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9日 星期四

新聞自選輯 20141009

農業缺工 我擬引進陸勞 明年試辦「不信政府做好配套」

農業缺工嚴重,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昨首度鬆口表示,計劃明年一月試辦由仲介引進、農會當僱主,引進農業外勞,也不排除引進陸勞。勞動部則保守表示,須先召開評估小組會議討論確認引進、「政策定調」後,才能談如何引進。農民則說:「不相信政府能做好配套。」



政府須當唯一仲介
昨在立院經濟委員會上,陳保基被立委質詢時表示,日前有農青反映一旦擴大農業規模後就會缺工,他到南投茶園訪問也看到缺工問題,現問題是有錢請不到人,原則上計劃明年初試辦引進。
農會總幹事張永成表示,養豬、養牛業等都因缺工,農民一年無法休息,採茶也缺工,三個採茶阿嬤加起來恐兩百歲;若可行的話,農會可配合做僱主,調配農業外勞工作,如鳳梨收成時農忙僅二個月,其餘時間可做木瓜採收等。
陳保基表示,初步計劃由仲介引進、農會當僱主,且非全年僱用。引進人數上限和開放項目暫無限制,開放茶葉、水果、花卉等項目。
248農學市集創辦人楊儒門認為,引進農業外勞要做好配套,政府須是唯一引進外勞的合法機關,才能避免仲介費轉嫁農民;其次是外勞僅能做農業工作,避免被僱主脅迫做農業以外工作,但他不信政府做得到。

現禁陸人來台工作
勞動部政務次長陳益民表示,須先召開「外國勞動力政策評估小組」邀專家學者、勞資雙方代表等討論,確認是否引進農業外勞、「政策定調」後,下一步才能談如何引進、誰是僱主等技術層面問題。至於引進陸勞,勞動部指出,目前法令禁止大陸勞工來台工作,並規定大陸地區人民進入台灣工作前,應經立法院決議。

(蘋果日報)
--
農委會擬引進中國農工 勞團反對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昨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上表示,明年一月將試辦開放農業外勞,且不排除引進中國勞工,初步鎖定茶、水果等大宗農作物,但也不排除花與香菇。

缺工多少 農委會沒數字

陳保基指出,目前農業勞力人口偏向中高齡,農委會力推小地主大佃農計畫,已帶動至少九百多位卅五歲以下的青農返鄉工作,種植面積達一萬六千多公頃,每個人都反映有缺工問題,「有錢請不到人」是現階段農業發展的困境,但究竟短缺多少農工?又打算開放多少農工?農委會目前並沒有確切數字。

陳保基強調,目前計畫聘用外勞的職缺,都是本國勞工不做的。農業並非一年四季均為農忙時期,若為短期僱用,薪資未必便宜。一定要先試辦才知道問題如何修正,否則都是空談。當務之急是釐清區位、作物、產期,確認市場需求,再引進外勞,且不排除中國勞工,農忙時期擬不限單一雇主。但此舉又牴觸勞基法「外勞不可派遣,必須為單一雇主聘用」的規定,有待與勞動部商量。

勞動部:現行政策仍禁止

勞動部則強調,現階段政策仍禁止引進中國勞工,若要引進,依兩岸關係條例規定得經立法院議決才行。農委會若要引進農業外勞,應先說明農業缺工實況,在不影響國人就業機會及本國勞工勞動的前提條件下,經跨國勞動力評估小組研究是否開放、如何開放。

勞團痛批將充斥血汗勞工

勞團則批,農業提升不能只想著廉價勞力來降低生產成本,這樣只會讓台灣社會充斥血汗勞工或低薪勞工,應解決產銷制度等根本問題,否則只是讓弱勢的農民「剝削」更弱勢的外勞。

另外,政府還應想辦法吸引年輕人回鄉,尤其是年輕失業族群,而非放任農村繼續破落、城鄉差距變大,讓年輕勞動力出走。

陳保基表示,將於兩個月內提出農業外勞具體政策與配套措施,明年一月先行試辦,視結果再修正。

(自由時報)
--
「有錢也找嘸工」 農業外勞明年初試辦

台灣農業缺工嚴重,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昨天在立法院鬆口,明年初將試辦農業外勞。陳保基說,農業現況是「有錢也請不到人」,不能看著農業缺工嚴重,卻一點辦法沒有。

由於各項作物農忙時節不同,農委會研擬由農會或產業團體負責整合缺工狀況,花卉、茶葉、香菇、水果、育苗場、畜牧業都在試辦的產業選項內,原則是不影響本勞工作機會,最快明年農曆年後試辦。

台灣農業人口老化嚴重,農民年平均齡六十二歲,因勞力密集、待遇不高特性,讓許多第二代年輕人不願接手,農業生產勞力早已出現斷層。

農委會前年研議引進農業外勞,但引起社會各界強力反彈,因此決定先充分運用本國人力,推行「農業打工」及「國內區域性、季節性現有農業勞力調度」兩大計畫,但成效有限。

立委李慶華昨天在立法院質詢時,要求陳保基說明農業外勞規畫。陳保基表示,許多農業青年參與小地主大佃農,一旦擴大營業規模,就碰到缺工問題,日前他到南投茶園、桃園有機農場,也看到缺工,「農業外勞若不試辦,就是空談,」試辦才知怎麼調整。

陳保基表示,正在調查各項農業產業缺工狀況,比如採茶時節從南部、中部到北部缺工多少人?調查完成後,就試辦引進農業外勞。

陳保基表示,除了育苗場一年到尾缺工嚴重,日前到屏東也有鳳梨農反映,規模愈大需求也愈大。

不過勞基法規定,外勞不能「派遣」,應長期雇用,但農民每年只在特定時節缺工,農委會正在與勞動部會商,盼建構試辦機制,由仲介引進,農會或產業團體擔任雇主,負責整合缺工狀況並派工。

針對立委黃昭順問是否用大陸農工?陳保基昨天上午在立法院說「不排除」,但晚間記者再次確認時,陳保基改口表示「不會引進大陸農工」。

花茶農:早該開放 建議由農會管外勞

政府擬明年試辦農業外勞及農業保險,台南市養豬協會理事長顏瑞進說,早該開放了,外勞可解決農忙缺工問題,但要有管理配套,花農羅世振說,如果農業人力不穩定,可能影響花卉產業萎縮,他也贊成開放外勞。

彰化縣花卉生產合作社監事主席羅世振說,花價好時批發價可以六十元,但逢採收期人力不足,「眼睜睜看著花開過頭卻無法採收,差個二、三天就掉到十幾元」,年輕人不願流汗、採收一小時頂多一百元,常雇不到工。

台南酪農黃燕良說,酪農工作時間特殊,加上牧場有異味,三萬元月薪也徵不到人;台南市養豬協會理事長顏瑞進說,其他產業都開放了,農業沒理由禁用。新竹老字號「峨眉茶行」負責人徐乾富說,建議由當地農會管理外勞,沒採茶時可幫忙採橘子或其他農作。

新竹「石井茶行」負責人曾俊乾樂見其成,他說,茶產季並非一年四季都有,東方美人茶只有夏、冬最缺人,「沒採茶時要讓外勞做什麼?」

南投茶農蘇永清說,紅茶每年十一月至翌年二、三月休耕,期間工資應合乎成本,以免農民請不起。

台南市豬農顏真投「有條件」支持,他說,語言、管理住宿都是問題,且大型養豬場已自動化飼養,缺工恐怕沒外界想像嚴重。

勞動部:外勞試辦 不是農委會說了算

農委會想引進農業外勞。勞動部說,開放外勞須審慎與整體評估,形成社會共識後,才有開放的可能。強調引進外勞須符合「缺工」和「不影響本勞就業」兩大原則,農委會除了須提出更精確的缺工數據說服外界,也應考量對農村在地人口的影響,甚至評估農業技術及品種是否會外流。

至於引進大陸農工來台?勞動部重申,現階段政府政策是全面禁止陸勞來台工作,且「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也有規定,引進陸勞須經立法院決議通過。

台灣勞工陣線協會秘書長孫友聯說,農委會應思索農業發展、改革農民遭產銷制度剝削問題,而不是開放農業外勞,他除了呼籲農委會懸崖勒馬,也要求勞動部嚴格把關。

至於農委會打算由農會當雇主,且可能不會全年雇用農業外勞。勞動部對此說,現行製造業和看護外勞都由單一雇主長期聘用,但農業外勞型態特殊,農力不足多為採收時的季節性缺工,未來若政策確定引進,作法可能與目前產業、家事外勞不同,是否可由農會來「派遣」外勞,須進一步討論。

勞動部政務次長陳益民說,農委會須提出缺工量、類別和季節等具體缺工資料,才有辦法進一步討論是否開放、如何開放、開放多少額度、引進成本和誰來當雇主等議題。

陳益民也表示,且農委會也須證明「青年回鄉計畫」等鼓勵措施無法解決缺工,也就是本勞不願意做、不影響本勞就業,才能開放外勞。

勞動部官員私下抱怨,開放農業外勞須經勞動部核准,農委會喊出明年初試辦的時程,「不是農委會自己說了算。」

開放農業外勞在國內喊了好幾年,農委會也不只一次釋放研議引進的消息,但據了解,農委會從未正式向勞動部提案引進外勞。

適度開放 讓他安心務農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昨天拋出農業外勞試辦計畫,再次引發正反兩方爭議,一邊是急盼勞力的茶園、果園經營者,另一邊則是憂心外勞會擠壓本勞就業機會的勞工團體。

是否開放農業外勞,爭議延續廿多年,始終無解,缺工依舊,苦的還是農民。為了台灣農業發展,農委會與勞動部實應坐下來談,思考適度開放農業外勞的可行性。

陳保基去年曾提出農業外勞計畫,遭到各界強力抨擊,除擔心打壓本國勞工就業機會,也擔心引進外勞後壓低本勞工資。有人問,同是小農型態的日、韓皆未開放,這真的是台灣要走的路嗎?農委會是否已先盡力媒合本農人力需求?

但國內農村勞動力缺乏,特定產業農忙期尤其嚴重缺工,是不爭的事實。隨著農村人口老化,「三個農民兩百歲」成為常態,果園採摘、育苗場嫁接等工作,年輕人沒有興趣,即使工資喊到一天一千六、一千七,缺工情形仍嚴重,從業者不是六、七十歲婦女,就是外配。

引進農業外勞是不得不然的趨勢,但人力政策不能只憑感覺。面對農村缺工,農委會應提出缺工的具體評估,以適度開放、分級管理方式,並與媒合國內勞工同時並進,進一步吸引本農致力於高端技術與行銷。

農業是台灣的根本,時至今日,產值雖不比製造、服務等其他產業,但農業關係到糧食供應自主、國家安全及生態保護等多面,不可棄守。唯有建立制度,讓農業人力資源穩定,才能讓農民安心從農。

(聯合報)
--
農業外勞 明年初試點試辦

農業外勞議題昨在立院引發關注,李慶華、黃昭順等人質詢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問到農業外勞方案及配套?陳保基指出,由於農民不是整年農忙,農委會將於明年1月選定地區、農會先行試辦,看成效如何,再擴展到全國農業縣市。

「如不先試辦,一切只是空談!」陳保基說,農業外勞在台已講了18年,雖敏感,但越來越多農民增加規模後,有錢也找不到農工,他認為農委會應面對這問題,舒緩農民缺工情況。

黃昭順問到,引進農業外勞會不會排擠本國勞工就業?陳保基說,因農民有錢也請不到人,不至於排擠本勞就業機會。黃昭順又追問,若缺工嚴重,會不會用大陸農工?陳保基回答,不排除,但還是會以本勞及外勞優先。

至於時間,陳保基表示,預計明年初開始試辦,但還要跟勞動部溝通,因現行勞基法規定外勞不可派遣,只能單一雇主,所以將以「試點試辦」來推動,「因不能看著農業缺工那麼嚴重,農委會卻沒一點辦法。」

陳保基說,試辦農業外勞須先整合工作項目和地區,他舉例,像鳳梨農農忙時期只2個月,其餘10月農業外勞要做什麼?所以外勞勢必無法受聘單一雇主,這樣才能確保外勞一整年都有工作。此外,農委會還要跟勞動部協商,研議農業外勞工作地區可怎麼移動、雇主可如何轉移。

立委楊瓊瓔追問農業外勞開放項目及人數,陳保基強調,雖然人數目前沒上限,項目也不會具體受限,但區位會以農業縣市為主,開放農會或產業團體來申請,開放項目如茶葉、水果、花卉等,他強調會以試點試辦為主,不會遍地開花。

勞工專家、立委吳育仁建議,農委會應仿「鐘點外勞」模式,以類似「農業鐘點外勞」方式推動,阻力會較小。

http://img.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4-10-09/Clipping/656/B06A00_T_04_02.jpg

勞動部:社會有共識才開放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昨在立院表示,計畫明年1月以試辦方式,引進農業外勞,同時不排除引進陸勞。勞動部對此表示,農業外勞是否引進,須做審慎與整體評估,待社會有共識之後,才有開放的可能;明年初試辦,時程可能過於緊湊。

至於是否引進陸勞,勞動部表示,現階段政策上全面禁止大陸勞工來台工作,且依《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大陸地區人民進入台灣工作前,應經立院決議,所以,在未經立院決議同意前,政府不可能開放陸勞來台。

過去農委會也曾拋出農業缺工議題,但礙於必須防止農業技術外流、希望農村青年回鄉回流等因素,台灣至今並沒開放農業外勞。

勞動部發言人陳益民表示,引進農業外勞影響層面很廣,農委會必須先確認農業缺工人數、缺的是何種人力、缺工季節與區域等,以及這些人力現階段在國內是否真的找不到。

陳益民強調,引進外勞的前提必須是本勞不願做,或任何鼓勵措施下,都找不到人力;若本勞願做但工作環境不佳,就須改善農業工作環境。此外若農業缺少的是茶葉或稻米等人力,外勞來源國是否有適合的人力,也必須納入考慮。

勞動部14日將邀勞資政學召開跨國勞動力政策協商諮詢小組,雖然目前農業外勞議題不在提案中,但農委會可提出臨時提案討論,確認是否引進農業外勞。

(中國時報)
--
查2年沒用 貼吉園圃貴25% 假標章隨處可買

農糧署核發管控、代表安全蔬果的「吉園圃」標章,遭爆假標章流竄市面,攤商貼假標章多賺逾二成五價差。農委會昨派員到市場查察,確實發現攤商販售小番茄貼偽造標章,已移請檢調偵辦,違反《商標法》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二十萬元罰款。消基會痛批,農委會長期對農產品安全怠忽職守,應負行政責任。

農委會為輔導農民正確使用農藥,一九九三年起推動「吉園圃」安全蔬果標章,至今年八月底,共二千一百二十七個產銷班取得標章,生產面積達二萬五千六百九十六萬公頃,蔬果種類逾一百六十七種,年產量約五十三萬公噸,產值達一百一十六億元。

南門古亭市場中招
農業新聞網站「上下游新聞市集」昨踢爆北市古亭及南門市場,有攤商賣貼有假吉園圃標章的小番茄,貼標可賣一百八十元至二百五十元,未貼標僅一百多元至二百元,價差達二成五。
立委陳明文昨在立院質詢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指農糧署兩年前曾在三重的市場查獲偽造吉園圃標章,至今兩年多仍充斥市面,批此標章「攏係假ㄟ」,陳保基回應:「查到,就一定嚴辦。」

農糧署將追查源頭
農糧署昨派員稽查,在古亭市場查獲一偽造標章並送警偵辦。農糧署表示,製造、使用或陳列偽造標章,即違反《商標法》規定,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二十萬元罰款,將會持續追查源頭。
農委會表示,吉園圃標章是輔導性質,農民須先加入產銷班,接受病蟲害安全用藥輔導及講習,產品經藥毒所檢驗合格,並提出三個月病蟲害用藥防治紀錄,經審核過後,農糧署會和農民簽約,農民才可貼標章。據統計,今年一至九月抽查市售吉園圃標章五百二十四件,未查獲假標章。
《蘋果》記者昨前往南門和古亭市場,有小番茄攤商已撕下吉園圃標章,改貼「精緻小番茄」貼紙,在附近一處水果攤則見火龍果也貼有假吉園圃標章,攤商還說:「這種標章隨處可買,一大張才二十元,愛怎麼貼就怎麼貼。」

民批:多花錢被騙
民眾李明珠說:「多花錢買吉園圃標章的水果,為了吃得安心,沒想到竟是被騙了。」消基會祕書長雷立芬批評,假標章到處都是,只有農委會看不到,太誇張,近年國內農產品不斷出狀況,農委會怠忽職守,應負行政責任。

缺第三方驗證 吉園圃遭仿冒

申請門檻低
農委會核發的「吉園圃」標章,僅屬輔導性質,學者指出,農委會另核發的CAS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有機農產品標章及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均有第三公正單位驗證及定期抽驗,相對較嚴謹的驗證制度,因此較不易出現偽造標章問題。
農糧署表示,包括CAS優良農產品驗證制度、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及有機農業驗證,都是委託第三公正單位如中央畜產會、屏東科技大學等機構驗證。農糧署表示,上述三項認證,若業者違反規定,可要求產品下架回收。

將推QR碼秀簡介
宜蘭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黃璋如表示,吉園圃因無第三公正機關的驗證制度,純粹是輔導性質,僅由農糧署抽驗有無農藥殘留,非嚴謹驗證制度,以致標章易仿冒,相較上述三種標章,申請門檻較低。
農糧署表示,年底將推動「農民QR Code」,記錄農民身分的二維條碼,會貼在每件農產品上,民眾用手機掃描,就可知生產者的姓名、農藥檢驗報告、田邊生產圖片及產品介紹等資訊,可較吉園圃標章更迅速掌握蔬果生產資訊。

(蘋果日報)
--
農委會鬆散 仿冒吉園圃流竄市面

日前立委蔡錦隆披露賣場A菜吉園圃編碼「查無此人」,昨日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上,立委陳明文出示古亭市場貼有仿冒吉園圃標章的盒裝小番茄,怒斥食安事件未歇,連農業標章「攏係假耶」!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坦言查核鬆散,允諾一週內全面宣導與清查。

陳明文表示,走一趟市場到處都是仿冒吉園圃標章,上面根本少了九碼追溯編碼,但民眾分不清楚,成為受害者。

在立委點名同時,臉書社團「文青別鬼扯」也張貼「吉園圃早該廢了」一文,指不合時宜的制度應該廢除,並上傳貼有仿冒吉園圃標章的盒裝小番茄照片。

農委會旁古亭市場 查獲仿冒吉園圃

陳保基指出,昨日派員前往古亭、南門市場稽查,確實在鄰近農委會的古亭市場發現仿冒吉園圃標章。立委楊瓊瓔質疑官方欠缺查核機制,陳一時語塞,但坦言「以前比較鬆散」,楊一氣之下怒批:「沒有就說沒有,還說鬆散!」陳立刻承諾會加強取締。

陳保基承諾 一週內加強宣導、取締

外傳二○○四年起,吉園圃標章就出現遭人私印及任意貼用的情況,陳保基強調,一般接獲檢舉通報,會立即啟動查核,未來一週內,將在全台賣場、傳統市場,製作海報與看板宣導如何辨識吉園圃標章,並展開清查。根據商標法,陳列、製造與使用仿冒標章業者,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二十萬元罰鍰。消費者可上網(http://gap.afa. gov.tw/faq/)查詢生產資訊。

吉園圃標章小檔案

吉園圃標章是台灣安全蔬果認證標章,正確形式2片綠葉上有3個紅色圓圈,下方有9個追溯編碼,1、2碼代表縣市別,3碼是標章類別碼,後6碼為流水號管制碼,每個標章為特定農民所有。

(自由時報)
--
假冒吉園圃標章 小番茄貴5成

代表「安全蔬果」的農委會吉園圃標章再爆仿冒!農委會農糧署昨天在台北市古亭市場、南門市場,各查獲一件盒裝小番茄,貼著偽吉園圃標章。農委會依商標法追溯源頭,將針對製造、使用及陳列的業者攤商,依法最高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罰金廿萬元。

農業新聞網站「上下游」昨天上午踢爆,古亭、南門市場菜販銷售的盒裝小番茄,貼有「假的吉園圃標章」,售價比一般小番茄貴約二到五成,遭農糧署北區分署派員稽查查獲。

記者下午實際走訪南門市場,貼有假吉園圃標章的盒裝小番茄仍在攤位上,一盒賣兩百元,較一般一盒一百到一百八十元貴。水果攤老闆娘表示,小番茄是向中央市場批來、比較甜,一盒批價一百七十元,政府應去找源頭;古亭市場則已收攤。

