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4日 星期一

新聞自選輯 20090824

該檢討了 汽車駕照路考像考特技

國內汽、機車駕駛執照考試制度沿用三十多年,許多不合理的考驗項目,如汽車的S型倒車、倒車入庫一次完成等,實際開車很少用到,甚至導致許多人有駕照不敢上路。台北市政府交通局正蒐集相關資料,將建請交通部修改相關制度。


針對汽、機車考照制度,北市府交通局已開會討論一次,監理處也將以問卷方式調查考照者的意見,作為參考。

北市府交通局長羅孝賢說,現行的考照制度比較像「考特技」,而非「考駕照」。他自己開車多年,也無法一次完成倒車入庫,在台灣更是看不到如此狹窄的「S」型道路;駕駛人真正需要的應該是道路實測正確的駕駛觀念。

羅孝賢說,多年前他曾經看過一個阿伯連考七次駕照,就因為S型道路無法克服,最後放棄考照,冒著被取締的風險無照駕駛。

事實上,現行汽車路考多半是透過駕訓班,駕訓班早開發出一套「記號標示」法,只要順著記號,搭配口訣轉動方向盤的圈數,路邊停車、倒車入庫統統可以輕鬆過關,但也因如此,現實狀況中沒有了記號,很多空有駕照者卻不敢上路。

羅孝賢說,國外汽車考照是直接在道路上評測,監考官依駕駛人反應打分數,包括禮讓行人或路口暫停、變換車道等駕駛觀念都列入評分,以現實狀況為評量,也符合駕駛人需求。

此外,現行普通重型機車考照沒有「駕訓」可言,筆試後,沿著環場道路,繞行一圈即可取得駕照,也透露出制度的僵化;輕型機車只要通過筆試就可上路,甚至可用汽車駕照取代,更不合邏輯。

北市監理處北區分處計畫將來民眾考完機車駕照後,在等候領取駕照的過程中,利用約三十至五十分鐘時間,讓考照者增加一門講習課程,用影片方式解說機車行駛中,各種可能會出現的狀況,讓考照民眾認識如何安全騎車。

羅孝賢表示,過去一直在討論考照年齡是否降低到十六歲,其實只要有正確的駕駛觀念,年齡並不是問題。

駕訓班教開車 上路全變了樣

重形式、忽略實際的汽機車考照制度,造成長久以來「有照不敢開,無照滿街跑」的特殊現象。考取駕照的駕駛,開車可不一定懂得交通安全、禮讓行人的觀念,因為取得駕照靠的是駕訓班的「記號與口訣」,這個備受批評的考照制度,讓駕駛和整個社會都要多付出不少代價。

根據北市監理處統計,台北市領取學習駕照,不參與駕訓班考照的民眾,每個月約有三百人,順利過關的只有三成八;北市幾家民間駕訓班每個月約有二千五百人報考,九成以上都能順利取得駕照,其中S型彎道進出,正是最難克服的一關。

台灣考照制度讓駕訓班有存在的意義,但速成要訣、授課時數不足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只要繳交八千至一萬二千元的學費,就如同是領取駕照的保證金。

結果上路後一切變了樣,有駕照不敢開,就算會開車的不見得懂車,懂車也不懂守法或禮讓,交通事故一再重演。

現行路考項目嚴苛卻不實際,像路邊停車、倒車入庫一次到位,就算開車多年,每天回到自家車庫,都未必能一次到位。

上坡起步、直線加速,其實是早期手排車打檔不順容易熄火,特別設計的項目,現在坊間九成都是自排車,這些問題早就迎刃而解,路考的項目是有檢討調整的必要。

更不用說S型彎道,像是特技車手考驗,與其這樣,還不如來考個「穿越狹小巷弄,閃避兩側違停」的項目,還比較實際些。

公路總局:彎路多 S型還是需要考

北市有意刪除汽車考照S型倒車、倒車入庫一次完成等最困擾考生的路考項目;公路總局表示,從十多年前開始,S型倒車壓管就已不扣分,台灣道路「大彎小彎」多,這些項目還是有存在必要,但也歡迎北市提供修正意見,讓社會一起討論。

另 外,北市也建議汽車路考可以仿效國外作法,到道路上實測。公總監理組組長施金樑說,其實台灣早期就是實施上路考照,但後來被質疑過關與否取決於考驗員的 「自由心證」,「為什麼過、為什麼不過,只有考官知道,」而且各地路況不同,有失公平與透明,因此在民國六十二年左右以後就全部改成在試場考。

路考項目歷史已經超過卅年,部分內容也被質疑不合時宜。施金樑說,台灣有些道路比較彎曲,公總只是把這些項目規格化、理論化,還是有實用性。

專家:考駕照 整個制度都有問題

拿到駕照不敢上路,在台灣可說是十分普遍的現象,據悉近年景氣差,就有些計程車司機便兼差教新手如何真正開車上路。對駕訓專家來說,這種有照不敢開的情況,問題不在考照的內容,而是整個駕訓制度有問題。

新 竹安全駕訓中心每年舉辦數百場安全駕訓課,該中心主任邱三銘表示,民眾不敢上路,是因為一般駕駛訓練班只教民眾如何考取駕照,不是教民眾如何在馬路上開 車,不過錯不在業者,而是在考照制度,在美國、日本和歐洲部分地區,除了場地考試,還會加入道路術科測驗,而術科考試應該是我們考照必須追加的。

邱三銘指出,國外考照的道路術科測驗,是由主考官路隨機挑一段路,看駕駛者的駕駛動作與對道路實際狀況的反應,不只是考駕駛者如何在一般馬路上如何路邊車或變換車道,更會測出駕駛者的許多最基本的安全開車動作和駕駛道德。

例如一上車該調整安全帶位置、方向盤、後視鏡和座椅高低和前後。另外也會看駕駛者碰到各種狀況,是否會做正確的處置,對交通號誌是否能正確判讀、正確反應。有時也看駕駛的情緒控制,EQ不高,容易毛躁、衝動,加速前衝等,都會列入考核。

至於監理單位考照的項目,邱三銘認為有些項乍目的確需要做局部修改,不過大部測驗內容其實都是絕對必要的基本的駕駛技巧,否則勉強開車上路是十分危險的事。

美國考駕照 考技術也看態度

有考照經驗的民眾,對現行的汽機車考照制度,幾乎都有意見。有人認為現有一些路考項目太「老扣扣」,應仿效國外實際開車上路,才能測出真正在道路上的駕駛技術;但也有民眾擔心,考照者尚未拿到駕照,如果到路上考照,可能會影響道路交通。

不少駕駛認為,國內使用的自小客絕大部分是自排車,但現行考照中的換檔測試、上下坡道項目,對手排車主有用,對自排車車主來說,是多此一舉,這些規定也太「老扣扣」。至於S型車道進退,除考試用到外,一輩子可能用不到幾次。

不 過暑假剛拿到汽車駕照的廿一歲大學生楊牧凡認為,S型車道前進後退,現實中雖不大可能遇到這樣的路況,但可在練習中更靈活操控方向盤,萬一上路後遇到必須 在小巷內倒車,會很有幫助。直線加速雖然距離不長,但可測出駕駛的穩定性,對上路後能保持在車道內行駛,避免壓線也有相當助益。

