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5日 星期日

新聞自選輯 20200705 武漢肺炎篇

台灣篇

*越南傳月底重啟國際航班 我列首波名單

儘管武漢肺炎疫情未歇,但已經陸續有國家公布邊境開放名單,英國政府公布首批入境免隔離國家名單,台灣名列其中;防疫資優生越南也傳出最快今年7月底,對連續30天沒有武漢肺炎社區感染病例的國家/地區,重新開啟國際航線,台灣傳在首波開放名單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日表示,邊境關係是風險概念,政府希望能兼顧邊境管制與科研發展,在損害最小原則下,讓疫情得以控制。

台灣名列英國政府公布首批入境免隔離國家名單,陳時中表示,英國是科技大國,這次台灣入列免隔離名單,是對我們防疫工作的肯定,「顯示英國對台灣的檢驗有信心」。

檢驗量能已增逾10倍
對外界對台灣檢驗量是否不足的質疑,陳時中也說,台灣檢驗量能已從一天500多件擴張至一天可驗5800多件檢體,未來還會有更多實驗室加入,繼續擴張檢驗量能。在檢驗數目方面,台灣約每170人檢出1名確診者,很多國家是每3人就檢出1人;是否要擴大採檢,需慎重考慮。

越南規劃最快今年7月底,重新開啟國際航線,台灣可能在首波開放名單中。越捷航空台灣總代理—金遠東旅行社董事長陶世龍表示,若7月底越南宣布入境檢疫放寬,馬上就能配合政策復飛台越航線。

陳時中說,越南的防疫作為,大家有目共睹,台越是互相信任的,目前雙方持續討論中,相信距離開放的時間不遠了。但陳時中也說,越南政府須先解決自己國人返國的問題,做好大量入境的完備措施,才能進一步開放邊境。

外媒也報導,WHO在上週的最新報告中,更新武漢肺炎疫情自爆發以來的時序表,指WHO駐中國辦公室人員在去年12月31日,自武漢市衛健委發布的訊息中,發現當地有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因此向WHO總部通報。WHO在今年1月1日、2日兩度要求中國官方提供病例資訊,但中國政府於3日才回應。

相較於先前WHO對中國的護航,如今態度轉變,陳時中指出,隨著時序變化,很多事情會越來越清楚。他直指,雖然世衛有去探詢疫情,但動作稍微晚一點,直到1月30日,才將武漢肺炎列為世界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

*振興券開跑 代辦收購詐騙跟著來

行政院振興三倍券本月1日起開放預購登記,刑事局預防科昨天提醒,民眾除應慎防歹徒以收購或出清三倍券的名義進行假網拍詐騙,也要注意冒充三倍券加碼回饋活動的網路釣魚簡訊,年長者則要小心歹徒以代辦三倍券請領、返現事宜,趁機騙取個資、手續費。

預防科表示,近期紓困振興話題正夯,許多詐騙集團便利用可協助貸款紓困等理由,渾水摸魚行騙。日前,台中從事旅遊業的吳姓女子,收到自稱銀行貸款專員的手機廣告簡訊,誆稱可協助信用不佳、無勞保薪轉者辦理低利紓困貸款,吳女因急需現金周轉,便依簡訊上的LINE ID與對方聯絡,對方表示會協助美化信用紀錄,吳女便將名下銀行存簿連同提款卡、密碼、身分證影本寄給對方,幾天後發覺帳戶都成了警示帳戶,才知道自己淪為詐騙集團人頭,趕緊報警。

預防科表示,全民同心協力拚紓困、拚振興之餘,需提防詐騙集團趁機行騙,民眾可善用「1988」紓困振興專線洽詢政府提供的各類紓困、振興方案,勿輕信來路不明的民間融資廣告,有疑問可撥打「165」反詐騙專線查詢。

163.jpg (800×587)

國際篇

*最早通報非中國 世衛打臉譚德塞

世衛更新官網疫情時序
武漢肺炎從中國向全球蔓延以來,美國等各國紛紛指責中國未及時通報,但北京當局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均予以否認。然而,世衛六月卅日低調地更新官方網站上有關疫情大流行的時序,指世衛最早是從網路上得知疫情消息,此一說法不僅與世衛秘書長譚德塞的說法大相逕庭,更直接打臉不斷堅稱已確實向世衛通報疫情的北京。