農糧署說,吉園圃產品一年約抽驗三千件,只要檢舉也會立刻查處。農委會認證的吉園圃標章,圖案為兩片葉子上面有三個圓圈,並印有「台灣安全蔬果」,且有浮水印及認證條碼;假標章則沒有浮水印和認證條碼,字樣也改成「安全蔬果」。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坦言「以前的檢查機制的確較鬆散」,並承諾一個月內追查全台賣場、傳統市場,若有偽造將立即開罰,年底也將建立生產追溯系統,以農產品QR CODE揭露生產資訊。

(聯合報)
--
緊鄰農委會 仿冒吉園圃 流竄菜市場

台灣吉園圃標章破功?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今天審查農委會預算,立委陳明文秀出兩張別從南門市場和古亭市場水果攤拍攝的盒裝小番茄照片,上面貼的是偽造的吉園圃標章,這兩個市場距離農委會僅百公尺遠,竟然也敢造假仿冒,陳明文認為農委會對吉園圃標章稽查不力。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表示,只要接獲檢舉通報,農糧署立即查核處理;一周內將在全台大賣場、傳統市場,製作海報和看板宣導,讓消費者認明真正吉園圃標章的樣式,拒絕購買仿冒,同時進行全台大普查。農委會年底也將鼓勵農民加入農產品可追溯系統,消費者透過二維條碼,就可追蹤農產品來源。

農糧署今天上午也派員前往疑似販賣偽造吉園圃標章的盒裝小番茄攤商查核,農糧署說,依據商標法,製造、使用、陳列的業者攤商,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也可裁罰20萬元。

農委會農糧署署長李蒼郎表示,吉園圃是由產銷班驗證,未在農產品驗證及管理法的管轄範圍內,因此只能引用商標法裁處,農糧署目前一年抽驗約3000件吉園圃產品,只要民眾檢舉,也會立刻查處。

(聯合晚報)
--
吉園圃標章 少了9碼攏係假

立委才踢爆吉園圃標章「農民代碼」查無此人,立委陳明文昨也質疑吉園圃標章「攏係假ㄟ」!仿冒的吉園圃標章早在傳統市場流竄,農委會都沒在抓。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允諾,將在一周內清查,並派人到超市推廣「正版」吉園圃標章,避免消費者混淆。

以假亂真 唬弄消費者

陳明文昨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質詢時,拿出2張貼有吉園圃標章的照片,質問陳保基,哪一張是假的?陳保基坦言,兩張確有不同,少了認證條碼的那張是仿冒的,標章下端印有9個阿拉伯數字識別號碼的,才是「正港」的吉園圃標章。

「攏係假ㄟ!」陳明文怒斥,仿冒的吉園圃標章,是前幾天網路媒體才在台北市古亭、南門市場拍到的,地點距離農委會不到方圓1、2公里,不肖業者行徑大膽囂張,無視政府公權力。

陳保基回應,不要說都是假的,如果有假的,農委會會立刻處理,昨已派員到兩個市場稽查,並在古亭市場當場查獲貼假標章的攤販,農糧署將進一步調查與開罰。

陳保基說,農委會將在1周內到全台的賣場及傳統市場,稽查假的吉園圃標章,並派員到超市向消費者宣導正確的吉園圃標章,不讓消費者混淆。

頻傳假冒 只抓到一次

立委蘇清泉、楊瓊瓔皆表示,很多婆婆媽媽看到貼有吉園圃的蔬果就往籃子裡放,就是因為信任政府標章,呼籲政府加強查緝才是當務之急。楊瓊瓔也要陳保基率幕僚到市場稽查、宣導,透過媒體報導,別讓消費者買到「假貨」。

吉園圃標章從民國76年推廣至今,經過4次改款,最新款已是第5代,民間不時傳出吉園圃標章被私印、仿冒、任意貼用;但農糧署除了去年在三重市場查獲一次假冒的吉園圃標章,幾乎沒有破獲假標章過。

農糧署表示,今年1到9月在市場抽查300件,有13件違規,但都是標示不完整,並非仿冒;若查到仿冒的吉園圃標章,可依《商標法》開罰,可罰製造、使用及陳列吉園圃標章的業者,最高3年以下有期徒刑並科20萬元罰金。

http://img.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4-10-09/Clipping/656/BX6A00_T_01_02.jpg

(中國時報)
--
奈米顯微 美德3雄得化學獎 細胞無所遁形 可揭阿滋海默之謎

諾貝爾獎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昨天揭曉,美國學者貝席格、莫納及德國學者海爾3人以「高解析的螢光顯微鏡技術,突破傳統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極限」,將光學顯微技術領進奈米新次元,此將有助於深入認識人體蛋白質及細胞運作,揭開巴金森氏症及阿滋海默症等疾病的謎題。

瑞典皇家學院表示,3人的研究超越德國光學家阿貝在1873年提出「繞射極限」,讓人們了解光學顯微鏡的鑑別率極限約為0.2微米(等於0.0002公分)。我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陳壁彰指,3人的成就突破100多年來的極限。

螢光雷射技術聚焦
1990年代,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海爾(Stefan W. Hell)率先發明「受激發射耗損顯微鏡技術」,運用螢光及雷射技術,可將光更聚焦在觀察物上,得到解析度優於0.2微米的影像。諾貝爾獎評委會形容,如同本來只能看到城市的大樓,現在可以看清大樓住戶的生活細節。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莫納(William E. Moerner)是全世界首名看到單分子影像的科學家,他與美國霍華休斯醫學中心物理學家貝席格(Eric Betzig)根據海爾的成果,進一步深入理解分子的內部運作。貝席格研發「單分子顯微技術」,重複掃描同一區塊的螢光分子,每次掃描只讓少數分子發光,再將得出的每個影像重疊過濾,得到奈米級解析度的影像。評委會稱,此技術足以彌補電子顯微術會殺死生物的缺點,現已廣泛應用在研究細胞內部的分子運作機制。

3人分3700萬獎金
三名得主各自將此突破運用於不同的研究領域。海爾專研神經細胞,讓大腦突觸的結構無所遁形。莫納研究與亨丁頓舞蹈症有關的蛋白質變化。貝席格致力於追蹤胚胎內的細胞分裂。
諾貝爾獎評委會表示,3人的研究可讓世人研究細胞內不同分子的交互作用,其中包括與巴金森氏症、阿滋海默症及亨丁頓舞蹈症有關的蛋白質,有助進一步認識疾病的發展,也可推動研發相關藥物。3人將均分800萬克朗(約3766萬元台幣)的獎金。

轉從商6年後回歸
陳壁彰曾在貝席格的實驗室下工作,他稱貝席格是科學界的奇葩,勇於創新,曾因沒有新領域,改從商6年,後又返回科學領域。

【得主小檔案】
海爾 Stefan W. Hell
年齡:51歲
國籍:德國
學歷:德國海德堡大學物理學博士
現職: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
莫納 William E. Moerner
年齡:61歲
國籍:美國
學歷:美國康乃爾大學物理學博士
現職:美國史丹福大學哈利•S•莫什講座教授

貝席格 Eric Betzig
年齡:54歲
國籍:美國
學歷:美國康乃爾大學物理學博士
現職:美國霍華休斯醫學中心珍利亞農場研究區小組負責人

海爾得知獲獎 鎮定讀完論文

突破傳統
接到諾貝爾委員會得獎通知電話時,海爾以為是惡作劇,直到認出其中一名委員的聲音,才意識到自己真的獲獎,但他沒有興奮地跳起來,掛上電話後,把當時正在看的論文看完,才通知親友。
海爾等3人的研究突破1873年以來廣被認定的「阿貝」解析度限制。海爾說:「20世紀已有這麼多的物理學新進展,一定有什麼可突破這道限制。這個挑戰有點瘋狂,但我很喜歡挑戰傳統。」

「從小就想得諾獎」
對貝席格來說,得獎是兒時夢想成真。他姊姊勞拉說:「他從小就說他40歲時,要賺到百萬美元和得諾貝爾獎。」她說貝席格已賺到百萬美元,但54歲的他拿諾貝爾獎還有點年輕,「不敢相信他辦到了,好酷。」
昨莫納正在巴西開會,是由他太太莎朗轉告好消息。莎朗激動地說:「我根本沒想過(化學獎)會由這3人奪得」。

(蘋果日報)
--
研發高解析螢光顯微鏡 3人獲化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八日宣布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和德國三名學者因利用螢光分子突破光學顯微鏡解析度限制,達到奈米級的「超解析螢光顯微影像技術」而共同獲獎,「因為他們的成就,光學顯微鏡能一窺奈米世界」,對疾病研究與藥品設計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突破光學限制 一窺奈米世界

評審委員會主席林登說,這種奈米螢光顯微影像技術,讓科學家得以即時觀察活體細胞內個別分子活動情況,擁有更佳利器研究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和杭廷頓舞蹈症等疾病。

獲獎三人分別為五十四歲的美國霍華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物理學家貝吉格(Eric Betzig)、六十一歲的美國史丹福大學物理化學家莫納(William E. Moerner),以及五十一歲的德國馬克思蒲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奈米生物光子學部門主任赫爾(Stefan W. Hell)。三人將均分八百萬瑞典克朗(三千三百七十萬台幣)獎金。

赫爾得知獲獎後大表意外,「我完全沒想到,簡直無法相信」,「幸好我記得諾馬克的聲音,才明白這是真的。」諾馬克為瑞典皇家科學院常務秘書。莫納正在巴西開會,透過美聯社記者告知才知道得獎,他說︰「我興奮得不得了,也很高興與貝吉格、赫爾同時獲獎。」

過去一段長時間裡,光學顯微鏡解析度受限於光波繞射,最高僅能達光波長的一半、即○.二微米(micrometre),此即為根據德國顯微鏡光學家阿貝(Ernst Abbe)命名的「阿貝繞射極限」。不過,貝吉格等三人利用螢光分子繞過這個限制,發展出「超解析螢光顯微影像技術」;三人使用兩套不同方法,但殊途同歸。赫爾於二○○○年開發「受激發光抑制(STED)顯微影像技術」;貝吉格、莫納各自的研究,則為單分子顯微影像技術(single-molecule microscopy)奠基。

帕金森等研究 將有革命性改變

受激發光抑制顯微影像技術利用兩道雷射光束,一道刺激螢光分子發光、另一道抑制其他螢光分子作用,對著觀察樣本掃描後的成像解析度,得以突破阿貝繞射極限。單分子顯微影像技術有賴於調控個別分子上螢光分子發光與否,藉由對樣本上同一區域重複多次造影,每次僅讓少量分子發光,再將這些影像重疊後得出奈米等級解析度影像。

皇家科學院指出,這種奈米顯微影像技術,「理論上不再會有任何結構小到無法研究」,使科學家能即時觀察活體細胞內的個別分子,了解大腦神經細胞分子如何建立突觸,追蹤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杭廷頓舞蹈症中致病蛋白質如何堆積,也能在受精卵分化成胚胎過程中觀察個別蛋白質分子。這種技術如今已廣受使用,每天都帶來新發現,造福人類,醫學與生物學界受惠最大。

學生憶恩師︰髒話不離口 客廳即工廠

「你可以7-11嗎?」這是中研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陳壁彰,到貝吉格實驗室應徵博士後時,被問到的第一句話。陳壁彰說,老師是科學界的拓荒者,是一位非常聰明認真、還會開飛機勇於冒險的人,絕不放棄、但演講時卻滿口髒話。此次獲諾貝爾獎的超高解析螢光顯微鏡成果,就是在客廳裡建造出來的。

陳壁彰說,三位得主最大貢獻,就是讓生物學家看到非常微小的細胞內結構,也看到電子顯微鏡看不到的活體:貼在細胞表面的幾百種一層層蛋白質。

前國科會副主委、台大化學系教授牟中原表示,從前電子顯微鏡能看到三百至四百奈米的細胞,三位得主的技術可看到十幾、二十奈米的活體細胞,解析度清晰了至少二十倍,「就像從前看台北市地圖的解析度是二十公尺,現在細微到一公尺一樣。」

貝吉格勤奮執著 早中晚巡實驗室

陳壁彰說,貝吉格老師很聰明、且見解獨到,可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新領域。當貝吉格仍在攻讀博士時,就在《Science》期刊發表「近場光學」,後來覺得找不到科學新領域,就回到父親公司上班;經過十多年,才又和朋友籌了兩萬多美金,在客廳搭建一座顯微鏡,這次的研究成果就是獲獎的超高解析螢光顯微鏡PALM。「但他一旦開創一個科學新領域後,就頭也不回地繼續尋找下一個新領域。所以他現在已經很少在做這次得獎的研究,而是從事新領域『三維層光顯微鏡(Light Sheet)』。」

陳壁彰猶記得當初應徵時,貝吉格第一句話就問他:「你可以7-11嗎?」陳壁彰起初以為老師是在開玩笑,「沒想到後來老師每天上午、中午、下午、晚上都會來實驗室,看你在不在。」

貝吉格不僅很勤奮,對科學很執著,常常為了一篇演講一整晚不睡覺,「而且演講時常常髒話一大堆,和其他的學者很不一樣。」

(自由時報)
--
研發奈米顯微術 3科學家獲諾貝爾化學獎

二○一四年諾貝爾化學獎由兩位美國科學家貝吉格和莫厄納,以及德國科學家赫勒共同獲得,他們打破光學顯微鏡的光波長障礙,利用螢光把顯微鏡提升到奈米層次,他們開發的「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技術」,讓研究人員可以看到活細胞內的最小單一分子,進而看到疾病在細胞內發展的情況。

瑞典皇家科學院聲明說:「他們在光學顯微鏡上的成就,讓我們可以一窺奈米世界。」三人共獲八百萬克朗(約台幣三四八○萬元)獎金。

聲明說,科學家利用這種「奈米顯微術」觀察分子如何在腦部神經細胞間創造神經原的神經線連接,並追蹤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和亨丁頓舞蹈症有關的蛋白質發展。

五十四歲的貝吉格(Eric Betzig)是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六十一歲的莫厄納(William E. Moerner)是史丹福大學教授;五十一歲的赫勒(Stefan W. Hell)是德國普朗克生化研究所所長,也任職於德國癌症研究中心。

科學家從十七世紀開始用顯微鏡觀察,但光學顯微鏡受限於光波長,解析度不可能超過光波長的一半。一八七三年,德國光學家阿貝(Ernst Abbe)斷言,顯微鏡的解析度不可能超過○點二微米,大約是頭髮寬度的五百分之一,也就是所謂的「阿貝繞射極限」。

貝吉格等三人各自努力,利用螢光標示打破「阿貝繞射極限」。這次獲獎的有兩種原理,分別為赫勒在二○○○年開發的「受激放射耗乏(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STEP)顯微術」原理,以及貝吉格和莫厄納的「單分子螢光顯微術」(single-molecule microscopy ),兩人各自為這項技術打下基礎。

「受激放射耗乏顯微術」使用兩種雷射光束,一種激發螢光分子發光,另一種把除了奈米大小的螢光以外的所有螢光消滅,掃描樣本時,產生解析度遠高於○點二微米的影像。

羅馬尼亞出生的赫勒用此技術研究神經細胞,更了解腦部神經原的神經線連接。他接到獲獎電話還以為是詐騙電話,「還好我記得(諾貝爾委員會)諾馬克教授的聲音」。「單分子螢光顯微術」依賴單分子的螢光明滅的機率。科學家讓樣本同一區塊的某些分子發亮,反覆做多次,再把這些影像重疊,得到奈米程度的超高解析度影像。

莫厄納早在一九九○年代開始發展此技術,用於研究與亨丁頓舞蹈症有關的蛋白質;貝吉格二○○六年首度使用此技術,追蹤胚胎的細胞分裂。莫厄納說:「和貝吉格和赫勒一起獲獎,非常興奮。」

http://uc.udn.com.tw/NEWS/MEDIA/8987759-3572795.jpg?sn=14127981938811

http://uc.udn.com.tw/NEWS/MEDIA/8987759-3572796.jpg?sn=14127981938811

超高解析螢光顯微鏡 看見活跳跳細胞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由研發出「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鏡」的三位學者貝吉格、莫厄納和赫勒獲得,有學者形容這項發明是兩、三百年來光學顯微鏡的重大突破,因為透過這種顯微鏡,人類可以看見更細部的細胞內構造;更重要的是,看見的細胞是活生生的。

貝吉格的學生、中研院應科中心助研究員陳壁彰說,每個研究細胞的科學家都想看得愈細小愈好,但過去顯微鏡一直受到光的基本物理性質「繞射極限」限制,解析度無法再提升。

貝吉格等人的精巧設計,可讓光線在不違反物理定律的情況下突破障礙。

陳壁彰解釋:假設一個物體的影像需由一千個光點組成,科學家就讓其中幾十個點先發亮,再換另外一批點發亮,等到不同部位的點都發亮過後,再把它們組合起來成像。

透過這個技術,超高解析螢光顯微鏡可看清楚僅有幾十個原子排起來的寬度約十到廿奈米尺度的東西,解析度是傳統螢光顯微鏡的數十倍。

台大化學系教授牟中原說,傳統顯微鏡看細胞模模糊糊,現在才看清原來細胞內部像迷宮般複雜。

不只如此,高解析度螢光顯微鏡還可看到活細胞。

陳壁彰說,以前要看細胞的細部構造,雖可用電子顯微鏡,但要在抽真空的環境下操作,因此只能看到死細胞;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鏡,細胞內什麼胞器正在做什麼動作,都可看得一清二楚。

牟中原利用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鏡做研究,觀察、追蹤注入細胞,作為藥物載具的奈米顆粒,經過哪些地方,跑到哪裡去。

「這向發明對細胞生物、生理領域影響相當大,」牟中原說,由於該顯微技術還很新,造價也貴,用的人不多,因此對未來的影響將會更大。

http://uc.udn.com.tw/NEWS/MEDIA/8987761-3572798.jpg?sn=14127979686731

瀟灑貝吉格 已投身更厲害研究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貝吉格,是在自家客廳「創科學大業」,做出這台令他舉世聞名的高解析度螢光顯微鏡;而貝吉格早在數年前就拋下他這項偉大發明,投身下個更厲害的顯微鏡研究。

貝吉格第一個重要發明,是他念博士時就發表的「近場光學技術」,該技術大幅提升光學解析度,高解析度螢光顯微鏡是貝吉格的二號作品。

跟隨貝吉格兩年半,今年中才返台的中研院應科中心助研究員陳壁彰說,他和貝吉格昨天早上才聯絡,因為他們共同研發的三號作品「層光顯微鏡」即將問世,將可更清楚看見立體且快速活動的細胞內部結構。

貝吉格從前就立志「只開發科學新領域等別人進來,如果裡面人滿了,我就離開」,陳壁彰表示,貝吉格做完近場光學後覺得沒什麼可做,就回父親開的公司幫忙做了六年的手工椅子,後來覺得無聊,就找同事湊了兩萬美元,在自家客廳研發起新一代顯微鏡。

「老師真的很不像正規學者」,陳壁彰說貝吉格講話直來直往,演講時還會迸出髒話;他聽到不對的說法,會直接批別人錯誤,貝吉格也愛開玩笑,「性格像個瀟灑大俠。」

但回到研究,貝吉格卻相當執著且嚴格。陳壁彰回憶當年要求加入貝吉格的研究,貝吉格只問「你能像7-11一樣,沒有假日來上班嗎?」

「我以為他在說笑,進去後才發現他是認真的!」陳壁彰說,貝吉格早上八點就進研究室,早上、中午、下午、晚上各查勤一次,還說若研究做兩、三年沒結果,那就別做了;如此「高壓統治」,讓陳壁彰連結婚也只敢花兩小時搞定,公證完馬上回去做研究。

貝吉格對自己要求亦高。陳壁彰指出,老師寫數字會精確到小數點第三位,每個公式都從頭推導,且不時提醒學生:「開發技術就是要給人用,若沒人用就等於沒用。」所以常常帶學生去找不同領域的學者合作,試用新技術。

貝吉格得獎,陳壁彰驚訝,「因為老師太年輕了,」但相當為貝吉格開心,在陳壁彰眼中,「貝吉格是個見解獨到,永遠看得比別人遠、永遠向前看的人。」

莫厄納 曾獲諾貝爾前哨沃爾夫獎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的莫厄納,二○○八年曾獲以色列最高學術榮譽「沃爾夫化學獎」。此獎素來有「諾貝爾獎前哨」之稱,部分獎項的得主每三人就有一人同時榮膺諾貝爾獎桂冠。

據統計,沃爾夫物理學、化學及醫學等三獎項歷來得主中,平均每三人就有一人得諾貝爾獎,機率不低。

若以沃爾夫化學獎歷來四十六位得主來看,得過諾貝爾化學獎的有十一人,且都在拿到沃爾夫獎後三到九年再得諾貝爾獎,甚至也有同年獲兩大獎肯定的紀錄。沃爾夫獎得主通常也被視為角逐諾貝爾獎的強勁對手。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是今年的沃爾夫化學獎得主,他發明「程式化一鍋式反應」,可自動化快速合成多醣分子,開啟醣化學研究新頁,成為首位在台研究並獲頒沃爾夫獎的學者。學界也看好他會是「準諾貝爾獎候選人」。

