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水災凸顯山林病危 落實棄耕返林
從「72水災」到「88水災」,再次凸顯山林病危的事實,學者專家建議,應落實「棄耕返林」,「生態工法」也有檢討空間。
由於山地超限利用的「病情」嚴重,致近來每逢風災豪雨,常爆發土石流等災情,從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的88水災來看,似乎成了2004年敏督利颱風牽引西南氣流,豪大雨造成中部72水災悲慘場景的翻版。
在72水災強烈究責聲中,行政院當年推出「棄耕返林」政策,還收回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及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轄內農場,宣示性展開高山復育工作,但前屏科大防災中心主任、現任台北縣政府農業局長蔡光榮認為,「棄耕返林」政策顯然未落實。
他表示,農民在山區不適當的土地種植茶樹、檳榔樹等作物,使山林難以涵養水源,作物收成的利益更難抵災害的損失,尤其是龐大復原費用及人命的損失。
水利問題專家、台灣大學土木系教授李鴻源認為,因公權力不能貫徹、沒有積極有力的跨部會協調機制,這是政府防災上最缺乏的兩大部分。
李鴻源表示,「棄耕返林」不應只是口號,其中還涉及危險地區不能開發或居住,若應遷村就應遷村,不能再鄉愿,若當初921震災後能將中橫封山復育,後續的災害或許就能減少許多;不論是遷村或封山等作為,都須有詳細配套的「遊戲規則」,規則明確了,才有利執行。
另一方面,國土管制或許沒有立即討論、實行的必要,而眼前必須搶修遭惡水衝破的堤防,過去因公共工程委員會力推及獲環保人士肯定的「生態工法」,卻遭到質疑及檢討的聲音。
李鴻源表示,國內生態工法技術仍不成熟,卻被部分人士一廂情願地認定所謂「生態工法」就是去混凝土,這就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也讓防洪強度出現問題。
除防洪強度可能有問題外,陡坡防護能力也讓學者詬病,蔡光榮說,他從過去在學校教學時就反對生態工法,尤其是山坡地、野溪的護坡、護岸採生態工法,將讓沖刷更大,土地涵養及固床能力更差。
此外,蔡光榮更質疑國內廠商施作生態工法前,很少會確定工法所要保護的動植物對象,自然不可能作棲息地的生態調查,使得過度保護某一生態的結果,就是造成其他或本土生態的滅絕。
也因此,工程專家比較偏向緩坡施作,台北縣政府水利局長李戎威表示,生態工法屬柔性工法,若河水流速每秒達3公尺以上,就不適合施作,尤其是在河水流向的「攻擊面」施作,不宜硬碰硬。
從新聞畫面來看,偌大的樓房,湍急凶猛的河水一樣輕鬆沖走,堤防應如何重建?李鴻源分析,堤防被衝破主因,在於降雨量大於工程設計量。
就學者觀點,只要設計周全,不一定非要某種工法不可,但學者也建議,現今風行的親水空間,設計上應適可而止,不宜太偏重,以避免作過頭,反而影響河防安
全。莫拉克颱風造成的損害已成事實,現在最重要的,是政府與人民須認真面對水土保持和環境保護的問題,「棄耕返林」政策可再檢討落實,而這也考驗著主事者
的智慧和決心。
防洪工程非萬靈丹 非工程手段宜兼顧
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這個打擊,凸顯治山防洪工程已並非阻擋滾滾洪水的萬靈丹,因此,加強預警與疏散及劃設洪氾區等非工程手段的同時並行,成為復建及減災的重要課題。
被稱為「88水災」的莫拉克颱風帶來的超大豪雨,在中南部山區降下創紀錄的雨量,累積雨量超過2000毫米以上的測量站,就多達15個之多,顯示這場豪雨的驚人程度已超乎想像。
這場無情的超大豪雨重創中南部多個縣市,山崩、橋斷、屋毀、人亡,許多村落甚至成為人間煉獄,慘絕人寰,怵目驚心,甚至連救災人員都英勇殉職,災害程度空前慘重。
面對這項無情的重大打擊,有人責難治山防洪工程不好或是未能發揮應有效果;也有人認為是超大雨量導致的天災。
逢甲大學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系主任連惠邦分析,88水災的發生,自然與人為因素都有。自然因素包括河川上游山區地質破碎與地形陡峭,雨量集中且超大,以及下游沿海地區的低漥地形與潮汐因素。
在人為因素方面,他不諱言指出,部分民眾與河爭地,山區土地過度開發,以及排水系統維護不良,也是這場災害的原因之一。
經濟部水利署副署長吳約西說,中南部河川的防洪保護標準設計,最高只到100年洪水重現期,而依據這次88水災的降雨量評估,包括高屏溪、曾文溪、八掌
溪、濁水溪等主要河川的上游集水區,降雨量都已超過200年的洪水重現期,導致河川內外都是洪水,原有的防洪工程根本無從發揮完全的功能。
全球氣候變遷,出現局部地區暴雨或嚴重乾旱的情況已逐漸增多,88水災的超大降雨量對台灣而言,或許是空前,但未必絕後。連惠邦認為,這次的降雨量並非偶