世衛駐中代表處發現通報
在最新疫情時序說明中,世衛指稱去年十二月卅一日首次得知武漢肺炎消息,是因為世衛駐中國代表處從武漢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網站上看到一則關於武漢「病毒性肺炎」病例的媒體聲明後,自行向世衛西太平洋區域辦事處的國際衛生條例協調中心通報,並提供翻譯文本;同日,世衛的開源流行病情報系統(EIOS)也透過國際傳染病學會的全球電子新興傳染病疫情通報系統Pro-MED,偵測到中國疫情的相關報導。

中文官網仍保留舊時序
隨後,世衛分別在今年一月一日、二日,兩度要求北京提供病例資訊,但三日才收到回應。令人質疑的是,世衛四月九日首次公布疫情時序時,指稱武漢衛健委去年十二月卅一日即通報數起病例,但並未說明由誰通報。譚德塞四月廿日更公開掛保證,指首批通報病例來自中國,但也沒說明是由中國當局通報或從其他來源得知。此外,世衛中文官網目前仍保留疫情舊時序,並未更新。

美國之音指出,世衛的翻轉性說法證實由美國國會眾議院外交委員會首席共和黨議員麥考爾六月中公布的調查報告,指北京並未在第一時間正式向世衛通報疫情,已違世衛在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後所修訂的「國際衛生條例」。根據該條例,締約國必須在評估公共衛生訊息的廿四小時內向世衛通報。此外,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近日被問及美國調查報告時,也避談中國通報世衛的部分,甚至未再堅稱北京早在去年十二月卅一日即主動通報世衛。

全球病例近三成基因突變
另一方面,世衛首席科學家史瓦米那尚(Soumya Swaminathan)透露,世衛蒐集的約六萬組武漢肺炎病毒樣本中,近三成基因體定序數據顯現突變徵兆,所幸並不代表會加重病情。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科學家日前也發現,截至四月以前,世界各地提交的病例中,病毒出現名為D614G的突變者約佔六成五,且大幅增加病毒感染細胞的能力,或可解釋為何北義大利、紐約等地疫情爆發規模較中國初期大。

產業篇

*國旅爆發也難救 全台至少50飯店要出售

武漢肺炎疫情對飯店業衝擊大,掀起一波歇業關店潮,各地陸續傳出旅館出售消息,除了北、高兩地,台中、花蓮,甚至宜蘭礁溪都有大型飯店要脫手,其中更有多筆單棟開價五十億至六十億元的知名飯店。商仲業者保守估計,全國大小飯店至少超過五十家要賣。

礁溪60億溫泉飯店 傳委售
目前五大外商不動產顧問公司,多數手中都有飯店、旅館委售案,其他國內商仲也有旅館委售案、甚至標售案。高力國際資本巿場執行董事黃正忠透露,目前有一宗總資產逾六十億元的溫泉飯店銷售案,地點就在宜蘭礁溪。

戴德梁行委售飯店案則有北市民生東路一段上的「優美飯店」,開價九.五億元,採議價方式銷售,甚至附上售後租回保證三%的履保承諾。

此外,李方酒店集團也傳出委託商仲打九折標售北市皇家季節酒店南西館、高雄頭等艙飯店,兩家飯店合計底價十六.八億元。

瑞普萊坊市場研究暨顧問部總監黃舒衛表示,觀光旅館靠的是住房收入及餐飲收入,外籍客、陸客歸零後,尚能靠餐飲包套方式吸引國旅市場的目光,所以一泊四食等瘋狂食宿專案或結合深度旅遊等行銷手法紛紛搶市;而且國際觀光旅館多以承租不動產的輕資產方式經營,即使市況不佳,頂多要求閉館裝修、降租或退場,不會有變賣旅館的問題。

相較之下,缺乏集團、品牌奧援的中小型商務旅館,過去靠殺到見骨的價格,毛利已低,加上短期內如果邊境不解封,商務、觀光需求停擺,彈盡援絕之下,人事成本精簡後,處分自有資產的需求一定很強。

黃舒衛表示,雖然旅宿市場進入休眠期,中長期投資的國內外買方仍不少,但因改裝、疫情等不確定性因素,出價意願、條件相對較差。

*旅館出售潮》高檔度假村、車站商旅 賣相較佳

武漢肺炎疫情衝擊下,近期掀起一波旅館出售潮。商仲業者指出,投資方不會每一個飯店都買單,甚至想以七折以下價格「低接」;因此,目前只有郊區高檔大型度假村及市區捷運站、車站周邊的旅館,才有機會在這一波疫情重災區中「解除隔離」。

