際各界,無論是勇敢的個人、人權組織、女性組織或女權團體,從記者、作家到聯合國特別研究員,一起努力,阻止伊朗政府繼續針對女性抗議者施暴。

穆罕默迪說,伊朗政府應該了解,增加暴力以及壓抑女性並不會降低人們嚮往改變宗教領政的體制,暴力只會讓人們沒有其他選擇,繼續抗爭。

伊文監獄是伊朗政府用來監禁政治犯的監獄,長期受到西方人權團體抨擊。美國2018年以「嚴重侵犯人權」為由將它列入黑名單。

瑞典媒體分析,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可能為穆罕默迪帶來益處,但也可能讓她在獄中的處境更加艱難,必須持續追蹤關心。

*伊朗人權活動家穆罕默迪獲諾貝爾和平獎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周五(10月6日)宣布,伊朗人納爾吉斯·穆罕默迪(Narges Mohammadi)榮獲2023年諾貝爾和平獎。

諾貝爾委員會在頒獎詞中說:"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決定將2023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納爾吉斯·穆罕默迪,以表彰她反抗伊朗婦女遭受的壓迫,以及為促進所有人的人權和自由而鬥爭。"

穆罕默迪是伊朗主要人權活動家之一,致力於婦女權利和廢除死刑的抗爭。據人權組織"前線衛士"稱,她目前在德黑蘭埃文監獄(Evin Prison)服刑。她曾多次入獄。對她的指控包括散布反對政府的宣傳。

穆罕默迪是2003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艾巴迪(Shirin Ebadi)領導的民間組織"人權捍衛者中心"(Human Rights Center)的副主任。

一年前,伊朗女青年阿米尼因違反伊朗嚴格的女性著裝規定而被捕並在拘押中死亡,引發了席卷伊朗全國的抗議浪潮。

這項世界上最重要的和平獎項今年共有351名候選人。其中包括259名個人和92個組織。

和平獎是唯一一個在奧斯陸而不是斯德哥爾摩頒發的諾貝爾獎。今年,每個諾貝爾獎項的獎金為1100萬克朗(約合99萬美元)。

2010年,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當時正在中國監獄服刑的人權捍衛者劉曉波。"六四"民主運動參與者、作家劉曉波2009年12月因起草《零八憲章》被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判處11年有期徒刑。2017年7月13日,仍在服刑中的劉曉波因為肝癌在沈陽病逝,年僅61歲。

納爾吉斯·穆罕默迪是誰?
穆罕默迪現年51歲,是一名記者和人權活動家。因為她發起反對強制婦女戴頭巾和死刑的運動,在過去二十年的大部分時間裡,她都在監獄裡進進出出。

數十年來,伊朗人權活動家納爾吉斯·穆罕默迪(Narges Mohammadi)一直在為伊斯蘭共和國最敏感的人權問題奔走呼號。

她反對教權制度的主要內容,包括死刑和強制戴頭巾。即使身陷囹圄,她也決不放棄抗爭。

她已經八年沒有見到自己的孩子,最近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監獄中度過,她承認自己沒有馬上獲釋的希望。

現年51歲的穆罕默迪22年前首次被捕。在過去的20年裡,她多次入獄,一直堅持不懈地為伊朗的人權事業而抗爭。

她最近一次入獄是在2021年11月。

穆罕默迪1972年出生於伊朗西北部的贊詹省,在成為一名工程師之前曾學習物理。

隨後她投身新聞行業,為當時屬於改革派運動的報紙工作。

2000年代,她加入了伊朗律師艾巴迪(2003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創建的人權捍衛者中心,為廢除死刑而抗爭。

穆罕默迪在她所著《白色酷刑》一書中譴責了囚犯的拘押條件,特別是單獨監禁,她說她自己也遭受過這種待遇。

她的家人在她的Instagram賬戶上定期發布有關監獄狀況的最新消息。

穆罕默迪9月告訴法新社,她目前正在監獄中服刑,刑期合計10年零9個月。她還被判處154次鞭刑,僅與她在監獄中的活動有關的案件就有5起。

大赦國際稱她是一名遭到任意拘留的良心犯。

去年9月,伊朗女青年阿米尼(Jina Mahsa Amini)因違反伊朗嚴格的女性著裝規定而被捕並死亡。穆罕默迪只能在獄中目睹隨後爆發的抗議活動。

在阿米尼去世一周年之際,穆罕默迪和其他囚犯在德黑蘭埃文監獄的院子裡舉行了象征性的抗議活動,焚燒了她們的頭巾。

諾貝爾委員會如何評價穆罕默迪?
奧斯陸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賴斯-安德森(Berit Reiss-Andersen)表示,穆罕默迪"因其反抗伊朗婦女遭受的壓迫以及為促進所有人的人權和自由而鬥爭"而獲此殊榮。