然,應該與全球氣候變遷有關,所以,在後續的治山防洪對策上,應該把這種降雨量規模視為常態,始能有效防患未然。
88水災的慘痛教訓已凸顯現有的治山防洪工程無法完全阻擋強大的滾滾洪水,更不是抵擋洪水災害的萬靈丹。在治山防洪工作上,應記取經驗,重新調整治山防洪的方向與方法。
吳約西表示,降雨量超過200年洪水重現期標準可能會再度發生,現有中南部河川的防洪設計都無法因應。可是,若要將河川的防洪保護標準提高至200年以上,甚至更高,勢必需要相當驚人的工程經費,也要使用到廣闊的土地,可行性似乎不高,也難以讓民眾接受。
同時,他說,就算是美國、日本等比台灣先進的國家,河川的防洪保護標準也都只在200年以內,沒有國家會特別提高至300年或500年以上。
不過,吳約西坦承,中南部河川的防洪保護標準最高只有100年,有些甚至不到50年,這種標準的確有值得檢討改進的空間,未來可以考慮提高至200年,讓水患災害得以大幅降低。
連惠邦也認為,大幅提高河川防洪保護標準並非上策,除了造成預算經費排擠效應外,超大的工程規模也會讓環境景觀顯得突兀。
根據連惠邦的觀察,台灣的治山防洪技術,已有世界水準的程度,而且政府多年來推動的治水工程,在88水災中也發揮一定的防禦效果,否則所引發的災害可能更甚於此。
水利署指出,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辦理的地區中,過去經常淹水的災區,包括高雄縣土庫排水系統;台南市鹿耳門顯宮地區、喜樹地區;台南縣將軍溪排水主幹
線;嘉義縣四股、過溝及新塭地區;以及雲林縣新街排水等,這次莫拉克颱風造成的淹水情況,都比去年卡玫基颱風時大幅減輕,顯示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已發
揮預期的效果。
88水災救災過後,勢必要展開災區重建行動。有關治山防洪方面,學者都說,不能再墨守原來的作法,應以這次慘痛水災為師,除了政府的治山防洪工程必須提高強度與功能外,更需要同時重視非工程手段的推動。
連惠邦指出,今後的治山防洪工作應本於專業判斷,儘量減少非專業的干涉,且要有工程並非萬能的認知,同時推動相關的非工程措施,包括減少土地開發、實施洪水管制或分配、建立避難疏散系統、發展預警系統、劃設洪氾區等。
水利署人員也贊同連惠邦的看法,表示非工程手段對治山防洪相當重要。吳約西說,許多村落位處土石流潛勢溪流附近,相當容易發生災害,除了預警機制需要加強外,民眾配合疏散也非常重要。惟有加強推動非工程手段的避難措施,才能因應未來天災的挑戰。
人未必能勝天,在氣候不斷異常與變遷的趨勢下,學者主張,治山防洪也要有非常的手段,除了繼續辦理治山防洪工程及提高防洪強度外,民眾的配合及非專業干涉的排除顯得相當重要。
事實上,如果繼續存在非技術面的影響,將使治山防洪成效難以發揮;因此,加強治山防洪工程設計及非工程手段的同時並行,在後續的復建及減災工作中,將扮演同等重要的角色。
省思莫拉克 防災策略應靈活運用
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面對國土保育與防災觀念,學者與專家呼籲政府,以靈活策略運用面對防災,包括軍事演習改為防災演練;民眾對災害的態度,也須重新調整。
在台灣一首耳熟能詳的童謠中,歌詞出現「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這句原本令人羨慕的居家場景,在莫拉克颱風過後,學者從衛星影像的顯影中發現「完全不是這回事」,甚至這種環境可能帶來致命的危機。
中央大學太空遙測中心在莫拉克颱風後,開始比對颱風前後的台灣地理景象,發現災前河道狹窄,災後卻因為土石流嚴重流竄,導致河道急速拓寬。中大太空遙測中心副教授張中白說,在多地震、多雨的台灣,「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並非最佳的居住環境。
張中白說,莫拉克造成許多橋梁與溪流旁的建物崩塌,主要是溪水沖刷力道強,且沖向行水區的攻擊處,造成建築物無法承受長時間的巨大外力;令人擔憂的是,目前堆積的土石流淤積在河道上,近期只要再下雨,土石流仍然會移動,攻擊其他住戶與人民。
在每次颱風來襲,水庫的供水具有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台灣的山脈陡降,蓄水不容易,以供給大桃園地區民生、農業用水相當重要的石門水庫為例,2004年
時,曾發生久未下雨而乾涸窘狀,後來颱風帶來豐沛雨量,水雖然未缺,豪雨卻造成水庫濁度飆升,無法供水給下游淨水場,導致桃園大停水將近 14天。
從這場經驗教訓中,讓經濟部水利署在「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中,分別在標高220、228、236公尺三層高度取水口,以利抽取最適合水質供淨水
