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3日 星期一

新聞自選輯 20141013

跑酷少年跳車道 墜橋骨折 興起耍帥 躍不過摔落10米

台北市一名十四歲少年前晚與友人在河濱公園聊天嬉戲,一時興起模仿跑酷極限運動,在麥帥一橋順利翻越慢車道護欄,接著他加速狂奔準備翻越對向快車道時,沒想到距離過遠根本搆不到,整個人摔落十公尺深河堤自行車道,所幸僅手腕與腳趾骨折,少年父親獲報才得知兒子闖禍,痛罵:「快被他氣死了!」



跨過護欄友狂喝采
警消調查,前天晚上十一時許,李姓少年(十四歲)與六、七名友人在松河路外的河濱公園聊天嬉戲,一時興起爬上麥帥一橋,模仿源起法國的極限運動「跑酷」(Parkour),在橋墩上跳耀穿梭。李姓少年從人行道起跑,先跨越一百一十公分高的護欄來到快車道,隨後加速狂奔,準備一舉跳過第二個護欄,前往對向快車道,贏得同行友人喝采。

罵14歲子「快氣死」
沒想到,十四歲李姓少年「啊」的一聲慘叫,疑因天色昏暗視線不佳,他不知雙向快車道中有一道寬約三公尺的間距,起跳後直接跌落十公尺高、約三層樓高度的地面,在河堤外的自行車道上不斷哀號。
友人見李姓少年墜橋當場嚇傻,趕緊報警處理,警消獲報趕抵現場,李姓少年送醫發現僅左手腕與左腳趾骨折,並無生命危險,但仍需住院觀察;李父獲報趕到醫院,得知兒子愛玩釀禍,痛罵:「快被他氣死了!」
警方表示,麥帥一橋行人本來就不得穿越,若行人在沒有設置行人穿越道的道路上違規穿越馬路,可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開罰;警方強調,違規事小,民眾切勿貪圖一時便利或玩耍發生意外。

跑酷墜橋示意圖
14歲李姓少年先躍過慢車道護欄,加速準備跨越第二道護欄時,卻連邊都搆不著重摔跌落10公尺高的地面。

http://twimg.edgesuite.net//images/twapple/640pix/20141013/LN06/LN06_003.jpg

http://twimg.edgesuite.net//images/twapple/640pix/20141013/LN06/LN06_004.jpg

【報你知】「跑酷」訓練反應力
跑酷為法文Parkour音譯,1980年代源起於法國的一種街頭極限運動,原意指「跨越障礙的訓練場」,玩家把街頭當作運動場,在建築物或街頭公共設施當障礙物或輔助,在其間迅速穿梭跑跳。
創始人David Belle相信,跑酷能夠訓練反應能力,另不僅對身體有利,更能在過程中克服恐懼並加強克服困難能力。

(蘋果日報)
--
少年興起學跑酷 摔落麥帥橋

小屁孩學「跑酷」摔斷腿!

14歲李姓國中生,前天深夜和友人到台北市麥帥一橋上聊天賞夜景,他一時興起模仿近年瘋起的極限運動「跑酷(Parkour)」,想以幾個漂亮的彈跳,從人行步道「跳牆越壁」橫越到另一端人行步道,未料越不過中央車道的空隙,從橋上摔落足足3樓深的橋下草地骨折,送醫後無生命危險。

警方和消防單位據報,一度以為是自殺案,趕往發現李姓少年墜落在河床草地上,幸好近日陰雨連綿,地面濕土爛泥,只有手腕和腳趾骨折與胸部輕微挫傷;救護人員抬頭看著上方高達10公尺的橋面,直說「猴死囝仔真是命大!」

麥帥一橋除雙向各有2線汽車道,還各有1條機車道;汽、機車道間有寬約50公分的橋樑柱和高約100公分的欄杆阻隔,機車道的外側則是人行步道。

家住麥帥一橋附近的李姓少年,前夜10時和友人利用松河路連接麥帥一橋的樓梯便道,直上麥帥一橋人行道,在橋上欣賞河景和101大樓。

李姓少年友人說,大家嬉笑間,李姓少年心血來潮,要模仿電影「企業戰士」中,跑酷族蹲低竄高、凌空跳躍穿梭的身影,並打算來回穿越汽、機車車道,李先跳過機車道和奔過2個汽車道,打算再彈跳越過中央分隔島護欄到對向車道時,沒料到護欄的間隔過遠,且中間是空隙,一腳踩空直墜橋下,友人嚇得報案。

救護人員趕來時,發現李躺在橋下單車道旁哀哀叫,送醫治療發覺僅左腕與左腳兩根趾頭骨折,胸部挫傷。李父接獲通知趕到醫院,對兒子玩鬧釀禍很生氣,等確認沒有生命危險後,輕聲表示「還好人沒事」。

松山警分局表示,麥帥一橋車流量大,禁止行人穿越,民眾若想在橋上看夜景,臨近可供人行的彩虹橋較佳。

(自由時報)
--
屁孩學跑酷 重摔10米骨折

近年在國外興起的「跑酷」極限運動,深夜在台北上演?14歲李姓少年前天深夜與朋友夜遊,與人打賭能跳躍衝過麥帥一橋對向車道,卻因車道間隙近5公尺,他全力衝刺跳躍,連對向護欄都碰不到,還重摔10公尺落地,幸運僅骨折,送醫急救沒生命危險。

跑酷(Parkour)起源於法國,是以日常生活的城市街景為運動場所,被歸為極限運動。無既定規則,只是將各種日常設施當障礙物或輔助,在其間迅速跑跳穿行。因許多好萊塢電影行銷,台灣至少有4個跑酷社團。

李姓少年沒有參加跑酷社團,卻常看電視跑酷節目,嚮往極限運動選手做出許多看似不可能的高難度動作。11日深夜11時許,他和5名友人夜遊,在麥帥一橋往西方向的人行道嬉戲,與人打賭他能衝過對向車道橋面。

在眾人起鬨下,李從人行道起跑,跨越慢車道後,翻過高度及胸的護欄至快車道,這道護欄間隙不到30公分,他輕易越過;少年以為快車道與對向車道間隙也很短,想一躍而過,豈料這道間隙長達近5公尺,少年跳過去發現根本抓不到護欄,「啊」的一聲重摔落地。

少年摔落河堤自行車道,與橋面落差約10公尺,等同3層樓高度;但他幸運僅左手腕、腳指骨折和些微氣胸,送醫急救住院觀察。少年父親得知兒子闖禍,趕到醫院探視,痛罵:「沒事跳橋幹嘛,再玩連命都沒了!」

少年的友人面對警消詢問時,因得知少年還有生命跡象,竟還嘻嘻哈哈說:「他就跳不過去啊!」原以為有人跳橋輕生、大陣仗動員的警消訓斥他們,也呼籲跑酷玩家,「別為了愛玩喪命,也浪費社會救護資源!」

(中國時報)

社會

650萬防偽儀 揪假蜂蜜茶葉

假蜂蜜、假茶葉充斥市面,政府防偽儀器添生力軍。衛福部食藥署斥資六百五十萬元,購進一台「元素分析儀串聯同位素比值質譜儀」,利用碳同位素檢驗法,可揪出蜂蜜不純、茶葉產地標示不實等,預計明年投入檢驗,該署代理署長姜郁美昨預告,茶葉將列優先查驗項目。

標示不實開罰
食藥署研檢組長陳惠芳表示,市售標榜純正、百分之百的蜂蜜或果汁,業者若添加糖與水等,一般檢驗方法難區分;「元素分析儀串聯同位素比值質譜儀」採碳同位素檢驗法,以蜂蜜、茶葉為例,會因產地氣候條件等差異,使其碳同位素比率不同,儀器檢驗結果能辨別蜂蜜、茶葉等是否標示不實。
陳惠芳說,食藥署將針對蜂蜜、果汁、茶葉等建立碳同位素資料庫,預計明年投入檢驗。姜郁美指,首波將針對茶葉檢驗,屆時越南茶混充台灣茶販售,將無所遁形。
食藥署科長李婉媜說,今年七月起已實施果蔬汁標示規定,若原汁含有率不到一成,不得標示為果蔬汁,標示不實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開罰,明年起若查驗證實越南茶標示為台灣茶販售,將依同法開罰。

(蘋果日報)
--
養不起船長才外包 資深船長:國研院騙外行

「海研五號」船難後,「船長、船員外包制」引發爭議,國研院院長羅清華昨天表示,外包的部份原因是因船長月薪行情在五十到六十萬元,但政府付不起;唯這話被駁斥,一位資深船長告訴記者,船長沒有這麼高的行情,國研院「根本是騙外行人!」

國研院長︰船長月薪60萬 且難修法納編

羅清華昨天說,政府單位聘雇船長的薪水只有十幾萬元,與業界船長五十到六十萬元薪水相差甚遠,所以很難由公務體系聘用;且操作船舶並非海科中心任務,很難修法納入編制,只能外包。

引水人︰國內線船長月薪約13萬

當過廿多年商船船長的資深引水人林先生得知後反駁,指船長給薪最高的是長榮和陽明海運,遠洋船長月薪約卅萬元,近洋、國內線船長月薪分別約十七萬、十三萬元;以薪資過高為由不找專職船員「很不負責任」。

長榮海運則說,船副(指船舶管理人員)月薪十一萬到十二萬起跳,大副以上才能擔當船長;船運界指出,船長的月薪大約三十萬起跳,罕有一下子就有五、六十萬元。

科技部︰外包不是為了省錢

關於「外包」爭議,科技部長張善政表示,基於專業分工才以委外方式辦理船務操作,不是為了省錢;國研院院長羅清華也表示,日本JAMSTEC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美國果敢號、德國太陽號等研究船,都將操船委外辦理。

但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陳昭倫指出,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總署、韓國、澳洲、法國、中國的海研船,船務工作都有正式編制專職專聘,科技部應該修改法條,提升薪資去聘船務專門技術人員,而非「穿小鞋」。

研究員︰科技部養船不養人 不合理

陳昭倫說,「科技部只養空船不養人是不對的,就如公車處只養公車、司機外包一樣不合理」,海研船的任務特殊,航線和一般船舶不同,譬如韓國的海研船就曾到北極與南極探測,甚至遠到秘魯設站,「一條船顧久了,就像顧好自己的車子,船的脾氣就會知道」。

曾任海科中心組長的中研院細胞與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嚴宏洋,也反對海研船外包,「用招標方式很難找到好的船員,心也不會留在海研五號上」,他曾服務過的美國德州大學長角牛號海研船,就是正編管理,我國水試所的船隻也是正式編制培養。

台大副校長︰機組人員常換 很不理想

嚴宏洋認為,國研院隸屬財團法人,只要具有特殊技能的人,本來就有五十%的薪資彈性空間。

台大副校長陳良基也認為,研究計畫常需出海多趟,若每次出任務的機組人員都不一樣,是很不理想的狀況。

海大校長︰能否出海 船長說了算

是誰決定「海研五號」可以開船?「海研五號」船長黃余發說他有提出不宜出海,但被「航前會議」否決;但國立海洋大學校長張清風以該校的海研二號為例,指能不能出海開船,全由船長一人決定,沒有投票決定或共識決這回事。

國研院海洋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林慧玲說明,海研船出發前都會召開「航前會議」,參與會議的人有船長、大副、二副、三副、輪機長、大管、首席科學家與研究團隊、海科中心的探測長與探測團隊,平時採共識決,若有不同意見,最後是由船長與首席科學家妥協,若遇海象不佳返航,也由船長與首席妥協決定。

但海大校長張清風說,航前會議討論是相關計畫主要負責人及船長等人討論,大家都可提意見,但能不能出海,是船長一人決定,因「術業有專攻」,船隻出海就以船長馬首是瞻;該校的海研二號每次出海前,由執行研究計畫的負責人,與船長、輪機長等人開會,通常都是聽船長意見,船長若說不能或不宜出海,大家不會硬要出海,沒有投票表決這種事,就像飛機能不能起飛,是由機長專業判定,不可能由旅客投票決定。

港務長︰出海不可能是共識決

基隆港務分公司港務長林福港表示,任何船隻的最高領導者是船長,船長接收到各方資訊後,研判決定船隻可不可以出海,林福港說,根據他的經驗,出海不太可能是共識決,一定要船長點頭才能開船。

高雄遠洋漁業界則指出,一般漁船沒有開航前開「航前會議」的慣例。

《海研五號檔期滿》有些科學家 硬著頭皮出海

「海研五號」經過「航前會議」討論後,冒著八級陣風出海後發生船難,擔任海研五號首航的首席科學家許樹坤表示,海研五號航次滿檔,過去有些科學家會在「這次不做,下回就沒有船了」的壓力下,硬著頭皮出海。

去年二月帶領海研五號至東沙調查海底火山的許樹坤表示,航前會議主要成員是首席科學家和研究團隊,以及船長、大副、二副等主責開船的船員,理論上船長負責船隻航行安全,可全權決定是否出航與回航。

不可否認,海研五號的船期大約一年多前就已經排定,航次滿檔,有些科學家會擔心沒有船期,一心想趕快完成研究計畫而急著出海。

他說,如果是科技部的計畫,還可以利用船期空檔,再次出航補足資料;但如果是建教合作的委託型計畫,沒有做完就算違約,研究人員壓力很大。

許樹坤說,理論上船長負責船隻安全,有權決定出航或返航,但每個人個性不同也「大有關係」,如果船長好說話、或科學家一直拗,船長也可能會聽命首席科學家的決定。

國研院副院長綦振瀛說,「船長不開船,你也不能拿他怎樣」,所以船長負有最後決定權,但船長通常也十分尊重首席科學家的意見。

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嚴宏洋表示,美國的首席科學家與船長地位平行,但科學家若遭逢任務壓力,通常可以指揮船長,船長也多會儘量配合科學家需求。

不過一名中山大學不願具名教授認為「安全第一」,有一次他搭海研船要去南海北邊作業,船長半夜叫醒他說:「海況不好,你要不要回家?如果不回去,後果你自己負責!」他一聽立即同意返航。

《備4具發電機》中信造船:不可能動力中斷

「海研五號」觸礁沉沒,原因引發各種揣測,打造「海研五號」的中信造船集團總裁韓碧祥表示,船的設計、製造、安全沒有問題,船上配有三到四具發電機,還有緊急發電機,失去動力可以馬上切換,不會有動力中斷狀況。

海研五號是由中信造船集團所打造,是台灣第一艘二千七百噸級大型海洋研究船,長七十二.六公尺,寬十五.四公尺,最大船速十二節。

韓碧祥強調,中信承造許多大型船隻,像是台馬輪、宜蘭艦等,不論是性能還是安全,都禁得起考驗;海研五號自二○一一年六月下水至今,狀況良好。

他說,目前出事原因由澎湖地檢署調查,鑑定報告還沒出來前,他不做推論,但海研五號通過國際認證,耐浪性佳,在八級風浪下可執行任務,就目前所知,船難發生時的風浪,海研五號絕對承受得起。

風浪大 無法摘取黑盒子

「海研五號」船難原因仍待調查,最關鍵的證物VDR(voyage data recorders船舶黑盒子)隨船沉沒,但由於昨天海象狀況不佳,無法進行摘取作業。

交通部航港局官員指出,VDR可以記錄航行、機艙、安全參數及駕駛台通訊和雷達資料,AIS(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可追蹤實際航行資料,有助還原海難過程。

航港局已要求代操作的裕品公司及安裝VDR的安昌公司僱用潛水人員,儘速摘取VDR,以利判讀。另外,航港局南部航務中心派往馬公的海事調查人員持續進行蒐證調查,除促請船長提送海事報告,並傳詢相關船員進行海事筆錄。

船上兩巨響 國研院︰無爆炸聲

國研五號沉船肇因引發各界議論,國研院院長羅清華昨日指出,當天下午五點二十分,第一次接獲手機通報船艙進水,船上的人說是聽到「貢、貢」兩聲巨大聲響後就進水,而且湧水量頗大。

羅清華表示,沒有聽到爆炸聲,「沉船應是在很短時間內發生」。究竟是先失去動力還是先觸礁,現在不適合臆測,靜待黑盒子解讀調查。

(自由時報)
--
國研院:海研五號主要船員非新手

我國最大的研究船「海研五號」於國慶日晚上在澎湖外海沉船,外界質疑是船務外包、新手上路造成船難。該船主管單位國研院昨澄清,表示海研五號主要船員都有專業執照,船長資歷十年以上、輪機長卅年,且已駕駛過海研五號十多次,「絕非新手上路。」

外傳「海研五號船員每三個月換一次、且整組輪替,沒人有過駕駛經驗」,國研院院長羅清華表示,海研五號的主要船員如船長、大副、輪機長等人,輪調時間都錯開,不會一次全部換新,確保留有具駕駛海研五號經驗的船員。

國研院表示,船長黃余發自二○○三年起擔任過建和、祥和等多艘大型船船長,首次上海研五號的時間是今年三月一日,並駕駛過海研五號十幾次,到菲律賓附近、曾母暗沙等海域做研究。

輪機長許祖雄曾擔任長運、軒轅二號等大型船機輪長,資歷卅年以上,首次上海研五號的時間是二○一三年二月四日,皆非外傳臨時派遣。

另外界質疑「船務外包」是此次失事問題來源,但國研院說明,開船並非海科中心專業、也非編制內任務,且委外用人彈性高,若自聘可能一聘就要「國家養船員一輩子」,基於專業分工和彈性考量才委外。且委外費用比自聘船員高一點,並非為了省錢。

羅清華說,德國的太陽號、日本Jamstec、美國果敢號等研究單位的研究船,船務也都是委外辦理。

負責造船的中信造船集團董事長韓碧祥表示,海研五號是二千七百噸級大型海洋研究船,安全性通過國際認證,耐浪性佳,在八級風浪下仍可執行任務,「目前所知,船難發生時的風浪,海研五號絕對承受得起。」

國泰人壽表示,這次受難者中,有十四人是國泰保戶,包括一名罹難者及十三名傷者,已啟動理賠緊急應變機制,理賠金額將超過四百萬元。

還原海難全貌 解讀黑盒子

「海研五號」觸礁沉沒,事故疑點重重,交通部航港局今天將召開第一次海事評議小組工作會議,由航港局長祁文中擔任召集人,邀集國防部、海巡署、農委會及相關學者專家十二人深入追查,兩周後做出初步調查報告,完整報告一個月後出爐,屆時可望釐清事故原因及肇責。

海研五號的黑盒子「船舶航行紀錄器(VDR)」在水深卅多公尺沉船內,航港局本寄望昨下水打撈,但是受東北季風影響,海象仍惡劣,潛水人員無法下水,預計最快明天天氣回穩,才能摘取黑盒子封存並送解讀。

人在馬公的船長黃余發,昨提出海事報告協助調查。

航港局說,黑盒子裡記錄了海研五號從台南安平出海後的軌跡、機艙、安全參數、駕駛台通訊及雷達資料,有助還原海難全貌。

航港局初步了解,海研五號沉船位置距離觸礁地點達兩浬,觸礁後船舶就已失去動力,偏離正常航道漂流,最終沉沒。從海圖上顯示,失事的澎湖龍門外海曾有船舶擱淺紀錄,但近幾年鮮少發生,研究船海難更是史上頭一遭。

海研五號機組員全外包,引發外界質疑。航港局釐清,這沒有違反規定,專業人力及技術外包,薪資與聘用比公務人員具彈性,是國際間的常態。

海研五號船上共有四十五人遇險,其中有廿七名為研究人員,兩名罹難的研究人員大體已運回台灣,截至昨天,兩人住院、兩人留澎湖善後,其餘廿一人皆已返台。船員十八人中,一人住院、兩人留澎湖配合調查,其餘十五人返家。

科技部長回批「委外」:不會切割或迴避責任

海研五號沉船,研究員林怡君罹難。科技部長張善政昨到台南慰問家屬,他承諾最高標準撫卹、查清事件真相。但張也不客氣回批,海研五號船務雖「委外」,但船長等船員絕非一般派遣工,若有責任,科技部不會切割或迴避責任。

張善政三度嚴正澄清,海研五號船長是「委外辦理的專業職務,不是一般的派遣工」,希望各界不要認為委外工作就一定是很低階的工作,「用『派遣工』來形容船長,是把駕船專業給貶低了」。

張善政表示,家屬的悲痛,他感同身受,除依相關規定給付保險金,科技部也會以最高標準辦理撫卹。林怡君的母親詢問女兒能否入祠忠烈祠,張善政與台南市長賴清德都說,會請相關單位研究。

在哪裡沉沒 就在哪裡啟航/劉康克(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國科會國家海洋研究中心前主任)

國慶日晚上約九時,一位朋友忽然來電,我接起電話,對方鬆了一口氣,說:「聽到你的聲音真好!」我問他「為什麼?」他說:「海研五號出事了,我以為你在那條船上!」我說:「我是在海研二號上。」出事那天,我正好是海研二號二○五八航次的領隊,在台灣海峽作業。我趕忙打開電視和電腦查看有關消息,才知道海研五號失去動力,在澎湖外海傾斜進水,情況危急,這消息如一巨石撞擊我身,心情沉入谷底,因為船上有多位我的友人。我們當日白天才剛從澎湖水道頂風北上,完全可以了解海上風浪的情況。尤其入夜之後,風浪又會再強一級,救援工作更困難。我和內人立刻跪下禱告,祈求天父保守那些同仁。

次日知道許世傑博士和林怡君研究員不幸罹難,非常難過。許博士是這次探測航次研究計畫的主持人,他必定是讓所有人先登上救生艇,以致他不幸罹難。他是台大海研所造就的優秀學者,在大氣懸浮微粒、空氣汙染的研究上十分專精,並鑽研大氣化學對海洋生態之影響,使他成為這方面獨步全台,乃至東南亞之傑出科學人才,他壯年辭世真令人嘆息。勉懷逝者,黃鍔院士如此說:「他們是海洋研究的烈士,為著海洋探測付出他們最後一絲的努力,我們生者必須要將這探測海洋的火炬,繼續傳承下去,使他們的早逝不致白費了!」