普華國際不動產總經理田揚名指出,雖然國旅大爆發,但國境還是處於管制狀態,部分飯店業績無法立刻提振,只能走向出售一途,但並非待售飯店都能順利賣掉。

投資方 著眼飯店重建價值
他表示,目前投資方有興趣的飯店類型,一是郊區度假村,二是市區捷運站、車站附近旅館,前者因國際疫情尚未完全受到掌控,估計未來半年至一年無法出國旅遊,因此部分高端旅宿轉攻國內,一晚動輒上萬元的度假村近期住房率都出現滿檔情況;因此,部分知名酒店集團像是晶華集團、漢來集團等,都對此相當有興趣。

至於市區捷運站、車站附近旅館,投資方看中的是便利交通的特性,希望整棟買下後,透過都更或危老打掉新建辦公室,或直接改裝為商辦。

第一太平戴維斯研究部協理丁玟甄指出,投資方評估時,除考量營運能力及租金收益外,還會著重資產重建價值,因此偏好整棟的飯店或商旅,若觀光市場未改善,可重建為住宅或辦公大樓。

*住宿餐飲登記家數 前5月逆增1500家

內需振興徵兆
受到武漢肺炎疫情衝擊,今年上半年百業均衰,尤其住宿餐飲業首當其衝。不過,經濟部商業司統計,今年前五月住宿及餐飲業登記家數「逐月增加」,五月甚至比一月多出一千五百多家。商業司表示,業者在疫情期間以休假、暫停營業調整,目前內需已走入振興階段,業者也恢復營業,因此出現家數成長現象。

根據商業司統計,今年一月全台的住宿及餐飲業登記家數八‧五一萬、資本額約一○九‧七五億元;截至五月止,登記家數增至八‧六七萬家、資本額上升至一一一‧七億元。

今年住宿及餐飲業登記家數逐月增加,但前兩個月疫情爆發時,住宿餐飲登記家數月增各約兩百家;到了四、五月時國內疫情趨於緩和,月增達六百家。官員指出,與業者看好內需型產業進入振興階段有關。

官員指出,不少業者趁著疫情期間重新裝潢或培訓人力等,休息一到三個月不等,就像是員工申請留職停薪仍算是公司員工,暫停營業不列入歇業,等一段時間過去業者還是恢復營業。官員說,開業二十多年的台北老字號「祥福餐廳」就是一例,三月中歇業一百多天,上月底才恢復營業。

官員表示,根據經濟部統計,四月餐飲業營業額明顯下滑,但五月已回升,目前內需產業已走到振興階段,五月住宿及餐飲的登記家數也月增六一五家,顯示外界對長期產業前景不悲觀。

(自由時報)
--
台灣篇

*陳時中:開放小明返台 應該不久了

受疫情影響,和父母分開的「小明」已半年無法入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表示,開放小明返台,「應該不久了」。

他表示,在疫情方面,我顧慮相對較低,指揮中心對小明們回來的方案一直有規畫,但事涉兩岸關係,仍需陸委會最後評估。

陳時中之前接受本報專訪曾說,依規定陸配子女若無台灣戶籍,對於政府而言等同不是台灣人,依照兒童權利公約,保護兒少,第一順位是孩子的父母,其次是孩子所在地國家,台灣都未符合這些條件,如果陸配子女在大陸需要協助,父母又不在身邊,首要負責的應是中國大陸社福單位。

昨天陳時中出席「COVID-19暨防疫新生活健康行為監測教育訓練」活動時,則表示將朝向「人道方面」,找出快速解決方案。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小明回家議題一直都在討論,只是中國疫情難以評估,實際檢驗量及各省流行狀況都無法詳細得知,屆時台灣開放小明們返台,一定得遵守十四天檢疫期,其餘細節將待後續討論。

*讓小明返台 陸委會曾提分流方案被否決

針對「小明」返台難的問題,陸委會表示,本會相當關切國人之陸籍配偶子女返台問題。疫情指揮中心與本會等相關機關一直都在研議討論評估中,各界所提的建議,都將納入考量斟酌。