場使用,這也使得石門水庫在莫拉克颱風後,水位從225公尺,增加到245公尺的滿水位,仍然保有適當水資源進行供水。
經濟部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簡昭群表示,石門水庫在1963年完工時,主要是農業灌溉為主,當時桃園人口只有50萬人,如今桃園縣在明年將突破200萬人,
如果再加上近幾年來的工業蓬勃發展,水庫供水勢必吃緊,許多因應水資源的策略,也因為時空與國土環境改變不同,而必須產生更靈活的策略。
「靈活策略運用」在中央大學土木工程教授吳瑞賢的眼中,是非常重要的主軸。
他提到,莫拉克重創原鄉,有人再度提出「遷村」的思考,但是,在台灣的民主氛圍下要求遷村是做不到的事情,政府可以做的事情,是以輔助角度,去提供原住民在高密度群聚地方,設置高標準的避難設施。雖然此舉無法挽救人民財物損失,卻絕對可以拯救更多寶貴的性命。
吳瑞賢也提出,隨著時空轉換,天然災害對台灣的傷害,已大於兩岸軍事的對峙,因此,國防部每年的軍事演習,可以改成救災為演習主軸,透過大規模國軍演練,防治每年幾乎都會遇到的天然災害。
吳瑞賢並認為,民眾需要新的防災體驗,例如檢測這次受到水災侵襲的建物,是否還能承受下一次颱風的侵襲。
他舉例說,日本部分居酒屋外都會放置酒瓶,當雨量超過酒瓶的容量時,店家與民眾都會迅速防災躲避,這種防災體驗不完全從氣象預告中得知,而是建立在每個人的防災意識。
投入部分國土規劃研究的中央大學教授謝浩明說,從莫拉克颱風受創嚴重地區分析,大都分布在原住民部落、鄉村與經濟弱勢的區域,未來在面臨「地質敏感區」時,政府必須加強部分地區的救災預算,而非僵化地按照人口比例劃分。
至於受到土石流嚴重淹沒的區域,謝浩明認為,搶修並無法恢復原貌,應採自然復育,如果原住民不搬離原鄉,政府應該評估,並選擇災害較小的區域,供原住民居住。
莫拉克絕非台灣最後1個颱風,但面對不斷改變的環境與人口結構,以「靈活策略運用」重新檢測既有的中央部會、中央與地方的責任分工,應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中央社)
--
捷運木柵內湖線 今上午11時復駛
台北捷運木柵內湖線前天下午宣布六、日上午停駛,昨天一早有許多民眾到了車站看到斗大的停駛告示牌才知道,民眾批評宣導倉促,事前根本不知道,還有人以為捷運又故障了,自嘲早就習慣。
台北捷運公司統計,昨天上午6至12時,兩線接駁車共計載運2萬4000名旅客,相當於上個周末柵湖線單日運量;今天上午6至11時仍維持停駛,進行柵湖線系統檢測。
昨天部分捷運站一早甚至大排長龍,接駁車服務雖然3至5分鐘一班,但仍難消化人潮。
一名要從東湖站要去動物園的旅客說,柵湖線動不動就停駛,連假日出遊都會遭殃,實在太離譜,且兩線部分動線重疊接駁車的方式,東湖站上車還要換車才能到動物園,實在很不方便,至少要多花20分鐘。
對停駛造成民眾不便,台北捷運公司副總經理沈志藏昨天表示,待評估系統改善成效及後續所需的調整,將來若仍需停駛會盡早公布。
他說,承包商龐巴迪公司徵詢美國分公司意見後,前天才提出改善方案,捷運公司評估後,認為對系統穩定有助益,才會倉促作出停駛決定。
市政府公共運輸處昨天共派出261班次免費接駁公車,平均間距3到5分鐘,2條接駁路線包括紅線南港展覽館站到麟光站(中途不經松山機場)、綠線松山機場站到動物園站(不經六張犁和麟光站)。
今天繼續服務,從上午6時發車,上午11時捷運恢復營運,接駁車持續行駛至中午12時。
(聯合報)
--
柵湖線延發車 乘客不知罵翻天
台北捷運柵湖線昨天與今天上午延後至11點開始營運,但北市府事先宣導不足,許多民眾到捷運站才知道延後營運,雖有接駁公車可搭,但忠孝復興站等車站附近等車大排長龍,需6到10分鐘才能搭上接駁公車,搭車時間也比平常多了一倍以上,民眾抱怨連連。
對於事先宣導不足,捷運公司副總經理沈志藏抱歉說,若未來仍需停駛檢修,會請廠商儘早提出,增加宣導時間。
前天才宣布延後
台北市政府前天才宣布柵湖線週六、日延後至上午11點開首班車,多數民眾都不清楚這個訊息,昨天一早有不少人到柵湖線車站,才發現柵湖線停駛檢修,只好改搭接駁公車、計程車等其他交通工具,捷運公司估計有2萬人次受影響。
其中,忠孝復興站旁的復興南路昨天上午等候接駁公車者大排長龍,隊伍長達100公尺,捷運公司與公共運輸處雖每隔3分鐘安排一趟班車,但排隊民眾必須等3班公車才能搭上車,且比平常搭捷運花一到兩倍時間才能抵達目的地。
柵湖線延後營運,讓昨天上午動物園、美麗華的遊客減少許多,直到11點恢復營運後,旅客才逐漸增加,捷運公司開設的免費接駁公車也波及木柵、內湖部分公車路線,免費接駁公車班班客滿,一般路線公車乘客則比平常減少許多,捷運公司統計昨天約有2萬4000人搭乘接駁公車。
沈志藏說,昨天上午已更換柵湖線半數車站的緊急斷路器、加設備用不斷線系統,預計今天上午可完成所有緊急斷路器、備用不斷線系統的更新、加裝工作。
(自由時報)
--