賴斯-安德森在評委會的頒獎詞中說:"她的勇敢鬥爭付出了巨大的個人代價。該政權總共逮捕了她13次,定罪5次,並總共判處她31年監禁和154次鞭刑。"

“該獎項的影響不是由諾貝爾委員會決定的。我們希望這是一種鼓勵,以該運動認為合適的任何形式繼續開展工作。"她補充道。

消息公布後,賴斯-安德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呼籲釋放穆罕默迪。

賴斯-安德森說:"如果伊朗當局做出正確的決定,他們就會釋放她,這樣她就可以到場接受這一榮譽,這也是我們最希望看到的。"

穆罕默迪家人:遺憾她無法分享這個"非凡時刻"
穆罕默迪的家人將她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描述為"伊朗爭取自由的歷史性的、意義深遠的時刻",同時對她無法分享這個"非凡時刻"感到遺憾。

她的家人在她入獄期間繼續維護的其Instagram官方賬號上表示,這一榮譽屬於所有伊朗人,"特別是勇敢的伊朗婦女和女孩,她們為自由和平等而奮鬥的勇氣令世人欽佩。"

穆罕默迪家人表示:"這一殊榮是對穆罕默迪為伊朗帶來變革和自由所做的不懈的公民與和平工作的永久證明。"

聲明說:"遺憾的是,納爾吉斯未能與我們一起分享這個非凡的時刻……由於她受到不公正的監禁,我們無法目睹她對這一非凡而輝煌的消息的喜悅反應","正如納爾吉斯常說的:勝利並不容易,但它是確定的。"

穆罕默迪的丈夫拉赫馬尼(Taghi Rahmani)周五晚些時候接受了路透社的采訪。

他在巴黎的家中表示:"這項諾貝爾獎將鼓舞納爾吉斯爭取人權的鬥爭,但更重要的是,這實際上是為女性、生命和自由(運動)頒發的獎項。"

穆罕默迪:獲獎讓我感到"更有希望"
《紐約時報》周五發表的穆罕默迪的一份聲明中說,全球對她人權倡導的支持和認可使她"更有決心、更有責任感、更有激情、更有希望"。

她在聲明中說:"我將與伊朗勇敢的母親們站在一起,繼續反對宗教政府的無情歧視、暴政和基於性別的壓迫,直到婦女獲得解放。"

據《紐約時報》在X(前Twitter)上發表的一則消息,穆罕默迪表示,"我還希望這種認可能夠讓伊朗人的抗爭變得更強大、更有組織性。勝利就在眼前。"

聯合國敦促伊朗釋放穆罕默迪

在被監禁的穆罕默迪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後,聯合國人權辦公室呼籲德黑蘭釋放她和所有人權捍衛者。

聯合國人權辦公室告訴法新社:"伊朗婦女一直在激勵著全世界。"

聯合國人權辦公室的聲明說:"面對報復、恐嚇、暴力和拘留,她們表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決心。她們因為穿什麼和不穿什麼而受到騷擾,並面臨越來越嚴厲的法律、社會和經濟措施。"

該聲明稱,"穆罕默迪的案件體現了婦女為維護所有伊朗人的權利所冒的巨大風險。我們呼籲釋放她,並釋放在伊朗被監禁的所有人權捍衛者。"

伊朗對穆罕默迪獲獎的反應
伊朗半官方的法爾斯通訊社稱,被監禁的女權倡導者穆罕默迪因"其危害伊朗國家安全的行為"而於周五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法爾斯通訊社報道說,"穆罕默迪從西方人手中接過了獎杯",並稱她"因其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而多次成為頭條新聞"。

伊朗當局尚未就該獎項發表評論。

"向伊朗發出了明確的信號"