至於何時才能解禁,尚涉及到國內防控措施及解封恢復常態生活的管理等,而近期中國大陸北京出現復發疫情,WHO也表示此屬重大事件,尚須觀察中國大陸整體疫情狀況後再做規畫,陸委會將配合指揮中心積極研議相關方案,儘速協助陸配子女能夠順利返台,若有相關決定,將適時對外說明。

據了解,陸委會曾經在七月一日提出「分年齡、分層、分流」方案,讓小明們能在三個月內依序返台,以讓他們銜接九月新學期的開學,不過方案被否決。

除了小明以外,陸委會發言人邱垂正曾經在二日的例行記者會上提及,希望也讓持團聚證的陸配返台,據悉團聚陸配現約有兩千多人。

*小明回不了家 洪奇昌籲分批解禁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蔡政府禁止中國大陸籍人民赴台,門檻還較外籍人士嚴格,讓陸配前親的無台籍子女「小明」們被迫與父母分隔兩地。海基會前董事長、弘久社會關懷協會理事長洪奇昌表示,近來接到不少陳情案件,盼在國內防疫能量已有所提升的當前,基於人道考量,針對年幼、新婚的案例先開放,另研擬分階段逐步開放措施。

陸配子女「小明們」是尚未得到我國籍的「準國人」,至今由於疫情與政府政策,他們無法回台與家人團聚,回歸原本的生活。小明大致可分為兩類人,一為國人在大陸地區生的小孩,因為一些因素而未辦理小孩的身分證,另一類為陸配前親子女(陸配前一段婚姻生的小孩)。據陸委會發言人邱垂正表示,至今滯留在大陸的小明約有兩千多人。

洪奇昌說,不同於過去大家所爭議的,「小明」入了陸籍就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這些陳情案件多有個共通點,他們都在台灣定居、就學,並非不加入台灣籍,僅因配額限制等流程尚未完備,寒假返陸時因疫情爆發,在政府政策要求下無法返台而與家人分離。

洪指出,這些「小明」們既然選擇定居台灣,代表也選擇了台灣的生活制度、民主教育理念,並非不入台灣籍,不應該到現在還把他們拒於國門之外。

洪奇昌表示,二月時政策幾度大轉彎,最後禁止「小明」們入境,在當時的確有防疫上考量,但現在疫情狀況已經不同於二月,是時候該提出分階段、分批、分地區、分年齡等解禁方案了。洪說,肯定包括陸委會在內都持續關注此議題,盼蔡政府能圓融處理,盡快解決「小明」們有家歸不得的困境。

中華兩岸婚姻協調促進會會長鍾錦明表示,小明的第一類為國人在大陸地區生的小孩,現行制度是十二歲以下國人生的小孩在任何時候都能領取身分證,若小孩滿十二歲才申請身分證,則要先拿專案居留兩年,才能拿到身分證。

至於第二類的小明為陸配前親子女,他們是隨著其父或母改嫁而來台,生活、就學多年。鍾錦明表示,這一類的小明要申請我國籍大約需八年至十年左右,他們要依序從長期探親身分、排專案居留配額,領到專案居留兩年後,才能拿到我身分證,且移民署也規定,持居留證者每年需在台居留滿一八三天。

鍾錦明表示,這些「小明」們家在台灣,他們是今年過年時回大陸探親,未料因疫情的緣故才無法返台。他們充分支持及配合政府的防疫措施,無論是分批回來集中隔離、住防疫旅館、居家檢疫等方式都願意配合。小孩子很無辜,如果是政治問題,盼政府高抬貴手,不要讓未成年子女背負政治問題,拜託給家人回家的路。

*新聞眼/小明的故事 該還原真相了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陸配未成年子女能否返台引發爭議,當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講出重話,一句「當初沒有選擇我國國籍,就要承擔自己的選擇」,就這樣將近五個月,小明們都沒有回到台灣。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趨緩,五個月過了,洪奇昌兩度出面呼籲,從陸委會、疫情指揮中心到移民署,甚至蔡英文總統,就算本於最基本的人道精神,也該出面解決小明們的問題,更應還原當初「小明的故事」真相,給一個公道。

所謂的「小明」們到底是誰,有哪些類型,最清楚的是移民署,其次是陸委會,洪奇昌及兩岸婚姻協調促進會會長鍾錦明昨天出面呼籲,主要指的是陸配的「前親子女」,陸委會主委陳明通今年二月引小明的故事,以人道考量認為應讓他們回來的,指的也是前親子女。