柵湖線休半天 2.4萬乘客罵翻
台北捷運木柵內湖線通車一個多月以來,昨上午首次停駛檢修,至上午11時後才開始營運,2萬4千多人次改搭免費接駁公車,不少民眾不知捷運停駛,抱怨內湖往木柵行車時間多一倍,導致赴約遲到。今天清晨6時至上午11時仍將停駛檢修。
「出遊心情全沒了」
木柵內湖線昨天清晨6時至上午11時停駛進行測試檢修,改以接駁公車因應,不少民眾不知情,忠孝復興站自上午8時起人潮爆多,大排長龍等候接駁公車引發民怨。
民眾蔡先生一家人在忠孝復興站排隊十幾分鐘才搭上公車,他表示:「許多人擠接駁公車,孩子哭鬧、出遊的心情全沒了。」
民眾劉雯婷氣憤地說:「到捷運站才知停駛,只好走回家開車,遲到真是急死了。」民眾劉太太抱怨:「昨從內湖到木柵訪友,搭捷運約半小時,昨改搭免費接駁公車花一個多小時,很不便民。」
台北市公共運輸處主秘楊金樹表示,昨天發出443班次接駁公車,因搭公車較捷運多一倍時間,今天上午7時至10時班距將縮短為3分鐘疏運。
台北市長郝龍斌昨天不願說明下周是否也要停駛。提供接駁的大都會客運表示,台北市政府已通知公司,下周末22、23日也要待命。
(蘋果日報)
--
全台死10幾萬頭 豬肉每斤貴5元
全台死了十幾萬頭豬,由於豬源驟減,豬價大漲,從前天的每公斤七十一元漲到昨天的七十六元;台南縣養豬協會理事長顏真投說,豬價低迷三年,養豬戶都背了債,養豬產業災損嚴重;消費者不得不吃貴的豬肉。
風災前,豬價平均每公斤六十八元,前天漲為七十一元,一公斤漲三元,昨天大漲為七十六元,比風災前每公斤漲了八元,漲幅相當大;台南縣肉品市場表示,豬死太多了,物以稀為貴。
中華民國養豬協會常務監事姜瑞興等人曾於十三日向馬英九總統說,水災使養豬戶心血一夕間化為烏有,損失慘重,務必想辦法幫養豬產業。
台南新營市李姓豬肉商表示,批發價貴了,當然會反映在消費市場,豬肉一台斤可能漲五元。
菜價創新高 香菜590元!
中南部地區受災嚴重,菜價居高不下,台北果菜批發市場昨天蔬菜平均價格每公斤達到35元,創下本月來最高,特級香菜甚至出現每公斤590元的天價。
台北批發市場昨天到貨量約1015頓,雖比前天增加,但平均價格仍然上漲1元,各菜種幾乎都上漲。花胡瓜、玉米、青江菜等漲幅最多,花胡瓜每公斤批發價210元、玉米、青江菜85元。空心菜、高麗菜每公斤批發價都超過100元。
農產公司表示,短期葉菜類進貨量增加,網室栽培品質雖穩定,供應量仍少,甘藷葉量增加約2.2倍、甘藍增加約5成;根莖類進貨量增加約3.5成,除竹筍因高價綠竹筍進貨縮減價格下滑外,其餘也都上漲。
農產公司指出,根據以往經驗,蔬菜價格要回穩可能還要數周時間,要視中南部產地供應狀況而定,民眾短期內可選擇根莖類蔬菜,或豆芽菜及脫水、罐頭、冷凍等蔬菜,來度過蔬菜短缺期間,會比較划算。
(聯合報)
--
「敵避」防蚊劑 影響神經?
市售防止蚊蟲叮咬、跳蚤的產品,不乏內含DEET(俗稱「敵避」)的化學成分,但英國一項研究指出,「敵避」可能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應深入研究其安全性;衛生署則表示,會持續追蹤、瞭解。
衛生署藥政處表示,目前衛生署核准含DEET成分的藥品許可證,計有十九種產品,其適應症為「驅逐蚊、蒼蠅、蚤、蝨、水蛭叮咬」,而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資料,並未接獲使用該成分藥品導致神經系統的不良反應案例。
DEET是美軍在一九四六年生產,作為軍事作戰防蟲之用,目前市售的防蚊藥品,濃度約在百分之五到十居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針對兩個月大以上孩童、成人可選用小於百分之五十濃度的防蚊產品,小於兩個月以下嬰兒,則應使用小於百分之十濃度的產品。
美國環保署一九九八年檢視DEET對人類、動物神經毒性的研究,結論為「無證據證明顯示該成分為一種選擇性的神經毒物,也無證據顯示對兒童有任何較大的風險」。
衛生署表示,英國這項研究為單一報告,該署會持續追蹤相關安全訊息,但仍呼籲民眾使用該類防蚊產品時,應看清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聯合報)
--
俄羅斯狂吸遊客 文化滄桑說不完
契訶夫藝術節甫落幕,俄羅斯再度成為全球戲劇界矚目焦點。這個對絕大多數人來說至今神秘的國家,在蘇聯解體後,靠著其豐富的文化資產,每年都能引來近400萬名觀光客。
襯著藍天,莫斯科紅場上16世紀建成的聖瓦西里教堂,總讓人覺得如夢似幻:它由九座大小高低各異的塔構成,形體突梯不規則、色澤五彩繽紛,彷彿一塊可口糕點,又如一個鮮麗童話,無論從哪一面看,都有不同的風景。
藝文建設紛湧入
俄羅斯的文化,也像這座著名教堂一般多元複雜,在蘇聯解體後,終對世人暴現多面魅力。
俄
羅斯腹地橫跨歐亞洲,從10世紀在佛拉迪米爾一世命令下改信拜占庭帝國傳承的東正教後,深受拜占庭藝術影響;18世紀起,又在彼得大帝以聖彼得堡為中心發