沃爾夫獎於一九七六年由著名猶太工業家沃爾夫(Ricardo Wolf)創立,一九七八年開始頒獎,是國際最高學術成就獎之一,涵蓋農學、化學、醫學、數學、物理學及藝術六大領域。

今年醫學、化學獎 都與阿茲海默症有關

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和化學獎得主,都對研究阿茲海默症(或稱老人失智症)有貢獻,可見諾貝爾委員會對這種退化性疾病的重視。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給有美國和英國國籍的歐基夫,以及挪威籍的穆瑟夫婦,評審委員會說,三人發現腦中定位系統的細胞,讓我們更了解阿茲海默症患者何以喪失空間感。

三位化學獎得主,美國籍的貝吉格和莫厄納,以及德國籍的赫勒,分別開發出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技術,讓科學家得以觀察腦內細胞原的連結,並追蹤與阿茲海默症有關的蛋白質。

已開發國家面臨人口老化,阿茲海默症已成為社會成本最高的疾病之一。

二○○六年全世界約有兩千六百萬名阿茲海默症病患,到了二○五○年,預估全球每八十五人就有一人罹患此病。

目前醫學界對阿茲海默症的成因和病情發展的了解有限,研究顯示與大腦的老年斑塊和神經纖維糾結有關。目前的治療只能緩解症狀,不能停止或反轉,更無法治癒。

諾貝爾獎得主 談人生改變

二○一一年物理獎得主施密特

「諾貝爾獎賦予我代表科學的聲音。得獎後,我的觀點即使不夠合理,已在電台、民意論壇造成回響,並和商界、決策者、政治人物會面。我試著以負責任的態度運用這個聲音。缺點之一是提供個人意見時,我們的聲音往往被放大,因此,無論是談話或寫作,我都較過去更審慎。」

二○○九年經濟獎得主威廉森

「雖然得獎好壞參半,它的實際效應非常正面。得獎的喜悅,對我個人、家人、友人、學生、同事都真實無比。缺點是外界無止盡的請求,占據太多時間。」

二○○八年化學獎得主查爾菲

「它意謂演講變多,甚至小學都有。我曾是發育生物學學會主席,它可能和得獎有關。我在細胞生物學會和美國遺傳學會也扮演更積極角色,得獎的名氣讓我提高參與。這是向上提升,這些學會多年來對我支持有加,這是回饋。」

二○○四年物理獎得主威爾茨克

「我獲得更多邀約與機會。最重要的是,它給予我更大的面向,從不同角度思考物理學史的問題。得獎後我立刻為大眾寫了一本書,現正撰寫另一本,說明整個事業的更大面向究竟是什麼,以及人類的努力並未與它背道而馳。得獎前我從未想過做這件事,出版商也不會感興趣。」

(聯合報)
--
3物理學家 獲諾貝爾化學獎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獎名單,8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揭曉。美國籍的貝齊格(Eric Betzig)與莫納(William E. Moerner),以及德國的赫爾(Stefan W. Hell),因為研發「超解析率螢光顯微術」榮獲化學獎。獎金800萬瑞典克朗(約台幣3350萬元)由3人平分。

光學顯微跨進奈米領域

瑞典皇家科學院表揚3位科學家的貢獻,使「現今的光學顯微技術能夠窺見奈米世界」,開創即時研究分子活動過程的可能性。3人雖然獲得化學獎殊榮,但他們都是物理學家。

把時光推回到1873年,德國顯微鏡學家恩斯特‧阿貝(Ernest Abbe)對傳統光學顯微鏡的最大解析率做了一個限定,也就是0.2微米。

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3位科學家的研發成果「超越了光學顯微技術的限制」,打破上述流傳一世紀以上的最大解析率。

長期以來,光學顯微技術的解析率,始終無法超過光的波長的一半。但是他們運用螢光分子,巧妙打破此限制。這項開創性的技術,將光學顯微技術帶進奈米領域。

能追蹤細胞內分子路徑

這種「奈米顯微技術」,能夠讓科學家看到活體細胞裡個別分子的路徑。舉例來說,科學家可以看到腦部神經細胞之間,如何用分子建立突觸,能夠追蹤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氏症、亨丁頓舞蹈症的致病蛋白質的堆積過程,在受精卵形成胚胎過程中追蹤特定一種蛋白質。

3位科學家過去的研究,為今日獲得化學獎奠定基礎。赫爾在2000年研發「受激放射耗乏顯微鏡技術」(STED),利用兩道雷射光,一道刺激螢光分子發亮,另一道抑制所有超過奈米尺寸的螢光,以這兩道光做奈米掃描,得出解析率超過阿貝繞射極限的影像。

貝齊格與莫納則為「單一分子顯微技術」奠下基礎,此法掃描同一個區域多次,每次只讓幾個分子發光,然後重疊這些影像,取得奈米解析率的影像。貝齊格在2006年第一次實際運用這個方法。

http://img.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4-10-09/Clipping/656/BX5A00_T_01_02.jpg

貝齊格:害怕生活改變 莫納:榮幸

莫納現年61歲,康乃爾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現任加州史丹福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並主持「莫納實驗室」(Moerner Lab),專研單分子光譜技術、超解析度顯像,以及生物單分子與光合蛋白質之捕捉。

莫納現在巴西參加會議,得獎消息最先是由美聯社通知他太太夏蓉,她再急電夫婿,傳達喜訊。夏蓉非常高興,「沒想到莫納、貝齊格與赫爾這3個人會得獎」。莫納聞訊後則說:「我興奮莫名,很榮幸與貝齊格、赫爾共同獲獎。」

貝齊格得知摘下諾貝爾獎桂冠時,人正在德國慕尼黑,也深感震驚。他接受路透通訊社電話採訪時說,知悉消息後,在好天氣的街上走了許久,「內心一片茫然,害怕生活就此改變。」

貝齊格現年54歲,美國康乃爾大學物理學博士,目前任職維吉尼亞州阿什本市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珍利亞農場研究園區(Janelia Farm Research Campus),主持「貝齊格實驗室」(Betzig Lab)。他專研包括超解析度光激活定位顯微術、以貝塞爾光束照射平面顯微術,觀看與拍攝活細胞動態3D影像在內的生物顯像技術。

赫爾投入STED逾20年

諾貝爾化學獎德國籍得主赫爾現年51歲,生於羅馬尼亞,28歲就拿到德國海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Heidelberg)物理學博士學位。他身兼多職,除了在德國理工研究重鎮哥廷根市的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Biophysical Chemistry)主持奈米生物光電部門外,也領導海德堡德國癌症研究中心(DKFZ)的光學奈米顯微研究,另分別於哥廷根大學與海德堡大學擔任實驗物理學榮譽教授和物理學講座教授。

1993至1996年,赫爾於芬蘭圖爾庫大學(University of Turku)擔任資深研究員時,就突破光學繞射極限,確立超高解析度「受激放射耗乏」(STED)顯微術的原理,1997年投效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後,更發展出成熟的STED顯微術,也因此獲獎無數。

諾貝爾獎桂冠加身,赫爾是在辦公室翻閱論文時接獲電話通知,本以為是惡作劇,「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不敢置信。好在我記得(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諾馬克的聲音,才知道得獎是真的。」

赫爾掛掉電話後,甚至把論文看一段落,才打電話告訴另一半和至交這個大好消息。他說,已迴避眾多祝賀的電話和訪問要求。

貝爾物理獎得主中村:在日本做研發 沒前途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CSB)教授、「藍光之父」中村修二,7日在校方召開的記者會砲轟日本企業和政府,「在日本公司發明東西只能拿獎金,在美國則馬上可以創業,差別非常大。美國給研究者許多自由,以及追求美國夢的機會,但日本沒有,這是我選擇赴美發展的主因。」

他強調,從事研究的動力就是「憤怒」。

60歲的中村說:「如果沒有憤怒,就什麼也做不成了。」

他回顧任職日亞化學工業時,因沒有大成就而被當成吃白飯的:「上司們每次看到我都問,『還沒辭職呀?』讓我氣到發抖。他還說,從知名大學畢業的技術人員突然空降變他的上司,他當時心想,「等著瞧吧。」

中村到美國留學時,因沒博士學位,被同學瞧不起,他心想「一定要還以顏色,有了這樣的想法才發明藍光LED」。

中村在日亞化學任職時,孤軍奮鬥於1993年成功開發藍光LED,卻只得到2萬日圓獎金,而公司首年度卻進帳上兆日圓。中村認為公司未支付他發明專利應得的報酬,於離職後提告並勝訴。

中村強調,他選擇美國為研究據點是因為「美國給研究學者許多自由,只要拚命去做,大家都有機會。」「在日本會因為性別、年齡等的歧視而有所不同,並非全部的人都有機會。」「日本雖然發明很多,但是日本企業不擅拓展國際市場,手機等日本最早做出好的產品,後來也都敗北。」中村建議:「日本應重新評估法規和系統,讓所有人都有創業機會。」

中村被問到最要感謝的人時說,日亞化學工業創辦人、已故前會長小川信雄,以及邀請他到美國做研究的加大聖塔芭芭拉分校的台裔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楊祖佑。小川支持中村的研究,曾提供研究費和留學等資金援助,而楊祖佑則對他有知遇之恩。

(中國時報)
--
諾貝爾化學獎 美德學者共享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周三揭曉,由美國科技家貝吉格(Eric Betzig)和莫厄納(William E. Moerner),與德國的赫勒(Stefan W. Hell)共同獲得。他們得獎原因是在螢光分子上的研究成果,讓光學顯微鏡打破解析度限制而進入奈米世界。

這3位得獎者,分別是54歲的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貝吉格、61歲的史丹佛大學教授莫厄納和51歲的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赫勒。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他們共同分享800萬瑞典克朗(約3,376萬台幣)獎金。學院在聲明中表示:「由於他們的研究成果,讓光學顯微鏡得以進入奈米世界。」這是今年來所宣布的第3個諾貝爾獎的得獎名單。

德國科學家阿貝(Ernst Abbe)在1873年提出設想,光學顯微鏡的最高解析度,永遠不可能打破0.2微米的限制(約人類頭髮的五百分之一),讓最高解析度只達光波波長的一半。這設想從此被科學界接受。

但貝吉格等人在螢光分子上的研究,讓光學顯微鏡打破這限制,而得以進入「奈米觀察」(nanoscopy)的世界。

這讓科學家能藉此觀察活體細胞和細菌的內部機能運作,例如能從中研究2個腦細胞之間的突觸,即神經原相接處的活動,有助進一步了解像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等疾病,甚至得以觀察腦部在學習時,腦細胞所產生的變化。

赫勒說:「在了解細胞如何運作,和了解生病細胞運作失常上,這是極度重要。」

過去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就不足以讓科學家做如此微細的觀察。

儘管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超過光學顯微鏡,但其操作會讓細胞死亡,無法觀察活體細胞或細菌的內部運作。但透過螢光分子的研究成果,讓光學顯微鏡打破過去的限制。

(工商時報)

社會

超載53人 蘭嶼船驚險返台 困島3天 500客搶250船位

蘭嶼因東北季風封島三天,讓遊客困守島上,前天五百多名旅客全擠向港口搶搭交通船,但交通船僅能搭載兩百五十人,不料乘客卻搶著上船,最後有三百零三人登船,超載五十三人後冒險駛回台東。專家警告:「當時海上至少有七級陣風,五公尺側浪就可能讓超載交通船翻船,重演韓國世越號(前譯「歲月號」)船難事件。」東部航務中心將對船公司祭出最重十五萬元罰鍰。
蘭嶼離島從上周五開始,因東北季風強勁海空交通中斷,龍鴻航運公司前天下午派出一艘兩百噸級客船支援船班。不料船開進蘭嶼安檢所前碼頭,現場擠滿五百多名歸心似箭旅客,但當天只賣出兩百五十張船票。

「浪高5米恐翻船」
安檢所五名海巡員擋不住五百多名乘客爭吵、謾罵,有旅客貨上船人卻留在岸上,還有民眾出示船票說:「妻子在船上,我和行李還在岸上。」更有人混水摸魚搭霸王船,現場一片混亂、罵聲不斷。
船長擔心混亂會持續惡化決定開船,但船已超載五十三人,交通船回到台東時被依《船舶法》開罰,龍鴻航運總經理田宗龍說:「船被硬上超載又非樂意,這還是第一次發生。」對於被裁罰會提出訴願。
對於客船超載,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洋事務與產業管理研究所教授高瑞鍾表示,前天海面還有七級陣風,蘭嶼距本島三小時半航程,「只要遇五公尺側浪,就可能翻船釀成大災難。」且船上救生衣及救生小艇根本不敷所需,「遇此狀況,最好停船不開。」

(蘋果日報)
--
蘭嶼旅客搶登船 回台超載

受到天候影響,蘭嶼海上交通自4日起停駛3天,導致數百名旅客滯留,船公司7日規劃航班疏運,未購船票及補位者不耐久候紛紛強行登船,船長擔心衝突擴大被迫開船,共超載53人冒險返台,岸巡依違反船舶法函送主管機關裁處。

岸巡81大隊表示,蘭嶼一連3天沒有航班疏運滯留旅客,7日才有一航班綠島之星協助疏運,前天下午2時許,客船解纜準備出航之際,現場近2百名未能登船的旅客情緒躁動,有人未購得船票及補位即欲強行登船,船長情急解纜離岸。

因為客船明顯超載,海巡單位除動用岸際雷達全程監控,責成第15海巡隊待命戒護,下午5時24分客船抵達台東富岡港。81大隊長黃德男表示,韓國世越號超載遇險案例歷歷在目,對超載情形會嚴正執法。

(自由時報)
--
蘭嶼 遊客搶跳上船 客輪超載被罰

受到強勁東北季風影響,蘭嶼這幾天強陣風不斷,海空運全部中斷,綠島之星7日因應島上遊客不斷要求,冒著大浪出海載運遊客回台東。不料許多買不到船票的乘客,不顧危險硬跳上船,導致客輪超載53人,雖然最後安抵台東,不過海巡81大隊依法將船公司函送花蓮港務局裁罰。

綠島之星董事長田貴寶無奈的表示,船長的處置並沒有錯,當時許多人急著返回台東,但船位就是有限,1位沒有船票的旅客跳上船後,許多人就有樣學樣,船長不趕緊將船駛離港口,恐怕會有更多人上船。對於可能會被開罰,他則嘆氣的說「很無奈!」

蘭嶼受到強勁東北季風影響,最大陣風達12級,強勁的風勢讓蘭嶼的海空交通全面中斷,在交通全面中斷3天後,遊客強烈要求業者出船,業者前天從台東富岡港冒著大浪,前往蘭嶼將遊客接回台東。

當綠島之星到達蘭嶼後,港口已經有大批旅客提著大包小包的行李準備登船,由於座位數僅253個,許多沒買到票的旅客也執意登船,海巡隊員擋不住蜂擁而上的旅客,船長只能緊急下令離港,最後共有306人登船,超載53人。

海巡隊81大隊表示,客輪出港後立即由岸際雷達全程監控,並通報15海巡隊船艇待命戒護,還通知富岡安檢所、花蓮港務局實施超載人數清點。

綠島之星行駛3小時24分後,終於順利抵達富岡港,海巡隊員也立即在港邊蒐證,隨即將船公司依違反船舶法函送花蓮港務局,由港務局裁罰1萬5千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

海巡81大隊指出,昨天從後壁湖開船的恆星號也前往蘭嶼,將滯島的旅客接送到台灣,目前島上滯留的旅客約只剩下30位。

交通部航港局昨發出通報,富岡往返蘭嶼的「綠島之星」9、10日,屏東後壁湖往返蘭嶼的「恆星客輪」9至12日都停航。德安航空表示,能否起降,將視天候狀況而定。

(中國時報)
--
警開單未達標 警局竟祭出處分

臉書上的「靠北警察」粉絲專頁(http://0rz.tw/oHhok)本周一有警員發文表示,新北市三峽分局要求警員每月要開出十件惡性交通違規罰單,否則申誡處分,該警員還po出一張申誡懲處單;有網友發現後批:「警方搶錢!」也有網友認為,警察開紅單天經地義,「沒違規還怕警察開單嗎?」

「僅針對惡性違規」
po網的懲處單照片來自一名基層警員,有退休警員上網支持該規定,「惡性違規往往是造成死亡車禍的主要原因,身為執法者就有義務去防制發生。」也有網友指:「取締違規件數不夠是依哪一條處分?」提出適法上有問題。
三峽分局昨解釋,要求警員開單是針對「惡性交通違規行為」,如酒駕、闖紅燈、逆向行駛、併排停車、機車行駛快車道、砂石車違規等特定項目,並非所有違規都計算在內。
新北市警局表示,三峽死亡車禍頻傳,今年四月至六月期間,要求警員加強取締惡性違規,每月取締超過四十件嘉獎一次,取締不到十次者申誡一次,但會視值勤天數情況懲處。

(蘋果日報)
--
「馬金特殊性關係」馮光遠無罪 法官解讀:是「特殊性」非「性關係」

國安會秘書長金溥聰,不滿台北市長參選人馮光遠指他與總統馬英九有「特殊性關係」,還批他「蠢材、賤貨、男妓、人渣」等,告馮加重誹謗等罪,台北地院認為馮指的「特殊性關係」是形容馬、金兩人交情密切,非指同性性向,而「蠢材」等用語雖尖酸,但是針對兩人人事布局的批評,昨判馮無罪,可上訴。

金溥聰決定上訴
金溥聰昨已決定上訴,金的友人表示,判決結果令人不解,公開罵人「男妓」、「賤貨」都不構成公然侮辱,等於默許言論自由無限上綱成人身攻擊。馮光遠因嘲諷前文建會主委盛治仁「人渣公務員」,被判拘役二十天,目前入監服刑中,無法得知回應。
法官認為,馮光遠所指的「特殊性關係」,是形容金溥聰與總統馬英九交情密切、互相信賴,而非金所解讀的「特殊『性關係』」;至於「男妓」、「蠢材」等,雖然非正面且尖酸諷刺,但都是針對具體事件評論非抽象性謾罵。
法官指出,嘲諷式評論屬馮的個人風格,影響的應是社會對馮的觀感,不是對受評論者,因此判馮無罪。

網友譏法院認證
馮光遠無罪消息一出,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直呼「法官很敢呀!」、「法院認證的特殊性關係」、「恭喜!法院認證的蠢材、賤貨、人渣!」也有人回應:「法院好忙,一次認證這麼多樣!」
金溥聰近年來對批判他的對象提告九次,僅告贏指控他騎霸王馬的北市議員藍世聰,至於告立委潘孟安等人均敗訴。

(蘋果日報)
--
諷金馬特殊性關係 馮光遠一審無罪

台北市長參選人馮光遠多次在部落格批評前駐美代表、現任國安會秘書長金溥聰缺乏專業與外交背景,卻能靠著與總統馬英九的「特殊性關係」,接掌駐美代表與國安會要職,還批評金是「蠢材、賤貨、下三濫」,金溥聰自訴控告馮光遠涉嫌刑事誹謗及公然侮辱罪;台北地院認定是合理評論,並非「抽象性謾罵」,昨判馮光遠無罪。

罵「賤貨」不算侮辱? 金決上訴

針對這項判決,金溥聰方面與律師商量後決定上訴。金友人表示,公開罵人「男妓」、「賤貨」都不構成公然侮辱,等於默許言論自由無限上綱成人身攻擊,對民主發展是很不好的示範。

金溥聰昨天這一敗,是他自九十六年以來,告人的八連不勝、最近五連敗,期間除了告親民黨主席宋楚輸,在一審期間為國親合作展現善意而撤告,其餘七戰全敗。

馮光遠因批評「夢想家」音樂劇燒錢,以「人渣公務員」形容前文建會主委盛治仁,被依公然侮辱罪判處拘役廿天確定,他拒絕易科罰金兩萬元,本月三日到北檢報到,目前在台北監獄服刑,昨未到庭聽判。

法官採信非特殊「性關係」之意

法官認為,觀察馮光遠的文章前後文脈絡,「特殊性關係」的語意是指馬、金間存在一種「特殊關係」,用意並非要強調兩人間的性向關係,而是在強調「縱使馬、金彼此認為對方交情密切、值得信賴,但在賦予國家職務時,仍然不可徇私用人」,因此採信馮的「特殊性」關係的辯詞,不是特殊「性關係」之意。

至於馮在歷次文章所用的「蠢材、賤貨、下三濫、混帳王八蛋、媒體敗類、人渣、男妓」等字眼,雖然語多尖酸、刻薄、諷刺,但這些字詞不應從馮所評論的對象、事件中割裂出來看,而是應整體觀察。從馮的文章可看出,馮都是針對具體發生的事件進行評論,不是漫無理由的謾罵,不構成公然侮辱要件。

判決強調,馮評論的人物與事件均涉公益,考量金從案發到現在的地位與影響力,客觀上難以認定馮的言論足以損及金溥聰的名譽,主觀上馮也沒有妨害金名譽的犯意,因此認定馮是基於善意,對可受公評之事發表評論,並非「抽象性謾罵」,判馮無罪。

(自由時報)
--
立委爆料 大南澳恐成核廢料墳場 闢坑道連接 原能會否認

原能會與科技部今年合作進行「地下坑道實驗室原子能科技計劃」,研究芬蘭安卡羅(Onkalo)的坑道實驗室,不過立委陳歐珀昨在立院公開質疑原能會想比照芬蘭,將坑道實驗室連接到核廢最終處置場,憂心宜蘭南澳與花蓮交界的大南澳地區,已被選為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所在地。原能會則指,此研究跟台電選擇核廢料最終處置場無關。

台電三年前曾鑽井
原能會昨到立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進行業務報告,立委陳歐珀指,和平溪南北兩側的大南澳地區,為台電高階核廢料的選址場所之一,台電三年前曾偷偷在緊鄰的花蓮秀林鄉鑽井研究,經地方反對而封井,但他懷疑該計劃從未中止。
他說,原能會與科技部今年合作進行「地下坑道實驗室原子能科技計劃」,將研究芬蘭安卡羅的坑道實驗室,他質疑原能會想比照芬蘭將坑道實驗室連接到最終處置場,大南澳恐已被選為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
原能會則回應,的確與科技部成立共同基金進行學術研究,今年也有派員去芬蘭考察,但跟台電選擇核廢料最終處置無關。地下實驗室研究計劃經費的部分僅三十三萬元,是學術研究,原能會是監督單位,不會替台電選址。

龍潭核原料運回美
另國內在一九八○年代為發展核燃料產業,曾進口三十五噸六氟化鈾擬生產核燃料,後因政策轉彎,該批六氟化鈾成燙手山芋、擺放在桃園龍潭核研所數十年,核研所昨指擬在明年底前將這批六氟化鈾「回運」美國。

大南澳位置圖
大南澳地區指和平溪南北兩側地區,立委質疑此區已被選為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所。
http://twimg.edgesuite.net//images/twapple/640pix/20141009/_Other/LA22_003.jpg

(蘋果日報)
--
核一要延役 立委批馬跳票

原能會主委蔡春鴻昨在立法院證實,核一延役已進入實質審查階段,只要審查過關,就可延役20年。立委鄭麗君批評,核一最慢明年底即要再延役20年,代表馬英九總統3年前召開「能源政策」記者會,宣示穩健減核,核一、二、三廠不延役的承諾再度跳票!