曾多次采訪穆罕默迪的伊朗政治分析家、前電視主持人塞達特(Sima Sedat)告訴德國之聲,她"是地球上最勇敢的女性之一"。

"我記得有一次我采訪她,她正陪著另一名政治犯進入埃爾文監獄。我說:'你要在埃爾文監獄前接受現場采訪'。她說:'是的。我不怕他們。'"

對於諾貝爾和平獎的宣布,塞達特表示,該獎項"確實向伊斯蘭共和國發出了明確的信號"。

她告訴德國之聲:"他們試圖表明伊朗婦女的生活一切正常,但事實並非如此。國際社會對伊朗最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和人權活動家之一的認可給伊朗婦女帶來了希望。目前有數千名伊朗婦女被囚禁在獄中。"

德國領導人向穆罕默迪表示敬意
德國總理肖爾茨在社交媒體上祝賀穆罕默迪獲得諾貝爾獎。

肖爾茨在社交媒體平台X(前Twitter)上寫道:

"被捕13次。共被判處31年監禁。我向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表示敬意,感謝她的勇氣和為伊朗婦女權利所做的鬥爭:納爾吉斯·穆罕默迪。"

德國外交部長貝爾博克(Annalena Baerbock)說,這一獎項表明婦女在爭取自由的鬥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她在社交媒體平台X寫道,"展示了女性爭取自由的力量",並補充道,她"無畏的聲音不能被封鎖,伊朗的未來在於女性"。

最近10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以下是最近10位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的名單:
2022:比亞利斯基(Ales Bialiatski,白俄羅斯)、公民自由中心(烏克蘭)
2021:雷薩(Maria Ressa)(菲律賓/美國)和穆拉托夫(Dmitry Muratov,俄羅斯)
2020: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
2019:艾哈邁德-阿裡(Abiy AhmedAli,埃塞俄比亞)
2018:穆克韋格(Denis Mukwege,剛果民主共和國)和穆拉德(Nadia Murad,伊拉克)
2017: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ICAN)
2016:桑托斯(Juan Manuel Santos,哥倫比亞)
2015:全國對話四方(突尼斯)
2014:薩蒂亞提(Kailash Satyarthi,印度)和馬拉拉-尤薩夫扎伊(Malala Yousafzai巴基斯坦)
2013:禁止化學武器組織(OPCW)

*諾貝爾獎獲獎者年齡上升,或超平均壽命 領獎竟還要排隊?

針對諾貝爾獎的3個自然科學類獎項,日本文部科學省研究所等進行了獲獎者得獎時平均年齡的調查,結果顯示平均年齡最近已上升到69歲,在80年裡上升了約16歲。隨著科學的進步,需要學習的知識增加,成為研究人員時的年齡也隨之延後。另外,研究人員的增加等科研範圍擴大,優秀成果不斷增多,出現了排隊等候獲獎的情況。

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和神戶大學的分析顯示,2020年代獲得諾貝爾獎3個自然科學類獎項得主的平均年齡為69.4歲,與1940年代的53.8歲相比上升了15.6歲。平均年齡到1980年代為50多歲,到1990年代超過了60歲,2000年代上升到65.7歲,2010年代上升到69.1歲。

諾貝爾獎得主老齡化現象的原因有2個。首先是與獲獎相關的重要研究成果發表的年齡從1940年代的35.3歲上升到2020年代的42.1歲,增長了約7歲。

包括科學研究在內,學術研究是在前人積累成果上追加新發現的工作。成為一名研究人員,必不可少的是學習目前已經探明的科學知識。

在諾貝爾獎誕生後的大約120年裡,科學研究發展突飛猛進。成為研究人員之前要學的東西不斷增加。日本神戶大學副教授原泰史表示,「學習必要的知識,達到靜下心來搞研究的水平,可能需要較長時間」。

在距今100年前的20世紀初,研究人員在大學本科接受4年教育後,很快便得到專職職位的情況非常突出。研究人員在大學期間一定程度上學習了從事研究必需的知識。此外,當時能讀大學的人有限,大學畢業後即可成為獨當一面的研究人員。

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是英國科學家勞倫斯·布拉格,於1915年在25歲時獲得物理學獎。他以在高中物理教科書中也出現的有關X射線反射等的「布拉格定律」而聞名。使他獲獎的研究成果,是在他大學剛剛畢業後的研究中取得的。