展下,增添濃濃西歐風;20世紀初蘇聯成立,無數藝文建設毀於戰亂,又漸次重建;蘇聯解體後,更有歐美主流文化湧入……如今的俄羅斯,處處是各類文化交融
痕跡。
洋蔥頭屋頂吸睛
種種珍貴文化中,最明顯可見的便是建築,其中又以東正教教堂的洋蔥頭屋頂,最具傳統俄羅斯特色,這
也來自文化匯合:它原仿照伊斯坦堡的索菲亞大教堂(建於拜占庭帝國初期)寬扁圓頂,但因俄國冬雪不斷,於是將圓頂抽長、下腹縮束,好讓屋頂不易積雪,乃至
在12世紀催生獨特洋蔥頭形狀。
莫斯科地鐵站以藝術性高聞名,圖為幼校廣場站的彩繪玻璃。記者何定照/攝影
800年歷史的莫斯科常見的洋蔥頭,在300年歷史的聖彼得堡顯然變少,取而代之的是來自文化模仿的各式歐風建築。
1712年,積極向歐看齊的彼得大帝將首都由莫斯科遷至聖彼得堡,從歐洲各國請來建築師,打造當時流行歐洲的巴洛克主義、新古典主義等建築,甚至要求樓高不得高過街道寬度,以求均衡美感,成就全俄最具歐風的聖城。
拜占庭藝術極致
俄羅斯美術也顯見文化傳播。一說俄羅斯當年改信東正教,是受其華麗的宗教儀式與藝術吸引,這可以古城塞爾吉耶夫的聖塞爾吉烏斯修道院的精緻壁畫、聖彼得堡浴血教堂的馬賽克鑲嵌畫為代表,塞爾吉耶夫博物館、特雷亞可夫美術館金碧輝煌的聖像藝術,也呈現拜占庭藝術的極致。
近、
現代藝術,則見原創力量。不論是寫實風景的列維坦、超現實主義的夏卡爾、抽象畫派的康丁斯基及羅斯科,都創下經典地位。至於全球第三大美術館的聖彼得堡冬
宮,可說見證帝國威力,囊括各國近300萬件藝術品,所收林布蘭畫作質量都不輸畫家出生地荷蘭,還藏有達文西兩件真跡。
俄羅斯表演藝術發
達,與歷史關係密切。留俄人士認為,由於蘇聯時期對外封閉、政治保守,俄人只好專注藝文創作與欣賞,乃至化為生活一部分。如今莫斯科、聖彼得堡兩大城各約
有200個表演場所,甚至分眾化到有專屬喜劇院,許多俄人下了班便直奔劇院、音樂廳,文化參與率為許多先進大國不及。
芭蕾舞世人共鳴
眾多表演藝術中,至今仍以芭蕾最得世人共鳴。正如俄羅斯許多文化特色源於他國,源於義大利、盛於法國的芭蕾,也是在俄烙下最鮮明的印記:柴可夫斯基譜曲的「天鵝湖」,是公認芭蕾翹楚;始於該劇的芭蕾短蓬裙,更成為眾人的芭蕾第一印象。
俄
羅斯當然不只有古老文化。誕生基洛夫芭蕾舞團的馬林斯基劇院,至今是聖彼得堡第一劇院,除了上演芭蕾、音樂會,也將歌劇現代化,例如莫札特「唐‧喬望尼」
新版就一演8年:幕一拉起,只見舞台立著巨大裸女布幕,不但具女體遭輕瀆的象徵意涵,也是場景,時而掀開一角、時而分裂四散,演員穿梭其中,創造驚人視覺
效果。
古典樂眾星雲集
古典音樂界也眾星雲集。柴可夫斯基、拉赫曼尼諾夫、普羅高菲夫等作曲家已是地標,霍洛維茲、羅斯托
波維奇等演奏家也是傳奇,葛濟夫率領的基洛夫管弦樂團、泰密卡諾夫的聖彼得堡愛樂管弦樂團及普雷特涅夫的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更坐穩全球20大交響樂團名
單,總有各地樂迷來尋古今大師足跡。
更別忘了普希金、托爾斯泰、杜斯妥也夫斯基、屠格涅夫,以及成為國際重大戲劇節名目的契訶夫,書迷總執迷於到其出生地、居處、書中地點朝聖;電影大導塔可夫斯基在偏遠郊區的博物館,也有影迷甘願跋涉前去。
然
而最不能忘的,其實是文化伴隨的歷史。正如聖瓦西里的堂皇外觀,其實建立於殘酷史實:16世紀恐怖依凡大帝在該教堂完工後,竟弄瞎建築師雙眼,以防出現類
似建築;教堂所在的紅場,蘇聯時期更幾經殺戮,同樣地,俄羅斯眾多文化遺產背後,也有說不完的滄桑。想了解更多俄羅斯?一定得看到文化深處去。
景點樣貌變 辛酸故事多
俄羅斯許多景點,都有辛酸故事。例如聖彼得堡凱薩琳宮,其實在二戰時慘遭炸光,如今樣貌,都是蘇聯政府在1950年代依照資料照片新建,內藏珍品則據說三成是真、七成仿製。不過如此新建,為俄羅斯帶來巨大觀光產值,或可說是蘇聯意外「政績」。
莫斯科當今地標之一救世主基督大教堂,實體建物雖僅14年,背後歷史則近兩世紀。
19世紀初,沙皇為紀念拿破崙戰役犧牲者,欲建教堂,卻在錯誤連連下,至19世紀末才完工。1931年,史達林爆破教堂,改建「蘇維埃宮殿」,卻屢試屢敗,被認遭到詛咒,最後只好將地基改建成超大游泳池,直到蘇聯解體,泳池才重建成教堂。
此外,蘇聯政府因主張無神論,對教堂不屑一顧,包括浴血教堂等古蹟都拿來辦公、放雜物,直到蘇聯解體才又珍存。
基洛夫芭蕾舞團倒意外留下蘇聯時期名字。該舞團隸屬馬林斯基劇院,1935年蘇聯政府為紀念共黨書記基洛夫,下令馬林斯基相關團體都改名基洛夫,並以此名帶舞團赴外巡演。蘇聯解體後,劇院雖恢復原名,但國外只認得「基洛夫」舞團,因此舞團仍用此名。
(聯合報)
--
《暖化?別鬧了》作者: 徵排碳稅、屋頂漆白 減碳效率高
根據丹麥學者隆柏格(Bjoern Lomborg)十四日發表的研究,一些簡單的氣候控制措施,例如開徵碳排放稅和把屋頂漆成白色,不但比聯合國推動的「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更有效率,也更省錢。