曾在台灣、美國都考過駕照的電子公司經理莊三煌說,美國的路考是開自家車上公路,雖然比起台灣難度較低,但是一旁的監考官觀察相當仔細。

像換車道未回頭看、不打方向燈、急起步等都會被扣分,就是將駕駛態度也列入評分。有些台灣駕駛自認技術高超,卻往往沒有注意細節,考了許多次才拿到駕照。

楊牧凡的弟弟楊牧堃也剛在七月考到機車駕照,他認為現行機車規定輕型機車不必考路考應該改善。他也贊成在一定路段與時段路考,有助於駕駛人熟悉上路後會碰到的狀況。

考照難度不輸學測 台大高材生3次才過

台北市交通局監理處長鄭俊明說,他對現行不合宜的機車考照制度「感同身受」。他兒子是台大物理系的學生,去年剛滿十八歲,竟然考了兩次駕照都沒過,第三次才考取駕照,簡直比「學測」還難。

鄭俊明笑說,去年他兒子先在台南監理站考機車駕照,結果準備不足,筆試沒過;回來台北監理處考,筆試過了,路考卻沒過,除證明沒有「享受特權」外,也表示沒有騎乘機車經驗的人,要通過路考還真不容易。

鄭俊明表示,他兒子從小因沒有機會騎機車,只能靠自行車練習,但兩者的馬力、重量等畢竟有落差,很多年輕學子不諱言「都有過一段無照駕駛的時光」,之後才考駕照,這也顯示機車的教騎管道有限。他認為,機車考照也應配合駕訓課程。

北市監理處北區分處主任林乾傳表示,普通重型機車路考都在監理處進行,每個月約四千六百人報名,考取率約五成五,大部分都是過不了第一關直線平衡加速。因很多民眾沒有太多練習機會,路考又緊張,一不小心就失去平衡感。

安駕中心 陪你開30分鐘找回信心

台北市政府監理處「安全駕駛教育中心」今年三月啟用,特別針對想學習騎乘自行車、機車,以及領有汽車駕照卻不敢上路的民眾開設免費課程,甚至汽車安全駕駛課程項目,還有專人帶領上路教學,開班以來場場爆滿,深受好評。

安駕中心資深教練胡啟倫說,有駕照而不敢開車,通常都是恐懼感作祟,來報名再訓練的學員,只要先給予情緒安撫,耐心的教導,陪著實地上路,卅分鐘左右,學員通常就會放鬆,慢慢找回開車的技能。

課程採預約報名,全程全部免費,有興趣的民眾可洽報名專線(○二)二八三一四一五五轉三○○。

相關課程活動簡章及課程內容,可至監理處網站(http://www.mvo.taipei.gov.tw/業務項目/台北市安全駕駛教育中心)查詢。

(聯合報)
--
主要規範磨粉工廠 中藥店仍可代客磨粉

中藥商擬走上街頭抗議不能「代客磨粉」,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昨天澄清,不能磨粉主要是針對大量販售,一般消費者不在此限。

不過,中藥商全聯會秘書長陳玉利說,此舉會嚴重影響中藥商的生意,中藥商全聯會仍照原定計畫今天舉行記者會表達抗議,若未獲適當回應,周三將上街頭抗議。衛生署長楊志良則回應說,若中藥商大熱天要上街頭抗議,只好準備礦泉水接待。

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主委林宜信說,這次規範重點在中藥磨粉工廠,所製造的單味中藥粉末須辦理查驗登記、取得許可證,委託取得GMP的藥廠磨成粉,才准販售給中醫師、中藥行等不特定對象。他說,GMP藥廠有嚴格的品質把關,可確保中藥粉的品質。

至於一般中藥房,林宜信說,未來仍可應顧客要求,將單味中藥材磨成粉,現磨現賣,或依據固有成方,調配丸、散、膏、丹。不只如此,還可預估顧客需要,事先將藥材磨成粉。

據統計,國內一年約進口一萬公噸的中藥材,有時甚至多達一萬五千公噸,市價約兩百億元。其中,當歸、紅棗及黃耆為數最多,占七千公噸。

中醫藥委員會指示,五成中藥磨粉市場由十家較具規模的磨粉廠瓜分,其中兩家是磨粉工廠,其餘八家都是中藥房兼營磨粉業務,受較大衝擊。

(聯合報)
--
中藥店禁大量磨粉 迪化街將罷市

衛生署將於下月一日起,要求中藥店不得大量販售單味中藥粉給中醫師等不特定對象,民眾親自到中藥店選購藥材並要求磨粉,則不在此限。中藥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認為新制將影響生計,揚言後天要讓北市迪化街罷市,並號召近萬人抗議。
衛 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主委林宜信昨說,為確保中藥粉品質,下月起若中藥商要大量販售單味中藥粉給中醫師等不特定對象,須委託具有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優良藥品製造規範)資格藥廠製作,否則可依違反《藥事法》併科十五萬元以下罰金,或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民眾要求磨粉不禁
民眾到中藥行買中藥要求磨粉,則不在新制規範內。林宜信解釋,民眾親購中藥材,可眼見為憑,品質較有保障。台北醫學大學傷害防治學研究所教授白璐支持新制,認為有助保障用藥安全。
中藥商全聯會秘書長陳玉利昨不滿地表示,生意夠難做的,新制會讓中藥店業者活不下去,後天將號召全台近萬名同業赴衛生署抗議,中藥店林立的北市迪化街當天將創百年紀錄,罷市一天。
《蘋果》記者昨走訪迪化街,約四成店家指將配合全聯會歇業,但也有約六成業者指民眾買磨粉藥材未禁,影響不大。昨前往迪化街購物的民眾劉燕珊則指罷市會讓消費者撲空,反而不利商譽。

(蘋果日報)
--
建成圓環冷清 停車場太小 觀光客進不來

建成圓環當地建功里里長周志賢說,「打從舊圓環拆除那一刻起,就不可能再回復原來的風貌」,他經歷10多年來建成圓環的起起落落,只希望市政府與經營者不要再讓圓環死一次。

周志賢直言,李祖原所設計的圓環建築雖然新穎,但根本不適合建成圓環的文化。

許多老台北人記憶中不捨的圓環風貌消失,已是一個不可改變的事實,而且原來的老字號小吃多已在附近開張,寧夏夜市 成為在地人品嘗傳統小吃的去處,根本不可能再重回圓環。

對於新的經營團隊瞄準觀光客為主要客源,周志賢認為非常好,因為圓環附近的老舊旅社近年來已更新,常有外縣市及大陸旅遊團下榻,連原來的天龍三溫暖都在進行整修要變身為旅館。

不過他也表示,由於附近為老舊社區,要吸引觀光團得要先解決停車問題,圓環的廣場太小,附近又沒有停車場,這是圓環發展受阻的一大因素,他說,「車子進不來,沒地方停,怎麼載人過來」?