原能會核能管制處處長張欣表示,台電原先在民國98年提出核一廠延役申請,後來希望優先以提升反應爐機組功率替代,因此主動要求暫停;福島核災後,核一延役申請一直「躺」在原能會,直到去年12月才又重新「動起來」,按照行政程序,原能會有24個月的審查期。

鄭麗君說,102年立法院教委會曾要求原能會在103年前提交「核一除役概要」,但原能會至今未提出、反而偷偷摸摸進行延役審查,「令人不能接受」她主張,原能會應終止審查延役,行政院長江宜樺更須帶相關部會主管向立院進行專案報告。

(自由時報)
--
國立大學寒冬 預算赤字再攀高

台灣高教面臨寒冬!不僅六十多所大學恐倒閉或轉型,國立大學的財務狀況也亮紅燈。教育部明年補助五十一所國立大學四六五億多元,但八成八的學校收支不平衡,短絀估達六十一億多元,赤字較今年再增加一億八千多萬元。

立院預算中心報告指出,五十一所國立大學中,包括台、成、清、交、政等共計四十五校、超過八成八學校的校務基金明年預算編列短絀,只有台中科大、台北商業大學、台北教育大學、台中教育大學、台南護理專科學校及空中大學等六校,預算編列賸餘。

清大校長賀陳弘昨也大吐苦水表示,清大一年預算五十多億元,但來自教育部的預算及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補助只有一半,其餘要靠各種計畫和募款;身為校長,每天都要面對柴米油鹽等開門七件事,為籌錢煩惱。

台大盼校務基金能用來投資

成大主秘陳進成坦言,經營愈來愈困難,校舍、設備需每年攤提折舊,導致約十億赤字,幸好有五年五百億挹注才得以運作,現金流則約三、四億元支撐。但教育部給的錢逐年減少,除儘量開源節流,增加教授建教合作、專利、技術轉移等資金外,漲學費也是一條路,盼有能力的人多負擔,學校可轉而補助弱勢。

台大主秘林達德則表示,目前台大的現金流收支還算打平,但近年用電支出增加,使得校務基金吃緊,要做研究又不能停止使用儀器,學費也不敢漲;為了開源節流,希望校務基金法規能鬆綁,同時靈活運用在投資上,替學校賺錢,也不失為一種開源之道。

教部︰學校勿全靠政府補助

教育部政次陳德華表示,大學不能完全靠政府補助,教育部明年已加碼補助,讓兼任老師鐘點費提高,增加弱勢學生學雜費減免;但大學支出逐年增加,例如水電費調整等,欲調漲學費又遭社會反對,會計制度也有不合理之處,都是造成國立大學赤字的因素。

(自由時報)
--
悠活渡假村案再闖關 環盟轟程序違法

悠活案環評結果已於今年3月公告,環保署對縣府的「有條件通過」有意見,要求審查委員確認各項意見;縣府昨天尷尬召開環評會議,針對審查結論進行修正,雖未改變環評結果,但環盟直指縣府根本程序違法,要提「行政訴訟」。

屏東縣環保聯盟理事長洪輝祥指出,當初「有條件通過」的環評,如有問題,就應該重新環評,不該發給營業許可執照,縣府怎麼能只針對結論修正,這根本是程序違法。

屏東縣政府去年12月31日,就悠活麗緻渡假村環評審查,有條件通過悠活環評案,出席委員一致要求悠活須提高放流水標準、1年內達到零排放目標,且有關水土保持事項需經主管機關確認等,並於今年3月27日公告審查結論。

不過,環保署今年8月要求悠活案的審查結論,應增列綜合評述及提請委員確認各項審查意見,不能再出現「有條件通過」的字眼,為此,縣府昨天不得不再度開會審查「悠活麗緻渡假村環境影響說明書」,針對結論進行修正。

昨天經冗長討論後,悠活公司承諾於取得使用執照後,1年內達成廢水零排放之目標,解決因污水排放所造成的環境影響。全案最後認定已無環境影響評估法第8條及施行細則第19條所列各款情形之虞;確認環境影響說明書已足以提供審查判斷所需資訊,無須進行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

悠活渡假村共分為6區,除1、2區取得合法旅館登記,3至6區則是以集合住宅的名義,經營一般旅館,縣府除了已經針對違規營業部分開罰2次外,今年6月4日也著手追繳不法利得1300多萬元。

(聯合報)
--
多事剪芭蕉 爭日光權惹官司

住三樓公寓的曾姓男子,發現林姓鄰居種植的芭蕉樹遮擋陽光,多次以剪刀修剪,林裝監視器蒐證提告,曾無奈只為爭取「日光權」,也提出和解,但林認為樹已無法結果,堅持提告毀損。

律師李學鏞說,毀損罪定義是物品被損害至無法使用,過去植物類告毀損的案件鮮少成立,但芭蕉若有販賣,可提民事訴訟求償;國內有多件爭取「日光權」案例,曾也可提出民事訴訟。

兩年前,曾姓男子搬進台中市一棟三樓公寓,發現屋後曬衣間日光常被戶外芭蕉樹遮蔽,冬天衣服總是曬不乾,且夏天常有蚊蟲飛入影響睡眠,自行以剪刀修剪枝葉。

林姓鄰居察覺後院的芭蕉樹葉常遭修剪,一度還被剪得光禿禿,安裝監視器蒐證查出是曾從窗戶伸出剪刀修剪,持土地權狀與監視器畫面到派出所提告毀損。

曾喊冤,芭蕉樹常遮蔽住家窗戶,多次請里長協調對方修剪枝葉未果,只好自行上網搜尋農業知識,得知只修剪枝葉不會影響芭蕉樹生長,便自行用剪刀替對方修剪,沒想到挨告。

林拒絕調解,他說種芭蕉樹多年已有感情,他無法接受遭修剪後不再結果,堅持提告要給鄰居一個教訓。

(聯合報)
--
捷運市府站旁加油站 汙染地下水惹抗議

位於忠孝東路五段,緊鄰捷運市政府站的中油加油站,日前遭北市府環保局檢測發現,地下水的「甲基第三丁基醚」(MTBE)超標。居民昨天會同議員王正德到加油站前抗議,要求加油站搬遷,還給他們健康的生活環境。

王正德要求中油立即遷站並定期監測加油站空氣品質與油槽排放積水,提供住戶免費健檢做為補償。

中油環保組長簡俊揚回應,有關拆遷、健康檢查等訴求,會向總公司反映,在一周內給予回覆。

環保署在今年初將MTBE新增納入「地下水汙染管制標準」。環保局即針對全市78座加油站全面檢測。發現該加油站MTBE濃度達到每公升3.48毫克,超出管制標準每公升1毫克。

環保局已開罰10萬並要求中油改善,但至8月,站上5口監測井仍有1口超出標準。中油將持續作業,預計明年2月複檢。

環保局表示,忠孝東路加油站地下水汙染範圍,位於地面下3公尺。地下水之上還有土壤及水泥鋪面,且北市並無使用地下水飲用及灌溉情形,汙染物不會直接影響民眾健康。

(聯合報)

生活

「血月」月全食

昨晚發生月全食,是台灣近3年來首度完整看到月全食過程,但因北部雲量偏多,不少民眾只能偶爾在雲隙中短暫看到紅銅色的月亮;中南部、離島澎湖則都能清楚觀察到月食景象。日本東京、美國達拉斯等地,也同樣都看見月食。若民眾錯過昨晚的月食,明年4月4日也還會再出現月全食,台灣仍能看見初虧至復圓的全部過程。

http://twimg.edgesuite.net//images/twapple/640pix/20141009/LB10/LB10_003.jpg

(蘋果日報)
--
紅月亮露臉 小朋友驚呼超酷

月全食歷時五小時廿一分

「看到了!看到了!」昨天是今年唯一肉眼可見月全食,隨著月亮進入地球陰影,被折射出紅光變成紅月亮,民眾驚呼連連,許多小朋友指著紅色月亮,直呼超酷的!

台北市立天文館館長陳岸立表示,平常所見明亮月球其實是反射自太陽光,當月球行經地球本影,陽光被地球遮蔽時,便發生月全食現象。

根據實際觀測,昨天下午四點十四分月食開始(初虧),六點廿四分月全食開始(食既),六點五十四分月全食位於正中間(食甚),七點廿四分月全食結束(生光),八點卅五分月食結束(復圓),直到晚間九點卅五分,月亮完全脫離地球半影區結束月食,總計月全食全程歷時五小時廿一分鐘。

中部以南地區多能欣賞月全食。就讀小學四年級的袁聖翔和同學林伯豫,不到五點就等在台中科博館要觀察月全食,第一次看到紅的月亮,都說好有趣,利用望遠鏡看得更清楚,還利用學校所教的方法,以拳頭測量角度。

台北地區大多數時間因雲層太厚,無法觀測到月全食,中正區民眾則幸運地可從雲層縫隙裡,看到片段月全食。

國慶假期 北宜花恐降雨

氣象局另提醒,週五開始的三天國慶假期,降雨區域擴大,北部、宜蘭、花蓮會降下短暫陣雨,週六之後水氣減少,但陰涼多日的台北地區要等到下週一、週二時才能盼到陽光露臉,其他地區多雲到晴。溫度方面,各地低溫下探攝氏十九到廿四度,北台灣及宜蘭、花蓮雲量偏多,中午高溫下探廿七到廿九度左右,全天涼爽,其他地區最高溫卅到卅二度。

http://www.ltn.com.tw/2014/new/oct/9/images/bigPic/600_1.jpg

http://www.ltn.com.tw/2014/new/oct/9/images/bigPic/600_2.jpg

http://www.ltn.com.tw/2014/new/oct/9/images/bigPic/600_3.jpg

http://www.ltn.com.tw/2014/new/oct/9/images/bigPic/600_4.jpg

(自由時報)
--
昨晚看見「血月亮」 民眾驚嘆

「我摸到月全食了!」嘉義市天文協會昨晚在蘭潭國小天文台辦月全食觀測活動,小朋友用天文望遠鏡觀看,血盆似的紅月亮彷彿近在眼前、伸手可及,引起陣陣驚嘆。

可惜北部和部分南部地區昨晚天氣不好,民眾只見烏雲遮月。相較之下,中部民眾的賞月運就令人羨慕,從傍晚開始,五個多小時的月食秀看得一清二楚。

嘉義氣象局說,明年四月四日及九月廿八日還有月全食,沒看到的人,明年還有機會。

血月亮月全食 合歡山上「月出帶食」

「哇,月亮真的變紅了!」嘉義水上國小的小學生興奮大叫。全台可見的「血月亮」月全食,昨天傍晚精彩上演,不僅剛下班的民眾駐足抬頭觀看,許多小朋友也聚集到學校操場等待。

可惜的是北部和部分南部地區雲多,在月亮被地球影子「吃掉」之前,早就被厚烏雲吃得一乾二淨,完全看不到,一直到月食結束後,雲才退去、一輪黃澄澄的明月高掛天空,讓不少的北部民眾氣得牙癢癢,「月食都結束了才出現,有什麼用啦?」

還好氣象局和幾所高中在網路上提供實況轉播,運氣不好的民眾,可以透過螢幕欣賞完整月食過程。不少攝影愛好者也跑到東海、逢甲等大學校園,搶拍這個天文奇觀。

嘉義市天文協會及嘉縣水上鄉北回國小,分別在蘭潭國小天文台及校園辦觀測活動,小朋友們看到月全食,都開心不已。

http://uc.udn.com.tw/NEWS/MEDIA/8987695-3572688.jpg?sn=14127946900961

(聯合報)
--
四重月全食 本世紀會有8次

中央氣象局表示,今晚的月全食是屬於四重月全食組合中的第2個,連續4次的四重月全食,21世紀共會出現8次。

月球繞地球公轉,當月球移到地球的影子區內時,造成月面有缺角或隱沒時,稱為月食。

天文站說,平均每年大約會發生兩次月食,月食的種類有月全食、月偏食及半影月食。

地球的影子分為兩個區域,有本影區及半影區,月球全部移入本影區時,因直接照射月面的太陽光全部被地球遮住,造成月面隱沒,就是月全食。

如果只有部分月球在地球本影區,形成月面有缺角的月偏食。

若月球位在地球半影區時,在月球上所見是部分太陽被地球遮擋,在地球上所見的月面並沒有隱沒而是略呈陰暗,稱為半影月食。

天文站說,月食出現的種類沒有特定的順序,偶爾會有連續4次都是月全食的情形,稱為tetrad,中文語意「四重」。

天文站表示,21世紀共會出現8次四重月全食組合,分別是:2003年至2004年、2014年至2015年、2032年至2033年、2043年至2044年、2050年至2051年、2061年至2062年、2072年至2073年、2090年至2091年。

今晚的月全食,是2014年至2015年四重月全食組合中的第2個,第1個是今年4月15日,明年4月4日及9月28日還各1個。

天文站說,當發生月全食時,很難看到原本滿月的月面,但照射包圍在地球周邊大氣層的太陽光,其中藍色光等波長較短的光線,會被地球大氣散射,較長波的紅色光則被折射到地球影子區內的月面上,形成所見的全食月面呈紅銅色。

不過,月全食紅銅色月面的明暗度是會隨著地球大氣的成分而不同,若地球大氣較清澈,較偏橙紅;若大氣中灰塵較多導致大氣較混濁, 使紅色光的穿透量較少,呈現的紅銅色月面會較暗淡。

一次完整的月全食會經歷「半影食始」、「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復圓」、「半影食終」等7個階段。

根據天文站提供的資料,今晚月全食,台灣時間下午4時14分月球逐漸進入地球半影區(半影食始),月面東側因反射太陽光的量開始減少而稍呈黯淡,這時食象不明顯不易辨識,隨著月球越深入地影,明暗的對比才會較明顯。

下午5時15分,月球的東側接觸地球本影,稱為「初虧」,月面東側開始有缺角,之後所見為有缺角的偏食月面,缺角隨時間逐漸向月面的西至西北側擴大。

晚上6時25分,整個月球進入地球本影,月面全食開始,稱為「食既」。 此後的月面雖然全部隱沒在地球本影內,但月面並不會完全看不見,而是呈現暗淡的紅銅色。

晚上6時55分進入「食甚」,是月球最深入地影的時候。全食現象一直維持到晚上7時25分,月球開始離開地球本影為止,稱為「生光」,全食過程歷時將近60分鐘。

晚上7時25分,月面的北偏東側逐漸離開地球本影,離開本影的月面部分被陽光照射而變亮,形成月面有缺角的偏食現象;照亮的月面隨時間向西南側擴大,晚上8時35分,月球全部離開地球本影後,月面恢復圓盤狀,稱為「復圓」。

天文站說,復圓後的月面因部分的直射光仍被地球遮住,所見月面還是稍呈黯淡,尤其最晚離開本影的西南側,明暗對比最明顯;晚上9時35分,月球完全脫離地球的半影區而結束月食(半影食終),全部過程歷時5個小時又21分鐘。

(中央社)
--
定期票誤點 高鐵願退費 屢遭投訴 下周二起改善 台鐵仍不退

高鐵發行的定期票三十天內可不限次數搭乘,最低約正常票價的四點五折,有上班族遇高鐵轉轍器故障被誤點三小時,卻因持定期票無法獲賠,憤向行政院消保處投訴,經官方介入後,台灣高鐵同意修改規定,下周二起,持定期票搭高鐵被誤點,如確認可歸責高鐵,誤點一小時將可退單日價全額。以北高為例,誤點一小時可退一千四百一十六元。

行政院消保處指,一年來接獲台鐵各類誤點退費申訴八件,高鐵各類退票、換班次等投訴共七十多件,其中高鐵定期票無法退票最多,據現行規定,除全天營運中斷,定期票可順延使用期限外,其餘延誤將不能退費。台鐵也規定誤點不能退費,但營運中斷可順延期限。

每天五千人使用
間接促使高鐵修改規定的通勤族楊小姐受訪表示,她住在新竹,在台北工作,每天持定期票搭乘高鐵通勤,八月五日遇上高鐵大誤點,原半個多小時就可到台北,最後卻延誤近三小時才到,她去櫃台退票對方卻說定期票有折扣不能退,讓她覺得不公平,因為她寶貴時間也遭延誤了,為何不補償,因此向行政院消保處申訴。
行政院消保處消保官梁明圳表示,可歸責業者的延誤都該賠,明明就是高鐵的錯,卻因定期票有折扣並可不限次數搭乘,就要民眾自認倒楣並不合理,因此找專家學者和雙鐵來開會,最後高鐵同意修改規定,可歸責高鐵延誤半小時以上,將可退單日實收價一半,延誤逾一小時,可退單日實收價全額,十四日起上路。
台灣高鐵則表示,目前每天約五千多人次使用定期票搭高鐵,其中以台北|新竹往返旅客最多,台北|桃園往返旅客次多,新標準下周二上路,以台北到高雄定期票四萬二千四百八十元為例,單日實收價為一千四百一十六元,搭乘日若延誤一小時,可全退一千四百一十六元。

台鐵:延長期限
台鐵則表示,目前定期票使用者每天有一千一百多人次,大多是搭區間車,可隨到隨搭,難以認定搭乘班次和遭延誤時間,但若歸責台鐵導致運行中斷,現已主動延長定期票使用期限,未來仍將比照現行規定實施。

http://twimg.edgesuite.net//images/twapple/640pix/20141009/LA22/LA22_001.jpg

(蘋果日報)
--
高鐵誤點半小時 退一半票價

雙鐵列車延誤,退票機制屢屢引發爭議!行政院消保處昨表示,經協商後,雙鐵同意實施補償措施,高鐵率先自10月14日上路,延誤超過30分鐘,補償單日實收票價一半,超過1小時則補償全額;台鐵還在研擬。

高鐵表示,以搭乘率最高的台北到桃園及台北到新竹為例,定期票價各為4555元及8230元,單日實收票價各為152元與274元,只要延誤可歸責於高鐵,不論去或回,可全退單日實收票價或退一半。

台鐵則表示,目前以復興號22天票價為整月定期票票價,且已實施「遇延誤可延長搭乘期限1天」,旅客權益有獲保障,暫不跟進。

(自由時報)
--
高鐵定期票 誤點可獲補償

「雙鐵」三不五時延誤,現場購買者可獲補償,但持定期票(月票)的旅客卻沒有。行政院消保處日前邀相關單位和專家學者研商,台灣高鐵允諾從十四日起,若發生因高鐵導致的延誤,持定期票消費者也能獲得補償;台鐵則研議中。