在距今50年前的1970年代,成為研究人員的前提是在大學畢業後,再在研究所花費5年左右時間學習並取得博士學位。雖然如此,研究人員多數情況下一開始便會被作為助手聘用。

但目前國際上的普遍情況是,讀完博士課程之後要先從事博士研究員等有任期的職位。原泰史副教授表示,「30歲前半就取得專職職位是很困難的」。隨著可以靜下心來開始搞自己想要的研究的年齡延後,取得顯著研究成果時的年齡變大的情況也逐漸增多。

第二個原因是,即使發表了有助於獲獎的重要研究成果,距離真正獲獎所需的平均年數也有所增加。從成果發表到獲獎的所需時間,在1940年代為18.5年,但到2020年代為27.3年,增加了約9年。

2019年,憑藉鋰離子電池的開發,與日本的吉野彰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美國人約翰·古迪納夫,獲獎時年齡97歲,為歷屆最高齡獲獎者。其研究成果產生於1980年,距離得獎約有40年時間。

2013年憑藉對於賦予粒子質量的「希格斯玻色子」的研究而獲得物理學獎的彼得·希格斯等人,最初提出理論是在1964年,距離獲獎有約半個世紀。在理論物理學中,理論需要通過實驗加以證明,往往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有定論。

此外,原泰史教授認為,「隨著世界範圍內研究人員的數量增加,優秀成果也隨之增加,獲得諾貝爾獎的等待時間也變得更長」。

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的《科學技術指標2022》顯示,2019年美國的研究人員數量約為159萬人,比2000年增加約6成。歐盟27個成員國的研究人員數量也在2020年達到約189萬人,增加1倍。中國的研究人員數量則增至3.3倍。

從東西方冷戰時期開始,各國為了提高作為國力源泉的科學技術實力,不斷增加研究人員。在這樣的背景不發生改變的前提下,獲獎者的老齡化趨勢恐怕會持續下去。

有觀點認為,到21世紀末獲諾貝爾獎時的年齡將超過平均壽命。2014年意大利和芬蘭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篇論文,就諾貝爾獎的3個自然科學類獎項的從開始進行重要研究到獲獎所要的時間,根據以往的趨勢預測未來的獲獎時的年齡將出現多大程度的增加。

以擁有眾多諾貝爾獎得主的美國進行的以平均壽命為基礎的調查結果顯示,到21世紀末,在物理學獎和化學獎領域,獲獎時的年齡將超過平均壽命。論文寫道,「這兩個獎項的候選人在獲獎之前去世的可能性增加」。

「獲獎者1次不得多於3人」等限制嚴格;獎金達諾貝爾獎3倍的新獎項出現
每年10月公布獲獎者的諾貝爾獎,其價值由約120年的歷史和傳統所支撐。另一方面,也存在因科研環境距創立時發生變化,導致諾貝爾獎無法適應時代的情況。

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赤池伸一表示,「諾貝爾獎的獲獎限制非常嚴格,要求獲獎者不得多於3人,且仍然健在」。

例如,2015年因中微子振盪方面的發現,有兩人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對於同一成果,由美國谷歌聯合創始人等出資的科學突破獎(基礎物理學突破獎)頒獎給了1000多名研究人員。原因是有許多研究人員都參與了觀測實驗。

科學突破獎的單項獎金為300萬美元,幾乎達到諾貝爾獎的3倍。該獎創始人之一的企業家尤里·米爾納(Yuri Milner)在英國《科學》雜誌上回應稱,「與100年前相比,現在的科學由更多的人共同努力而得以開拓發展」。

雖然諾貝爾獎的自然科學類領域僅限於化學、物理學、生理學或醫學,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數位技術等未曾預見的領域正逐步發展。獲2021年物理學獎的全球變暖預測相關主題,是諾貝爾獎首次頒發給有關氣候和計算機模擬的成果。諾貝爾獎也在探索如何應對時代的變化。

*瑞典圖書館瘋諾貝爾 直播文學獎得主揭曉典禮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揭曉典禮今天(5日)登場,瑞典各地許多圖書館每年舉辦典禮直播,邀民眾一同「瘋」諾貝爾文學獎,關心世界文學。