聯合國十四日在德國波昂召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研討會,會中發表隆柏格的研究報告,指稱如果按照聯合國的碳排放交易模式,每噸成本高達六十八美元,每一美元達成的減碳效率只有二美分;如果在全球開徵每噸零點五美元的碳稅,每一美元達成的減碳效率可達一點五一美元。
這份報告還說,更便宜更有效率的減碳措施,是把全球屋頂都漆成白色,讓照射下來的日光反射回大氣層。隆柏格在丹麥哥本哈根商學院主持「哥本哈根共識中心」,之前該中心也曾建議,利用「造雲船」抽取海水噴灑到空中,從而產生更多白色雲層,以遮蔽或反射日光。
爭議不斷的隆柏格著有《持疑的環保論者》和《暖化?別鬧了》等書,他曾批評高爾的《不願面對的真相》充滿誇大和不實之處,不過是愚蠢的恐嚇宣傳。
隆柏格表示,他不否認全球暖化正在發展,且已傷害到不少已開發國家,但他認為,至少在二○五○年前氣溫升高將使大多數北方已開發國家受惠,例如歐洲和部份北美地區的農業產量可望增加,並節省取暖的燃料油成本。
隆柏格說,二○五○年後,全球暖化負面影響將超過正面影響,屆時乾旱和上升的海平面將摧毀農作物,疾病四處蔓延。
(中國時報)
--
解讀表情 東方人出錯率高於西方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最新一項研究顯示,東方人和西方人在解讀臉部表情時存在差異。西方人較注意對方的嘴部和眼睛,但東方人比較重視眼睛而忽略嘴部,因此東方人在判讀他人情緒時,失誤率高於西方人。
主持該計畫的研究員傑克說,研究人員準備了七種表情圖片給受訪的東方人和西方人看,分別是喜、悲、怒、厭惡、恐懼、驚訝及中立情緒。
結果發現,東方人不像西方人會注意全臉各部位提供的線索,而是將焦點集中在眼部,但眼部表情可傳達的情緒不只一種,導致東方人常分不清對方到底是恐懼還是驚訝,厭惡還是憤怒,影響跨文化的溝通與全球化進程。
反觀西方人,因為對眼部和嘴部的重視程度相當,所以較少出現誤判。研究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當代生物學》期刊。
此外,傑克指出,雖然眼部傳達的情緒有其模糊性,但東方的受訪者判讀時傾向解讀成威脅性較低的情緒,例如碰上驚訝與恐懼兩種易於混淆的表情時,偏好詮釋為驚訝而非恐懼。
該研究的結語建議,西方人和東方人在表情認知上的確存在不同,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否則可能出現雞同鴨講的現象,不利跨文化溝通。
再者,研究人員指出,電子郵件的表情(臉譜)符號也反映出東西文化的差異,東方人看重臉的上半部,尤其是眼睛,而西方人則專注於嘴部表情。
(中國時報)
--
心悸、心律不整 感覺很像易搞混
一名科學園區的30歲工程師一坐到診察椅便說:「我有心律不整,請幫我治療!」醫師問他:「怎麼知道心律不整?」工程師答說:「因為我會心悸,所以有心律不整。」
經過詳細詢問及檢查後發現,他真正的病因是壓力太大,造成不安、緊張而心悸,實際上,並沒有心律不整。我常笑稱這是「心病」,不是「心臟病」,「心病」得用心藥醫,心臟病卻要投予治療心臟病的藥物才行,治療大不同。
事實上,心悸是主觀感覺,病患感到心跳加重,或是加快,病患感覺不舒服,心電圖卻是正常的。所以要建立心律不整的診斷,需要客觀的科學根據,而非病人的主觀感覺。
但是一些人的症狀似有似無,有時心電圖檢查也記錄不到心律不整,診斷較為困難,此時就要用長時期的心電圖監測才能鑑別診斷。理由是部份的心律不整,跳幾下就過去了,稍縱即逝,猶如船過水無痕,以致主觀的「心悸感覺」與真正的「心律不整」辨識困難,真偽難分。
正常人的心跳約每分鐘60至100次,是規則且有韻律的,低於每分鐘60次,叫作心搏過緩,超過100次叫作心搏過速。心律不整可分為持續的、短暫的或是偶發的,依據心搏速率及規則性,又有不同歸類及治療。
●有些心律不整有性命危險,必須積極快速的治療,如極少數的心律過速者須電擊治療,否則心跳會停止。
●有些心律過緩者要裝置人工心節律器,否則心搏出量,不敷身體使用。
●有些心律不整雖不需要緊急處理,但仍會造成中風或心臟衰竭等併發症,要用藥物注射或長期口服藥物治療。
●有些心律不整則因症狀輕微,也沒有併發症的可能,只要定期追蹤即可。
由於心律不整的種類繁多,臨床的表徵不一,且程度有輕重緩急,治療方法不同,所以一定要有實體的心電圖證據,且經醫師抽絲剝繭後,才能正確診斷及對症治療。
(自由時報)
--
災後難入睡…深呼吸、禪坐 放鬆心情
在颱風、救災過後,最需要休息與平復的時候,很多災民會發現自己開始有睡眠的問題,往往躺在床上,輾轉難眠,或在惡夢中驚醒。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狀況呢?是不是災難後的心理異常呢?該如何因應呢?