陸配前親子女隨著其父或母與台人結婚而來台,生活、就學多年,如同洪奇昌所言,這些小明們並非不加入台灣籍,僅因配額限制等流程尚未完備,寒假返陸時因疫情爆發,在政府政策要求下無法返台而與家人分離。

二月初最早向指揮中心建議的是移民署,再來是陸委會,這些陸配的前親子女,絕大多數是台灣的子女,選擇的是台灣,沒入國籍的原因是制度使然,不能怪罪他們。

陳時中重話指的「當初沒有選擇我國國籍,就要承擔自己的選擇」,指的是其他類型的陸配子女,在當時防疫優先情形下,陳時中的話壓過陸委會、移民署,但陳時中的邏輯及標準,從頭到尾都是錯亂。

在自以為是的陳時中搞不清楚,主管的陸委會及移民署說不清楚情況下,本來以人道考量完全不該設限返台的小明們,就這樣五個月回不了台灣,且還遙遙無期,民進黨政府一天到晚把人權與人道掛在嘴上,好意思嗎?

國際篇

*世衛改口:最早疫情通報非中國當局

世界衛生組織(WHO)近期更新官方文件記載,首度證實第一批在中國武漢出現的不明肺炎病例,由世衛駐中國辦公室發現後通報,而非中國當局,WHO的專家團隊將於本周前往大陸調查疫情源頭。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表示,世衛已承認「某方面事實」,相信隨時間進展,很多事實會逐漸明朗。陳時中說,相信WHO很早就接獲相關疫情訊息,也有去了解、展開探詢,但直到一月卅日才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屬於「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法新社報導,WHO原先在四月九日公布通訊紀錄的初步時間表中指出,武漢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去年十二月卅一日通報數起肺炎病例,但世衛未特別說明由誰通知。WHO秘書長譚德塞也在四月廿日的記者會上說,最早的疫情通報來自中國武漢。

然而,世衛在本周公布的新時間表中指出,WHO駐中國辦公室人員在去年十二月卅一日,從武漢市衛健委發布的媒體訊息中發現當地出現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才趕緊向總部通報。

同日,世衛組織的流行病資訊服務單位挑選另一項由美國國際流行病監控網站ProMed傳送的消息,內容是關於武漢市同一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根據這項最新紀事表,WHO隨後在今年一月一日和二日,兩度向中國官方要求提供這些病例的資料,中國政府在三日提供訊息。

世衛突發衛生事件執行主任萊恩七月三日在記者會表示,會員國有廿四到四十八小時的時間進行相關資訊確認,並將更多有關疫情的資訊提供給WHO。萊恩還說,WHO一要求確認相關通報,中國當局就立即聯繫世衛方面。

針對台灣被列在英國政府首度公布的入境免隔離國家名單中,陳時中肯定英國藉由科技輔助防疫,也感謝英國肯定台灣的疫情控制情形,台灣防疫將更加有信心。越南政府考慮重啟國際航線,首波名單傳出有台灣。

*美確診再新高 但死亡率下降

全球新冠肺炎確診案例總數三日跨過一千一百萬,美國新增確診人數也再創下新高。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三日新增確診五萬七千四百九十七例,創下疫情爆發以來單日新增確診高峰,也是九天內第七度寫下新高紀錄。

包括佛州等至少十六州一周平均新增確診都寫了新紀錄,顯示美國疫情並未隨著入夏而減緩。不過死亡率倒是降低,四、五月有百分之七到八的死亡率,單日最多高達三千人過世;現在死亡率不到百分之五,單日死亡人數低於六百人。

針對確診病例急遽增加,死亡率卻下滑,專家認為可能是因為檢測增加、掌握治療以及更多年輕人染疫;不過專家也提醒目前的死亡率並不準確,需等兩周才能掌握實際數字。死亡率下滑不代表疫情致命性降低,病毒會不斷突變;專家也不願過度強調死亡率降低,傳染病專家表示,死亡不是唯一結果,輕症者仍可能傳染給高風險族群。

佛州三日新增確診九千四百八十八例領先全美。

紐約時報報導,專家普遍認為,檢測、治療與染疫者改變使死亡率下降,但這些因素的相對成因尚不清楚;另外由於死亡率往往會延後數周反映。

由於疫情未解,歐盟一日重啟邊界開放就禁止美國遊客前往;英國三日宣布放鬆五十多國入境管制,但續把美國列入「紅色名單」。

photo.php (399×1003)