海研五號失事原因尚待調查,不外乎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但這是一個過於簡化的劃分方式。實際上,不同的自然狀況與不同的人為條件的匹配下,會造成非常不同的結果。二十年前海研一號曾擱淺於屏東車城外海,但那時天候非常好,讓海軍順利將船拖離淺灘。這次海研五號失去動力即無法操控,不幸遇上黃蜂颱風外圍環流,平均風速在四十節以上,這已經是輕度颱風的等級。強風大浪,一旦船艙進水且無法抽出便會沉沒。

台灣天然資源極其有限,海洋資源幾乎是唯一選項。早在民國九十年,國內海洋界就開始努力推動建造三千噸級的新研究船,以積極探測海洋資源。因為當時最大的海研一號只有八百噸,而二、三號只有二百五十噸。歷經十年的籌劃才動工,於一百年下水,一○一年啟用。五號之沉沒,對於台灣做為海洋國家是重大打擊。

海研五號的沉沒重創了我們,但絕不能退縮,更不可互相諉過。我們要以更積極的作為開拓台灣海洋疆域的資源,開創華人世界未曾發揚光大的海洋文化。我建議,未來建造新研究船時,將之命名為「世傑號」與「怡君號」,以紀念他們為海洋付出的生命。海洋探測必須仰賴團隊方式打拚,所以未來也要用更審慎的態度,不容任一環節鬆動,讓這一次的打擊,成為未來鞭策台灣海洋探測躍進的動力,也教世傑與怡君長久伴隨我們。

(聯合報)
--
國研院:船長負最大責任

造價高達14.6億元的海研五號觸礁沉沒,船長黃余發曾建議不要出海,航行後因天候決定返航發生意外。國家實驗研究院指出,海研五號出航前曾開會,船長、首席科學家與重要幹部確認海況符合規定才出海。航運界人士表示,船長需判斷船舶能否適航,最終要由船長負最大的責任。

國研院院長羅清華上午表示,海研五號出海後,每五分鐘回報位置與安全情況,他在10日下午5時20分接獲電話,船上研究人員指聽到很大碰碰兩聲,接著船艙進水,這次事件發生得很突然。

羅清華指出,航港局已進行海事調查,船務公司會視天候情況,派潛水人員打撈黑盒子。對於外界質疑海研五號船務操作委外辦理,他說,操作科學儀器與船務操作是不同的專業,國外的探測船也不乏有這次的案例,目的是為了專業分工。

國研院副院長綦振瀛說,海研五號船務委外採最有利標,非外傳的最低價標,得標的裕品公司民國101年1月19日履約,執行方式為第一期兩年,表現良好即有權利續約。海研五號船長黃余發相關經歷超過10年,他今年3月上船工作後,曾10多次操作,執行在菲律賓附近海域與曾母暗沙的任務。

台北城市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教授吳榮貴說,研究船基於研究任務,可能和一般商船連續於特定航線與航路的操作不同。若因出海航行時段與區域的不連續或不確定性,雇用與輪調關鍵船員太過頻繁,就可能不利於船舶操控的安全與維護。
--
外界質疑海象不佳,為何海研五號還要出航?船長黃余發說曾建議不出海,但執行團隊未採納。這次研究計畫總主持人、海洋大學教務長龔國慶表示,研究船出海前都會開會討論,負責研究船安全的是船長,是否出海作業的最後決定權在船長。

曾任國研院海洋中心主任的龔國慶說,事故發生時,他不在船上,這次任務的領隊是中研院研究員許世傑。事故發生在回航途中,決定回航的是船長,絕不會是研究團隊。

對於海研五號船長將出海責任推給罹難者,龔國慶不願表示意見,他說,要去問海研五號的船東國研院海洋中心,海洋中心有六名專任工程師也在船上。

海研五號的船長、輪機長、船員等18人全都外包,科技部表示這是國際常見做法。曾多次搭海研五號做研究的台大副校長陳良基說,外包對口單位是公司,機組員的調配是公司依需要調整,每次給一個團隊,不是研究團隊熟悉的人,默契較差。

陳良基指出,每個研究計畫通常需要登船出海作業多趟,如果每次出任務遇到的機組人員都不一樣,是很不理想的狀況。

海研五號輪機長表示,船底出現開腸剖肚的大缺口,可能是造成船快速下沉的主因。陳良基說,他見證了海研五號下水典禮,這艘船配備多頻道掃描儀,觸礁很難想像,船底有蜂巢式設計,當破了一個洞時,可以阻擋海水滲透到整艘船,為何進水後發電系統完全失能,都需要檢討。

http://uc.udn.com.tw/NEWS/MEDIA/8994134-3575936.jpg?sn=14131194111461

中信造船:不會有動力中斷狀況

前年啟用的國家實驗院所屬海洋研究船海研五號,前天在澎湖龍門外海觸礁沉沒,造成2人死亡、24人傷。生還者說船是先失去動力才觸礁,中信造船集團總裁韓碧祥表示,船的安全絕對沒問題,船上配有三到四具發電機,還有緊急發電機,失去動力可以馬上切換,不會有動力中斷狀況。

海研五號是台灣第一艘2700噸級大型海洋研究船,長72.6公尺,寬15.4公尺,最大船速12節,韓碧祥表示,海研五號的安全通過國際認證,耐浪性佳,在8級風浪下可執行任務,就目前所知的情況,船難發生時的風浪,海研五號承受得起。

海研五號自2011年6月下水至今,沒有出過問題,韓碧祥說,中信承造許多大型船隻,像是台馬輪、宜蘭艦等,不論是性能,還是安全都經得起考驗,目前出事因由澎湖地檢署調查,鑑定報告還沒出來前,他不做推論,但海研五號經過測試,且啟用兩年多狀況良好,船體的安全性沒問題。

海研五號疑因失去動力後觸礁沉沒,負責監造海研五號的國研院海洋中心前主任、成大水利系教授高家俊說,10日當天的海象對海研五號應不成問題,船身比浪高,海研五號乘風破浪不是問題,可初步排除海況造成沉船,他質疑人為因素成分大。

高家俊2010年2月至去年1月借調國研院海洋中心主任,他說,他長期負責觀測澎湖海象,10日澎湖海域浪高約2公尺多,海研五號噸位2700噸,足以承受這樣的浪高,且船身72.6公尺,船長度比浪長,應該有破浪能力。

他說,海研五號測試階段沒有出現大狀況,有訊號、儀表板異常等小問題,調整後都已排除,海洋中心人員也經過5個月時間熟悉儀器設備、調整教儀器參數,自去年2月科學首航以來,也不曾聽聞故障、操作不當等狀況,安全逃生設備也都符合規範。

人事外包 「包」出什麼問題?

電影海角七號有句台詞,「飯店BOT,山也要BOT,現在連海也要BOT。」道盡社會大眾對BOT的負面印象。海研五號沉船後,社會大眾才驚覺,原來政府人事也外包,連肩負國家海洋研究重任研究船的船長、輪機長、船員都能外包。

這跟派遣工一樣,甲廠商得標,招募人員。合約到期後,重新招標,乙廠商得標,換另一批人上船。操作貨輪和研究船,技術上無差別,但責任大不同,研究船都是研究人才,船長必須跟研究團隊有良好默契。

科技部長張善政說,各國海洋研究船委外經營是常態。海研五號沉船後,至少13件重大研究受影響,張善政說,涉及國安問題,不考慮租用國外研究船。但海研五號涉及國家安全機密,為何機組人員可以雇用派遣人力?

海研一號、二號、三號的船務人員都是自聘,船體及設備耗資16億的海研五號卻委外經營,科技部承認是因為船員達18人,為有效運用公帑,外包裕品公司,說穿了是為了省錢。

勞動市場過度使用派遣人力,已造成勞雇倫理產生質變,缺乏承諾與責任。政府節省人事成本,已成派遣大戶,派遣工無罪,但哪些工作可外包,哪些不可外包,應該列出明確標準。

外購的海研一、二、三號,服役幾十年零事故。國造海研五號,啟用兩年多,執行50個航次任務,一個事故,兩三小時後沉沒。事故原因目前不明朗,但是船隻漏水,船長有無迅速進行堵漏的損害管制,海研五號的水密隔間如何設計,為何那麼快就沉沒。才下水兩年的船隻,為何會在海上突然失去動力,是天災,還是人為疏失,這些問題政府都應該給國人及罹難者家屬一個交代。

(聯合晚報)
--
女兒罹難 林母痛斥船長卸責

海研5號船難,科技部長張善政、國研院長羅清華12日慰問不幸罹難的林怡君家屬,除致贈慰問金外,還向家屬保證將以「最高標準」辦理撫卹。林母也當面向張善政表達不滿,直指船長將責任推得一乾二淨,要求部長一定要查個水落石出。

天候不佳 又走水淺路線  林母指出,明明天候不佳卻還要出海,折返時又走水淺的路線,加上當日下午5點多就已得知船在漏水,為何船長遲至8點才叫大家逃生?船長將這些責任推得一乾二淨,讓她相當不滿意,請部長一定要查明肇事原因是否是人為疏失。

對此,張善政表示,目前相關單位正著手調查出事原因,預計2周後將有結果。他還強調,科技部將以最客觀的角度處理,不因委外辦理而切割責任。一旦調查結果顯示船長有責任,更不會護短;但如果沒有責任,也要還對方清白。

至於家屬質疑「天候不佳為何還要出海?」張善政說,依照出海程序,海研5號出海時需經過大家討論,最後由領隊及船長決定;加上以海研5號的技術條件,應可承受當時的天候狀況,但目前只能靜待相關單位調查出事原因。

外包 張善政:藏技於民

針對媒體直指船長及船員都是外包的「派遣工」,張善政則嚴詞強調,政府能力不足的部分,由民間補足,這是「藏技於民」,絕對不是如外界所指的「派遣工」。他還以自己多年來承接政府委外的案子舉例說,自己曾承辦政府委外資訊工程,「難道你會說我是派遣工嗎?」

另外,對於船長是否有可能因不熟悉船隻而肇禍?張善政說,海研5號與其他船的不同之處,在於儀器部分。船長於今年夏天接下職務後,早已出過多次任務;這就像開車一樣,雖然開別人的車會不習慣,但出去玩時不少人仍會選擇租車,熟的人應該一下子就能摸清楚。

對於女兒因公殉職,林母也向賴清德表達希望能讓女兒入祀忠烈祠;賴清德則說,將會請民政局深入研議入祀忠烈祠的可能性。

海象差是否返航 船長說了算

造價近15億的海洋研究船「海研5號」在澎湖龍門海域失事,船長表示曾建議不要出海,但在科學家要求下勉強出航,不過,國研院昨指出,海研5號每次出航都是由船長、首席科學家、探測長等幹部共同決議,出航時確認海況符合規定才出海。

此航次首席科學家,即為罹難的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許世傑。

國研院院長羅清華說,海研5號出航當時,風速6到7級、浪高5米轉4米,符合航海要求;出航後該如何走、是否提前返航,則是由船長視海象狀況決定。至於此次出航前的會議過程與結果,因紀錄仍在船上,目前還不得而知,無法妄加揣測,但可以確定出航當下的海象符合出航標準。

回溯失事當時,羅清華說,當天下午5點20分接到同仁回報,海研5號船艙當時就已進水,且湧水量相當大,同仁轉述稱船上人員聽到「ㄍㄨㄥˋ、ㄍㄨㄥˋ」兩聲巨響,但沒聽說有爆炸聲,沉船在短時間內發生,相當突然。外傳有傷者遭嗆傷,國研院副院長綦振瀛推測,傷者很可能是被水嗆到,而非被爆炸煙霧嗆到。

羅清華說,因當時船上人員忙於救難或逃生,無法要求隨時以衛星電話回報,對於媒體報導種種船難發生情況都無法證實。至於船體是否打撈,國研院還在評估。

國研院表示,船上研究人員及學生在登船前,都有接受行前訓練,船上救生設備足夠,但由於事發突然,船身因進水傾斜,是否全數順利運用不得而知。

船長黃余發 曾任職台泥旗下達和航運

海研5號沉船造成2死悲劇,船長黃余發及其他船員資歷也受到質疑。國研院指出,黃余發自2001年起擔任大副,2003年升任船長,曾在達和航運的祥和輪、建和輪工作近10年,今年3月到任海研5號船長。從大副到輪機長,黃余發為符合資格的老手,過去也操作過海研5號。

航港局航安組科長蔡育明指出,海研5號能出港,表示船員在簽證過程中通過航務中心的證件檢查,符合資格。

對於黃余發在達和航運的表現,航港局表示除非過去遭到處分,否則無法探究。截至截稿前,黃余發昨晚關機,未能取得回應。

台泥高層表示,達和航運是其近百分百轉投資的子公司,目前尚無法確定黃余發是哪段時間曾在達和航運工作過,不過達和的船長都是一步一步從三副、二副幹起,且需要考取證照,「在達和工作過的人,資歷與經驗應該都沒有問題。」

台泥說,達和船運目前擁有5艘1萬2千到2萬噸的水泥專用船、數艘航行國際的煤船,水泥專用船通常5天一個航次,工作穩定,因此相對達和的船長與船員離職率很低。

海研5號船員 都不是菜鳥

海研5號遇難,事發原因備受關注,外界指船務委外操作出現管理問題,國研院昨再度出面說明,強調本次出海主要船務人員都具備海研5號操作經驗,並非新手;基於專業分工原則,船務委外操作是國際慣例,操船人員皆持有專業證照。

國研院院長羅清華表示,船務委外操作是國際慣例,非國研院獨創。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JAMSTEC、德國太陽號、美國果敢號等知名研究船,船務也都是採委外方式,海洋研究船航海實務操作與一般船隻沒有太大差異,真正不同的在於儀器。而海研5號儀器是由海科中心探測人員操作,和開船的是不同人。

羅清華說,海科中心主要工作為海洋科學相關研究,編制內設置船務操作編組,不符合中心成立目標;且政府單位聘雇船長所能給付的薪水大約只有10萬元,與業界船長50至60萬元薪水相差甚遠,無法吸引船務操作專才。

羅清華強調,這些船員都領有國家證照,海科中心也會進行審查,其中船長黃余發今年3月首次登上海5,至今有10多次操作經驗;重要船務人員如大副、二副、輪機長等,同樣都有操作經驗,人員調度也非外傳的每3個月整組替換。就算有輪替,但船上一定會有操作過海5的人員。

國研院副院長綦振瀛說,國研院當初招標時,共有5家廠商投標,採最有利標;得標的裕品公司於101年1月19日履約,第一期兩年,表現良好就再續約,每次1年,最多續兩次。

沉船海域現油汙 研判是柴油滲漏

海難沉沒的海研5號裝載有118噸高級柴油及4噸滑油,12日傍晚澎湖海巡隊緊急通報在沉船鄰近海域發現約1浬面積油汙,初步研判是柴油滲漏,澎湖環保局表示柴油揮發性高暫無汙染之虞,目前配合海巡隊持續嚴密監控中。

澎湖縣環保局副局長馬金足昨日臨時行程趕往高雄參加航港局緊急會議,討論海研5號船上載運的180噸高級柴油及4噸滑油的最後處理方案。

會議指出,海研5號已沉沒於水深近30公尺海底,船上柴油及滑油都經過密封包覆,應該暫時不會漏油汙染。

環保局委請澎湖第8海巡隊持續監控事故海域變化,並啟動每2小時通報機制,同時派員依據東北季風海流風向的沿岸海域進行監測,務必隨時掌握現況。詎料,傍晚5時30分許澎湖海巡隊緊急回報在東經23.33、北緯119.45(查坡嶼東方1.5浬)處發現有約1浬面積海域漂流不明油汙,陽光折射海面呈現彩虹螢光,發現地點正是海研5號沉船海域。

馬金足強調,高級柴油揮發性百分百,倘若有漏油的影響性也極低,目前也無法使用攔油索或吸油棉處理,只能持續監控觀察。

礙於海象差,船東仍無法派人前往沉船海域進行定點標示確定正確位置,也尚未定案是否進行打撈或就地拆解;至於恐有汙染性的海底滑油也將待天候稍緩後與環保署協商進行抽油作業。

(中國時報)
--
台電燒錢處理核燃料 環團籲核一速停機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今天即將審查核後端基金預算,台電公司預計二十三年間以一百一十三億元將我國用過的核燃料束送往國外再處理,明年編列十六億九千五百萬元境外處置經費。公民團體痛批政府不思停機,反而想為卡照的核一乾貯與延役解套。

台電只想為核一乾貯與延役解套

台電公司擬具「核一、二廠用過核子燃料小規模國外再處理計劃」,將核一、二廠用過燃料池內的部分核子燃料送至國外再處理,期程為一百零四年~一百二十七年,所需總經費約一百一十三億元。一○四年度依計劃進度編列預算十六億九千五百萬元。

鹽寮反核自救會總幹事楊木火指出,經濟部六月八日到十五日率企業團四十五人到法國參加台法經濟合作會議,期間參訪法國AREVA公司La Hague的核廢料再處理廠。

原能會放射性物料管理局局長邱賜聰證實,核一廠用過燃料池已經爆滿,燃料束外運非常迫切,但核一乾貯因為水土保持執照尚未獲新北市政府核發,因此台電也同步向法國尋求境外再處理的替代方案。

原能會稱燃料池爆滿 須儘速外運

邱賜聰表示,送往法國再處理是從用過核燃料中,回收提煉九十六.五%的鈾、鈽元素,製成新的核子燃料;殘餘三.五%的分裂產物與微量錒系元素,經玻璃固化後,依商業合約規範,仍會運回台灣進行後續貯存與處置,但體積僅原來的三分之一。因此無論如何,台灣還是需要有最終處置場。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表示,我國核廢料處理總是「先做了再說」,還未找到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也沒有公告中期計劃是暫存在哪裡,屆時運回的核廢料要放在哪裡?台電必須說明清楚。

(自由時報)
--
反航空城徵收 住戶痛訴辛酸

桃園縣政府與中央政府為了發展航空城計畫,大筆一揮將三千多公頃土地納入區段徵收範圍,引發在地人反抗,台灣人權促進會、東吳大學人權學程、桃園在地聯盟等團體聯合舉辦反迫遷訪問調查營隊,透過居民訪查,以人物、家庭故事觀點切入,述說居民反迫遷的血淚辛酸。

清朝道光年間就在桃園定居的許家,過去家族土地就常配合政府計畫切割、出讓,如今再面對航空城徵收,質疑都給建商蓋房子炒地皮。

另一戶定居山腳的林慧芳,本想用自然農法培養農作,卻驚傳徵收消息,過去遠房親戚曾因機場捷運山鼻站的都市計畫,土地遭徵收,卻閒置十多年,覺得政府失信:「徵收了也不一定會蓋東西。」

(自由時報)
--
*忽視水震雙災 土地開發埋禍害

編按: 高雄氣爆曝露出城市脆弱的一面,隨後不久的豪雨成災,更讓重建工作雪上加霜。面對颱風、地震、水災和氣爆等天災人禍,加上與日俱增極端氣候風險,本報調查採訪室即日起一連4天推出「明日城市─ 與災共生」系列報導,從國土錯誤開發、迷信工程萬能等個案中,探討都市規劃欠缺風險意識的後果;援引荷蘭與水共存的防災經驗,深入介紹民眾自力救濟,轉危為安的故事,期許台灣各大都會區早日邁向具防災能力的韌性都市。

近年台灣飽受地震、颱風、土石流等多重災害威脅,英國風險顧問公司Maplecroft今年最新報告指出,以曝露於天然災害風險程度看,台灣的經濟脆弱度高居全球第三。

銘傳大學都市計畫與防災學系主任吳杰穎分析,全台人口最密集的台北和新北市,包括板橋、新莊等地區,屬於地震和水災的雙重災害潛勢區,也是近年來房價高漲的重點開發區,居民必須做好防災準備。

經濟脆弱度世界第三

自2011年起,Maplecroft針對全球197個國家製作「天然災害風險年報」,台灣年年上榜,且被評為「極端脆弱」經濟體之一。Maplecroft首席環境分析師希斯頓博士表示,台灣是全球最易遭遇天然災害,如颱風、土石流和地震的國家之一,而經濟脆弱度僅次於日本和美國,排名全球第三。

綜合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模擬台北山腳斷層中段位置、發生規模6.2地震結果,以及經濟部水利署淹水潛勢資料,以每日降雨量450毫米,淹水達50公分範圍內居民總數推算水災潛在威脅,發現雙北市的板橋、蘆洲、三重、新莊、士林、五股等,皆為雙重災害潛勢區。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理事長黃瑞茂指出,「這些雙重災害潛勢區,發生地震與水災的風險高,政府忽視災害潛勢資訊,放任土地持續高度開發,不是沒有風險意識,而是建商不同意!整個台灣是開發導向,都市計劃的背後無法改變財團的價值觀,無法擋掉開發商對政府的影響。」

瘋都更卻沒看見危機

前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陳亮全說,「宜居都市要確保安全,能開發的地方不要超量開發,不過,我們現在做了很多事是超量在做。」他批評,「全台都在瘋都更,卻沒有看見危機。」

以新北市副都心新莊為例,5年來人口增加1萬多人,房價漲幅超過5成,商業區每坪飆到280萬,然而,這裡先天上地勢低窪,極易淹水,且土壤液化度高,抗震力相對較弱,是雙重災害高風險區。