諾貝爾文學獎對世界文壇來說是年度大事,對於瑞典各地大大小小的圖書館來說,更是地方文化同好不可錯過的盛事。

每年10月5日,瑞典許多大城市或小鄉鎮的圖書館都會舉辦諾貝爾文學獎揭曉典禮的直播活動,活動規模不大,邀請關心文學、喜愛閱讀的民眾聚集在圖書館,一同猜測今年的得主,討論今年的趨勢,共同觀看直播,氣氛熱絡。

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揭曉後,館員會馬上在館藏中找出得獎作家的著作,提供觀賞直播的民眾當場借閱或預約。

瑞典南部的小城市瓦克好(Växjö)市立圖書館今年也舉辦了直播活動,吸引不少民眾參加。

圖書館館員表示,今年遇到館舍整修,因此沒有做諾貝爾文學獎的主題展示,很可惜,但直播聚會還是照常,因為這是文化大事,不能錯過。

參加直播活動、本身從事文化工作的觀眾伊克留斯(Tomas Ekelius)表示,瑞典人應該為諾貝爾獎感到驕傲,這是世界盛事,全世界此刻都把焦點放在瑞典。

他說,盡量每年都參加這個直播聚會,因為現場氣氛很熱烈,可以聽到大家支持哪個作家,以及不同的得主預測,但很顯然大部分的人會猜錯。

負責今年直播會的圖書館員辛恩(Jonathan Hinn)表示,諾貝爾文學獎是世界最大的文學獎,圖書館作為閱讀的中介者,將作家介紹給讀者是很重要的。尤其這些作家通常都很重要,但大多不大為人所知,他們值得被認識,在社會上多被看見。

辛恩說,得主揭曉後,通常會引起社會大眾高度關注與討論,這些討論包括政治性的、甚至從性別角度出發的,能激發許多想法。他認為,瑞典學院(Swedish Academy)總是能選出優秀的作家與作品。

瑞典學院宣布今年文學獎得主的當下,在瓦克好圖書館觀賞直播的觀眾紛紛叫好,甚至有人拍手、大笑。對瑞典人來說,一位優秀的挪威作家得獎,心情有點複雜,一方面替鄰居感到高興,但也因為沒有把大獎留在家裡而有點失落。瑞典、挪威兩國彼此友好又相互競爭的複雜情誼在今年直播現場展現無遺。

伊克留斯開玩笑地說,挪威人得獎當然值得高興,但他們應該繼續在滑雪競賽中出類拔萃就好,其他領域就留給瑞典人發光發熱。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佛斯(Jon Fosse)對瑞典讀者來說不算陌生,揭曉的當下,圖書館員果然馬上找到了多本佛斯的著作,供現場翻閱、出借,並在圖書館入口處,替佛斯的書設置一個專屬位置,將他的作品介紹給更多讀者。

*挪威「新易卜生」摘諾貝爾獎 作品孤獨疏離卻深受歡迎

諾貝爾文學獎新科得主佛斯(Jon Fosse)作品並未推出繁體中文版,但上海譯文出版社曾在2014年出版「有人將至」簡體版、兩年後再推出「秋之夢」,這也是這位挪威國寶劇作家作品首次被翻譯成中文。雖然華文世界對佛斯感到陌生,但他卻是當代歐美劇壇作品被搬演最多的在世劇作家,其作品被譯成40多種文字,擁有「新易卜生」的美譽。

劇作評論家耿一偉表示,佛斯的劇作屬於「新文本風格」。這是1980、1990年代歐洲劇場興起的新浪潮,在敘事風格、題材選取上衝撞成規,挑戰觀眾對文本劇場傳統的想像。台灣目前尚未搬演佛斯的戲劇作品,但北京曾在2010年上演其代表作「名字」。

佛斯的首本中文譯本「有人將至」收錄了五個故事。包括1996年易卜生文學獎獲獎作「名字」、北歐國家戲劇獎獲獎作品「一個夏日」、「死亡變奏曲」等,主題聚焦死亡、記憶、孤獨和家庭的疏離。在「一個夏日」中,丈夫在某一天毫無預兆地離開家走向大海,再也沒有回來。妻子則自日復一日地站在窗前面對大海,無法擺脫記憶的糾纏。

佛斯作品的文字極簡、善用戲劇結構逼讀者直面自己的孤獨,以及人與人之間無法理解的疏離。然而他的作品卻深受挪威人喜愛,其劇作對白中強烈的節奏感與音樂感,交纏的現實與夢幻,創造出獨一無二、風靡讀者的「佛斯式」美學風格。