周志賢認為,華旭公司很有心經營建成圓環,雖規畫走向與原先居民的期待有落差,但當地的居民也希望圓環能成功重生,這樣也有助帶動當地繁榮與進步。

台北市政府市場處科長王夢龍說,目前圓環已經由華旭公司得標取得使用權,市場處尊重業者的經營規畫與理念,不會多加干涉。

(聯合報)
--
台北轉運站 卡在南往北車道

國道客運台北轉運站啟用近一周,昨天早上台北市政府公共運輸處會同業者討論客運動線,發現轉運站周邊交通打結,問題主要出在由南往北,客運進、出新舊轉運站之間的路線。

昨天轉運站周邊情況有較舒緩,但仍有部分路段堵車,以市民大道左轉走承德路的交通較差。許多客運從市民大道轉承德路後遇交通號誌停車,才停了四輛客運,就堵回至市民大道。

有業者反映,周邊會塞車是因太多客運從承德路出站,走市民高架的反而少。但公運處副處長梁恆德表示,自啟用當天至昨天,每天檢討兩個出口的出站客運量,首日市民匝道出站的比例只有24.4%,但逐日調整,至昨晚8時為止,已達42.36%。

梁恆德說,兩個出站點目前的分流已幾乎各半,周邊塞車應該不是出站比例調配的原因,問題應該是平面道路的客運路線上。

國光客運台北北站長鍾振龍觀察周邊交通發現,由於行駛長途路段,許多中南部北上的客運進轉運站後,無法馬上載客出站,司機須先將車子開往D1國道客運總站臨時停車休息,導致出站後,開往承德路左轉進南京西路的客運,不少都是空車。

空車客運與原先走南京西路、準備上交流道的客運,塞在建成圓環周邊,導致交通大亂。

但除空車客運自轉運站回D1舊站的路線塞車,由D1走市民大道進轉運站的客運也「排排站」,客運由南往北進出轉運站都塞。

台北轉運站經理王德潤表示,原本交通局規畫客運業者由D1至轉運站,需先由重慶北路行經周邊公車專用道方框路線,再由北往南接承德路進轉運站,但部分業者貪圖方便,直接走市民大道接承德路,造成市民大道、承德路口回堵。

鍾振龍表示,D1進出轉運站的「南往北」行駛路線,應該再作分流,像轉運站空車出站時,可走承德路-長安西路—中山北路-忠孝西路-館前路-D1路線,不但避開最多客運路線的南京西路段,也避開市民大道、承德路重點路口。

(聯合報)
--
火舌逼雅典 30公里保衛戰

希臘和葡萄牙同傳森林野火,雅典郊區野火延燒,火舌逼近首都,緊急撤離上萬名民眾,數百名希臘及葡萄牙消防人員皆投入打火行列,歐盟亦調派成員國飛機協助。

希臘首都雅典東郊的森林大火,自21日發生後迅速延燒,投入滅火行列的消防員已增加到近600人,並出動12架飛機投擲水球及7架直升機,與強風及濃煙奮戰,已有兩人分別因燒燙傷及心臟不適送醫。

儘管希臘政府拚命設防火線,但在強風助長下,火勢仍朝距離雅典30公里處的潘特利山(Mount Penteli)附近社區逼近,警方以擴音器廣播,當地居民收拾細軟倉皇撤離。

潘特利山是首都雅典最後一道屏障,過去24小時內,希臘新增85處火場,據官員估計,被野火肆虐之處已達12000公項。

消防人員已撤離兩間兒童醫院、一個兒童夏令營及一所養老院的民眾,並協助部分年長居民離開岌岌可危的住家,但仍有居民拒撤離。

希臘總理卡拉曼里搭乘直升機視察災區後,召開緊急會議,度假中的總統帕普利亞斯也取消行程趕回。歐盟已啟動公民保護機制,調派義大利消防機前往希臘協助滅火。

在葡萄牙,逾640名消防人員在20架消防飛機協助下,在中北部的歐波托及瓜達地區奮力滅火,其中一處最大火場,火勢已於22日晚上獲得控制。

(聯合報)
--
文科研究生的論文主題是…/畢恆達(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學 期即將開始,又有許多研究生要煩惱論文題目的事。近來因為大學不斷擴張,學位論文的數量也同步飛漲。每年提交的博碩士論文從十年前的一萬多篇,迅速增加到 五萬多篇。理工醫學的研究生比較可能在入學選定指導教授的同時就已經決定了研究方向,可是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生則通常要自己尋找研究的主題,與教授的計畫 無關。

找題目,不難,也不簡單。社會瞬息萬變,總是會有新議題;社會總是存在不平等、不公義,等著學術研究來幫忙解決。有了主題之後,最重要的還是如何建構研究對象,與常識斷裂。

熟悉的陌生化 陌生的熟悉化

我 們不妨先從日常生活入手,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也就是不再將之視為理所當然),把陌生的事物熟悉化(也就是對之提出新的理解)。像是有學者提出「有禮貌的 不注意」(civil inattention)這個理論概念來解釋電梯間裡的人際互動;有人研究門房,探討門房與房客如何持續互動與協商,讓房客能夠展現其階級秀異,同時門房 能夠展現其專業能力;有人透過研究洗衣服這件事,來探討對於整潔要求差距頗大的伴侶會使用何種策略來處理衝突。

社會中也存在許多大眾感到陌生的現象與族群,像全職的家庭主夫,如何建立相互支持的社會網絡;進入異性戀婚姻體制的同志,如何處理情慾認同;激進女性主義者的先生,如何在男同儕間展現男子氣概?

生 活中不時出現的不對勁感覺,也是研究的好題材。像是相較於西方文化,我們更重視家庭倫理關係,可是為何卻又這麼容易因為政黨認同的顏色不同而鬧得家庭失 和?火車站/百貨公司為什麼總是用我們聽不懂的腔調來廣播?女性較男性容易因為家暴而想逃家,可是女性相對貧窮,而街頭與收容所也處處危險,這些女性要往 何處去?

一張梵谷素描 揭發自殺真相

閱讀小說也可以給研究帶來莫大的啟發。日本作家小林英樹看到一張梵谷的素描「寢室」 (梵谷美術館有出版明信片),直覺是贗品,經過實地訪查、文件蒐集、藝術專業判斷,揭發了梵谷自殺的真相,寫成《梵谷的遺言》。理查三世在英國是人盡皆知 的謀殺姪兒的血腥殺手,然而約瑟芬.鐵伊的《時間的女兒》從理查三世的肖像展現的慈祥面容入手,層層抽絲剝繭,推翻了英國四百年的歷史定論。

新 科技、新價值引領不斷出現新現象,像八八水災後,民間架設的網站作為串連救災資訊的整合平台,何以比政府有效率?當SCI的論文發表數量成為評鑑的唯一指 標時,它如何影響大學教授的生命價值與研究習慣?跳肚皮舞的中年女性、做瑜伽的年輕男性、紅樓小熊村的熊們,他們已抵抗主流價值、以肉身實踐多時,研究者 才企圖理解她們的生命經驗。

然而任何一個學術研究都必須同時回答個人、社會實踐與學術理論的問題,在其間取得平衡。若缺少與個人生命連結,恐怕研究熱情難以持續;若與社會脫節,研究會變成象牙塔的囈語;而缺少理論深度,則流於個人的雜感或評論,無法與既有學術研究反思與對話。