新莊塭仔圳溼地服務隊隊長謝堂樹家住副都心一帶,每逢大雨就淹水,2001年納莉颱風帶來驚人雨量,他涉水去牽車,「當時水淹到腰部,雨如果再大一點,我整個人感覺快被沖走了,好恐怖!」

高樓大廈長得比樹快

早期新莊房價便宜。塭仔圳溼地志工周銘賢搬來快30年,「那時候農安街一個機械式停車場車位要180萬,新莊一樓店面才200萬。」低房價吸引了許多像他一樣的早期移民。周銘賢說,我們也支持不該過度開發,會搬過來,就是因為台北市太貴了,但是這些風險資訊,當初並不知道。

新莊在築堤治水和捷運開通之後,建案就開始一個個快速地推出。鄰近塭仔底溼地公園旁就是昌平國小,4年前輔仁大學景觀系副教授顏亮一帶兒子來就讀,見證周遭從一片農田綠地,在短短幾年間,竄起一棟棟高樓,「這些大樓長得比樹還快。」顏亮一說。

工程已非防洪萬靈丹

吳杰穎指出,「荷蘭是全世界水利工程最厲害的國家,2000年宣布要還地於河,就是基於極端氣候的考量,現在極端氣候帶來強降雨,動不動就突破防護標準,靠工程要完全解決水患問題,這是不可能的事。」

要增加城市的防災能力,陳亮全建議,應該提早公布水災和地震潛勢圖,限制災害潛勢區的開發強度,「要把這樣的概念跟土地利用結合,現在是這些概念都沒有,問題愈來愈大。」

新莊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政府掌握災害潛勢資訊,卻未將災害風險納入國土規畫與都市計畫中,導致錯誤地開發土地。從中央到地方,需要思考的是,我們要留給下一代什麼樣的環境?

http://img.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4-10-13/Clipping/656/B04A00_T_01_04.jpg

http://img.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4-10-13/Clipping/656/B04A00_T_01_06.jpg

http://img.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4-10-13/Clipping/656/B04A00_T_01_07.jpg

*淹水風險 掛號信報你知

瑞士蘇黎世政府於2011年進行一項創舉,將水災風險普查結果主動寄掛號信,通知位於水災潛勢區的居民,不僅未引起恐慌,更有效提升居民的防災意識。

瑞士聯邦研究所(WSL)對潛勢區居民發出1500份問卷,發現近3成受訪者因為蘇黎世政府主動通知居家水災風險,採取或多或少的防災準備措施。

在蘇黎世政府的通知信函中,包括水災風險分析手冊,教導民眾可採取哪些安全措施、如何線上查詢風險地圖、如何即時獲取所在位置的風險訊息等等,甚至放入近期水災事件圖片,以進一步強化居民的風險意識。

對比台灣,詳列全台各地水災和土石流等風險的災害潛勢圖,自2013年起在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網站悄悄公告,且圖資內容太過專業,一般民眾根本不知如何解讀。

前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陳亮全表示,政府應該公布適合土地利用規畫的災害潛勢圖,而且要讓一般民眾看得懂,一些災害高風險區,例如順向坡的房子,民眾就知道不要搬過去。

對於風險意識,政府必須提出更積極的溝通作為,蘇黎世經驗,值得借鏡。

*正視氣候變遷 減災力抗極端降雨

每年一到颱風季,高雄岡山石潭里就進入警戒狀態,居民個個繃緊神經準備防災。鳳凰颱風上月襲台當晚,社區志工隊早整好裝備在里長家用餐,就怕大水讓人措手不及。石潭長年飽受淹水之苦,4年前的中颱凡那比更引發百年來最嚴重水患,全里幾乎成為水鄉澤國。

台灣平均每年受3到4次颱風侵襲,近年的強降雨更數度釀災。2009年8月8日,中颱莫拉克挾帶驚人雨量,高雄甲仙小林村遭滅村,全台逾680人死亡。

中研院院士、氣候變遷研究中心特聘講座劉紹臣警告,極端氣候將愈來愈明顯,「大雨愈大、小雨愈小」,強降雨型颱風更恐成常態,不容忽視。以台灣近50年數據觀察,山區與平地年降雨量約2500毫米,總雨量變化不大,但強降雨頻率卻增加1倍。

大雨4小時 水淹及胸

高雄市岡山區石潭里里長廖壹正從小在岡山長大,對他來說,石潭淹水非新鮮事,但近年卻更嚴重。8月中旬沒有颱風,大雨才落下1小時,聯外道路就淹到小腿,馬路水溝連成一片汪洋,他無奈說,「政府老說要解決,但卻連固定抽水站都看不到。」

回想4年前中颱凡那比造成919水災,居民仍心有餘悸。當天大雨不到4小時,石潭里已水淹及胸,社區志工隊3人一組涉水,將獨居老人逐一扛上肩救出。這是石潭里百年來最嚴重的水災,最深處達2公尺。

昔日親水 今日成惡水

廖壹正說,石潭地勢低窪,鄰近空軍官校地勢又高,每逢大雨,石潭就成了「池潭」。淹水淹出風險意識,里民20年前就組志工隊定期演練救災SOP,還自掏腰包買救生圈、青蛙裝等裝備。如今,他們只冀求政府協助減災,比如從空軍官校處疏洪、設置固定抽水站等。

再往山裡走,觀光勝地美濃同樣飽受淹水困擾,走訪市區鬧街,幾乎家家戶戶都將門口墊高,水患之苦不言而喻。民生路情況更離譜,一家比一家高,甚至有民宅一樓僅剩180公分高。美濃水患自救聯盟成員林俊清感嘆:「昔日是親水,今日成惡水。」

加高堤防 治標不治本

林家世居美濃300年,老厝現在卻成美濃惡水的另類景點,每年6到10月之間,林家的冰箱總是架高60公分高,開冰箱還得先爬梯。腳踏車高高掛起、灶間置物架也高高在上,籐製沙發扶手綁好麻繩,以便隨時可懸吊到半空中。

看似荒謬的民間自救法,凸顯政府治水無方。美濃河道旁處處可見堤防,但不斷加高堤防解決不了問題,往往是「止住這處,改淹那處」。美濃農村田野學會祕書長溫仲良舉例,下游束堤工程的結果,換美濃市區淹水。

美濃市區位於美濃溪中游三條支流匯流區域,大量雨水快速沖入市區,市區河道又難有效排水,市區被迫成為集水水桶。政府原計畫從市區分洪,但民間憂心抗議,林俊清對政府相當失望,他直指應以上游滯洪為主,「政府不是在治水,而是製造水。」

中研院地球所研究員汪中和提出警告,強降雨是台灣面對的極大挑戰,若不重新思考國土規畫與城市設計,恐讓災難加劇。前國家災害防救中心主任陳亮全也認為,「極端降雨對都市挑戰更大,短時間大量降雨,即使堤防擋了外水,但要把內水抽出去,也很困難。」

加強蓄水 城市必修課

極端氣候已成為全球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劉紹臣從數據中觀察,全球溫度上升1度,颱風帶來的強降雨就增加1倍。他提醒,政府更應有風險意識,思考氣候政策與國土規畫,例如山區開發管理、加強防洪設計等。水資源更是重要,「大水來時要存起來,重點在增加城市蓄水能力。」汪中和也舉例,都市可嘗試海綿道路,可加速排水也能儲水,「我們無法阻止豪大雨,但應思考如何減災。」

http://img.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4-10-13/Clipping/656/B05A00_T_01_05.jpg

(中國時報)

生活

中橫遊客暴增 露營區滿山營火

雙十國慶連假各地民眾大出遊,花蓮新城警分局統計,台8線中橫公路天祥地區,平均每天湧入近萬人車,訂不到飯店民宿的遊客,乾脆直接「以車為床」,各景點停車場半夜依然擠滿車,加上露營區滿山營火,讓晚間巡邏的員警,一度還以為到了台北貓空茶園。

天祥派出所所長王祝光表示,連續假期3天,行經天祥地區的車輛絡繹不絕,除了白天上千名路過的駕駛外,每晚還有數百名遊客駐留在天祥地區休息。由於各旅館、民宿早已搶訂一空,搶不到床位的遊客,乾脆窩在車上睡覺,各景點停車場連晚上也是擠滿車輛。

拜初秋氣爽之賜,天祥一帶景點包含慈母橋、合流、綠水、白楊等露營區及停車場,甚至是西寶國小周邊空地,都成為露營客的最愛。山區入夜後,各營帳前升起炊火,遊客紛紛坐在帳篷前泡茶聊天,讓人一度以為來到台北「貓空」茶園。

王祝光說,觀察前一晚在天祥地區的留宿人車,警方預估隔日排山倒海的北返車潮,果不其然,昨天上午10時起,北返的車流開始啟動,執勤員警前往台8線172.2K慈母橋東端至174K九曲洞西端,會車困難的狹窄山路,分別以無線電通知管制、放行,分段截斷車流,讓東西兩端車輛得以迅速通過,下午3時左右,已將天祥的車潮疏通完畢。

(聯合報)

政經

12首長配22車 政院明年又編784萬買車

車比官員多

「有沒有搞錯?車子比官員還多?」民進黨立委李應元攤開明年度行政院預算痛批,行政院本部需要配車的官員有十二個,已經有二十二輛正副首長級座車,竟然又要編列七百八十四萬元購車預算,這樣的政府不能苦民所苦,還亂花公帑,叫苦哈哈的民眾情何以堪?

行政院秘書長李四川表示,行政院本部明年度購買兩部車,分別是院長與秘書長座車,他現在坐的是政委的車,如果政委補齊,就沒車可搭,而購車的預算並不像立委所提的那麼多。

李應元︰政院帶頭撒錢

李應元指出,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的赤字高達兩千兩百六十四億元,累計債務未償餘額更高達五兆五千億元,政院竟然還要編列兩百五十萬元為行政院長購車,另編列五百三十四萬元購置秘書長及政委座車、視導車,行政院帶頭撒錢,如何要求其他政府部門節省開支?

曾任行政院訴願委員的新北市議員參選人鍾宏仁也從組織精簡面分析,馬政府宣稱要進行政府組織再造,精簡人事,但行政院本部的組織竟然越來越肥大。組織改造前有四百九十三人,到一○三年暴增到七百三十七人,每年還花三千多萬元進用臨時人員和派遣人員。對政府組織再造,真是一大諷刺。

至於人力的問題,李四川解釋,是牽涉到新聞局組織裁併,計算基礎不同所致。

(自由時報)
--
《胡滿意度墊底不能列競選公報? 》被要求改政見 林佳龍總部批開民主倒車

台中市長胡志強施政滿意度墊底不能列競選公報?民進黨台中市長參選人林佳龍競選總部昨由立委何欣純等人召開記者會,砲轟中市選委會,指選監人員表決認為林的政見「現任市長施政滿意度年年墊底…」沒有問題、可刊登後,選委會委員會議竟要求林修改政見,這是政治力介入應中立的選委會,大開民主倒車。

選委會:年年墊底 非事實

對此,中市選委會主委、副市長蔡炳坤表示,「墊底的意思是指最後一名,年年墊底並非事實」,在政見中說別人不好,且非事實,這非但沒有依據,而且不算政見。他強調,選委會的決議,不叫「翻案」,而是「程序」,委員會議位階大於選監會議,一切合於程序。

胡:把政治弄進公報 奧步

胡志強昨被問到此事,先是表示「自己沒有管選委會的事,也不知此事」,但了解內容後,則不斷表示「這是對手的奧步!」他說,明明知道不應刻意把政治的東西弄進選舉公報,卻故意要填,等到選委會叫你修正了,就拿來做文章。

何欣純及中市議員張廖萬堅、謝志忠、邱素貞等人召開記者會表示,中市選委會在九月廿六日召開監察小組會議,針對林佳龍政見內容中「台中升格已經四年,現任市長施政滿意度年年墊底…」等文字,就其「是否違反選舉罷免法進行討論」,結果出席的三十位委員表決,有廿五人贊成可刊登。

但這項決議到了四天後由蔡炳坤召開委員會議,竟然做出要求林佳龍修改的決定,何欣純等人抨擊,胡志強四年來在《天下》、《遠見》的各項民調中,不是排名五都倒數第一,就是倒數第二,以《遠見》雜誌的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為例,中市在五都的排名,從二○一一年至二○一四年,分別是倒數第一、倒數第二、倒數第二及倒數第一,這不叫墊底?選委會憑什麼要求修改?

林佳龍總部指出,依選罷法相關規定,除非候選人政見有「煽惑他人犯內亂罪或外患罪;煽惑他人以暴動破壞社會秩序;觸及其他刑事法規定之罪,選委會方得限制之」,林佳龍的言論完全沒有牴觸。

但中市選委會強調,委員會的共識,就是認為林佳龍的政見有觸犯選罷法;胡志強競選總部聲明說,胡志強也有很多名列前茅的調查,林佳龍為何不寫?把選舉公報當成攻擊的政治文宣,才是民主政治奇聞。

天花亂墜的政見 都是事實嗎

台中市選委會要求民進黨市長參選人林佳龍修改其在選舉公報中陳述的「台中升格已經四年,現任市長施政滿意度年年墊底…」等內容,恐怕在未來選舉中出現「好意造成反效果」的效應。

依照選委會主委蔡炳坤、市長胡志強陣營等各方人士說明的意見,選委會在意的是「墊底非事實」,以及「施政滿意度年年墊底並非政見,而是政治攻擊」,甚至有觸犯選罷法之慮,才會要求修正。

但事實上,就像胡志強所言,有人故意要把議題搞大,但既然明知「可能因此會把議題搞大」,又何必將「二十五比五」的選監人員表決通過可以刊登的內容,硬由十二位選委會委員逼人家把「四年滿意度年年墊底」的內容收回呢?

如果照蔡炳坤所言,選舉公報要的是事實,而非「是非不分」,那中市選委會能夠確定每個候選人在公報上天花亂墜的政見,都是事實嗎?例如,「有人」曾在四年前的選舉公報上說他要在台中市做「七條捷運」,選委會可以去追究「那是事實」嗎?

一份選舉公報,政見才是主角,其餘其實只是贅言、敘述,胡志強有沒有「滿意度年年墊底」?本來選民未必會注意到公報的這一段,甚至看到了,未必就會因此做為投票的依據,現在這樣一吵,接著引發「到底是五都倒數第一名算墊底,倒數第二名算不算墊底」的爭論,對胡來說,好看嗎?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人或許是「好意」,但最後恐怕不但沒有幫到「想幫的人」,反而幫了倒忙。

(自由時報)

國際

美第2例 醫護染伊波拉 曾照顧首例病患 全身防護仍感染

伊波拉失控
美國昨驚爆第二起伊波拉感染病例,患者是在德州照料已過世伊波拉病人的醫療人員。為防伊波拉病例繼續「輸入」美國,紐約甘迺迪國際機場前天起加強對來自西非旅客的健康監控,沒想到最新危機卻是美國國內疫情擴散。

德州官員昨未公布這名患者姓名,只知曾協助治療美國首起本土病例鄧肯(Thomas Eric Duncan),上周五晚上輕微發燒,目前病情穩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是一名女護士。病患檢體初步對伊波拉病毒呈陽性反應,雖仍需送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DC)進一步化驗,但德州政府已有心理準備,這會是美國第二起本土病例。官員強調護士照顧病人時穿全身防護裝,不知如何感染。

紐約機場加強檢疫
若確診,這名護士將是在美國本土感染伊波拉的首例,也是這波疫情中,第二名在非洲以外感染的病患。德州政府未說明其感染細節,僅強調病患已隔離治療,已調查她曾接觸的人員,該院醫護將列入觀察,急診部將暫停收治病患。
來自賴國的鄧肯上周三在德州衛生長老會醫院去世後,美國決定加強航班旅客監控。紐約甘迺迪機場前天起,要求來自西非疫區的旅客須量體溫並回答相關病史問題。紐澤西州紐渥克機場、芝加哥歐海爾等4大國際機場將於周四跟進。
對此,我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周志浩昨說,我國在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後已全面提升醫療院所院內感染管制。現全台出入境機場、港口均設有發燒篩檢站,加強監控入境旅客體溫,暫不會提高邊境檢查措施。
伊波拉已造成全球逾4千人死亡,目前無疫苗或特效藥。但西班牙首起本土病例、護士助理拉莫斯上周五接受實驗藥物ZMapp後病情好轉。俄羅斯宣布成功研發3種伊波拉疫苗,其中一種已準備好做臨床實驗,最快可望在半年內問世。

「每天疫情更惡化」
聯合國專家表示,伊波拉的擴散速度遠快於人類的應對措施。負責聯合國「伊波拉緊急任務」的班伯里自西非疫區視察後向聯合國報告指出:「病毒腳步遠遠在我們之前,每一天情況都更加惡化。」

伊波拉疫情全球散布狀況
國家╱病例(死亡數)
幾內亞:1350(778)
賴比瑞亞:4076(2316)
獅子山:2590(930)
奈及利亞: 20(8)
塞內加爾: 1(0)
西班牙:1(0)
美國:2(1)
註︰總計8040起病例,其中4033人死亡。
資料來源: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DC)

(蘋果日報)
--
疑美境內感染首例 照顧伊波拉病患 德州爆護士中鏢

全美五大機場加強防疫篩檢

全美五大機場甫於十一日起開始針對來自伊波拉疫區國家的旅客加強篩檢,十二日清晨就傳出先前照護美國境內首例的女性醫護人員,在初步檢驗中對伊波拉檢驗呈陽性反應,若經證實,將成為美國第二起伊波拉確診病例,也是首起境內傳染的病例,重創全球力阻伊波拉疫情擴散的努力。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指出,該名女護士之所以感染,是因為「違反安全規定」,因此還可能有其他人感染!

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周志浩表示,已針對所有入境旅客實施全面發燒篩檢,並模擬輸送、處理演練多次,評估現行措施足以應對,暫不考慮調高防疫等級。

美國首起伊波拉病例是從賴比瑞亞赴美探親的鄧肯(Thomas Eric Duncan),他九月底住進德州衛生長老教會醫院,本月八日病故。而十二日檢驗出對伊波拉病毒呈陽性反應的患者,就是曾在該院照護鄧肯的護士,也是美國首例沒去過西非、但檢驗呈陽性的患者。

疑因「違反安全規定」感染

德州衛生部表示,該名女護士十日量體溫時回報輕微發燒,隨後遭到隔離,並接受檢驗。衛生部並未進一步透露女護士的身分,僅表示她是在鄧肯住院治療後與他接觸,當時她穿著CDC規定的全套防護裝備,此後又在「多種場合」與鄧肯「廣泛接觸」。

CDC主任佛萊登表示,該名女護士在某種程度上「違反安全規定」,因而導致感染。一名與該女護士「密切接觸」者也已遭到隔離。CDC正進行該名女護士的確認檢驗,結果可望稍後公布。

德州衛生當局表示,該名女護士目前情況穩定。據稱她的住處可能飼養寵物,衛生當局已擬妥相關照護計畫,但寵物應無感染跡象。

伊波拉已奪走四千多條人命

這波伊波拉疫情已在西非等國奪走四千多條人命,為防堵疫情,全球紛紛加強防疫措施。

美國紐約甘迺迪國際機場,十一日起針對來自疫情最嚴重的賴比瑞亞、獅子山和幾內亞三國的旅客加強篩檢。為因應伊波拉可能入侵,英國十一日也舉行長達八小時的防疫演習,測試醫院是否做好醫治伊波拉病患的準備。

中南美洲的墨西哥和尼加拉瓜準備加強控管前往美國的移民,秘魯和烏拉圭也宣布新機場防疫措施。俄羅斯衛生部則聲稱,希望在未來六個月內生產三種伊波拉疫苗,其中之一即將展開臨床實驗。

(自由時報)
--
護士患伊波拉 美境內感染首例

美國德州衛生官員十二日表示,一名曾在德州醫院照顧賴比瑞亞籍伊波拉病患鄧肯的醫護人員,初步檢驗對伊波拉病毒呈陽性反應,若經再次檢驗確認,將是美國確診的第二例及境內感染的首例。官員說,這名醫護人員穿了全副防護裝備仍感染,顯然是在某個步驟上出了差錯。

衛生當局應家屬要求,未公布這名醫護人員的姓名和性別,但CNN報導是一名女護士。

德州衛生資源公司診療長瓦爾加醫師在記者會上說,這名醫護人員是在鄧肯第二度進入德州長老教會醫院時,與鄧肯有多次密集接觸,當時該員完全遵照疾病防治中心(CDC)的防護措施,穿了防護衣、防護罩,並戴手套和面罩。他說,衛生官員對於該員遵守防護措施仍被感染「極為關切」。

CDC主任佛萊登表示,這名醫護人員顯然違反了安全程序,CDC將調查該員如何脫掉防護裝備,脫的方法不對,或是搶救鄧肯時的洗腎和插管,都可能導致感染。現在所有照顧過鄧肯的醫護人員都應被視為可能感染。

這名自主監控的醫護人員十日晚間發燒,已接受隔離治療,情況穩定,另外一名與這名醫護人員有密切接觸者也被隔離。鄧肯九月廿日從賴比瑞亞來到德州達拉斯,四天後發病,廿五日前往德州長老教會醫院就醫,雖告知醫護人員他來自伊波拉疫區賴比瑞亞,但院方仍要他回家。他病情惡化後,廿八日被救護車送到同一家醫院,本月八日去世。

鄧肯據信是在賴國感染伊波拉,抵美後發病,成為美國第一個確診病例,但他並非在美國感染。曾與他接觸、初步檢驗呈陽性反應的這名醫護人員若確認感染,將是美國境內感染的首例。鄧肯曾與大約一百人接觸,其中約五十人受到監控,這名初步檢驗感染伊波拉的醫護人員並未被列入高危險群,但被要求每天量兩次體溫,若發燒就要通報。