書迷在佛斯出生的地方成立基金會(Fosse Foundation) ,固定聚會朗誦佛斯的作品。甚至還找來織品藝術家將佛斯作品中的句子縫製於床單、手帕和睡衣上。挪威首都奧斯陸還有一間旅館,其中一個房間以佛斯命名。一個仍在世的劇作家能得到這樣的尊崇,福瑟可算是奇蹟了。

佛斯不只是重量級的作家,還是一流的譯者。他所翻譯的卡夫卡「審判」,被認為是北歐最好的譯本,他還翻譯了許多希臘悲劇。佛斯認為翻譯是「有深度的閱讀」,而他在創作之間進行翻譯,為自己帶來源源不絕的靈感。

(聯合新聞網)
--
*挪威劇作家 摘諾貝爾文學桂冠

創新戲劇散文「為難以言喻的事物發聲」
諾貝爾獎當中唯一由瑞典學院負責頒發的文學獎,五日公布今年得主為屢獲提名的挪威劇作家庸.佛瑟(Jon Fosse),讚揚他「以富有創新的戲劇和散文為難以言喻的事物發聲」,作品「呈現了我們生活能持續識別的日常情景。他把語言和戲劇動作徹底簡化,用最簡單的詞彙表達出人類最強烈的焦慮和無力感」。

作品在全世界以超過40種語言流傳
瑞典學院聲明指出,佛瑟以「新挪威語」(Nynorsk)寫作,體裁廣泛,涵蓋戲劇、小說、詩集、散文、兒童讀物和翻譯作品,在全世界以超過四十種語言流傳,其中劇作轉化為逾千種作品,散文也日漸受到肯定。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奧爾森(Anders Olsson)表示,佛瑟之所以被視為創新者,是因他「能喚起人類方向上的迷失,及此如何看似互相牴觸地提供接近神性的更深層次體驗」。

挪威第4位得獎 唯一新挪威語寫作
佛瑟是近百年來第一位、史上第四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挪威人,更是第一位用新挪威語寫作的獲獎作家。新挪威語是挪威兩種官方語言之一,基於農村方言發展而成,在挪威五百四十萬人口中,僅十%的人口使用。另一種語言「書面挪威語」(Bokmaal)則是媒體、都會居民使用,被視為「權力的語言」,但書面挪威語的使用者對理解新挪威語並無障礙。

挪威總理斯托爾稱讚此次佛瑟獲獎是對「感動世人之傑出作品的高度認可」。挪威文化部長賈佛瑞說這是「新挪威語歷史性的一天」。

佛瑟透過聲明回應殊榮,表示「感到不知所措和感激。我認為這是對文學的表彰,以文學為最重要主角,不帶其他考量。」但畢竟常獲提名且為受獎常勝軍,他在接受挪威廣播公司(NRK)訪問時坦言,對於獲獎「感到驚訝,但也不訝異」。

現年六十四歲的佛瑟,處女作為一九八三年長篇小說《紅、黑》、一九九四年出版首部戲劇《不離不棄》,二○○七年榮獲法國國家功績勳章及瑞典學院北歐獎,一○年獲國際易卜生獎肯定後,一五年再因中篇小說三部曲《警醒》、《奧拉夫之夢》、《睏乏》得到北歐理事會文學獎。他○三年曾告訴法國世界報,「我不寫這個世界傳統意義的人物。我寫的是人性」。

*諾貝爾文學獎/佛瑟玩樂團 擅描繪現代人的失落

庸.佛瑟(JON FOSSE)作品中譯本目前並不多見,台灣還沒有出版社發行繁體中譯本,博客來網路書店表示,目前能查到兩本簡體中文版,分別是二○一四年出版的《有人將至︰約恩.福瑟戲劇選》,以及一六年出版的《秋之夢︰約恩.福瑟戲劇選》。

王希捷畢業論文 研究佛瑟作品
《一家之主》劇情片導演、融觀電影公司創辦人王希捷是台灣首位到挪威親自訪問到佛瑟的人。她回憶二○○二年還在念北藝大戲劇系時,前往愛丁堡旅遊,在書店讀到佛瑟的劇本《沙發上的女孩》便一見傾心。○四年決定自己翻譯並改編成畢業製作,在○九年寫成畢業論文《挪威劇作家庸.佛瑟作品研究─重複性結構形式與失落的自我》。「他作品裡面講到一般人在人生某個階段的失落感,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又要往哪裡去的內心感受,非常觸動當時的我」。