產業篇

*逾半數無薪假 集中在製造業

無薪假人數上衝三點一萬人,不僅創近十一年新高,其中超過半數更集中在「製造業」。不過,對於下半年的製造業職場人力需求,國內二大人力銀行表示,在蘋果供應鏈加持及五G開台激勵下,尚屬樂觀。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內需產業無薪假情形已止血,但以外銷為主的製造業仍受到很大的影響,無薪假人數始終居高不下,尤其以「金屬機電工業」、「化學工業」最為嚴重;但「資訊電子工業」的無薪假人數相對就偏低。

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提醒,製造業放無薪假情形並非一致,電子、口罩等相關產業的訂單可說是排到天邊;但有些製造業是因本身的體質不好,卻任意使用無薪假來調節成本,是周期性的惡化,主管機關宜深入了解,改善產業既有問題。

人力銀行媒體中心總經理何啟聖指出,國外逐步解除封城,經濟活動可望緩慢復甦,將有助於全球經濟需求回溫,但全球疫情及中美貿易摩擦仍是變數。一○四人力銀行資深副總經理暨人資長鍾文雄表示,根據站內統計,一般製造業七月目前約有七點六萬個工作機會,較六月成長百分之七。

何啟聖表示,宅經濟帶動業者投資布局遠端商機,加上中美貿易戰讓半導體業者加速調整布局,帶動科技大廠徵才需求。第三季產業逐漸進入旺季,預計製造業下半年徵才力道將聚焦在消費性電子產品製造及電腦周邊設備製造等相關產業,職缺集中在技術員、設備維護助理及工程師。

鍾文雄則指出,受國際疫情影響,加上中美貿易轉單效應,預估下半年機械設備製造修配業、電力機械設備製造業、精密儀器及醫療器材相關產業的訂單與人才需求將正向發展。

*製造業第2波紓困 有眉目

製造業加碼紓困有眉目!新冠肺炎疫情解封後,國內商業與旅遊業景氣逐漸復甦,但是以外銷為主的製造業,下半年訂單仍不明朗。據了解,第一波針對製造業薪資補貼的紓困即將用罄,行政院正在討論第二波補助。經濟部表示,近期持續針對產業界營運狀況進行了解,在通盤考量後將向高層請示,反應產業界普遍希望製造業紓困能夠至少延續到第三季。

經濟部工業局副局長楊志清指出,第一波薪資及營運資金補助製造業一九七點一億元,截至七月二日,共受理一萬一三六一案申請,已撥付約一二五點二六億元,受惠員工三十七萬五○二七人,目前剩餘資金額度確實「有點緊了」。

楊志清表示,目前以外銷為主的製造業中,和國際市場連結深的「金屬機電業」和「民生化工業」受疫情影響較大,產業界多希望能夠加碼紓困至第三季,至於第四季則視疫情影響程度再做通盤考量,目前經濟部已積極彙整廠商需求。

據了解,若外銷仍未復甦,薪資補貼需求將比四到六月多,若補貼延續至七到九月,保守估計需近五百億元,加上持續紓困貸款所需擔保,整體金額上看千億元。

電電公會表示,受全球疫情依舊嚴峻影響,國內製造業實體經濟數據並未明顯改善,傳統產業的生產表現與市場需求仍顯疲弱,面臨商品出口動能下滑、訂單減少及企業面臨資金周轉壓力等困境,供應端及需求端都因疫情而改變,是前所未有的情況。

電電公會指出,疫情造成部分永久性的改變,未來將是長期抗戰,每一個企業現在一定要好好面對現實,需做好庫存及現金流管控,運用數位科技驅動企業數位轉型,以提升企業整體效率與競爭力。呼籲政府透過政策協助推動防疫科技,打造智慧防疫體系、扶植新創事業,加速創新及數位轉型。

*振興券滿千 賣場送萬元優惠券

振興三倍券7月15日開放消費與回饋,為了搶這波消費潮,零售通路業者陸續公布讓好康再放大的優惠方案。三倍券預購,除了可利用四大超商預訂、領取外,也可上「官網預訂」,領券地點除了超商外,還有全聯、美廉社、康是美、屈臣氏等選擇。