台灣高鐵說,每天約有五千人次使用定期票搭車,其中以台北—新竹區間的通勤旅客最多。

消保官王德明說,延誤超過卅鐘可補償單日實收票價一半,延誤超過六十分鐘則補償單日實收票價全額。王德明說,所謂單日實收票價,指定期票購買金額除以卅後的金額。高鐵定期票可卅天內不限次數搭乘,售價約是標準車廂全票每天使用兩趟總價的四五折。

舉例台北—新竹區間定期票八千兩百卅元,除以卅天後,單日為兩百七十四元,延誤逾半小時可退一百卅七元,延誤逾一小時可退兩百七十四元。

(聯合報)
--
小米機掃毒 資料傳中國

小米手機遭質疑有資安疑慮,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紅米1S與小米3進行測試,發現小米手機會自動啟動掃毒功能,並連接到中國的伺服器。NCC指出,有資安疑慮,應讓消費者有權利同意要使用或拒絕使用該服務,業者應就此問題進行改善。

有義務告知消費者
NCC表示,測試小米手機內建掃毒功能,該功能會把處理資訊連接到大陸掃毒公司伺服器,該功能是預設開啟,但多數消費者不知情,應改為預設關閉,而小米釋出更新後,仍未改善此狀況。NCC發言人虞孝成昨表示,此作法有資安疑慮,業者應先詢問消費者是否接受免費服務,且讓消費者有權說不要使用,但業者沒問就主動做了,應要改善。
虞孝成說,後續會再抽測其他品牌手機,手機業者「不能在消費者不知情下做很多事情」,除資訊應充分揭露外,也應讓消費者選擇是否使用。小米用戶林先生說:「手機業者有義務告知消費者提供什麼服務,且應讓消費者選擇用或不用。」
台灣小米表示,非常重視消費者的聲音與主管機關建議,近日已陸續進行更新與改善,只剩小地方做最後修正。所上傳數據皆為提供應用程式服務所需,從未涉及個人隱私資料。

(蘋果日報)
--
救災無線電訊號 登錄免繳3900元

為保障民眾從事山域、海域活動時的生命安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昨天放寬個人指位無線電示標(PLB)申請作業。未來民眾使用PLB設備,只需到平台登錄,無須另外再申請電台執照和規費。

NCC表示,希望有助推廣PLB使用,也提升搜救單位效率,預計四到六個月後就可免照使用PLB。

PLB是「個人指位無線電示標」,可用在偏遠地區或行動電話訊號範圍以外地區,主要透過衛星傳送訊號。使用者若遇到危難,發出訊號將先透過衛星傳送到當地管制中心,同時發送訊號到設備註冊登記所在國家的管制中心,專業人員判讀訊息後可馬上搜救。

過去民眾使用時,除了設備本身必須依照規定列管,還要申請電台執照、繳交規費3900元。NCC發言人虞孝成表示,民間團體及立委相當關心是否能「鬆綁」,NCC和交通部討論後,也決定從善如流放寬規定。

虞孝成指出,未來交通部航港局將建立登錄平台。一般民眾不需申請其他執照、不用規費。預計四至六個月後民眾即可開始免照使用。

(聯合報)

政經

馬批陳菊不用心 高雄人少活4年

高雄市長選情
國民黨中常會昨安排國民黨高雄市長提名人楊秋興報告,國民黨主席馬英九肯定楊的能力,批評高雄市長陳菊施政不夠用心,並指高雄醫學院、國衛院合作國民健康報告,高雄市民平均餘命比台北市差四歲,「這與有沒有捷運有很大關係,一方面是空氣污染、一方面若坐捷運的話,車禍就會少很多,尤其是機車車禍,死亡的都是年輕人。」馬指多用心可減少很多人死亡。

高市府罵「夭壽話」
高市府發言人丁允恭說,馬英九為了選舉拉抬造勢,如此發言並不意外,但扭曲事實卻不能接受,並指馬有關捷運談話,是踐踏高雄人的「夭壽話」。
馬英九稱讚楊秋興時提到高雄氣爆,指陳菊沒到現場,但楊有到,馬暗批陳菊,如果能多用心、多關心一點,三十一條人命也許就可避免。
馬英九也說,進步城市一定要有便利大眾運輸工具,市長應用各種方式鼓勵民眾搭乘,比起台中市搭公車人數一年達三十三萬人次,有捷運的高雄市,一年公車加上捷運搭乘人數還不到三十萬人次。接著提到高雄市民平均餘命比台北市差四歲,與捷運有很大關係。
國民黨發言人陳以信昨晚表示,馬的談話對高雄市民充滿關切,部分媒體錯誤解讀但已更正。高市府不應將錯就錯,應把「夭壽話」收回。

(蘋果日報)
--
馬輔選扯高雄人短命 高市府:夭壽話

馬拉抬楊秋興 批陳菊不用心

國民黨中常會昨天為黨提名高雄市長參選人楊秋興造勢,黨主席馬英九猛批民進黨高雄市長陳菊對市政「不用心」,提到高雄市捷運每日載運量不如當初營運目標時,馬批高市府沒有用心推廣市民搭乘捷運,還援引國民健康報告,顯示高雄市民平均餘命差台北市民四年,直指箇中原因與捷運有關。

由於馬英九的談話讓高雄人聽來刺耳,高市新聞局長丁允恭昨回應指出,馬英九總統為選舉拉抬造勢,不會令人意外,但內容扭曲事實,高雄不會接受。石化氣爆是高雄的痛,馬竟不顧總統應有高度與格局,以此作選戰工具,還說高雄人壽命短是因為愛騎機車、不愛搭捷運及高雄空氣較差等,這是踐踏高雄人的夭壽話。

指高雄人短命 因不愛搭捷運

馬英九昨在中常會表示,他當年把就職國宴拉到高雄舉辦,並請外賓一起搭乘高捷打知名度,但高捷運轉後的第一年每日僅八萬人次搭乘,離每日卅萬人次的目標很遠,直到今年上半年還不到十七萬人,目前高雄捷運、公車乘客數每天合計僅卅萬人,還不如台中市一天公車載運量卅三萬人次。

馬說,雖然有人說高雄在地人比較喜歡騎摩托車,但一個進步的城市,一定要有方便的大眾運輸工具,市長應用各種方式鼓勵民眾搭乘,一步步建立起民眾習慣,這不但考量節能減碳,且根據高雄醫學院與國衛院合作的國民健康報告,從一九八一年到二千年,高雄市民的平均餘命比台北市民差四年,「很重要的原因,跟有沒有捷運有很大的關係」。他認為,捷運既減少空氣污染,搭捷運則車禍也會少很多,尤其機車死亡者多為年輕人,「多用心一點,就可以減少很多人死亡」。

馬英九還重批陳菊,從四年前凡那比颱風造成高雄許多大樓地下室淹水,歸咎高雄市政府沒有配合中央補助地方做社區防水閘門,談到高雄氣爆事件當晚陳菊未到現場,沒有多用心、多關心,再講到高雄市酒駕死亡人數高居全國第一,質疑陳菊沒有把高雄市打造成為一個安全城市,「只要稍微用心一點,就可以變得更好,為什麼不做呢?」

丁允恭回應,高雄捷運建設逐漸有成,大眾運輸使用率快速提升,相反的國民黨不論從中央到地方,每天唱衰高捷,還指高雄不該蓋捷運,現在反過來怪高雄人不搭捷運,是今日之馬打昨日之馬臉。

《高雄人短命 因少搭捷運?》民進黨轟馬如晉惠帝 不知苦民所苦

馬英九總統昨天為高雄市長參選人楊秋興造勢,猛批民進黨高雄市長陳菊,竟脫口而出稱高雄人餘命較短是因為少搭捷運,民進黨發言人黃帝穎痛批,馬總統為了選舉亂噴政治口水,拿高雄人的平均壽命來作文章,把國民健康的嚴肅問題,簡化成搭捷運或騎機車因素,既不科學也不尊重高雄人,這種政治口水完全喪失總統應有的高度與格局,不是國家元首可以亂說的話,馬總統應向高雄市民道歉。

馬亂噴口水 應向高雄人道歉

馬英九昨天的發言,瞬間被PTT網友「噓爆」,多人痛批馬「腦殘」、格局小、毫無同理心,「生命可以這樣開玩笑嗎?」也有人嘲諷馬英九「神邏輯」,「可得諾貝爾獎」,更有人質疑「全台灣只有北高有捷運」,「沒捷運的縣市都很短命嗎?」

網友諷神邏輯 可得諾貝爾獎

事實上,馬英九拿高雄市民平均餘命作文章來批陳挺楊,但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九十九年高雄縣市合併前,原高雄市居民自九十六至九十八年的平均餘命為七十八.三一年,原高雄縣居民同期間的平均餘命則僅七十六.五三年。易言之,當時楊秋興治下的高雄縣平均餘命比原高雄市居民還低了近兩歲。因此,如果馬英九昨天談話邏輯成立,恐怕對楊秋興更不利。

楊治理高縣民 餘命比高市少

黃帝穎昨天強調,有許多辛苦工作的朋友,不見得買得起捷運站附近的房子,必須以成本較低的機車代步,但馬總統居然責怪他們不搭捷運,甚至給他們戴上不節能減碳、導致城市不進步的大帽子,馬總統這種權貴心態,就跟當年油電雙漲時,跟大學生說「一個便當吃不飽可以吃兩個」一樣,活在自己的世界,不知苦民所苦,這與中國古代「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有何不同?所幸台灣是民主國家,人民可以用選票「唾棄國民黨」。

對於馬英九批評陳菊對市政不用心,黃帝穎說,陳菊對高雄市政的努力,全民有目共睹,民調更顯示,陳菊市政滿意度達八十一%,救災滿意度也有六十五%,馬總統如果說這是不用心,請問馬總統如何評價自己的九趴民調?奉勸馬總統少點政治口水,多點治國汗水。

學者:馬張冠李戴 為選戰亂說

總統馬英九批評高雄市長陳菊不積極推捷運,並拿高雄市民平均餘命較北市少四歲作文章,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反駁,馬英九根本張冠李戴,空氣污染的確有可能影響健康,但都歸因捷運講太過,邏輯粗糙又不符事實,不該為打選戰而亂說。

林萬億分析,高雄市民平均壽命比台北市民短少四年,有一部分可歸類為兩者的人口組成結構,其中原住民人口的平均壽命比漢人少十歲,高雄縣市合併後納入許多原住民部落,推敲或許有拉低人均餘命的可能,總統連這都不知道,如何治理國家?

再者,雖然空氣污染確實影響人體健康,但和捷運牽扯在一起太超過,倒不如說高雄市的石化工業造成的污染,還比較有可能,但石化工業幾十年前就存在,也並非現任市長陳菊的錯,通通歸咎陳菊實在不公平。

林萬億強調,台北市捷運有包含雙北市人口共五、六百萬人來支撐,高雄市當初透過中央政府規劃,但人口數遠遠比不上北捷,本來就不足以維持多條路線,如今卻被馬英九拿來批評高雄人短命,簡直就是「張冠李戴」,如此推論太過簡化,也不符合事實,顯見總統馬英九的邏輯觀念太粗糙。

(自由時報)

國際

伊波拉 美首例喪命

伊波拉失控
美國本土確診首例伊波拉患者、42歲男子鄧肯(Thomas Eric Duncan)昨在德州達拉斯的醫院去世,成為美國第一起伊波拉死亡病例。院方表示,鄧肯這幾天病情急速惡化,院方施以支援性治療,並使用實驗性的Brincidofovir藥物,但鄧肯依舊不治。

令機場加強檢查
美國官員昨表示,國土安全部已下令美國各機場與港口加強檢查,會觀察所有旅客是否出現感染伊波拉的症狀,但未透露具體的加強安檢做法。美國境管人員也會對旅客發送傳單,教導旅客要注意感染伊波拉的症狀,以及在21天內發病時需要打電話到哪通報。
另外,西班牙本周出現首個在西非以外地區遭感染的伊波拉病例,引起民眾恐慌。

擬撲殺患者愛犬
總理拉侯伊(Mariano Rajoy)表示,當務之急是治好染病護士,並觀察她曾接觸過的人是否發病,當局還要調查她究竟是如何染病。在野黨批評,政府近年大砍公共衛生預算,迫使醫護人員在「極為惡劣」的環境下工作,公會抱怨醫護僅聽過20分鐘的講習,就得上場照顧伊波拉患者,已出現要衛生部長馬托下台的聲浪。
44歲護士拉莫斯(Maria Teresa Romero Ramos)因照顧從西非送回西班牙治療伊波拉的神父而不幸染病。其丈夫如今也被隔離觀察,但很不滿政府打算撲殺他們養的狗,因有研究指出狗狗也會感染伊波拉,只不過狗狗不會出現任何症狀,尿液、唾液或糞便可能含有病毒,人類若被狗狗舔到或咬到就可能染病。

(蘋果日報)
--
伊波拉恐懼 西國護士愛犬恐遭安樂死

不排除強制執行 動保團體盼手下留情

西班牙護士驚爆感染伊波拉,如今受害者可能又多一名,西國政府考慮對護士所養的狗「石中劍」(Excalibur)實施安樂死,杜絕傳染可能性。遭隔離的護士丈夫里蒙無法接受,與愛護動物人士一同發起聲援,希望政府手下留情。

里蒙聯繫當地媒體,指出當局告訴他,如果不授權安樂死狗狗的話,就要用司法裁決令強制執行。官方透過聲明表示,狗狗就算在沒有任何症狀下,也有可能是病毒的宿主,其體液對疾病傳染有潛在風險。

「石中劍」的遭遇在網路上激發民眾踴躍回響及發起一波拯救「石中劍」請願行動。動保團體指出,沒有證據顯示伊波拉會由狗狗傳染給人類,強調狗狗應該經過檢查並隔離,必要狀況下並接受治療,而非直接安樂死。

請願行動在8日已經獲得8萬6000人響應,推特標籤「#SalvemosaExcalibur」也成為熱門標籤之一。還有大約20名動保團體成員主動守衛里蒙家門口,以防任何官方人士入侵。

眼看愛犬可能蒙難,里蒙甚至反問:「他們(政府)有沒有可能也要把我安樂死?」里蒙也說,「石中劍」如今自己在家很好,有33磅的儲備糧食,足夠過活。

美聯社指出,至少有一個主要研究顯示,狗狗在沒有明顯症狀下也會感染此致命疾病,但是否會傳染給人類尚不明朗。實驗則說動物的尿液、唾液或糞便可能含有病毒,理論上人類有可能因被狗舔或被咬,或幫他們梳洗而染上疾病。

伊波拉美國首例 病亡

美國德州長老教會醫院表示,來自賴比瑞亞、日前抵美後發病的伊波拉病毒確診病患鄧肯(Thomas Eric Duncan),已於8日清晨病逝。鄧肯是美國境內首起伊波拉確診案例,他在9月28日入院,情況一直不樂觀,本月4日更進一步惡化。

醫院發言人華森表示,鄧肯已於當地時間8日清晨7時51分死亡。42歲的鄧肯上月20日從賴比瑞亞來到德州達拉斯探視親友,發病後前往醫院求診時雖主動表示來自伊波拉疫區,但仍遭院方輕忽,延宕數日才住院治療。曾與鄧肯接觸的48人目前都被監控,危險性最高的10人已主動隔離。美國國土安全部稍早才下令派駐機場與其他入境通道的幹員,觀察所有入境者是否有感染伊波拉病毒的跡象。

(自由時報)
--
實驗藥等一周 等到了…非美籍的他死了

達拉斯德州衛生長老會醫院發言人說,首例在美國境內發病確診的伊波拉病人鄧肯,在當地時間八日早上七時五十一分病逝。

該院發言人華森說,院方對鄧肯病逝感到沉痛哀傷,「鄧肯先生因伊波拉惡疾而不治,但他勇敢的對抗病魔」。

鄧肯從非洲賴比瑞亞到美國德州探訪親人,九月廿日抵達達拉斯,廿四日發病後曾到達拉斯德州衛生長老會醫院急診,但院方只開立抗生素就叫他回家,廿七日他病情惡化,才由救護車載往該院住進隔離病房。

他住院近一個星期後,才使用一種實驗藥物,等候時間比另外四名在美國接受治療的病人多出許多。家屬和民權人士認為,院方可能擔心鄧肯是沒有健保的外國人,付不起醫藥費。

鄧肯外甥威克斯七日說:「我們認為,他是非洲人而未及時獲藥物與治療。院方似乎認為,他比其他病人不重要。」擔任鄧肯一家發言人的民權領袖賈克遜牧師說:「我們對此感覺很不好。我們一直關切他必須等待這麼久。」

西班牙防堵伊波拉 護士愛犬賜死

西班牙女護士拉莫斯(Teresa Romero Ramos)照顧伊波拉病患後曾以遭感染的手套摸臉,疑似因此感染伊波拉病毒,成為非洲以外的首例。

馬德里卡洛斯三世醫院的拉米雷茲醫生說,拉莫斯記得她有一次離開伊波拉病患的隔離室時,用手套碰觸自己的臉。拉莫斯罹病前曾照顧從非洲感染伊波拉病毒並送回國治療的兩名傳教士,她與丈夫等六人住院隔離,其中兩人檢驗結果為陰性;另有五十二名曾與拉莫斯接觸的人接受預防監控,其中多數為醫護人員。

西班牙法院為防止病毒擴散,下令經常陪伴拉莫斯的愛犬「湖中劍」安樂死。愛狗人士在推特上發起連署,吸引十三萬五千人連署救狗。研究指出,感染伊波拉病毒的狗不會出現症狀,但他們的尿液、唾液或糞便有可能含有伊波拉病毒,但狗是否會將病毒傳染給人類或機率有多高,仍不確定。

西班牙媒體報導,拉莫斯九月底向衛生主管機關報告她疑似感染伊波拉病毒,但多次通報都未受重視,也未立即將她送醫隔離;從被質疑醫護人員隔離衣等設備不符世衛標準到反應過慢,西班牙政府飽受批評。

世衛伊波拉病毒專家顧問說,從隔離室出來時是非常關鍵時刻,脫掉防護衣後,渾身是汗,即使不慎揉眼等小動作,都可能感染。他警告,歐美等國類似拉莫斯的案例可能會愈來愈多。伊波拉疫情在西非爆發迄今已造成三千四百卅九人死亡,其中百分之六為醫護人員。

世衛歐洲區主任蘇絲安娜‧賈卡說:「歐洲與伊波拉疫情國家的旅遊往來頻繁,歐洲發生零星病例無可避免。但伊波拉病毒在歐盟國家擴散的風險極低,因為歐盟國家是全球準備(對抗伊波拉病毒)最完善的國家。」

(聯合報)
--
染伊護士愛犬不保 民眾連署救狗

美國首例境內確診伊波拉病患鄧肯(賴比瑞亞籍),已於8日早晨7時51分宣告不治。

達拉斯「德州衛生長老教會醫院」發言人說,「鄧肯先生因伊波拉病毒致病死亡,他生前勇敢奮戰過。」這消息令院方深感悲傷與失望。

鄧肯最近辭掉在賴國的工作,申請簽證到美國探望女友露易絲和兩人所生的兒子。

他9月15日幫忙房東把重病女兒送醫,該女隔天死亡,與她接觸的房東之子與3位鄰居不久也都去世。但鄧肯到賴國蒙羅維亞機場時,沒出現任何症狀,被允許上飛機。他飛抵達拉斯後一周發病,9月28日被送往德州衛生長老教會醫院隔離,其後確診感染伊波拉病毒,病情一直沒有起色。

而在西班牙,女護士泰瑞莎‧拉莫斯(Teresa Ramos)因照顧被送回國的染伊神父,成為全球首位在西非境外感染伊波拉的患者,在馬德里醫院接受隔離治療。44歲的泰瑞莎接受法國《世界報》訪問時說,完全不了解自己為何遭感染,「我遵守一切防護規則,卻仍感染伊波拉!」她否認過程中讓自己暴露於險境,但馬德里醫師8日說,泰瑞莎已表示,她記得在治療神父後,以手套摸自己的臉。

包括泰瑞莎在內共5人入院檢測,包括她的夫婿哈維爾,其中2人為陰性反應。

泰瑞莎的愛犬「石中劍」也受波及。馬德里社區公共衛生部門要求滅殺牠,並要哈維爾讓狗兒安樂死,以防牠和其他動物接觸後,把病毒傳染給動物主人。哈維爾拒簽同意書,但主管單位可透過法院強制執行。

動保人士已發起「拯救石中劍」連署,不讓小狗成犧牲品,超過20萬人響應。

而在歐洲聞伊色變之際,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主管賈卡8日警告,歐洲境內「無可避免」將出現更多伊波拉病例。