王希捷表示,「佛瑟善於表達現代人日常生活後面隱藏的部分,他的作品早期是寫實跟線性敘述,後來開始用意識流表達心理活動,語言表達很簡潔,飽含詩意。他描述人類的心理活動,我覺得偏向心理寫實,以具體的片段陳述生活事件,同時花更大的篇幅表現人物的心理狀態,並且運用時空拼貼的方式呈現。他的作品形式就是內容,內容就是形式,他的文學能表達出一段『自我無法安頓』的旅程」。

《沙發上的女孩》劇情描述一位女畫家,碰到瓶頸開始自我否定的狀態,在繪畫的一個小時之內,有千百般的回憶湧上心頭,「女主角內心流淌著回憶、對過去經歷過的人的想像,以及當下的生活,那些部分都是構成『現在』的她的樣子。非常地意識流,把心裡活動呈現在劇場上,以『閃回』的方式,運用很多重複性手法呈現現代人的失落」。

06年飛挪威親訪 長談8小時
王希捷二○○六年遠赴挪威訪談佛瑟長達八小時,提出對他劇本解讀的問題︰「什麼控制人生的命運,什麼東西讓他劇本裡有重複循環的感受,讓主角回到他一開始的地方,劇作中的角色是否不能擺脫命運?」當時佛瑟回覆︰「人生是由某些力量操縱,是這些力量在描述整個人生。對我來講,劇作家是去表達關於運作我們生活背後的力量」。王希捷更透露,佛瑟私下是玩樂團的人,所以文字裡面充滿音樂性。

(自由時報)
--
*諾貝爾文學獎 挪威佛斯摘桂冠

瑞典學院五日宣布,二○二三年諾貝爾文學獎桂冠頒給挪威作家佛斯(Jon Fosse),獎勵「他的創新戲劇跟散文,為不可言說之事發出聲音」。佛斯是一九二八年以來,第一個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的挪威人。

今年六十四歲的佛斯,出生於挪威西海岸城市海于格松,一九八三年出版處女作「紅,黑」,代表作則是二○二二年進入布克國際獎決選的「七部曲」(Septology)。儘管海外名聲不顯,在家鄉挪威他的戲劇常被演出,也在國際文壇享有聲譽,獲稱為「最多產的在世劇作家」。

佛斯曾贏得多個歐洲著名文學獎,長期以來一直得到挪威政府的津貼跟奧斯陸王宮附近的一處榮譽住處。根據他的出版商,佛斯的作品被翻譯成四十多種語言,劇作已被搬演超過千次。

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讚揚他寫的小說,建立一種被稱為「佛斯極簡主義」風格,「佛斯呈現了我們生活中可立即辨別的日常生活情景,他對語言與戲劇動作的極端簡化,用最簡單的用語表達最強力的人類焦慮與無力情緒」。

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主席奧爾森表示,佛斯的大量作品涵蓋多種體裁,包括大約四十部戲劇跟豐富的小說、詩集、散文、兒童讀物和翻譯作品,「將自己挪威背景的語言與本質以及現代主義之後的藝術技巧充分融合」。

奧爾森說,佛斯的作品「觸及你擁有的最深沉感受、焦慮、不安、生與死的問題,他所寫的一切都有著某種普遍的影響,不管是戲劇、詩歌或散文,都是同樣的基本人文主義訴求」。

佛斯在聲明表示,對諾貝爾文學獎感到「不知所措、有點害怕」。「我將這視為一個文學的獎勵,最重要的就是文學,沒有其他」。

佛斯說,開車時接到獲獎消息,「接到電話是一個巨大的喜悅」。當記者詢問將如何慶祝時,佛斯說,「要跟家人享用一頓豐盛的晚餐」。

佛斯在今年賭盤就被視為摘下桂冠的熱門人選之一,其他人選包括中國大陸作家殘雪、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等。從二○○六年起一直被外界預測可望獲獎的村上春樹今年已七十四歲,依舊無法如願戴上桂冠,已陪榜十八年。