全聯PX Pay會員7月15日至8月13日,持實體振興券單日單卡消費每滿1千元,就送福利點1千點(價值100元);實體卡會員,使用實體振興券單日單卡消費每滿1千元送500點(價值50元),另持實體振興券全額支付單筆每滿1,000元,再送限量價值超過3萬元的振興大禮包,內含50個品牌優惠,限量1百萬份,送完為止。

即日起在美廉社消費,不限會員不限消費金額即贈送一本「美廉社振興券」,內含醫療級口罩預購券一張(一盒50片),憑「振興三倍券」200元面額券預購口罩,預購完成後即送一張50元折價券,等於享有醫療級口罩一片3元的優惠價。

家樂福聯合50家品牌廠商,集結家樂福實體與數位全館商品、商店街、美食街與異業合作,推出20萬本「家樂福振興澎湃包」每本享有4萬元優惠券,7月15日至7月28日期間持紙本振興三倍劵單筆消費滿1,000元可獲得。活動期間使用家樂福App綁定玉山家樂福聯名卡,刷卡單筆滿3千元以上,最高享10%回饋電子折價劵。

愛買則需要將三倍券登錄為「遠東商銀HAPPY GO信用卡」,並綁定HAPPY GO Pay,7月15日起至7月28日至愛買實體通路單筆消費滿3千元(含指定DM商品),使用HAPPY GO Pay結帳,可獲點數最高1,500點(市值450元),為平日贈點的50倍。另身分證含「3個3」的民眾且為HAPPY GO卡友,活動期間持本人身分證正本至全台門市客服,即可免費領300元抵用券,限量共1千份,抵用券面額100元共3張,消費滿1千元可使用。

(聯合報)
--
國際篇

*巴西肉廠 千人曾染疫

巴西勞工檢察官辦公室的資料顯示,JBS旗下一座巴西豬肉工廠逾千名員工感染新冠病毒,約占所有受檢員工的四分之一。雖然幾乎全數都已痊癒,但感染率如此高,反映出巴西疫情的嚴峻。但儘管如此,巴西當局仍逐步放寬商業活動。

最新統計顯示,巴西境內累計逾6.3萬人病故,確診人數已逼近154萬,疫情嚴峻程度目前在全球僅次於美國。然而,巴西各級政府仍決定逐步重新開放商業活動,里約熱內盧的酒吧和海灘上擠滿人潮,但許多人不戴口罩,足球俱樂部甚至已計劃恢復有球迷在現場觀賽的足球比賽。

至於全球新冠肺炎確診案例總數於3日跨過1,100萬,美國新增確診人數也再寫新高。華郵報導,美國3日新增確診今5.75萬例,為疫情爆發以來單日新增確診高峰,也是九天內第七度改寫新高紀錄。

*疫情當前 銀行推數位平台搶客

新冠肺炎疫情正加速傳統銀行發展數位平台,把更多服務搬上網路,預料未來的銀行將愈來愈像電商亞馬遜(Amazon),展售琳瑯滿目的金融產品。

在西班牙實施全歐洲最嚴格的封鎖措施之際,西班牙國際銀行(Santander)旗下純網銀Openbank的事業蒸蒸日上,包括今年頭四個月的經紀客戶數大增58%,在該平台上進行的股票、權證與指數股票型基金(ETF)交易也激增逾一倍。

Openbank執行長薩菲爾表示,實施封鎖措施形同迫使民眾改採數位銀行服務。他認為這股趨勢將持續下去,預料銀行未來展售金融商品的方式,將極為類似亞馬遜展售消費者產品的方式。

薩菲爾說:「亞馬遜採取的策略非常實際,就是單純把零售轉向數位化。我們正在推動類似的銀行業務轉型。」薩菲爾曾在亞馬遜擔任主管,2015年獲聘掌管Openbank的新線上平台。

企業在檢視「後疫情策略」時,發現各種網路活動方興未艾,包括消費、電競、銀行業務與社交等。顧問機構麥肯錫4月中的調查顯示,歐洲零售銀行的數位管道使用率躍增20%,在西班牙和英國,每五名銀行客戶中,就有超過一人首度嘗試網路銀行服務。