德州達拉斯郡最高行政首長詹金斯法官說:「這不是會造成恐慌的新聞,我們已預期可能有第二個人感染。」他說,這名醫護人員是「英勇的人」,以照顧鄧肯為榮。德州衛生局局長拉基表示:「我們知道會有第二例,已做了準備。我們已擴大達拉斯的醫療團隊,並竭盡所能防止擴散。」

美國出現境內感染首例,對全球力阻伊波拉疫情擴散的行動造成打擊。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疫情擴散速度似乎快過抗疫速度。

http://uc.udn.com.tw/NEWS/MEDIA/8995259-3576647.jpg?sn=14131462621511

聯合國:三個月內控制疫情

美國紐約甘迺迪機場十一日啟動伊波拉防疫篩檢,強制從西非入境旅客測量體溫,另四座主要機場下周將陸續啟動篩檢措施,防堵伊波拉疫情。聯合國特使樂觀表示,伊波拉疫情可望在三個月內獲控制。

美國聯邦疾病防治中心發言人說,從西非賴比瑞亞、幾內亞和獅子山三疫區國家入境甘迺迪機場旅客查驗護照後,將由海關護送至篩檢區,由專人觀察是否有類似症狀,詢問健康情況與接觸伊波拉的風險程度,再用儀器測量體溫。

若旅客發燒,將送至機場隔離區,由CDC官員評估追蹤;若病情嚴重,必要時將轉送就近醫院,並列入禁飛名單。甘迺迪機場海關及邊境保衛局局長克利科斯基說:「禁飛令適用於感染高傳染風險疾病者,他們應避免搭乘國際航班。」

甘迺迪機場是美國率先執行防疫篩檢的機場,紐華克自由機場、華盛頓的杜勒斯機場、芝加哥的歐海爾機場和亞特蘭大的哈次菲爾德 傑克遜機場等四座機場將於下周啟動篩檢措施。來自西非伊波拉疫區的百分之九十四旅客,從上述五座機場入境,其中半數從甘迺迪機場入境。

CDC主任佛萊登說,體溫篩檢並非萬無一失。專家指出,本月八日病故的鄧肯九月廿日自賴比瑞亞入境德州時未發病,加上伊波拉的潛伏期可長達廿一天,體溫篩檢也測不出來。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伊波拉累計病例約八千四百例,已有四千零卅三人死亡。聯合國伊波拉病毒特使納巴羅說,「新病例增加之快讓人恐懼。西非國家許多社區起初不知道伊波拉是傳染病,但經過衛教宣導,我相信三個月內能控制疫情。控制疫情定義是,每周新增病例較上周減少。」

我疾管署:暫不提升防疫層級

美國出現第二例伊波拉確定病例,也是該國境內傳染首例,疾管署副署長周志浩昨天表示,目前尚不會提升我國防疫層級。

周志浩說,美國新增伊波拉個案一名,但僅有德州實驗室初步檢驗結果,還須送美國疾病管制局進一步檢驗,且美國尚未公布詳細感染情況,但我國疾管署將嚴密觀察。

周志浩表示,若伊波拉病毒在美國造成社區傳染,我將提升防疫層級至部會層級指揮中心;若病毒傳至鄰近國家,如大陸等地,則會成立行政院級防疫指揮中心。他也表示,已與國外建立伊波拉疫苗連繫管道,若是台灣出現病例,將聯繫對方,請求提供疫苗。

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何美鄉對美國出現病例表示「覺得納悶」。她說,伊波拉病毒在西非擴散快,與當地衛生條件不佳、醫療設備不足有關,沒想到在醫療進步的美國也會出現病例。

何美鄉表示,目前尚不清楚該名醫護人員如何被感染,假定患者可能在不清楚病患為伊波拉陽性案例時,不小心接觸病患血液、嘔吐物、分泌物被感染,具體細節待美國衛生單位調查,才能得知伊波拉病毒是否出現變異。

何美鄉說,疫情傳播快速,主要是病毒在西非大都市散播,因人口密度高、各國往來頻繁而增加傳播速度,也不排除病毒有些微變異,造成感染性增強,只需少量病毒就造成重症。

(聯合報)
--
防伊波拉擴散 美機場量體溫

伊波拉已在全球造成超過4000人死亡,美國紐約甘迺迪機場11日起開始量體溫措施,海關及衛生官員對從伊波拉病毒肆虐的幾內亞、獅子山國和賴比瑞亞入境的旅客量體溫,避免疫情擴散。

聯邦衛生官員表示,量體溫措施將擴大至紐澤西紐華克自由機場、華盛頓杜勒斯機場、芝加哥歐海爾機場和亞特蘭大哈次菲爾德—傑克遜機場。

美國海關表示,每天約有150名旅客從這3國入境,其中有95%是從實施量體溫的5個機場入境。工作人員使用非接觸式的量體溫計,若發現旅客發燒,會詢問他是否曾接觸伊波拉患者。

德州衛生當局表示,1名過死於伊波拉的賴比瑞亞患者鄧肯的醫療人員,接受伊波拉病毒初步檢測呈陽性反應,成為在美國被診斷出感染病毒的第2人。

不過,聯合國伊波拉病毒特使納巴羅說,「西非國家起初不知道伊波拉是傳染病,但經衛教宣導,我相信3個月內能控制疫情。控制疫情的定義是,每周新增病例較上周減少」。

(Upaper)
--
美護士 境內感染伊波拉首例

美國恐出現首位在境內被傳染伊波拉的案例!德州衛生當局12日宣布,一名醫療人員接受伊波拉病毒初步檢測呈陽性,為第2位在美國診斷出感染伊波拉的患者。

初步檢測 陽性反應

這名醫護人員曾療護美境第一個確診且死亡的伊波拉病患鄧肯,一名與該患者有過「密切接觸」的人士目前已被隔離,曾參與照顧鄧肯的醫療人員,都要接受監控。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該醫療人員是名護士,但該病例任職的「德州衛生長老教會醫院」拒絕透露其身分。「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主任弗立登證實,患者為女性。衛生局臨床官員瓦加說,病患狀況穩定,家屬要求保有隱私。

CDC在聲明中說,「這是讓人不安的消息,CDC和德州衛生部門有信心,在適當的公共衛生措施之下,(伊波拉)在社區內不會傳播,且可被防範。」

德州衛生局長雷基說:「我們知道可能會出現第2個病例,事先已準備好面對這個可能性。」達拉斯郡法官詹金斯強調,這項消息「不該引發恐慌」。

醫療人員 全面監控

該女子並未去過非洲,衛生局指出她11日晚輕微發燒,隨後接受隔離與伊波拉病毒檢驗。病患的檢體已送至亞特蘭大CDC總部進行確認,結果在12日稍晚出爐。一旦確認是陽性,這名醫療人員將是第一位在美國遭傳染伊波拉的病例。

德州衛生長老教會醫院,正是曾經收治鄧肯的醫院,鄧肯已在8日過世。

瓦加表示,患者在鄧肯9月28日第二度前往該院,且入院接受治療時,參與療護工作。他說,當時這名醫護人員全程穿著CDC指定的防護裝備,包括長袍、手套、面罩和防護衣具。

防疫措施 出現缺口

CDC主任弗立登說,新添病例顯示,在防伊的安全程序上「顯然有缺口,令人關切」,CDC將全面調查,「如醫療人員是怎麼取下手套」,以釐清該醫護人員是如何遭到感染。他認為,未來恐有更多醫療人員染伊。

德州衛生長老教會醫院指出,在曾與鄧肯有過接觸、須進行自我管理的48人中,該醫療人員被列為低風險群組,也就是每天只要量體溫兩次、並呈報CDC是否發燒。

官員表示,該名患者在達拉斯公寓內似乎有養寵物,當局已找好地方並給予照顧,因為他們不認為這寵物「有感染伊波拉的跡象」。

美國本土也淪陷 全球皮繃緊

美國德州再度出現伊波拉案例,對信誓旦旦強調防疫密不透風的美國公衛當局來說,堪稱一大打擊。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官員警告,伊波拉疫情正持續惡化,抗疫步調顯然跟不上疫情發展的速度。全球各國12日已緊急動員,期能遏制疫情的蔓延。

聯合國伊波拉緊急應變任務小組負責人班布瑞,在視察疫情最嚴重的賴比瑞亞、幾內亞與獅子山後告訴聯合國領袖:「(伊波拉)病毒已把我們遠遠拋到後面,情況每天都在惡化。」

美國紐約甘迺迪國際機場12日起,開始篩檢來自上述西非3國的旅客和航空公司機組員,項目包括量體溫、檢查是否有感染伊波拉徵兆,並詢問是否可能暴露於病毒威脅。美境其他4大國際機場下周起也將採取類似措施。

在拉丁美洲,祕魯和烏拉圭已宣布新的機場防疫措施,墨西哥和尼加拉瓜則計畫針對前往美國的移民加強控管。

而英國政府首席醫學顧問戴維斯女士警告,英國很快就會出現第一個伊波拉病患,而預料未來「幾個月內」就會有少量伊波拉病患陸續出現。專家也抨擊英國當局在港口與機場的防疫計畫不夠周全。

在西班牙,全球第一位在西非以外地區感染伊波拉的護士泰瑞莎,11日情況「已好轉,意識清醒,心情好的時候偶爾會說說話」。路透報導,她仍戴著供氧面罩,但不需協助已能自己坐起來,且能與醫護人員互動。

她的家人證實,「她已燒退,儘管依然病重,但情況已漸漸好轉。她目前病情仍嚴重但穩定,這給了我們很大的希望」。

醫師陸續倒下 賴國醫籌莫展

伊波拉在西非國家賴比瑞亞肆虐,而在醫療人才極度匱乏的賴國,能醫治伊波拉病毒的醫師僅數十位,可是這波歷來最大規模的伊波拉疫情,光9日一個早上就讓賴國醫界折損兩人,更有許多醫護人員怕送命而請辭。儘管各國慷慨解囊,但僅存的醫師絕望呼籲,他們最需要的不是醫院,而是醫療人員。

首都蒙羅維亞的約翰甘迺迪(JFK)醫院的伊波拉治療中心,在9日拂曉,塔塔醫師死於伊波拉;數小時後,另一位醫師史格蘭檢測出伊波拉陽性反應。消息傳出後,醫護人員人心惶惶,有數名醫生和衛生人員辭職。一些員工表示,他們現在害怕接近病患。

美國和其他國家提供醫療物資和設施,協助西非地區對抗這波疫情,可是當地最缺的不是醫院,而是醫護人員嚴重不足。當地重要的醫護人員紛紛染病,或因為害怕被感染而辭職,需要人手填補空缺。

34歲的摩西醫師表示,儘管病患增加,他還是必須關閉這個治療中心。他無奈地說:「我能怎麼辦?我的員工認為在這裡工作不安全。不久,這裡就剩我一個人,任由病人在病房奄奄一息。」

摩西是當地頂尖醫師,但他只受過一天伊波拉防疫訓練。在賴國伊波拉隔離病房工作的醫師,衛生部每月發給1500美元(約台幣4萬5000元)左右薪資。

但他們從未準時領到薪水,且在離開隔離病房時,一直提心吊膽,擔心消毒過程是否徹底,防護面罩周圍的皮膚是否外露,是否像史格蘭醫師一樣,犯下可能致命的小錯誤而染病。

在第一線抗疫的賴國護士和醫生助理已要求政府,提高每月危險加給至700美元,不然將於13日開始罷工。這些醫護人員現有的危險加給每月不到500美元,月薪在200至300美元左右。

(中國時報)
--
目睹姊遭IS姦殺 男童崩潰

無視美軍猛烈空襲,遜尼派激進組織「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IS)持續卯足全力,進攻敘利亞近土耳其邊境的庫德族大城科巴尼。當地庫德族戰士呼籲各界提供武器,德法等地庫德族移民也走上街頭聲援族人。

「IS根本是動物」
IS自上月16日起攻打科巴尼,已佔據該城東、南及西側,只剩北側通往土耳其通道未能突破。IS昨持續從拉卡等地調派人馬進入科巴尼。敘利亞人權觀察組織稱,IS為攻科巴尼前天就損失36名成員,但「IS輸不起科巴尼,如現在撤退,會破壞他們在全世界聖戰士心中的形象。」
眼看IS加強動員,當地庫德族武裝團體稱人手已足但缺武器,呼籲土耳其開放通道運輸軍火。德國前天有2萬庫德族聚會,抗議IS屠殺庫德族,法國巴黎也有人上街挺庫德族。
聯合國估計,科巴尼現僅剩500至700名老人,約1萬至1.3萬人滯留邊境。英國《鏡報》引述40歲庫德族人阿麥特說法,「IS份子根本是動物」,愛砍人頭,連小孩也不放過。他11歲兒子在公車上被IS逮到,竟被拉去斬首行列,幸驚險逃出。
上周IS攻入科巴尼時,一名男孩與姊姊躲在家裡,姊姊慘遭IS成員性侵並殺死。男孩苦守屍體見到敘國游擊軍前來,不禁崩潰痛哭。

(蘋果日報)
--
IS好戰份子 邊嗑藥邊殺人

伊斯蘭教激進組織「伊斯蘭國」(IS)持續攻打敘利亞與土耳其交界處的庫德族城鎮柯巴尼,數以千計的庫德族人逃離瀕臨陷落的柯巴尼後,心有餘悸地述說伊斯蘭國戰士燒殺擄掠、慘無人道暴行。據民眾透露,伊斯蘭國戰士一邊嗑藥、一邊殺人,以阿拉之名行屠殺之實。

逃離魔掌的庫德族人說,美方近來持續領導聯軍空襲柯巴尼,但伊斯蘭國戰士對柯巴尼攻勢未減,柯巴尼命運懸於一線。六天前與妻子及五個小孩逃離的伊克蘭(Ekram Ahmet)說:「很多人無處可去,被困在這座城鎮與土耳其邊界之間,等待救援,或是等死。」

庫德族人︰他們在享受殺人

「伊斯蘭國是禽獸、不是人,他們嗜血的程度讓我大開眼界,他們就像在享受殺人一樣。」

伊克蘭說:「許多伊斯蘭國支持者都愛邊嗑藥邊殺人,他們髒兮兮,一嘴鬍子亂蓬蓬,還留著長長黑指甲,身上帶許多藥,隨時可來上一粒;藉助藥物,他們似乎更瘋狂。他們坐立難安、情緒亢奮,為微不足道的小事,甚至連小孩都不放過。」

伊克蘭說:「我十一歲的兒子被伊斯蘭國的人拖下公車,他們在他的口袋裡,搜出我太太給他保平安的可蘭經。他們把可蘭經撕個碎爛、丟到地上。知道他是庫德族人後,他們把他推進一排行列中,帶走準備斬首。」伊克蘭指出:「這群恐怖份子架著我兒子他們離開時,因戰火接踵而來而分心,我兒子乘隙逃走,頭也不回地逃回家…之後我們馬上逃離柯巴尼。」

男童險斬首 少女當奴隸賣

不過,「敘利亞人權瞭望台」組織表示,庫德族女性在對抗伊斯蘭國的戰爭中,表現英勇、不讓鬚眉,在柯巴尼領導全城血戰的,正是一名庫德族女戰士。庫德族女性傳統上在戰鬥部隊中佔有重要份量,在土耳其與伊拉克的庫德族部隊也是如此。本月五日,一名年輕的庫德族女戰士在柯巴尼城外引爆炸彈身亡,據稱炸死數十名伊斯蘭國戰士。她是二○一一年敘利亞衝突發端以來,首位庫德族女性自殺炸彈客。

而先前伊斯蘭國攻打伊拉克摩蘇爾時,也擄走數百名伊拉克亞茲迪教派的婦女,並把她們當成奴隸賣掉。一名年僅十五歲的亞茲迪少女逃離魔掌後,近日受訪時娓娓道出兩度被賣、飽受摧殘的不堪經驗。該名少女透露,她和其他人被從摩蘇爾帶到敘利亞的拉卡,她在拉卡被賣給一名巴勒斯坦人,她偷偷從丈夫身上偷了把槍,開槍射擊他後逃出,但她無處可去,最後還是逃回與其他女孩一同被囚禁的屋子。之後她又被賣給沙烏地阿拉伯戰士,但她不願意改信伊斯蘭教,因此在茶裡下藥讓對方睡著,然後逃跑。

(自由時報)
--
北京不耐佔中僵局 令港府周內解決

香港佔中 第16天
香港「和平佔中」行動陷入膠著,香港政府、佔中示威者各持立場,毫無交集。美國中文媒體《明鏡郵報》披露,中共中央對佔中遲遲無法落幕,已失去耐心,要求港府必須在下周一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前,採取「強硬措施」,報導強調,所謂「強硬措施」指採取法律手段,對付違法佔領街道的群眾。

前天《明鏡郵報》引述北京消息指出,中共中央針對「佔中」成立的特別小組已訂出時間表,要求港府在下周一前結束佔中運動。消息還稱,中央「挺梁」(香港特首梁振英)的原則不會改變,支持港府採取靈活的措施來處理、結束佔中。中共權力最高核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已開了兩次會討論佔中。

梁振英批:運動失控
針對佔中團體連日來抗爭,梁振英在香港無線電視(TVB)昨早播出的專訪中說,佔中行動已演變成一場「失控的群眾運動」,稱他下台解決不了此事,強調港府萬不得已不想清場,若真要清場,警方會運用專業判斷,使用最低程度的武力,不想讓青年學生和民眾受傷。
針對是否在上月28日下令警方對示威者發射87枚催淚彈鎮壓的提問,梁振英一下子說是現場指揮官的決定,稱不應由政府首長從政治上決定警方在現場該做什麼,一下子又說他參與整個形勢的發展。

考慮再推政改諮詢
梁振英還稱,港府仍有意願與參與佔中的學生針對香港政制改革對話,但前提是「一定要回歸到《基本法》和人大常委會的決定」。換言之,梁仍堅持香港特首候選人應由北京掌控的提名委員會產生,拒絕納入香港泛民主派要求的「公民提名」機制。
香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譚志源昨更直接挑明,政制發展是由整個社會共同參與,而非特定團體的訴求,故目前不會再處理個別團體的訴求。他說,港府未來工作要根據憲制和法律行事,內部正考慮何時推出第二輪政改諮詢,內容包括諮詢特首選舉的提名程序,當進入普選階段時該採用相對多數或絕對多數的票選辦法。

「放催淚彈才失控」
參與佔中的「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學民思潮」及「和平佔中」團體,昨發聯合聲明表示,「真正失控的是我們的政府。他向手無寸鐵的市民放射催淚彈,更逆民意地單方面終止與學生的對話。」聲明說,從佔中行動所表現的對民主的強烈訴求,便知道人大常委的決定不符合特區「實際情況」,梁振英政府對此責無旁貸。
佔中行動昨雖邁入第15天,青年學子仍堅守金鐘等陣地。反佔中的藍絲帶運動成員昨再到旺角的佔領區踢館,幸警方到場維持秩序。

http://twimg.edgesuite.net//images/twapple/640pix/20141013/LN14/LN14_004.jpg

梁振英被爆 圖利港大亨

香港特首梁振英日前被澳洲媒體踢爆,收受澳洲企業UGL約1.98億台幣鉅額佣金未申報,昨又傳出他圖利香港地產大亨查懋聲。最新一期香港《壹週刊》報導,梁與查曾有多筆生意往來,在電視台發放牌照一事,疑圖利查持股的香港亞洲電視,拒絕王維基的香港電視申請。

快速放行牌照申請
71歲的查懋聲是地產公司「香港興業集團」主席,也是亞視第二大股東、中國全國政協委員。報導指,梁透過離岸公司Wintrack持有DTZ(戴德梁行)日本分公司3成股權,香港興業是該公司的大客戶。香港興業自2009年起連5年委託DTZ日本公司從事估價業務。
而梁振英在發放電視台牌照一事相當「關照」查懋聲。《壹週刊》指去年亞視申請續發牌照,港府快速審議通過,但對香港電視卻屢屢制肘,報導指梁恐涉及利益衝突。梁昨接受TVB專訪時,首次公開提及UGL風波,強調當時簽的是「離職合約」,不存在利益衝突。

駭客挺佔中 攻破52陸網

公開支持佔中的國際駭客組織「匿名者」(Anonymous)昨對中國國防部等多個中國官方網站展開強烈攻擊。攻擊從預告的凌晨3時提前至凌晨零時就開始,而中國方面也強烈還擊。

嗆已取得4.2萬個資
從專門記錄網路攻擊的網站Norse監控圖像可看出,有大量來自美、中等國的攻擊,兩邊你來我往,讓人眼花撩亂。
「匿名者」上周五向中國當局嗆聲,稱已攻破52個中國官方網站,取得逾4.2萬筆個資,將公布相關個資,並繼續向中國官方網站進行「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DDoS)。
「匿名者」聲明稱:「中國,你無法阻止我們。你在濫用權力反對香港公民的時候就應該預料到我們的力量。」在昨天的攻擊中,中國國防部、公安部及部分地方政府的水利、教育、社會保障部門網站一度遭「攻陷」。

中國民主或香港解殖/陳明祺(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學程召集人、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

研究威權主義和政體轉型已故耶魯大學政治社會學權威林茲(Juan Linz),在和其學生史戴鵬(Alfred Stepan)合寫討論民主轉型與鞏固的巨著中曾對香港的民主前景有深刻的探討。他們提問:「在一個獨裁的中央政府統治下,可有民主的政治次體系存在的可能性?」他們答案是:「在政治上這大概不可能!」他們進一步論述:「雖則香港民主運動的範圍和力量不斷成長,但除非中華人民共和國轉型成民主政體,或香港得到獨立,不然香港難有民主。」
這正是香港雨傘革命面對的難題。這場運動所遭逢的中國,不僅僅是一個後極權的政體,從習近平全面掌權以來,更走上了一條用毛澤東式政治運動手法治國,沒有薄熙來的薄熙來路線,中國社會的言論自由和公民社會正遭受1989年天安門慘劇以來最為嚴酷的打壓。在這樣一個反西方民主反普世價值的政權之下,作為中國一小部分新併領土且僅具特別行政區身分的香港,有可能看到真正民主普選的實現嗎?香港這場規模浩大的街頭抗命運動要爭什麼?能爭到什麼?