生
物體(包含人)一天當中,最脆弱的時間莫過於睡覺的時候了,試想一隻白天在虎口餘生的羚羊,晚上是否能睡得安穩?我們體內有一個自我防衛的保全機制,讓一
個人在壓力、危險之下,要維持清醒,無法睡著。有些人的保全機制較為敏銳,因此平常在壓力之下,就比較容易有睡眠的困擾,更何況是這麼大的災難。很多人體
內的保全機制很容易就被啟動,因而干擾了睡眠。
◎有幾個觀念及作法要提醒災後出現失眠的人:
●接受面對壓力時,睡不好是正常反應:
這表示身體正在試著保護自己,千萬不要覺得睡不好表示自己有嚴重的問題,而對此產生更多的擔心與焦慮,這些對睡眠的壓力會讓自己更不易安眠,以平常心面對,通常睡眠就會慢慢恢復。
●穩定原來的睡眠系統:
保持自己的睡眠系統在最穩定的運作狀態,可讓壓力的干擾降到最小。試著保持與平時一般定時、定量的睡眠時間,千萬不要因為沒睡好,而提早上床,或在早上及白天過度補眠,這些行為只會讓睡眠更糟。
●避免躺在床上,擔心焦慮:
若睡不著,不要躺在床上擔心焦慮,這麼做,會讓你的床與擔心焦慮連結,也成了壓力的來源。
●放鬆心理的發條:
每
天至少提醒自己放鬆5次,讓心理的發條不要一直在緊繃的狀態。平時若有練習氣功、瑜伽、禪坐,現在更要持續,或是輕鬆地嘗試練習用肚子或丹田做緩慢的深呼
吸。這些放鬆不必等到上床時才做,感覺到自己緊張或想到災變時,就深呼吸幾下,會有助於身體保持放鬆,晚上也會容易入眠。
●持續睡不好,請就醫:
倘若失眠或惡夢的現象持續幾個禮拜,或嚴重影響到情緒與白天功能,請立即到醫院精神科就診。
(自由時報)
--
首見童染新流感不治 重症孕婦同時驚爆首例9月後疫情升溫
國
內出現首起兒童染H1N1新型流感(新流感)死亡及首例孕婦染新流感重症病例。一名6歲女童上月25日發燒就醫發現染新流感,經搶救昨宣告不治,是國內第
2起新流感死亡病例。而昨確認染新流感的25歲新婚孕婦,現仍在加護病房。醫師說,兒童死亡、孕婦染病一一出現,預料疫情在9月後大幅增溫。
病毒再殺人
至昨天,國內新流感重症已累積有25例,其中16人康復出院,4人住在一般病房,3人仍待在加護病房,2人死亡。首例重症孕婦,她與腹中胎兒現都處於危急中。重症孕婦與昨死亡的女童均家住高屏地區。
兒童孕婦高危險群
台
灣第一起新流感死亡病例,為一名38歲罹肝癌,有洗腎史男性,於上月30日死亡。疾病管制局局長郭旭崧說,昨死亡的女童沒有其他病史,7月25日發燒至攝
氏38度,並有喉嚨痛、咳嗽等症狀,先到診所看病,30日轉醫學中心,後因出現肺炎,院方通報流感重症,隨即轉入加護病房,經2周治療,於昨不治死亡。
疾管局發言人林頂說,國內首例新流感重症孕婦是懷第1胎,現懷孕24周,8月9日有咳嗽症狀,隔天發燒就醫,13日併發肺炎,確認染新流感,現住在加護病房。
郭旭崧指出,新流感病例雖以青壯男性居多,但兒童與孕婦仍為重症、死亡高危險群,建議當發現家人有高燒不退、呼吸困難、臉色發紫等症狀時,不要視為一般感冒,趕緊就醫,以防新流感重症。
急採購百萬劑疫苗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說,國外發現孕婦染新流感轉為重症、死亡風險是一般病患2至3倍。台大醫院副院長張上淳說,孕婦感染要及早投藥,免併發重症。
郭旭崧指出,小兒科、婦產科醫學會達成共識,孕婦及嬰幼兒均可服用抗病毒藥物克流感。由於國內生產的新流感疫苗最快要11月上市,衛生署傾向先在9、10月向國外採購100萬劑,並以孕婦、重度心臟、肺臟疾病與重度糖尿病等4大族群為優先施打對象。
H1N1新型流感小檔案
類型
.流感主要分A、B型,新流感屬A型流感一種,是人類、豬與禽流感病毒基因重組而成
可能症狀
.發燒、頭痛、咳嗽、喉嚨痛、肌肉痠痛、倦怠,腹瀉、嘔吐
潛伏期
.1至7天,平均3天發病
併發症
.肺炎、腦炎、心肌炎等
死亡率
.約千分之4.5,高於季節性流感(低於千分之1),但低於SARS的千分之100