(聯合報)
--
腦袋不要也被大水淹壞掉/王健壯

CNN成立近卅年,在許多國家都曾掀起「CNN效應」,台灣在這次莫拉克災變中終於也嘗到了這個滋味。

「CNN 效應」是指CNN即時現場全天候轉播的影響力,除戰爭新聞外,南亞海嘯、喀什米爾地震以及四川地震等天災發生時,「CNN效應」也一樣沛然莫之能禦。這次 來台灣報導八八水災的CNN採訪團,由駐北京的國際特派員沃西(John Vause)帶隊,他是CNN的王牌記者之一,採訪足跡遍布中東、南亞與中國。

CNN 王牌記者逼問馬 

沃 西除了獨家專訪到馬英九外,也曾到過災變現場;但因為他批評馬政府的救災既慢又亂,並曾犀利質問馬英九是否要為此負責,再加上CNN網站的「快速投票」欄 目,又以「馬英九應否下台?」廣作民調,引發了台灣部分民眾的不滿,並質疑CNN所為何來?質疑中包括CNN干預台灣內政,有人甚至更以陰謀論視之,懷疑 CNN背後有美國政府介入,藉災變來懲罰馬英九的過度親中政策,當然也有人指控CNN厚扁而薄馬。但這些質疑其實都屬無稽之談。紅衫軍倒扁時,CNN稱其 為「台灣史上最大規模遊行」;陳水扁涉貪被押時,CNN以「台灣醜聞」定調;馬英九當選時,CNN也曾樂觀期待「兩岸關係將大有改善」。

民調嗆 對別國也是一樣

至於CNN的網路民調,更是無日無之,其中有「你認為醜小孩比較難被人所愛?」這樣的題目,也有「你認為這次伊朗總統選舉公平嗎?」這類所謂「干涉他國內政」的題目,「馬英九應否下台」祇是其中一例而已。

更何況,有關馬英九的民調,祇是在快速投票中為之,不像三年前CNN曾與《時代》雜誌聯手委託民調公司,作過一次正式的民調,結果發現有六成四民眾主張陳水扁應下台;可見CNN對馬、扁二人並無差別待遇。

指 控CNN背後有美國政府撐腰,更是國際笑話。CNN成立至今,不管老闆換誰,中立的角色始終不變,內部的評論員也是左右兩派各半,不管哪個黨執政,對 CNN都是敬而畏之,從來不敢染指介入;如果有人把CNN當成美國政府的外交政策工具,懷疑老美要藉災變打擊馬英九,不但是高估了美國政府,也侮辱了 CNN的專業。

罵中國 不對溫家寶客氣

而且,CNN記者在世界各地採訪,都是一派「問大人則藐之」的作風,對馬英九咄咄 逼人,對中國總理溫家寶,CNN記者也照樣敢提「兩個T(台灣與西藏)」的尖銳問題。但CNN這樣的作風也常遭受反彈。呂秀蓮曾因CNN引述美聯社報導, 形容她是「人渣,民族敗類」,而一怒要求道歉;CNN更曾因一位主持人批評「中國產品都是垃圾」,「中國五十年來都是被一群暴徒與惡棍所控制」,而引起大 規模抗議,網民不但架設了反CNN網站,「你怎麼這麼CNN?」這句流行語,也讓「CNN」與「偏見」在中國變成了同義詞。

當然,CNN記者就像其他美國記者一樣,採訪外國事務時,難免有點美國觀點,有些優越感,甚至也偶有無知之時,但硬要扣它干涉他國內政的帽子,或栽贓它背後有個大陰謀,其實都是陰謀論者自信不足在作祟;莫拉克災變淹死了那麼多人,活著的人不要連腦袋也被大水淹壞掉了。

(聯合報)
--
如果「薛香川」是一個隱喻…/詹偉雄(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

行 政院秘書長薛香川主動叩應電視節目,為「父親節晚餐」一事辯解,引起輿論大加撻伐;「是父親節耶」、「當天第一班的高鐵喔」、「拜託!」等生動的修辭(與 抑揚頓挫的語調),勢必會在接下來的十幾廿年內,成為人們議論「八八水災」之時,與「小林村滅村」荒原景象相對峙的另一頁集體記憶。

表面 上看,「薛香川辯辭」讓人憤怒的原因,是「政府公僕」與「當家人民」之間權力與待遇之嚴重不對稱。照理,高階政務官是一群「以政治作為志業」的願景官僚, 他們和一般執行例行勤務、難免消極而不進取的事務官不同,「主動而創造性地介入政務、苦民所苦」,才應該是其「志業」得以感受到榮耀與滿足之所在。但在此 事件中,社會發覺薛秘書長非但沒有「志業」,僅以一般事務官的「朝九晚五」時刻表為其工作標準,還認為下了班就有了個人自由,因而「加班」便是一種委屈, 這般「無苦無愁」的義正詞嚴,對比著人民主人置身大水與土石流中荒茫無助的險境,難怪引人憤怒。

然而,「薛香川辯辭」讓人聽來彆扭、覺得 有一種難以言喻的不愉快,還有另一個因素─對於電視機前聽到這些語言的「聽者」而言,這些語詞讓我們感受到一種「內行人」對「業餘者」訓話的支配感(「你 知道一些詳細的數據嗎?」)、「品味者」對「市井人」解釋的鄙夷感(「拜託!」、「岳父喜歡福華的番薯稀飯」)、「高位者」凌駕「下位者」的「自慢」式驕 傲感(「當天我自己開車到行政院辦公耶……」);是這些弦外之音,讓大多數的「聽者」都洗禮到一種深深的屈辱感──原來,舒適者與受難者的際遇不同,並非 是政府救災能力問題,而是社會位置的「宿命」所造成的差異。

法國社會學者Pierre Bourdieu曾經以「習癖」(habitus)此一概念,來描述一個人其「社會出身的際遇和成長經驗」,如何地在其一生的「每個關頭」(every moment)成為這個人「感受、品味、行動」的基礎。換句話說,某個人不假意識地做出某個判斷、說出某些言語、形成某樣的思維取向,都是反映著他在成長 過程裡,他所處的社會位置賦予他的世界觀的結果。

一九六七年台大農化系畢業,薛香川赴美取得生化營養學博士,接著滯留美國多年,一九八九 到九六擔任國科會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局長,應該是他倍感驕傲的歲月,因為這段期間台灣電子業的飛快成長,肯定讓他「自我感覺良好」,隨後的黨政高位來得順 理成章,都因他的社會位置(專業科技官僚)恰好對上了台灣經濟轉折。也因此,他會流露出這般過度的自信、深深的自戀(都自己開車去加班了,還不感謝 我?)、專業的不屑,其來有自,換句話說,他是「結構性地」無法苦民所苦。