在中港衝突中成長
雨傘革命的主要政治訴求是實現特首真普選,不以「愛國愛港」為候選人篩選條件。這不僅僅是對8月31日中國人大常委會關於香港政治改革決議的直接反應,更是2003年因香港《基本法》第23條立法而引發大規模民眾抗議以來新一波的運動高峰。這場運動的動員能量、持續時日以及文明性舉世矚目,但成功達成運動目標的可能性卻不容樂觀。
以政治學者道爾(Robert Dahl)的話來說,遠在北京的習近平面對的是一道關於鎮壓成本和容忍成本間的計算題:鎮壓香港民運的成本在於疏離香港人民情感,犧牲香港的經濟繁榮,面對西方國家可能的經濟制裁等;但中國統治者的容忍成本可能更大,包括出現對抗北京的香港特首,鼓舞中國內部的民主運動,邊疆少數民族起而效尤,以及更重要的,習近平好不容易透過反貪和整肅異己得來的政治資本的流失。相較於最近發生茉莉花革命的國家,香港人民爭取民主更要面對規模上的不利因素,這使得中國領導人幾乎感受不到香港大規模運動所帶來的政治壓力。
如果正如林茲預言,香港民主化前路艱難,那雨傘革命能給香港留下什麼?值得觀察的是,這場運動不僅僅是關乎香港社會的民主前景,更是1997年回歸以來與日俱增的香港本土意識的展現。回歸以來,中港兩地的頻繁往來,並沒有增進兩個社會的相互融合;中國以其權貴資本主義的特質,名義上在經濟施恩香港,實質培養了極少數發祖國財的資本家,一般人非但沒有同蒙其利,更得負擔房價高漲、中國人來港搶奪資源和其他貧富差距拉大的社會後果。而中國統治者幾次片面動搖中港「兩制」精神,以「一國」頭箍箝制香港原有的自由與法治,更離間了香港百姓。香港的本土意識與主體性正是在中港衝突中逐步成長。雨傘革命是否能達成民主香港的訴求尚難定論,但街頭抗爭為香港的主體意識加柴添火卻是毫無疑問。
回到林茲的討論,香港民主化只有在兩個情況下方為可能:不然就是中國民主實現,不然就是香港擺脫中國殖民統治走向獨立。中國民主或香港解殖,不知哪個情況會早一步來到?

看香港思台灣/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香港的發展曾被已故的中研院邢慕寰院士稱譽為「一塊石頭的奇蹟」,而之所以能由石頭變為鑽石、明珠,就在港府的「積極不干預政策」,亦即「自由發展環境」的創造和維護,雖然沒實施民主,但尊重自由、維護自由、保護人權卻十分道地。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鄧小平還特地以「一國兩制」來標榜讓香港自由環境的持續,而「馬照跑、舞照跳、50年不變」的承諾也言猶在耳。可是「一國兩制」早已名存實亡,因為中共的黑手時不時的就伸進來攪弄,在2003年初,該隻黑手更伸進香港的司法。
該年2月下旬,台灣法輪功學員搭機到香港,欲參加當地合法的活動,港府竟將其中80名學員暴力遣返。之後4年間,4名台灣法輪功學員代表與香港舉辦活動的負責人,對港府提出「司法覆核案」,要求香港高等法院判處港府之遣返決定違法、遣返暴力手段違法,並對非法拘留判處懲罰性賠償。
在審理過程中,已明顯暴露出港府的遣返作為極為荒謬;但這項引起國際關注的港台間第一宗人權官司,2007年3月23日香港高院宣判,竟完全否定法輪功學員的提告。其判決罔顧基本人權,顯示屈從中共的壓力,使香港悠久的法治精神蕩然。
舉例來說,香港《基本法》第四條:「香港特別行政區依法保障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和其他人的權利和自由」,法官竟然解釋為:人到香港機場了,但還沒完成入境手續,就不算「在」香港,因此不受保護。
事實上,各國政府都是在其管轄區域內,行使其法律權利。要問的是,若在香港機場入境室殺人,港府難道也不管嗎?
香港高院對這項涉及基本人權保障的案例,竟然隨意曲解法律,明顯屈服於中共壓力。而中共耍流氓、用暴力恐嚇香港人民,自97年回歸以來就屢見不鮮。

看清一國兩制伎倆
時至今日,情況變本加厲,不但各媒體已染紅,紅色恐怖事件再三出現。反共鮮明的傳媒大亨黎智英金援民主運動,先被駭客入侵,再被廉署抄家,連財經報紙《信報》,也將高調支持「佔領中環」民主運動的金融人士錢志健的專欄停掉,凸顯出收緊言論自由、自我審查的現象。
17年來,中共對香港的全方位滲透、操控與打壓,香港的經濟逐漸惡化、言論自由和信仰自由被侵犯,香港人的基本權利和生存空間被擠壓,自由人權漸失、生存環境受威脅。香港不但已非「自由經濟的堡壘」,且將淪為中共統治下的一個紅色城市。
在中共人大常委會8月31日通過香港普選的政改決定、封殺香港民主選舉,不但引起港人憤怒,宣告「抗命時代」來臨,而香港大學生和中學生也發起罷課,並與香港人踴躍參與佔中、佔街道大規模抗爭,而各國也公開聲援,但習近平在此時卻公開對台灣重申「一國兩制」。
哲人有言:「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如此可貴的「自由」,在香港卻急速隕落。在為香港人感嘆外,台灣人民能不警覺嗎?為防「今日香港、明日台灣」出現,能不拒絕中共的統戰、早日看清「一國兩制」糖衣毒藥的統戰伎倆嗎?

(蘋果日報)
--
用催淚彈 梁振英責推警方、拒下台

學運、佔中組織︰港府失控 梁應下台

香港學運組織、和平佔領中環行動九月底發動抗爭以來減少公開露面的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十二日在香港無線電視(TVB)播出的訪問中指出,佔中行動是「失控的群眾運動」,但政府非不得已不會清場。他也表明無意下台,並將使用催淚彈鎮壓和平示威群眾的責任推給警方。

傳北京要求本月20日前佔中落幕

對此,學運組織和佔中行動痛批,真正失控的是政府,梁應為武力鎮壓、誤導北京政府和涉貪醜聞負起責任下台。據海外華文媒體「明鏡郵報」報導,北京當局已提出時間表,要求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本月二十日召開前,佔中必須落幕,否則應採取「法律手段」應對。

報導說,中共已針對佔中成立一個由全國人大委員長、中共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張德江領導的特別小組,負責蒐集情報。報導引述北京政界人士說,中共當局對「佔中」遲遲不能收場已失去耐性,該小組已提出一份時間表,要求在二十日前結束「佔中」,否則港府應採取法律上的「強硬措施」處理。

梁︰若要清場 使用最低程度武力

梁振英在TVB「講清講楚」節目錄影專訪中,將佔中定調為「失控的群眾運動」,而非革命,政府與警方一直以最大容忍度處理,「萬不得已不想清場」,若真要清場,警方會「只使用最低程度武力」。

被問到九月廿八日警方發射催淚彈驅散示威群眾時,梁振英說,當天「整個形勢」他都參與,但又說施放催淚彈「是警方現場指揮官的決定」,這項決策沒有政治考慮,他也沒有下令停止,「做為政府首長不應介入警方的臨場判斷」。談到旺角示威群眾遭反佔中人士攻擊,梁振英駁斥外界批評,稱警方若真縱容反佔中人士,「現場傷亡會好嚴重,特別是佔中人士」。

關於港府首長對下令用催淚彈的責任互踢皮球,網路論壇「高登」網友早就編成一段KUSO說詞,在網上流傳:「(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是梁振英決定使用催淚彈;梁振英:是(警務處長)曾偉雄決定使用催淚彈;曾偉雄:是(助理警務處長)張德強決定使用催淚彈;張德強:是現場指揮官決定使用催淚彈;現場指揮官:是前線警員決定使用催淚彈;前線警員:是法德魯吋半口徑催淚彈發射槍決定使用催淚彈;法德魯吋半口徑催淚彈發射槍:是催淚彈決定使用自己;催淚彈:係啦!我早洩得未呀。」

政府與學生原訂的首次公開對話破局,梁振英說,是因學聯提出的對話條件「反覆」。他提到知悉學聯給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公開信,並說仍願意對話,但前提是須回歸基本法和人大常委會的決定,「要扔下人大常委決定…機會幾乎是零」。

面對外界要求他下台,梁振英說,他從來沒考慮過要辭職,「我下台解決不了這件事」,因為學生要求撤回人大常委會政改方案決定是不可能的。他也說普選納入公民提名不符合基本法,不會有時間表。

收澳UGL五千萬港幣 梁稱無利益衝突

梁振英也首度公開談論收取澳洲UGL公司五千萬港幣一事,他說那是「離職協議」一部分,不存在利益衝突,在道德和法律上都「沒有問題」。

國際駭客挺佔中 入侵中國52政府網站

取得超過4.2萬份資料

已放話要藉由攻擊中國政府網站來支持香港「佔領中環」行動的國際駭客組織「匿名者」(Anonymous),十二日凌晨宣布已成功入侵五十二個中國政府官方網站(gov.cn結尾的網址),取得包括電子郵件帳號使用者名稱與密碼等超過四.二萬份資料,並將部分「戰利品」公布在網路上。

「匿名者」在午夜過後的十二日凌晨宣稱,攻陷多個中國政府網站的資料庫,盜取大量個人資料,包括四萬多個電子郵件帳戶、密碼、姓名與手機號碼等,稍後也在網上公布部分「成果」,「受害」網站包括zjcxrc.gov.cn(疑似浙江省長興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與nftz.gov.cn,直到十二日晚間仍「無法使用」。

「匿名者」說,「我們不會原諒,我們不會忘記。公義即將到來。我們要求香港人可以自己選特首」。

據了解,「匿名者」是號召各地駭客向中國公安部、各省市政府與部門等官方網站,展開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DDoS)。到了十二日凌晨三時許,中國部分地方政府的水利部門、教育部門、社會保障部門的網站已遭駭客攻陷無法瀏覽,但公安部網站仍可正常運作。「匿名者」揚言,中國政府無法阻止他們的攻擊,除非關閉這些政府網站。

中國同時大規模反擊

香港明報報導,從專門記錄網路攻擊的Norse網站的實時監控圖像可發現,有大量源自美國、中國、歐洲、非洲、中東等地的IP位址對中國網站發動攻擊,但地圖圖像東面的中國同時也出現大規模反擊,你來我往的圖像令人眼花撩亂。一場可能因「佔中」而引爆的駭客大混戰,正在海底光纖線之間悄悄展開。

「匿名者」稍早公開揚言,將升高對中港兩地政府網站的攻擊,擴大攻擊中國國防部、公安部、司法部與香港警隊的網頁,讓網站癱瘓。「匿名者」說:「中國,你無法阻止我們。你在濫用權力反對香港公民的時候就應該預料到我們的力量。」中國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中聯辦)上週便兩度遭到駭客攻擊。

(自由時報)
--
非革命動亂 梁振英溫和定位占中

香港特首梁振英為香港目前的占領行動作全新溫和定位,指目前的占領示威,是一場「失控的群眾運動」,但並非「革命」。

梁振英昨天赴廣州出席泛珠與香港合作會議前,接受香港一家電視台訪問,提出此一最新定位。在此之前,有大陸退休官員和大陸媒體,指香港的群眾運動為「顏色革命」,人民日報海外版甚至使用「動亂」的字眼,引發關注。

梁振英說,占領運動的發展,已證明了群眾運動易發難收,沒人能主導其方向步伐。他強調沒有將這次運動定性為革命,也認同要顧慮年輕人的訴求,但他重申在政改問題上,要依照人大常委會的框架,這是目前對話最困難的地方。

梁振英提到學生提出的「香港問題香港解決、政治問題政治解決」主張,指出特首選舉安排還需要人大常委會通過,因此不純是香港問題。

梁振英指出,非萬不得已不想清場,若真要清場,香港警方會運用專業判斷,只使用最低程度武力,不讓青年學生和民眾受傷害。

梁振英說,香港政府知道有執法責任,但由於事件特殊,亦關愛學生處境,一直以來以最大寬容處理。他承認處理這次事件上有一定難度,被問到是否有人要出來為施放催淚彈道歉時,他指出,要相信警方的專業判斷,作為政府首長,不應介入警方的臨場判斷。

對於九月廿八日香港警方施放催淚彈,梁振英表示,要相信警方現場指揮官的專業判斷,當時電視觀眾可以見到警方防線受到衝擊,如果不驅散,有可能會引發嚴重衝突傷亡。他強調施放催淚彈是警方因應現場情況而作出的決定,當中全沒政治考慮,他也沒有下令叫停。

梁振英首次公開談論他收受五千萬港元巨款風波,表示不會猜測為何會這時候出現相關報導,但強調那是離職合同,不存在利益衝突。為何收五千萬港元卻不用交稅,他說,因為那是補償金而不是薪俸,根據香港稅務條例,有關款項不用交稅,當年他有找稅務顧問提供建議。

梁振英昨晚抵達廣州,但未下榻原定飯店,讓大批守候他的媒體記者撲空。有消息說,梁振英一行有可能與大陸方面主要人士接觸,就占中事件交換意見,但未獲證實。

學聯:突然終止對話 政府才失控

香港特首梁振英昨天接受電視台錄影訪問,回應政改爭議。香港學聯、學民思潮及和平占中發表聯合聲明,批評梁振英不願直接面對市民。

學聯等三方聯合聲明說,香港政改爭議始於當局提交的政改報告誤導,使中央作出違反基本法精神的決定;從全民投票、罷課及占領運動的表現可見,市民對民主有強烈訴求,人大決定錯誤,港府責無旁貸。

對梁振英在訪問中形容,占中是失控的群眾活動,聲明反駁說,向手無寸鐵的市民施放催淚彈、單方面終止與學生對話,顯示港府才失控。

聲明批評,梁振英在訪問中回應有無決定施放催淚彈時,含糊其辭;若政府拒絕交代,只能相信是由他一手策畫,應問責下台。

學聯副秘書長岑敖暉說,作為政府首長,梁振英應當為施放催淚彈負責。香港政府向人大提交的政改報告不僅不實,導致人大常委會作出八月卅一日的決定,港府有責任向人大提交補充說明,或重交政改報告。

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認為,梁振英表示與放催淚彈無關,是想劃清界線,將責任推往前線警務人員及指揮官的身上。

他認為特首自己未能處理政改問題,要負最大責任,而個別示威者有時態度不好,前線警員已有很大壓力,現在梁振英尚要把責任推往前線人員,實非特首應有的本分。

對梁振英是否參與施放催淚彈的決定,警察公共關係總警司許鎮德表示,該行動是由在場指揮官分析現場情況後作的決定。

許鎮德指出,施放催淚彈是為了與示威者保持安全距離,被問到會否認為梁振英把責任推卸給警方,許鎮德表示警隊是專業執法部門,根據法律辦事,會不偏不倚,公平公正執行職務。

許鎮德表示,警方不排除在有需要時採取適當措施,但不回應何時是有需要時。

(聯合報)
--
神隱多天終露面 梁振英:未考慮下台

香港特首梁振英上午在神隱多日後再度露面,今早接受電視台節目訪問時,表示自己從未考慮下台,也認為他辭職無濟於事。他也將現階段的占中運動定位為「失控的群眾運動」,不是「革命」。

梁振英重申,學生不應該犧牲其他市民利益。他強調,若最後要清場,他會採取最低武力,因為他不希望看到學生受傷。

面對澳洲媒體踢爆他疑似收取5000萬賄款的事件,他則強調交易符合法律和道德。

香港占中行動持續進行,上午發生車輛衝進群眾的衝突,所幸並未擴大。

梁振英在香港無線新聞的節目《講清講楚》上表示,他相信下台不能解決事情,因為抗議者要的是撤回人大常委8月31日的決定,但「這是不可能的。」另外,他也說公民提名的要求一樣不可能,因為2017年的普選要根據基本法和人大常委有關的決定。

面對收賄疑雲,梁振英則說當初澳洲UGL付他錢是要他不要競爭和挖角。自己當選特首後因為利益衝突便不提供顧問意見,這筆錢也因為是當選前收受,所以毋須依照規定申報。

梁振英任特首前曾是英商戴德梁行高層,該公司為跨國房地產顧問公司,後來被澳洲工程公司UGL收購。後來梁振英離職,UGL和梁振英達成協議,梁振英離職後不能另設公司和UGL競爭,離職後兩年後也不能向舊公司挖角。

UGL9日發表聲明,指出這筆費用和協議是「慣常的商業手法」,為的是保障收購方的利益。梁振英離職後也未向UGL提供服務,也沒有提出參與公司事務的要求。

(聯合晚報)
--
梁振英:占中失控 不是革命

多日未公開講話的香港特首梁振英,昨接受香港媒體訪問時表示,目前的占領運動是失控的群眾運動,他不會將占領運動定性為「革命」。他說,除非萬不得已,否則不想採取武力清場手段,不希望學生受傷,而即使武力清場,也將採用最低的武力。

不希望採用武力清場

對於歷時超過2周、並且還看不到終點的香港占中運動,中共機關報《人民日報》海外版此前以「動亂」稱之,引起港府、香港抗議組織的緊張,繼抗議組織學聯提出解釋之後,香港特首梁振英昨接受媒體訪問也表示,這是一場「失控的群眾運動」,不會是「革命」。

學聯批港府誤導中央

學聯副祕書長岑敖暉昨解釋,他們發表致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公開信的目的,是在表明占領行動不是動亂奪權,期望中央別誤信謠言。對梁振英的最新講話,學聯批評說,政改爭議始於港府提交中央的政改報告書,誤導中央做出違反基本法精神的決定,梁振英政府責無旁貸。如港府釋善意,他們仍願對話。

到廣州出席泛珠論壇的香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也是港府政改諮詢小組成員譚志源,針對是否和學生重啟對話,他批評學聯不斷變來變去。

「藍絲帶」揚言反包圍

在香港金鐘、旺角、銅鑼灣做長期占領準備的學聯、學民思潮、和平占中等抗議組織,昨在三地分別舉行占領運動組織會議,但遭遇反占中、反學聯組織衝擊,由李偲嫣領導的「藍絲帶行動」甚至警告,警方須在周二(14日)午夜前完成旺角、銅鑼灣的清場,否則將發起「反包圍行動」,奪回屬於廣大市民的道路。

對此,香港警察公共關係科總警司許鎮德呼籲,不同意見團體必須尊重他人訴求,時時刻刻保持克制,若有暴力衝擊,香港警方一定會果斷執法。

對於上月28日香港警方清場行動使用催淚彈一事,梁振英表示非他下令,而是警方在現場做出的決定。許鎮德也表示,警方當時的決定,是為了與示威者保持安全的距離。梁振英還表示,過去2周他從無考慮過辭職問題。

(中國時報)
--
史諾登與女友 在俄築愛巢 美國安局另有深喉嚨 紀錄片證實

俄羅斯
以美國國家安全局「深喉嚨」史諾登為主角的首部紀錄片,上周五在紐約影展首映,片中意外證實國安局有第二名揭弊者,且位階高於史諾登。片中也出現史諾登與女友米爾斯親密相處畫面,證實兩人被迫分離1年多後,米爾斯今夏已赴莫斯科與史諾登聚首,再續前緣。

史諾登是英國《衛報》讀者票選的今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最後雖鎩羽而歸,但早有多部關於他的影片展開拍攝。紀錄片《四號公民》(暫譯,Citizenfour)由普伊特拉絲(Laura Poitras)執導,她去年6月與當時《衛報》記者葛林瓦德(Glenn Greenwald)應史諾登(Edward Snowden)之邀,共赴香港協助揭弊,片名為史諾登與他們聯絡的網路化名。影片記錄當時史諾登放棄在夏威夷與女友共享的優渥生活,藏匿香港飯店,欲揭發美政府大規模網路監控計劃,卻仍為未知將來焦慮。

今年8月獲居留權
史諾登去年7月獲俄羅斯庇護,今年8月再獲3年居留權,影片也讓人一窺他在莫斯科生活。自創網路媒體《攔截》(The Intercept)的葛林瓦德造訪時向他透露,美國國安局(NSA)又出現另名揭弊者。《攔截》今年8月報導,德媒刊出兩則關於NSA監控計劃新聞,來源均非史諾登。

員工濫權監控情人
《四號公民》也披露史諾登去年在香港,米爾斯以為他出差,兩人上網聯繫他說「我可能回不去」時幾乎哽咽;但片尾突然出現兩人在莫斯科公寓的畫面。史諾登前天在遠距記者會中證實,女友「(對他不告而別)不太高興」,他很高興兩人重聚,「她懂我」、「這對我很重要」。
史諾登遭美追緝,今生恐難重返故土。他很想念家鄉,但透露NSA員工濫權「監控前伴侶或現任情人」卻無人被法辦,「因監控計劃被認定比司法重要」。葛林瓦德說,史諾登最讓人震撼的非他揭發的故事,而是「這個平凡青年為一個政治原則,犧牲全部生活」。

史諾登 小檔案 31歲
★出生:1983/06/21生於北卡羅萊納州
★學歷:高中同等學歷
★經歷:
2004 從軍,欲加入特種部隊但受傷未如願
2006 加入中央情報局擔任資訊科技安全人員,曾派駐日內瓦
2009~2013/06 任職國安局及其外包商,在日本、夏威夷工作
2013/06 赴香港揭發國安局大規模監控計劃
2013/07 獲俄羅斯庇護,在莫斯科居留至今
★揭弊前年薪:約600萬元台幣