(中國時報)
--
世衛:伊波拉死亡逼近4000人

世界衛生組織今天公布最新伊波拉疫情統計。截至5日為止,發現的確診、疑似、可能的伊波拉病例累計達到8033例,造成3879人死亡。

這項統計首度出現美國,這是在9月底在德州達拉斯發現的美國第1起伊波拉病例。不過日前在西班牙出現的第1例西非地區以外感染病例,則因為是發生在第41週,不在今天公布的統計之中。在賴比瑞亞遭到感染的美國病患今天病逝。

根據世衛組織(WHO)的統計,截至5日、亦即伊波拉疫情爆發40週以來,包括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共和國、奈及利亞、塞內加爾與美國在內,共發現確診、疑似與可能的伊波拉病例達到8033例,其中3879人死亡。

在這些病例中,有401例是醫護人員,並已有232人病逝。

世衛也再次呼籲所有國家做好萬全準備,特別是領土和這些國家相鄰的國家,應在邊境做好完善的監控設施、合格的檢測實驗室,並確保醫護人員擁有完善的隔離措施。

伊毒歐洲大爆發 世衛:機率低

西班牙爆發全球首例西非以外伊波拉感染病例,引發歐洲爆發大規模疫情的恐慌。世界衛生組織今天特別發出聲明表示,歐洲醫衛環境良好,疫情大爆發的機率相當低。

西班牙護士因為接觸伊波拉病患遭到傳染,成為全球第1個西非主要疫區國以外的伊波拉感染病例,引發西歐國家恐慌,擔心疫情會大規模蔓延。

世衛組織(WTO)今天發出聲明表示,由於歐洲與西非疫情蔓延國家往來密切,出現伊波拉病例是難以避免的結果。

但世衛也表示,伊波拉疫情在歐洲大規模爆發則是可以避免的,機率也非常的低。歐洲國家在病毒性出血熱(VHF)的防治準備在全球數一數二,伊波拉病毒也屬於病毒性出血熱的1種。

(中央社)
--
IS進逼 土耳其暴動14死

激進組織「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IS)對敘利亞庫德族城鎮科巴尼的圍攻,昨被美軍空襲扼制,但狀況依舊危急。焦急的庫德族在土耳其境內發動大規模示威,衝突中至少14人喪生。我國安局表示,目前沒發現有國人參加IS。

抗議政府坐視不管
庫德族聚集的土耳其東南區域,及首都安卡拉與第一大城伊斯坦堡,前天開始出現庫德族示威。他們抗議土耳其政府坐視IS圍攻就在土國邊境的科巴尼,還禁止土國庫德族前往增援。支持IS的群眾上街與庫德族鬥毆,至昨已造成14死。
土耳其政府出動陸軍部隊,對東南嚴重騷亂的迪亞巴克爾(Diyarbakir)、馬爾丁(Mardin)與凡城(Van)實施宵禁,這是1990年代以來土耳其最嚴重的庫德族騷亂。庫德族曾在土國境內血戰企圖獨立建國,近年來與政府和解,去年3月還達成停火協議,但科巴尼之危激發庫德族不滿,當地報紙以「和平命在旦夕」形容。

科巴尼的庫德族指揮官昨說,美軍昨對科巴尼區域的IS份子加強空襲,已迫使IS撤退,暫時擋住IS的攻勢。但IS昨在伊拉克薩拉丁省又射下一架伊拉克政府軍直升機,3名機員喪生。
針對不少外國人紛紛加入IS,我國安局長李翔宙昨在立法院答詢時說,目前國際關注IS把部分組織分散到世界各地,包括東南亞和亞太。國安單位「目前沒有發現」我國國民企圖加入IS。

(蘋果日報)
--
土國不救敘北 國內庫德族暴動19死

敘利亞與土耳其邊境的庫德族城鎮柯巴尼,連日遭受伊斯蘭國猛攻,岌岌可危;以美國為首的盟軍,八日加強空襲伊斯蘭國,暫時保住柯巴尼不失陷。與美國同為北約盟國的土耳其,以美國必須同意對付敘利亞總統阿塞德為前提,才願意發兵相救,不僅引發美國與土耳其的外交嫌隙,更激起土國境內庫德族居民連兩天激烈抗議,掀起暴動,造成至少十九人喪生。

盟軍加強空襲 暫保柯巴尼

美軍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戰機,八日再發動兩波空襲,攻擊包圍柯巴尼的伊斯蘭國目標。伊斯蘭國六日曾在柯巴尼的東南方市區,升起伊斯蘭國的黑色旗幟,但自從盟軍展開空襲行動後,伊斯蘭國聖戰士已開始往後撤退,逐漸扭轉當地戰情。柯巴尼當地的官員納森(Idris Nassan)告訴路透記者︰「盟軍的砲擊和轟炸非常有效,伊斯蘭國聖戰士受到壓迫,他們現在已退到柯巴尼市外的入口。」該名官員樂觀地說,這是伊斯蘭國進入柯巴尼後,最大的撤退行動。

但同樣身為盟軍一份子的土耳其地面部隊,卻按兵不出。土耳其的坦克集結在柯巴尼附近,卻沒有任何跡象顯示,他們打算跨越邊境救援。土耳其政府的消極,已引起國內庫德族人不滿,七日起紛紛上街抗議。

庫德族人的示威很快就變成暴動,兩天下來造成十九人喪生,爆發衝突的城鎮主要位在土耳其東南部,此區多為庫德族人聚落。東南部的庫德族最大城市迪亞巴克爾(Diyabakir),有十人死亡。示威還蔓延至首都安卡拉與最大城伊斯坦堡,土耳其當局表示,至少在五個省份實施宵禁。土國警方發射催淚瓦斯和水柱,驅趕燒車和燒輪胎的示威民眾;伊斯坦堡有九十八人因非法抗議遭拘捕,另有三十人受傷。

土耳其總統艾多根表示,土耳其不會更深地介入伊斯蘭國的對抗中,除非美國表態支持罷黜敘利亞總統阿塞德,並在敘國上空設立禁航區。紐約時報引述不願具名美國官員的說法,指土耳其這種無視庫德族人遭屠殺,並趁危脅迫美國的做法,已引發美方的厭惡;美國對於土國不願出兵深感挫折,兩國關係受到考驗。

(自由時報)
--
土耳其群眾抗議政府無視IS包圍 引發衝突

在土耳其政府實施宵禁後,警方和示威群眾7日晚間爆發衝突,造成至少12人死亡。伊斯蘭國(IS)包圍敘利亞靠近土耳其邊境的庫德族邊城科巴尼,抗爭群眾不滿當局對科巴尼毫無作為的立場,呼籲當局介入捍衛科巴尼。

(經濟日報)
--
科巴尼激戰人權團體喊救命

敘利亞多個人權團體8日聯合呼籲國際社會,緊急搶救敘國鄰近土耳其邊界的庫德族科巴尼地區,以免該區被伊斯蘭教遜尼派聖戰組織「伊斯蘭國」(IS)攻陷。值此之際,美國為首的國際聯盟對圍攻當地的IS成員與武器裝備,發動最持久的一波空襲,已迫使IS撤退到該區要城艾因阿拉伯的邊緣。

IS已圍該區攻3周

IS已圍攻科巴尼地區3周,陸續奪取該區多個村莊。捍衛該區的庫德族戰士說,雖然美國與盟軍最新一波接連3日的空襲,暫時有效壓制了IS對艾因阿拉伯的攻勢,但空襲IS的行動其實「應該要更早開始」。

美國與盟軍是在IS猛攻科巴尼地區進入第2周後,才著手空襲敘境IS。科巴尼地區迄今已有約20萬庫德族人逃難,其中多數進入土國尋求庇護。此外,已超過400人在科巴尼地區攻防戰中喪生。

撤退到艾因阿拉伯城外圍的IS,在8日又恢復對城內的猛烈炮擊,該城四周也傳出激烈交火的聲響。

土國戰車止於防守

敘國內戰戰火逼近到土耳其邊界不遠處,土國雖與美國同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但只在邊界部署戰車與地面部隊防備而不出手干預,且仍持續找各種理由拒絕參與美國領軍的對抗IS行動。美國國務卿凱瑞已數度致電土國總理與外長,尋求土國協力化解敘土邊界的危機。

土國總統艾爾多安7日警告說,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艾因阿拉伯城「即將淪陷」,有必要在科巴尼地區畫設禁航區、平行的安全區,及訓練和裝備敘國溫和反對派,以地面作戰擊退IS。

加拿大也加入空襲

在土國東南部庫德族聚居的幾個省分,7日都有庫德族人上街示威,要求土國採取行動保護科巴尼地區,但各地爆發警民衝突,造成至少14人喪生。

另一方面,加拿大國會7日以157票贊成、134票反對,同意加國軍隊加入美國領軍的空襲伊拉克境內IS行動,授權時限為6個月。

加國已排除派遣地面作戰部隊赴伊國。

(中國時報)
--
IS攻入科巴尼 土耳其岌岌可危

伊斯蘭國(IS)攻入敘利亞邊境城市科巴尼,與當地庫德族守軍展開激烈巷戰。若科巴尼被占,土耳其邊境的安全將岌岌可危。土耳其總統艾爾段7日再度呼籲,反IS聯軍必須進行地面攻擊,才能有效遏止IS的攻勢,而科巴尼官員也向國際求援,表示會力戰到最後一刻。

面對聯軍2千架次的空中轟炸,IS卻未見敗相,在敘利亞北部靠近土耳其的邊境,發動攻勢,在長達3週的圍攻下,終於在6日攻入敘邊境重鎮科巴尼,與守軍爆發激烈的巷戰。根據法新社的報導,6日於科巴尼東邊的山丘及建築物上,出現兩幅IS的黑色旗幟。

科巴尼當地的官員納森向BBC表示,聯軍的空襲不足以阻擋IS的攻勢,且當地庫德族的武裝力量遠不如IS;自從6日起,就開始對城內百姓進行疏散,但是仍有數千名百姓仍在城內。敘利亞人權觀察組織7日指出,在3週的圍城戰中,已導致412人死亡,此外,土耳其也宣稱有20萬名難民湧入。

土耳其總統艾爾段7日再度向聯軍喊話,表示必須擴大與敘利亞反抗軍的合作,共同進行地面攻擊,才能遏止IS攻勢,但是從國會2日授權給土國政府打擊IS至今,土國軍方仍將部隊停留在境內。

根據BBC的報導,因為科巴尼拒絕土耳其的直接介入,但卻請求土耳其境內的庫德族人越境支援。由於庫德族工人黨長期與土耳其對抗,爭取建國,被土耳其列為恐怖組織,禁止境內庫德族人介入科巴尼的戰鬥,防止庫德族分離主義的坐大。

面對土耳其政府的不作為,以及同胞被IS殘殺的狀況下,土耳其境內的庫德族工人黨於7日在土耳其境內多個城市發起抗爭,指責土耳其政府隔岸觀火,並與警方發生激烈衝突,導致12人死亡。

伊國戰火下 巴比倫古蹟恐消滅

伊拉克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不只是美國聯軍對手,更成為全人類文明的共同敵人!伊國戰火逼近巴比倫古蹟遺址,讓保存古址岌岌可危。考古學家憂心表示,一旦IS占領該地,不僅文物恐遭掠奪,也可能像摩蘇爾約拿墳墓一樣,遭IS視為異教徒遺跡而遭消滅。

極端伊斯蘭組織IS從6月初夏開始,橫掃敘利亞與伊拉克大片國土,伊拉克政府軍與庫德部隊雖有各國聯軍協助力抗IS,伊國仍有許多西、北城鎮遭IS占領。IS由激進的遜尼派戰士組成,不但對付異教徒毫不手軟,也常恣意掠奪教堂,如摩蘇爾城的先知約拿墳墓,就慘遭破壞。

位於中部的幼發拉底河雖是風平浪靜,當地研究巴比倫古址的考古學家仍一派輕鬆,工作時甚至談笑風聲。其實伊國戰火距巴比倫約60公里,遊客也嗅到危險而不敢貿然前來。相較2010年有2萬4千位遊客湧入,今年觀光人數只剩3千人左右,除了伊拉克當地人或學生校外教學外,少有外國人前來,6月戰爭爆發後,更是人跡杳然。

古巴比倫遺址占地約850萬平方公尺,金字形神塔、宮殿遺址、亞歷山大帝時期的露天劇場座落其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南北入口各設有1個檢哨站,雖然有保全與警衛巡邏,但人力、武器完全不敵IS攻擊。

3月時檢哨站曾發生炸彈攻擊,炸死了數10人,差點波及附近1公里的尼布甲尼薩2世夏宮,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巴比倫空中花園。當地考古學家擔心說,過去阿富汗恐組組織塔利班曾用大砲炸毀巴米揚大佛,珍貴的希臘式佛教藝術化成碎石,萬一IS攻入巴比倫,視遺址為異教象徵,這些古文物恐將毀於一旦。

有人認為,成千上百萬人被殺害,政府哪還管得著這些古蹟?巴格達博物館長痛心的說,伊拉克已有許多上千年的文物遭盜挖、轉賣,這些都是人類共同的歷史與文化記憶,代表人類文明的根柢,當然要仔細保存。

巴比倫古址隨著朝代更迭,常受到人們輕忽、破壞,過去海珊時代大興土木,豎起許多現代磚牆,而伊拉克戰爭也波及古蹟,即使美國與波蘭聯軍進駐,也因為當地作為軍事基地,許多古磚、文物被車輛碾碎或遭人為破壞。

(台灣醒報)
--
金正恩生死成謎 傳妹掌政 神隱月餘 連父親紀念會都缺席

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已逾1個月未公開露面,前天又缺席其父金正日就任勞動黨總書記17周年的紀念大會,其健康狀況與北韓政權是否生變,國際間傳聞不斷。南韓官方情報顯示,金正恩正在平壤北部某處;美國媒體則報導,金正恩胞妹金與正目前可能暫代金正恩執政。

美國《全球郵報》(Global Post)前天引述脫北學者團體「北韓學者團結組織」消息指,金與正(前譯金汝貞)可能正暫代金正恩執政。此一說法未經證實,但金與正一直身處金正恩的核心統治圈中。
金正恩自上月4日迄今未曾出席公開活動,北韓官媒上月26日報導他「身體不適」,有傳聞指他罹痛風、腳踝扭傷等,但未獲證實。網路昨流傳一則日文訊息指,北韓勞動新聞、朝鮮中央電台都發布金正恩的死訊,但經查北韓勞動新聞並無這則消息。

年僅26歲負責宣傳
外界對金與正所知甚少,推測年約26或27歲,曾與金正恩一同留學瑞士。今年3月她出席國會投票,是首次正式以官方身分露面。報導北韓局勢的南韓媒體「DailyNK」指出,金與正曾擔任「親衛隊」隊長,親自執行父親金正日出訪時的安檢。美國的北韓觀察家麥登(Michael Madden)表示,金與正是唯一可不受拘束接觸金正恩的人,她若暫代執政,不令人意外。
金與正據信是金正恩的「御用化妝師」,負責金正恩的宣傳門面工作。金正恩經常與妻子李雪主一同公開出席,打破北韓傳統,可能就是她的主意。金正恩的行程安排據信都由金與正負責,她輔佐哥哥,有如1990年代金敬姬輔佐金正日掌權。
南韓國防部長韓民求前天在國會指出,據情報本部消息顯示,金正恩目前正在平壤北部某地,「此消息可信度頗高」。北韓黨報《勞動新聞》昨在頭版社論中向金正恩表達忠心,吹捧他是「革命百戰百勝的旗幟」。

承認有「勞動教育」
中國網路昨瘋傳一張照片,據稱是金正恩專機An-148前天出現在北京首都機場的畫面,由一名中國機師所攝,金訪中傳聞不脛而走。但新浪網澄清,這架專機只是北韓高麗航空的航班。
北韓駐聯合國代表昨罕見在紐約召開記者會,否認有「勞改營」,但首度公開承認有「勞動教育」的「拘留中心」。

金正恩小檔案
●年齡:傳30或31歲(1月8日生)
●配偶:李雪主,傳2010年結婚,育有1女
●家庭:排行老3,母是金正日第3個(或第4)妻子高英姬(哥哥金正男、金正哲,妹妹金與正)
●病情:過胖,疑患有痛風、高血壓,可能曾小中風
●學歷:瑞士伯恩國際學校、金日成綜合大學、金日成軍事綜合大學研究院
●頭銜: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北韓國防委員會第一委員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元帥

(蘋果日報)
--
全球情報狂蒐 金正恩到底去哪了

已經一個多月未公開露面北韓領導人金正恩,7日依舊未出席重要的紀念大會,有關他被推翻下台、遭廢黜或生病的各式傳言甚囂塵上,但真正行蹤仍不得而知。

據北韓「朝中社」報導,北韓7日在平壤舉行中央報告大會,紀念前領導人金正日就任朝鮮勞動黨總書記17周年,但現任北韓領導人金正恩並未出席。

報導指出,朝鮮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金己男在會中提出報告,同時強調全國軍民要跟隨金正恩的領導展開國家建設。

韓聯社7日援引南韓國防部長官韓民求的話說,南韓情報部門透露,金正恩目前身在平壤北部某處,並稱「這一消息可信度較高」。

金正恩自9月4日起,已有一個多月時間未在公開場合出現,甚至沒有出席9月25日的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北韓問題觀察家們紛紛猜測他可能已在宮廷政變中遭到廢黜。

美國洛杉磯時報6日報導,有關金正恩被推翻下台傳言背後的共同想法是,久未露面的金正恩如果不是病了,那必定是死了,或至少是政治生命已經終結。

報導援引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員梅爾文的話說,這雖是金正恩2011年12月掌權以來,在公眾面消失最久的紀錄,但外界不宜過度解讀;金正恩仍然執掌大權,但他不確定金正恩究竟是因為養病,或只是厭倦政治舞台上的表演。

有報導引述前北韓反間諜官員張進成的話指出,朝鮮勞動黨的組織指導部去年就已奪走金正恩的大權,金正恩的姑父張成澤被處決後,金正恩便只是組織指導部手中的傀儡。

法新社的報導6日並且指出,在北韓歡迎亞運代表團凱旋歸來的儀式上,酷愛體育的金正恩未能現身;朝鮮中央通訊社說,亞運健兒5日受到數十萬平壤市民夾道歡迎,平壤的街道變成了鮮花的海洋,但媒體都未提及金正恩出席歡迎活動。

(聯合晚報)
--
金正恩續神隱 南韓:他在平壤郊區

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神隱超過1個月,北韓7日慶祝已故領導人金正日就任勞動黨總書記17周年,金正恩依舊缺席。南韓國防部長韓民求稱韓方掌握可靠情報,指金正恩在平壤北部郊區。北韓官媒則依舊稱金正恩是「偉大領袖」,專家認為,依此斷定金氏王朝應依舊穩固。

韓民求說:「我收到國防部情報本部的最新可靠消息,金正恩待在平壤北部某處。」南韓智庫「世宗研究所」北韓專家洪鉉翼說,金正恩或許真的病了,但病情不可能很嚴重,仍穩掌大權:「他希望威風地公開露面,這可能是他沒參加慶祝活動的原因。」

據韓聯社8日報導,「在日北韓人總聯合會」主席許宗萬,6日參加北韓建國66周年慶典,7日返日後稱「北韓國防委員會第一委員長金正恩現在非常健康」,並精力充沛地「掌握並指導北韓勞動黨、政府、軍隊。」

北韓平壤四.二五文化會館7日慶祝金正恩父親、已故領導人金正日就任勞動黨總書記17周年,據北韓官媒朝中社,與會的北韓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金己男強調:「全國軍民要跟隨金正恩同志的領導,向全世界弘揚偉大的黨。」

(中國時報)
--
王妃懷雙胞胎 摩納哥王位繼承順位 傷腦筋

摩納哥王妃夏琳與親王亞伯特二世自2011年結婚後一直為孕事傷腦筋,不過今年終於出現好消息,夏琳證實懷孕!但另一個麻煩問題來了,因為最新消息指夏琳懷了雙胞胎,雙胞胎中的哪一位可以優先繼承王位,頓時又讓摩納哥王室煩惱。

根據摩納哥大公國憲章規定,第一胎的嬰兒擁有繼承王位的優先順位,而且男嬰則更為優先;但如果第一胎是女嬰,就得另作處理。由於夏琳目前懷的是雙胞胎,摩納哥王室對頭胎可能是女嬰的情況,能否排列優先順位繼承王位?目前還沒有具體想法。

亞伯特在和夏琳結婚前,已與其他女友生下一子一女,但兩名小孩是非婚生子女,所以不能繼承王位。儘管如此,他們仍有繼承父親亞伯特10億美元(約台幣306億元)財產的權利。