*挪威「新易卜生」 兩劇作有中譯

諾貝爾文學獎新科得主喬恩・佛斯(Jon Fosse)作品並未推出繁體中文版,但上海譯文出版社曾在二○一四年出版《有人將至》簡體版、兩年後再推出《秋之夢》,這也是這位挪威國寶劇作家作品首次被翻譯成中文。

雖然華文世界對佛斯感到陌生,但他卻是當代歐美劇壇作品被搬演最多的在世劇作家,其作品被譯成四十多種文字,擁有「新易卜生」的美譽。

劇作評論家耿一偉表示,佛斯的劇作屬於「新文本風格」。這是一九九○年代歐洲興起的新浪潮,在敘事風格、題材選取上衝撞成規,挑戰觀眾對文本劇場傳統的想像。台灣目前尚未搬演佛斯的戲劇作品,但北京曾在二○一○年上演其代表作「名字」。

佛斯的首本中文譯本《有人將至》收錄了五個故事。包括一九九六年易卜生文學獎獲獎作品「名字」、北歐國家戲劇獎獲獎作品「一個夏日」、「死亡變奏曲」等,主題聚焦死亡、記憶、孤獨和家庭的疏離。在「一個夏日」中,丈夫在某一天毫無預兆地離開家走向大海,再也沒有回來。妻子則日復一日地站在窗前面對大海,無法擺脫記憶的糾纏。

佛斯作品的文字極簡、善用戲劇結構逼讀者直面自己的孤獨,以及人與人間無法理解的疏離。劇作對白中強烈的節奏感與音樂感,交纏的現實與夢幻,創造出獨一無二、風靡讀者的「佛斯式」美學風格。

書迷在佛斯出生的地方成立基金會(Fosse Foundation) ,固定聚會朗誦其作品。甚至還找來織品藝術家將佛斯作品中的句子縫製於床單、手帕和睡衣上。挪威首都奧斯陸還有間旅館,其中一個房間以佛斯命名。

佛斯還是一流的譯者。他所翻譯的卡夫卡「審判」,被認為是北歐最好譯本。

*作家觀點/詩歌傳遞精髓 人物多沒名姓

繼彼得・漢德克後,諾貝爾文學獎再度頒給一位歐洲劇作家。這位喬恩・佛斯對歐洲人而言並不陌生,從二○○○年,托瑪斯‧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接任柏林雷寧廣場劇院Schaubühne de Berlin藝術總監開始,便積極引介他的劇作,至今眾多知名導演幾乎都導演過他的劇作,包括荷蘭名導伊沃・凡・霍夫(Ivo van Hove)和已故的帕提斯・謝侯(Patrice Chéreau)都是粉絲。

卅三歲開始寫作劇本
喬恩・佛斯從小說和詩開始寫起,卅三歲才嘗試寫作劇本,早期幾個劇本《而我們將永不分離》、《名字》引起矚目,後者還贏得易卜生文學獎。喬恩・佛斯的技巧並不驚世駭俗,秉承品特式的沉默與重複、貝克特式的主題。他的劇作議題性或社會性欠奉,人物通常沒有名姓,只有男人、女人、老人的指稱,場景及話題則飄忽於大海、雨天、秋季、窗戶等象徵意味極濃的意象。

從客觀寫實的家庭場域,到心理寫實的角色內在心理場域,描述關於潛意識之不可見的非理性深邃世界。他常說自己寫的不是寫實主義劇場,而毋寧是「存在主義」或「極簡主義」劇場。

堅持「少數語言」創作
佛斯曾比較自己的小說和戲劇:「在小說裡,你只能運用詞語,而在戲劇裡,你可以使用停頓、空白還有沉默:那些沒有被說出口的東西,一種啟示。」「最能傳遞我寫作的本質和精髓的,或許還是我的詩歌,但它們卻是最不為人所知的,無論是在挪威還是在國外。」

他的作品都是通過翻譯為人所知,因為其原作用的是新挪威語(Nynorsk或稱尼諾斯克語,是以口語為基礎的挪威書面語)寫成,一種「事實上從沒有人用來說話」的語言。這種「少數語言」的堅持與處境,在諾貝爾獎加持下,必然會帶給全世界以少數語言寫作的作家莫大鼓舞。

一九九四年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的畢業製作曾演出過他的《沙發上的女孩》,創劇團和同黨劇團也曾引介過他的劇作。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