麻煩的是,如果「薛香川」並不是一個秘書長,而是一個「隱喻」,象徵著政府裡普遍的一種「習癖」,那台灣的未來,可想見的:將是荒謬式的嚴峻。

(聯合報)
--
小車貼大車 「內輪差」恐釀禍

民眾行走或騎乘摩托車、自行車,最好和大型車保持安全距離。網路上最近流傳路口監視器拍攝的交通事故畫面,不少是大型車和機車擦撞後,機車騎士慘遭大型車輾斃畫面。

大型車轉彎 前後軌跡不同

交通部道安會表示,大型車有所謂的「內輪差」,通常車身愈長內輪差愈大。

大型車輛在轉彎時,後輪的軌跡會比前輪短很多,但絕大多數民眾不知道大型車轉彎時有內輪差,以為前輪過了後輪也可以通過,就緊貼大型車旁,結果釀成慘劇。

大型車死亡 佔總數11.20%

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去年大型車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全年共249人,占總死亡人數11.20%。

行人、自行車和機車騎士,因為沒有車體保護,一旦和大型車發生擦撞,往往非死即傷,甚至身首異處。

視線有死角 小車避免靠近

交通部道安會表示,大型車四周都是危險區,機車、自行車騎士要避免太靠近大型車前後,也不要和大型車併行。

因為大型車駕駛座高、視覺死角大、煞車距離又長,在大型車前後很容易發生追撞意外。

車距50公尺以上才安全

另外,大型車兩側會引起氣流,容易使機車搖晃不穩,或是把機車騎士的衣物勾到車身防捲入裝置和貨斗,把騎士捲入輪下。

施金樑說,以18公尺長的聯結拖車為例,行人和車輛至少要距離大型車的車身一公尺以上才安全;一般大客車,最少也要相隔50公分以上,才不會因為內輪差造成傷亡。

自費教育訓練 大型車駕駛擬三年一訓

大型車車身長、重量大,一旦發生車禍意外,往往造成較嚴重的人命傷亡。公路總局將建議修訂相關法規,建立大型車駕駛人定期訓練制度,讓大型車駕駛人每三年要自費參加教育訓練。

公路總局公監理組組長施金樑表示,大型車輛車子大、危險性高,修法建立大型車駕駛人定期訓練制度,目的不是處罰,而是要讓駕駛人定期學習新的法規、新的知識,以適應新的交通環境。

公路總局曾在民國96年實施遊覽車駕駛的教育訓練,讓初登記為遊覽車駕駛人,接受六個小時學科及術科訓練,課程內容包括:駕駛道德、交通法規、緊急應變、肇事預防處理、實際道路駕駛…等,不及格還要重新受訓。載送危險物品的駕駛人,每兩年也要自費參加16小時的教育訓練。

相關法規修訂通過後,包括聯結車、大客車和大貨車等大型車職業駕駛人,都要強制定期上課學習新知。公路總局監理組副組長王在莒表示,初步規畫,大型車駕駛人未來每三年要接受六小時教育訓練,而且要自費受訓。

除了要求駕駛人自費訓練,公路總局也會繼續執行路邊攔檢,在國道收費站、省道縣道重要路段、風景區,執行大型車攔查。公路總局統計,去年一年共執行攔檢9000次,單單營業大客車就攔查16萬8533輛次,取締違規3056件。

透過路邊攔檢,最近三年營業大客車A1類事故 (事故後24 小時內有人員死亡)死亡人數逐年減少。民國95年死亡人數70人,96年降為56人,去年再降為31人,兩年降幅達44.3%,估計減少社會成本付出達40億5077萬元。

(聯合晚報)
--
常到山區走動 減低罹患糖尿病風險

偶 爾爬爬山,到山區走動,有助刺激肌肉吸收糖分,減低罹患糖尿病風險。陽明大學運動健康科學中心主任、台灣運動健康學會理事長陳俊忠在昨日國父紀念館舉辦的 「怎樣運動強身?」演講中表示,像阿里山那樣的環境,空氣壓力比較大,屬低氧環境,類似對肌肉產生刺激,讓肌肉更能有效利用葡萄糖。此外,山上空氣也有許 多負離子,加上樹木、植物散發出芬多精、植物殺菌素,這些因素對身體都有益處。

陳俊忠教授解釋,人體肌肉細胞中有一種GLUT4蛋白,當受到胰島素刺激時,GLUT4蛋白就會移向細胞膜表面,促進肌肉吸收葡萄糖,GLUT4蛋白表現越活躍,越能穩定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身上的GLUT4蛋白則無法正常運作。

短時間「肌肉收縮」、「低氧」都可以刺激GLUT4移向細胞膜。長期規律運動也可以提升肌肉GLUT4基因表現。可以選擇高強度運動、長時間中強度耐力運動或中強度運動配合低氧刺激等,像快步走、騎腳踏車等都屬於中強度耐力運動。

陳俊忠教授進一步解釋,提升肌肉GLUT4基因表現,可以防止胰島素敏感度下降。尤其飯後1.5~2小時內運動效果最好,研究顯示,和飯後4小時才運動相比,飯後1.5小時或2小時運動,更能刺激肌肉吸收、利用葡萄糖。

另有研究發現,長期登山,維持25天,可以明顯減少腹部脂肪達18%,肌肉組織些微增加2%。對男性來說,男性荷爾蒙也會自然增長,生長激素也會增加,還可以減少自由基傷害。不過,陳俊忠教授提醒,退化性關節炎、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好避免登山活動,以免增加身體負擔。

(台灣新生報)
--
畢業求職潮高峰 7月失業率恐升破6%創高

行政院主計處今天將公布7月失業概況,受畢業求職潮進入高峰影響,7月失業率恐升破6%大關,相關包括失業人數、季調後失業率等恐再創史上新高。

根據主計處最新統計,6月失業率上升至5.94%、季調後失業率5.91%、失業人數64.7萬人,紛紛再創歷史新高,顯示勞動市場依然嚴峻。

主計處日前表示,失業率已接近高點,但由於暑期畢業生求職季節性因素仍在,不排除7月或8月失業率將升破6%。

不過,財經官員表示,嚴峻的勞動市場已出現轉趨穩定徵兆,包括6月加班工時、勞動參與率、就業人數等持續增加;6月因業務緊縮或歇業而失業的人數,僅較5月增加1000人,顯示真正因不景氣造成的循環性失業問題,已趨穩定。

9月失業率可望下降 薪資兩極化恐為新挑戰

台灣 7月失業率恐升破6%再創新高,學者表示,下半年失業率可望隨景氣回升而下降,但失業率下降不代表沒有失業問題,更需小心非典型就業者增加,導致薪資兩極化挑戰。

主計處今天下午將公布 7月失業概況,受暑期季節因素影響,學者表示,失業率遲早破6%,但季調後失業率、關廠歇業失業人數、薪資降幅等指標能否改善,才是觀察台灣勞動市場真正改善重點指標。

行政院長劉兆玄日前指出,依經濟建設委員會估算,失業率在6月至9月可能達6%,但預估到 9月時,失業率可望止升回降。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辛炳隆表示,觀察目前整體經濟情勢,比上半年預期還要更好,失業率也可望在暑假畢業潮後逐步下降,但未來失業率下降不代表沒有失業問題,仍有幾大面向須注意。