發燒速就醫 未滿5歲症狀不明顯
輕忽不得
國內昨首度傳出兒童死亡病例,加上即將開學,群聚易使疫情升溫。醫師表示,5歲以上孩子染新流感,易出現典型肌肉痛等症狀,5歲以下則症狀不明顯,家長不易辨別,建議孩子一旦出現發燒、咳嗽等呼吸道症狀,即應速就醫,且不要上學,以免傳染他人。
1人感染全班停課
教育部昨已針對開學後學校停課標準定出草案,教育部體育司長王俊權昨說,開學後可能停課標準為1班1人感染,即全班停課、最多7天,但確定辦法要待後天宣布。
感
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林奏延昨說,5歲以上孩子染新流感,除發燒、咳嗽外,多數還會有倦怠、肌肉痠痛等典型症狀,較易分辨;未滿5歲小孩,染新流感常無疲倦、
肌肉痛等問題,因此家長只要發現孩子有高燒、呼吸道症狀,且其他親密接觸者也有類似的症狀,「就要把它看成是新流感」,趕快就醫。
王俊權則呼籲,學生家長、各級學校在8月31日開學日當天,都應替學生量體溫,若有感冒發燒症狀可請假在家休息。北市中正國小家長王忠傑說:「必要時會讓小孩請假在家躲新流感。」
新流感防治注意事項
.勤洗手。外出時可攜帶乾洗手等清潔用品
.不可用手揉眼、鼻、口
.有高燒不退、咳嗽、肌肉痠痛、流鼻水等類流感症狀,戴口罩就醫
.出現呼吸急促、嘴唇發紫或變藍、血痰、胸痛、意識不清迅速就醫
.避免劇烈運動,以免增加併發重症風險
.孕婦與兒童為併發重症高危險群,當出現呼吸急促等症狀,暫停上班上課
(蘋果日報)
--
奇蹟 英2人器捐 連環救15命 完成「骨牌式」肝移植 創歐洲先例
英國媒體昨報導,伯明罕外科團隊創下歐洲先例,在短短24小時內摘取2名捐贈者器官、連環移植給當地5名重症病患,包括一對採骨牌式肝臟移植病患。其餘器官則送往英國各地,嘉惠另10名病患。這場手術總計改善15人生活,被喻為英國醫療「奇蹟」。
今年6月11日,伯明罕兒童醫院與伊莉沙白女王醫院55名醫護人員攜手合作,將一名捐贈者的胃、腸、胰取出,移植給一名11歲男童。由於肝臟可再生,捐贈者肝臟被分為兩半,一半移植給8個月大嬰兒德萍,另一半給30歲女子史密斯。
史
密斯患有罕見基因疾病「急性間歇性紫質症」(acute intermittent
porphyria),體內無法製造足夠酵素分解毒素,導致肝受損。移植後她說:「我覺得精力更充沛。」特別的是,醫師還進行「骨牌式」移植,在她獲得新
肝臟後,把她的舊肝移植給43歲罹癌男子歐布來恩。
肺心腎打包再轉贈
歐布來恩因是肝癌末期,不得接受健康肝臟移植,形同被判了死刑,但接受史密斯的肝臟後,生活大為改善。這也是全球首例紫質症肝臟的「骨牌式」移植。
同天,醫療團隊也替另一名捐贈者摘取肝、腸和胰臟,移植給熱愛足球的14歲病童辛普森。此外,這兩位捐贈者合計的4肺、2心和4腎在取下打包後,運往英國其他地方,捐給另外10名病患。
我國已有類似手術
時值英式醫療制度的好壞引發英、美口水戰,在短短1日內,只採用2名捐贈者器官、連續移植拯救5人的醫療奇蹟,成為該制度最有力證明。操刀醫師米爾薩說:「這些病患若不接受移植,無法撐過兩年。」
國
內醫師表示,骨牌式器官移植手術難度不高。台北榮民總醫院前年底已有首例骨牌式換肝移植案例,將一名腦死者肝臟移植給一名先天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再把後
者仍有部分功能的肝,移植給另一名肝癌患者。該院移植外科主任龍藉泉表示,骨牌式移植是在器官來源不足「情非得已」的選擇。台大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胡瑞
恆則說,國內不常見的主因,是肝臟移植受贈者的舊肝多已無法供使用。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