這為銀行推動網路業務帶來新動力。銀行正期望加快腳步,把逐漸走下坡的傳統業務平台搬上雲端,而此一過程相當漫長,且通常耗費高昂成本。

一些銀行正從頭開始構建獨立的網路平台,或利用金融科技公司設計的現成解決方案,選擇後者的優點是加速轉向雲端,而且成本更低。

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歐洲、非洲及中東地區金融服務、銀行與資本市場部門主管尤里亞說:「許多銀行集團正採用綜合的策略,結合傳統銀行轉型和發展新型銀行的努力,有時甚至與金融科技業者合作。」

根據顧問機構埃森哲(Accenture)的報告,全球銀行在未來三年預估支出約1兆美元,把更多業務搬到網路上。美國銀行業者的數位轉型支出領先全球,例如摩根大通每年的相關支出多達114億美元。

photo.php (399×263)

*預防性囤鈔 現金流通不減反增

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各國民眾在疫情期間顯然更愛持有現金,這讓各界原先推論網購潮流與擔心被病毒感染,會加速棄用紙鈔的想法被推翻。

英國央行前決策官員古德哈特(Charles Goodhart)及英國議員亞許沃斯(Jonathan Ashworth)共同著作的研究援引數據指出,美國、加拿大、義大利、西班牙、德國、法國、澳洲、巴西及俄羅斯的現金流通量近期顯著增加。

古德哈特、亞許沃斯在為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PR)撰寫的論文中表示:「即使經濟停擺、網購消費增加正在削弱現金做為交易媒介的傳統功能,但恐慌心理驅動囤鈔行為,顯然抵消且超過削弱的力量。現金流通量實際上強勁成長。」

這份研究的結果與美國川普總統前經濟顧問柯恩(Gary Cohn)的論點相悖,柯恩主張疫情加速了現金的消失。

多年來,由於信用卡的普及、科技發展帶動手機「電子錢包」興起,不少國家的紙鈔使用量持續下降。

有些經濟學家主張,採用無紙鈔交易有助提升全球經濟效率,這項傳遍已開發國家的觀念認為,趁著封鎖防疫措施促進網路購物行為,加上愈來愈多商店只接受信用卡支付,應該當機立斷擺脫紙鈔。

澳洲央行助理總裁布洛克(Michele Bullock)上月表示,儘管現金仍然重要,但新冠疫情可能成為這一支付體系的「最終破壞者」。

澳洲自動提款機(ATM)4月的提款次數較上月減少30%。

然而,國際清算銀行(BIS)引用數據支持古德哈特、亞許沃斯的研究,表示數位支付模式在疫情期間增加,並不必然減損現金的持有,「在某些經濟體中,即使日常交易中現金使用量下降,現金的預防性持有量卻有所增加」。

*疫情衝擊 淡馬錫三個月虧240億美元

新加坡政府基金淡馬錫控股(Temasek)前12大持股以及關係企業投資的價值,今年1-3月短短三個月崩跌近240億美元,可見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對市場造成衝擊之大。

淡馬錫控股投資的企業遍及全球,像是阿里巴巴和新加坡航空。彭博資訊分析後發現,淡馬錫和旗下掌控企業的前12大持股,今年至3月20日止市值崩跌約1/3。

新加坡政府的財政實力,多少受到淡馬錫控股,主權財富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影響。新加坡政府採用一套公式,納入三者的預期長期報酬率,來計算淨投資回報的貢獻,這些回報每年也挹注預算。在2020財政年度,這三家機構原本預料能挹注國庫186億星元(128億美元) 。

新加坡總統雅各布本月曾呼籲,新加坡應考慮動用過去的結餘,來幫助因疫情衝擊而「淌血」的企業和個人。

淡馬錫董事長林文興上周被問到淡馬錫投資部位價值縮水時表示,如今最重要的是安度這場危機。他說:「很顯然股市近來既如此表現,回報是會下降的。但現在不是思考賠不賠錢的時候,而要想辦法擺脫疫情。 」

淡馬錫前12大持股1月2日時合計市值為738億美元,但在3月20日已跌到503億美元。新加坡電信是淡馬錫持有多數持投的公司,其間持股市值崩跌74億美元,拖累淡馬錫最重;其次是星展集團(DBS),持股市值下跌53億美元。

這段期間全球金融市場劇烈震盪,淡馬錫不是唯一一個受創的投資者。這類政府基金因採的是長期投資策略,因此比其他投資者更能安度市場波動,但一旦要動用到這些基金,代表事態不尋常。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