他表示,失業率一旦因景氣復甦而下降,政府的刺激就業、補助措施,補助對象就應該由全面性轉向選擇性,聚焦協助長期失業、弱勢族群找工作。

根據主計處統計,6月長期失業人數10萬人,為民國93年2月以來最高;較5月增加1000人。

辛炳隆表示,金融海嘯以來政府推出各項刺激就業措施,但並未聚焦協助弱勢失業族群,未來隨景氣復甦、失業率下降,政府也應適時調整政策方向,聚焦協助弱勢族群就業。

辛炳隆表示,失業問題為動態性,上半年面對金融海嘯,各國面臨失業率居高不下問題。隨國際景氣可望逐步復甦,失業率也將逐漸止升下降,但只解決失業率高的問題,其他如長期失業者仍找不到工作、非典型工作者增加、弱勢失業者等問題,仍然存在。

辛炳隆表示,有固定工作時間、地點、雇主的就業者,一般稱為典型工作者,反之則為非典型。非典型工作者比率增加,恐使平均薪資降低;非典型工作者也較容易面臨社會福利、保險不足、貧窮等問題。

他表示,從金融海嘯邁向復甦,企業更注重成本,近期已看到屬於非典型就業的派遣業大為興盛,凸顯台灣勞動市場非典型工作比率增加,進一步造成個人薪資兩極化。

辛炳隆表示,企業為降低用人成本,未來企業外圍業務、低階技術、行政工作等,將成為第一波遭派遣工作取代的工作。以美國為例,已有企業解雇人資、會計部門的正職員工,改採派遣人力的情況。

他表示,愈屬於企業核心業務、忠誠度越高的員工,愈不容易遭到派遣等非典型就業者取代。

暑期除有大學畢業潮外,8 月莫拉克颱風衝擊台灣經濟及就業市場,災區民眾尋職陷入困境,失業率恐持續攀高,但隨災後重建上路、國際景氣好轉,9 月失業率能否先止穩,為勞動市場轉折的觀察重點。

(中央社)
--
1/3上班族曾經派遣 1/4因此扶正

調查指出,三分之一的上班族曾經擔任派遣員工,將近四分之一的派遣員工因而「扶正」,變成正職員工;平均被派遣一點六年,將近一半的派遣員工薪資比正職員工少,平均短少四分之一。

派遣員工的雇主是派遣的要派公司,而不是被派到哪裡上班的企業主,因而有些上班族覺得不穩定,只有在正職工作難找的時候,才會退而求其次考慮派遣。

一一一一人力銀行發佈「上班族派遣現況調查」,大環境不佳,讓七成一的上班族願意接受派遣,主要考量是:透過不同的派遣工作增作職場經驗,以及透過派遣進入理想的企業務職務;年齡以二十到二十九歲的派遣意願最高,然後是十九歲以下,以及四十到四十九歲。

實務上,有三成二的上班族曾經接受派遣,年齡同樣是二十到二十九歲最多,平均派遣一點六年,有兩成三的派遣族「媳婦熬成婆」,順利轉成正職員工;但有四成 四的派遣員工薪資比正職員工少兩成四,這也反映在將近三成的上班族不願意被派遣,主因是:非終身雇用、期滿還要再找工作、薪資和福利比正職員工還差。

人力銀行指出,勞委會曾經抽檢八十八家派遣業者,高達八成六違法,以投保薪資「高薪低報」、以及沒有在到職日按時投保、違法簽訂定期契約等。人力銀行提醒,派遣族不必委曲求全,派遣還是適用勞基法。

(中廣新聞)
--
畢業沒頭路 七月失業率恐破六

教 育部推出企業實習方案,迄今已消化超過兩萬名大學畢業生,不過,根據勞委會職訓局最新統計顯示,大學以上正在求職的人數,仍比企業徵才員額多出九萬餘人, 工作機會不足的情況不僅是去年同期的一.七倍,並創下這項統計的歷史新高。這也讓外界對於今日下午將出爐的七月失業率感到不樂觀,普遍認為失業率創新高、 突破六%已是必然之事。

今年六月失業率已達五.九四%,失業人數六十四萬七千人,受到畢業生投入職場影響,預估失業率將持續攀升,七月失業率應會突破六%,失業人數則超過六十五萬人,不僅再度創下史上新高,也是我國失業率首度突破六%。

大學以上職缺不足近10萬

而根據勞委會職訓局統計各地就服站以及全國就業e網所做的求職、求才統計,到七月份為止,資料庫內還在等工作的大學以上求職者將近十一萬八千人,創下歷史新高,但廠商提供出來給大學生的有效職缺累計卻只有兩萬三千多個,兩者差距高達九.四萬。

值得注意的是,連同七月份在內,公立就服資訊統計顯示,已經連續五個月出現大學以上的有效求職人數超過十萬人。

yes123求職網經理洪雪珍指出,「由於待業期延長,無法消化求職人潮,也因此求職人數才會越積越多。」她表示,過去大學畢業生對於公立就服系統利用率較低,但今年求職實在困難,公立就服系統求職人數因此大幅增加。

勞委會職訓局局長陳益民指出,大學以上求職人數暴增,與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有關外,畢業季加上金融海嘯影響,確實使得今年七月份的求職競爭激烈。

民間人力業者也感受到七月份就業市場的熱烈競爭,104人力銀行公關經理方光瑋指出,七月份職缺數雖然增加,但職缺成長數比不上履歷登錄人數,估計至七月份登錄履歷數已經將近五十萬,職缺數雖然超過二十三萬個,但是兩者落差仍大,平均超過兩個人搶一份工作。

勞工陣線:政府政策失靈

台灣勞工陣線協會秘書長孫友聯指出,大學生職缺少,顯示先前政府政策效用不彰;未來在八八水災造成預算排擠下,就業促進等相關政策是否能延續,也值得持續觀察。

(自由時報)
--
「很難找」今公布失業率恐破6% 連3個月惡化每名求職者僅0.78個工作機會

就業市場持續惡化,工作越來越難找。勞委會最新統計發現,上月平均每名求職者只有零點七八個工作機會,求供比連續三個月下滑,也是二 ○○二年以來同期最低的一次。專家認為社會新鮮人面臨近年來最艱困的一次求職環境,預期今將公布的失業率會首次突破百分之六大關。

雪上加霜
勞委會統計,上月各公立就服機構有十三萬一千多人求職,職缺卻只有十萬兩千多個,兩者相除後的求供比為零點七八。自從去年金融海嘯發生後就業市場一直求多於供,僅四月因舉辦大型就業博覽會求供比回升到一點零五,之後連續三個月下滑,顯示工作越來越難找。
勞委會職訓局長陳益民說,求職人數大增是因大學畢業生大量投入就業市場所致,但就業機會仍需等到整體經濟環境改善後才會提升,預期九月後職缺應會增加,大學畢業生可望慢慢消化掉,之後將針對較難求職的中高齡提因應方案。

風災恐重創就業市場
二十二歲的大學應屆畢業生李小姐說:「上月中才開始丟履歷,目前投了二十多份履歷都沒回音,有心理準備要花很長時間找工作,但希望最晚不要超過年底。」失業近半年的求職者林昱翔說,投了上百封履歷,幾乎都沒有回音,「職缺完全沒有變多的跡象,工作真的很難找。」
1111人力銀行執行副總吳睿穎認為,在經濟反彈前,就遭遇重大風災,觀光業和農林漁牧業恐受衝擊,就業市場短期間難以好轉,除非政府能有效運用重建來消化失業者。今將公布的七月失業率勢必破百分之六大關,再創歷史新高。