(蘋果日報)
--
美情報單位 出現史諾頓第二

前美國國安局包商雇員史諾頓(Edward Snowden)踢爆國安局以「稜鏡計畫」(PRISM)秘密監控大眾的故事,現在被拍成紀錄片,人間蒸發許久、傳聞已經和史諾頓分手的女友密爾絲(Lindsay Mills)在片中終於現芳蹤!該片片尾更勁爆披露,「史諾頓第二」已出現,明確指出多達一百二十萬人被列於美國政府的監控名單,而且這名新的深喉嚨「青出於藍」,所獲得的情資層級讓史諾頓也大感意外。

史諾頓紀錄片 披露新深喉嚨

史諾頓去年五月在香港向英國衛報揭露「稜鏡計畫」,隔月轉往俄羅斯,同年八月獲得俄國的三年居留證。美國導演波伊特拉絲(Laura Poitras)以貼近同情的角度,描述史諾頓的揭密故事,近兩小時的紀錄片「公民四」(Citizenfour)已於本月十日晚間在美國紐約首映,預計二十四日正式上映。

史諾頓在片中對於私人生活並未多加著墨,僅詳細解說政府監控範圍與運作方式。他承認自己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不僅隨時擔心有人破門而入,甚至連使用電腦時也以衣帽遮掩,以免密碼遭任何隱藏式攝影機側錄。

除美國及英國政府以電話和網路進行監控,史諾頓透過紀錄片也揭發另一個驚人資訊:在美國國安局,他可隨時監看各國無人機的攻擊與監視行動。

女友密爾絲飛俄羅斯 愛相隨

片尾時,出現衛報美籍記者葛林沃德(Glenn Greenwald)與史諾頓在俄國首都莫斯科會面的鏡頭。葛林沃德告訴史諾頓,已在美國情報機構找到「史諾頓第二」,而這名「接班人」獲得的情資層級不僅讓史諾頓不可置信,連葛林沃德也只敢把詳情寫在紙片上。據衛報報導,該訊息與美國政府監控名單有關,遭美國政府列為「潛在威脅」或「可疑份子」者,多達一百二十萬人。

之前從未公開談論「間諜」男友、外傳已和史諾頓分手且下落不明的密爾絲,也在片中現身,和史諾頓在一個木質地板的廚房裡一起準備晚餐,但兩人對話內容未被披露,密爾絲也未受訪。「公民四」表示,史諾頓與女友在事情曝光後仍保持聯繫,兩人關係也比以前更緊密。

史諾頓在俄國的律師十一日證實,密爾絲已在今年七月自美國飛抵俄國和男友聚首,給予他「精神支持」。

密爾絲雖因簽證限制,無法持續陪伴史諾頓,但不斷往返美、俄兩地,兩人已逛遍俄國戲院,體驗當地文化生活,一切說明了「愛就是愛」。

(自由時報)
--
史諾登與女友 莫斯科相聚

英國衛報11日報導,根據10日在美國紐約上映的紀錄片「第四公民」(Citizenfour)顯示,揭發美國政府監控人民計畫的史諾登,與美麗火辣的鋼管舞者女友琳賽.米爾斯7月已在俄羅斯團聚,目前定居莫斯科。

史諾登揭發美國政府監控人民的作為後,輾轉抵達俄羅斯尋求政治庇護。他交往5年的女友琳賽畢業於馬里蘭藝術學院,曾為芭蕾舞者,熱愛鋼管舞,曾參加夏威夷威基基雜技團。

琳賽在史諾登逃離美國後,一度心碎發文寫道:「我的世界打開又關上,讓我迷失在大海裡,失去方向。我在滿是淚跡的鍵盤上打字,回想起讓我的人生道路如此美好的所有臉龐,那些與我一起歡笑、我曾擁抱的人;那個我最愛的人,以及那些從來沒有道別的人。但有時候,就是不能好好說再見。」如今這對愛侶定居莫斯科,共度甜蜜時光。

揭露美國政府監控內情的史諾登,已獲莫斯科點頭,給予政治庇護。

美國知名紀錄片製作人波伊特拉斯新拍的2小時電影「第四公民」,主角就是史諾登,片中對他躲在香港的飯店中,向外爆料美國國安局的大規模監控行動,並策畫自己如何逃亡,有刻畫入微的描述。

(聯合晚報)
--
安檢不識諾獎得主 竟問「獎牌誰給你」

得諾貝爾獎後是否從此走路有風、備受尊敬?答案恐怕不見得。2011年物理獎得主施密特(Brian Schmidt)最近透露一段他帶諾貝爾獎牌搭機的經歷。他說安檢員不斷質問獎牌來歷,讓他傻眼。

在美搭機被刁難
美國學者施密特上月在紐約演講時說出這段故事。他得獎後帶著純金、約值30萬元台幣的獎牌前往北達科塔州法果市(Fargo),想讓祖母看獎牌。沒想到搭機離開時,卻在機場遭美國運輸安全局(TSA)安檢員刁難。因黃金會吸收X光線,致安檢關卡螢幕影像全黑,安檢員起疑,開始一連串質問,「他們問:『這誰給你的』,我說瑞典國王。他們又問:『為什麼要給你?』,我答:『因為我協助發現宇宙正加速膨脹』。」
施密特說,安檢員沒幽默感,他才解釋這是諾貝爾獎牌,他們竟接著問:「你為什麼要來法果?」但此經歷引發網友熱議,不少人說安檢員沒幽默感,更沒知識。還有人說,這證實即使是諾貝爾獎得主,在美國搭飛機也會遭到刁難。

(蘋果日報)
--
重建費不翼而飛 伊拉克官員十年汙300億

紐約時報報導,已卸任的美國「伊拉克重建特別監察長」鮑恩首度公開追查多年的結果,指控伊拉克官員十年來私吞了十二到十六億美元(約台幣三百六十億到四百八十億元)的重建經費,藏到黎巴嫩鄉間一個碉堡裡。

鮑恩指出,二○○三年美軍擊敗伊拉克海珊政府後,以美國為首的駐伊拉克聯軍當局多次要求美國,從海珊政權在美國的帳戶提款,空運或電匯到伊拉克協助重建,這筆款項共計一百七十億到一百九十億美元(約台幣五千一百億到五千七百億元),其中十二到十六億美元在伊拉克不翼而飛。

鮑恩說:「最近十年來,有十幾億伊拉克公款非法流到境外。」不過美國政府從不深究,讓鮑恩相當失望,他猜測,「伊拉克官員偷的是伊拉克政府的錢」,不是美國納稅人的錢,所以美國漠不關心。

伊拉克政府從未試著收回這筆錢,對黎巴嫩碉堡也秘而不宣。鮑恩曾跟伊拉克前總理馬里基談這件事,馬里基從沒採取行動。

重建經費的正式名稱是「伊拉克發展基金」。二○○三年五月,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決定設立這筆基金,決議文中呼籲設立監督委員會,以確保駐伊聯軍當局把美國空運來的現鈔用在人民身上。聯軍當局從二○○三年到二○○四年上半年統治伊拉克。

聯軍當局運用發展基金的好處是,不像運用美國國會提撥的援助款一樣限制重重,也不受法律規範和國會監督。這是伊拉克的錢,不是美國的錢。

聯軍當局最高行政長官布雷默曾說,當時伊拉克急需這筆錢,「公務員三個月沒領薪水,我們對於收到的錢都記錄得非常詳細」。鮑恩不以為然地說,基金流向很少有可靠的紀錄。

(聯合報)
--
助加薩走廊重建 美捐助64億

美國在開羅舉行的一項捐助會議中,允諾出資二億一千二百萬美元(約台幣六十四億元)協助加薩走廊重建。美國國務卿柯瑞在會中呼籲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重啟和談;他表示,國際社會必須協助以巴雙方做出有利於促進並維繫長久穩定的「困難抉擇」。

卡達則允諾出資十億美元(約台幣三百億元)相助。卡達外長阿提亞赫表示:「卡達宣布將以十億美元參與加薩的重建工程。」

以國與統治加薩地區的巴勒斯坦強硬派組織哈瑪斯今夏交戰五十天,造成逾二千一百名巴人罹難,至少十萬名巴人無家可歸,當地的基礎建設更受到嚴重破壞。雙方八月廿六日達成停火。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呼籲各國集資四十億美元協助重建加薩地區。

柯瑞表示,由於冬季將至,無家可歸的加薩巴人亟需援助。他在會中表示:「加薩巴人急需我們伸援。不是明天或下星期,而是現在。」他又說,對和平長期承諾以外的其他任何表態只是「暫時性的解決」。

柯瑞表示:「停火不是和平。我們必須回到談判桌,協助人們做出困難的真正抉擇……有關不只是停火的抉擇。」埃及將於本月稍後居間為以色列與哈瑪斯中介間接談判,尋求使雙方的停火成為持久停火。這將是雙方重啟更廣泛和平進程談判之前的第一項步驟。來自數十個國家的代表出席十二日舉行的開羅捐助會議。除美國之外,波斯灣與歐洲國家預料也將允諾出資。

以色列在一九六七年的中東戰爭結束後,占領加薩地區,二○○五年撤出以軍與屯墾者。以色列認為,這是占領的結束,然而以色列至今仍然控制加薩的多數邊界、飲用水與空域,埃及則控制加薩的南段邊界。

(聯合報)
--
毒蟲希特勒 狂嗑74種藥物

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祕辛何其多!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事情報局彙整的檔案顯示,希特勒耽溺毒品,服用包括結晶甲基安非他命(結晶甲安)等74種藥物,是個十足的「毒蟲」。

這份47頁檔案也洗刷希特勒乃「單睪同性戀」的汙名。二戰坊間傳言,「希魔」1916年在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會戰「索姆河之役」受傷,摘除一顆睪丸,而他也是弱肉強食的同性戀者,為隱藏性傾向,曾屠殺150人。但檔案有一則1945年11月登載,本於希特勒就醫紀錄及與其私人醫師莫雷爾的訪談,確認希特勒「不是(性)反常者,也非同性戀。生殖器官無異常。」

希特勒的吸毒史則源自1936年,為醫治胃痙攣向莫雷爾求診,而開立治療胃腸道疾病的藥劑Mutaflor後,希特勒就上癮。往後數年,莫雷爾供應巴比妥酸鹽製劑Brom-Nervacit、嗎啡製劑Eukodal、公牛精液、甲安製劑Pervitin、以及人工合成興奮劑給希特勒,助其提振雄風;而為抑制興奮劑作用,莫雷爾也開立更多鎮靜劑。

1943年,希特勒依賴藥物已成癮,尤其嗜愛甲安。據信是年夏天,他與義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會面前,就曾服用甲安,導致在會中咆哮2小時。1945年4月希特勒在柏林元首地堡自殺身亡前,還施打了9劑內含甲安的Vitamultin。

這些檔案係由美國收藏家帕納戈鮑洛斯發現,英國第四頻道電視台依其中內容製作紀錄片《希特勒不為人知的毒癮》,將在19日播出。

另外,英國知名作家艾米斯,最近推出探討納粹奧許維茨集中營猶太人之惶懼的鉅著《Zone of Interest》。艾米斯在打書時,竟然放言稱,他認為希特勒因潔癖過重,當年與愛人伊娃做愛,兩人從未寬衣解帶,也未曾觸碰彼此身體,而希特勒光看伊娃揚起裙子就達到性高潮。

艾米斯又稱,希特勒是「無性戀者」,他跟外甥女格莉‧勞巴爾之間的性關係,或許與伊娃類似。

(中國時報)

健康

割包皮更自信 性趣大增 心理作用 無助提升性功能

男性包皮過長恐藏污納垢,但某些人就是不割。國內最新研究發現,成年男性割包皮後性慾明顯增強,對勃起也更有自信,醫師解讀包皮過長或更嚴重的包莖患者,除本身常會感染,也恐殃及性伴侶,割包皮後可能獲得另一半更多鼓勵,才使性慾、信心一起加分。

降低感染風險
三總泌尿外科主任查岱龍說,其研究團隊追蹤二○○九至二○一一年、該院四百四十二名割除包皮患者,調查術前、術後性能力雖未起大變化,但性趣明顯上揚,勃起後維持硬度的自信也上升。
三總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曹智惟說,其研究發現台灣割包皮的男性中,約一成二是基於伴侶要求就醫,顯示包皮過長除可能影響另一半觀感,也可能苦於反覆感染,希望男方割包皮以降低感染機率。

術後龜頭敏感
林口長庚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黃世聰認為,國外文獻顯示割包皮無法加強性功能,若術後性慾、信心增加,可能是得到另一半鼓勵所致,這偏向心理作用,男性如有性功能低落毛病,別寄望割包皮能重振雄風,仍應進行口服壯陽藥等治療。
此外,三總研究發現割包皮後,性交時間似乎略縮短,但差距不大,研判可能是久被包皮覆蓋的龜頭「重見天日」,對外物接觸的敏感度也提升,使射精時間點提前,但只要術後休息逾三個月,龜頭較敏感問題多會改善。曹智惟指出,若有包皮過長、常感染困擾,仍建議割除,以利龜頭維護。

包皮清潔注意事項
.洗澡時把包皮翻下再沖洗,解尿時也得翻下,並記得翻回
.若包皮過長,且翻下後忘記翻回,血液將無法流向龜頭,恐導致龜頭壞死
.包皮勿過度搓洗,易造成發炎
.若勃起後龜頭仍無法露出屬包莖,清潔難度高,最好割除
.如有包莖又清潔不力,恐反覆感染,若有性生活還可能傳染伴侶,應積極處理

(蘋果日報)
--
天天1杯果汁 心臟病風險增

一般認為喝果汁有益健康,但澳洲最新研究發現,每天喝一杯果汁者與偶爾喝果汁者相比,主動脈血壓明顯較高,會增加心臟病或心絞痛風險,也可能導致認知受損。國內醫師指,市售果汁為求口感,會加糖增甜度,最好吃水果,連同助消化、降低升糖指數的纖維一起下肚。

糖分高纖維少
澳洲斯威本國立科技大學研究人員指出,果汁雖含人體所需的維他命,但也含高糖分,纖維則少到微不足道,常喝果汁會導致攝取過多糖分,易致高血壓與心臟病。先前有英國研究指出,一杯兩百五十毫升的果汁,含一百一十五大卡熱量,糖分比同份量的可樂還高。

吃水果助消化
台灣肥胖醫學會常務理事蕭敦仁說,市售果汁為求口感,會加糖增加甜度,升糖指數較直接吃水果來得高,果汁喝下肚後,血糖快速攀升,會刺激胰島素過量分泌,長久下來會導致血壓、血脂等不穩定,進而增加高血壓、心臟病等風險。
蕭敦仁建議盡量吃水果,少喝市售果汁,因水果含有纖維,可幫助消化,且纖維也可降低升糖指數,有助血糖、胰島素穩定,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蘋果日報)
--
每天喝果汁 危害心臟、血壓飆高

每天喝1杯果汁,常被視為減肥健身的不二選擇,但近日在科學期刊「食欲」發表的研究指出,每天1杯果汁將大幅增加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血壓也會飆高。

澳洲威斯本科技大學科學家的研究發現,每天1杯果汁會導致中心動脈血壓升高,意味罹患心臟病或心絞痛等的危險增加。

研究首席作者帕斯表示,「每天飲用果汁還可能導致認知障礙,進而引起心理功能相關問題」,帕斯說,「長期飲用果汁可能導致糖份攝入量過高,會導致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更流行」。

一杯250毫升的果汁包含115卡路里,即7勺糖,世界衛生組織曾建議每天攝入的糖份不應逾6勺。

(Upaper)
--
經期調不順 竟是腦下垂體瘤作怪/陳金城(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神經外科主任)

25歲的林姓女子在父母陪同下就醫,臉上露出擔憂的神情。媽媽說,孩子去年8月在家中昏倒,家人送她到鄰近醫院急診。當時做了抽血、驗尿、心電圖、超音波等檢查,都顯示正常,原以為只是太勞累引起,就沒有再繼續追蹤。

直到今年4月又突然在家中暈倒,送醫急救後,仍做了各種的檢查,但還是沒有找出病因。

林媽媽帶著女兒到耳鼻喉科、內分泌科、新陳代謝科、婦產科、心臟科等科別看診,終於在婦產科門診裡,醫師詢問她的經期狀況。

林女表示,近一年多來,月經總是斷斷續續,雖然有接受中醫調理,但經期還是亂。她的抽血報告發現泌乳激素偏高,於是醫師建議她到神經外科進一步做核磁共振檢查,才發現林女的腦下垂體裡長了一顆0.8公分腫瘤。

腦下垂體瘤是相當常見的良性腺瘤,為顱內腔唯一真正原發性腺瘤,約佔所有顱內腫瘤的10-15%,好發年齡約在20-40歲之間。

多數功能性腦下垂體腫瘤是內分泌不平衡及腫塊效應。內分泌不平衡往往會造成正常的內分泌機能失控,如泌乳激素分泌增加,女病患可能會出現不孕症、泌乳症、無生理期的情況,而男病患可能會有女乳症、陽痿及性功能障礙等症狀。

若是生長激素分泌增加,可能會導致肢端肥大症及腕道壓迫症候等;假如腫瘤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導致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則可能會產生如月亮臉、水牛肩、妊娠紋等;若腫瘤分泌促甲狀腺激素,導致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加,病人可能會有體重減輕、手顫抖、不耐熱或睡不著等症狀。

在治療上,腦下垂體瘤需依照是否有分泌激素或壓迫視神經,來考慮不同的治療的方法,有些可以單用藥物治療,有些則需要手術後視腫瘤狀況及激素分泌情況輔助電療或藥物治療。

林姓女病患在經鼻內視鏡手術切除腫瘤之後,泌乳激素由原來的330降為6.51,不僅恢復狀況良好,且不再有頭暈情況,經期也能更順,後續只需要做定期追蹤即可。

(自由時報)
--
準備副食品有技巧 寶寶營養又健康/蘇秀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

母奶是新生兒最佳的營養來源,隨著嬰兒成長,營養需求也隨著增加。因此出生後5-6個月時,就應開始補充母奶以外的食物,即坊間所稱的嬰兒副食品。

剛開始添加嬰兒副食品時,可由一次只餵一種食物,從少量(如果汁或果泥、青菜湯或青菜泥、麥糊或米糊1-2湯匙)開始,濃度由稀漸濃,初期主要是讓嬰兒習慣母奶以外的食物,可先不考慮營養價值的問題,因母奶的供給還足以應付嬰兒的需求。

每吃一種新的食物,應注意寶寶的糞便及皮膚狀況,若有腹瀉、嘔吐、皮膚潮紅或出疹等症狀,應停止食用該食物,確定原因。試吃新食物,最好觀察3-5天,無不良反應時,再試另一種新食物。

製作副食品時,最好以天然食物為主,儘量不要調味,以原味方式給孩子吃。供應的方式,最好讓寶寶先試吃固體食物,再喝奶水。

胎兒及嬰幼兒時期,是人類腦部發展最迅速的階段,因此從懷孕的媽媽、哺乳到幼兒期,讓孩子得到足夠的腦部發育營養素,如蛋白質、DHA、膽鹼、牛磺酸、礦物質及維生素等,是很重要的。

其中DHA是大腦神經組織脂肪主要成分,與神經傳導有密切的關係,可說是腦部成長發育的關鍵營養素。

因此嬰兒從母奶持續獲得足夠的DHA是很重要的,因此媽咪本身需持續吃含DHA高的魚類(不建議吃大鮪魚、大鮭魚等,因有重金屬污染;建議食用體型較小的魚類,如秋刀魚、沙丁魚、鱈魚等)。對不敢吃魚或吃魚少的媽媽,則可考慮選擇添加DHA的營養補充品奶粉,讓寶寶持續獲得DHA。

需注意的是,即使現在很多含DHA的產品是由藻類中提煉出來,但因該類脂肪的特性,仍無法避免奶粉中有魚油味。因此家長開罐時,應審視罐頭外觀是否有凹損?開封後確認奶粉是否均質化?產品應存放在陰涼乾燥(30℃以下)。開罐後,應確認蓋子是否密封?並在保存期限內喝完。若真的覺得有異狀,可先停止食用,並與購買的店家或廠商確認。

★健康小叮嚀—嬰兒副食品添加營養建議

●4-6個月
.每日飲食建議:果汁1-2茶匙、青菜湯1-2茶匙、麥糊或米糊1-2湯匙。
.每日母乳餵哺次數:5-6次。

●7-9個月
.每日飲食建議:果汁或果泥1-2湯匙、青菜湯或青菜泥1-2湯匙、米糊(麥糊)2-4碗、稀飯(麵條、麵線)1-2碗、吐司2-4片、蛋白質食物,如蛋黃泥2-3個、豆腐1-2個四方塊、豆漿1-1.5杯、魚(肉、肝泥)1-1.5兩。
.每日母乳餵哺次數:4次。

●10-12個月
.每日飲食建議:果汁或果泥2-4湯匙、剁碎蔬菜2-4湯匙、稀飯(麵條、麵線)2-3碗、乾飯1-1.5碗、吐司4-6片、米糊(麥糊)4-6碗、蛋白質食物,如蒸全蛋1.5-2個、豆腐1.5-2個四方塊、豆漿1.5-2杯、魚(肉、肝泥)1-2兩。
.每日母乳餵哺次數:1-2次。

(自由時報)
--
肝硬化因肝門靜脈壓力高 可能引起食道靜脈瘤/許金川(台大醫學院內科名譽教授、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

Q:我的先生是C型肝炎患者,過去常亂吃藥,有肝硬化。兩週前他在家裡看電視,突然說不舒服,臉色蒼白,口吐大量鮮血,趕緊送他去急診,醫師診斷是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造成。

為何肝的問題會引起食道靜脈破裂?