今年6月亞伯特接受美聯社記者採訪時,對外界透露喜訊,他說:「夏琳非常開心、驚喜,我們現在戒慎恐懼,希望一切都很順利。」夏琳王妃則在9月時公開懷孕的照片。

36歲的夏琳王妃懷有雙胞胎的消息傳開,是因關注摩納哥王室動態的粉絲發現,摩納哥王室並未如過往明確說出王妃懷有「幾名」嬰兒。

現年56歲的摩納哥親王亞伯特二世單身許久,他的父親雷尼爾三世親王曾擔心兒子不婚,而修改繼承王位的規定,讓兩位女兒及其子嗣都能繼承王位。

亞伯特有兩名非婚生子女︰現年22歲的女兒葛瑞墨迪,是他在加州與一名餐廳女侍相遇後所生;10歲的兒子寇斯特則是與一位法航的空姐所生。這兩名子女都沒有繼承摩納哥王位的權利。

(自由時報)
--
比利時新總理38歲 174年來最幼齒

右派達共識 結束五個月無政府

比利時中間偏右派四個政黨,七日就政府預算達成共識,完成組閣談判,將由法語區政黨「革新運動黨」(Mouvement Réformateur, MR)黨魁米歇爾(Charles Michel)出任總理,結束五個月的無政府狀態。現年卅八歲的米歇爾,不僅將成為比國自一九三八年以來首位出自法語區自由派政黨的總理,也是一百七十四年來上任時最年輕的總理。

米歇爾最快將於下週宣誓上任,接替同為法語區政黨的社會黨看守總理迪賀波(Elio Di Rupo)。米歇爾說︰「聯盟夥伴提議,應該由我擔任總理一職。我將承擔我的責任,執政團隊未來幾天將向國王報告。」

比利時四個主要中間偏右政黨,經過廿八小時馬拉松談判,就二○一八年政府預算取得共識。新政府包括三個荷語區政黨:「新佛拉芒聯盟」(N-VA)、「基督教民主與佛拉芒黨」(CD&V)、「開放佛拉芒自由民主黨」(Open VLD),以及法語區革新運動黨。

比利時通常在大選結果出爐後,還需經過數月討論政策細節,達成共識後才會組成新政府;這次花了五個月時間,已算相對短,二○一○年選後組閣談判長達五百四十一天,創下世界紀錄。

米歇爾說,聯合政府協議有「重要經濟和社會改革」,包括擴大削減開支,並分階段提高退休年齡,最終二○三○年從現行六十五歲提高到六十七歲。但一如過去數任政府,新政府同樣將面臨荷語、法語不同語區之間權力平衡的老問題。革新運動黨僅是選後國會第三大黨、佔二十席,卻能由該黨黨魁出任總理,即是比利時複雜的黨派談判結果。

主張法蘭德斯區脫離比利時獨立的新佛拉芒聯盟,雖拿到卅三席、為國會第一大黨,但其領導人德維沃爾(Bart De Wever)在主流政黨找不到盟友。

官二代 靠父親庇蔭迅速崛起

現年卅八歲的米歇爾,是比國自一八四○年以來最年輕的總理,他的父親為前任部長及歐盟執委會委員路易‧米歇爾,從政逾十五年來,在父親庇蔭下迅速崛起。他十六歲加入黨青年團,開始踏入政壇,十八歲當選布拉邦—瓦隆省(Brabant Wallon)議員,廿四歲當選聯邦議員;二○○○年、二十五歲時出任瓦隆區內政部長,成為比利時史上最年輕的部長。

學法律出身的米歇爾辯才無礙,他的同僚說︰「他是非常有決心的人,準備好接下他的責任,甚至重整既有權力秩序。」另外,米歇爾也熱愛文學、詩作,被形容「非常知識份子」,他也喜歡吃法國和義大利料理。

(自由時報)
--
比利時新總理38歲 歐元區最年輕

比利時南部法語區「改革運動黨」與北部荷語區3個中間偏右政黨,7日達成組閣協議,結束5個月的無政府狀態。新聯合政府由38歲的改革運動黨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出任總理,成為比利時174年來最年輕總理,也是歐元區18國最年輕領導人。

比國5月25日大選後,花近5個月達成組閣協議,但並非史上最長。2010年,比國曾因無法就組聯合政府達成協議,541天呈無政府狀態,寫下歷史紀錄。

米歇爾表示,聯合政府協議中提到外界關注的焦點,包括2025年將退休年齡從65歲延至66歲,2030年延至67歲,另外將在2018年達成預算平衡。

新佛蘭德斯聯盟、基督教民主黨與開放自由民主黨等3個佛蘭德斯荷語區政黨,和米歇爾所屬的改革運動黨,歷經28小時馬拉松協商後,確定共同組閣。

童山濯濯,留著山羊鬍的米歇爾出身政治世家,父親曾任部長和歐盟執行委員,米歇爾從小就涉足政治,幫老爸貼海報。他16歲加入政黨,18歲當選法語瓦隆區議員,4年後選上聯邦議會議員,25歲出任瓦隆區內政部長,是比國歷來最年輕的地區部長。

2011年,米歇爾任改革運動黨黨魁,累積人氣與知名度,從聯邦議員到登總理大位只花15年。曾和他共事的人士說:「他非常有決心,作好承擔責任的準備,甚至敢撼動既有秩序。」他也形容,米歇爾是「道地知識份子」,熱愛文學與詩歌,醉心於法國與義大利料理。

(中國時報)
--
38歲比利時新總理 歐盟18國最年輕

比利時三個中間偏右的法蘭德斯荷語區政黨7日宣布,已和法語區的改革運動黨談妥共組聯合內閣,由改革運動黨的米歇爾(Charles Michel)出任總理,結束五個月來的無政府僵局。

38歲的米歇爾當晚宣布,將於13日宣誓就職。他將是比利時自1840年以來最年輕的總理,也是歐元區18個國家中最年輕總理。

比利時在5月下旬進行聯邦國會改選,但各黨因為無法就組閣達成協議,新內閣名單持續延宕,直到7日晚間才達成最後協議,結束近五個月來的無政府狀態。

米歇爾說,已經就政府預算達成協議,預計在2018年時能讓比利時的政府財政達到平衡,並將在2025年將退休年齡從現行的65歲延後到66歲,2030年時再延後到67歲。

米歇爾於1975年12月21日在那慕爾出生。1998年在布魯塞爾擔任律師。2011年1月28日,他當選為法語改革運動黨主席。今年5月25日,比利時舉行了聯邦、地區及歐洲三合一議會選舉,新弗拉芒聯盟黨勝出。

儘管此次組閣花了近五個月時間,但這還不是比利時史上最長的一次。2010年時,比利時也曾因為無法就組成聯合政府達成協議,長達541天呈現無政府狀態,寫下歷史紀錄。

(世界日報)
--
捧北韓、罵朴槿惠 中生被逐出南韓

南韓政府日前以涉嫌從事「利敵行為」,強制驅逐一名中國沈姓留學生,並禁止他再度入境。這名學生被指控在網路上留言稱讚北韓,並貶低南韓政府及朴槿惠總統,這也是南韓第一次以此項罪嫌驅逐一名外國學生。

南韓《朝鮮日報》報導,沈姓學生現年廿四歲,來自中國廣東省,二○一二年十二月以學習韓語的名義,進入位於首爾的一家私立大學語文班;今年八月向南韓法務部申請簽證,打算正式進入南韓某大學就讀。

根據南韓法務部移民特殊搜查隊的調查,沈姓學生到了南韓後「行為異常」,經常出入左派團體的示威場合。搜查人員在他的房間發現數百張寫有「非法當選的朴槿惠應該下台」及「朴槿惠OUT」標語牌等各類宣傳品。

此外,沈姓學生也在網路留言板,以中文或韓文發表三百多則稱讚北韓政權和批評南韓政府的留言。臉書自我介紹欄中列舉最尊敬的人,包括北韓已故領導人金日成、金正日。去年二月,也曾在社群網站上張貼朴槿惠就職時的照片,留言中寫著︰「剛才看見南朝鮮傀儡集團的新頭目了,我沒帶凶器和炮彈,很遺憾。」

南韓訂有「國家安保法」,嚴禁國民宣揚北韓政權,包括北韓國歌、國旗,在南韓都被視為禁物。仁川亞運期間,兩名中國人曾在會場兜售北韓國旗,遭到拘留調查,差點送辦。報導指出,南韓法務部原本也打算以違反「國家安保法」的「利敵」罪名將沈姓學生送辦,但最後決定將他驅逐出境。

(自由時報)
--
美同志婚官司連勝 邁向全面合法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駁回印第安納、奧克拉荷馬、猶他、維吉尼亞、威斯康辛等五個州的上訴,保障並擴大同性戀婚姻權之後,舊金山的美國第九巡迴上訴法院七日也裁定,愛達荷州與內華達州的同志婚姻禁令無效。一連串官司勝訴,顯示同性結婚在美國已逐步邁向全面合法。

舊金山上訴法院的這項裁決,加上美國最高法院一天前的決定,將使同志婚姻合法化的地區由目前的十九個州與哥倫比亞特區擴大至卅五個州。第九巡迴上訴法院法官倫哈特在裁決書中指出:「我們的憲法史訓誡很清楚:包容足以強化而不是弱化我們最重要的制度。」

這項裁決結果早在各界預料之中,原因包括,倫哈特曾於兩年前表達反對加州選民所提禁止同性婚姻之議的意見,以及第九巡迴上訴法院的部分法官在上個月的口頭討論過程中,對同志婚姻禁令表達懷疑的立場。

上述裁決也可能適用於蒙大拿、亞歷桑那與阿拉斯加州。州政府官員認為法律層次的發展導致禁令違憲後,內華達州今年二月不再上訴。

愛達荷州雖然立刻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訴,最高法院法官甘迺迪也下令該州可暫緩廢除同性婚禁令。但預料這只能在程序上拖延幾天,愛達荷州的上訴也會被駁回。

美國最高法院六日的裁定,則是暫時拒絕就同性婚議題下達全國性裁決。此案是印第安納州、奧克拉荷馬州、猶他州、維吉尼亞州、威斯康辛州五個州政府的上訴,這些州的同性結婚禁令先前被較低階法院判定違憲。上訴被最高法院駁回,等於是認同先前判決,這五州的同性婚姻禁令因違憲而失效。

部分聯邦上訴法院將陸續針對同樣的議題做出裁決。截至目前為止,尚無任何上訴法院支持同志婚姻禁令。如有任何上訴法院支持,聯邦最高法院很快就會成為各界矚目的焦點。屆時,最高法院必須調解各上訴法院的不同意見。

其他上訴法院的裁決結果與它們如何解讀最高法院去年所下達,規定同性配偶不得享有各項聯邦福利的「捍衛婚姻法案」違憲的裁決結果息息相關。持不同意見的史卡利亞大法官當時預言,這項裁決將開創全美承認同志婚姻的局面。

(聯合報)
--
谷歌個人助理 可設提醒繳費

谷歌Gmail信箱自動掃描信件內容並建立行事曆的功能已非新鮮事,但現在連信箱中的電子帳單也能經掃描後自動設定提醒,讓Android手機用戶在繳費期限前收到通知。

谷歌周二於Google+社交網站發文表示,即日起凡是裝有谷歌搜尋應用程式的Android手機用戶,只要開啟應用程式中的Google Now個人助理功能並授權谷歌掃描Gmail信箱,就能及時收到各類帳單繳款通知。

Android手機內建的Google Now個人助理過去已能從Gmail信箱中掃描班機時間、旅館訂房及旅遊套裝行程,並自動設定手機提醒,現在Google Now更進一步掃描信箱中的各類電子帳單。

Android手機用戶只要點擊谷歌應用程式中的麥克風圖示,就能透過語音功能要求手機「顯示本周到期帳單」,隨即在螢幕檢視帳單項目、應繳金額及已繳帳單歷史紀錄。

目前這項新功能僅適用智慧型手機,尚未開放PC版雲端平台Google.com使用。況且,Google Now也尚未提供行動繳款功能,只是單純提醒用戶帳單即將到期。

但對目前仍使用傳統紙本帳單的消費者而言,這項功能將鼓勵更多Android手機用戶以Gmail信箱申請電子帳單,而這正是谷歌的用意,因為如此一來谷歌將收集更多用戶資料來鎖定線上廣告觀眾。

先前谷歌宣布藉由Gmail信箱掃描來提升線上廣告精準度時,已引來權利團體抗議谷歌侵犯用戶隱私,因此谷歌這次顯得相當謹慎。當用戶在谷歌應用程式搜尋帳單資訊時,搜尋頁面會在帳單資訊上方特別標註「只有本人能看到此搜尋結果」,盼能排除用戶疑慮。

(工商時報)

健康

均衡飲食 糖尿病也會上身

目前醫界已確定高油高糖的飲食,會增加成人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但有些人飲食均衡卻也發病,國衛院昨公布最新研究成果,發現這類患者應是免疫系統異常所致,免疫細胞抑制脂肪細胞中胰島素的傳遞,導致糖尿病上身。
團隊成員、國衛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莊懷佳說,糖尿病可分幼年型、成人型兩種,前者在兒童階段發病,後者則到成年才出問題,且後者佔所有糖尿病患九成以上,但醫界對成因並未完全掌握。

免疫細胞過度活化
莊懷佳說,研究團隊在動物試驗中,發現老鼠體內若缺乏酵素蛋白MAP4K4,免疫細胞中的T淋巴細胞將過度活化,進而抑制脂肪細胞中的胰島素,導致血糖失控、產生糖尿病;且這些老鼠即使正常飲食,沒有高油、高糖,照樣得糖尿病,因此推論某些人雖不胖,飲食也算均衡,仍罹患糖尿病,可能是體內MAP4K4缺乏造成,未來若經人體試驗證實,只要使用能維持MAP4K4穩定的藥,便能控制糖尿病。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醫師說,成人型糖尿病相當複雜,此研究又提供了新的成因推論,如日後可製成藥物,將可帶給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更多希望。

(蘋果日報)
--
免疫異常血糖失衡 正常飲食也得糖尿病

國衛院動物實驗發現,即使飲食正常仍可能罹患糖尿病,關鍵在於免疫反應異常,使得血糖無法維持恆定!

因目前醫界對於第二型糖尿病(即「非胰島素依賴型」)的成因所知有限,因此國衛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譚澤華率領的研究團隊在實驗動物中心,培育去除「酵素蛋白激酶MAP4K4」的基因小鼠,形同讓免疫系統中的T淋巴細胞活化喪失踩煞車能力,再以正常飲食飼養,發現小鼠自發性產生第二型糖尿病,並出現關節炎、心臟病、腎臟病、白內障、傷口癒合不良情況。

研究發現,扮演防禦角色的T淋巴細胞,失去調控的「MAP4K4」,將過度活化分泌大量發炎性細胞激素,刺激脂肪組織,進而抑制脂肪細胞中胰島素的訊息傳遞,造成血糖上升,甚至引發全身性多重器官發炎。

這項研究首度揭露正常飲食下,發炎性T淋巴細胞與脂肪細胞「狼狽為奸」,是第二型糖尿病致病機轉,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國衛院與台中榮總研究團隊將持續以取自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檢體分析,希望未來能發現新的治療方式。

未控制血糖 糖尿病患險失明

糖尿病患者注意!視力突然惡化,可能是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

一名40歲患有糖尿病的女性,10年前診斷出糖尿病,但因無明顯不適,一直未積極控制血糖,近3個月視力莫名惡化。檢查後發現,糖尿病導致該名女性的視網膜病變,左眼出血及輕微增生型病變,右眼增生型病變及視網膜剝離,右眼視力只剩0.1,幾乎失明。

台北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醫師廖昶斌指出,約有4成的糖尿病患會發生視網膜病變,若血糖控制不佳,導致視網膜微細血管的阻塞及滲漏,造成視網膜缺血、出血、缺氧等,若併發視網膜病變,只能藉由控制來減緩惡化,無法完全恢復視力。

目前僅能以雷射治療、注射抗新生血管藥物、長效性類固醇等藥物防止病情惡化。若已引起玻璃體出血或牽引性視網膜剝離,就得動手術。

(自由時報)
--
體重正常卻罹糖尿病 找到原因了

不吃高油、高脂、高糖,三餐正常,也可能得糖尿病。國家衛生研究院發表最新研究,發現成人第二型糖尿病的致病機轉與免疫反應密切相關,證實部分糖尿病是免疫系統失調所致。

該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國衛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莊懷佳表示,研究團隊進行免疫細胞T淋巴球實驗時,意外發現原本應扮演防禦角色的T淋巴細胞,若失去調控酵素蛋白激 「MAP4K4」,將過度活化並分泌大量發炎性細胞激素,刺激脂肪組織,抑制胰島素訊息傳遞,造成血糖持續上升而出現糖尿病,甚至導致全身性多重器官發炎。

莊懷佳說,該研究首度發現發炎性T淋巴細胞活化與脂肪細胞的相互調控作用,可能導致第二型糖尿病,也就是說,過去認為肥胖、喜食高油脂食物的人才會得糖尿病,但其實飲食正常、體重在適當範圍的民眾,也可能因免疫系統失調,有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三軍總醫院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任洪乙仁說,國內第二型糖尿病盛行率約百分之七至八,推估約有一百六十萬人。其中六至七成患者體重超標,但有三至四成患者體重正常。

洪乙仁說,對於體重正常卻患糖尿病的原因,一般認為和基因相關,但詳細機轉仍不清楚,期待研究成果能協助臨床治療。

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謝明家指出,第二型糖尿病的致病機轉複雜,當患者得到糖尿病時,至少有八個以上的部位出現機轉異常,尤其是慢性發炎,如T淋巴細胞,容易造成血糖異常,影響胰島素分泌,進一步誘發糖尿病。

莊懷佳表示,現正進行人體採樣,若確認「MAP4K4」的表現量與糖尿病密切相關,未來可納入健檢項目,若指數出現變化,可作為糖尿病警訊。

http://uc.udn.com.tw/NEWS/MEDIA/8987744-3572762.gif?sn=14127966125071

要每年檢查…糖尿病患 小心眼睛病變

一位四十歲女性於十年前發現罹患糖尿病,但因沒有明顯不適,一直未積極控制血糖,近三個月視力竟快速惡化,經檢查發現兩眼都出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一眼出血,另一眼視網膜剝離。

收治這名患者的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醫師廖昶斌說,糖尿病患約二成五會發生視網膜病變,其中第一型的糖尿病患,罹病五年後,就有兩成出現視網膜病變;患病十五年後,約有四到六成發病,嚴重者恐失明。

第二型糖尿病患也有二到三成會出現眼睛病變。三軍總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洪乙仁表示,他都會盯著病人每年到眼科檢查一次,糖尿病共照網內的醫師也定期催病友到眼科報到。

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引起白內障及視網膜病變,前者可經手術改善,但若合併視網膜病變,視力一定受影響,難以完全恢復。廖昶斌說,血糖高會讓視網膜維繫血管阻塞、滲漏。一旦缺血、出血或缺氧,更容易病變,長出不正常的新生血管。

(聯合報)
--
正常吃也得糖尿病? 穩定血糖關鍵MAP4K4

國家衛生研究院在糖尿病致病因素研究有重大發現,研究團隊在研究免疫反應運作時意外發現,動物實驗中培育的小鼠,將其T淋巴細胞酵素蛋白激酶(MAP4K4)去除後,小鼠「不太對勁」,不但血糖高、胰島素高,且出現傷口不易癒合、腳腫、白內障等糖尿病症狀,尤其吃高脂飼料小鼠更為嚴重。

免疫反應 導致糖尿病發作

這項歷時四年研究認為,糖尿病與免疫反應息息相關,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頂尖的自然系列期刊《自然通訊》,未來若臨床驗證成功,建議增列為健檢項目,驗血時加驗T淋巴細胞酵素蛋白激酶。

一般認為糖尿病與高油、高糖飲食有關,但有些民眾認為自己飲食正常,不明白為何還是罹患糖尿病。國衛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暨台灣生技醫藥講座譚澤華,率領莊懷佳博士等研究人員組成研究團隊,歷時四年研究發現,在正常飲食下發生第二型(成人型)糖尿病,與免疫反應密切相關的致病機轉。

莊懷佳說,這項研究發現飲食與免疫系統都會影響糖尿病,她解釋,T淋巴細胞平時處於休息狀態,當碰到癌細胞等不好的東西時,才會開始工作、活化,來消除癌細胞等。

MAP4K4將成第二型糖尿病治療標靶

研究發現,當T淋巴細胞的酵素蛋白激酶MAP4K4消失時,T淋巴細胞會一直處於活化狀態,也就是處在不斷工作的狀態,此時會持續分泌細胞激素IL-6,進而透過人體血液循環系統刺激脂肪組織,抑制脂肪細胞中胰島素的訊息傳遞,無法維持血糖恆定,造成血糖持續上升發生糖尿病,甚至導致全身性多重器官發炎。