勞團籲重新檢討政策
全國自主勞工聯盟執行長朱維立批評,政府搶救失業近一年來政策混亂,台灣社會進入長期失業困境,「政府應重新檢討統整就業政策。」

(蘋果日報)
--
讓韋伯失望的政治家們/顧爾德

電視一則有關總統巡視災區的報導,災民們抱怨馬英九乘坐的直升機降落時捲起風沙,讓辛苦做好的午餐都沾滿沙塵。一位忙著做午餐的婦人含蓄地說:「如果沒有 必要,直升機最好少來。」一旁記者追問:「感覺好像作秀是不是?」婦人順著說:「有一點啦!」就新聞專業角度,這位記者犯規誘導受訪者說出記者想要的答 案。不過,可以體會災民的無助,以及在災區第一線採訪的記者們一再目睹救災混亂與無效率的不滿。災民與記者想利用短短二、三十秒的影音,表達出張力最大、 最吸引閱聽人注意的控訴。

這幕影像串連起水災至今各級官員的發言與表現,不禁想起社會思想家韋伯在一九一九年發表的經典演說〈政治做為一種志業〉。

在韋伯的類型分析中,一般公民只有在投票、抗議、發表政治評論時才扮演起「臨時政治家」,政治在他們生命中只是副業。八八水患的災民,抗議、嗆聲就是從事政治家工作,他們毋需為自己沒準備好防災撤離負政治責任。

新聞工作者是現代社會「群眾政治家」的代表,靠著文字影音煽動群眾。新聞工作者會對群眾產生立即而重大的引導,責任重大;但他們必須在時間、市場的壓力下 求生維生。他們的事業是在不斷冒險、受誘惑中成就,很難保持內在的安定而不虛無。韋伯肯定新聞工作者做為「群眾政治家」的重要性,卻不看好他們有太多機會 成為政治領袖,甚至說他們像一群「賤民階級」。

在社會災難、衝突與鉅變中,做為「臨時政治家」的公民與做為「群眾政治家」的新聞工作者,經常聯手對抗其他職業政治家。尤其今天資訊傳播快速發達的時代,兩者聯手往往會讓其他職業政治家難以招架。八八水災就是一例。

八八水災讓公民與新聞工作者憤怒,因為職業政治家們沒有表現出韋伯所說的那種「志業政治家」的風範與能力。所謂的「志業」,就是一種使命、召喚,「志業政 治家」就是把政治當做自己生命的所在。若用韋伯提出三個志業政治家的條件:「切事的熱情」、「責任感」與「判斷力」來檢視台灣職業政治家的救災表現,令人 失望。「切事」是指追求踏實的理想。

一向被形容為不沾鍋的總統對權力的審慎自制,反讓人覺得缺乏韋伯所說的「權力感」──「那種對人有影響力的感覺,插手在控制人的權力中的感覺、尤其是親手 覺觸到歷史重大事件之脈動的感覺」。因此,也難怪媒體會拿李登輝、宋楚瑜那種有「切事的熱情」的政治領袖和他對照。閣揆應扮演總統「首席政治家」角色,為 總統因應國會與官僚壓力,但他似乎沒有這種責任感。政務官們與地方首長互罵、到災區時趾高氣昂,不正是韋伯所說的「政治家對權力的欲求不再『切事』,變成 純粹個人自我陶醉的對象」?官員去渡假、吃大餐、理髮染髮,更說明他們對政治的「熱情」、「責任感」與「判斷力」三者皆無!

「我再無旁顧,這就是我的立場」,這是韋伯期許政治家們要具備的倫理。很遺憾,在八八水災中的台灣政治家身上,我們看不到。

(中國時報)
--
家中小寶貝 是「拒學」還是「懼學」?

快開學了,你家的小朋友,準備好要上學了嗎?「背著書包上學去」,是每個小朋友必經的過程,但很多父母的惡夢,就是孩子不想上學、害怕上學,甚至拒絕上學。當孩子不想上學時,該怎麼辦?這到底是不是一種病?

不 上學,通常會被稱為「拒學症」,或是「懼學症」。「拒學」指的是拒絕上學的行為,「懼學」指的是害怕上學的心裡狀態;即使這兩種情況同時出現,也是兒童精 神科門診最常見的問題之一,但這並不是正式的診斷。拒學常出現在轉換階段,例如:上新學校、轉學,或者生活中,有大的變動。

◎年齡上,大概分成兩個年齡層:
●學齡兒童:第一次上幼稚園、第一天上小學時,通常會跟分離焦慮有關。
●高年級兒童及青少年:通常會有人際關係問題,很多人還會合併有焦慮、憂鬱,以及品行的問題。

◎當孩子拒學或懼學時,該怎麼辦?

第一個動作,永遠是溫和與耐心地試著了解,他為什麼不上學?打罵孩子通常會造成反效果。有時候,孩子只是心裡有個結,打不開,對於上學有不切實際的擔心與想像,協助孩子去說出他的擔心,幫忙他解決,是很重要的。

◎要怎麼預防孩子拒學或懼學?

準備要上學前,就要提早幫孩子做準備。可以帶著孩子去購買開學用品,增加孩子對於開學的正向期待,甚至陪著孩子先去新校園走一走、玩一玩,可以減少孩子對於陌生環境的懼怕。

◎什麼時候該帶孩子就醫?

拒學越久,就會越難處理。當孩子經常出現不上學的情況,或者在上學前拖延、抱怨頭痛、肚子痛,或是習慣性找理由,要家長到學校接他回家,就是應該就醫的時候。可以找附近醫院或診所有兒童心智科,或兒童精神科醫師駐診的精神科尋求協助。

(自由時報)
--
婦罹糖尿病 剪傷趾甲竟喪命 妊娠糖尿病轉為永久型 小傷口引發敗血

一名三十五歲女子懷孕時罹患妊娠糖尿病,產後演變成永久糖尿病,原血糖控制不錯,但一次剪腳趾甲不慎剪傷,小傷口竟引發心內膜炎、敗血症身亡。醫師指出,糖尿病患免疫力差,若有小傷口,超過一周仍未痊癒,應快就醫,以免引發致命危機。

不可不慎
收 治病例的雙和醫院心臟外科主任胡珀元表示,女子本無糖尿病,懷孕時發現血糖偏高,才知已患妊娠糖尿病,此病在產後多會自然痊癒,她卻成為永久糖尿病患,但 她的病情控制不錯,也照常上班。不料剪趾甲時,不慎剪傷左腳拇趾,她認為是小傷,拖了幾周,傷口化膿才就醫,經診斷是甲溝炎。