A:肝硬化患者臨床上有可能會併發出幾個問題,除了食道靜脈曲張外,還包括腹水、自發性的腹膜炎、脾臟機能亢進、脾腫大及肝昏迷等。

肝硬化為何會引起食道靜脈曲張?這與肝硬化引起的肝門靜脈壓力升高有關。肝門靜脈大約供應肝臟3/4的血液來源,它匯集了來自腸道、胃與脾臟的血液,要進入肝臟進行解毒、分解與合成養分的工作。

當肝硬化時,硬化的肝臟可能會擠壓到門靜脈,使得門靜脈的壓力因此升高,此時血液就無法順利進入肝臟,只好回流到脾臟,引起脾腫大,也會回流到食道與胃的表淺靜脈,久而久之,形成食道與胃的靜脈曲張,又稱為食道靜脈瘤。

當靜脈瘤的壓力越來越大,就可能破裂出血,一旦出血,輕者可能是解黑便,嚴重則口吐大量鮮血,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需緊急送醫止血。

針對肝硬化併發食道靜脈瘤的患者,可考慮使用降低血管壓力的降壓藥,並且定期做胃鏡檢查,如果靜脈瘤有出血徵兆,可先做內視鏡結紮術,防範靜脈瘤又破裂大出血。

(自由時報)
--
血糖沒控制 植牙竟然掉了

台中市65歲吳姓糕餅店老闆日前植牙3顆,等了半年,其中2顆植體掉落,牙醫師林義城百思不得其解,追查下才發現,病患植牙後沒有控制血糖,果真在控制血糖後,植牙成功。

台中市新華牙醫診所院長林義城說,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擔心植牙成功率不高,植牙前應清楚說明病況,提供牙醫師評估,植牙後遵守生活規律、飲食均衡、不熬夜、抽菸,甚至可以輔以高壓氧治療,都有助於提升植牙成功率。

吳姓糕餅店老闆是糖尿病患者,醫師建議他要服藥控制,但因病況不明顯,偏愛美食的他,飲食較無忌口,吃藥也要妻子提醒才記得要吃,也鮮少測血糖。

吳之後植牙3顆,約半年2顆植牙就脫落,醫師表示,植牙後必須觀察植體與牙骨完整結合,一般約需3到6個月,但吳不到半年,3顆就掉了2顆。

林義城百思不得其解,追問病患又問不出所以然,是吳妻有次陪診時,提醒吳要吃糖尿病的藥,追問之下,吳才以為自己糖尿病不嚴重,沒什麼影響,在植牙評估時,沒跟醫師提起。

林義城說,糖尿病患要配合醫師診治,讓血糖要降到120以下,才能植牙,吳之後聽從他的建議,花1個月時間控制好血糖,才重新接受植牙,植牙後,經過4個月,植體與骨頭結合,植牙成功。

林義城統計,一般民眾植牙成功率達98%,心血管疾病患者成功率約為80%,建議病患除了控制好血壓、血糖等,植牙後遵守生活規律、飲食均衡原則,若能輔以高壓氧治療,更有助於縮短植體與牙骨結合時間,有助提升植牙的成功率。

(聯合報)
--
卵巢癌抗藥性 與凝溶膠蛋白有關

卵巢癌位居女性癌症死亡第4名,多數的患者發現都已是晚期,治療效果不佳;癌細胞抗藥性強,成大跨國團隊研究發現,與體內的凝溶膠蛋白濃度有關,愈高愈易抗藥,希望藉此能研發出更有效的卵巢癌治療方法。

成大與加拿大溫哥華大學跨國研究卵巢癌多年,成大醫學院特聘教授謝達斌表示,國際間對於凝溶膠蛋白與癌症的研究相當少,但這項物質在人體細胞的死亡與分化,扮演重要角色。

謝達斌表示,未來可根據患者體內凝溶膠蛋白濃度,預估化療療效;同時如果能調控濃度,就能提高治療效果。因此,未來不僅能發展出卵巢癌檢測指標,更有機會研究出卵巢癌標靶藥物。

(聯合報)
--
早晚溫差大 「三高」民眾要注意血壓控制

時序入秋,天氣逐漸轉涼,早晚溫差大,醫師建議「三高」民眾要特別注意血壓控制與保暖,仁愛區衛生所每天早上在中庭推動晨起運動,歡迎民眾一起加入,愈跳愈健康。

「三高」就是俗稱的高血糖、高血脂與高血壓,由於氣溫漸低,容易造成末梢神經遲鈍,一但有了傷口便不易察覺,而糖尿病友傷口較難癒合,因此病友必須加強足部保暖,每天除了檢查足部是否有傷口,還必須遵循醫師指示量測血糖。

同時因為季節開始轉涼,高血脂患者也必須提醒自己清淡飲食忌油膩,切莫因為進補而「補過頭」。

「平常看他好好的,怎麼會突然中風?」仁愛區衛生所主任曾舜玲說,這樣的對話在秋季更容易出現,因為天氣變化無常,如果沒有穿著足夠保暖的衣服,很容易因為溫差大而造成中風。

曾舜玲同時呼籲高血壓患者應該每天監測自己的血壓值,因為高血壓症狀多伴隨體重偏重、血脂偏高的情形,因此除了藥物控制,運動才是強身的不二法門。近日衛生所也推動晨起運動,每天早上在衛生所中庭都有不同的運動團體,曾舜玲也邀請全民加入運動更健康的行列。

(聯合報)
--
預防帶狀疱疹 疫苗最有效

問:幾年前我被診斷出腎臟病,從此飲食保健上非常小心,聽說腎臟病患容易得帶狀疱疹,是真的嗎?我聽親友說帶狀疱疹發作起來很痛,該怎麼預防?

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答:

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與小時候發作的水痘是同一種病毒感染,約95%的國人都得過水痘,病毒會潛伏在背根神經節,當身體免疫力下降時,就會形成帶狀疱疹。

包括年紀大、免疫力差的人,都是帶狀疱疹的高危險群,近來研究發現,慢性腎臟病或是洗腎患者,可能因為免疫力比一般人差,罹患帶狀疱疹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另外,心臟病、糖尿病也是危險因子。

要注意的是,慢性腎臟病患者,在罹患帶狀疱疹後,轉變為洗腎的機率也升高;這可能是因為發生神經痛的症狀需要止痛,用藥量變大,讓腎臟的負擔加重。

因此若腎臟病患出現帶狀疱疹,在選擇止痛藥時要特別小心;若是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會增加腎臟負擔,最好要避免,應經由醫師給藥,不要隨便購買止痛藥服用。

目前預防帶狀疱疹的有效方式是施打疫苗,不過需要自費,腎臟病患者可以考慮接種。一旦罹患帶狀疱疹要好好控制病情,千萬不要進展到洗腎;平常飲食作息也要正常、睡眠充足、養成固定運動習慣,找到抒解壓力的方法,讓心情不要憂鬱等,都能增強免疫力,避免皮蛇纏身。

(聯合晚報)
--
眼窩痛 可能青光眼、白內障

許多人都有過眼窩痠痛經驗,這不一定是眼壓高造成。新竹國泰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指出,大部分眼睛脹痛,都與過度用眼有關,尤其經常使用手機、平板、筆電等3C產品的民眾,更容易眼睛不適。

一般來說,眼壓高分為可測量、病人自覺兩種;正常的眼壓標準為20毫米汞柱,如果眼壓升至25毫米汞柱以上,就會覺得眼窩腫脹痠痛,相當不舒服,要是超過40毫米汞柱,就會嚴重痠痛,視力模糊。

陳瑩山解釋,為讓眼球維持球型,眼球內睫狀肌會持續分泌液體,就像是皮球充氣一樣,不過青光眼容易引起液體輸入管道受阻,當液體無法進入眼球,就會導致眼壓過高,一旦慢性眼壓偏高,就會出現角膜水腫,晚間看路燈、車燈時,會出現光暈。

此外,青光眼與白內障為「兄弟病」,會相互影響;例如眼壓高造成角膜水腫,就容易頂到眼球後房內的水晶體,加速白內障形成;如果白內障嚴重,也會提高青光眼病情。

陳瑩山指出,古書曾記載眼球泛綠光,這就是嚴重青光眼導致眼壓偏高,除了造成頭痛、視力差,眼球還會出現綠色光影,這就是俗稱的「綠內障」。

至於病人自覺部分,多與過度使用手機、平板、筆電等3C產品有關。陳瑩山舉例,就像長跑之後,腿部肌肉容易痠痛,長期、長時間盯著螢幕,睫狀肌對焦功能變差,肌肉充血、僵硬,也會覺得眼窩腫脹,但實際檢測,眼壓並未增加。

不少中年上班族抱怨,在捷運上看手機,總是看不清楚螢幕,但青少年、年輕上班族卻能看得出神,一點都不傷眼。陳瑩山說,「年紀大了,就應該服老,盡量少在搖晃環境中看東西」。

陳瑩山也提醒,就算願意服老配戴老花眼鏡,戴上老花眼鏡後,要保持適當的閱讀距離(約33公分)。年輕人睫狀肌調節能力較好,閱讀距離只需要15公分;但中老年人過度用眼、又沒有保持適當距離,看3C螢幕時間久了,就會眼睛痠痛,自覺眼壓過高。

小叮嚀

1.不在捷運、公車等搖晃環境中閱讀書報、手機、平板電腦。
2.避免過度用眼,持續看電腦40~50分鐘,讓眼睛休息5分鐘。
3.如工作需要長時間看電腦,可戴濾藍光眼鏡。
4.生活作息正常、不熬夜。
5.放假多至戶外,觀看遠處風景。

(聯合晚報)
--
愛呷海口魚…小心吃到K他命

有些老饕愛吃海口魚,但小心吃到K他命、搖頭丸!學者調查發現,台灣沿海海域驗出13種藥物殘留,甚至驗出K他命、搖頭丸成分,毒物科醫師提醒,這些藥物在海水中進入食物鏈,最後累積在大型魚類體中,民眾若長期食用,恐傷害身體進而引發疾病。

海域驗出13藥物殘留

這份研究是由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教授李宗霖帶領其研究團隊,首次針對台灣西南沿海進行研究調查,除了在海水中發現含多種抗生素、消炎止痛藥與咖啡因成分,甚至驗出K他命、搖頭丸、麻黃鹼等違禁藥物成分。

其中驗出最多的藥物成分依序為:安比西林(Ampicillin)抗生素、磷酸可待因(Codeine)麻醉止痛藥、紅黴素(Erythromycin)抗生素、消炎止痛藥(Ketoprofen)、咖啡因(Caffeine)等,有些還是管制藥物。

人類排汙進魚食物鏈

李宗霖表示,人類雖不會直接喝下海水、河水,但人類不斷排放汙染物質到環境,甚至海洋中,因藥物本身就是治療疾病用的物質,最終這些汙染物終將有機會透過浮游生物等魚類食物鏈,又被人類食用。

李宗霖認為,這樣的影響結果就好比無論生病與否,人類卻被強迫一直在吃藥,即便沒有立即的健康影響,用藥過多的副作用,以及對舊有藥物衍生的抗藥性,人類仍難逃自食惡果的命運。

為何會驗出K他命、搖頭丸、麻黃鹼等違禁藥物?李宗霖說,推測是警方臨檢時,吸毒者為避免查緝,將這些藥物往馬桶裡沖;或每年大型音樂祭時,有民眾偷偷攜帶違禁藥物,遭警方查緝時就隨手往海裡丟。

大魚脂肪及內臟最毒

李宗霖認為,除了民眾習慣性將廢棄藥物、藥水往馬桶倒,沿海養殖業者長期使用抗生素養殖魚、蝦、雞、鵝等生物,也是造成海水被藥物汙染的主因之一。

「活得久的大魚,累積在身體中的藥物成分也越多!」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浮游生物先吃下含藥物成分的海水,小魚再吃下浮游生物、大魚又吃了更多的小魚,藥物成分經食物鏈層層累積,就蓄積在大魚體內,這些藥物成分尤其會大量累積在魚皮、脂肪及內臟,因此建議民眾若要吃大型魚,盡量吃魚肉就好。

http://img.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4-10-13/Clipping/656/B12A00_T_01_02.jpg

廢棄藥交藥局 或放夾鏈袋回收

台灣因健保普及,藥品取得方便容易,不少民眾自覺健康問題改善後就自行停藥,導致不少家庭中都有廢棄藥物的問題。毒物科醫師提醒,若民眾不改變任意丟棄藥物的習慣,河川、海洋生物將持續遭到廢棄藥物的汙染,最後將反噬至人類身上。

據統計,最常被丟棄的藥物分別為感冒藥、中藥粉、腸胃藥、皮膚藥、止痛退燒、保健品、維他命及高血壓、糖尿病等用藥。

國內有研究指出,西南海域海水含多種抗生素、止痛藥物成分,甚至有K他命、搖頭丸等違禁藥品,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認為,政府近年力推廢棄藥物回收,但仍有許多人隨便把廢棄藥物、藥水往馬桶丟,才會經下水道系統,排放到大海中。

顏宗海表示,無論是哪種藥物都有傷肝、腎的問題,民眾若要食用魚類,最好避開魚頭、魚卵、魚皮、魚脂肪等容易累積藥物的地方,才不會把這些藥物不知不覺地吃下肚。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制署代理署長姜郁美表示,藥品溶入水中後,一般淨水廠並沒有辦法再濾出,才會導致這些藥物對環境水體及生物造成影響,因此,食藥署將持續推廣藥物回收觀念。

除了可把廢棄藥物交給社區藥局回收,民眾還可以如何處理過期藥物及藥水?姜郁美說,只要把藥水、藥丸倒入夾鏈袋中,並把泡過的茶葉、咖啡渣或用過的擦手紙,與藥水藥丸混合,再用夾鏈袋密封,就可隨垃圾清除。

http://img.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4-10-13/Clipping/656/B12A00_T_02_02.jpg

(中國時報)

評論

莫讓鯊魚與老虎獵食台灣/自由時報社論

這些年來我們一再提醒國人︰台灣經濟與中國深度連結必然帶來高度風險,最近發生的一些風波恰好印證這樣的看法。這些事件包括經營食品業起家,旗下康師傅泡麵為中國第一品牌的頂新魏家,三度捲入黑心油風暴,反映所謂台商鮭魚返鄉問題重重;其次,近來中國企業倒帳事件層出不窮,而其中竟然有向台灣金融業聯貸,且為無擔保貸款者,加上我國銀行在中國曝險部位急遽增加,凸顯中國嚴重的債務危機已連結到了台灣,一旦中國金融泡沫破裂,將對台灣經濟造成重大衝擊。

食安風暴,頂新集團企業連環中標,可以歸咎經營理念不當,與社會責任感的欠缺;更可由宏觀角度檢視台商鮭魚返鄉政策的衝擊。若從此一面向著手,頂新集團的風暴,可說一葉知秋,形同宣告馬政府吸引台商回流政策全面破產。此因馬總統就任後,向中國傾斜為其核心政策,吸引台商回流,則為政策重點,美其名為「鮭魚返鄉」。而頂新集團返台投資,更是鮭魚返鄉的指標個案。

其實,外來資金投資台灣,不論是海外台商或外商,均屬美事一樁。然而,此一政策一開始便因執行不當而走調。例如,既稱鮭魚返鄉,顧名思義就是台商應從海外匯入資金,但實際上,台灣資金充裕,利率又低,而以中國為主的台商所在國均為高利率,對精於盤算的商人而言,怎可能在高利的國家借錢而到低利的國家投資?於是便出現了一種荒謬現象,台商表面上是鮭魚返鄉,實際資金不是向台灣的金融機構借貸,就是提供股票在台第二上市,即發行台灣存託憑證(TDR)向台灣資本市場募集資金。以頂新集團而言,就是在台發行康師傅TDR而募集約一百七十億元。

尤甚者,台灣本來不缺資金,只缺乏投資機會,加上政府並無具體振興製造業的作為,於是台商便將借貸或募集而來的資金投入房地產或金融市場進行投機操作,導致房價飆漲,貧富差距擴大,加深社會的矛盾對立,更埋下金融危機的未爆彈。而如此的手法,頂新是其中的佼佼者。頂新募得資金後,在台灣大量買進房地產,包括用六十一億元購買一○一大樓股權;而由食安問題爆發看來,這些資金顯然並未用於改善企業的體質與經營,致而旗下食品廠竟然鋌而走險,夜路走多了,終於引爆食安醜聞。因此,以頂新為例,多數的鮭魚返鄉根本未造福台灣,反而帶來社會、經濟與食品安全上的負面效應。

另一方面,在馬政府連結中國的政策下,台灣金融業大幅增加對中國企業與台商的放款,導致中國已成為我銀行最大債務國。據統計,到今年第二季底,全體國銀對中國曝險達二.七七兆元,較二○○八馬英九上台時超過四十倍。其中存在兩個嚴重問題︰一,根據央行統計,國銀中國地區分行的資金來源,吸收當地存款僅占十.五八%,換言之,國銀是由台灣搬錢到中國去放款。而國內銀行業平均存放比不到八十%,中國分行卻是三.七四倍。即使非金融專業的外行人,亦可看出國銀在中國承擔的風險高到離譜的地步。二,國銀對中國企業的放款,多數屬於無擔保,而中國企業財務不透明,甚至造假,乃普遍現象,因此國銀與其說是承作貸款業務,不如說是拿著台灣民眾的存款在中國從事類似賭博的行為。若贏了,就算股東的,輸了就讓全體台灣存款戶,甚至納稅人買單。最近二件中國企業的倒帳案,中國旭光向我國九家銀行聯貸約三十二億元,中國索力則向七家國銀聯貸約十八.三億元,皆屬無擔保貸款,而索力更是八月撥款,九月即爆財務危機,明顯是一種詐欺行為,由此可以斷言我銀行在此種賭博式放款中將是輸家。

總之,鮭魚返鄉與國銀進軍中國,都是馬政府極力推動的政策。但這些重大政策都建立在中國市場是台灣經濟解藥的錯誤前提上,故而,鮭魚變鯊魚,金融業赴中國送肉餵虎,乃是必然結果。如今,台灣社會已嚐到前者的苦果,後者的負作用也正在浮現;任何有責任感的執政者眼見及此,必定懸崖勒馬,遺憾的,馬總統是一個永不認錯,任何事情都可牽拖在野黨的政客,等到他一年半後卸任,不知台灣經濟還有救否?

(自由時報)
--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導讀 30年內全球8成財富 1成人掌握/朱敬一(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院士)

前言:貧富不均漸趨惡化已是當前極受熱議的問題。《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皮凱提從稅收與遺產紀錄著手,蒐集整理橫跨廿幾個國家、長達兩百多年的數據資料,分析全球財富分配動態,從中提出詮釋。過去主流意見認為,分配不均的情況會因經濟發展而減低;但皮凱提指出,資本主義經濟曾出現貧富差距縮小,是因兩次世界大戰與大蕭條摧毀財富積累,及當時的高累進稅政策。如今,各國政府應積極改革稅制,減低財富過度集中的趨勢,否則將危害民主社會依照個人才能與努力決定報酬的基本價值。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中譯本將由衛城出版於十一月五日推出,本報特提前刊出書摘與書評,以饗讀者。

法國皮凱提(Thomas Piketty)教授的新書《二十一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獲得紐約時報極佳書評,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甚至誇讚,此書是今年甚或最近十年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我相當同意克魯曼的評價,也對書中不少觀點心有戚戚。

皮凱提是法國人,22歲在英國拿到博士學位後就到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教書,絕對是超級天才級的資質。他在美短暫數年即決定回到法國,在巴黎教授經濟學。他的新書以鑽研法國三百多年的財富與所得分配歷史為起點,發掘一些獨到的證據與見解。皮氏探索的重點是極有錢的上層10%、1%、甚至0.1%的人,看看他們的所得是由哪裡來的、財產是如何累積的、稅制與法制上有些什麼玄機方便其累積、歷史事件如何衝擊等等。

在皮氏發表他法國的研究之後,他得到兩位貴人相助,幫他把類似的研究推廣到英國與美國。幫他在英國做類似研究的是艾金森(Anthony Atkinson),他比皮凱提年長約30歲,是全球財政學界的泰斗。幫他在美國做類似研究的是薩伊兹(Emmanuel Saez) ,他是四年前美國經濟學會克拉克獎(頒給全美40歳以下最傑出的經濟學研究者)得主。有這兩位超級明星加入協助,而研究對象又包括法、英、美三大經濟領先國,其所建立的學說,大概就既有一般性、又有學界「主流」優勢。這是為什麼皮氏能以四十出頭淺齡而大大有名的部分原因。

資本集中的必然趨勢

法國、英國、美國地域與文化差異不可謂小,但是都是老字號資本主義國家。皮凱提、艾金森、薩伊兹觀察這些國家資本主義發展史時赫然發現,這三國(甚至包括其他廿幾個市場經濟大國與新興經濟體)都有一共同趨勢:各國資本持有的集中度從十八世紀至廿世紀初一路在攀升,直到廿世紀初歷經兩次世界大戰、30年代經濟大恐慌、戰後政府大規模重建等外在因素,富人的資本集中度才大幅下降。但是,在1980年代柴契爾與雷根新保守主義一系列政策(包括對富人大減稅、公營事業民營化)下,富人的資本持有率又快速攀高。

皮氏分析,這個資本累積逐漸集中化的趨勢,是有理論背景與走向軌跡可循的。如果我們再不改弦更張,那麼大約30年之內,全球各主要市場經濟下的資本集中度,大概會有80%以上集中到社會最富有10%的人手中。這種情況大略與《孤星淚》的寫作背景、或是馬克思寫《資本論》時所見、或是法國大革命前夕的社會環境相當。由於財富分配太不平均,社會上絕對充滿不安定的因子。總之,這麼不平等的社會,絕對是無法永續的。

當前文說「改弦更張」時,我們所指涉的當然是指稅制改變等體制內變革。如果不在體制內做改變,那麼難保不會發生戰爭、革命之類的體制外翻轉。皮氏當然不希望走到那麼激烈的騷動,這是他做此研究、撰寫此書的原因。

皮凱提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關鍵論述是:如果政府放任市場自由運作,或是採用像現在許多國家的「小政府」施政,那麼三、四十年後社會上將近九成的資本都會集中在最富有的百分之十富豪手中。長此以往,社會終將因為財富與所得分配太過不公,而產生動亂。

這樣的「資本主義運作終將動亂論」,其實與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終將覆亡論」相當接近。差別是:馬克思所參考的歷史資料非常少,但是皮凱提所引所用卻是極為廣泛周延。馬克思的資本主義覆亡論顯然沒有實現,皮氏推論是不是也可能言之過早呢?