這項研究首度發現,發炎性T淋巴細胞活化與脂肪細胞的相互調控作用,解開為何正常飲食下,還是會發生第二型糖尿病的致病機轉。研究也發現,讓剔除蛋白激酶的老鼠吃高脂飼料,血糖會飆得更高,因此要預防病,飲食也不能偏廢。

莊懷佳說,未來將持續針對糖尿病患者驗證其T淋巴細胞中蛋白激酶是否下降,並了解其下降的原因,未來酵素蛋白激酶MAP4K4可望成為第二型糖尿病的潛力生物標記或治療標靶,並建議列為健檢項目之一,提早預防糖尿病。

(聯合晚報)
--
流感調查 59%爸媽曾傳染家人 施打流感疫苗預防

根據「職場爸媽流感認知大調查」,高達59%的家長有將流感傳染給家人經驗,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黃瑽寧昨(8)日表示,流感傳染力高,免疫力較差族群,如小孩、老人等,較易因流感衍生嚴重併發症,提醒勿輕忽,可施打流感疫苗預防,一旦出現類流感症狀,應就醫治療;家裡有幼兒的家長也可施打疫苗,能保護家中小孩和老人免於流感威脅。

一名上班族趙小姐育有兩女,某次不慎感染流感,除了高燒不斷、四肢無力連續臥病在床兩天,導致無法正常工作及照顧小孩外,甚至造成交叉感染,兩個女兒和老公都相繼中標。黃瑽寧醫師提醒,流感經由飛沫傳染,傳染力強,這次的調查,一共訪問1000位家中有12歲以下子女的家長,結果發現,高達59%的爸媽有自身感染流感,傳染給其他家人的經驗。因此除了幼兒、老人、孕婦、慢性病患等流感重症危險族群,應該施打流感疫苗外,也鼓勵家長或主要照顧者可施打流感疫苗,以產生群聚保護力。

【先了解】6成認知錯誤
此次的千人調查發現,57%爸媽無法分辨流感與感冒的差異,顯示對於流感疾病認知不足;更有近64%的爸媽以為孩子罹患流感可以自然痊癒,只要多喝水、多休息就會好,也因此延誤就醫時間,還有59%的爸媽曾於感染流感期間,傳染給自己的家人。

易全身性症狀
一般民眾其實不易分辨感冒與流感的差異,因為兩者都會有發燒、咳嗽、流鼻水症狀,不過流感較感冒的病症更明顯且嚴重,還會有全身痠痛、疲倦乏力、食欲不振、骨頭痛與畏寒等全身性症狀,且病程也會較長、約7~14天,為感冒2倍。

【這樣做】施打流感疫苗
流感疫苗分為4價和3價,4價的保護範圍較廣,3歲就可施打,但需自費、約950元;至於3價疫苗,6個月後就可施打,針對危險族群政府有全額補助,包括6個月以上至12歲以下小孩、65歲以上老人、孕婦等,一般民眾也可自費施打、約550元。

勤洗手戴口罩
流感病毒會經由咳嗽、噴嚏傳染,且飛沫微粒可飄散至約2公尺內的範圍,所以若身邊的人有咳嗽等疑似流感症狀,最好佩戴口罩,以避免飛沫傳染。另外,日常也要勤洗手,尤其是接觸病患後或進出醫院前後。

危險群宜就醫
若是癌症患者、氣喘病患、慢性病患小孩、孕婦及老人,因免疫力較差,嚴重可能引發肺炎、心肌炎等,建議如出現類流感症狀,最好還是就醫,服用退燒、止咳化痰藥物。若醫師懷疑是流感,也可做快篩,若檢測為陽性就可立即服用抗病毒藥物。

【醫師說】
流感好發季節為每年10月到隔年2、3月,應於每年10月接種疫苗,保護效果約6個月後下降,剛好在流感流行期間獲得保護。

(蘋果日報)
--
錯把流感當感冒 4成3爸媽冏很大

季節交替,早晚溫差大,職場爸媽在外工作,一不小心就感染流感病毒,但醫師發現,常有家長誤以為只是一般感冒,不僅延誤就醫,還傳染給家中孩童,使得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延誤就醫 還傳染給家中孩童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昨天公布2014年「職場爸媽流感認知大調查」,發現在1000份問卷調查中,有43%的受訪者分不清流感跟一般感冒的差別;有59%的受訪爸媽表示曾在流感流行期間,將病毒傳染給家中的孩子。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秘書長呂俊毅建議,職場爸媽應該對流感有更多認識,並主動接種流感疫苗,也鼓勵企業應免費補助員工接種,因為保護員工就是保護公司生產力。

呂俊毅指出,職場爸媽感染流感後,平均會持續6到7天才會完全康復,但根據調查,僅有42%的爸媽接種過流感疫苗,且對流感疾病及疫苗認知不足,擔心疫苗安全性且高估自身免疫力,導致疫苗接種率不高。

感染流感病毒容易引起發燒、頭痛等症狀,調查也發現,得到流感的員工,平均一天有4.8小時無法專心上班而缺乏生產力。

每年世界衛生組織會根據過往流感監測數據,預測2種A型及2種B型的流感病毒株,將其中3種放入三價流感疫苗,四價疫苗則可將4種病毒株全放入。

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說,流感季時,應減少出入公共場所,而施打疫苗則是預防流感及其併發症最有效方式,建議每年都接種流感疫苗,建立自身的防護機制。

(自由時報)
--
流感不等於感冒 症狀發作較突然

許多民眾對流感、感冒,可能分不清楚,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昨公布最新調查,約6成職場父母分不清楚流感和一般感冒,6成5錯把流感當成一般感冒,超過6成以為只要多喝水休息,流感可自然痊癒,也有近6成的職場爸媽曾不慎將流感傳染給家中孩童。

流感疫苗開打一周,根據疾病管制署統計,上周共施打成人流感疫苗39萬劑,1萬1千多劑幼兒流感疫苗,總數較去年同期增加3千多劑;至於首次納入流感疫苗公費接種的孕婦,上周則有724人前往接種。

疾管署副署長周志浩說,今年施打的狀況比預期好,但還可以更好,鼓勵符合公費施打資格的民眾踴躍前往接種。

台大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表示,流感有別於一般感冒,感冒是發燒、咳嗽、流鼻水、打噴嚏等上呼吸道急性感染症狀的統稱,致病原是多達數百種的不同病毒和細菌;流感則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有明顯的喉嚨痛、連續高燒、倦怠、四肢肌肉痠痛等,通常症狀發作較突然,疾病進程也快,傳染力強,痊癒的時間也比一般感冒久。

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黃瑽寧表示,流感容易引發重症,例如細菌性肺炎或敗血症等,也可能使原有的疾病如氣喘更加惡化;病毒侵襲到其他器官造成肺炎或心肌炎、腦炎等。

此外,在季節變化之際,除了流感,也要注意肺炎鏈球菌感染,國外研究發現,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的風險高,較健康者分別高出6.4倍和3.4倍。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黃瑞仁表示,尤其心臟衰竭的病患肺部容易遭受病菌感染,且肺炎病患又容易因為發炎細胞激素分泌,誘發心臟衰竭或心肌梗塞,建議及早接種疫苗,增加抵抗力。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也說,糖尿病病患免疫力差,常伴有其他慢性併發症如腎病變等,故呼吸系統感染風險高,若不慎發生感染可能導致血糖控制惡化,因此季節變化時要特別注意血糖控制。

http://uc.udn.com.tw/NEWS/MEDIA/8987148-3572636.gif?sn=14127966125071

(聯合報)
--
父母皆罹骨鬆 女兒患病風險增34倍

若家中長輩罹患骨質疏鬆症,當心自己提早面臨骨鬆問題。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芳萍表示,骨質疏鬆症具有遺傳風險,父母會將帶有骨質疏鬆症的基因,經由細胞減速分裂遺傳給下一代,據國外研究顯示,父母皆罹患骨鬆,女兒骨鬆風險較常人提高34倍。
據統計,國內骨鬆骨折的患者中,女性約占7成,陳芳萍醫師提到,女性因體質影響,較男性更易罹患骨鬆,尤其中年以後骨質流失速度加劇,但往往因為尚未出現症狀易被忽略,提醒家中如果有骨鬆的患者,更需要維持骨骼健康,例如從乳製品中補充鈣質,或是多從事抗阻力的負重運動如健走。

骨鬆 檢測預防
若有骨鬆疑慮的民眾,可觀察自己有無駝背、身高縮水、近期是否骨折等,或是接受足跟骨定量超音波篩檢,當有異狀時,宜盡速就醫檢查,醫師會透過進一步的理學檢測如觀察握力、手臂長度與身高的差距、肋骨與骨盆的距離等,再視狀況搭配雙能量X光吸收儀確診。
陳芳萍醫師強調,及早透過骨鬆檢測,可有效預防骨質疏鬆症,以免增加髖關節、脊椎骨折的機率,導致行動不便,甚至提高死亡風險,若是家中雙親已經罹患骨質疏鬆症,更不可輕忽骨鬆檢測的重要性。另外,有抽菸習慣者容易影響骨質吸收,可求助戒菸門診盡早戒除菸癮。

(蘋果日報)
--
父母都骨鬆 女兒風險高34倍

骨質疏鬆也會遺傳!國外研究發現,父母若骨質密度低,子女骨質密度偏低的機率是一般人的八倍以上。

骨質疏鬆學會理事長陳芳萍昨天表示,根據近十年發表於國際期刊研究,遺傳也是骨鬆重要危險因子;父母任一人骨密度過低,子女骨質密度也低的風險為一般人的四點三倍;父母兩者的骨密度都過低,子女風險更高達八點六倍,其中女兒的風險又高於兒子,可能達一般人的卅四點四倍。

陳芳萍臨床觀察發現,不少骨鬆患者有家族史,曾有一名骨鬆患者就醫,陪同的女兒一併檢測骨密度,發現女兒的骨密度也偏低。陳芳萍建議,遺傳是非常容易辨別的骨鬆因子,若家長任一人有骨鬆、骨折問題,應該提高警覺,主動預防。

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代理主任詹鼎正說,雖然目前尚未找出導致骨鬆的特定基因,但的確發現骨鬆和遺傳有關,特別是因為骨鬆而骨折的患者,子女未來骨折風險也增加二到三倍。

過去研究發現,定期檢測骨密度者,未來髖骨骨折率可降低三成六。陳芳萍指出,定期檢測骨密度,可發現自己是否為骨鬆高危險群,建議高危險群多進行健走、

跑步等負重,運動以保存骨本,補充足夠鈣質、多曬太陽,以吸收維生素D。

她提醒,骨鬆雖為中老年民眾常見疾病,但若有家族遺傳史,年輕人也可能骨鬆上身。

(聯合報)
--
父母同罹骨鬆 女兒風險高34倍

骨質疏鬆會遺傳,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芳萍引用國外研究指出,父母任一人骨密度過低,子女低骨密的風險值高4.3倍;若父母兩人都骨密度過低,子女風險飆升8.6倍,其中女兒更高達34.4倍。醫師建議,家族長輩若有骨鬆、骨折病史,下一代應提高警覺。

台灣成人骨折率 亞洲第一

骨鬆不僅跟生活形態、飲食有關,研究發現,遺傳因子也是重要卻長期被忽略的因子。陳芳萍表示,一篇在國際期刊發表的最新研究,針對441名、超過15歲成人實際測量骨密度並計算風險,發現父母任一人骨密度過低,子女低骨密的風險值高4.3倍;當父母兩者皆骨密度過低,子女風險值更飆升8.6倍,其中女兒甚至高達34.4倍。

陳芳萍說,女性、體格嬌小、體重過輕、家族遺傳,都是骨鬆的風險因子;依照2012年國際骨質疏鬆症期刊排名,我國成年人骨折率是全球第七、亞洲第一,更應重視骨鬆問題。

有骨鬆病史 每年應做風險評估

陳芳萍說,當家族有骨鬆、骨折病史,建議40歲過後,每年做骨折風險評估(FRAX),瞭解骨質健康,民眾可於骨質疏鬆症學會網站,使用骨折風險評估表。

她表示,坊間常做的超音波足跟骨篩檢,準確度不高,不能作為骨鬆的診斷工具,建議高風險民眾就醫評估。WHO建議,女性超過65歲、男性超過70歲,或是停經後婦女,是骨折高風險族群,可做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查(DEXA)。

(聯合晚報)
--
腳麻?走不動?癮君子 小心動脈出問題

您有腳麻、腳痛及跛行等症狀嗎?醫師表示,若為年紀大於50歲,又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史的癮君子,小心罹患了周邊動脈疾病,由於動脈血管硬化狹窄,造成四肢末端缺氧,病情嚴重時會危及生命。

蔡姓男子(80歲)菸齡60年,每天抽1包菸已成了習慣。多年前他曾接受心臟支架置放手術,日前因左大腿及小腿痠麻,每走數十公尺就需休息,連爬樓梯都有困難,才至醫院求診。

醫師檢查後,發現他左側股動脈、髂動脈狹窄,趕緊動血管整型手術,改善他的病症。

基隆醫院心臟內科主任劉秉昌表示,周邊動脈疾病易發生於骨盆與下肢的動脈,初期症狀不明顯,最主要是「間歇性跛行」,病人常表示走一段路就會腳麻、小腿肚疼痛或臀部大腿痠痛必須休息,與坐骨神經壓迫的症狀相同,不易區別。

他說,抽菸是發生周邊動脈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子,若年紀大於50歲的民眾有糖尿病、肥胖、高血壓、高血脂或相關家族史,也是高危險群。

劉秉昌說,周邊動脈疾病急性發作時,病患會肢體冰冷、疼痛或無法行走。嚴重會導致肢體潰瘍或壞死,甚至截肢。民眾平時應注意三高上身,避免肥胖、戒菸、規律運動,才能確保動脈血管不阻塞。

(聯合報)
--
皮蛇纏老人 慢性腎友及糖友都危險

80多歲的爺爺背部長出帶狀疱疹,痛得坐立難安,家人帶他到處求醫,半年後才獲得控制。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指出,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好發於秋冬季節,當年紀大或身體免疫力下降時,就有可能發病,尤其慢性腎臟病與糖尿病患罹患帶狀疱疹的風險,是比一般人高6成。

陳亮恭曾收治一名80多歲的老伯伯,這名老人家的帶狀疱疹從額頭長到右眼後方,對方形容像火燒、觸電般疼痛,除了食不下嚥,眼睛還看不清楚,感覺到痛不欲生。他說,長在眼部的帶狀疱疹若未能有效控制,恐會引發角膜炎造成失明,不得不慎。

陳亮恭表示,帶狀疱疹與水痘是同一種水痘疱疹病毒感染,在小時候得過水痘後,病毒就會潛伏在背根神經節,當身體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就會沿著神經竄至皮膚,形成帶狀疱疹。

帶狀疱疹好發於軀幹及臀部,也可能在頭頸部、手臂等位置長出水泡,症狀從發癢感到刺痛。雖然水泡逐漸會結痂、脫落,但因過程中伴隨疼痛,有8.6%的病人在痊癒後仍合併帶狀疱疹神經痛。

北榮臟科主任楊五常指出,根據國內2004年至2006年的健保資料庫統計顯示,每3名老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帶狀疱疹,特別是慢性腎臟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6倍,長期洗腎的患者更是1.9倍之多;糖尿病患者因缺乏身體免疫力,也是帶狀疱疹好發族群之一。

陳亮恭說,雖然目前沒有相關研究顯示帶狀疱疹與季節變化有關,但臨床觀察發現,秋、冬季節上門求診的帶狀疱疹患者,數量比春、夏明顯增加;過去還沒有疫苗可接種預防時,大多建議民眾多運動增強體力,生活飲食要正常,並適時抒發壓力;如今則有疫苗可供預防,根據國外研究顯示,施打疫苗後能有效降低7成帶狀疱疹發病的風險,就算施打疫苗後仍然發病,還能有效降低6成急性疼痛,以及降低6成7的帶狀疱疹後神經痛。

(聯合報)
--
天然自體軟骨 鼻整形併發症低/邢志宇(台中榮民總醫院耳鼻喉頭頸部主治醫師)

「醫師,我希望鼻子可以像金泰熙一樣,既高挺又秀氣!」「醫師,我想要有和張景嵐一樣秀美的鼻尖!」近年來吹起哈韓風,眾人為韓國偶像劇、衣飾、美容保養品、甚至整形,在台灣各地的醫學美容診所,台灣許多小資族利用午休假時間「進廠保養」,也是犒賞自己的好方法。

鼻整形,在所有的整形手術中,算是相當特別、難度相當大的一部分;一般分為「異體植入物」鼻整形,及「自體軟骨」鼻整形。異體植入物,包括常見的矽膠、Goretex以及微整形常用的玻尿酸、微晶瓷等注射式填充物;它們的好處是十分鐘見效,效果快、手術時間短。

然而「速成」的缺點,就是數年過後,一些併發症的機率較高,有可能需要接受第二次的修正性手術。

至於自體軟骨鼻整形,無論取自鼻中膈軟骨、耳軟骨或是肋軟骨,雖然手術時間相對較久,然而卻來自自體軟骨,發生嚴重併發症的機率低,畢竟「天然ㄟ尚好」!

目前,耳鼻喉科以及整形外科醫師紛紛投入鼻整形這個領域;耳鼻喉科醫師不但能夠調整鼻子外觀的形狀,使之既挺拔、又秀美;由於對於鼻子內部構造的了解,更能在同次手術中,進行鼻中膈彎曲矯正術,或修正下鼻甲肥大,而且彎曲的鼻中膈軟骨在切除後,更可以取之做為鼻整形的「原料」,進行隆鼻之用。

若能藉此將原本鼻塞、呼吸不暢通的情形,做一個完整的處理,就能達到「一次手術,兩種全新感受」的完美體驗。

如果想接受鼻部整形,又長期受到鼻塞、呼吸不順所苦的民眾,不妨接受完整的術前評估,然後接受專業醫師的手術,達到追求美麗和健康的願望。

(聯合報)

評論

西德國慶日給台灣的啟示/許澤天(成大法律系副教授)

前陣子有關馬總統「他願意學習兩德處理雙邊關係、最終實現統一的經驗」的報導,引發軒然大波,縱使府院不斷提出更正與澄清,不解的學生依然氣憤地向總統擲書,指控其「出賣台灣」。
姑且不論馬總統是否在當時表達出「最終實現統一」的觀點,也不論「統一」是否合乎台灣人民意願的問題,兩德的分裂與統一,乃是不爭的事實,而如何在分裂對立的過程中逐漸拉近距離,最後進而完成和平統一,應當是主張「一中」的國民黨政府可資學習與借鏡之處。
光輝的10月,首先登場的乃是10月1日在北京慶祝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其後在10月10日登場的則是在台北慶祝的中華民國國慶,夾在中間的還有10月3日的德國國慶日。
在台灣稍微熟悉德國歷史的人都知道,1989年11月9日柏林圍牆倒塌,1990年的10月3日原屬德意志民主共和國(DDR)的東德領域正式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BRD),此日因而被法訂為國慶日,以紀念德國的統一。
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兩德統一前的西德是否有國慶日,而其由來又是基於甚麼原因?每年的6月17日是西德的國慶日,目的是為了紀念東德人民在1953年6月17日爭取政治經濟改革的流血抗暴行動。這個國慶日辦得很有意義,一方面不斷提醒西德人民自己與東德人民的同胞關係,另方面也凸顯兩德在政治與經濟體制的差異,盼望有朝一日能夠讓全體德國人民享有自由與人權的民主法治體制。因此,即便在1972年兩德簽訂基礎條約,雙方相互承認對方的內政與外交自主,並互派官方代表等等,西德依然直到1990年將這天定為國慶節,之後才因兩德統一,而把這天改為單純的紀念日。
如果兩德處理雙邊關係值得參考的話,台灣該學習的是甚麼呢?1911年10月10日發生在中國武昌的辛亥革命,固然在歷史上有其重要意義,但撇開逢場作戲的政客們,在台灣又有幾個人會認真看待與紀念此一事件。倒是1989年6月4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槍聲,以及今日在香港的佔中運動,讓人難以忘懷。

實質民主值得學習
以西德處理兩德關係的經驗來說,在台灣主張兩岸「一邊一國」者,自然毋須效法把六四當作國定紀念假日,而是該把這場屠殺當作嚴正警惕,認清對岸獨裁者的本質;但在台灣主張兩岸應屬「一國一制」者(如馬總統所言),是否該用行動──例如,推動把六四訂為國定紀念日──把自己對兩岸的政治未來期許展現出來?是否應該高呼大陸人民應用行動唾棄共產政權加入中華民國呢?
倘若在兩岸交流中輕忽民主與人權的基本價值,這樣的「一國一制」恐怕根本就是和北京的「一國兩制」一搭一唱地在出賣台灣人民的自主,並踐踏中國人民的未來!這裡,甚麼是值得學習的德國經驗,應當不是從分裂到統一的形式結果,而是在其中所展現出的實質民主與人權價值。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