細菌侵致心內膜炎
胡珀元說,經為女子開刀,清創左拇趾膿瘍,她一度恢復良好,但才出院返家幾天,女子因高燒攝氏三十九度、喘不過氣,再度送進急診,才發現細菌已侵犯至心臟,引發心內膜炎,經連續兩個月治療,仍因敗血症死亡。
胡珀元指出,經過血液培養,發現女子拇趾傷口與心內膜的致病菌都是「腸球菌」,可證實是她剪腳趾甲不慎感染的腸球菌,一路攻擊到她心臟,奪走她的性命。因此提醒糖尿病患免疫力較差,小傷也不可輕忽,若拖一周未癒,或已有發燒現象,應迅速就醫。

產後仍須控制飲食
國 泰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劉文正則說,孕婦懷孕過程因荷爾蒙改變,體內胰島素阻抗會增加,約有百分之三至六會罹患妊娠糖尿病,百分之九十七患者產後會痊 癒,百分之三成為永久性的糖尿病患;而有妊娠糖尿病病史者,產後即使恢復正常,日後患糖尿病風險仍是常人十倍,建議曾罹患妊娠糖尿病婦女,產後須積極控制 飲食、體重,固定追蹤血糖值,以防再度併發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小檔案
◎病因
懷孕期間因荷爾蒙改變,造成體內胰島素阻抗也提高,形成糖尿病
◎特性
患者在產後有97%會自然痊癒,3%會永久成為糖尿病患
◎注意事項
.曾患此症者,即使產後恢復正常,但未來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仍高達50%,是一般人10倍,產後更得積極控制飲食與體重
.患者因免疫力較差,小外傷都可能釀成嚴重感染,建議小傷口若拖1周仍未痊癒,須就醫
.若受傷後出現發燒症狀,不論傷口大小,都該立即就醫
資料來源:胡珀元醫師、劉文正醫師

(蘋果日報)
--
博士學位賣18萬 百師收賄 德大學爆醜聞 一教授稱拿942萬修屋

德國驚爆約100名大學教師收賄賣學位醜聞。經檢方近18個月追查,去年漢諾威大學傳出的一起教授收賄案,並非個案,而是多地大學教師涉入的集體事件。當地媒體披露,學生最少只需繳4000歐元(約18.8萬元台幣),就能買到德國博士學位。

德國
科隆檢方前天表示,此案核心是民間仲介業者「科學諮詢中心」(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Consulting)。該公司向學生收台幣18.8萬到94萬元費用,並保證不上課也能拿博士學位。事成後,仲介支付每名教師台幣10萬到23萬元酬金。

買文憑者達數百人
檢方不願透露細節,但德國媒體估計,買文憑者多達數百人,買方是否知道教師收賄,因「科學諮詢中心」拒訪,暫無法得知。
檢方發現,長期從事不法的「科學諮詢中心」到處布樁,除引爆此案的一名漢諾威大學法學教授外,「樁腳」遍布法蘭克福、漢堡、科隆、柏林、萊比錫、英戈爾斯塔特各地,從醫學、法律、經濟到工程等專科,都能有人打點。約100名涉案教師正因詐欺罪名,接受調查。

仲介負責人判3年半
檢 方發言人費爾德說,「博士論文審查屬公共事務,負責人不得拿錢辦事。」首名遭法辦的漢諾威大學教授,去年於庭上坦承在1998至2005年間收了20萬歐 元(約942萬元台幣),被判3年徒刑,他拿錢是為修繕住屋;仲介公司負責人也被判3年半徒刑,外加約台幣353萬元罰金。

國際賣學位醜聞事件
2009/04 法國南土倫大學疑似以台幣12.7萬元的代價,出售商學院學位達4年。該校中國留學生取得企管學位比例為100%,高出法國學生的6至7成。當地檢方隨即展開調查。
2008/05 日本橫濱市立大學醫學院前院長山鳥田紘承認,收了想獲博士學位的學生相當台幣104萬元的賄款,他因此停職3個月。
2003/07 義大利羅馬智慧大學(La Sapienza University),傳教職員兜售學士學位。學生與教師之間以不同鮮花為暗號,買賣各科解答。

(蘋果日報)
--
父母性格成熟 孩子不胡鬧 EQ自我檢測 改變親子相處模式

老 夫少妻愈來愈多,可能出現孫子跟兒子一起上學的景況,即使夫妻年齡接近,但生子年齡愈來愈晚,親子溝通方式已與過去權威式教育不同。輔大兒童與家庭學系講 師羅文喬表示,性格愈成熟的父母愈能教養出沉穩的孩子,且國外研究已證實,40歲後或近40歲才有小孩,可以給小孩較好的環境,將來孩子的成就也比較高。 家長可透過溝通方式自我檢測表,改變相處模式。

親子溝通是每個家庭最頭痛的問題,有很多乖小孩其實與父母間的溝通是有問題的,因為可能只 有單方面地訓斥、要求服從,而未能讓孩子確實表達想法;另一種情況則是相反,父母親非常溺愛孩子,百般順從、從不吝惜滿足孩子的需求,藉著買禮物或獎賞來 彌補沒空陪小孩的愧疚。家長可藉著與老師、其他家長討論,調整自己的管教方式,盡量以較沉穩、成熟的態度與孩子相處,就可避免世代差距造成溝通不良的障 礙。

這樣做
視能力滿足需求
孩子常會吵著要父母買東西,或是看到同學上才藝班也想跟著學。較年輕的父母也許會因經濟狀況不 允許,而感到煩心困擾,表達出嚇斥阻止的言語;較年長的父母經濟條件或許較好,但一味地滿足孩子讓他有求必應,也不妥。聯合心理諮商所院長邱永林建議應讓 孩子明白「量力而為」的重要性,讓他學會自我滿足、面對需求時會選擇獲得的方法。

考量體力的負荷
有些孩子的活動量很大,爸媽儘管 再年輕、再有體力,有時也難以配合。建議家長可帶著孩子與表兄妹、同學一起出去玩,只要在視線範圍內活動玩耍,有大人陪著、看著即可,不一定是自己跟孩子 玩在一塊兒。且孩子必須學會與同儕相處,讓他們一起玩除了學習交朋友外,大人也可減少精力的耗費。若實在無法經常帶孩子出去,可藉著一起做靜態活動的方 式,讓孩子培養興趣及專注力,也能讓好動孩子靜下心來。

提醒你
要真實表達情緒
「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以孩子聽得懂的 語句溝通」,暫時與孩子站在同一立場考慮事情,並敏感地察覺孩子所想要表達的弦外之音。而父母自己內心的情感,也應以適當方式展現並讓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 最真實的情緒,親子溝通時更要展現眼神接觸、表情起伏,讓孩子能感受到安全與信賴。

測一測 父母EQ量表
聯合心理諮商所院長邱永林提供親子溝通成熟度EQ(Emotional Quotient,情緒智商)自我檢測表,家中若有已可完整表達語句小孩的父母,都可以做以下測試,看看自己的親子溝通成熟度。

專家說
先了解孩子特質
家長年紀不是親子溝通最大的障礙,「成熟的人格」才是關鍵,給孩子成長空間、了解他的特質,而不是強迫小朋友達到父母為孩子設定的目標。

不把情緒帶回家
上班族經常會把外面的事情、情緒帶回家,所以親子溝通的過程中有很多情況是孩子不了解、不懂得爸媽為什麼發火,建議在處理家庭關係時,大人要試著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事件,就會比較容易讓孩子理解。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