資本動態的關鍵演變

要去挑戰皮氏的「終將動亂論」,恐怕要比挑戰馬克思的論述來得困難。皮凱提用種種數據佐證:如果沒有一次與二次世界大戰,西歐諸資本主義老字號國家極可能會有高得不像話的資本集中度,而馬克思所預言的無産階級革命,就並非不可能。因此,我們只能說是世界大戰的程咬金打亂了經濟運作的步調,而不是馬克思的終極推論有什麼先驗邏輯錯誤。無論如何,不論是無產階級革命或是兩次世界大戰,都是顛覆性的災難。由後者取代前者而讓資本主義剎車,實在不是什麼光彩的事。

另一個挑戰皮凱提推論的難處,也是皮氏所擁有馬克思沒有的本事,就是他的嚴謹數理模型推導。在經濟學文獻裡,關於經濟成長與資本動態累積的理論,是有些專業門檻的;非要知道隨機過程論與極限分配論(ergodic distribution theory)才能入門。皮氏對這些數學工具掌握精熟;而當他說:「當資本報酬率(r)大於經濟成長率(g) 時,資本占國民所得的比重就會增加,而資本就會更集中在資本已然雄厚的富人手中」,背後其實有嚴謹的數理推論,讀者根本無從挑戰;這與成百上千人對馬克思的推論指指點點,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坊間雖然有些批評,但是都還不至於構成威脅。

「若r>g,則資本累積將更集中」這個論述雖然是數學推理,但是背後還是有些直觀(insight),可以幫助讀者了解。社會上的大有錢人,大都是靠資本賺錢而不是靠勞力賺錢。整體的經濟成長率(g)代表的是社會「平均財富」的增加速度。而資本的報酬率(r)則是代表「資本財富」的平均增加速度。如果r大於g,就表示擁有大量資本的大有錢人,其財產累積速度大於社會平均財產累積,而且是原本資本越多者累積越快,這當然表示財富分配越來越不平均!

皮凱提的這些數理分析,其實不是要給一般讀者看的,而是要寫給主流派、一切以數理推導是問的傳統經濟學家看的。皮氏在書中明白批判當代經濟學者中數學之毒已深,而若干美國經濟學家甚至自以為接近純粹自然科學,以致少與社會學家、歷史學家溝通對話。皮氏都認為是走火入魔。但是皮凱提既然要論證資本主義之必然走向,當然就必須要先說服主流經濟學家,是謂「先安內、後攘外」。我認為這個策略是對的,只是稍微苦了一般讀者。

資本課稅的絕對必要

皮凱提除了寫《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外,也是專業著作等身。2013年他與薩伊茲在Econometrica期刊發表專文,推導出最適遺產稅率,是50% 至60%之間。台灣稅率是10%。

但是資本家七、八十年行將入土才能被課一次遺產稅,且若生前安排得宜,就算課也可能課不到太多,對抑制資本累積效果還不夠。於是皮凱提遂主張:每年課「總資本持有稅」,例如每年1%或2%。這種資本持有稅就像是房屋稅、地價稅一樣,個人持有期間年年要繳,只是稅基不只是土地房屋,而是所有資產財富,包括股票、現金等等。皮凱提認為,既然資本報酬率動輒4%或5%,那麼抽個一趴兩趴稅資本家當然付得起,只是稍微減緩他們的資本累積速度而已。

皮氏估計,現在富有國資本總值約是各國GDP的500%至700%,若是課個1%的資本持有稅,對政府稅收當然大補。這些稅收他主張用於政府補助的教育與健保,而要透過健康改善與教育普及,去打破「富有資本家持續富有、貧窮底層持續貧窮」的社會不流動。

皮凱提主張課「資本持有稅」以抑制資本集中。這種持有稅如同房屋稅、地價稅,每年繳一固定百分比,不管你是否有用此資本賺錢。但是皮凱提也瞭解,大富豪的財產通常不是因為擁有房地產多,而是擁有股票多、金融資產多。房地產容易查,大衛魔術也變不走。但是股票、金融資產卻是自己有長腳,很可能不在資本家隸籍的國內。

大多數的情況是,股票是某控股公司的,該公司設籍在某避稅天堂,而金融資產存放在瑞士,該銀行千方百計替客戶隱匿資料。因此皮凱提知道,要有效課徵資本持有稅,一定要建立在全球各國財產資訊合作互通的基礎之上。唯有各國資訊互通,才能建立個人「資本總歸戶」,讓資本家無所逃遁。

「全球資產總歸戶」難嗎?很難!總歸戶之後各國課相同或近似比例(否則資本家又會往低稅國移動)的資本持有稅難嗎。非常難。所以皮凱提所建議的抑制資本集中的所謂解決方案,嚴格說來只能算是個呼籲,在可見未來實現的機會不大。

也許,要再等一陣子,等到資本累積集中之弊更凸顯,等到大部分人民都理解到社會真的是「of 1%、for 1%、by1%」的時候,人民才會同意全球資產持有稅。皮凱提的貢獻,大概就是「還沒有見到棺材就提醒大家帶手帕」吧。

各國所得分配的惡化

皮凱提將廿幾個國家最有錢人所得占全國所得的資料彙集、公開,成為世界高所得資料庫(world top income database,WTID),免費提供外界使用。資料庫涵蓋的國家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北歐諸國等富國。在亞洲,則有日本、新加坡、印度、印尼、中國大陸加入。目前,我與若干學者也正與財政部合作,希望能建立台灣的相對資料。

雖然皮凱提《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一書的重點是資本累積與資本所得,但是他也特別分析了最近十幾年若干國家所觀察到的少數人「超高薪資」現象,例如華爾街高階經理人動輒千萬美金的年收入、數額大到不可思議的股票分紅或績效奬金、中途離職還可再受補償的黃金降落傘等等。不但華爾街如此,許多大公司的CEO、CFO等都有超級肥貓的待遇。有不少文獻都估計,大公司CEO薪資與一般員工薪資的比,在二十一世紀初達到高峯,有數百倍之譜。當然,這樣的超高薪資也是造成社會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

然而皮凱提與薩伊兹等人也發現,前述超高薪資的現象只在英語系國家比較嚴重,如美、加、英;在歐洲大陸卻沒那麼明顯。這種地域特殊性頗難解釋,但是也讓全世界產生區域對照組,便於以統計方法檢定可能的理論假說。

經濟學上對於超高薪資現象概有兩種理論。第一,是Sherwin Rosen教授的superstar理論。這個理論說,由於民眾大多願意聽一流演奏、看一流表演(而不願意看二流者),故對馬友友這一級的大明星「需求」甚強。而由於現代展演電子流通管道便利,大明星如馬友友者也可以演奏一次讓千萬民眾聽個過癮;這是「供給」面的便利。綜合供需而言,就是全球願意付超高演奏費給馬友友。第二個理論,是認為能力特強的經理人大家都在搶。尤其在全球私募基金盛行之下,有能力快速整頓公司再快速出售的基金經理人,其需求超旺,故薪資超高。

不論是前述哪一種理論,基本上都是市場供需論,意即超高薪資是當事人的超高能力的市場反映,不管你喜不喜歡,它是「有道理」的。但是皮凱提不同意,其論點有二。一、如果超高薪資一切都能夠被供需與能力決定,就沒有道理只出現在英語系國家。畢竟,歐陸諸國市場與英國美國市場沒有差那麼多。二、人與人之間的能力,其差異是微小的或連續的。數學上,不太可能在連續的能力基礎上,對應著跳躍而一飛沖天的薪資結構。

基於以上觀察,皮氏認為管理階級的超高薪資,基本上是他們在公司管理高層玩政治玩出來的。CEO等往往是公司董事的好友,階級相若,因此今天我幫你、明天你幫我,互相標榜、疊為唇齒,遂有大家都高薪的結果。換言之,皮氏認為超高薪資是「沒有道理」的。

解決問題學問為本

有人說,2011年轟轟烈烈的「占領華爾街」運動,其背後的精神領袖、論述支持者,就是皮凱提。皮氏某次受訪時說,華爾街「占領有理」,因為資本主義運作不良。《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一書,大概把「資本主義運作不良」做了最完整的詮釋。

也有人拿皮凱提與已經去逝的芝加哥大學教授弗利曼(Milton Friedman)相比。弗利曼研究一流、辯才無礙、科普文筆極佳。也只有這等功力,才能在凱因斯學派如日中天的1970年代,幾乎是憑其一人之力扭轉局面,打下了芝加哥學派的一片天、確立了小政府主張的論述基礎、影響了柴契爾與雷根、推動了教育券制度、建立了美國的全募兵制。這些,都是弗利曼宣揚市場機能的戰利品。皮凱提是1971年出生,其出道是在1990年中,當時芝加哥弗利曼、貝克等大老都如日中天。皮氏能夠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斬荊披棘而起,其逆勢突圍的氣勢,確實與弗利曼有幾分相近。然而客觀分析,皮氏能有這麼大的影響力,90年以後大時代背景的幾點因素不可或缺。

其一,是最近十幾年全球各國國內與國際間貧富差距的明顯擴大,使得社會至少有一半以上心有戚戚的「無產階級」基本支持者。其二,是皮氏好友兼盟友薩伊兹的相助。薩氏也是法國人,兩人差一歲,皮氏在麻省理工教書時薩氏在哈佛經濟系執教。薩伊兹在財政學上的貢獻恐怕更超過皮凱提,而皮氏有這麼一位武功高強的好友相挺,兩個人並肩作戰,當然要戰力加倍了。當然,皮凱提所關注的,是實際問題。美國、法國的情況我感受不深,但是台灣的情況應該已經令不少人窒息。如果財富與所得分配的不均再這樣下去、如果台灣都會區的房價再這麼狂漲、如果年輕人的薪水還是那麼22K、25K,我不相信局勢能持續。

但是問題要怎麼解決,是需要智慧的。皮凱提專業、科普並重的寫作方式,是有道理的;他一則要靠科普平易的文字喚起民眾,但另一方面也要靠專業素養提出有水準、能放上枱面的解決方案。最壞的情況就是:民眾情緒被科普文字挑起來了,但是帶頭的人學問差、專業弱,最後反而被民眾牽引而走,成為民粹,那就很難收拾了。幾十年來我一直同意小時候所背「青年手則」裡一句話「學問為濟世之本」,旨哉斯言。

*皮凱提:財富分配不均 瓦解社會 

財富分配是當今最能引起廣泛討論和熱烈爭辯的議題之一。然而,關於財富分配的長期演變,我們究竟知道多少?是否真如十九世紀馬克思所深信,私有資本累積的慣性必然導致財富與權力愈來愈集中於少數人的手中?還是如同廿世紀顧志耐(Simon Kuznets)所認為的,經濟成長、自由競爭與科技進步等平衡力量,將會在經濟發展的後期階段減低財富分配不均,使社會較為平和穩定?

十八世紀以來財富與所得分配究竟如何演變?身處廿一世紀,我們又能從中獲取什麼教訓?以上是我在本書嘗試回答的問題。

廿世紀的經濟成長以及知識的廣為傳播,的確使得人類免於遭受馬克思所預言的末世景象。然則,資本及分配不均的深層結構卻未曾改變,即便有,也未曾達到二次大戰之後幾十年內,人們所樂觀想像的程度。

一旦資本報酬率長期高於產出及所得的成長率,如同十九世紀那樣,資本主義便會自動產生許多令人無法接受的人為分配不均,從而徹底瓦解民主社會依照個人才能與努力決定報酬的基本價值,這正是廿一世紀極有可能重現的情況。

所幸,還有一些方法可以讓民主與公眾利益重拾對資本主義及個體利益的控管,同時又能避免重蹈保護主義和民族主義的覆轍。本書嘗試從歷史經驗中汲取教訓,就這個方面提出建議,本書的主要架構即是勾勒這些歷史經驗。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古典政治經濟學在英、法兩國誕生之時,財富分配的議題便已經是各種研究分析的核心。大家都意識到許多重大變革正在發生,尤其是前所未見的人口持續成長、剛剛啟動的工業革命以及農村人口外移。究竟這些改變將會為財富分配、社會結構以至於歐洲政治生態,帶來什麼樣的衝擊?

馬爾薩斯牧師在一七九八年出版的名著《人口論》中,和同胞楊格一樣對於法國的政治情勢感到非常憂心,認為要避免同樣情形在英國發生,必須立即停止針對窮人的任何救濟措施,並且嚴格控管貧民的出生率,否則全世界終將走向人口過剩、混亂與貧窮。

事實上,若不正視一七九○年代歐洲菁英普遍恐懼法國大革命的現象,簡直無法理解馬爾薩斯各種推測的過度悲觀色彩。

*實因二戰衝擊 壓縮高所得

從十九世紀李嘉圖和馬克思的分析,到廿世紀顧志耐的結論,可以說經濟學從過度偏愛災難性末世預言,到同樣過度傾向喜愛童話故事,或至少是皆大歡喜的結局。

根據顧志耐的理論,在資本主義經濟高度發展的國家,不論這些國家採取何種政策,又有哪些特殊國情,所得不均的現象都會逐步縮小,最後達到一個穩定而可接受的財富分配平衡。

這項理論於一九五五年問世,非常契合二次大戰之後歐陸經濟「光榮三十年」的美好時光,亦即「只要有點耐心,經濟成長終將使所有人受惠」的年代。英文有句諺語適足以代表當年的時代精神:「經濟成長如漲潮,水漲船高無例外(Growth is a growing tide that lifts all boats)。」

一九一三至一九四八年間美國高所得被壓縮的現象是相當偶然的,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一九三○年代經濟大蕭條跟第二次世界大戰所帶來的連番衝擊,而非自然而然發生。

顧志耐一九五三年出版的這篇研究,分析時間序列,也警告讀者勿輕率概括、以偏概全。不過在一九五四年十二月,顧志耐以美國經濟學會主席身分在底特律的年會當中發表演說時,卻選擇以樂觀許多的角度詮釋一九五三年出版的研究。正是這篇在一九五五年以「經濟成長與所得分配不均」為題出版的演說,促成「顧志耐曲線」理論的誕生。

根據這項理論,分配不均的現象乃是依循一條「鐘形曲線」演變,也就是說,它會隨著工業化與經濟發展而先擴大後縮減。根據顧志耐的說法,在工業化初期的分配不均自然擴大階段(在美國約略是十九世紀)之後,會進入分配不均迅速縮減的階段(在美國是從二十世紀前半開始)。

「顧志耐曲線」這個神奇理論的形成,其實證基礎非常薄弱。一九一四至一九四五年間,各個富有國家的所得分配不均出現大幅縮減,主要因素實為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其所帶來的重大經濟與政治衝擊(特別是對那些擁有大量資產的人),跟顧志耐所描繪的產業部門勞動力和緩轉移沒有關聯。

*鑑古看清趨勢 防貧富擴大

財富分配問題之所以重要,不只是為了探討過去的歷史。

自一九七○年代以來,富國貧富差距再擴大,美國尤其嚴重。美國在二○○○至二○一○年的所得集中化程度,已回到一九一○至一九二○年間高峰,甚至略微超越。由此可見,了解當初貧富差距為何以及如何縮小極為重要。

不可諱言,貧窮國家及新興國家的迅速成長,正如當年富裕國家在戰後「光榮卅年」的成長一樣,可能是減緩全球層次財富不均的一股強勁力道。然而,這個過程也在新興國家內部引起許多憂慮,在富裕國家內部更是如此。

此外,近數十年在金融、石油和房地產等市場所見到幅度可觀的失衡現象,也令人質疑顧志耐和索洛描繪的「平衡成長路徑」是否真的存在:根據他們的說法,所有重要經濟變項都應該以同樣速率成長。

二○五○或二一○○年的世界,是否會成為金融交易員、超級經理人、超級巨富或石油輸出國家的囊中物?或者會由中國銀行持有?還是會掌握在寄身避稅天堂的上述各種人士手中?如果不提出誰將占有財富的問題,只是固守成見認為經濟成長長期而言會自然「維持平衡」,不啻十分荒謬。

就某方面來說,廿一世紀初的我們,處境其實和十九世紀的前人差不多:我們正目睹各種重大變遷,很難說這些轉變會走到什麼程度,也很難知道全球財富分配(不論是國與國之間或者是各個國家內部)幾十年後將會如何。

十九世紀的經濟學家有一項重要優點:他們都將財富分配視為核心議題,並且試著探究長期趨勢。儘管他們得到的答案未必令人滿意,問的問題卻切中要點。

實際上,沒有任何理由足以讓我們堅信經濟成長可以自動維持平衡。我們早就該讓財富不均的問題回到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再次提出十九世紀就開啟的問題。

要讓財富分配問題重回研究核心,首先必須盡可能蒐集歷史數據,以便了解過去的演變和當前的趨勢。唯有耐心整理出事實與規律性,並且比較不同國家的經驗,才有可能了解其中運作的機制並讓我們看清未來的模樣。

*李嘉圖:土地收入加重稅金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發生的經濟與社會巨變,確實令人感到不安,甚至精神受創。當時多數觀察家都和馬爾薩斯與楊格一樣,對於財富分配和社會結構的長期演變,抱持相對悲觀甚至絕望的態度。李嘉圖(David Ricardo)和馬克思尤其如此。

李嘉圖 稀少性原則論地價

李嘉圖在一八一七年出版《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他所關注的主要是土地價格與土地租金的長期演變。

李嘉圖對以下邏輯悖論尤其感興趣:一旦人口及產出持續成長,那麼相較於其他商品,土地就會變得愈來愈稀少。此時土地價格和付給地主的租金應會持續攀升。長此以往,地主的收入在國民所得當中占據的份額將會愈來愈高,而其餘人口的收入所占的份額則愈來愈低,從而破壞社會平衡。

李嘉圖認為邏輯上與政治上唯一可行做法,就是針對土地租金收入課徵逐步加重的稅金。

李嘉圖關於土地價格的直覺看法,仍舊相當有價值:他的論點所依據的「稀少性原則」,可導致某些商品價格連續數十年維持在極高檔。這樣的現象已足以動搖整個社會。價格體系扮演無可取代的角色,協調著數百萬人的行動,在全球化經濟中,甚至是數十億人的行動。

問題在於,價格體系沒有任何限度,也不具備任何道德觀念。要分析廿一世紀的全球財富分配,若是忽略「稀少性原則」的重要性不啻是一大謬誤。

馬克思於一八六七年出版《資本論》第一卷,距離李嘉圖出版《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的時間正好半個世紀,兩人所面對的經濟與社會現實也已經有了深刻變化。馬克思關注的議題不再是農業能否養活不斷增加的人口,或者土地價格是否會一飛沖天,而是如何理解正蓬勃發展的工業資本主義的動態。

當時,最顯著的現象便是工業無產階級的窮困。儘管經濟不斷成長,或者說正因為經濟不斷成長,以及農村人口大量外移(原因是人口持續增加與農業生產率提高),使得愈來愈多工人擠在都會貧民窟之中,過著工作時間冗長,薪資卻低廉的生活。

孤雛淚 翔實描繪都會貧窮

新的都會貧窮開始出現,相較於舊制度時代的農村貧窮,它更為明顯、更令人震撼,也更加嚴厲。《孤雛淚》和《悲慘世界》等小說並非出自作家的想像。

資料顯示,一次世界大戰前財富不均狀況,未有任何結構性縮減。在一八七○至一九一四年間,頂多說是穩定維持在財富極度不均的狀況,就某些層面來說,我們甚至看到永無止盡的分配不均漩渦形成,使得財富愈來愈集中。

馬克思以李嘉圖的模型為基礎,根據他的「資本價格」和「稀少性原則」針對資本的動態進行更進一步的分析,其中,資本主要是工業資本(機具、設備等),而非土地資本,故而有無限累積的可能。事實上,馬克思的主要結論可稱為「資本無限累積原則」,亦即資本注定無限制累積和集中的趨勢。

馬克思 提出資本無限累積

就跟前面提到的幾位一樣,馬克思也完全忽略了技術持續創新以及生產力不斷提升的可能性,而這兩者正是某種程度上可以平衡私人資本無止盡累積和集中的因素。

此外,馬克思也從未探討在資本私有權被完全廢除的社會之中,應當有什麼樣的政治和經濟結構。那些廢除私有制的國家所進行的悲慘極權試驗,適可證明這是多麼複雜的議題。

馬克思闡述的「資本無限累積原則」具有非常關鍵的洞見,對了解分析十九世紀與廿一世紀同樣重要,在某方面也較李嘉圖的「稀少性原則」更令人擔憂。一旦人口及生產力成長率相對低落,過去累積的財富的重要便相對提高,甚至可能過高,達到動搖社會基礎的地步。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